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分享之十七(專刊)
《弟子規》心得分享之十七(專刊) 《德育啟蒙》敬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人不管學什麼,都要有老師啟蒙、引導;佛門常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由此可以了解老師的作用。從小進入學校,有老師教導知識,一直到大學畢業,現有的教育都是教人知識和技術,沒有做人的教育。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從哪裡有區別那,就是人可以接受教育。可以學會怎麼做人,可以知道做人的本分,可以保住的天然的本性,再把這些本性廣泛發揮,絕不可以亂了倫常。 若是任性地發揮人性的弱點,鼓勵五欲七情、自私自利、貪嗔癡慢、人我是非,這樣的人生就走下坡路了,一步一步踏入三途。炎黃大地的老祖宗有智慧,把人性的本善、本性提煉出一套理論,用極其簡單的文字來作代表,即是倫常八德。讓人的靈性一步一步地提升,升到天堂。 這就是中國與外國普及教育不同的地方,看看歷史可以證明。人性本善,就是我們常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者,五種人際關系以及他們的相處特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與子的關系是天然的行為,就是親愛。余者亦然,文字變化了,道理是一個,都是一個“愛”字。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禮是人之間往來,內在的尊敬表現在外的行為、智即理智、信是人之間的信任。 這些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那樣,是純粹天然的那種行為,沒一點染污的本善。常者,恆常不變,須臾不可離的行為。四維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是老祖宗給我們後代子孫留下來本性本善的普及教育。是人一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行為。 這一切都是老師,一代一代承傳下來,又傳播下去的東西。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孔夫子不出世,天下如黑暗”。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古人尊重老師的話。師嚴道尊,所謂是嚴師出高徒,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把人的本性、本善為代表的聖賢教育一代一代地上承下傳。中國歷史上的老師就是起著這樣的作用。不是簡單的文字工作者。 老師還要以身作則,事事處處給學生做好榜樣,感化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言教太乏味了,不能真正地傳承這樣的聖賢教誨。中國的老師,實際上是聖賢的化身,是中國精神、靈魂的傳播者。他們是晚輩的啟蒙老師,也是用榜樣的作用來傳播聖賢教育的工作者。 我們進入學校,接觸老師,一定是尊師重道的心態,才能學到聖賢教誨,才能從老師身上認識到人性的本善,也做到人性的本善,還要傳播人性的本善。就像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跟老師多久也學不到聖賢的教誨,也不能變化氣質。 師徒如父子,那是老師把子弟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地教育,子弟要把老師當成心目中的榜樣來學習。所以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指老師沒有把聖賢教育傳下去,對不起孔老夫子,在佛門則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對這樣的老師,能不尊敬嗎?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