劉素雲:無量壽經試講第九集文字版


 2018/5/15    熱度:14779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

  (第九集)

  劉素雲老師 試講

  2018年3月18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節課的最後,講到了三個門:空門、無相門、無願門。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深、比較抽象,不太容易懂,我們慢慢來。隨著我們修學的進展,對這三個門會認識得越來越清楚的。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說“本來無一物”,這句話同修們都非常熟悉。那既然是本來無一物,那又何相之有、何願之有呢?如果你有相、有願,就是有一物了。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體、相、用三者都不可以執著,這樣我們才能契入佛法的真相。  

  空是從體上講的,相是從事相上講的,願是從作用上說的。體、相、用雖然都有用,但是沒有自體,所以不可以執著。什麼是我們的真心?那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就是一真法界。

  下面,看這段經文的最後兩句: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這裡的“善”是善巧、巧妙。自性心地清淨是一法不立的。佛當年在世,為什麼建立了三乘法?這兩句經文最後一句是“顯示三乘”,那三乘法,佛是怎麼樣建立的?“三乘”是哪三乘呢?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這個三乘。為什麼佛要建立三乘?是隨順眾生而建立的,就是隨順眾生的不同根性而建立的。

  在佛的觀念裡有沒有三乘?沒有。不單沒有三乘,連一乘都沒有。所以我們大家既不能執著三乘,也不能執著一乘。要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性而善巧方便建立的。一乘法和三乘法,是相對而言建立的,決定不能執著。如果你真的執著有一乘、有三乘,那就錯了,這就是妄想、分別。

  這些大菩薩們,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隨緣度眾生。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佛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餓鬼身得度者,即現餓鬼身而為說法。

  上面這一段經文就講完了,我們再歸納整理一下,這一段經文主要告訴我們什麼。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參加這次大會的大菩薩們,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現相、作用皆能通達明了。他們又以大慈悲為眾生作孝敬供養親師的示范,誘導眾生悟入智覺境界。智,智慧的智。覺,覺悟的覺。誘導眾生悟入智覺境界。他們隨順眾生的心意,變化各種不同的身分,像閃電般的快速又無執著。他們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這樣能破魔的邪知惡見,能解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纏縛。這就是上一段經文告訴我們的一些道理。  

  下面請大家看下面兩句經文: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裡的“中下”是指中下根性的眾生。

  “滅度”就是印度話,印度話還有一個稱呼叫做“涅槃”,中文意思翻譯為滅度,也可以翻譯為圓寂。滅度就是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

  這兩句經文很簡單,是菩薩示現成佛的第八相:“涅槃相”。這是為了利益中下根性的眾生,所以對他們示現滅度。為什麼要對他們示現滅度?佛是為了借此提高他們修學的警覺。

  再往下看下面一段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看“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不生不滅。

  “三摩地”,印度話稱為三摩地,古時候稱三昧,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什麼叫正受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憂慮等煩惱,就是正常的享受,這就是正受。

  “陀羅尼”,這是印度話,中文的意思是總持。

  “總”是總攝一切法。

  “持”是能持無量義,也就是說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

  “門”比喻修學佛法的必經之門路。

  下面看“華嚴三昧”。這個我們經常聽說,但是不太明了它的真實含義。

  這裡的“華”是比喻菩薩一切殊勝的修學,叫“華”。“嚴”是莊嚴。修行成果功德圓滿,用這圓滿的修行成果、修行功德,來美化生活環境,得到至善的佛果,這就是“華嚴三昧”。

  “總持”就是前文所講的陀羅尼,我們剛才講陀羅尼。

  下面看“百千三昧”。

  這個“百千三昧”,“百千”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它代表多的意思。“百千三昧”就是無量無邊的正定。就是說生活、工作、環境等,正常、清淨、平等、自在、快樂的享受。

  “禅定”:“禅“指外不著相,“定”指內不動心。

  “悉睹”就是全部看見。

  “一念頃”表示很短的時間。

  “遍游”是周遍旅游。

  詞語解釋完了,下面看具體的經文。

  第一句:“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那他又示現涅槃,這是怎麼回事呢?佛本來證得了不生不滅的境界,他的涅槃是做給眾生看的,是給二乘人看的。這些示現,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從果向因,也就是通俗地說,他們都是“倒駕慈航”來表演的。眾生有感,菩薩有應。他的示現,住世的時間長短是眾生的緣分,和他們自己不相干。如果有緣,佛就住世;沒有緣,佛就滅度。有緣則現,無緣則隱,隱現一如,不生不滅,這就是真相。

  所以佛菩薩能夠住世多久,和菩薩們自身沒有關系,是和眾生的緣有關系。剛才這幾句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就是說,有緣佛就住世,無緣佛就滅度。有緣則現,無緣則隱,隱現一如,不生不滅,這就是真相。

  下一句:“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這一句是講慧。慧是怎麼生的呢?前面講了那麼多,大家都聽明白了,慧是由定生的。所以佛教我們,要修定,要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了就是智慧,清淨心智慧就現前,這就是陀羅尼。心不清淨陀羅尼你得不到,你也不能開智慧。所以如果你掌握了陀羅尼,就是你掌握到了修學的綱領、成佛的綱領。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

  再說一切法是從哪裡來的?大家知道一句簡單的話,“一切法由心想生”。

  我們再具體說一說,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變現出來的,這是換一種說法。一切法由心生,由你的真心生出來的。一切法由心生,一切法再回歸於你的心。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你的自性。

  再說一遍,一切法來源於你的真心,再回歸於你的真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好多同修都到外面去找法,錯了!法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

  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這四個字就告訴我們:自性是我們本來具足的,你不要到外面去找。所以說,“華嚴三昧”自自然然地具足了百千三昧。道理明白了,我們到哪裡去求?須向自性裡去求,不要向外面求。心外求法,那是迷信。我們現在好多同修,仍然是在心外求法。

  為什麼佛叫你斷煩惱?因為是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你自性不能現前,你的智慧當然就不開,你就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我們把貪瞋癡慢去掉了,就是把障礙自性的染污去掉了。染污去掉了,我們的真心本性自然就現前了。

  說說什麼是染污?《阿彌陀經》裡講得很清楚,有一句話叫“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正是我們現前所生活的時代。這個“濁”就是染污。“見濁”就是我們的見解被污染了。“煩惱濁”呢?就是我們的想法、思想被污染了。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理都被染污了。如果把這些染污去掉,恢復到清淨,無量的功德就現前了。這個老修們可能就認識得比較清楚,新的同修們可能對這句話理解不會太深入,咱們慢慢來。

  可以這樣跟大家說,就是佛菩薩和我們有什麼兩樣?就是我們和佛菩薩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地方很簡單,就是諸佛菩薩把染污都去掉了,而我們的染污是一點兒都沒有去掉,全都保留著,一分一毫都沒有捨棄掉。除此之外,我們和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是佛菩薩把染污除掉了,我們把染污留下了,捨不得除掉,就是這麼一個區別。  

  下面說說“住深禅定”。

  這個“禅定”是性定,是自性本定,是理定。怎麼樣理解這個“住深禅定”?咱們先說說這個“禅定”,現在是不是也有一個誤區,我們很多同修認為的禅定,就是面壁打坐修定。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教人禅定,不是這個說法。不是說坐蒲團,面壁坐禅,這就是在修禅定。六祖惠能大師不是這個教法,六祖惠能大師說:“外不著相曰禅,內不動心曰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禅定,不是面壁打坐。這個理念我們有多少同修清楚?如果我這樣說,大家能不能理解?天天逛自由市場也是在坐禅,你相信嗎?行、住、坐、臥都是坐禅。怎麼理解這個“坐”?坐,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盤腿坐著的那個“坐”。這個坐是什麼呢?是比喻不動。那我們坐禅應該哪兒不動呢?心不動,身要動。正確的理解是,坐禅是身動、心不動。

  比如說,有些諸佛菩薩要為眾生服務,他身不動,他能服務嗎?所以,這裡強調的就是這個坐是指不動,哪兒不動?心不動。如果你到了禅堂,你盤腿打坐,你身坐在那兒了,但是你心裡妄想紛飛,你這個根本不是坐禅,你也修不了禅。所以說,身坐在那裡,心打妄想,完全錯了。

  所以在這裡提醒同修們,什麼是禅定,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內要把貪瞋癡慢疑煩惱消除,外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禅定。

  我再說一遍這句話:內要把貪瞋癡慢疑煩惱消除,外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禅定。這個禅定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首楞嚴大定”。

  下面說一說“悉睹無量諸佛”。

  這句話可能有很多同修不理解,說我連一尊佛都沒看著,怎麼能談到見無量諸佛呢?不是佛不在我們眼前,而是佛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認識,我們看走眼了。為什麼這樣說?諸佛在哪裡?大地眾生本來是佛,有情眾生本來是佛,無情眾生也本來是佛。如果你把這幾句話明白了,認識清楚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所有的眾生都是佛呀!

  這個也不太容易理解,說我們沒看著佛呀,你怎麼說有情眾生本來是佛,無情眾生本來也是佛,大地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實相,只是我們還沒有認識。見佛就見性,見性就成佛。因為我們見不著佛,我們不認識佛,所以我們就見不了性。我們見不了性,我們就成不了佛。

  我們迷惑顛倒的時候,見到的是什麼?是相。見到這個相,我們就著相了。人家眼裡見到的是一真法界,我們見到的是十法界。所以人家能見佛,我們見不了佛。你見佛就成佛,這是事實真相。因為你現在說,我一尊佛都沒見到,所以你就見不了性。見不了性,你就成不了佛。怎麼樣做能讓我們見佛呢?如果說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

  佛眼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誰都是凡夫,甚至是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那個鬼呀,看一切都是鬼;那個惡人看一切人,他都覺得沒一個好人,都可惡;那善人呢,看一切人都和善。

  所以我們說,境界有好丑嗎?境界沒有好丑,沒有善惡。善惡好丑在哪兒?在我們的自心。你的心不清淨,就像前面說的,你看到的境界就不清淨。所以,佛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這是一個真理。

  如果說我們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討厭,這是你自己的煩惱起現行,與外面的境界毫不相干。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在這個上面下功夫。如果是常常責備別人、常常批評別人、常常看別人的過失,不知道看自己的過失,那是迷惑顛倒。你把問題搞顛倒了,這不是修行人。

  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我們常常說,甚至都掛在嘴邊,但是我們仍然是去看別人的過、去說別人的過。怎麼辦我們能改正過來呢?如果你看到別人的過,馬上反省自己,你能認識到這個過失是在我自己,絕對不在別人,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就是說,看見別人的過,反思自己,認識到這個過是我自己的過,和外界沒有關系。你這個認識就對了,你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上面這一段經文就講到這裡。

  我們把這一段經文歸納一下。這一段經文是說:

  這些大菩薩們雖然示現滅度,實際上他們都已經證得了不生不滅的境界,同時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總綱領,能夠隨時通達明了自己的本心,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三昧。他們安住於很深的禅定,也就是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就能夠見到無量無邊的諸佛,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旅游觀光無量諸佛國土,禮拜供養諸佛。上一段經文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下面,請看下一段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首先來看“辯才”。“辯才”是能夠靈活巧妙地對機說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應機說法。

  “開化”是開導教化。

  “顯示”是明顯指示。

  “真實之際”就是一切法的理體現相作用的真實相。

  我們看第一句、第二句:“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大家都知道,佛的辯才是無礙的,沒有任何障礙。只有具足辯才無礙的能力,才能夠教化眾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不是這樣說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娑婆世界主要是以音聲來教化眾生,那就是講經說法。音聲就是“辯才”。

  娑婆世界現在有同修發心,將來要講經說法。你現在是生活在娑婆世界,既然是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要以音聲來教化眾生,所以你必須要“得佛辯才”。如果你得不到佛的辯才,你沒有辦法教化眾生。如果說我們要“得佛辯才”,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不是說得到就得到的,也不是說求就求來的。

  那用什麼方法才能“得佛辯才”呢?一個方法:求感應,求佛力加持。

  可能有同修一聽這句話又不理解了,劉老師怎麼讓我們求感應呢?後面一句話可能不太反感,對第一句話大概有同修會反感的,求感應,求佛力加持。用什麼方法求感應,求佛力加持?這個解釋你聽懂了,你就不疑惑了。

  用什麼方法求感應?“住普賢行”。我們這一品主要說普賢,所以這個求感應的方法就是“住普賢行”。

  普賢行能感,得佛辯才是能應,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求感應的感應,這叫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如果你不行普賢行,你沒有普賢行,只求佛辯才,無論如何你也求不到。你要想得佛辯才,必須得行普賢之行。普賢行是什麼?就是前面我們所講過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在這兒,我稍微說一下我自己的親身感受,就是這個感應,這個感應道交,這麼多年我確實有親身感受。

  就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2010年4月4日,我第一次去香港見師父。在去之前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我去了以後要給大家講課,我沒有得到這樣的通知,我以為,去香港,我就去見師父。

  去了以後,我記得到的當天,吃完晚餐基本就六點鐘左右。這時候有香港同修對我說,劉老師,七點到九點給你安排一節課,行不行?我第一次去香港,我誰都不認識,我怎麼好意思說不行呢?真是硬著頭皮說行。

  然後這個同修問我,劉老師,你有講稿嗎?我說沒有。你有提綱嗎?我說沒有。你有題目嗎?我說沒有。她說那你講啥?我說不知道,你去問師父。然後她就帶著我去問師父,告訴師父說,劉老師沒有講稿、沒有提綱、沒有題目,她講什麼?師父說了一句,“她是稱性而談,坐下就會說。”師父就回答這麼兩句話。

  我以前跟大家說過,第一句話“稱性而談”,我不明白什麼意思,我沒聽懂。好長一段時間,就這一句話我都記不住。第二句話我聽懂了:“坐下就會說。”那個時候,我那個天真就上來了,我就想,那是師父講法的寶座,肯定有靈。那時候我都不知道什麼加持,不明白。我說肯定那個凳子有靈,誰坐那兒都會說,所以就這樣,我一點沒有驚慌。

  你看什麼都沒有,可以說“三無兩空”:無講稿、無提綱、無題目。“兩空”,兩手空空、大腦空空,我就進去了。如果我要知道不是這樣的,我怎麼敢進去坐啊?因為師父第二句說,“坐那兒就會說”,那我就想,師父不騙我,那我就進去坐。結果坐那兒以後,兩個小時滔滔不絕,沒打喯兒。我自己都納悶,我都說了些什麼。講完了以後出來,我問師父,我說師父,我都胡說些什麼呀?師父說好好好,好好好!師父這一說好好好,我心裡就踏實了,那說明我沒講錯。

  我用這個例子來說什麼呢?這純屬於佛力加持。如果沒有佛力加持,我怎麼能把這兩小時講下來。如果事先告訴我了有講課任務,我在家准備准備,可能還有點說的,一點思想准備沒有。

  這還不說,講完了第一節課,我以為我沒事了。香港同修又跟我說,劉老師,你還有六節課,你這次來一共有七節課的任務。我真的有點發傻了。一節課,我好不容易不管怎麼樣說出來了,那六節課我可說啥呀?沒辦法呀,既然已經這麼安排了,那就硬著頭皮進去說吧。你們現在如果翻看一下我第一次去香港講的那七節課,你看我那表情都非常發傻。因為我真是大腦空空、兩手空空就講了這麼七節課。

  這是我的真實的切身感受。我當時沒求感應,因為我不會,我也不懂。但是我明顯地感到是佛力加持,不是我自己的本事、我自己的能力,我沒有那個辯才。

  這是這一段關於“得佛辯才”。那就是說,我們凡是發心要講經弘法的同修們或者是法師們,你們一定要“得佛辯才”,通過行普賢行來求感應,求佛力加持。如果你不行普賢行,你光求佛力加持,光求佛的辯才,你是求不到的。

  下面,說說下兩句經文:“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我們都知道,佛對一切眾生的語言,沒有一個不知道的不理解的。眾生的語言,佛全明白,不用翻譯。就像我們聽到外文還得翻譯。佛不用,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佛都知道。只有明白眾生的語言,你才能和眾生溝通。咱們不懂眾生語言,比如說,小鳥叫表達什麼意思,我們不懂啊。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就在我現在在的這個道場,因為它是四面都是山嘛,山上有樹。有一天,晚上用完晚餐之後,那是夏天,我們都在大門外聊天。突然,有一個佛友就跟我說,他說老師你看,前面那個樹上怎麼回事?我說怎麼地了?說就有一只鳥聲音非常大,叽叽喳喳的,而且非常急迫叫個不停。它這一叫,我就發現四周的小鳥,一群一群地都到這個樹上集合來了。我說,可能它們在召開會議,這個頭鳥它是首領,它在發令,那些個小鳥就都過來了。

  當時我們是純屬開玩笑,但是你現在讀了這句經文,你能不能考慮到,確實那是它們的語言,只不過咱們聽不懂。佛菩薩對它們的語言是一清二楚的,因為這樣,所以才能更好地、更多地去度化眾生。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本事,用什麼方法來度?就是下面這一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個“開”是開導、是開示,就是教學;這個“化”是指學生接受教導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心行上所起的變化,這就叫“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眾生,讓眾生明了。

  從前,咱們儒家的教育標准是改變學生的氣質,把凡夫的氣質改變成聖賢的氣質,提高德行。儒家的化這不是講教化嘛,這個化,儒家有三個標准,是什麼呢?上品是聖人,中品是賢人,下品是君子,這是儒家的教學標准。

  我們佛門的教學標准也有三個,上中下三品嘛。上品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上品;中品是成菩薩;下品是成阿羅漢。此外,佛法裡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成就理一心不亂;中品是成就事一心不亂;下品是成就功夫成片。

  這個教底下要有化,如果說教了不化,那就白教了,沒用。所以老師要開、要教,這就是教;學生要化,就是學了之後要改變氣質,要超凡入聖。我們聽老法師講經說法這麼多年,我們的氣質有沒有改變?不要說大的改變,小的改變有沒有?,中的改變有沒有?如果我們聽老法師講經,二三十年了,氣質一點沒有改變,說實在的,老師白教了,沒有化了我們。是不是?老師是教,我們是化嘛,我們化得不好,化得不夠,所以要繼續地化。

  教學的內容是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幾種說法是一個意思,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原來迷了,佛為我們顯示真實,是讓我們明了,讓我們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呢?是佛的境界。

  下一句:“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世間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唯有佛的教育是真實的,能使我們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教會我們認識人生就是認識我們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法告訴我們什麼?明白一點說,佛法是教我們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就是這個,非常簡單。

  我們現在認識我們自己嗎?比如說,你從哪裡來?你來干什麼?將來你要去哪裡?這是你自己,你現在認不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你認識嗎?是不是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個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佛法不是教我們長生不老,不是教我們升天。有的人說,佛法是消極的,佛法是迷信的。大家看看,就我前面幾節課講的這些內容,有哪一個內容是迷信的?我們說佛法是積極的,它不是迷信。

  總結一下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

  諸大菩薩們證得與佛陀的無上智慧相應,得到如佛一樣的無礙辯才,安住於普賢菩薩的大行中,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於所有眾生的語言文字,都能自然通達、隨機說法。所以能方便開示一切諸法的理事真相,教化一切眾生皆能通達明了。因此,贊歎他們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就是上一段經文為我們說明的問題。

  看下一段經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谛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是真實安住。谛住是真實安住。

  “度世之道”是什麼意思呢?是教化眾生的理論與方法。

  “萬物”是指一切諸法。

  “自在”是指通達無礙。

  “庶類”是指一切有情眾生。

  “受持”這個“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下去,不失掉。

  “如來甚深法藏”,這是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在本宗指《無量壽經》和阿彌陀佛佛號。何止本宗,對於其它宗門教下也是如此。

  “護”是保護、護持。

  “佛種性”是菩提心和稱佛名號。

  下面看第一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佛菩薩的心實實在在地是常常安住在度世的道上。佛菩薩的心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認識一切事物的真相。他們的心是這個心,做的事是這個事。世間別的事情,別人能辦的,都交給別人去辦。這件事情世間人辦不了的,佛菩薩來辦。“度世之道”就是要辦世間的眾生辦不了的事情。

  佛菩薩在世間辦的這件事情就是教學。教學的科目、內容和方式,與世間的教學完全不同。佛門的教學一定要用佛門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從戒定慧下手。戒定慧三學是根本的學問,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學問,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自己的事情,你都弄不明白,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怎麼去度眾生?所以,有了這個能力,你再發心去度眾生,行菩薩道,才可以學講經說法,度眾生。你要知道從哪下手,從戒定慧下手。

  再說一說,講經從哪裡學。

  這個又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問題,講經從哪裡學?大家說,講經從經典裡學。你要講經,你就得學經、讀經、聽經。不完全。講經要把自性裡的經典引發出來。這句話非常重要!

  要把自性裡的經典引發出來,講自性裡的真經。這句話非常重要。

  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自己非常驚訝。我從來沒聽說過,講經是講自己自性裡的真經。沒聽明白。這一次寫這篇講稿,這一段我理解了,明白了。你講經講什麼經?是講你自性裡的真經,不是講別的經,不是講外面的經。

  比如說,我現在理解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我現在講《無量壽經》,我是講我自性裡的《無量壽經》。我自性裡的《無量壽經》和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壽經》無二無別,它是一致的。所以說,自性裡的智慧不能現前,講出來的東西,沒有說服力和感召力。這個我理解到了,就是如果你說出那東西是假的,別人聽了不會感動的。

  我有一個什麼感受呢?就是如果我寫的東西、我講的東西,能把我自己感動了,就說明這個比較成功。如果我寫的我講的東西,連我自己都感動不了,那說明這個是失敗的。這是我最近一年多一個比較深刻的感受。過去我就想,只要講真話做真事就夠了,現在看來,不夠。如果你要講經,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把你自性裡的真經講出來。這樣,大家聽了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怎麼樣能把自性裡的真經誘導出來?這個是有難度的,不是誰要講自性裡真經,立馬就可以講出來的,這要有一個歷程。誘導你自性裡的真經,主要方法關鍵在哪?關鍵在於清淨心,清淨就是自性。

  這個,我學佛二十多年,也可以說是我自己的一個體會。我為什麼在學佛的道路上,到目前為止,有那麼一點小小的進步,就是源於我的心比較清淨。過去,因為我知道一些事,我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師父告訴我,他說主要是你心清淨。因為你心清淨,你信號靈敏,所以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可能你就知道了。所以我就知道了,這個清淨心是多麼重要。

  記得前兩天我們在一起聊,我說,人要思想簡單、頭腦簡單,真是修行的一個基礎。如果一個人要是思想很復雜,心裡很亂,就不利於修行,不利於取得成就。

  我真是這樣想的。因為我從小到現在,盡管都七十多歲了,頭腦還是那麼簡單。所以我的心,相對來講,比一些人可能要清淨一些。因為清淨就是自性,我清淨了,我自性顯露出來就多一些。現在不是說我自性完全顯露了,而是逐漸地在顯露多一點、多一點。

  所以說,種種方法、手段中,有兩個方面,就我的親身體會,我覺得非常重要。哪兩點呢?第一點,知足;第二點,無求。就這麼簡單。如果你要想把自性裡的真經誘發出來,缺了這個知足,缺了這個無求,達不到,你引發不出來。因為什麼?因為知足、無求,心就定了。

  這個,我特別相信。因為我這個人吧,就特別容易知足,我從來對什麼都沒有什麼求的。可以說,知足和無求這兩個條件,我都具備了,所以我的心就定了。定了,就清淨了嘛;清淨了,就智慧現前嘛。

  頭兩天,我跟同修們半開玩笑地吹牛。我說現在我覺得智慧又有點長進。怎麼衡量呢?以前要遇到個什麼問題、難題,我得動腦筋想想,這個事我該怎麼處理。現在吧,一有事情發生在眼前,立馬我就知道該怎麼辦。我自己大概是又吹了一次牛,我說這是不是智慧現前的比以前快了。

  比如說,如果你不知足,你還有那麼多所求,可能你這心遲遲定不下來。舉個例子吧,還得就著我們修學來說。你現在修學《無量壽經》,可是呢,你想想《金剛經》也不錯,想想《楞嚴經》也不錯,《法華經》也不錯,那這種人就難了,他這一生難以成就。因為什麼?雜了,咱不能說亂,雜了。

  要想今生成就,必須知足、無求!

  到現在將近二十年,我就這一部《無量壽經》,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雖然有人專門就批我這一點,但是我堅守不動,我仍然要繼續堅守下去。

  如果你知足了,你無求了,你就入三昧了。

  為什麼老法師跟大家說,說我得念佛三昧了?我當時還不知道,後來因為請教了師父,我才知道念佛三昧是怎麼回事。那個東西,真是當你的心清淨了以後,你就得三昧了。

  老法師後面還說,你得三昧以後你就有神通了。不有同修批我神通嘛。我有些時候想不開的時候,我去香港,我就問師父怎麼回事,因為這些東西,不是我心裡所要的、我所求的,我不會求。因為我不懂,我怎麼能求?!所以說,你悟入三昧之後,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你的六根就放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全都放光,放般若之光。般若之光就是智慧之光,眼一見就明白了,耳一聽就通達了。從來沒有學過的東西,一接觸就明了了,就通達了。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變現出來的。什麼變現出來的?你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的真心變現出來的。那你既然是這樣了,是不是你就明心見性了?!這樣就法法自然通達,這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千經萬論,千言萬語,只是把障礙本性的染污洗刷干淨而已。

  前面說了這麼多,後面這一句就是總結:千經萬論,千言萬語,只是把障礙本性的染污洗刷干淨而已。

  聽明白了這句,那我們要做什麼?趕快洗刷障礙我們自性現前的染污,誰洗刷干淨了,誰就明心見性了。

  現在淨土宗把圈圈縮得很小,縮到了五經一論。有時候我想,那為什麼不直接縮到一部《無量壽經》呢?五經一論都不需要,就縮到一部《無量壽經》呢?後來我明白了,因為有些同修他不甘心啊,是不是。佛菩薩太明了眾生的心了。

  我是一部經一句佛號,堅持到底了。那大家不是都一樣的,不都像我這樣認識的。有的同修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讀這一部經啊,那怎麼辦呢?佛菩薩明了眾生的心,所以你不甘心一部經,那就給你開五部、開六部吧,滿眾生的願嘛。

  但是,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讀一部經是上上根人;讀五部經是中等根性的人;讀十部以上的是下等根性的人。下等根性的人沒有辦法成就,最起碼你這一生是不能成就的。你說,告訴我們的多明白、多清楚!

  如果你這幾句話聽懂了,你還要去讀五部經嗎?還要去讀十部經嗎?讀一部《無量壽經》夠了!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夠了!

  後面還有“度眾生,須遵守四弘誓願”。

  這一節課的時間又到了,下面的四弘誓願,我們留下一節課來講。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