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上)


 2018/7/25    熱度:1343    下載DOC文檔    

  金剛經 第19品上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上)白話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話,你想,這個人以是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以是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以不可得心為因,用七寶作緣,以如是因,如是緣,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講話:

  前分以佛具五眼,遍觀一切眾生心行,徹見三心了不可得,今以此不可得心去布施,則感應之福德為無漏矣。此分延續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實,獲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了知有心皆染污行,才能深達福德性空的甚深之理。

  在第四分當中提到,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三輪體空,其不住六塵布施,福德如虛空,不可思量。第十九分則深入再探討無住行施,所獲得之福德,遍及法界,無量無邊。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

  佛陀再次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為例,和第十一分的七寶布施有什麼不同呢?在第十一分是以七寶施較量持經的功德,此分的經文多了一句「以是因緣”,其中的因緣指的是什麼呢?因,即是前分的「三心不可得”的心;緣,即是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緣,以此殊勝因緣成就無住行施的圓滿功德。《金剛經注解》頌:

  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議之「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殊勝之「緣”,如是因,如是緣,自然得福甚多!

  有一天,侍者應真提個籃子走進來,慧忠國師問他:「籃子裡有什麼東西?”應真說:「是青梅。”國師說:「用來做什麼?”應真說:「拿來供佛。”國師說:「還是青的,怎麼能供佛?”應真說:「不過是聊表心意。”國師說:「可是佛不需要供養。”應真說:「我還是想供養,和尚您呢?”國師說:「我不供養這個。”應真問:「為什麼?”慧忠國師說:「我沒有青梅。”

  侍者住著青梅供佛之心,眼裡染有青梅之相,胸中占有供佛之念,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寶雨經》說:

  雲何菩薩成就清淨施?

  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雲何菩薩成就不希望施?

  所謂布施,終不為自身故,不為財物故,不為眷屬故,不為利養故。

  菩薩行施,心無住相,心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就像慧忠國師了知,即使千萬枚青翠的梅子,免不了腐朽敗壞,金佛恆沙數,擋不住熾然的盛火,因此,他揩淨心眼,一念不生,以此真心,向三世諸佛獻供無上之果。

  《金剛經》列舉不少布施的經文,種種的校量,不是要吾人坐在俱空境上,而是徹知菩薩行施要首先「自淨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給迷惑,就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是明了「應無所住”的真義,所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入諸天、王族、婦女、宰輔相臣、童男童女、地獄、餓鬼、修羅、畜生等相,變化自在。觀世音菩薩知「應無所住”,心田純淨無染,才能「而生其心”,立下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大菩薩行願事業。

  唐代的智舜禅師,出外雲游參禅。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一只受傷的野雞逃到禅師的座前,禅師以衣袖保護這只逃命的野雞。過了不久,獵人跑來向禅師索討野雞:

  「和尚!你把我射中的野雞藏去哪裡?那只雞可是我今天填飽肚子的晚餐。”

  禅師好言開導獵人,請他放過野雞一條生路,蠻狠的獵人眼中只貪戀野雞的美味,並不顧念野雞的生命。禅師面對糾纏不已的獵人,為了救野雞一命,他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雙耳割下,向獵人說道:「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拿去做一盤菜吧!”

  獵人看著血淋淋的耳朵,及面目沉靜的禅師,終於被禅師的慈悲感動,再也不打獵殺生了。

  智舜禅師因為知道五蘊皆空,不住色身之相,才能毫不吝惜地「割耳救雞”。吾人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就像唐朝的貫休禅師寫的山居詩:

  露滴紅蘭玉滿畦,閒拖象屐到峰西;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

  古塹細香紅雲者,半峰殘雪白猿啼。

  雖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滿溪。

  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六根摒棄,未必能夠色塵潔淨,若能心似蓮花不著水,淨穢渾成一片,晝夜紅蘭玉樹開遍,六時炎炎桃花滿溪,閒閒一人天地間,任地覆天翻,車馬喧嘩,數聲是非。

  有一晚,馬祖道一禅師和門下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三人一起賞月,馬祖問:「這麼美好的月夜,此刻,做什麼最好?”這時西堂說:「正好誦經禮佛。”百丈說:「正好打坐。”只有南泉揮袖而去。馬祖說:「經入智藏(西堂)、禅歸慧海(百丈),唯有普願(南泉),獨超物外。”

  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只有南泉普願禅師,明白實相真如,非言诠冥想可得,如禅門中一句:無佛處急急行過,有佛處亦急急行過。唯有空去心外內諸相,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正當恁麼時,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