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我最怕的,是對傷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我學佛的時間很長,雖然學得不好,但看的佛教典籍比較多,顯宗的、密宗的,藏傳的、漢傳的、南傳的都看。越學,越覺得佛的智慧不可思議。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佛陀的理念都適合每一個人,永不過時。 比如說“慈悲”。佛陀的慈悲,遍及任何眾生,不論人或是動物。(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佛教不讓殺動物,對植物也該如此。”其實,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很大,二者雖然都叫“生命”,但植物並非由五蘊組成。) 人的天性中,與生俱來就有悲憫心,即使你不信佛,當看到一個眾生被殘害,也會自然流露出不忍。所以,佛陀的慈悲觀很適合人類。縱然科學再發達,也不可能離開它。 慈悲引申出來,可以說非暴力。它並不帶有政治意味,是佛陀對修行人的教誡。《毗奈耶經》中說:“人若打我,我不還打;人若罵我,我不還罵;人若嗔我,我不還嗔;人若毀我,我不還毀。”這種處世原則,就是非暴力。人類需不需要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有人認為這樣做太懦弱,被欺負就應該反抗。其實,以暴制暴,只能讓爭斗升級,在今天看來,戰爭不論對國家還是個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安忍才是解決爭端的最佳方式。 甘地曾說:“我的價值觀很簡單:真理,非暴力。”所以,世界的任何角落,慈悲都是需要的。 當然,慈悲是一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有。只有明白了為何要慈悲、怎樣擁有慈悲,才能真正做到慈悲,坦然放下仇恨。 有一位堪布,曾蒙冤入獄很多年。被釋放後,一位大德問他:“你在監獄裡,最怕的是什麼?”他回答:“我最怕的,就是對那些傷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這句話令人動容。換成是我們,身處那樣的環境,最害怕的會是什麼? 青海也有一位大德,在那個年代天天被批斗。每次他去接受批斗之前,都默默發心:“願我以今天安忍的功德,利益打我的人,乃至一切眾生。”被打的時候,守護自己的心不生嗔念。打完以後,再將功德回向給那些人,有時間就默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實在沒時間,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 他把磨難當作一種修行,並以“三殊勝”攝持——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不執著、最後回向善根。如此,那一段批斗和折磨,反而令他的修行迅速圓滿。 可惜的是,這種理念,當今很少有人懂得。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