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開示:命運的大秘密:貧窮和富有的根源(導致貧窮的十種因緣)
善意的提醒:凡是弘揚中華正統傳統文化(佛,道,儒,中醫藥等),勸人向善,利益眾生的文章,您可以不相信,請一定不要誹謗,因為誹謗該類文章,會誤導很多人不走正道,讓很多人心生邪念而作惡,既害人,又害己.這種誹謗對眾生有極大損害,是最損陰德,最折福報的惡行,按佛經所說:這種誹謗惡行,現世就會折福折壽,招來疾病和災禍(遲早而已),命終後還會墮落三惡道,受極大苦惱。世人多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饒過人,因此,精明的您,可以不信,請一定不要誹謗。 命運的大秘密:因果觀之富有與貧窮 財富是一個人福德的果報,佛教並不反對人擁有財富,相反佛教中對於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擁有的。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智度論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無盡的財富,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資格。 《大莊嚴論》: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告訴大家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很窮,很苦、怎麼難過怎麼來,才是佛教。 但是佛教中講獲得財富的方法,和世間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們看看世尊講,獲得財富的原因是什麼: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一者自行偷盜。二者勸他偷盜。三者贊歎偷盜。四者見盜歡喜。 有十件事情,能夠讓人得到少資生報,即種種財富資具缺少、貧窮的果報。一是自行偷盜、二是勸他偷盜、三是贊歎偷盜,四是見到偷盜十分歡喜。 這四條並不難懂。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所謂偷盜,經典上有過解釋: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那就是本來是他人的東西、或者你知道認為這是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是有價值的,起了據為己有的心,並且實施行動,將其取走。這就是偷盜。另外偷盜還有不同的方式,不僅自己做是偷盜,讓他人、派遣他人偷盜都一樣。另外勸人偷盜、稱贊偷盜、見到偷盜心中歡喜,都是貧窮的因。 不偷盜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沒有一個偷盜者,越來越富有的。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對於父母減少生活上的供養,本來應該負擔的責任,卻不去履行。對於聖賢居所,侵奪其資產。這是貧窮的果報。 其實這個現象,我們很容易觀察出來。社幷會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對於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對於父母是盡力供養的。對父母不好,卻很富有的,不是沒有,很少。而且他的財富也很難能保持的住。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見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歡喜、不高興。 這一點有些普遍性,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別人賺錢了、獲得利益了、得到好處了。心理不平衡,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其實這個世界很公平,因為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貧窮的因,不脫離這個思維定式,想要富有有點困難。 為什麼別人得利,我們不高興呢?就是妒忌、嫉妒嘛。這個情緒很隱蔽的。不容易發現。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維情緒。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現。比如學佛了嘛,看到他人賺錢,說這個財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將來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講的不錯,不過我們反觀自己,是否真的是這麼想?真的是視金錢如糞土?如果這筆錢擺在自己面前那態度還是如此嗎、心理真正的情緒是什麼?起心動念是騙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這個情緒習慣,是很難擺脫,每天隨時隨地,都可能處在這種狀態中。對我們的福德有極大的影響。 別人有了利益,我們要知道,一定是從前其有相應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報。這個是我們該替人高興的。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對於他人獲利的事情,進行阻礙。 這個情況也是不少的,別人做某件事情會有利益,那麼用各種方式取阻止、阻礙他。給他設置困難。可以是一句話:賺這麼多錢,貪呢,沒良心。也可以是具體行動,就是不讓他那麼順。都屬於這個范圍。有這樣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個種子是貧窮的種子,不會長出富有的果實的。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見到他人布施,沒有隨喜心。或者說,見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興、不贊歎。 見到他人布施,無論是法布施、還是財布施,沒有隨喜的心,因為各種原因,覺得不高興。可能是不順自己的心,可能是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這是非常不好的。本來隨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積累福報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做,不僅喪失了大利,還種下了貧窮的果報。 只要法布施,講的是正見,財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藥槍炮之類,那麼我們都該隨喜贊歎。 十者見世饑馑。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見到世間有饑馑災禍,心中不憐憫,甚至歡喜。這是貧窮的因。幸災樂禍的心態是要不得的。這個有損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因為這十件事情,會得到貧窮的果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資生報。一者自離偷盜。二者勸他不盜。三者贊歎不盜。四者見他不盜。心生歡喜。 那麼想要財富該怎麼做呢?把上面的幾點,反過來就可以。 同樣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財富的果報: 首先就是不偷盜、不勸人偷盜、不贊歎偷盜,見到他人不偷盜,而生歡喜心。 五者於父母所。供奉生業。六者於諸賢聖給施所須。 對於父母盡力供養、不要放棄自己的責任。這一點不僅這部經典,還有很多經典都說過,供養父母等同供佛,放著現成的在世之佛不供養,卻遠道去燒香磕頭,實在不算明智。對於聖賢僧眾,同樣要恭敬供養,解決其生活的困難。 七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八者見求利者。方便佐助。 這個其實也是老生常談,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過實行起來需要自己去認真觀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麼,這會得到什麼果報。佛教其實就是讓我們自覺覺他。那麼自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變。 《華嚴經菩賢行願品》中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就是這樣的精神,我們雖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幫助他人獲得財富卻是可以做的。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見樂施者。心生忻悅。 見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悅,隨喜贊歎。無論法財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贊,就是獲得了富有的種子,這樣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虧大了。當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見,財布施是善物。這才可以。 十者見世饑馑。心生憐愍。以是十業。得多資生報 見到世間的饑馑災禍,心生憐憫,不要幸災樂禍。 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較困難。沒有種子是出不來果實的。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