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勇於面對自我的缺失,才能設身處地體會眾生的痛苦所在


 2018/5/21    熱度:953    下載DOC文檔    

  我們所面臨的很多窘境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被我們習慣性的歸咎於自我以外的任何境遇。我們總能發現很多的不完美,從任何現象中都能加以看似中肯的點評。但是,這種看起來明明白白的態度,只局限在自我以外的任何人、事、境中。

  試想,如果所有困擾我們的問題,都能被合理的歸咎於外在的話,那麼,階段性的有理有據分析之後,在我們看起來明白的邏輯中,是可以終止問題的再發生和再被困擾的,那麼,我們的煩惱也只會是階段性。可是,結果往往未必如此,所有人的煩惱和面對困境的躊躇無措,好像都是一輩子的難題,而並非階段性的告一段落。

  那麼問題在哪裡?話說,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一個貴字從何而體現,就是我們很難能自知。為什麼我們很難自知,但是又很容易去操心自我以外的所有呢?

  其實,內心的起伏和心念的散播,在自我獨大的“庇護”下,有非常多欲蓋彌彰般的作用。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很多的缺點,而且為了這種不願意承認,還會去做非常多的遮掩和“描白”。在與自我認知和剖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都非常的虛偽。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願意揭露自我的不完美和缺點,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我以外的所有境遇中,通過這種方式,試圖證明,錯不在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中,而在於比我們更不完美的現象之中。這種方式,其實並不是解決問題和化解難題的好辦法。如果要去評判自我以外的不完美,那麼我們也應該態度端正並直視自己的缺失和問題所在。

  大家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我們還在輪回,這種結果就清楚的說明,我們都不完美。人與人之間看似的好與不好,只是在以貪、嗔、癡、慢、疑的基礎上,誰比誰暴露的更為明顯或不明顯而已。倘若我們認為自己是多麼的優秀,或是多麼的高人一等,那只能說明我們把自己偽裝或是自我欺騙的更“密不透風”而已。

  人一輩子的思考重點或是努力方向,都在於不斷的去挑剔和評判自我以外的參照點,那麼,我們會有非常多解決不清楚的麻煩和困擾。現象界的一切,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大是大非的對與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接受一切現象的本身,包括我們自己的缺失。

  如果,我們能夠深刻的自我認知,並且承認自身的不完美,那麼深刻的包容心和慈悲也會由內而真實的向外發散。因為,接受自己的缺點,正視我們都有被業力和習氣所捆綁的現實。這就好比像“刮骨療傷”般的以痛治痛一樣。當我們有足夠的自知和自省時,不但能坦然接受自我的缺點,還能從根本上去直視我們業力和習氣的可轉化性。這種可轉化性對我們真實的益處,就是可以化煩惱為菩提的根本。從另一個方面說,要培養無偽的菩提心,前提是要沒有那麼多虛偽掩蓋自我缺失的傾向性。

  一個人,對自己都不夠坦白,對自己的缺點都不能夠直視面對,怎麼可能真心體會眾生的苦惱和諸多不易呢?不能夠體會眾生的所為,都如我們自己被業力困擾一般,也就不會理解沖突或矛盾發生的原因何在了。倘若,我們都能清楚的在自知自省的前提下,無偽的認知自我的不完美,和同樣具有非常多缺點暴露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不會去以自我為保護的出發點中,制造很多的麻煩沖突。同樣,也更能深刻理解境遇之中,所突發的一切不如人意之事了。這樣,我們在共同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不會縮小自己的問題,同樣也不會過分放大自我以外的問題,那麼很多困擾和麻煩就會迎刃而解。

  以真實的態度面對自身的缺點,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眾生都有可能犯錯的原因。這種認知的態度,不僅能讓我們與自己和諧相處,同樣也會以自身缺點為出發點,知道轉化為智慧和正能量的切入點所在。同樣的,以真實面對自我不完美的態度,切身體會眾生的煩惱根本。這樣,不僅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會減少很多被煩惱困擾的可能性,重點還在於,能夠讓我們很好的培養出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和慈悲之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