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之釋名(一)


 2018/9/17    熱度:876    下載DOC文檔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之釋名(一)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普賢行願品》就是華嚴的最後一卷,這一卷補充在《八十華嚴》的後面,所以我們現在誦的《華嚴經》是八十一卷。為了便於大家領會和把握《普賢行願品》的甚深義理,在正釋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從釋名、顯體、明宗、力用、判教,從這五個方面來為大家介紹。

  首先是釋名,這一卷的經文的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整部經的名稱,是總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這一卷的名稱,是別名,因為總名涵蓋別名,所以保持總名。

  我們先來解釋總名再來解釋別名,《華嚴經》是略稱,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在人法喻,我們經常聽經知道,立題有人 法喻,在這七種立題中,屬於人法喻俱全,人法喻立題。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中說:“大方廣所證法也,佛華嚴能證人也”。下面我們就從所證和能證兩個方面,來解釋經題的含義。

  第一是所證,大方廣。大是指佛所證的法身,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此性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個大它不是相對的大,比如說,大海相對於小河它是大,但是它相對於天空,那它就是小了,所以相對的大不是真大,天空相對於虛空、相對於宇宙它也是小,所以相對的大它不是真大。而性體的大是絕對的大,它遍一切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楞嚴經》中說,“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真心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的心量本來無量無邊的大,可是我們現在大家返觀一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呢?我們都是認假為真我執嚴重,以我、以這個假身為真,最後把我們無量無邊的大給束縛起來了。不如自己意的事情,我們就產生厭惡的心,適合自己、自己滿意的我們就高興,甚至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這樣,我們的心就被我們這個有相的色身給束縛住了,我們的心量就變小了,真心就被這個無明給封固住了,不能遍一切處,只能遍我們的這個身體。真心轉為了妄心了,所以一切一切都變得渺小了,我們的心量同樣也變小了。就像流水一樣,本來水是流動無礙的,但是它一旦結成了冰,就不能流動了,凝固住了,只有冰化成了水才可以流動。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打破妄想執著,破我執,把無明破了之後,真心的封固就被打破了,就恢復了我們的真心,那麼我們的心就會盡虛空遍法界了。

  我們這裡講的大方廣的大,是指眾生本具的自性,這是從體性上來立名的,是從體來立名的,體性。大方廣的方是從相上來立名的,方是法則,眾生的自性本具恆河沙數功德,無論是聖人凡夫還是蟲子螞蟻一切的眾生無不全具,永遠不會損失和減少,我們經常說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谛閒法師打過這樣的一個比喻,眾生修學佛法,最初都是因為善知識的教導,但是其知解是從覺性而生,就像水土滋潤谷麥,這個芽、谷麥的芽是從種子上生,而不是由水土中而生的。正如《華嚴經》中說:“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

  下面我們再來解釋廣,大方廣的廣。廣它是從用來立名,眾生的自性本有恆河沙之妙用,《圓覺經》中說:“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意思是說,四聖六凡、一切因果乃至一毛一塵,都是由眾生本具的自性所現,所以名為廣。由此可知,大方廣就是我們眾生自性的體、相、用,它是天然之德,天然之性德。當年唐憲宗請清涼國師入宮談法,他問華嚴所诠什麼是法界?清涼國師回答說:“法界者,一切眾生之身心本體也”,所以會讀經的人,能向這三個字中識取自心,那麼無上寶王不求自至;會觀心的人能向這一介爾心中識取妙理,那麼無邊法藏觸處洞明,觸是接觸的觸,觸處洞明。

  --------摘自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義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之釋名(一)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