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應該學習彌勒菩薩哪些精神?
眾所周知,彌勒菩薩為中國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薩之一,彌勒菩薩信仰大約在宋朝時形成。彌勒菩薩不僅出現在各大寺院叢林中,特別是在山門前,笑容可掬,而且還被供養於很多家庭、單位。即便是心情郁悶、滿腹憂慮的人,見到笑呵呵的彌勒菩薩,也會放下煩惱,滿心歡喜。彌勒菩薩受到世人的敬重和供奉,與其身上所具備的幾種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學習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 “能忍最勝寂滅法”,忍辱是六度之一,更是消除“三毒”的殊勝法門。 唯有忍辱,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忍辱,才能息滅妄念;唯有忍辱,才能促進團結。 在佛教典籍中,多次提到彌勒菩薩外出行腳、化緣,也經常受到別人的冷眼、嘲諷與謾罵。他曾作《忍辱偈》:“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這首偈子,真實生動地反映出了彌勒菩薩的忍辱情懷。有人罵他,他也笑著說“好”;有人打他,他也不反抗,自行睡倒;有人朝他吐唾沫,他也不去管它,任它自干。“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即是說,忍辱波羅蜜是成就道業、圓成佛果的“法寶”。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敬重。在俗世的生活中,我們若能以忍辱接人待物,一定能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人際關系,亦能提升自身的修養,助力於我們的修行與生活。 學習彌勒菩薩的樂觀精神 生活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便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便對著你哭。人生是一場充滿崎岖與坎坷的旅行,傷心與痛苦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只有以樂觀的態度應對,才能化解種種困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張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菩薩的樂觀精神感染著後世眾生。據史料記載,彌勒菩薩一直過著“一缽千家飯”、居無定所的生活。雖然漂泊不定,生活艱辛,還經常會招來世人的呵斥與白眼,但彌勒菩薩一直以樂觀的心態來笑對世間,並給人們帶去歡樂與笑語。彌勒菩薩曾作《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作為一位出家人,他以天為蓋、以地為席,四海為家,無牽無掛,只隨身攜帶一只化緣用的布袋;又因他胸懷寬廣,樂觀豁達,無憂無慮,安貧樂道,才有“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自在之境。這首偈子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自信樂觀,心寬體胖,才能熄滅心中的妄想與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學習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 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為“悲”。慈悲眾生是諸佛菩薩共同的行願。 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體現在他對眾生的寬容上。他曾作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即是在告誡眾生,凡事不必較真兒、苛求,要學會寬容他人,寬以待人,寬人寬己。他還作有一偈:“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在這裡,這個布袋就好比是我們寬容的品德,只要能學會寬容,就會無掛礙,就能得自在。 縱觀彌勒菩薩的上述三種精神,無不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有積極的意義。學會忍辱,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學會樂觀,才能轉煩惱為菩提;學會慈悲,才能廣結善緣、利人利己。 頂禮彌勒菩薩!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