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精華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2018/5/16    熱度:8058    下載DOC文檔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佛法的修學,旨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本人,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如果對於這些事情,明白了、清楚了,這個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

  如果對於這樁事情,還不清楚、不明了,迷惑顛倒,這個人就叫凡夫。所以佛在經上常講,聖凡只在迷悟之間,就是這個意思。覺悟了你就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不但不自在,還要受很多的苦難。這苦難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自己的煩惱,隨著自己的知見;

  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作法,所變現的這些不吉祥的果報,也就是許許多多的災難。因此,自古以來,世出世間的聖人,中國人叫聖人,印度人叫佛,意思完全相同。「聖」這個定義:就是明白;也就是說,對宇宙人生明白的人,中國人叫聖人,印度人叫佛。

  我們佛法裡面,分作世間聖人跟出世間聖人,其實這種講法都是方便說,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真正的徹底圓滿的覺悟,決定沒有分別。如果還有世間、還有出世間這個念頭,這種想法,這種分別,他縱然是覺悟,不夠徹底,不夠圓滿。真正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所以還有世間出世間,

  那還是妄想沒斷,分別執著沒了,縱然覺悟,覺悟得也很有限。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徹底的覺悟;也就是說,希望我們人人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徹底圓滿覺悟的意思。所以佛不是神,我們不可以把佛當作神明來看待,那就錯了。神還是沒有覺悟,說實在的話,他們福報比我們大一點,智慧比我們高一點,其實高也高不了好多,都沒有超越三界六道。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清楚,我們才知道,

  這個佛要怎麼個學法,學佛的目的何在,學佛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成就,成就是果報,果報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過得快樂,過得美滿,佛法確確實實是讓我們得到這個目的。無論在這一生、在來生,生生世世,你永遠得到幸福美滿的快樂。

  如何才能得到?要覺悟才能得到。怎麼樣才能覺悟?一般人講要教學,要親近善知識,佛在經上也是這樣教導我們,中國孔聖人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了,親近善知識是不是真的能覺悟?我們知道親近善知識,不覺悟的人還是很多;固然有覺悟的,覺悟的還是少,不覺悟的還是多。原因在哪裡?我們在教學裡也常常提起,「好學」。好學的人,親近善知識就有成就,如果不好學,遇到善知識也是空過。好學就難了,好學是不是真的就能有像佛說這麼殊勝成就?

  不見得。好學的人可以說,會有一點小成就,至於大成就、圓滿的成就還不行,還要加上個條件,這個條件是心量要大。諺語裡有說,「量大福大,福大慧就大」,大智慧、大福德從哪裡來的?大心量來的。心量小縱然好學,遇到善知識成就還是小。佛家的教學也如是,小乘親近善知識,大乘加一個好學,普賢行加一個大心量,普賢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好學,又喜歡親近善知識,一生才能夠圓滿成佛,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才能成就。

  三個條件缺少一個,如果缺少善友,縱然好學,縱然心量大,也不能成就,為什麼?沒有基礎。可見得親近善知識,是最為重要的。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第一段就是教導我們,要親近明師;「明」就是通達明了,這是好老師,我們要親近他。縱然不好學,縱然沒有大心量,可以達到第一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什麼?斷惡修善,

  這個好老師總是教你這些;換句話說,真正善知識絕對不會幫助人增長貪瞋癡。幫助人增長貪瞋癡的,那個不是佛家講的善知識,而是佛法裡講的惡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幫助你造十惡業,幫助你,鼓勵你,贊歎你,做貪瞋癡,做殺盜YIN,那是惡知識不是善知識。善知識一定幫助你斷惡修善,不但教你,他自己一定也做一個好榜樣,做出來給你看,你才相信。如果只是講,他自己沒有做到,跟他學的人,能信他的人,就不會多了。

  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一位老師,最好的一位善知識,他說到,他做到了。他一生對於自己生活所求,可以說降到最低的水平,一生過著三衣一缽的生活。他出生那個地區是熱帶,熱帶確實三衣就夠了。不像此地,此地有春夏秋冬四季,你的三衣不足以保暖。他是告訴我們,物質生活過最低的水平就夠了,所謂是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你說多自在!身心都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一絲毫的壓力,正是聖賢人所講的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心安;心安就快樂,心安就滿足,就知足常樂。世間人什麼樣的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種人苦。

  所以佛家教學第一個目的,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這是修因,修行。果報?人天福報,因為你造惡,你決定感受三惡道的果報,斷惡就是斷三惡道,修善就是修人天福報。這是沒有出六道,是指親近明師,親近善友,就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如果再好學,那這果報就更殊勝。學能開悟,學能明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通達明白了;明白之後,那個果報殊勝了,可以超越六道輪回。所以要想超越六道輪回,不能不好學。

  世間真正的樂,可惜現代人沒有注意到,沒有想到。真正的樂是什麼?讀書樂。可是如果讀現在書店裡賣的那些書,讀起來不樂,我看愈讀愈痛苦,現在學校裡教的那些課本,我看也愈讀愈苦。所以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幾次,來生不能作人,為什麼?上學念書背了個書包,都苦死了,何必干這個事情。從前人念書樂,念什麼書?

  聖賢書。所以諸位曉得,念聖賢書樂。佛經,佛是大聖大賢,你們現在讀經,天天讀佛經,讀的時候快不快樂?我看也不見得。為什麼讀佛書不樂?沒有入進去,只是讀的字面,裡面的義理沒有體會到。如果體會到裡面的義理,那就有樂趣了。哪一種樂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樂決定比不上的,真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樂此不疲。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我們難以相信,跟釋迦牟尼佛學的人有多少,

  這些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在中國這些祖師大德們,各個都樂此不疲,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要細心去觀察,這是真正親近聖賢,這裡頭有大樂。如果沒有真正之樂,沒有大樂,那些人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學,為什麼不在這個世間追求名聞利養,為什麼不追求財富,追求權力,追求地位,他為什麼不干?他跑到深山跟大自然為伍,那個樂絕對不是世間人所能夠體會得到的。

  更進一步,剛才講了,心量拓開了,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為虛空法界著想,這個心量在佛法裡面就叫普賢行,無論他修學什麼法門,這個法門都叫普賢法門,是以心量把他自己修學功德拓展了,拓展到最圓滿、最究竟,圓成佛道。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斷惡修善,脫離三惡道,得人天福報。

  第二個階段:脫離六道輪回,往生到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破迷開悟了。最高的一個層次,就是拓開心量,沒有一樣不能包容的,心地真正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超凡入聖。「凡」是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聖」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那是聖,超凡入聖了。所以這樁事情是屬於教育,是屬於教學,你要不教,不肯學,你怎麼能成就?

  佛菩薩、善知識願意教,他在教學裡是大受用,得大快樂。可是有沒有人來學?哪些人來學?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肯學,佛菩薩都來教。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有當機眾,當機眾是來當學生的,除他之外別人是旁聽的。你別看一個法會,來了幾百人、幾千人,真正來學的也不過兩、三人而已,

  其他一律是旁聽生。真正來學的人得利益,來旁聽的旁聽生結了一點法緣;換句話說,聽到一點佛學常識,佛學的知識,真正的利益得不到。怎麼說?佛講了這麼多道理,勸他斷惡修善,他懂了;惡斷不掉,善不肯修,這是旁聽生。真正做學生的人,那就得真干,真的斷惡,真的修善,那是正科生,那個在佛法講當機眾。所以佛的教學非常慈悲,只要有一個人,他就住世,他就肯教。

  教學的成果,要把惡人教化變成善人,要把壞人教化變成好人,把迷人教化變成覺悟的人,這是教學。不是說這個人壞,開除掉他,不要他了,那個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那不是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變化氣質。眾生可不可能變化?決定可能,肯定是可能的。但是眾生的業障、煩惱、習氣很重,善知識要有耐心,不是一天、兩天就把他轉過來的,我們自己本身也一樣。我學佛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才轉過來、才回頭,可見得不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不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上根利智。

  可是天天學、年年學,锲而不捨,不知不覺就轉過來了。真轉過來了,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決定不會再為自己想,為自己想沒轉過來,為一切眾生幸福著想,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著想,那真的就回頭了。所以我們的學習,要跟老師相應,老師是佛菩薩,佛菩薩雖然沒在我們面前,經典擺在我們面前,經典就是佛菩薩的教誨,讀誦經典就是親近諸佛菩薩。

  這一次到這邊來,時間雖然不長,同修們要我把《了凡四訓》跟大家略略介紹一下,這個也很有必要。《了凡四訓》內容是「深信因果,改造命運」。現在這個世界,我想同學們也許都看過很多中國外國的預言,現在這個書,書店上好像很多,都說一九九九年、兩千年是世界末日,是不是真的世界末日?很難講,災難肯定是有。

  《了凡四訓》來讀讀,來研究研究,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以這個問題做為中心,我們用《了凡四訓》來探討。西方很多預言家,像最有名的是十六世紀的,法國的諾查丹瑪斯,這是最有名的。我們讀了他的傳記,看了他的诠述之後,他是什麼角色?《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他跟孔先生一樣高明,算得非常准,算得很准,沒有法子改變。了凡先生以後遇到雲谷禅師,就改變了。所以災難是有,能不能化解?

  能,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就能化解這個劫難。如果不懂道理,不懂方法,那就沒法子了。諾查丹瑪斯不懂這個理論,不懂方法,他看到這個現象提出警告,說是眾生造罪業太重,上帝發脾氣了,要懲罰眾生,那就沒法子了。這是把這個責任推給上帝去了,實際上不是如此。所以我們這幾天,有這麼一點時間,在一塊研究、談談,也是好事情。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我們明天見。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