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財求財富者必看:佛教裡有效的求財方法,及對財富的智慧分析


 2018/7/22    熱度:21715    下載DOC文檔    

  佛教對財富的智慧分析

  佛學裡簡單快速有效的求財之道 老法師

  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我們通常講,對我們的保佑,對我們的加持,沒有別的,只是把這些道理給我們說明白,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依照佛教給我們方法,自己去修,就能夠得到殊勝的果報,這是佛菩薩加持,這就是佛菩薩保佑,千萬不能夠迷信。

  因此,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我們財富要放在哪裡好?你看看現在的社會,股票上投資、房地產投資,這個我都搞不清楚,我對這個外行。種種方法來經營財富,聽說這一兩年經濟不景氣,一百萬變成十萬,很多人自殺了。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為五家共有”,不是你的,只不過是在你面前讓你看看而已,你就以為這個財富是你的,錯了,你是心隨境轉,每天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誰給你這麼多苦,自己作的自己受,真正是自作自受,迷惑顛倒。

  佛教給我們,怎樣才能發財?布施,供養。供養父母、供養三寶,布施一切眾生,你的財用不會缺乏。諸位要記住,財用不缺乏就行,不必要累積,不必要多,多了,災難就來了,禍害就來了。所以財要知道散,儒家也說“積而能散”,能散財是最聰明的人。 在中國古時候,中國人也供財神,哪個都想發財,供財神。

  但從前人有智慧、聰明,他不迷信。財神是哪一位?聽說現在大陸上人供財神,可能也被台灣傳染,台灣供財神,供關公,三國時候關羽,關公與發財有什麼關系,毫無關系。關夫子這個人,我看其他的長處沒什麼,忠義這兩個字他做到,我們要是供關夫子,學他的忠義,真正是威武不屈,富貴不YIN,是我們做人的典范。他在曹操那一段時間,曹操是用盡了心機,希望他真正的投降為他所用。可是關夫子身雖然在曹營,心是常常念著賢主,這是後人最好的榜樣。他雖然是過五關、斬六將,回到賢主那邊,曹操對他還是非常佩服。這樣忠義的人,在這個世間難找,不但現在沒有了,古時候就很少。現在人不講忠義,見利就忘義,哪個地方待遇好一點,地位高一點,立刻跳槽就走了。所以這樣的人,都應當供養關夫子,常常看看他,自己生慚愧心。

  中國古時候供財神,供誰?范蠡。讀古書的人也許知道,他是戰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越王也相當了不起,諸位要曉得,這是自古以來,中國、外國,英雄豪傑建立一個政權開國倒不是真正困難,國家滅亡之後再復興太難太難了,在歷史上很少見。滅亡之後能復興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越王勾踐是第一個例子,他成功了。他確實被吳國滅了之後,能夠再復興、能夠再復仇,得力於范蠡、文種這兩個人的幫助,越王這兩個人是左右手,幫助他恢復了國家,反過來消滅吳國。 范蠡聰明,大功告成之後,他就勸文種趕快離開,越王勾踐這個人,他認識很清楚,“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勸他要離開,保全自己的生命。越王勾踐在患難的時候,這些有才干的人,他非常重視,天下太平,他不要了,怕他造反,總想方法把他除掉。所以范蠡聰明,他自己離開,留了一封信給文種,文種看了之後,以為未必像他說的那麼嚴重,結果果然不出范蠡所料,勾踐賜文種自盡,所以文種死了,自殺了。殺功臣,在中國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這個事情。 范蠡偷偷的跑了,改名換姓,改名叫陶朱公,去做生意去了。他帶著西施,一道去做生意去了。做生意沒多久,發大財;發了之後,把他的財統統布施,救濟貧苦,統統散盡,再從小生意做起。又做幾年,又發了;發了,他又布施。史書上記載“三聚三散”,他能夠散財,布施恩德,這是做生意人好榜樣。做生意人賺得社會錢,大家取之於社會,還用之於社會,所以供養他做財神很有道理。模范的商人,我們經商、營利,要以范蠡作模范,他是真正聰明,真有智慧、真有學問,無論做什麼他都成功。所以要懂得散財,懂得與一切眾生結恩惠,我們佛法裡面講結緣。眾生受你的恩惠,我們自己會遭難嗎?不會。沒東西吃了,自然有很多人送東西來,那個多自在;沒衣服穿了,有很多人送衣服給你,你一樣都不會缺;沒有房子住,人家送房子來。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果報?布施,你只要肯布施就行了,福報自然,你說這個多自在。

  所以錢不要去投資,不要放銀行,放什麼都靠不住,布施給一切眾生,那就是最牢靠的,決定丟不掉,而且那個利息比你們今天做什麼生意的利息都要厚,不知道要厚多少倍,我跟大家講的話,真心話。你們要不相信,我本身就是個例子,十方供養來的,我統統布施掉,我走到任何地方,身上不要帶一分錢,想什麼人家都給我送來,都供養,用不盡,這個多自在。物質生活的受用,真正是隨心所欲,沒有絲毫的缺乏。

  我這個人前世沒修福,一點福報都沒有,我這個福報是什麼時候修的?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我才真干。布施這個方法,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真做,做了非常有效,我深信不疑,真正相信他老人家教給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你肯施,你要是缺乏什麼,心裡一想就來了,就有人送來,妙不可言。早些年,那是修得還比較少,但是就有感應。我在求學的時候,生活非常清苦,不是一般人能夠過的那種日子。我想的是什麼?經書,要研究經教,想經書;這心裡一想,大概總是個把月,就會有人送來。我只記得有一部書《中觀論疏》,我想了六個月才有人送給我,那是最長的一次;其他像《華嚴經疏鈔》,我剛學佛的時候,心裡就想這個,一個月就有人送給我。真的是有求必應,只要是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不感應的。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而且這麼多年來,從二十六歲學佛,我就真干,這老師教給我的,我就真干。愈干,感應愈不可思議,所以我對於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深信不疑,你能夠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

  這是說財布施,布施財得財富,布施飲食你就得飲食,布施衣服得衣服,布施房屋你就會得房屋,靈得不得了。那麼,要怎麼樣修福?老師教給我,要發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如果是為自己,得不到福報,得不到長壽。我很聽話,肯照作,我就學布施,果然就有福報了,而且福報愈來愈大。為眾生,就是自己的壽命沒有了,我現在的壽命,是大家的福報,眾生的福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法可以改造你的命運!我們想自己健康長壽,就要修無畏布施;自己想得大富,修財布施;自己想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財富、聰明智慧和健康長壽,可是,求到的只是少數,求不到的是多數。為什麼他求不到?他不懂得修因。不懂得修因,哪裡來的果報?善因善果,這是因果定律,你一定要懂!

  怎樣追求財富

  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分不開的,沒有農民為我們提供糧食,沒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我們將寸步難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一方面,我們又要通過財富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學佛的人同樣需要財富作為生存保障。那麼,佛弟子應該如何追求財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

  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的力量為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就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也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幸心理去為非作歹。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的需求、致富的機遇等等。

  2、廣種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獲。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

  收獲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

  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裡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來成就。

  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裡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工巧明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在《華嚴經?十地品》中,佛陀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所謂文字、算術、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癫狂、干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珍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財

  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為修行的內容,足見其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

  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范;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准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歎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眾。

  一、竊取他財:以搶劫、偷盜、詐騙等方式竊取他人財物,或將拾取的財物據為己有。

  二、違法貪污:包括走私販毒、倒買軍火及收受賄賂、偷稅漏稅等等。

  三、抵賴債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欠債不還,以不正當手段抵賴自己的債務;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閉或攜款潛逃,從而侵吞他人的財物。

  四、吞沒寄存:以欺騙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錢財。

  五、欺罔共財: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偽造帳目等方式,將共同財產轉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損公肥私。

  七、籍勢苟得:利用職權替人辦事,從中撈取錢財。

  八、經營非法:包括漫天要價、短斤少兩等不正當經營手段。

  九、詐騙投機:包括造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方式。

  十、賭博YIN業:開設賭場或色情行業以牟取暴利。

  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污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對為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

  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

  三者當儲積,以擬以空乏。

  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

  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捨。

  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

  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

  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佛教發財的方法

  財富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不過君子取財,取之有道。以佛教裡面的發財方法,我提出六點來說明,其中前三點是一般世間所共有的發財方法,後三點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一)勤勞

  “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來。”所以財富都是落在勤勞人的手裡。我們中國流傳一個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兒女說,我們葡萄架裡的地底下,埋了許多的黃金。他的兒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雖然黃金沒找到,不過葡萄架上卻結滿了累累的果實。

  (二)節儉

  節儉可以得到財富。節儉也不是說,只光在金錢上的節儉,所以愛惜時間,你節儉時間,時間就是財富;不要濫用感情,感情要節儉,節儉了感情,就會擁有財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節儉,總之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銀行再多的存款,終有用盡的時候,留一點在那裡,以備不時之需。

  (三)寬厚

  說話寬厚會獲得財富,處心予人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財富。我們交友寬厚,處世寬厚,所謂居心仁厚,就會獲得富貴。“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但是我們中國儒家做人處事的方法,也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國電視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點十五分,有一個“信心門”的節目,開頭就說“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財富就在你的心裡。不但對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對事業,對於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對於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結緣

  結緣是發財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講幾句話,就是語言的結緣;和人點頭微笑,點頭微笑也可以和人結緣;你不認識路,我帶你去,和你結個緣;遇到了困難,我來幫你的忙,更是結了個緣。在這個世間上要有緣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為他結的緣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萬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緣”的存在。我們要發財、要生存,“結緣”非常的重要。

  (六)布施

  或者你會懷疑布施既是給人,給人又怎能發財呢?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布施如播種,你不布施,怎麼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做功德就如種田,這塊福田一個叫悲田,一個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濟貧苦大眾,這是叫做“悲田”,一種是對於長輩、師長、父母、國家,盡忠盡孝,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裡面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佛教還說到“七聖財”,七聖財就是:信仰、精進、持戒、聞法、喜捨、智慧、慚愧,這就是聖人的財富。

  我們這三天,為了給來此聽聞佛法的大家,聽了“佛教的財富觀”,也能種一點福田,所以有人建議我們現場服務的法師,在大家聽完解散以後,他們在門外向你們托缽,不一定多少,那個“缽”就是一塊“田”,能多多少少放在裡面,種一點福田,就能一收百、千收萬,能長成無限的果實。因為你們種下去的種子,將來可以為大家做許多佛教慈善、文化、救濟的事業。

  四.怎樣處理財富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我將這個道理把它引伸來解釋為十分的財富如何處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奉獻國家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僕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不過各位的財富如何經營,剛才講的幾點,限於時間的關系,我提供出來給你們作為參考。不過你們各位,對你們自己的財富,也總有個自己的處理方法!

  五.佛教認可的財富

  我在前面曾說過,有些財富是佛教認可的,有些財富是佛教不認可的,什麼是佛教認可的財富呢?佛教認可的財富:

  (一)是身體的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我們的財富。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俗語也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說健康的身體是佛教認可的財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財,煩惱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貴,如果生活得稱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人生。那怎麼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順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運裡奮斗,固然也是有意義有力量的人生,但終不若前程順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業。如果要前程順利,這就不得不注意人際間的善因善緣了。一個人能夠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順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四)是眷屬的平安

  家財萬貫,難比平安之人,所以我們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節舉行平安燈會,美麗而熱鬧,可見平安人人喜歡。

  (五)是合法的錢財

  佛教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糧,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錢財,能用來作福利人,可以說越多越好。我們佛教要贊美合法的財富,不要有排拒財富的想法,因為信徒越有錢,信徒才有力量護法;佛教有錢,佛教才能復興。

  (六)是內心的能源

  佛教認為最好而又最實用的財富,是心內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說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礦藏也是能源,虛空裡的太陽能也是能源,其實真正的寶藏之源是我們心裡的能源。像弘一大師,物質那麼貧乏,他不以為苦,像大迦葉,那麼刻苦修行,他不以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裡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們那麼一無所有,仍不以為窮,因為他們享受著心內能源的富有啊!

  這以上六點,都是佛教所認可的財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財富

  最後,我向各位介紹我們佛教講的最高究竟的財富是──般若!

  金錢再怎麼的多,也有用完的一天,我們中國俗語說:“萬貫家財,不及一技隨身。”學會了一樣技能,比擁有任何財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錢、技能更高更好。

  《金剛經》裡有說:“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就是寶施雖多,終是有限;法施雖少,功用無窮。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之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話說有一個人在外面做生意,因為年關將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過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帶些東西回家給太太,在街上走著看著,這一樣家裡也有,那一樣家裡也有,突然看到一個老和坐在那兒,身旁寫著「賣偈語”的招牌。

  “咦!什麼叫做賣偈語呢?”

  老和尚回答說:“你要向我買偈語,本來我的一首偈語是二十兩黃金,看你是有緣人,打對折賣你,一首偈語十兩黃金好了。”

  “喔!偈語是什麼呢?價值十兩黃金?怎麼這樣貴啊!好吧,就跟您買一個偈語吧!”

  這位老和尚就說偈語道: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後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時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你記住:以後你若忿怒生氣的時候,要把我這一首偈語拿出來念一念。”

  “就這四句話值得十兩黃金嗎?沒價值!沒價值!老和尚!你太欺騙人了!”

  老和尚哈哈一笑,這個商人覺得對方是個年老的出家人,也就不和他計較。他就這樣子回家了,回到家正好是深夜的時候,門也沒有上鎖,隨手一推就推開來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經睡著了,但是床底下怎麼會有兩雙鞋子呢?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他想:“你這不要臉的賤人,我不在家,你就作這樣的壞事。”一氣之下,立刻到廚房裡拿了把菜刀,想要殺死這一對奸夫YIN婦。

  正當舉刀要殺下去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那個老和尚賣給他的偈語,於是他就開始念起了那首偈語: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後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時──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他就在那裡進啊退啊的,退啊進啊的,有了聲音,就把太太給驚醒了。

  太太一醒來,看見丈夫站在床前,就說:“唉喲!你這個人,怎麼這樣遲才回來?”

  丈夫怒道:“你床上還有什麼人?”

  “沒有啊!”

  “這雙鞋子?”丈夫指著鞋子責問。

  “唉喲!今天過年啊呀你都還不回來,我好想念你啊呀為了圖個團圓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擺在床前啊!”

  丈夫一聽,大聲道:“有價值!有價值!就是黃金一百兩,一千兩,一萬兩也有價值!”

  所以“智慧”能使你冷靜下來處理事情,不會沖動,不會出纰漏的。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麼會是財富呢?

  因為這個“般若”是無價之寶,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般若是永恆的真理,是無量無邊的自我,可以說證悟般若,就是有了無限的擁有。般若是什麼?般若可以用“空”來解,簡單說,虛空裡面包含了森羅萬象,不空就沒有,因為空,才能有啊,你擁有了般若,就好像虛空擁有了萬有。

  般若,就等於虛空萬有一樣,其實這一種“般若財富”都在我們的心裡,因為這個般若可以給我們證信真理,可以給我們知情識理,可以讓我們認識真我,可以讓我們獲證永恆的生命。我們有了般若,就等於有了光明一樣,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見到的一切,不都是我們的嗎?

  詩雲:“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你穿衣、吃飯、事業、財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飯、事業、財富就不一樣了。般若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記得從前流行的一首歌:“薔薇薔薇處處開”我現在姑且將它改編如下:

  “花兒花兒處處開; 人兒人兒處處在。 般若般若處處開;

  生命生命處處在; 要想富貴的人兒, 大家都到佛前來。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