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夏季正當時


 2018/6/17    熱度:1334    下載DOC文檔    

  師兄們好!炎熱的夏季,皮膚毛孔是開合的,艾灸的效果會更容易由皮膚作用在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體內,所以夏季調理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內外兼修,平衡養生效果。

  “冬病”多為虛寒性體質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此種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症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不夠,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襪子才覺得舒服。

  為什麼冬病要夏治?

  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裡晾衣服,是很困難的。

  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

  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記住,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

  停留在髒腑,就易產生寒凝;

  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症狀。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在夏日祛除積寒的方法

  方法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

  “內用溫熱”——服用偏溫熱的飲食。

  夏季要多吃溫熱飲食,讓身體適當出汗,有助於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老年人、孕產婦、脾胃虛寒者更應少吃或不吃寒涼食物。

  夏天那麼熱,身體本能的想要通過吃冷飲來“去暑”,但欲望不等於理智,夏天吃冷飲其實是很傷身體的。

  中國古代的中醫很早地觀察到了飲用冷飲的問題。認為夏天的陽氣都跑體外去了,體內的陽氣相對來說就減少了。

  尤其是脾陽就會比平時虛。此時,如果吃冷飲,本來脾胃就比較寒涼,再人為地降低內部的溫度,會導致身體調控的紊亂。

  這種紊亂,首先就是消化系統的紊亂,在過低的溫度下,吃多了冷飲就會損傷脾陽,如果人體本身脾陽不足的話,再吃冷飲,就會腹瀉,流涎等脾陽虛的症狀。此時,非常容易引起外邪的入侵。

  寒傷脾,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惡心嘔吐。

  再仔細想想,我們把0℃的水倒進37℃的胃裡,可小便卻是熱的,人體的溫度是37℃,是誰把0℃的冰水轉化成37℃的尿液呢?

  是脾胃!脾胃吸收了冰冷食物以後受不了,沒有能力再運作了,就從腎裡面調出元氣轉化成熱能來給它加熱成37℃,最後腎氣就不足了。

  “外散風寒”——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

  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藩籬,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

  冬病夏治應對良策

  以上說的,似乎與冬病夏治無關,其實不然,告訴您寒邪出入之機理,您才會有長久應對之策略。下面說得再具體些:

  1感覺肚子涼,脾胃虛

  如果感覺肚子涼,夏天也愛吃熱的,又怕風怕冷的人,那就艾灸中脘、關元、足三裡,很有效。

  2後背發涼,怕風

  如果感覺後背發涼,怕風,那就先在後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艾葉水泡腳,然後喝一碗發汗的生姜紅棗湯,或者是胡椒白蘿卜湯,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

  排出身體的寒氣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虛寒是一種體質,是胎裡帶來的,如果我們按照先天的生長慣性而不去改變它,那它就會像一株本來傾斜的樹苗,繼續往偏曲的方向生長。

  所謂“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從先天體質入手,糾正陰陽之偏。“損有余而補不足”,才是治未病之本。

  3夏季泡腳,祛濕排寒

  在夏季泡腳,更可以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寒之氣。采用扶陽泡更可以事半功倍。

台灣學佛網首頁素食护生健康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