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大致說什麼


 2018/7/27    熱度:5189    下載DOC文檔    

  《金剛經》是教我們證悟自心佛性實相的經典,實相非相非非相,非實非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自性如來。但凡夫總執著名稱還有個相,難至無生法忍地,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多用“ⅩX即非ⅩX是名XX”,要我們不要望名稱而生法相,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然後善護念之。《金剛經》的層次是很清晰的,須菩提問了兩次,佛也答了兩次,每次都分了16品。佛第一次回答是講一步一步修行直至明心見性解脫,第二次回答主要是解脫一些知見問題(解脫知見)。

  第一品,法起因由分

  佛的日常生活,用禅宗開悟祖師的話講就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須菩提禮佛贊佛善護念善囑咐後發兩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兩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答須菩提,降伏其心第一步,無我相(或我相空)。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第二步,無住法相(或法相空)。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第三步,諸相非相乃實相(空亦空,空有皆不住)。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步,應淨信佛法又不著佛法及非法(登岸捨筏或空法)。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第五步,無為實法不可說,可說皆方便,得而無得(本自具足故)(無為法明心見性)。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受持解說此經福德。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第九品,一相無相品~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第六步,得而無得(本自具足故)(明心),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再說受持解說此經福德。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第七步,(法身)實相非相是名實相,諸相俱離,非實非虛,無所住著,即名佛菩薩(凡夫執著名稱後面都有個相,這裡說的XX即非XX是名XX,表示XX僅是個名稱而已,不要在後面想像一個相,諸相俱離了嘛)(見性)。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三說受持解說此經功德。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須菩提再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再答一切法無我相(無生法忍,無有一法生滅~如來)。(實無有法知見)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一切法包括眾生都是好像來了~如來〉)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眾生心為非心是名為心,無常不可得(眾生心知見)。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品

  因福德無故說多(無不是沒有知見)。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如來實相離色離相(如來有相知見)。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法身佛無相)實法不可說,(報身佛)所說非實法(如第二月),況且一切法無我相,XX即非XX是名XX,所以是名一切法,是名報身佛,是名報身佛說法,所以佛說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無生法忍無有一法生滅)(佛說法知見)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得而無得(本自具足)(得無得知見)。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法無高下,淨心行善即可成就(法高下知見)。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四說受持解說福德(福德知見)。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無我相(我知見)。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法身非相,不能以聲色相求見(有所求知見)。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法身亦非斷滅相(法斷滅知見)。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不應貪受福德(貪著福知見)。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淨分

  如來實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切法包括眾生都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一法生滅〉(如來來去知見)。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一合相不可說(世界知見)。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應如是知見信解 : 於一切法,不生法相(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只是一個方便名稱而無法相〈諸相俱離〉,眾生往往於名稱想個法相)(名相知見)。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如如不動,應化十方(不取於相)(有為法知見)。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附: 四句偈(僅供參考): 據說《金剛經》原本全是偈頌,譯成漢文後只有幾處可算四句了,又《金剛經論》言:「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雲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今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修学报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