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要修建那麼多的寺院?


 2018/7/11    熱度:1733    下載DOC文檔    

  人和宗教的關系,就如同人和飲食一樣,是彼此分不開的。宗教如光明和如水,人不可或缺;宗教亦如藝術,是人生活中離不開的美感。

  


  信仰

  信仰佛教,主要意涵在於向“佛陀”學習,也就是所謂的學佛。學佛必須聽經聞法、參加集會共修,所以要經常親近寺院道場。寺院是修行佛道的所在,佛教借助寺院安僧辦道,弘法利生,因此欲得佛法常住,必須修建佛寺。

  然而,長久以來聽到有人質疑:佛教為什麼要修建那麼多的寺院?如果把建寺的錢省下來設校辦學,或是從事慈善救濟,不是更有意義嗎?

  


  事實上寺院的功能並不亞於任何一所學校。世間的學校,傳授的是知識學問,知識是外來的,是世智辯聰的學問;知識有善惡,一些作奸犯科的人,知識愈多,危害社會愈大。

  相對的,佛教寺院提供的是般若智慧,佛教的三法印、四聖締、十二因緣、慈悲無我、因果業報、緣起性空等思想義理,都能讓我們開啟智慧,了解生命的真谛,從而解脫煩惱,獲得心靈的升華。因此世間的知識易求,佛法的生命智慧難學。佛教最大的功能就在於以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讓人明因識果、去惡向善、轉癡成慧,這正是佛教不同於一般慈善事業的可貴之處。

  


  慈善工作雖然也能以金錢物質救人於一時,但其同時有利有弊,而且有限。唯有佛法布施才是無限的,才能使人終生受用。慈善救濟雖然能夠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嗔癡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傳,才能進一步淨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所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古老的寺院裡都有法堂、藏經樓,尤其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文化中心。寺院也是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歷代名將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都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最佳例子。

  不僅如此,寺院還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采購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所治療心靈的醫院、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啟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院、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

  因此,寺院就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長養處,是我們第二個家庭。所以我經常勉勵信徒,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薩報到、學習。

  總之,寺院是維系佛法信仰的中心所在,有寺院就有信仰,有寺院才有常住三寶,才能讓佛法常住世間。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