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白話(第十九至二十四品)


 2018/8/22    熱度:3043    下載DOC文檔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倘若有人集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寶物,用來布施。這種人憑此因緣,所得福德多不多呢?”“是的,世尊!這種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德非常多。”“須菩提!倘若福德是實在事物的話,如來便不會簡單地說得福德多了。正因為福德沒有實在形象的緣故,如來才略說得福德多。”

  提示:

  若執著福德有實,是不知其為緣生法之故。不知其為緣生,便不知道須在修因上下手。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德之果呢。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殊不知,正因為福德是當體即空而無實體的因緣所生之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行布施,則福德自至。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因緣:使事物生起、變化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為因,輔助條件為緣。此處,滿七寶是因,布施是緣,得福德多是果。福德,是因緣所生之法。所以,福德無有實體抓不住,也非虛無而能得。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佛可以根據圓滿的相貌相來找尋嗎?”“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該依據相貌尋到。為什麼呢?如來所說圓滿的相貌,並非無量福德智慧的圓滿體現,只是假名為相貌圓滿而已。”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可以憑借圓滿的相貌確定嗎?”“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該憑圓滿的相貌來判定。為什麼呢?如來說相貌圓滿,實際上並未將無上的福德智慧圓滿體現出來,只是假名為相貌圓滿罷了。”

  提示:

  如來的殊勝報身,尚且是因緣所生,可知一切法,莫非緣生。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世法、出世法,莫非緣生,即莫非因果。無智慧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若能開佛知見,則能以殊勝因招殊勝果。總之,法法皆是因緣所生。所以世、出世法,都應二邊不著,而欲不著之徹底,惟有離念。又世、出世間,不外因果,所以離念為因,便證無念真如之果。

  具足色身,諸相具足:佛的報身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和八十種隨行好。然而,並不是只有佛才具有此種色身、相好,如本經所說的轉輪聖王便是如此。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譯文:

  “須菩提!你不要認為如來有這樣的想法:我定然有佛法可以說。不要有此種想法。為什麼呢?倘若有人說如來有佛法可以宣說,就是誹謗佛陀。這是不能領會我所說道理的緣故。須菩提!說法的人實際上沒有什麼法可以宣說,只是稱其為說法而已。”

  這時,長老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有許多眾生,在將來之世,聽聞此經後,能相信嗎?”佛說道:“須菩提!那些眾生本質上並非眾生,當下卻不能說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這些所謂的眾生,如來說他們的本性是如來,只在現前稱之為眾生。”

  提示:

  尊者擔憂這樣深奧的經典,後來的眾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長老慮眾生,是由於認眾生為眾生。而佛的答復:你不必去憂慮這些事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不相信的道理!他雖有佛性,但是他現在迷惑顛倒,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也可以說他現在是眾生,「是名眾生」就是指這個意思。

  謗佛:誹謗三寶,屬五逆重罪,來生墮阿鼻地獄。阿意為大火,鼻意為猛熱。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獄。” 阿鼻地獄是“八大地獄”之一,也有人說是十八層地獄的最底一層;阿鼻地獄是地獄中最苦、最黑暗的,大部份永世不能超生,一日有億萬次死生,刑期皆有億萬劫之久。五無間: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此五無間,乃造五逆業者報之。”

  五逆重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謗佛,相當於破和合僧。今世,常講的墮胎,相當於殺阿羅漢。一種說法是無間地獄,一旦墮入此獄無有出期,故曰:萬劫不復。

  慧命:即長老的別譯。唐時譯作具壽,偏顯年長;魏譯作慧命,唯顯德高。秦譯喜用舊有名詞,故譯為長老,以表生命、慧命,兩者具足之意。這一小段不是羅什法師所翻經文,而是從魏譯本中拿過來的,補在這裡,為除眾生對無法可說的疑惑。但是,這一段意義極深,不容易理解呀。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嗎?”佛說道:“正是,正是!須菩提!我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中,甚至可以說沒有些許事理是可以得到的,只是立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罷了。”

  提示:

  得:是真正得到。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是得,本來具足的德能恢復了而已。說恢復,也不對,本來就沒有失去,一直都有,只是現前不發揮作用了。一旦,發出一分,便證明有一分,都發揮出來的時候,便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所以,得無所得。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譯文:

  “其次,須菩提!在該境界中一切事物道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所以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不分別我、他、眾生、存在著的諸現象之心,廣做一切善事,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謂善事,如來說非善非惡,只是稱之為善事而已。”

  提示:

  用無分別、執著之心,廣行布施,則合乎諸法如義,成法身之因;福慧雙修,成報身之因;圓修一切,得方便智,成應化身之因;既是稱性圓修,故能性德圓明,三身顯現,而成無上正等覺。故曰則得也。一切善法,莫非緣生假有,即有即空。故依如義說,一切善法,當下即非,但有假名耳。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攝六度萬行,菩薩修行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裡邊。「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與前邊所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相同。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譯文:

  “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世界之主,如果他們都將各自世界中所有的寶物聚集,有人用之來布施。倘若又有人將此般若波羅蜜經的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四句偈等等,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為他人演說。對於前面的福德,百份不及此福德之一份,百份、千份、萬份、億份,甚至數學或比喻所不能表達之份都不能及此福德之一份也。”

  提示: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內,有十億個須彌山(每個小世界都以須彌山為中心),每山有一個王。聚集十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將如此多的七寶,用來布施。其福德之大,亦可知矣。然而以其福德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乃至算數不能算之倍、譬喻不能譬之倍,皆不能及持說此經者福德也。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