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欲望驅使修一顆清淨心
欲望是人的一種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誘惑。兒女情長的欲望讓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錢利益的欲望讓人迷失原有的銳利。無欲則剛,修一顆清淨無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長久。 弘一法師在講到生死二字時曾有論斷:“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學任何法門都脫離不了輪回。”就法門來說,一律平等並無高下。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這個世間,還貪愛這樣,貪愛那樣,想離開娑婆就難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沒能出三界,仍在輪回,就是因為貪欲嗜味。 “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這個偈子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寫照,始終沒有離開辛苦。特別在這個時代,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志同道合,真修實練,不是人多湊熱鬧。第二,道場重實質,有學風道風,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沒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淨心,其他神通感應都不重要。 慧遠禅師的修行之路便無求無欲,非常專注。慧遠禅師年輕時喜歡四處雲游,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煙的路人,兩個人結伴走了很長一段山路。在休息的過程中,那位路人送給了慧遠禅師一袋煙,慧遠禅師非常高興,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饋贈。後來,他們談得很投機,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路人分開之後,慧遠禅師心想:“這個東西實在令人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禅定,時間長了的話,一定會養成壞的習慣,所以還是趁早戒掉的好。”於是就把路人送給他的煙管和煙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過了幾年,慧遠禅師又迷上了研究《易經》。那個時候剛好是冬季,天氣非常寒冷,他給師父寫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經過去了,他仍舊沒有收到師父寄來的衣服。於是,慧遠禅師便用《易經》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沒有送到師父手裡。 慧遠禅師心想:“《易經》占卜這麼准確,如果我沉迷於此的話,又怎麼可能全心全意地參禅呢?”之後,他便放棄了對《易經》的研究。 後來,慧遠禅師又迷上了書法和詩歌,每天專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幾位書法家和詩人的贊賞。但是他仔細一想:“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不是一位禅師。” 從那以後,慧遠禅師不再舞文弄墨、習字賦詩,而且放棄了一切與禅無關的東西,一心參悟,終於成為了一代著名的禅宗大師。 欲望可以是推動人們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為主宰人們墮落的源頭,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為欲望所驅使。這樣內心才能更清淨,才能更好地致力於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路上不為外物所惑動、所引誘,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