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介紹


 2008/5/28    熱度:7305    下載DOC文檔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8月19日出生在福建省仙游縣賴店鎮羅峰村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在祖母和母親的影響帶動下,12歲的他就翻起了佛經。並且還常去附近的玉塔寺玩,總覺得寺院很熟悉、很親切,不知為什麼卻非常喜歡寺裡菩薩的慈祥與自在。後來看了許多佛教讀物,深受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精進求法,傳播佛教文化的精神所影響。法師1974年至1979年就讀於仙游賴店中心小學,1979年至1982年就讀於仙游縣華僑中學,其間成績優秀。1982於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宗教》顧問、《福建佛教》主編。

  求學時代 酸甜苦辣

  初中畢業後,即1982年3月3日(16歲)農歷二月初八,他受宿生之願的驅使,及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精神所影響而毅然決定出家,來到遠近聞名的莆田廣化寺,禮定海長老為剃度恩師,落發為僧(現長期在東南亞一帶弘法利生)。並依止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師、弘一律師的弟子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生前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及谘議委員會主席)。在老法師精心栽培下,他律於行、志於學,認真地背誦佛教經論和儒家經典,如《沙彌律儀》、《論語》等,並在老法師面前考試通過,為以後濟世利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之余,他還十分注重福德培養,打掃殿堂的衛生及別人不願意干的活。圓拙老法師對他十分嚴厲,有一次在拖齋堂的地時老法師悄悄地走過去檢查,發現不夠干淨就當面讓他重復拖幾遍。他聰明好學做事又勤奮認真,於第二年便考進福建佛學院預科班,並以總分第一名成績就任“班長”。法師在學院期間更加努力學習佛教經論及文化知識,課余時間總樂於幫助同學各種困難,並發心護持常住。

  1984年(18歲)法師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從此法師更加勤奮好學、刻苦專心,若有不懂之處虛心向師友請教,直至弄懂為止。也時常因思考問題而廢寢忘食,從不虛度寶貴的暇滿時光。他生活簡單樸素,心靈善良單純。每逢星期天和節假日,寧靜祥和的教室裡,時常會有一位身材瘦高威儀具足的學僧在課桌前,孜孜不倦地塑造自己遠大而寬廣的志願並默默地耕耘著……。法師雖遠在北京卻念念不忘身居海外的剃度恩師及依止師圓拙老法師,常以書信往來。有一次給老法師寫信說:“學院較亂,大家不願學修,渾渾噩噩過日子,自己見了傷心並想回廣化寺”,老法師回信鄭重地告訴他:“別人是別人,你應當虛心學習”,這句話給他極大的啟發和鼓舞。在遇到困難時至誠地祈求三寶庇護及敢於突破困難,面對自我,升華心靈。另外趙樸老對法師也愛護有加,常幫他及時解決許多困難。1988年(22歲)本科畢業後考上研究生,法師繼續攀登智慧的高峰,探索佛法的深邃,並於同年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壇大戒。

  1989年,廣化寺方丈毅然法師退居。當時,學誠法師的學識已引起佛教界有識之士的注意。在德高望重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關懷下,經毅然法師舉薦和全體執事一致贊同,決定將年僅23歲還在就讀研究生課程的他推上廣化寺方丈的位置,並於同年二月初八日舉行升座典禮。成為全國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師面對崇高的名位,毫不自滿,反覺得自己德才不夠擔此重任而幾度推脫。有一次他竟不告而別,但大家覺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又把他找了回來。“锲而不捨,金石可镂” 法師任方丈期間仍一如既往、持之以恆地鑽研學習,並於1991年順利通過了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的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同年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

  身兼數職 認真負責

  法師於1993年(27歲)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在京期間,無論出訪國內或者國外他總是謙虛地為同行的老法師們服務,從中觀察他們如何為人處世,歷境練心,方便度生的。1995年任福建佛學院院長。1997年任福建省第八屆政協常委。1998年(32歲)被選為福建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教》主編,《福建宗教》顧問。曾任中華海外聯誼會第一屆理事,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2年9月16日(36歲)在第七屆佛代會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是中國佛教協會新一屆領導集體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兼任《法音》雜志主編。談起自己的當選,他表示,“這是前輩高僧大德對我的信任,我將盡心盡力地輔佐會長,並做好份內工作”。多年來法師在中佛協的付出是不言而喻的,實難用寥寥數語來加以表達。 2004年1月16日(38歲)榮膺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方丈,3月13日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8月20日任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是唯一的漢族僧人。2005年7月當選為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年紀這麼輕便身兼多項要職,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他的時間是分秒必爭,但並不以此為負擔,反視為莊嚴。他常說:“無我無畏,無私無憂”。無論在何處大家看到他都是和顏悅色,身心自在,一點也顯不出因事務的繁忙而憂愁不安,這說明內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充滿著光明、清涼、快樂、寬大,亦是具有菩提心的流露。有學僧問這種境界是怎樣修的?法師說:“克制自己,不遷怒,常反省,代別人著想”。這位佛子是怎樣贏得社會和佛教界的嘉許與厚望的呢?

  學修一體 內充外顯

  法師住處從不講究豪華氣派,他常說:“我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護持道場的”。在一天中他休息的時間很少,常常是兩三個小時,早上聞板起床,也時常提前起來。他說:“自己臨睡前意念定時一般較准”。晨起後喝杯茶水,靜坐、思維皈依發心,規劃一天的安排,有時候看書。接下來隨眾上殿過堂,特別這一點二十幾年來持之以恆,始終如一。他常說:“作為一個出家人不過宗教生活怎麼可以呢?當頭的要帶頭這樣才能夠領眾熏修”。有一次法師因急著寫一篇講稿卻忘了過堂,此時上殿時間已到,侍者要外出買些吃的,“飯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他說。通常早齋後他會在寺院四處走走看看。接下來回到寮房繼續靜坐思維一個小時左右。

  法師很樂意與大家互動談心,僧眾與他交流心得時,總願意把心裡話談出來,從中得到指導,僧眾總是很好樂親近這位慈悲的 “長者”,因為在他身邊沒有壓力,且感到無限的溫馨、和藹、可親,有吸引力、易親近,而且在潛移默化地成長。有人問這是什麼力量呢?法師說:“通常我與各階層的人接觸總是把自己的身份放低,眾生平等嗎”!法師處理事情既周密、穩當、可靠又灑脫,拿得起放得下。在日理萬機之下,經常拿出很多休息時間來關心寺院的防火防盜等安全工作,如在廣化寺法師常常深夜時到寺院各處巡察和關心巡夜的僧眾。法師在處理事務之余,還廣閱大量經論:如《華嚴經》、《法華經》、《大寶集經》、《涅盤經》、《大般若經》、《淨土五經》、《六祖壇經》、《四分律藏》、《四分律比丘戒》(可背誦)、《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論》、《中論》、《慈氏五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分律比丘戒講義》等,尤其對《戒律》、《淨土》、《俱捨論》、《唯識》、《中觀》、《菩提道次第廣論》有很深的研究與體會,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勤修佛學之余也研讀《古蘭經》等其他宗教的經典,並認為佛教應對其他宗教執包容、對話、交流的態度。早期每逢寒暑假,通常閉關專修,就現在,有時也擠出時間專修或進行短期閉關,以此策勵大家,要時刻把握當下,慎勿放逸。

  法師不僅關心佛教內部的事情,還關心國家大事和世界和平問題。十幾年來,撰寫了近百萬字的佛教論文,如《福建佛教的過去與未來》、《對新世紀中國宗教的一些思考》、《宗教關注全球化問題》、《略論中國佛教的文化建設》、《漫談佛教人才建設》、《現代叢林生活的趨勢》、《佛教的和平觀》、《佛教世俗化傾向的思考》、《人類道德危機與宗教倫理關懷》等幾十篇文章。發表在在《中國宗教》、《人民政協報》、《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亞洲論壇》等海內外佛教的刊物與互聯網上,受到教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法師給僧俗二眾講開示時,深入淺出、契理契機,能把佛法融會到現實生活中。在一次春節法會開示中,他勉勵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應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不忘發心。為應僧眾之機而提出適合現代出家眾應具備的條件“志、道、德、才、學”五字真言;在叢林裡 “堅持、隨眾、服從”的靈丹妙藥。他常鼓勵執事們要“發大心、講真話、辦實事”,對未來的發展,只要發心就能做到。工作能力不夠,無法應付千變萬化的緣起,以後不會做事的去做事,會做事了應從中超脫出來。為人處事遇違緣時應做到:“忍耐、包容、以禮相持、以誠相待”。

  法師為什麼會關心國內外大事?他認為,佛教與國家的命脈息息相關,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各國來參入,世界各國也離不開中國。在寺院舉辦的法會上,他積極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引導佛教信眾遵紀守法,做一個模范公民。他說:“出家眾住持佛法,在家眾護持佛法,這是大家的責任和義務”,並要求新世紀的僧尼,要進行內在的“心靈環保”,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建設“人間淨土”為己任。他認為,佛教的教育應該引導廣大四眾弟子從原始的、片面的、落後的、短視的、陳舊的觀念裡解放出來,走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道路。作為佛教徒要有遠大的眼光,要能夠把握新時代佛教命脈,要懂得利用現代化設備(如電腦、網絡等)來弘法,用適合現代人生活的方式方法來弘法,緊跟時代,隨機應變,契理契機,大膽吸收現代科學中湧現出來的觀點正確、內容新穎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要注重自身修養,以道感人,以德服人。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以真實修行,真實弘法,報謝四恩。

  法師的高風懿行、領眾修學、住持正法,更是得到趙樸老的肯定和贊賞,特地為其題詩:“律己其志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傥於此間求”。這是一個世紀老人對一個青年晚輩的贊許,更是一種殷殷期望。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