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孩子自私怎麼辦


 2011/3/3    熱度:8903    下載DOC文檔    

    自私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我跟孩子的家長說,孩子很自私是一個中心問題。一個孩子很自私,他處處就會無禮、傲慢,只要我喜歡的東西就不給人;他會懶惰,會不孝,他所想的都是為自己。我再跟家長說:“我們回到孩子小時候,他一、兩歲的時候,跟爺爺、奶奶還有你們夫妻倆一起吃飯,請問你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有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我每次這樣一說,孩子的媽媽們都笑成一團。

    “大學”裡有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事情的先後順序錯了,為人子之道就錯了,為人父母之道也錯了。夾菜夾錯了,孩子的孝道就建立不起來,因此做事的先後順序特別重要。人要有智慧,才能懂得事物的先後順序、輕重緩急,所以做人要認真學習聖賢之教,才能增長智慧。我們把根源找到了,就要教育孩子孝順長者,對長者要有禮敬的態度,時時刻刻為長者著想,他就不會自私,也不會貪心。

   
自私是寵出來的

    “但力行,不學文”,不學習聖賢的教誨,就會“任己見”,只會隨著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就會“昧理真”
就做錯了。所以,菜一夾起來,“小明,媽媽特別為你炒這盤菜,趕快多吃一點”。爺爺、奶奶都很疼孫子,不甘示弱:“乖孫子,這兩盤菜也很好吃!”誰的菜是滿滿的?孩子的。所有的家人都為誰服務?為孩子。所以,小皇帝出現了,小公主出現了。中國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侍奉皇帝就像陪伴老虎一樣,隨時都怕它吼叫起來,所以小皇帝的脾氣特別不好。現在十個孩子有幾個脾氣不好?七、八個都不好,有沒有找到原因了?

    我的師范院校的老師,有一次站在師范院校的附屬小學的校門口,這個小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講師、教授的孩子。那天下雨,剛好有一台名貴的轎車開過來,車門打開了,一位媽媽拿著雨傘從車裡快步走過來,她的女兒站在校門口對著她說:“你白癡呀!現在才來!”我的老師正好在這個小孩的旁邊,突然聽到她用這樣的口氣對媽媽講話就愣住了。結果更誇張的話出來了,她的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所以,為人長輩一定要很謹慎,不能把孩子寵成這般模樣。

   
自私是學出來的

    還有些媽媽買了好的水果,回到家裡還要很謹慎把它藏起來,等公公、婆婆都睡覺了,才把水果拿出來,拿出來以後,還跟她兒子說:“這是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孩子一定會學得很徹底,以後他買了水果會給誰吃?我們用好惡的心教孩子,他所養成的就是好惡的心,他往後買水果一定給他女朋友吃、給他自己的孩子吃,不會給父母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正道而行,這樣才是最正確、最省力的教導。

   
孩子自私是能轉變的

    因此,為人夾菜要有智慧,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在我記憶當中,父母把水果拿出來,一定是先給爺爺、奶奶吃。那時候我們年紀還小,當父母做出來的是孝、是德行,孩子看到內心會很歡喜,進而就會模仿。當我打開冰箱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把拿出來的水果先給爺爺、奶奶吃。所以,我現在很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對我的耳濡目染,不然我就無法從事於教育事業,肯定也是一個很自私的人。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我的爺爺也是長子,所以我是長曾孫,三千寵愛於一身!幸好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很有教育先見。

   
慷慨的心才能品嘗施捨的樂

    “物雖小,勿私藏”,我們教導孩子不要吝啬,不要把很多東西都視為自己的,要懂得施捨。假如孩子從小將任何東西都只想到歸為自己,那他長大就會非常自私自利。有位母親送牛奶到學校給她的孩子喝,她來的時候很神秘,不敢讓其他同學知道,她對她的兒子說:“兒子,你一天喝一罐,自己喝”,然後就走了。這樣教孩子好不好?剛好老師察覺到這件事,就跟孩子們講,我們有東西一定要與同學一起分享,不然你獨自而飲,就算喝了也不見得痛快。孩子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當場就把所有的牛奶拿出來,分給同學喝。當每個同學在接受牛奶的時候,都對這位同學說:“謝謝你,謝謝你”。在倒牛奶的過程中,這些同學也唯恐自己倒得太多,別人就得不到,還會說:“好了好了,我的夠了。”一個孩子的慷慨之心,讓所有的同學都學習到了。當天這個小孩在日記上寫道:“這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濃”,因為他是歡歡喜喜的供養大家,所以他也喝得格外歡喜。

    我們用這件小事,教導了孩子不要吝啬。後來他的母親看了他的日記,也覺得很慚愧,孩子竟然有這種施予別人的心。

   
制止任性自私要慎於開始

    孩子不自私,自然就能為人著想;假如孩子自私自利,他就處處要別人順從他,如果不順從他,他立刻就會發脾氣,會很任性。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教育有個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句話是“慎於始”,就是當孩子一開始犯錯誤的時候,就要立刻給予導正,他下次才不敢胡來。有個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他就在那裡吵鬧。因為當場人很多,這位母親也很會觀機,在這裡教不方便,就把東西買給他。一回到家裡,就教訓他一頓。這個教訓是要提醒他,絕對不能用情緒威脅父母、威脅大人,這種手段絕對達不到目的。之後孩子再到商場,看到玩具就不敢吵鬧,這是慎於始之故!

   
教育方法要善巧

    有個小女孩把自己的桃子讓給弟弟吃,弟弟很歡喜,就一口一口的吃起來,弟弟吃到超過一半的時候,她終於按捺不住,突然把那個桃子搶過來。她的母親沒有當場指責她,而是打了一通電話把這件事報告給老師。因為在學校學了《弟子規》以後,這個學生確實回家也禮讓了桃子,可是讓到一半就撐不下去了。到了學校,老師也沒有當場指責她,老師只是講了一個故事。

    漢朝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他們兄弟非常友愛。很不巧,弟弟趙禮被盜賊抓去了,盜賊打算把他煮了吃。他的哥哥知道後,就跑到山寨裡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沖過去說:“你們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長得比較胖,比較好吃,你們就吃我好了。”他弟弟立刻又沖向前,對著盜賊說:“我被你們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沒有關系,吃我好了。”兩個兄弟就在那裡爭著要死,爭到最後兩兄弟抱頭痛哭,盜賊在旁邊看了很感動,立刻就把他們兩個都放了。皇帝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封這兩位兄弟作官。皇帝這樣做明不明智?明智。一者把兄友弟恭的風氣帶動起來,二者懂得孝悌的人一定愛護人民,一定是好官。

    老師接著跟孩子說:“趙孝、趙禮連生命都可以為兄弟而捨去,我們能不能因為一個水果就跟兄弟起沖突?”講話不要直接指責,點到為止,她就覺得內心很慚愧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