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之莊嚴淨土分第十(下)
金剛經 第10品下 莊嚴淨土分第十(下)白話文 三、發大乘心應無所住 《金剛經》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獨具慧眼,照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經文中「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眾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莊嚴之相,更應不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嚴土為喻,向菩薩廣說「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心。《思益梵天所問經.分別品》第三: 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心無所住,意不貪戀,生活中的穿衣吃飯,悲歡違順諸境,於迎賓宴客中,盡露本色風光,隨緣而住,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生死涅槃自不相干! 有一位無果禅師潛居山林,以參禅為定課,二十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持供養。由於長久來一直沒有見性,因此打算離山去尋師訪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這對護法的母女,親手縫制一件棉衣,並且包了四錠的銀子,送給禅師做為路費。 禅師接受母女兩人棉衣和錢銀的供養,是夜仍坐禅養息。到了半夜,見一青衣童子,手持幡蓋,帶領著一列的鼓吹歌絃而來,放下一朵大蓮花,殷勤請他乘坐蓮台。禅師暗忖:我是禅門中人,未修淨土善因,不應貪著此境。青衣童子又再三勸請,表示勿錯過吉時良辰。禅師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蓮台上。不久,童子及諸樂人,便逐漸遠去。 清晨時,禅師正准備啟程,護法的母女匆忙趕來,手裡拿了一把引磬,滿腹狐疑問禅師道:「這是禅師遺失的東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剖腹時,卻發現禅師的引磬,只是不明白,為何這把引磬會從馬腹生出來呢?” 無果禅師聞語,不禁冷汗淋漓,於是作偈: 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 無果禅師因不貪著勝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馬腹的業報。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貪求顛倒,若住於渴愛中,就墮入火咽餓鬼報;若住於瞋怨仇報中,當下身受修羅爭斗苦;若不明事理,癡闇無知,宛如陷入畜生的業識茫茫中。 佛陀知眾生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鏟除我們心地滿布的葛籐,不妄求神通妙法,於好惡美丑諸境不生住心。《金剛經》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讓我們返樸歸真,不再被世間的粉墨聲色眩惑,做一個正觀自在的逍遙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檢查我們這顆心猿意馬的心。面對無常的情感,能隨緣不自苦惱人?面對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氣和隨緣消業?面對名缰利索,能超越安然?面對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蘊的牢獄,安住生活中種種的動亂! 有一個金碧峰禅師證悟後,能放下世間諸緣的貪愛,唯獨對身邊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缽收藏妥當,然後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盡,就差幾個小鬼去捉拿他。禅師入甚深禅定中,小鬼們上山下海也遍尋不到他的蹤跡。過了幾天,小鬼著急不已,找不到禅師,要怎麼回去向閻羅王交差?於是跑去找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辦法,讓禅師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禅師是個證悟的人,對世間的許多境緣都已放下,唯獨對玉缽仍有貪愛,也許你們設法取走他的玉缽,他一動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們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禅師的玉缽,頑皮的敲打玉缽,禅師心疼玉缽被小鬼們玩弄敲打,趕快出定要搶救。小鬼看到禅師現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們去見閻羅王。”禅師聞言,了知一念的貪愛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回響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有個放捨不下的「玉缽”,可能是財富、名位、愛情、權利等等,若不肯奮力粉碎擱置心頭的玉缽,如何能有一個無所住,光風霁月的心靈桃花源? 四、法身無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須彌山王微妙身相為喻,顯示無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為須彌山王身雖大,還是有大小稱量和形色的比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間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所以,經文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個「非身”是無相之身,有別於須彌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囑付行者,不住授記,不住嚴土,不住得果。證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無相法身,此無相法身,也不可住著執取。《首楞嚴經》卷二: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毛端和須彌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攝融通,所謂一毛端現十方國土,一滴水見宇宙萬象。 有一位信徒向無德禅師請教:「同樣一顆心,為什麼說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禅師並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說道:「請你把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請你再默造一根鵝毛。” 信徒再次閉目默想。 「當你造城垣和鵝毛的時候,是借用別人的心,還是自己的心去構造的?你造城垣和鵝毛,既然是用同一顆心去造作的,可見心是能大能小呀!”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什麼動作最敏捷?不是須彌山最大,也不是電光最快速,而是我們的心念,攝受三千法界和剎塵,毫厘大小不過是世俗谛的假名分別。佛陀於第十分抽絲剝繭為我們拆去授記相、嚴土相、佛果相的種種障礙。「應無所住”不是不積莊嚴剎土的福慧資糧,更不是執取無授記無佛果的斷滅知見,而是要我們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樓閣寶樹的佛土,莊嚴自性的無相法身。 學佛人,不捨一善法供養,外在的供養固然有益眾生,但身心圓明靈徹,無一玷染,才是最好的供養。物質有限,情意無量。真心四供養,能自他莊嚴。 一、一爐清香,不如一瓣馨香。 二、一束鮮花,不如一臉微笑。 三、一杯淨水,不如一念清明。 四、一句佛號,不如一聲贊歎。 佛的身相高大殊勝,是從不輕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識而來。再名貴的沉香,比不上馨香恆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隨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動的清明;千叢萬束的鮮花終有謝盡,哪裡比得上微笑的溫暖;萬億佛號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贊歎,令眾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