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報產生的痛苦,要靠《金剛經》的力量


 2018/8/6    熱度:8131    下載DOC文檔    

  在末法時代的修行起步,要靠佛力加持,而業障凡夫,要靠地藏菩薩加持。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先講《金剛經》。大家都知道《金剛經》講空性般若,但很少人會去關注,這部經中佛針對的對象是誰?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尤其是現在的自己。所以一些人修《金剛經》,就很狂妄,認為自己功德比那些做世間善事的功德要大無數倍。既然這麼大了,就專門念經,而不行願。這就理解片面了。

  《金剛經》,是佛在兩千五百年前給須菩提和大羅漢講的。所以,你要先問,自己有沒有達到須菩提的境界。佛經有講到,這部《金剛經》是給發大乘者說,發無上乘者說。須菩提又講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這個人功德不可思議。

  現在是佛滅度兩千多年了,須菩提說,滅度後的五百歲,這些要受持《金剛經》的人,都有個共同標准,就要持戒修福。然後你對《金剛經》的章句能生信心,功德才能不可思議。如果你沒有持戒修福,不見得功德不可思議。

  人在持戒修福時,尤其是福報很大時,他就特別執著他的福報,一執著就很痛苦,就像梁武帝,他就是太執著他的福報,導致國家都管不好,因為他沒有聽聞這部《金剛經》。這樣子,他只有福報,而沒有功德。

  你要明白,《金剛經》是讓你的福報轉為功德。福報會產生痛苦,轉輪聖王福報很大,但他仍然有煩惱痛苦。但功德不會,你要怎麼轉,就是靠《金剛經》的力量來轉。

  但現在很多人很糟糕,福報很小,你念《金剛經》,你用什麼來轉功德,對不對?許多修《金剛經》的人,他沒有悟到這一點,你種個《金剛經》的善根是很不錯。但你目前沒有辦法用。《金剛經》好比大卡車,但你現在沒有貨,有卡車派不上用處。

  修行是從持戒修福開始,這就是《地藏經》要講的。你要修福報,你求福報時,先要有一顆貪求的心,這就是一種能量。在凡夫叫做欲望,在修行人就叫做願力。所以真修行人的生命能量要很強,不是很萎靡不振啊!我看許多人學佛,一談著看破放下,就萎靡不振了。這是很不對的。你抱著願力去求,你得到福報以後,你會產生執著。我做了多少善事啦,功德最大了,這個微細的執著你放不下,你就有痛苦。這時《金剛經》就相當於一個機器,讓你歸零的機器。你的痛苦的少了,代表你福報轉化為功德。

  所以,《金剛經》是一部轉福報為功德,成長善根的經。但你要能轉得動,你就先得有功德福報才可以。許多人看佛經都把它割裂開來,這時就容易看不懂了。就像針對說,《金剛經》有相都是虛妄,《地藏經》和《彌陀經》都講相,是怎麼回事?其實你要知道,真因為有《地藏經》和《彌陀經》講的相,《金剛經》才能講出有相都是虛妄。如果沒有相,那就無所謂虛妄不虛妄了,對不對?

  真正要了解《金剛經》,實在不容易。首先你要持戒修福,你還是從《地藏經》開始。一般人都輕視《地藏經》,因為他太簡單。其實你不知道,真正的大道都在簡單之中。正因為太簡單,你就忽略了他。

  在佛陀時代,那些證果的阿羅漢,一聽到《金剛經》的章句,就涕淚悲泣。因為他們都修行很久了,許多方面都是第一,像須菩提解空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捨利弗智慧第一。他們的生命層次中,已經很少有雜質了。佛陀只要一點撥他,讓他觀念轉化過來,他就成了。

  但現在我們不一樣,生命中有太多的雜質,惡質,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心理上就不夠健全,許多看不破放不下,許多執著,最起碼的禅定能力都不足,福報又不夠。你聽聞了這個大法,就像佛給你一輛大卡車,你也用不上。所以須菩提才說,如來滅後的眾生,需要持戒修福。

  佛時代的法,都是給天人,菩薩,阿羅漢,國王等這些善根很深厚的人講的。佛滅度後,眾生福報小了。所以你去看地藏經,彌陀經,藥師經,法華經,都有講到,娑婆世界眾生是多麼的福德淺薄。佛在講經中,都會提到佛的法,都是難信之法,尤其在法華經,彌陀經,藥師經,提到特別多。

  所以說,現在人修行,重消業障,因為你的善根已經遠遠沒有佛在世時足了。這就是業障。法華經講,色力和智慧都減少。這就是業障。這時,地藏經的彌補生命漏洞,去除生命雜質的功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轉自福安古觀音閣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