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若無佛,孝順父母就是在供佛
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方便佛報恩經》 《夢溪筆談》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宋朝有位孝子名朱壽昌,是當時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朱壽昌的母親劉氏,家庭出身比較微賤,在朱壽昌七歲的時候,朱壽昌的父親就與母親離了婚。 後來朱壽昌的母親又改嫁民間,杳無音信。朱壽昌長大以後,常常思念自己的親生母親,但不知母親的行蹤,十分憂愁掛念。於是,朱壽昌就辭去了官職,決心一定要找到母親,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還是沒有找到母親的下落。 當時沒有像現代一樣的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媒體,無法以最便捷的方式尋人。像朱壽昌這樣毫無把握的尋訪,就如大海撈針,確實是異常困難、希望異常渺茫的事。可是,朱壽昌並不半途而廢,灰心喪志,他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願,以一個佛教徒的虔誠,深信心誠則靈,有願必成,終會蒙佛感應的。他刺取了自己的舌血,寫成血經水忏一部,印刷流通,利益大眾,並且晝夜六時誦持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感應。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他經過陝西同州時,途中忽然遇見了親生母親。二十多年不見,朱壽昌喜出望外,看到母親已是白發蒼蒼,臉上皺紋如線,但細心辨別母親的眼神,還能認得出。可是,壽昌當時離開母親時,才七歲,可是二十年後已成人,他母親卻再也不認識他了。 壽昌抱住母親的雙肩,親切地連聲呼喊:“媽媽!媽媽!”並且大聲地對母親喊道:“我是您兒子壽昌,我是您兒子壽昌。”他母親如夢初醒,“哎呀”一聲,道:“我的兒啊,做夢也沒有想到能與你相見、團圓。”母子二人,一別二十多年不見,恍若隔世。母子久別重逢,不禁悲喜交集,痛哭流涕,引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留步、搖頭感歎不已。後來,朱壽昌把母親接回家中,日日盡心侍奉孝養。 後來朱壽昌出任司農少卿一職,孝行更加笃實。當時在朝野上下,尤其在士大夫中,對於朱壽昌的孝行感應事跡,母子重逢團圓,一時被傳為佳話,街頭巷尾百姓無不稱道。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既然能夠對自己的父母孝順,那麼推己及人,自然也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懷天下蒼生。從《宋史·朱壽昌傳》的記載來看,朱壽昌是一位非常體恤民情的官員。 岳州河網湖泊多,水上強盜也多。朱壽昌編籍民船,在船上刻上姓名,使其相互觀察監督,每次出湖捕魚、返回,必定要報告。發生水盜搶掠,要查驗船之所向,窮盡追問討伐,這樣做的結果,水盜發生大為減少。其他的郡也學習以此辦法治理河網湖泊內水上強盜。 北宋富弼、韓琦為宰相時,曾派遣使者出巡四方,行寬政撫恤百姓,選擇朱壽昌出使湖南。有人進言邵州可以置冶采金者,且有皇帝诏書,要求興辦。朱壽昌上書說,該州接近蠻荒之地,采金冶煉之事若大加開發,蠻荒之地邊民必與之爭奪,自此以後,邊境恐將多事,而且要廢良田數百頃,這不是敦本抑末之道。皇帝聽從了朱壽昌的奏告,下诏罷止。 朱壽昌知阆州時,當地大姓雍子良屢次殺人,依仗財富與勢力,屢次得以不判死罪。朱壽昌到達是州,雍子良又殺人,而賄賂其地裡民出來擔任當地官吏。 查看獄犯情況,壽昌發覺獄犯藏了奸,調囚犯盤诘審問,我聽說雍子良給你錢十萬,答許娶你女為婦,而且要你兒子為女婿,所以你代他來抵命,有此事嗎? 囚犯聽後臉色變而心有所動,朱壽昌則又揭發雍子良之奸。 你且為他抵死,簽的文書上是要你女兒為婢女,還說給的錢已足夠了,又不要你兒子為女婿,你有什麼辦法告倒他? 囚犯方醒悟過來,泣涕滿面,我幾乎誤為他替死! 因此將實際情況作了報告。朱壽昌立即抓取雍子良,將之正法。阆州人稱朱壽昌為神,蜀地百姓至今仍然傳頌他的事績。 (當代佛教網--佛教故事網)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