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禅淨雙修
禅 淨 雙 修 淨界法師 【01】我們斷不了煩惱,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 【02】禅淨的內涵是有所差別的 【03】淨土宗是規劃未來,禅宗是探討過去! 【04】往生與否跟你業障深重沒有關系! 【05】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念佛會錯誤會失敗? 【06】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這件事很重要! 【07】我們人生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止! 【08】你不要住在五蘊的角度來念佛! 【09】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 【10】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 【11】佛陀沒辦法去改變眾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訴你 【12】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 【13】我們現在要開始訓練自己不要跟著感受走! 【14】怎麼知道快樂的時間痛苦的時間哪個比較多呢? 【15】學佛的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 【16】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次一次地輪回的主要原因! 【17】我們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藥而已! 【18】佛法是重視覺悟的,你強忍是沒有用的! 【19】你把你今生快樂的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 【20】為什麼念佛一定要修禅觀? 【21】第一個,就是你要先修空觀,破執! 【22】為什麼我們取著眼前的生命會產生痛苦呢? 【23】修學佛法你要先認命,才能夠去改造未來! 【24】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25】你心態不調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惱! 【26】這個就是他今生跟你有緣無緣的道理! 【27】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於沒有效果! 【28】你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道路! 【29】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30】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 【31】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 【32】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 【33】你要能把淨土的功德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 【禅淨雙修34】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35】佛七期間喉嚨發炎,念不出來,應該怎麼辦? 【36】我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 【37】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 【38】淨土宗的關鍵,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39】這個就是我們禅淨雙修的主要理由! 【40】禅淨雙修所依止的道場在哪裡? 【41】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蓦地放下! 【42】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43】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44】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 【45】一 念 具 足 十 法 界 ! 【46】我們今生內心很多的造作,已經把來生慢慢雕刻出來了! 【47】十如是(一) 【48】十如是(二) 【49】十如是(三) 【50】十如是(四) 【51】我們對於過去只有兩個字,叫作認命! 【52】改變你心中的相狀,就能夠改變你的未來! 【53】你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嘛! 【54】你不念佛,你只好被過去的你牽著走! 【55】你這樣子修學,臨命終的時候,誰都不能破壞你! 【56】破除執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 【57】【圓滿篇】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 禅 淨 雙 修 淨界法師 【01】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 第一卷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 我們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在三天當中來跟大家討論有關禅淨雙修這個課程。在講禅淨雙修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為什麼要禅淨雙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麼宗派,都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剛開始要成就一個善業力; 第二個,你進一步要成就一個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識宗、淨土宗,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善業力跟正念力這兩種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皈依三寶,我們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來修善業,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種種善法的造作來忏悔業障、積集資糧。 我想我們剛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離苦得樂,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因為你只是成就善業,我們心中的顛倒並沒有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在內心的煩惱當中創造一個暫時的善業,我們顛倒的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的。 所以我們透過善業以後,我們進一步要開始修學止觀來加強心中的觀照,到底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 透過一種如理的觀照來消滅我們無始的顛倒,而產生一種究竟的解脫,而不是一時的安樂而已。 其實所有的修學,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這一部分,善業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那麼我們心中的正念,從淨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別是要求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 從我們修學淨土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臨終的正念是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你看歷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那麼他那個正念已經修到業淨情空,他那個正念是沒有雜質的,所有的煩惱完全被消滅、被調伏了。這種我們叫作淨業成就的,但是這種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祖師型的正念,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頂多能夠做到凡夫的正念,沒辦法做到祖師的正念。 什麼叫作凡夫的正念呢? 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保持一個憶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夾帶了很多很多煩惱的活動,因為我們沒有斷煩惱。 所以我們一個臨終正念,一個生死凡夫他肯定會夾雜很多的煩惱跟罪業在那個地方活動,所以我們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須做到不隨妄轉。 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臨命終的時候,遇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我內在的色身即將敗壞,我平常所愛的色身要敗壞,外在的環境的干擾,親屬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在一個很平靜的狀態下往生的。 那麼在這樣的煩惱干擾之下,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跟它保持距離,這一點可以做到。你可以透過智慧的觀照,你可以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並不表示說我們沒有煩惱,而是說我們能夠真正地生起一種禅觀的智慧來跟煩惱保持距離,而做到印光大師所強調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禅淨雙修,我們的主修還是憶佛念佛,但是你必須靠禅觀來保護你的佛號。 我們看到很多的同修在臨終的時候失敗了,因為他低估了煩惱的勢力。因為煩惱畢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境界,我們平常對煩惱沒有產生觀照,沒有跟它保持距離,你臨命終的時候佛號現前,貪愛娑婆的煩惱也現前,結果你的佛號被煩惱所破壞,非常可惜了。 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強你心中的觀照。 我再講一次,我們斷不了煩惱的,這是現實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點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三堂課,我們應該怎麼樣在心中,除了佛號以外,你必須另外要再出現一道的光明,讓你自己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保護好你的佛號,做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斷煩惱是到淨土以後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臨終的時候做到不隨煩惱所轉,那這個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說,我們為了能夠達到禅觀跟念佛的結合,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 【02】禅淨的內涵是有所差別的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總標禅淨之相互關系。 甲二、別明禅淨之個別修法。 甲三、結示禅淨之雙修法要。 甲一、總標禅淨之相互關系。 這一段是印光大師的開示,他把禅跟淨它們所修的內涵作一個說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印光大師先把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土,這兩個修學的重點先標出來。 禅觀它的所緣境是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簡單地講就叫作清淨心,那麼它相對的名詞就叫攀緣心。 我們一般人內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淨心,是安住在向外攀緣五欲六塵的一種攀緣心。 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淨心找回來,我們講把心帶回家,從宗門的角度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的內心不是本來面目,我們是在無始劫的生死輪回當中累積很多錯誤顛倒的想法,但是我們在沒有輪回之前我們的面目是清淨的,必須把這個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來。 在禅宗當中,當然它在發明清淨心的時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師他在表達我們的清淨心,你看我們說是德山棒、臨濟喝,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問德山禅師,他打你一棒;那麼臨濟禅師,他就嚴厲地呵責你。他透過棒喝的過程當中,把我們的妄想截斷,把妄想停下來。因為我們平常都活在表層意識,表層意識其實是把我們內在的本性給遮蓋了。 所以禅宗說我跟你講道理也沒用,干脆打你一棒。那麼在痛的感覺當中把你整個妄想給截斷了,在那一瞬間,讓你自己回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來面目。 所以禅宗在發明心性當中,他習慣性不用文字的,他們喜歡采取行動,他的重點就是讓你自己去覺悟,讓你去回光返照,參而自得。所以在整個禅宗的修學當中,就是在破除我們那種攀緣心的能所,開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種離念真實的心性。所以禅宗的重點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們的攀緣。 那麼淨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它的重點在憶念彌陀的聖號。當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願力來憶念彌陀的聖號,而依止這樣的資糧力來求生淨土。 所以我們在淨土宗它不是講唯心淨土,因為唯心淨土它強調的是內心的淨土,西方淨土所強調的是十萬億佛土外的淨土,不是內心的淨土,也不是內心的彌陀。 那麼我們從印光大師的這段定義,我們可以清楚禅淨的內涵是有所差別的。 你看禅宗是向內,淨土宗是向外。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是一種理觀;淨土宗是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緣佛法界,它是一種事修,所以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的。 【03】淨土宗是規劃未來,禅宗是探討過去! 我們再往下看: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講到禅跟淨土,這個地方加一個有,有就是你內心當中產生這樣的功德。 所以禅宗是透過對內心的一種參究,這個參究簡單講就是一種思維觀察,去消滅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而徹底地見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叫作明心見性。 而淨土的修學是發起菩提心,生信發願,憶念彌陀的聖號而求生淨土。 我們可以這樣講,禅宗是在探討我們生命的過去,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它整個思考模式在探討我們生命的原點,把那個原點找出來。 淨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來,它不管你過去是什麼業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強調的是你的未來,你將往哪裡而去?所以理論上這兩個,禅、淨,方向不同。所以理論上禅淨是不能雙修的,但是我必須強調,禅淨雙修要有一個先決條件:你一定要有一個主修,還有一個助修。 如果你是以淨土宗為主修,以念佛來攝禅觀,你主修還是念佛,只是用禅觀來破除煩惱,那麼這個是淨土宗的禅淨雙修。 你要問禅宗的話,他們的禅淨雙修就不一樣了。他也念阿彌陀佛,但是他重點不是求生淨土,他在念佛當中,他在觀察念佛是誰,他假借念佛的因緣,順從這個佛號去找他最初的原點——念佛是誰? 所以禅淨雙修,我們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你的主修是什麼?另外一個只是一個助行。 因為這兩個方向不同,淨土宗是規劃未來,禅宗是探討過去。 【04】往生與否跟你業障深重沒有關系! 好,大家把這兩個思想體系弄清楚,我們再往下看: 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 我們講禅跟淨土,那是約著教理來說的,是從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個有,有禅有淨土,那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 理論這部分當然是恆然如是,它是一種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但是講到個人的根機所產生的修行,那就是千差萬別了。 所以這個地方文字很相似,只差一個有字,但實際的內涵是大不相同的,應該好好地去分別清楚。 這段就是講禅、淨土,跟有禅有淨土,一個是教理,一個是實踐。最後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 到這個地方印祖把參禅跟念佛它們的一個標准講出來。 什麼叫作有禅呢? 你要能夠真實徹底地去開悟我們的本來面目,你真實能夠破妄顯真,把無始的攀緣妄想給破掉,把心帶回家,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所以禅宗所強調的是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法門所強調的是對阿彌陀佛的皈依。 所以我們再往下看: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普利眾生。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這段對淨土宗的開示是很重要的。 念佛法門,它是一個他力的法門。在他力的解脫當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淨土,完全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產生一種強烈皈依的心來憶念彌陀的聖號。 所以說,在整個往生的關鍵當中,你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你的信心、你的願力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所以他講,信願要很真切,決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我想我們曾經有過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不一定能夠往生的,因為念佛它是一種善業嘛!無量光、無量壽在你身口意活動的時候,它的確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善業力,但是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會決定這個佛號對你產生的救拔力。 那麼我們真正要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啟動出來,這關鍵就是你的信心跟願力要很堅定,這個佛號才能夠帶你到淨土去。 在美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小村莊發生了旱災,好幾個月都沒下雨了。那麼這個時候,因為美國都信基督教嘛,教堂就發動這個村莊的人民在禮拜天的早上,大家都到教堂來祈雨,向上帝禱告。那麼禮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有一個小女孩她也去參加禱告,那麼這個小女孩有什麼特別呢?她去禱告的時候,她帶了一把雨傘去,其他的人都沒有帶雨傘。 我們應該說這個人是信願具足的,她相信她可以做到、她一定可以做到。因為為什麼?你去祈雨,當然就是會下雨嘛! 所以修淨土宗的人,其實你的決心是很重要。 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跟我講說,他很想要往生,這個人大概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很想要往生,表示你沒有把所有的心力放進去嘛!你給自己很多的偷心嘛,偷心未死嘛!你給自己太多的活動空間。 因為我們往生的人,諸位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與否跟你業障深重沒有關系,因為是佛力加被,跟你沒有關系嘛!但是對你那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決心是有關系的。 你去看歷代的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個特色,就是背水一戰!你沒有退路!就像韓信用兵一樣,他面對項羽的軍隊,是他三倍以上的軍隊,但是他把軍隊帶到整個黃河的前面,你看後面是黃河,你只有往前沖了。 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願力,如果你看看祖師的開示,他對佛號念得好不好這個標准不高,那臨終十念嘛!相續稱念,乃至十念,這個標准不高嘛!但是一個往生的人,他對你的願力的要求是超高標准的,非常高的標准,不能有任何空隙。 你佛號可以念得不夠好,沒關系,這個影響你品位嘛!但是你的決心,這一點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 淨土宗對這個是用超高標准的標准來要求所有淨土宗的人,就是你對阿彌陀佛那種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決心。 【禅淨雙修05】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念佛會錯誤會失敗? 看看印光大師他把這個信願講出什麼條件,他說:淨土宗的人絕對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悠悠泛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可有可無,往生也很好,沒有往生也無所謂。那麼念佛雖然很精進,每天有定課,但是呢,心戀塵境,對我們熟悉的娑婆世界隱隱約約還有貪戀的心。 比方說,他這個貪戀還不是貪戀雜染法,他貪戀善法,你看: 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 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你曾經持過五戒,護持三寶,你對來生的安樂在念佛過程當中隱隱約約有所期待。 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樂。這個人善業更加的精致,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業,他連身口意都非常地嚴謹,但是不幸的是,他對這樣的善業還是有所期待。 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這個人所要求的是更清淨了,他希望來生能夠出家修梵行,有廣大的智慧,能夠攝持無量的法門,甚至於有大悲心來普利眾生。當然,你不能說出家為僧、弘護正法不對,而是你站在淨土的角度,你還有這個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淨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願具足了。 所以什麼叫作信願具足?我們等到後面再詳細說明,它有一定的標准的。 好,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禅淨的思想畫成一個表。最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面貌,不是本來面目,就是你現在的面目。就是你這一念清淨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輪回,每一次的生命從小到大,你接觸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過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跡,留下一個業力的種子、一個煩惱的種子,這個就是我們的雜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賴耶識,我們一般人修學佛法是依止阿賴耶識修學的。 依止阿賴耶識修學,在《楞嚴經》就是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的。 什麼叫生滅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隨外境而動蕩的。你有時候修得不錯,有時候修得不好。你風平浪靜的時候修得很好,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就修不好了。因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生滅心的角度,你太重視你眼前的感受。 所以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念佛會錯誤?為什麼念佛會失敗?因為你佛號是建立在一個不堅固的生滅心。 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不要用生滅心來修學,應該是把這個雜染的心提升到清淨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來面目,安住在你的清淨本性來提起佛號。 比方說你蓋房子,你這個房子蓋得很莊嚴,上面的建材很漂亮,裡面的裝潢也很莊嚴,但是你這個房子是蓋在一個地震帶,那就完了。你平常沒有先調整你的心態就開始念佛,依止生滅心、依止攀緣心來建立佛號,就像一個美好的房子蓋在地震帶一樣,你這個佛號是不堅固的。 【06】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這件事很重要!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道理。 過去在中國的上海有一個姓林的居士。這個居士他的家族是做買賣的,所以他長大以後就繼承家業,做一些生意的買賣,也賺了不少錢。這個林居士在中年以後聽到了念佛法門,他就很虔誠地念佛,也發願求生淨土。他把他所賺的錢買下一個很大的花園,叫作頤園,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給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他這個人也算是蠻虔誠的一個淨土的修學者。到臨命終的時候,很多的同修來幫他助念。那麼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內因力,又有這個外在佛號的牽動,內因外緣具足,所以他剛開始佛號念得不錯。 後來念到一半的時候,他娶兩個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學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沒有學佛。他平常對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貪戀。那麼他小太太來的時候就開始哭泣啊,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呢?那麼他平常在念佛的時候並沒有調整他的心態,他還是依止生滅心嘛,生滅心就是一個情感的心,一個帶有情感跟業力的心。 所以一個有情感的人,他聽到他平常所愛的人的音聲,內因外緣的碰撞,這個時候就觸動他的煩惱。他的佛號就被破壞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鬧當中,他本來是很安詳的臉色,馬上就轉成很不好看的臉色,當下就往生了。後來到了香港轉世為一只小狗。這個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虛老和尚的《開示錄》裡面有提到這個公案。後來這只小狗還托夢給他兒子,把他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撫養。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號都沒有錯,但是他的心態錯了,他沒有真正調整他的心態。他依止生滅心來念佛,依止攀緣心來念佛,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風吹草動,這個時候就心隨境轉了。 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要很堅固的,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能夠不隨外境而轉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現在開始調整你的心態還來得及,在死亡到來之前的時候。 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這件事很重要。一個是依止生滅心,一個是依止不生滅心,兩種情況。 什麼叫安住在不生滅心呢? 那你就必須對整個人生有很徹底的了解,你才能夠進入到不生滅心,不生滅心是我們的目標。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你必須有智慧的觀照。 【07】我們人生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止! 那麼,依止不生滅心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怎麼從一個攀緣心而到達不生滅心呢? 這個禅觀的智慧就是一個最重要的過程。 我們看第二段,別明禅淨之個別修法,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個別說明禅宗跟淨土宗的個別修法。 看乙一、禅宗修學法要。 禅宗當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總標相妄性真。 這以下的經文都很重要,你應該怎麼樣能夠訓練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轉?你不是等到臨命終才被外境所轉。我們不相信說,你平常八風一吹,你的心就一直動,到了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動,不可能有這種事情,這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現在是什麼心態,你臨終就是什麼心態。你這一棵樹往東邊不斷地生長,你把它砍斷了,它肯定是往東邊倒下去;它往西邊發展,砍斷了,是往西邊倒下去。 所以你一個人,淨土宗它不要求你斷煩惱,但是它你要能夠去不隨妄轉,這樣子的智慧觀察是很重要。 我們往下看,這段經文總共有三大段,先看第一大段,我們怎麼來觀察人生才能夠做到不隨妄轉。看經文: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要能夠把心態安住在不生滅心,你必須有三種智慧,就是空假中三種智慧。 那麼第一段先作一個總標。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呢?汝猶未明一切,這個一切指的是我們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內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這個身心世界,佛陀講出兩個譬喻來形容它,第一個是浮塵,漂浮在空中的灰塵。身為一個灰塵,它自己做不了主的,這灰塵要往東、往西啊,是那個業力的風在吹的。 所以從這個浮塵的譬喻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有兩種相貌:第一個,它是變化的,諸行無常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來身體就不舒服了。很正常,生命本來就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狀,好好壞壞。因為我們過去也不完全是造善業,也不完全造惡業,這個善業、惡業都混在一起,就創造一個變化的人生。所以這個浮塵是變化的意思。第二個,你沒辦法做主,諸法無我,它要往東往西你做不了主的,它不會滿你的願。這是講到浮塵。 第二個,諸幻妄相。它是虛妄不實的,就好像是魔術師所變現的兔子。你看魔術師拿這個手帕,他變現個兔子,它明明是個手帕,但是他假借這個幻術把它變成一個兔子。所以這個兔子只是一個假相,它沒有實體。 所以我們從浮塵跟幻化相的譬喻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我們的生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是很重要的。 你要能夠不受生命的干擾,你必須要正確地觀察人生。 我們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緣和合而出生,也因為因緣別離而消滅。那麼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在《楞嚴經》當中佛陀在教導我們觀察人生,他習慣性用一種思考模式,佛陀告訴我們,你經常要問你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怎麼就有你現在的色身,你怎麼就有你現在的思想呢?你從什麼地方來?當然說,我是從前生而來,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啊!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你這個思想啊!你怎麼說你從前生而來呢?如果前生創造了今生,那你應該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只螞蟻,螞蟻的色身、螞蟻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人,怎麼螞蟻會把人創造出來呢?不可能的事情嘛!我們不是從前生而來的。 好,我們再問第二個問題:你將往哪裡而去?你說我到了來生去,也不對,因為來生也不是你這個樣子。它也不是你這個色身,也不是這個內心。 所以我們怎麼去正確看待人生呢? 我們人生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它只就是在某一個時空,在我們無量的過去生命當中,我們曾經有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我們曾經造過某一個業,這個業成熟了、表現出來了,就把你的身心世界顯現出來了,就像魔術師,他就把你的這個兔子顯現出來,兔子結束以後,你說它到哪裡去了?它也沒到哪裡去。 比方說做夢,我們一個晚上做五個夢。你看我們第一個夢夢到我們遇到什麼人,做什麼事,但是你夢境消失的時候又變成第二個夢,第二個夢做完又做第三個夢……那你說第一個夢從什麼地方來?它沒從什麼地方來,那麼夢消失了,它又往哪裡去?它也沒到哪裡去。 所以我們人生是沒有一個實體。如果它有一個來處,那這個人生是有一個真實的體性。因為它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我們在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我們在過去偶然的機會有一種業力去熏習你的真如本性,這業力把你的身心世界給現出來,等到這個業力的能量消失以後,你再也找不到你這個色身,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心世界了。 所以我們的人生只就是在這個因緣當中一個暫時的假相,它只就是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你比方說我這個釋淨界從什麼地方來?我也沒從什麼地方來;等我往生以後,你再也找不到我的外表的色身,我現在的思想也找不到了,我又換另外一個身心世界了。本性是空,但是它的因緣有它暫時的假相假用。 所以大乘佛法看人生,它是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對於不變的體性,那種自性執——我執法執是否定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對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一點是肯定的。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常一的我,沒有。空觀是破除我法二執,但是它也要修假觀,說我身心世界是暫時的,那我就完全放棄了,也不對!你必須借假修真,你為什麼能夠憶佛念佛?你還得靠你這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來聽經、來打佛三、打佛七,去積集資糧。 所以從大乘佛法,正確地看人生,它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保持中道。 【08】你不要住在五蘊的角度來念佛!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一個別示。 所以我們在看人生有兩種的角度:第一個是看到它的假相,這一點請大家不要否定你暫時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來借假修真,你的積集資糧、你的淨土的成就,你還得靠人身啊,人身難得。但是假相,在《楞嚴經》裡面它把它譬喻成一個大海所產生的一個水泡,它遲早會破裂。 所以《楞嚴經》說我們怎麼正確看人生呢?一個平靜的大海,因為業力的風一吹,產生一個暫時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體性是畢竟空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從空性而來,總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執著,你必須從無住的角度、站在一個無住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生命。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個身心世界是因緣的業力的和合而顯現,當你的因緣的業力結束的時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樂,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後都有它的因緣,事出必有因。但是這個因緣,它是有為法,它是有窮盡的,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了以後,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現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現在的思想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但是在整個生滅的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沒有變化,永遠靈靈覺覺,周遍法界的真實本性。 所以說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淨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蘊身心,你的五蘊身心是變化的。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蘊的角度來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覺、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別,那個色受想行識,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要站在一種真實常住的心性當中,這個心性是怎麼回事呢?它沒有去來,去就是我們說的失敗,有所失;來就是有所得,它沒有得失的觀念,沒有凡聖迷悟的差別,沒有這種生死的對立。那麼在念佛當中,你要站在一種無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識生心,站在一種清淨本性的角度來提起你的佛號,你的佛號就不受任何因緣干擾了。 這就是我們強調的以不生滅心來念佛。這種念佛法門,你這樣子修,它有兩個好處:第一個究竟義,第二個堅固義。 《楞嚴經》說,我們不管修什麼法門,你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從你的清淨本性來生起種種的善法,第一個,你的功德更加圓滿,它不會受到一時的局限;第二個,你的功德特別的堅固,不可破壞。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態,因為你的心態會影響到你這個佛號是不是堅固。 【09】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 我們講到一種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沒有錯誤,生命的本質是把我們過去的業力它如實的表現出來,你過去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一種安樂的果報;如果是過去罪業的力量,它顯現痛苦的果報。所以因緣果報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的執取,而產生了顛倒,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在的智慧的不足,因為生命沒有錯嘛,身為一個生命,它就是如實把你的善業、惡業轉成一個五蘊身心嘛,這個大海就是不斷的創造水泡嘛,水泡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產生執取,這個顛倒是很可怕的,那我們怎麼去消滅我們的顛倒呢? 我們應該把人生分成兩部分來觀察。 第一個,它是變化的。就是我們現前的五蘊身心,這個相狀是變化的。但是變化當中生命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亡以後肯定會創造另外一個生命。因為你的心性,我們在內心的深處有一個能夠明了分別的覺性,這一部分是不會斷的,它是不會變化的。那個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整個修學的依止處,那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 所以佛陀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喻作客人,暫時來掛單的,那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 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這是正確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去,找到一個修行人,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真實地能夠正確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 那個修行人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個國王聽了以後,他真實地了解了。 我們對於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這個得失太過執取,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在動,一直在動。所以你應該知道說,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三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以假觀來務實地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很灑脫地把它放下。 我講實在話,你平常跟五蘊身心咬得緊緊的,你臨命終放不下,因為這習慣性了。 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 所以我們看,在中間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依不生滅心而住,你絕對不能夠住在五蘊身心。 但是在整個的心性當中,我們過去有它的一個業力,它會創造一個外環的有五層的色受想行識——我們暫時的五蘊身心,這個是變化的。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執著,因為它總有一天會消失,它只是一個小水泡。 所以我們的功德,我們不是把功德創造出來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堅固?那跟你的智慧有關系了。 【10】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 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 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帶著他的弟子游行在陳蔡之間,陳國跟蔡國之間一個叫作匡地的地方,結果被一個軍隊圍住了,孔夫子跟陽貨長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當成陽貨。 這個時候軍隊已經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團團圍住,非常危險。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斷,他照樣彈他的琴,他心不隨境轉。這個子路很緊張,就跑去跟他的老師說:夫子啊!這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彈琴啊?孔夫子說:你坐下,來來來,你坐下,吾與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 孔夫子說:我一生啊,避窮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窮,我剛開始就在躲避貧窮,但是我還是躲不了貧窮,我一生不得志;那麼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達也很久了,但是也沒有辦法去成就這個做官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孔夫子他一生當中的官運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們表現得比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處在哪裡呢?他能夠真實地看破,他說: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毀滅我的話,我緊張也沒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來,我也不需要緊張。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他把人生真正地參透。當然參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態不同。我們常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 所以我們應該用一個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這個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 我們不能夠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這是很危險的。你要跳脫到佛性的角度來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較高的一個點。 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會搞得你很痛苦的,因為它變化得很厲害,而它沒有錯。因為你過去造善業也變化得很厲害,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業力顯現出來嘛!它有什麼錯呢?人生沒有錯嘛!而是因為我們對它過分地執取,產生我執法執,所以我們跟著它動,這是不對的。它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你要有這種心理准備。 所以我們叫無住,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你必須要先脫離你的五蘊身心,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個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角度來念佛,你這個念佛才可以成功。 在《楞嚴經》當中,它講出了虛妄的相狀,也講出了真實的心性,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結論:真實的心性在哪裡?就在你的虛妄的心中。 所以我們的內心同時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充滿了風雨、充滿了波浪的地方;一個是風平浪靜、沒有風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同時存在啊! 你一念的妄動,當下就是風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當下就是風和日麗。 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一個是生起智慧的觀照,一個是心隨境轉,顛顛倒倒。 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站在一個無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念佛。 這個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因為你不能受它干擾的,它就是一個生滅相。它是一個生滅相,因為它是業力所顯現的有為法。 好,那麼我們從空假中三觀就能夠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個不即不離,不能夠執著它,但是你也不能夠否定它,是這個心態。 【11】佛陀沒辦法去改變眾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訴你 丙二、別明五陰相狀。 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地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是怎麼回事,它的一個體性是什麼、它的相狀是怎麼來的詳細地說明。 我們先看第一個色陰。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這個色在佛法當中叫質礙,它有固定的形狀,也占有一定的空間,叫作色,就是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身體,就叫作色陰。那為什麼叫陰呢?因為這個色法現前以後,它很容易去覆蓋我們的真如本性,讓我們忘失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會習慣性跟著色法而轉,所以它有覆蓋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陰。我們看經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花,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段經文等於是把我們生命當中分成了一個不變的體性跟一個暫時的相用。 先看這個色陰的不變的體性,其實色陰的本質是一個清淨的佛性所顯現的,它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它先講出一個譬喻,譬如有人,一個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種非常清淨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觀察晴朗的虛空,這個晴朗的虛空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麼如如理當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種本覺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虛,迥無所有。這個時候在我們一念的生死妄動之前,我們的整個感受是空空蕩蕩、了了分明,沒有一點雲霧、沒有一點色法的,所以我們本來是沒有色身的,這個也很清楚。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其人無故,這個無故、無緣無故就是在整個修習止觀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你怎麼會有色身?我們為什麼會有一念妄動?這是沒有原因的。一個人起顛倒,顛倒從什麼地方來?沒有原因。如果顛倒、無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沒有辦法斷它。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沒有實體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哪有什麼原因呢? 所以這個地方這句話,無緣無故就是說,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過你自己的智慧去觀照,別人救不了你的,因為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只有你自己有辦法解決它。 為什麼佛陀不能幫我們解決顛倒?因為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本來就沒有,你把它想出來的。 所以佛法要改變你自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覺悟,你自己改變你自己。 你看佛陀沒辦法去改變眾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訴你。 你的心隨順道理去思維,你自己覺悟,然後你自己從妄想的因緣當中跳脫出來,叫自覺。為什麼?因為妄想是沒有根源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12】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 不動目睛,瞪以發勞。我們內心當中以一種不動,就是很專注、沒有眨眼睛的情況之下產生的疲勞。 這個地方是指的我們在清淨的真如本性當中,因為無始劫來的一念妄動,這個妄動是沒有原因的,這個時候就把真如本性轉成了阿賴耶識,微細的色法出現了。然後在整個虛空當中,在阿賴耶識當中業力的顯現,又在虛空當中出現了狂亂飛舞的花,虛空本來沒有花,但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業力,我們自己發現了狂花,還有種種亂動的相狀。這個花在那個地方向東向西地亂動,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在斷煩惱有兩種不同的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你認為你煩惱很重來斷煩惱,就很難斷煩惱了!因為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這是不對的。 一個人在忏悔業障用什麼心態?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煩惱的,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那是後來的因緣亂動才有的,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 你看西方的哲學家就認為,我們人生本來就有煩惱,所以他的整個修學就是克制煩惱,他沒辦法斷的,他認為人性就是有煩惱,這個思考模式沒辦法解脫的。 佛法,整個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個修學的動力來自於——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雖然我現在有煩惱,雖然我現在有罪業,那只是後來的一時的因緣才產生的,後來的。你的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煩惱的,你才可以真實地去斷煩惱。你本來就沒有煩惱,你本來也沒有罪業,那是在一念清淨的心中顯現的一個暫時的假相而已。 它既然是因緣生,當然你也可以用清淨的佛法修學的因緣把它消滅。如果你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斷不了了,它本來就有嘛!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那只是,在《楞嚴經》叫作什麼?叫作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力,你就看到你這個色身,它沒有來處的,也沒有去的地方。 我自己有一個體會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間的時候,我去開門,結果我那個門撞到我的頭,產生一個包包,我那個時候剛好在講《楞嚴經》。 我們習慣性產生一個相狀,我們的心會跟著相狀走,我們一般的思考是順著因緣走,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我們會被因緣帶動。但是《楞嚴經》告訴我們,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從因緣的根源去找。我們一件事情發生以後,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跟著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牽走了。你要問這個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撞到這個頭,頭上長這個包包從什麼地方來? 你說是門給我的,門是個物質,它怎麼會產生包包呢?門本身沒有包包。 你說我的頭自己產生包包,那平常為什麼不生起來呢?一定要撞到才會有呢?頭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訴我這個包包從哪裡來嗎? 答案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它只就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我個人有這個業力,我個人自己發現我個人的色身,如此而已。當我這個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沒頭沒尾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沒頭沒尾。但是它業力在的時候,它業力表現出來的時候,它的確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 你這樣子看人生,你才能夠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夠無住而生心,生心又保持無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學,但是絕對不能執著,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暫時的假相。因為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沒有色身的,那是無緣無故的眼睛的一個疲勞而產生的虛空的狂花。等到眼睛恢復了,這個狂花也就消失掉了,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那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這個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3】我們現在要開始訓練自己不要跟著感受走! 第二個看感受。 這個色法是個物質,這以下都是心法了,都是精神的狀態。那麼精神狀態當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領納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有痛苦、快樂種種的感受,叫作受陰。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妄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那麼感受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就是我們本來是沒有感受的。 佛陀說,比方說有一個人,他雙手雙足非常的安穩快樂,他整個身體也非常調和舒適,他本來沒什麼感受。但這個時候,忽如妄生,他忘記了整個身體的存在,這個時候心中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這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問題是我們凡夫的心習慣攀緣,我們不安於自己的本分而產生一念的妄動,所以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我們兩個手在虛空當中互相地摩擦,就創造了很多的感受。當然摩擦就包括了業力的造作,就把這個身心世界苦樂的感受給創造出來了。那麼有什麼感受呢?在兩個手掌當中產生四種的感受——澀滑冷熱。 蕅益大師說,這個苦澀的感受表示三途的果報,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惡業;滑,這個潤滑指的是人天的果報,就是造十善業所招感的人天安樂的果報叫作滑的感受,潤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無常無我而進入到偏空寂靜的狀態,叫作冷;熱,這個溫暖的感受是菩薩的大悲心所創造的菩薩的功德叫作熱。所以整個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們一念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在整個修學當中最麻煩的就是這個感受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業力的顯現。 你要把佛號念好,你最好不要老是跟著你的感覺而走,你要訓練你自己。 因為感受它是跟你的業力有關系的,而臨命終的時候正是我們業力表現的時候,百感交集。 所以感受在《楞嚴經》當中,它破六根就是破這個感受。 我們今天要從攀緣的心回到清淨的心,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你怎麼要克服你的一時的感受。這是最粗的,第一關而已哦! 我自己的感覺,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第一個難關就是過午不食的問題。因為晚上習慣去吃東西了,腸胃已經產生一個生理時間。所以到晚上的時候特別餓,非常的餓,那種感受非常強烈。後來有一次我終於把這個感受的真相給看通了,因為你強忍沒有用的,你很餓你就是很餓嘛!你忍耐忍個一天兩天,但是你遲早是要用智慧來面對它。 後來有一次我把它忍過去了。忍過去以後我發覺一個真相:就是我明明昨天晚上很餓,但忍過以後,早上起來以後,那種餓的感受沒有了。那表示什麼?這個感受不真實。 照講,你昨天晚上很餓,你今天早上應該更餓才對嘛,是不是?那個吃飯的時間過去以後,你餓的感覺也沒有了。從那一次以後我知道,你吃得很飽,那是一種飽的感受;你很饑餓,也是一個饑餓的感受,它們兩個都是感受,如此而已,問題是你要不要接受這個感受。 它們這個感受只就是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一個水泡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這樣觀察,它只是暫時所產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訓練自己不要跟著感受走,這是最粗的,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我給你保證臨命終的時候感受不會是很好的感受,不是很好。 所以我們本來是從沒有感受而產生一個因緣的假相的感受。那我們可以做到不受,安住在不生滅心,是這個意思。 【14】怎麼知道快樂的時間或者痛苦的時間哪個比較多呢? 看第三個想: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前面的感受是一個直覺的反應,這個想是一個想象,依止語言文字的一種想象。 比方說,一個人,他沒有真正地吃到酸酢,他嘴巴也沒有吃到梅子,但是他聽到有人講出酢,講到梅子這個名詞,他嘴巴就流出口水出來,其實他嘴巴並沒有吃酢,也沒有吃梅子,完全是想象出來的。那麼當他思維自己站在一個很高的懸崖的時候,他足心就產生一種酸澀的現象,特別有懼高症的人。但事實上他也沒有真正地站在懸崖,他就是想象。所以想象的道理亦復如是,就是一種憑空的捏造。 我們一個人心靈的力量有兩種力量是最大的,第一個是想象力,第二個是你的意志力;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行動力。 比方說,我怎麼知道你一個人,你快樂的時間會比較多,還是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多呢? 其實,我們在受用今生的果報的時候,你的業力的部分其實只占到百分之五十,你的快樂跟痛苦跟你的想象力是有關系的,這個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五十,就是依他起性,唯識學上說,依他起性占百分之五十,你的遍計執,加上你個人的想象,會把這個問題擴大,或者把問題減少。 比方說,當你看到半杯的咖啡,我不知道你會產生什麼想象?如果你說,哎喲,還不錯,還有半杯咖啡,你會珍惜你目前尚擁有的東西,你這個人快樂的時間會比較多,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少。 如果你習慣性看到你所失掉的東西,啊,糟糕啊!只剩下半杯而已,那你人生痛苦的時間會比一般人多。 所以佛陀說,我們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不應該中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第一支箭沒辦法改變,業力所顯現的因緣法,你肯定要接受的,那是受,那是直覺。但是你帶動想象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把它擴大,你也可以把它降低。如果你經常思維你所得的部分,你說還不錯,我還有這些東西,那你的生命當中會創造快樂出來,知足,快樂。你經常思維你失去的東西,那你就是受到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我們的感受這一部分很重要,這個想陰,因為它會把我們的因緣加以擴大,或者加以減少。 當然這個地方的想陰,它也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也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在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想陰的。 【15】學佛的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 第四個看行陰。 前面的想陰是一種想象力,這個行陰是一種造作力,一個行動力,或者講意志力。看經文: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個暴流就是高山當中快速流動的一個水流,就是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就像暴流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它波浪相續,相續不斷。你看你在拜佛的時候,你的色身的動作是那麼地相續,你內心當中憶念佛陀的功德,內心也是一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前際後際,不相逾越,前面的波浪跟後面的波浪不會重疊的,前面的消失了,第二個念頭才生起,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前面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以後會帶動我們的行動。當然你是往哪一個方向想,它就往哪一個方向去造作。 所以到行陰的時候,就正式去造業了。當然這個行陰是受想陰的影響,想陰又受到感受的影響,是這樣子的,它這前後有關系的。 不過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個想陰是很重要哦!你的思想模式如果老是隨著你的感受而走,那你要解脫就很困難很困難了。 你的想象是要根據佛陀的教法來想象,你才能夠超越生死的,所以這個想是很重要的。 不要被你一時的感受,如果你這個想是受著你的受陰的影響,這個想就完蛋了,那你就被你這個五陰的身心世界牽著走了,我們講產生一種生死的輪回。 什麼叫輪回呢?就像那個車輪子一樣,它就沒有停止了。因為你過去的業力創造一個生命,就有感受,然後這個感受又帶動你的想象,又去造業,造業以後又創造一個生命,然後你又有感受,這個感受又產生想象,又產生造業,就惡性循環。 所以你真正能夠從五蘊當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改變你的想象,就是我們講如理思維。 比方說,思維娑婆世界的痛苦,你不應該再來輪回了,為什麼?因為生命有無常的過失,有三惡道的過失;極樂世界有安樂的功德、清淨的功德,這部分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而這個想象力不能夠跟你的外在環境而走,依止佛法的思維而產生正確的想象,你才能夠從這個地方產生一個正確的行為。 所以想陰會帶動我們的行陰,而行陰最後產生識陰,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你所造作的業力都到我們的倉庫去了,這個識陰就是阿賴耶識。 【16】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次一次地輪回的主要原因! 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了: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前面的我們的業力創造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我們習慣性從感受當中產生一個想象,由這個想象力推動我們造業,這個業力又存到我們的阿賴耶識。那麼這個阿賴耶識是怎麼回事呢? 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去取這個頻伽瓶,頻伽就是一種鳥,頻伽鳥,妙音之鳥。這個鳥它的形狀很美麗,音聲很悅耳,所以這個商人就把它的形狀作成一個花瓶的樣子,叫頻伽瓶。這個鳥它是兩個頭,這個商人把它的兩個頭這個孔給塞住。這個時候滿中擎空,就把這個瓶子裡面的虛空從甲地帶到千裡以外的乙地去受用,就把這個地方的虛空帶到另外一個虛空去。那這表示什麼呢? 這個瓶子裡面的虛空跟外面的虛空本來是相通的,但是因為塞住以後,就表示我們的我執法執。那麼我執法執就把內在的虛空的空氣跟外在的空氣給阻絕了。也就是說,我們個體生命的靈性跟真如佛性的靈性,因為我們的執著,所以我們就忘了回家的路了,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本來我們五蘊身心的身心世界是有一個真實的靈性在,一個覺性在的,因為個體的水泡是從大海而來,但是因為我們習慣性在五陰當中過分地執取,所以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看被帶到很遠的地方去,然後一次一次地去帶到甲地、帶到乙地、帶到丙地……就表示我們因為塞住了整個對外的通風孔,所以我們開始跟虛空加以隔絕。 識陰當知亦復如是,我們生命的本質阿賴耶識也就是這樣,因為被第七意識的我執法執的阻絕、隔絕,所以我們在身心世界當中,我們已經忘了來時路,我們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再也找不到了,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們在破的時候,當然是破六七八,就是想象力、行動力跟整個阿賴耶識。當然下手,我們說過,是改變你的思想。 天台宗倓虛老和尚他講《楞嚴經》的時候,他講這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一個倉庫,我們造了善惡業都跑到阿賴耶識去了。因為阿賴耶識的善惡業的引導,讓我們忘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倓虛老和尚他講出一個偈頌說:眼觀青山數千裡(看著這個青山可以看到數千裡),青山內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是自己。 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面對眼前的身心世界,我們不認識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被一時的因緣假相所迷惑、所牽動,就忘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就跟著這個因緣不斷地波動。你看你今生有一個生命體,然後你就執著你這個五陰的身心,被你的感覺牽著走,然後產生一種生滅的假相,又造了很多的業力,又創造另外一個生命。這個生命你又產生一個感覺,你就跟著你的身心世界而轉,又創造另外一個生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次一次地輪回,我們的生死永遠不能停止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我們一次一次地執著,一次一次地投入,就加強那個生死的力量。 所以你必須要把生死的力量降低,你必須要慢慢慢慢把這個五陰身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松脫。你要站在一個清淨的本性來面對你的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這個時候念佛,這個佛號才能夠產生一定的正念。 假設你一定要跟五蘊身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你佛號肯定被破壞。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把五陰講出來,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都是暫時存在的,而且它們都沒有錯,錯在我們對它的執取。 佛陀在經文當中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沒有五蘊的,那是因緣和合才有的。 【17】我們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藥而已! 我們看丙三、結示勸修。 當我們了解這樣的因緣以後,我們應該怎麼修學?前面所講的是理論,這以下我們來看修行。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結示法要,結示法要當中有兩段,第一個開顯妄源,整個生命的顛倒的根源在哪裡?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我們一般在對治煩惱,都是從表面的煩惱對治。 你看,多貪眾生不淨觀,你貪欲重,就修不淨觀,反向操作嘛。你觀想你的色身膿血屎尿所成,看你還貪不貪? 多嗔眾生慈悲觀,你要嗔恚,你就觀察慈悲心,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母親,他對我們有恩惠嘛。 但是這樣的對治只是表面的對治,我們永遠沒有找到煩惱的根源從什麼地方來。 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藥而已。 所以《楞嚴經》的特色就是,它從煩惱的根源連根拔起。 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業力所成就的一個心識,它那個心識非常的微細。這個心識是流動的、生滅的,習氣成暴流,習氣就是種子,我們講潛伏的功能。 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善惡的業力,它都是在阿賴耶識當中,睡眠當中,就像一個剎那剎那流動的水流,沒有停止。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你說阿賴耶識它是真,也不對,因為它是生滅法;你說它不是真,也不對,因為你真實的本性也沒有離開你整個業力所形成的阿賴耶識。它那個真性也沒有離開這個阿賴耶識。 我們應該說體性是真實的,作用是虛妄的。 所以它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佛陀對於一般的小乘的根機跟人天乘的種姓不隨便開演。 【18】佛法是重視覺悟的,你強忍是沒有用的! 所以我們今天問題點在哪裡?我們習慣性站在一個由過去的業力所形成的阿賴耶識,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受了業力的不斷干擾,因為我們站錯位置。 那怎麼辦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這個地方少了五個字,幻法雲何立。)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自心取自心,因為我們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去取著第八識所變現的身心世界。 我們對於今生的果報,今生的果報從什麼地方來?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嘛,阿賴耶識本身也是一種虛妄的體,所以成佛以後也是破阿賴耶識。 那麼阿賴耶識變現一個果報,我們的內心又去執取它,結果非幻成幻法。它本來沒有錯的東西變成錯誤了,本來不是顛倒的東西變成顛倒了。 所以怎麼辦呢?不取,你應該要慢慢慢慢回光返照,你要不斷地告訴你自己,你的身心世界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最初的原始的家,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時候所有的顛倒開始結束,我們的生命開始逆轉,從生死流而慢慢慢慢啟動了涅槃之流。這個時候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依他起性的非幻尚不生,何況遍計執呢? 所以在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就是只有六個字,做個總結,你對於你現在的身心世界,你要訓練你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不迷是智慧的觀照,不取是禅定,不動就是持戒,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也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不生滅心的角度。 我們修行人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我們一般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在護持三寶的時候,在造善業力的時候,你感覺你的身心世界很真實,因為你根本沒有智慧觀照。我們剛開始叫作跟三寶結緣,叫作因緣法,在因緣當中修善業,這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你過去是什麼思考,你現在還是什麼思考。 你一個人生命真正的突破是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對身心世界開始否定了,你開始問你自己一句話,我從什麼地方來?開始去找我們真實的家了。這個時候,你跟身心世界開始脫離了。這個過程很重要,非常重要。當然很多人看你這個人不正常,其實不正常才是正常。 如果你學佛以後,你從剛開始學佛到你最後學佛都表現得很正常,你沒有真正學佛,你太正常了。你都沒有真正大死一番嘛!你的思考模式還是過去的思考模式,你這樣子叫作積集善業,就是成就安樂道,你不是在走解脫道。你一定要經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對身心世界開始否定了,開始跟它保持距離了。 然後到第三個階段,經過你大死一番之後,再重新發大悲心,借假修真,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是心情不一樣。 開始三個階段,缺一個都不可以。你用一種比較超然的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你不否定,但是也不執著,叫作即空即假即中。 你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態來念佛,你的佛號絕對不會受外在的環境干擾。 當然我們覺得這個對我好像很生疏,所以你要訓練自己。我們明天會講到,這是你唯一的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你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沒有其它路了。 我們佛法是重視覺悟的,你強忍是沒有用的。佛法的對外境的解脫不是勉強的,強忍你不會持久的,你真實地能夠覺悟,你內心才能夠真實地放下,是這個意思。 【19】你把你今生快樂的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 我們今天講到我們如何來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命。 你一定要面對這種一時的個體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講實在話,你真實地放下身心世界,你後面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摩尼寶珠。 有一個西藏的法王講出一個很好的譬喻,這個譬喻你要很好地參透。 他說,一個小孩子他一哭的時候,你拿給他一個小面包,如果他不要,他要繼續哭,你拿給他一個蛋糕,再哭的時候,你拿一個珍寶給他,如果他還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寶珠給他了。 這句話諸位聽得懂嗎? 聽不懂,正常。 我們太容易滿足現狀,因為你對五蘊身心太過執取。佛法就是那個大人,我們修佛法,就是那個小孩子嘛。我們每一個人從三寶門中走過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報,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無上菩提。你要能夠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夠得到最圓滿的東西。如果你緊緊地咬住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滿足嘛,佛陀給你一個面包你就要了嘛,那你就完了嘛,後面的摩尼寶珠你就沒有了嘛。這個意思你們懂嗎? 你說我把五蘊身心放下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不對!佛性會報答你。你試試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快樂,你也把它放下,因為它會對你產生干擾,它會讓你產生錯亂,它會障礙你往生的,我給你保證。 你說我前生修得不錯,你看我布施有福報,我又持戒成尊貴身,我又忍辱成就莊嚴,我什麼安樂都具足了。你說我應該去受用,沒錯,你有權力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過分執著的時候,你會破壞你的來生,問題在這個地方。 你把你今生快樂的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那是究竟的解脫。你今生去追求這個糖果,你以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是一個刀上的蜂蜜。 你享受快樂的過程當中,會讓你放逸產生顛倒。 所以你怎麼去面對你的五蘊身心?這個心態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念佛過程當中,你怎麼樣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夠真實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一心歸命其實是有智慧的成份在裡面,不是一時的沖動。 你要很正確地觀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夠死心踏地地跪在阿彌陀佛的面前,然後整個身心世界融入彌陀的本願當中,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一般的念佛沒有真正地融入彌陀的本願當中,因為你眼前的因緣放不下。 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真正看到人生的真相,問題在這個地方。 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會覺得這個東西不是我要的。這個糖果有什麼好吃呢?你後面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你。當然你要能夠放下,那你都必須要學習智慧。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就算你現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時候你還得放下,但是那個時候放下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太晚了。 你死亡還沒有到來的時候,養成一個放下的習慣,你還有機會,你到臨終的時候,你就沒有機會了,你還得再繼續輪回,因為你執著它,你啟動了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就順著十二因緣而走了。你一定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要逆向操作。這個時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大家好好的體會體會這個放下的好處在哪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20】為什麼念佛一定要修禅觀? 第三卷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丙三、結示勸修。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其實你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這麼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這個法門,它是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大乘經典當中,佛陀常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的內心創造出來的。蕅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不管你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這個法門本身是無自性的。 我們念佛,有可能這個佛號會帶到人天的果報,也可能這個佛號會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你那個能念的心態會影響到你整個生命的狀態,心態決定我們的狀態。 在《楞嚴經》講到修學佛法有兩種的心態: 第一個你用攀緣的心來修學佛法,你的心對於你整個內在的五蘊身心,對於整個外境產生強烈的攀緣跟執取,產生一種我法二執。那麼這種情況會有兩種過失: 第一,即便你修學佛法經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還是感覺到弟子心不安,因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當你一帆風順的時候,你內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變化的,就像這個空中的灰塵,隨業力而變化。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當你住在外境的時候,你的心就隨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樂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業力來推動的。所以你的心習慣性是住在外境,第一個你永遠感到一種沒有安全感。 第二,你不斷地在積集一種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說,你整個生命的輪回的力量不斷地在加強。因為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錯誤的顛倒的執取,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攀緣心的意思。為什麼我們死亡以後,我們來生還會出現一個生命?為什麼聖人死掉以後,他能夠沒有生命,他能夠進入無生?因為我們的心態不同。 所以當我們心態不能改變的時候,我們在整個佛教修學當中,我們頂多做到積集福報,成就一種安樂的功德。當我們不能調整我們心態的時候,我們永遠不可能趨向於解脫,不可能的!你那個生死輪回的力量永遠不會停止的。 所以在整個《楞嚴經》當中一再地告訴我們,你修什麼法門都好,你一定要把心帶回家,你要找到你整個身心世界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清淨心,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種清淨本然的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 所以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要有一個比較高的標准。說你這個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怎麼判斷?我想我們不會說,因為你一天念了幾萬聲佛號,你做了多大的布施跟持戒,就說你這個人修學上路了,其實不是。因為你搞不清楚,你內心當中是安住在虛妄的攀緣心,跟安住在真實的心性,你對心中的主人跟客人還分不清楚的時候,依我們的標准來看,你這個人還是顛倒眾生,你還沒有真正修學上路,你跟三寶叫作結緣。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沒找到,你根本談不上上路。 一個人要真正地能夠看清楚你生命的真相,照見五蘊皆空,然後在我空法空的清淨本性安住,從此以後,你跟生命開始保持距離,從無住當中而生心。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說你這個人修學已經上路了。為什麼呢?因為你認清路頭,你找到了生死的關鍵點。 所以在整個禅淨雙修當中,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念佛一定要修禅觀? 改變你的心態! 因為你用攀緣心念阿彌陀佛,這個整個佛號完全變成一種攀緣的力量。阿彌陀佛是一個無量的功德,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內心是攀緣,一切法成攀緣。 印光大師說的,本來是摩尼寶珠,這個佛號到你的心中變成一只糖果。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大乘的禅觀,然後破妄顯真,真實地找到我們的家,然後從那個地方提起佛號,這個佛號才能夠堅固的。 【21】第一個,就是你要先修空觀,破執! 那麼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那我怎麼去找到我的家呢? 在《楞嚴經》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觀。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遠保持空假中三觀。 第一個,就是你要先修空觀,破執。 我們遇到一個生命的現象,可能是一個順境,也可能是一個逆境。我們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隨境轉,我們順著因緣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 《楞嚴經》告訴我們,你要逆向思考,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不要管這個因緣怎麼走,你要去回光返照,去找它的根源,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色身?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從什麼地方來? 那麼當然答案就是,我們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從空性而來,眼前的只就是一種業力的顯現而已。 我們過去曾經有一段的業力,現在表現出來了,創造你今生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就是一個生命的一段的假相,所以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們的內心開始平靜下來,開始無住,不能夠住在色受想行識。 我們從今以後不再跟著我們的感覺走,不再跟著我們一時的想象走。 我們在生命當中這叫正念真如。 在你回家的路當中,雖然我們的感覺還會不斷地干擾我們,我們過去習慣性的貪戀娑婆的想法還會不斷地刺激我們,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隨妄轉,因為它是一時的假相,你連斷它都不要斷它。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斷它干什麼呢?你只要不跟它結合,它就不能對你產生力量。 所以在整個生滅的因緣當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家就非常重要了。 第一個,讓你今生能夠達到最大的安定; 第二個,讓你所念的佛號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 你的煩惱不能障礙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擾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因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真實不生滅的本性。 所以這個空假中,從空觀當中找到我們生命的一個安住處,假觀讓我們務實地面對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蘊的假相,因為你未來的往生淨土的資糧還得靠這個假相,靠這個身體來拜佛,靠你內心來憶佛念佛。 所以大乘佛法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壞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對它產生執取。這個我們叫作借假修真。 所以當我們用這個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這個時候的心態是一個最圓滿的心態。 大乘佛法對人生就是這三種看法,空假中。 其實,中的話它只是個調整,其實就是空觀跟假觀。 你覺得你最近躁動不安,假觀太強,就加強空觀;你覺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來,太沉悶,加強假觀,思維你來生的安樂,思維你極樂世界的功德,由這種功德相、安樂相來啟發你前進的動力。 所以這個中觀是隨時調整自己的腳步,讓你合乎中道。 所以說這個禅觀就是一個心態的調整。那麼你平常經常保持一個對五蘊身心的不即不離,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時候,對你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你早就有心理准備了。 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確是可以引導我們到彼岸的。 【22】為什麼我們取著眼前的生命會產生痛苦呢? 那麼我們看這段經文。在結示法要當中有兩段,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我們一個人念大悲咒,凡夫來念大悲咒,跟觀世音菩薩來念大悲咒,產生的效果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心會有很多很多的干擾,就是受到阿賴耶識的干擾。 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倉庫,我們生命當中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的,留下一些煩惱跟罪業,不幸的是都被阿賴耶識給記憶下來。 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體的身心世界,是把過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我們為什麼會有現在?從唯識的角度,因為你有很多的過去過去過去過去,所以現在你的心態是由很多過去的你累積而來的,這個就是阿賴耶識。所以,假設你不改變心態,你很難走出過去的障礙。過去有時候是善業表現出來,有時候是惡業表現出來。 所以,蕅益大師對阿賴耶識講出一個批判,他說阿賴耶識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阿賴耶識是一個產生生死輪回的根本,但是我們緊抱阿賴耶識不放,我們寧可被它帶著走。 所以說,我們在修學當中所破的生滅心就是阿賴耶識,當然這個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識把它執著為我,還有第六意識一個錯誤的想象,所以第八識也包括了六七八這三個心識,都是我們要破壞的。 那應該怎麼辦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自心去取著自心,第二個自心是指的阿賴耶識如實地把我們的身心世界變現出來,然後這個第一個自心是第六意識的攀緣,把它執著為真實的自我跟真實的法,然後產生顛倒想,就產生了一種生死的業力。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訴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緣都是暫時存在的,你不能取著。你一取著,有兩個過失: 第一個,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第二個你永遠不可能出離生死,你就被它牽著走,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的輪回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取著眼前的生命會產生痛苦呢?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由阿賴耶識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阿賴耶識是一個善惡的混合體。我們過去造了善業,可也造作了惡業。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學的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當中有三種因緣是沒辦法具足的,一定有一個殘缺的,孤貧殘。如果你一定要取著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擇。 第一個,你是孤獨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敗的,包括夫妻的因緣,包括子女的因緣,你是永遠孤獨的,這是第一種選擇。 第二個你選擇貧窮,你經常要為衣食奔忙的。 第三個是殘缺,你身體有重大的病痛。 在整個五術的思想當中,如果你今天身體很健康,財運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豐富,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吉祥的狀態,因為你生命達到了巅峰,物極必反,這是一種大凶之兆,因為這個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為生命是有殘缺的。 所以你一旦取著的時候,你第一個,你肯定要痛苦。 你看佛陀在經典講很清楚嘛,佛陀說,有一個人他去禮拜一個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這個天被他感動了,就跟他敲門說,你頂禮我這麼久,我把我這個女兒送給你,送給他非常漂亮的一個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說,你需要什麼就向她乞求,她就會給你種種的安樂。那麼這個人正在快樂的時候,诶,功德天的妹妹過來了,叫作黑暗。她說,她給你快樂,但是我是給你痛苦的,我們兩個是不能分開的。 所以當你的生命產生執取的時候,你一定會產生一個痛苦的感受。而更嚴重的時候,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就產生很大很大的顛倒跟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要試著跟我們的五蘊身心保持距離,不取,不迷不取不動,這個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 那麼總而言之在整個禅觀的思想當中,就是你要能夠破妄顯真,你要對這個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淨的不生不滅的本性。從那個地方來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麼這個功德才是真實的功德,就是以不生滅心來修學一切的善法。 【23】修學佛法你要先認命,才能夠去改造未來!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看丁二、功德超勝,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是名妙蓮花,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當我們能夠對於五蘊的身心開始用空假中三觀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這樣子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蓮花。大乘佛法喜歡用蓮花來表達菩薩的智慧。蓮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夠在整個五欲六塵當中活動,但是它又能夠不取於相,不取著它的一個真實相,它能夠出污泥而不染。 金剛王指的是這樣的一個智慧,它像金剛一樣的堅固,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礙。 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因為業力它沒有錯,你今天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事出必有因嘛! 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無條件地去承當我們過去的業力,這個沒有話講了,修學佛法第一個特質就是先認命,先認命。你要先認命,才能夠去改造未來。 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我們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現在弄得很痛苦,也把來生破壞了,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個智慧來觀察,你面對你過去業力的表現,你反正它只是一個能量的釋放,過去就好了,不要讓這個能量再產生惡性循環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金剛就是去破壞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每遇到什麼事情都去怪罪別人,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這個心態到臨命終的時候會非常的痛苦。因為你的心是習慣於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你到臨命終的時候突然想收回來,收不回來。這個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塵當中活動得太久了。 所以你要訓練你自己,遇到事情,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任何一件事情會在諸位的身上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跟你有關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沒有一件事情是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所以金剛王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無條件地承當過去的業力的釋放,好,我今生認了,好壞都不取。但是我們著眼在什麼?著眼在來生的創造。 你今生的使命是干什麼?你知道我們生命的使命是干什麼?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兩件事: 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的債還完; 第二個更重要的,創造來生。 第一個去酬償過去,第二個去創造未來。 而這個時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麼去面對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以人生的重點在過程。 你重視結果有什麼好處?結果是每一個人都面臨死亡嘛,結果是每一個水泡都要破裂,沒有一個例外嘛!你福報再怎麼大,你這個水泡也要破裂。那問題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破裂?那你這個智慧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對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 我們對於已經要成熟的業力保持認命隨順,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創造另外一個功德,這個下一堂課我們會說到,如何憶佛念佛來積集來生的資糧,這個是重點。 【24】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那麼寶覺當然是一種智慧,所以說,一個禅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有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人生不是來受用的。 你如果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的。 你把人生要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一個所緣境。 因為你要抱著一種受用的心態,那你是跟它結合在一起。 所以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歷事練心的,假借這個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你會把今生弄糟的,你也會把來生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來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 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作你往生的資糧。 我遇到順境,我深深地對彌陀感恩,他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地覺悟,我不能再輪回下去了。 這樣子這個環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增上的力量!那麼這種智慧就是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可破壞的一種堅定往生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25】你心態不調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惱!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那麼這個三摩提當然是一種止觀的三昧,但是這個三昧為什麼叫如幻呢?因為我們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是空假中三觀。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說它沒有,它有它的相狀跟作用,你說它有,它又沒有真實的體性,是暫時有的。所以只好說是一種如夢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觀一切法空,而不壞假相。 那麼這樣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為二乘是偏空的,他沒有修假觀的,所以他不能積集資糧。 那麼這個是阿毗達摩,這個阿毗達摩指的就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意思,它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法門,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經的道路,只有這條路,沒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你才能夠產生最大的功德。 那麼這個思想——如幻三摩提我們再解釋一下。 小乘對人生的觀察,我們叫作滅色取空,他對人生是完全否定的。 你看他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當歷練的,他認為人生沒什麼好歷練的,就是出離就對了,反正我對人生完全地排斥。我離開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趨向空性的。 當然從大乘的角度,這個人成就了解脫了,但是他很難成就功德莊嚴,因為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觀,我們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極的。 大乘佛法的空觀叫作緣起性空,他從因緣所生當中回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否定的是它的自性執,它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我們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體性,不否定它的作用。 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雙向思考。 我們可以從現前的五蘊身心當中回到了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清淨本性當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們這樣講,我們可以從現前的個體生命這個水泡回到整體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從整體生命回到個體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還得要即是色。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壞我們的自性執而已。 這是在整個修學念佛當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內心,把心帶回家,就是你的心態很重要。 你心態不調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惱,非常的動蕩不安,你會不斷地受到過去業力的刺激,包括臨命終亦復如是。 所以我們應該在生命當中找到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風浪、沒有波浪的一個環境住下來,把心安住下來,以無住為住,或者說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為住。那麼這個就是把整個佛號的基礎、把地基打下來,就是找到你的不生滅心,然後在那個地方住下來。那麼這個是十方一切諸佛所必經的過程,這個是所謂的一路涅槃門。 好,禅觀的部分我們就講到這裡。 【26】這個就是他今生跟你有緣無緣的道理! 乙二、淨土宗修學法要。 禅觀的思想是比較偏重在以空觀來破執,所以它空假中其實比較偏重在空觀這一塊,其實假觀,淨土宗是比較偏重假觀的,從空出假而產生一種正確的憶念,因為它的重點在感應道交。 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種理觀,理性的觀照,淨土宗它是一個因緣的事修,這個地方不同了。但是這個地方不同,但是有關系,因為你的感應道交要安立在不生滅心的基礎,這個後面我們會說到。為什麼不能用攀緣心來感應道交呢? 因為有很多過患。你依止攀緣心來念佛,過患非常的多。 好,我們看丙一、感應道交。 這個地方有兩段經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地方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們在世間上,我們面對很多眾生。面對很多眾生,我們把眾生分成兩塊:一個是跟我們沒有緣的眾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感覺。為什麼呢? 就講出這件事情有它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為什麼你跟他會沒有感覺呢? 因為在過去生的生命當中,可能是某甲去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這當中某一個人憶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並沒有釋放出相對的一種憶念的力量,那麼這兩個人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沒有用,或見非見,就是相逢就等於是沒有相逢。那麼即使是見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見過好幾次,但是完全沒有產生互動的作用,所以有見面等於沒有見面,視若無睹,當面錯過,不能產生感應的力量。因為你過去生跟他沒有產生彼此的互相憶念,所以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什麼感覺,就是這樣子。 這個就是為什麼今生會變成跟你無緣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緣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兒子,就打從內心地歡喜,他看到你也打從內心地歡喜,這怎麼回事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那麼因緣當然,有緣還得分兩種,一個是緣很深,一個是緣很淺。 假設你跟他有緣,但是很淺,那只是兩個人偶爾地憶念,你可能是偶爾會想起他,他也是偶爾會想起你,而且時間不是很相續,這個有緣,但是緣不深。 第二種是二憶念深,這個是經常地、相續地會去憶念到對方,他也是經常地相續地憶念到你,那麼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因緣就很深了。你今生會在一起,來生也會在一起,再來生也會在一起,就好像是那個形體跟影子一樣,你們兩個因緣就不會再分離了,你們兩個總是會相逢,總是會構成眷屬,為什麼?因為你們兩個過去彼此互相會憶念對方。 【27】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於沒有效果! 那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沒有提到惡因緣的眾生,他這個地方提到無緣的眾生,第二個有緣的眾生,第三個是惡因緣的眾生。 什麼叫惡因緣的眾生呢?惡因緣還是有緣嘛!就是你過去用煩惱心、用嗔恨心去憶念他,假設你今生經常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某甲,他也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你,那糟糕了,來生變成惡因緣。 所以說,這個人跟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彼此的憶念,而產生一種相互的關系。 內心的相互憶念會決定你來生會跟他構成什麼樣的因緣。在這個地方是世俗的因緣,它只是一個譬喻。 淨土宗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 那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沒有提到惡因緣的眾生,他這個地方提到無緣的眾生,第二個有緣的眾生,第三個是惡因緣的眾生。 什麼叫惡因緣的眾生呢?惡因緣還是有緣嘛!就是你過去用煩惱心、用嗔恨心去憶念他,假設你今生經常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某甲,他也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你,那糟糕了,來生變成惡因緣。 所以說,這個人跟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彼此的憶念,而產生一種相互的關系。內心的相互憶念會決定你來生會跟他構成什麼樣的因緣。在這個地方是世俗的因緣,它只是一個譬喻。 淨土宗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到底他會選擇去接引誰?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跟阿彌陀佛必須要有很深厚的因緣。那麼關鍵在哪裡呢?看這段經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先看佛陀,身為阿彌陀佛,他對眾生是什麼心情。身為一個如來,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靜明了的心性當中,他那個大悲心是經常地憫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 所以佛陀是對我們安排了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他四十八願已經對我們釋放出很強烈的磁場、很強烈的善意。但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現在這些塵勞的事情,你的色身怎麼樣?你的感受怎麼樣?你有怎麼樣的妄想出現,你的心都在這個五蘊身心裡面不斷地活動,當然你來生只好在三界再創造一個五蘊,因為你整天憶念你的五蘊嘛! 所以身為兒子,離家出走,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去憶念母親了,母親對你的憶念是不能產生感應的。反過來說,身為兒子能夠不斷地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這個時候,母子之間的關系,生生世世就能夠相逢在一起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在過去的無量劫當中,經過五劫的思維,成立了四十八願,然後再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的善法,把四十八願產生一種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羅蜜把這個願力填滿,變成一個有真實功德、有真實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種功德力存在法界當中,他不斷地對眾生釋放善意。 但是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於沒有效果。 很多人都問我說,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 你不相信他,對你來說就不存在嘛! 你不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沒有嘛! 所以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存在?這個是你決定的嘛!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怎麼知道對你來說有沒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斷地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有存在嘛! 所以這個佛陀跟眾生的憶念,你看這個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應,他就,诶,觀世音菩薩他沒念幾聲,他就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我告訴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不可能!诶,你說他念幾聲,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聲了?那當然我們過去也不知道。從現在開始,也就是說,你今天要下定決心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必須要仰仗佛力。 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 這個憶念包括兩種:第一個信心的憶念,第二個用願力來憶念。 其實我們很多人只會用信心來憶念彌陀,但是有些人對往生的意願不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業障、增福慧,那這樣子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我們的救拔只僅於現世的安樂。 你必須對阿彌陀佛釋放兩種信息:第一個,信仰皈依的心,第二個往生的心。那麼阿彌陀佛就給你兩種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包括來世的往生。 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釋放出你的佛號,那麼阿彌陀佛給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釋放信心跟釋放願力,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沒有憶念,阿彌陀佛在你生命當中就等於是不存在。 這個地方就把感應道交這個彼此間的心靈的互動先作一個說明。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 【28】你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道路!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 淨土宗的特點,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一種他力解脫的法門。我們來世的解脫,也包括今生的安樂,其實是彌陀所加持我們的。那麼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盡任何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做這件事情。 那麼感應道交這當中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應無所住,第二個是生其心。 我們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們眼前的五蘊身心感應,因為你不斷地憶念它,不斷地執著它,所以你來生只好再出現一次。那麼現在我們必須要對五蘊的執取要先放下。 憨山大師說,為什麼我們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門呢?我專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轉念念佛就好,把對五欲的執取,不要透過般若,直接就這樣轉過去,對五欲的執取把它轉到佛號去,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加一個禅觀在裡面呢? 憨山大師說,你做不到的!因為五蘊對我們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們在三界打滾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個五蘊身心,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太過熟悉了,太熟悉了。 我們對我們的色身的執取,對我們內在的感覺、感受,對我們一時的想法太熟悉了,這種事情太熟悉了,連做夢都能夠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你假設沒有經過般若法門的破執,你根本轉不過去。 憨山大師說,假設沒有修般若法門來破執,臨命終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對三界五蘊身心世界的貪著的念頭現前,也可能你佛號的力量也現前。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對於身心世界的執取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結果就隨五蘊身心而流轉,因為它勢力強大,強者先牽。 所以我們在生起憶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們經常習慣性在五欲流轉的那念心,把它找回來,不要再這樣下去了,這個會創造生死業力的。 所以這個禅觀的思想就是把心帶回家,這個心老是在五欲裡面跑,遲早要壞事的,臨命終肯定要顛倒的。 所以禅觀是無住,以無住為住,先把在五蘊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來、慢慢地收回來,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但至少你要給自己一個方向,就是我年紀越大的時候,我這念心一定要對外境的執取要慢慢收回來。 我們不可能說,你平常對五蘊身心很執著,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執著,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這棵樹平常往東邊在倒,它怎麼突然間倒下的時候倒到西邊去了?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調整的,習慣性的東西你要慢慢調整。 所以佛陀要我們從五欲裡面拉回來,剛開始有一點強人所難,但是你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道路。 所以先求無住,然後生起憶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29】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禅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發,往淨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 我們看淨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澫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於是說出了整個淨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裡面。 若眾生心,這個眾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系,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沉澱下來。 一個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 我們先講念佛。 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產生一個皈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 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這就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 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是彌陀的本願功德了。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 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為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 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為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為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我們在往生淨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說,诶,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嗎?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呢? 那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 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為彌陀的本願攝受!為什麼我能夠拜佛呢?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 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 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准:你如果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為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 所以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 所以禅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裡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 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句佛號以外,你的皈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30】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 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那麼依止這樣的心情把佛號提起來。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指的是今生能夠見佛,當來指的是臨命終見佛。 那麼見佛有兩種:一個是必定見佛,一個是去佛不遠。 那麼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注解當中有兩層意思:必定見佛叫作顯應,你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現前給你加持,這在《念佛感應》裡面很多公案。 那麼第二種是去佛不遠,它是一種冥應,冥冥當中的感應,就是我們感覺不出來,但事實上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化解很多障礙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像我們念佛還有障礙,其實你不念佛更糟糕。 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來就對我們釋放一種憶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憶念的時候馬上感應。馬上感應,但是感應的情況,有一種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一種是你不能見聞覺知的,叫作冥應。 那麼一旦見佛或者是去佛不遠,你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夠心開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 這是把淨土的因果表出來,淨土宗的因地就是憶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這樣的情況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就是一個做香的人,他本身沒有香氣,但是他經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滿了香氣。香氣如此,光明也是這樣,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就能夠得到光明。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不斷地去創造佛號,然後以一種皈依的心整個順從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之下。 當然這個地方所強調的偏重在信心,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產生的一種現世的消災跟免難。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在台中蓮社有一個佛友叫作李水錦居士,這個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是受了菩薩戒的。後來他的母親在七十幾歲的那一時候,她的右邊長了一個腫瘤,醫生的判斷是肝癌的第三期,這個癌細胞擴散了,已經沒辦法開刀了。那麼這個時候她躺在病床當中非常痛苦,因為癌細胞已經完全擴散了。 但是這個人,她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很強。她在六個月當中每天早課跟晚課的時間勉強自己起來憶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後來有一天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黃色的光明整個照進來,照到她的身體。這個時候她突然間感到她長腫瘤的地方的皮膚裂開來,流出很多黑色的膿血。那麼她把這個血擦干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體力慢慢恢復。結果再去檢查,她的肝癌的腫瘤完全消失掉了。 那當然這個是一種必定見佛,就是很明顯的一種感應,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有一種加持力,那每一個願都釋放出對眾生的憶念。那麼這個居士她也釋放出她的憶佛念佛,包括對阿彌陀佛的順從皈依,也包括不斷的持名,結果去觸動了四十八願,對她產生一種強大的加持力而產生一種現世的安樂。 在大乘經典上說,佛菩薩他的福報可以跟我們分享,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們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報來幫助我們消災免難,這一點做得到的。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釋提桓因他五衰相現了,他頭上的花枯萎了,身上產生臭味,乃至於衣服產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後不樂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報即將享盡,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請大梵天幫他做一些法門,幫他延長壽命。大梵天說這個我沒辦法做,延長壽命對我來說沒辦法。大梵天說,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救你,他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剛好出世說法,你趕快去求他! 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趕快化成一個人,到了人世間、到了精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壽命剛好快要結束,他至誠地拜下去,念一聲南無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因為他那種強烈的皈依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後變成一個鄉村的一個小豬,他就投生在這個母胎裡面,但是因為他一種強烈的憶佛念佛皈依的心,他那個福報增長,結果那個母豬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撞,結果就流產了。流產以後,這個釋提桓因那只豬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又回到他原來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釋提桓因的壽命。 我覺得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功德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其實十方諸佛菩薩,他們的本願功德都在憶念我們。當然從現世安樂的角度來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你都可以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這個沒有問題的。只要你真實地順從他的本願,你真實地憶念他的聖號,可能是在明顯中來對你感應,也可能是暗中對你感應。 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求某種事情好像沒有出現,對不對? 這個在《攝大乘論》有提到:說你所求的跟你的道業不相應的,佛菩薩不會給你,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 那麼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夠見到佛陀,肯定能夠得到破除障礙,增長福報,這是現世的安樂。 【31】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 丁二、究竟解脫: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那麼前面是比較偏重在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生起一種往生的願力。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這個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是以憶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穢土中成就無生法忍的。大勢至菩薩,看這個意思他是沒有求生淨土的。但是他來到娑婆世界,他是攝受念佛的人一定要歸於諸佛的淨土當中。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把往生的觀念作一個解釋。 佛滅度以後淨土的思想,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強調的是憶佛念佛來破除障礙。龍樹菩薩他判到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他並不強調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觀念並沒有明顯,因為龍樹菩薩的時候還是在正法的時代,佛滅度六百多年嘛!還在正法。所以那個時候善根強,環境也殊勝。所以那個時候只是判作難行道,就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都不要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的幫忙,你就自己去處理你生死的業力,這叫難行道。 那麼第二種就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加持,求阿彌陀佛的加持,冥冥當中破除障礙,這叫易行道。我們要善於利用諸佛菩薩的功德,來幫我們破障,這個叫易行道。所以在龍樹菩薩的判教當中,早期的淨土思想只是憶佛念佛,並沒有說歸於淨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昙鸾大師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到了唐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時代了。那這個時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來憶佛念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要歸於淨土,大家就要考慮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 這個思想善導大師講得很清楚,他講內因跟外緣:第一個內因力,我們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轉;第二個在外緣當中,我們面對是一個五濁惡世,去佛久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難分。我們的善根在流轉當中不斷地退化,而外在環境的干擾越來越熾盛,所以這個地方就要考慮求生淨土的問題。 我們應該怎麼去看生命? 第一個,生命是變化的,這第一個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樣。由此道理類推,你也可以判斷: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樣,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的。 第二個更重要,它是往壞的方向在變:生命的變化是越變越糟糕。 所以如果你今生對眼前的佛法僧三寶不太滿意,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你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眾可能不是今生這個樣子。那我們整個善根的啟發要仰仗三寶的外在的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寶的因緣。但是你假借的三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難了。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我們要很嚴肅地去思維生死的問題了。 我講實在話,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其實以蕅益大師的標准,解決生死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三界生死這一關是最難跳脫,而且障礙最多。五陰魔境,五陰魔會干擾你,五蘊的障礙,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礙,冤親債主的障礙,什麼障礙都有! 你三界跳出去之後,後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風順。 【32】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 諸位你不曉得還記不記得,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流通分的時候,他自己講出他個人在五濁惡世修學的心聲。釋迦牟尼佛說,弟子們,你們要知道,當知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說是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很少看到釋迦牟尼佛說這件事情很困難,很少聽到。但釋迦牟尼佛很明確地說到,在五濁惡世裡面成就無上菩提是很困難的。 印光大師說,你沒辦法,就像逆水中的魚,你很努力用功,頂多保持原狀。 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你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因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這個放逸的力量在走。 你要去看看那個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麼叫五濁惡世了。那個外在的環境,那個六塵對你的刺激越來越厲害了。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都攝六根,要向內安住的,但是當外在的環境對你刺激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很難修學了。 所以說,你看大勢至菩薩他也說到,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因為五濁惡世的到來,你今生沒有跳出去,我保證你來生更難出去了。 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到兩個觀念,我們念佛的心態有兩種:一個是信仰的心,第二個是往生的心,這第二個更重要。 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見得有往生的心。那麼就是說,他對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對淨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沒辦法很正確地去分別,你受生在穢土跟你往生到淨土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差別,他缺乏這方面的判斷,所以他往生的意願不高,這非常可惜。 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只是啟動了佛號裡面的無量光的加持,沒有產生無量壽的臨終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態欠缺了往生的心態。 所以你一個念佛的人,你要用兩種心態來念佛,第一個信心,完全投入彌陀的本願;第二個,你要有往生的願力。 徹悟禅師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靠兩種力量來牽引的,第一個是心力,第二個是業力。 所謂的心力就是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心是很復雜的,但是最重的心念,你往生的力量最強,就隨那個重的地方而走。第二個是業力,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所以淨土宗的人,你在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培養一種往生的願力跟一個皈依的信心。你一旦臨終的時候沒有培養心力,那就由業力做主了。 所以說我們憶佛念佛,一方面培養信仰的心,一方面培養往生的心,這兩個是你的功課,這個就是假觀了。 【33】你要能把淨土的功德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 我們看丙三、結示勸修: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土宗在憶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兩個:第一個是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在《楞嚴經》它所說的法門就是破六根,你六根喜歡攀緣六塵嘛,就產生顛倒想,然後就開始造生死業力了。 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禅淨雙修的禅觀,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執取,然後從六根當中安住不生滅心來提起佛號。 所以禅觀對於我們都攝六根是有幫助的,從禅觀當中來提起一句的佛號。 第二個淨念相繼,你每一句佛號都要具足你的信心,具足你的願力。 禅觀能夠讓我們無住,能夠幫助我們都攝六根;淨土宗的憶佛念佛讓我們淨念相繼。所以我們只做兩件事情。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對於經論完全不看的,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淨土長得什麼樣完全不知道,其實對你非常危險。 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對它完全不了解,然後你很希望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對淨土,到現在還描繪不出一個明顯的圖樣出來,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業障、增福報這一塊了,因為你沒辦法去憶念淨土。 所以基本上,你要能把淨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它有什麼安樂的功德?有什麼樣的清淨的解脫的功德? 比方說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你往生淨土,基本上你身心是安樂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沒有三惡道的痛苦,那麼快樂的訴求對我們凡夫是很重要的; 衣食自然,你不用為生活去奔波; 五種神通,你那個果報體特別有力量,你可以遨游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 壽命久遠,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 我們凡夫這個分段生死把我們搞得莫名其妙的,好不容易修行有一點功力了,死掉了,死掉以後又重新開始,這個分段的死亡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塊一塊的,沒辦法相續,讓我們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於二,糟糕!而極樂世界它有無量的壽命。 所以你必須對淨土法門整個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很清楚。 【34】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我們今天創造一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這個佛號可能會到娑婆世界來投生,也可能會到淨土去,你都要想清楚。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再來做決定,不可能的事情! 你這個佛號要往哪裡去?我們剛開始念佛依止信心嘛,我們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把身心世界交給了彌陀,但這個佛號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個它帶到人世間給你享受人間的安樂,第二個它帶到淨土去。 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你來到娑婆世界,它是有過失的: 第一個,無常敗壞的過失,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你空歡喜一場。你得到一個美妙的水泡,再怎麼快樂,它畢竟是個水泡。它破裂的時候,因為你產生執取,你一定會有很大的痛苦。水泡會破裂的,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 第二個,它會讓你產生放逸,世俗的安樂會產生我們的貪欲跟嗔恚,它跟極樂世界不同。極樂世界的安樂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是跟道業相應的,那是一種無過失的安樂。我們凡夫的世俗的安樂是有過失的安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你去享受快樂的時候,你肯定會產生放逸的煩惱,你就造罪業了,第三生你就到三惡道去了,三世怨。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到娑婆世界,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有放逸的過失,有來生三惡道的過失,譬如美食夾雜毒藥。 反過來我們今生把這個念佛的力量求生到淨土,身心安樂,還有清淨的功德,你看跟諸佛,親近十方諸佛。五塵說法,在那個地方,色聲香味觸五塵自然說法,增長你的善根跟菩提心。諸善聚會,僧寶的力量,依眾靠眾。佛法僧三寶都很強,你在安樂當中自然增長善根而成就不退轉。 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除了你的信心以外,你的願力就很重要了。信心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佛陀來說的;願力是對淨土來說的,這兩個功課都要做的。 這個就是我們在無住當中來生起我們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然後把這兩種心態投入到這句佛號當中,那麼構成一種感應道交,去改造我們的生命。 【35】佛七期間喉嚨發炎,念不出來,應該怎麼辦?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在淨土宗整個身口意的三密相應當中,對口業來執持彌陀的聖號是不是特別重視的? 師父答:是的,因為音聲最容易攝心。 你用眼睛看阿彌陀佛的聖像,第一個很容易辛苦,第二個你很難相續,因為你眼睛受不了。 我們可以在一天當中聽音聲聽八個小時,不但專注,而且養神;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個小時就很疲累了。所以這個用眼根來攝心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耳根會比較適合。 問:但是如果很不湊巧在佛三跟佛七期間突然喉嚨發炎,實在念不出來,應該怎麼辦? 你可以金剛持啊。不過我建議你打佛七的時候,你嘴巴要動一下。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動的,這個很不好。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結果你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 一定要創造一個所緣境,你的心才有辦法去跟你的所緣境,你要追尋彌陀的腳步,結果你連彌陀都沒有創造出來,你要追尋什麼東西呢?而且你只能夠追尋你自己創造的音聲,這個很重要的,你才能夠越念心越寂靜;你聽別人的聲音,你是越聽越躁動,那是心外求法,這個不一樣。 所以如果你喉嚨有問題,我建議你嘴巴振動一下,會創造一個聲相,聲音在唇齒之間,在嘴唇跟牙齒之間會有一個聲相出來,你就跟著那個聲相走,也可以。 淨土法門你要順從本願,要追尋彌陀的腳步,要聽你的音聲,第一個條件——你要把彌陀的音聲創造出來。 【36】我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 問:法師說修淨土宗,我們必須觀想我們自己是罪業深重的凡夫,無有出離的因緣,只有靠佛力的加被,只能靠阿彌陀佛的救拔。但是每當我在佛堂很專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內心有萬般的悲切,感到很難過,眼淚不由自主地留下來。請問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 師父答:淨土法門是要帶一點感情的,這是事實。你完全沒有感情,那就沒辦法念佛了。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感情太重的話,你的確會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禅淨雙修當中,理觀就是在調和你的感情。 其實是這樣子講了,感應道交的心態有兩種,有兩種心態: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緣,完全事持,沒有理觀,阿彌陀佛,你就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樣子會比較危險,你的感情會很難克制。 以蕅益大師的想法是,你這個感應要建立在自他不二,你要觀想我為什麼能夠感應道交呢? 因為我雖然業障深重,但是我這一念心把業障深重、這個如夢如幻的業障深重撥開以後,我的心是清淨的,是如;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後來才有的,當我們把這個如夢如幻的萬德莊嚴撥開以後,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既然是一如無二如,自然感應道交了。 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 最好是建立在一種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體來建立你感應道交的觀念,這是最安全的,這就有點理觀在裡面。 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他還活在你的心中,這樣會比較好,那這樣子你會比較理性一點。 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你如果情感太重,你要調整一下。這個時候你觀想,本來無一物,在我的心中本來就沒有情感,這本來就沒有,那只是在一個無住的心中我建立一個往生的假相,我必須要借這個情感來往生淨土。 所以如果你覺得說,你的情感太重,我建議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把心先帶回家,重新調整,這樣對你會比較好。 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什麼時候加強無住?什麼時候加強生心?你就是要隨時調整。 【37】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 問:我們在繞佛的時候要注意聽自己的音聲,憶念佛陀。請問法師,繞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該放在哪裡?若一直往腳上看,就會覺得頭很暈。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 師父答:觀想四字佛號是不好的。 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要觀想那個佛號,佛號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觀想的。 佛號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取它的音聲,不是取它的字,取那個字沒有多大意思。 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佛像、觀想光明、觀想蓮花,不要觀想阿彌陀佛那四個字,反而是它的音聲,它所創造的那個聲相,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你一定要觀想,你觀想光明相、蓮花相、佛像都可以。 那麼你在經行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你的腳掌要微微地用力,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腳掌,讓你的氣血往下沉。 但是眼睛應該放在哪裡?眼睛應該閉起來,你要都攝六根啊。所以你在念佛當中,只有耳根打開,其它的五根都關掉的,那個開關都要關掉了。你眼睛到處看的話,你音聲就聽不清楚了。 所以你在念佛當中,整個心,我們本來一個心有六個門嘛,從眼睛出去,從耳朵出去聽聲音,從眼睛去看,但是這個時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個收回來,整個眼睛、鼻子什麼其它的五根都關掉,只有把耳根打開聽聲音,而且只聽佛號的聲音,其它聲音都不能聽。 你念佛的時候眼睛東張西望對你非常不利,分心啊。 我們的能量、心力本來就有限,你這個眼根也打開,耳根也打開,鼻根也打開,那就完了,那個心光外洩,《楞嚴經》講心光外洩。所以我們的建議你眼睛不要隨便看比較好,除非你真的很嚴重的昏沉,看看光明相對治一下。 請問法師,弟子在家做早晚課的時候,有習慣性地開著CD,跟著CD一起做,這樣可以嗎? 師父答:當然可以啊,你有這個音聲來帶動你。但是你不管做什麼功課,你一定是聽你自己的音聲,持咒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別人的音聲只是一個帶動,你一定要自己創造一個音聲,自己跟著那個音聲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觀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 問: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可以開著?因為弟子關住眼睛就會很昏沉。 師父答:閉著眼睛會比較好,第一個你容易專心,第二個養神。 但是你如果說是很嚴重的昏沉,偶爾打開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時的對治,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門都要關掉,只打開耳根而已,然後專心聽你的音聲,是這個意思。 淨土法門是以音聲來攝心的,以音聲來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這個音聲當中,是這個意思。 【38】淨土宗的關鍵,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淨土法門,如果你有志於解決生死問題,大概是我們末法時代唯一的方法了,沒有其它方法了。 它不要求你禅定,它不要求你廣大的資糧,甚至於你過去今生帶了一點罪業,沒關系。 但是它要求你臨終達到正念,這是最低標准。 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時候,你要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地方就看你的功夫了。 不是平常的正念啊,平常的正念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臨命終的時候那才是功力啊。 你色身即將敗壞,你要離開你很熟悉的今生的世界,你要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很多人會產生恐懼。因為你對它有所執著,就產生掛礙,產生恐懼。 其實淨土法門它的往生的關鍵在於你的心態,你對人生今生有正確的心態,你對阿彌陀佛有正確的心態,對淨土有正確的心態,其實淨土門是重視你的智慧的判斷。 往生在信願嘛,這個信心跟願力完全是智慧門,它對於專注的念力要求不高,它的標准,乃至十念,那是非常低的標准,但是它對於你往生的決心跟往生的願望,那是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那是非常高的標准,那是要求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不能有任何的討論的空間。 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一個心地的傳承,淨土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關鍵思想在這個地方。 這個一心歸命包括你對彌陀皈依的信心,包括對往生淨土的好樂的願力,這兩個都很重要。 第一個你要仰仗佛力,第二個你本身要有往生的願望。 那這個都是我們要抓住它的重點,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你先把往生的關鍵抓到了,到了淨土再去規劃你下一個生命,你那個時候要學很多法門,那個時候再說了。你那個時候的果報體非常殊勝,跟現在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成佛之道,你一定要很明確地規劃:我第一步先到哪裡,以後再怎麼走、怎麼走,你要很清楚。因為我們扣掉我們吃飯、睡覺、工作的時間,剩下的精神體力,你能夠利用的能量有限,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想想看。 我們生命的水泡總有一天會破滅,那個時候你的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現在要早做准備,否則你那個時候肯定要手忙腳亂。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39】這個就是我們禅淨雙修的主要理由! 第五卷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甲三、結示禅淨之雙修法要。 天台智者大師把我們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由淺入深分成兩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緣修。這個緣就是外在的環境的因緣,我們在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要栽培善根,剛開始的確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寶因緣。比方說,我們要拜佛,肯定要有個佛像,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法,都必須要有一些外在環境的配合,我們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夠慢慢地生起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三寶當中積集我們的善根的時候是向外攀緣的,但是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再仰仗我們過去的美好的環境,然後把善根栽培起來。那麼智者大師的判定,這叫作緣修,你的修學要仰仗外在的環境。 那麼這樣子的修學有什麼問題?就是不堅固。因為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而且它要怎麼變化,你做不了主。所以諸行無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諸法無我,在整個生命變化當中,它要往哪一個方向變,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塵,灰塵要往哪裡跑,是業力風決定的。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因緣當中的栽培善根,我們會覺得有挫折感。有時候環境條件具足,我們栽培了善根;有時候環境的因緣被破壞了,我們失去了依靠。 所以在因緣修學當中,我們會覺得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環境的支持,這當中有一點變化,你的修學就沒辦法相續。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所以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個栽培善根當中,你不能靠外境,這個外道場是靠不住的。你必須在內心當中去開發一個內道場——你內心的道場,把心帶回家。 我們所有的生命的因緣,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內心的感受、想法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家,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依止天台宗的現前一念心性,你必須要把你整個生命的修學的道場,從外道場移到你的內在的道場,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空觀,觀想我們的心本來是無一物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我法二執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於熄滅。空觀是觀因緣性空,而破除我法二執。 假觀,觀我們的心一動就顯現種種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薩是活在我們的心中,別人沒辦法破壞的。我說實在的,你真正要念佛,誰也干擾不了你的。 當然這個地方你必須把外道場移到你的內道場。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們的一念心中。我們心中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顯現阿彌陀佛的假相、假用。 所以當我們開始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的時候,智者大師說,你這個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學的善根是堅固不可破壞的,誰也不能破壞你,煩惱也不能破壞你,外在環境也不能破壞你,魔王也不能干擾你,修學變成是你自己的內心的世界。 禅宗說的,你這個時候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的珍寶不復相隨。 但是因為我們在外道場之外已經建立一個內道場,你內在的道場不會因為死亡而破壞,還是很堅固地可以把佛號提起來。 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場,你的佛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外在的因緣就像是一個水泡,夢幻泡影。 你的佛號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緣,因緣一旦破壞的時候,你佛號就破壞了。所以我們在禅淨雙修當中主要的目的,是透過禅觀把我們在外面活動的心拉回來。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場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要依止大眾來憶佛念佛,來打佛七,但是這個都是助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假借外道場,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內道場。 但是你剛開始也是,就是我們從外道場的修學而增長內道場的善根,內在的理觀,空假中三觀,佛號是存在你心中,誰也不能干擾你。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學念佛當中必須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須要試著勉強自己,把心帶回家,從家裡面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佛號就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禅淨雙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讓你所有的善根變成非常堅固而不可破壞。 好,我們禅淨雙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場轉成內在的道場。 【40】禅淨雙修所依止的道場在哪裡? 禅淨雙修的這段的總結,你這段如果聽懂了,你整個禅淨雙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kē jiù)。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那麼這段的開示,蕅益大師把禅淨雙修的一個操作講得很清楚分明,我們有三段來加以說明。 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我們看左邊脈絡的地方: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 首先在一心三觀的基礎,當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那麼在天台宗的禅觀的基礎就是,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就找到你的內道場。我們一般的這念心在修學,是要假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六塵來修學,這個地方難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況。 那麼在天台宗當中,就是你必須要找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 那麼在一念心中,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心的修學的道場。 道場在哪裡?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的本性。 那麼這個本性當中生起兩種的觀照智慧:第一個無性緣生,第二個緣生無性。 從它的修學次第我們應先注意第二句話——緣生無性。 我們這念心性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相狀,比方說是雜染的相狀,或者清淨的相狀,但是它都是因緣生,從本性來觀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觀是照了這個諸法的本體,所以空觀就是觀察緣起性空,觀察自性空。這個叫作從假入空。 第二個叫作從空出假,在畢竟空當中我們念頭一動,就顯現染淨的相狀出來:我們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我們憶念殺盜YIN妄的相狀,三惡道的因緣就在我們心中顯現。 所以在無性的自性空當中,你因緣具足了,它就會顯現十法界的染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當中又同時地具足因緣有。 所以空假中三觀其實它的操作的依止點,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三種觀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觀。 當然諸位說,那中觀呢?中觀就是調整。你如果想要從假入空,加強空觀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愛取煩惱;如果你覺得很沉悶,就加強假觀,提起憶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無性緣生,把淨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強。那麼這個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調整就叫作中觀,所以中觀就是空假的平衡,隨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那麼空假中三觀其實就包括了禅淨雙修,當然我們講,觀一切法緣生無性,這自性空是比較偏重在禅這部分,禅觀是比較偏重在空性這部分;那麼憶佛念佛就比較偏重在假觀這部分。 所以這禅淨雙修所依止的就是我們內在的道場——所謂現前一念心性,是這個意思。 【41】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蓦地放下! 下一段當中,它把這個空假二觀再詳細地說明,我們從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應該先發明空觀,全面先看第二段,就左邊這第二段: 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 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觀,來破除我們對於身心世界那種堅固的我執跟法執。空觀就是觀察緣生無性,因緣生,它無自性,自性空的。 那麼當我們空觀現前的時候是什麼相貌呢?我們觀察我們過去雖然曾經因為一時的糊塗、一時的顛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當然包括了善業,也包括了惡業。那麼這個善惡業造了以後,第八識把它收集起來,構成我們一種生死的業力,這叫阿賴耶識。 其實這個空觀,它主要是破阿賴耶識。我們修行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我們永遠離不開我們的過去,我們沒辦法跟過去切割,你沒辦法跟過去的你切割。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當然你現在可能後悔,但是後悔歸後悔,你必須概括承受,因為這些事情都被阿賴耶識如實地記錄下來。 我們修行的困難,為什麼很難?因為它不是處理今生的問題,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無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當,都活在你阿賴耶識當中,你一個都跑不掉。為什麼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們過去輪回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時間沒辦法處理。 所以我們變成說,我們必須把過去所造的惡業,所累積的善惡業它都放在阿賴耶識當中,那怎麼辦呢?我們看: 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真妄是不兩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煩惱的惡法,這兩個是互相對立的,可以說是漢賊不兩立的,有你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你。真妄交攻,這個經典裡面有講得很清楚,當然我們一個人平常就順著過去的你,你過去做什麼,你今生還做什麼,那什麼事都沒有,因為你沒有抗拒你過去的你。 但是如果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要趨向光明的時候,你開始試著去憶念佛陀的時候,過去的你就不會同意了,過去的煩惱會干擾你,過去的罪業會障礙你。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行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的我想修學,過去的我累積很多障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經常會覺得,你心中有善根,但可也是有煩惱。 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這方面的因緣留下來。那這怎麼辦呢?你去一一地對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古德說,我們在念佛的善根當中,我們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這條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們過去在整個雜染的因緣當中的貪嗔癡的煩惱是很熟悉的道路,這條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對手。 那怎麼辦呢? 有一個方法,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蓦地放下。 【42】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我們要避免過去的我干擾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干,你不是它對手! 照見五蘊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有貪嗔癡的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 煩惱它是善於偽裝的一個東西,它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後的東西。 因為它是一個假相嘛,它怎麼經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順從它的因緣去走。 但是我們開始靜下來,你開始問,我為什麼有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 煩惱糟糕了,因為它是一個偽裝的假相,這個時候我們找到內心的深處,原來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過去的某一種因緣的一種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實體? 煩惱要有實體,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的,煩惱要有實體,你就斷不了它的。 所以斷煩惱的意思,剛開始就是覺悟煩惱是沒有實體的。我從今以後,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們剛開始所要做的是什麼?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為什麼你能夠不隨妄轉?因為你看到了煩惱的真相是緣起性空的。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地方,這個叫覓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43】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過去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大將軍,這個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從來沒有怕過。面對敵人的時候他是帶頭沖鋒陷陣,他不把生命當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對方打敗,置生死於度外了。 那麼這個將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以後,他退休下來。那國家對他也很好,給他一個很好的房子,安養晚年。 這個老將軍他就喜歡一個杯子,這個古董杯子,有事沒事就拿這個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順便欣賞這個杯子,越看越喜歡。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時候不小心,這個杯子突然間從他的手滑落下來,這個時候他可緊張了,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嚇出一身冷汗。 這個人是有善根的,過去生是有這種大乘的善根,他的觀照力馬上現前,他就思維:我一生征戰多年沒有怕過,這個杯子掉下去的時候就嚇出一身冷汗,為什麼? 以佛法的角度,這個人心有所住,住在這個杯子上,所以杯子產生變化的時候,他心就跟著變化。 他剛剛在喝茶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寂靜安詳,但是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從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相,這個杯子不是你決定它的存在,是業力來決定的。所以這個杯子一滑落的時候,他就開始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就是仁者心動。 所以他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覺得說我不是為了這個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給人家,從此以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好。 所以,這當中應當怎麼放下呢?我們在修學當中第一件事情,你先從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這件事放下,再提起來。我們現在就是一直拿著東西不放,這個問題很嚴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來。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觀察這個杯子,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實體。 以這個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我們面對這個杯子,如果你有這個你很喜歡的杯子,你要怎麼觀想?你要觀想說,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杯子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 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後來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兒子就很喜歡,說什麼都很喜歡他,你願意為他做牛做馬,讓他幸福快樂,當然這個表示你過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沒關系,還債,但問題是你不要障礙我往生啊!那問題障不障礙不是他決定啊,是你自己的執著啊。 那怎麼辦呢? 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你說我很喜歡這個講桌,我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是因緣具足這個講桌才現前。 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 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 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44】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 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 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 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 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 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 這個過程會很復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了。 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 【45】一念具足十法界! 好,我們再看第二個。 那當然我們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還得提起來。那怎麼辦呢?修假觀,從空出假。從空出假當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種大悲的願力了,不是說只是一種我法二執所推動的,而是一種菩薩的悲願,觀察無性緣生。 所以當我們提起正念的時候,當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頭: 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 這個地方講菩薩的假觀。我們放下以後,重新提起念頭。 當然凡夫他沒有經過放下的過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執,他認為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就被這個假相所迷惑顛倒了,就追求水泡裡面的人生。 追求什麼呢? 追求名。有些人他對財富不是很重視,但是他追求的是社會的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他心中所憶念的都是名,那麼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報都表現在名這部分。 有些人整天憶念錢財,他所造作的善業都不是帶他到淨土去,也不是帶他到無上菩提,他的善業都跑到給他財富這部分去了,就把這個善業轉成一個生滅法。 乃至於白天所作所為、晚上所夢的事情都是我們一念心的專注的憶念所創造的。 甚至於我們未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升沉就是從你念頭的憶念想象而變現出來。 所以我們知道假觀,一念具足十法界。 【46】我們今生內心的很多的造作,已經把來生慢慢雕刻出來了! 過去有一個雕刻師,這個雕刻師他能夠把一個木頭雕成一只牛,一只馬,甚至於天上的飛鳥,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 有人就問他說,你怎麼能做得到呢?雕刻得這麼漂亮、這麼生動呢? 他說,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個相狀,先生起一個相狀,我要這只馬它是怎麼跑的,它的相狀先出來,我才能夠雕的。 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夠有所行動,把那個相雕出來。 我們今生的內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實已經把來生慢慢雕刻出來了。 差不多你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你還不想改變你自己,你一個人從你出生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到了半百,你來生的相貌大概應該被你雕出來了。 要是有佛菩薩在位的話,一個五十歲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來生大概怎麼樣,除非你產生徹底的、很深很深的覺悟,徹底的改變。否則你來生的大概的架構——是什麼法界、你是什麼正報、什麼依報、是怎麼回事大概都出來了,雕得差不多了。 那麼我們來生是今生創造出來的,沒有錯,是你那一念心創造出來的。 那是怎麼創造的呢? 我們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勝,它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觀是不得了的殊勝,智者大師在發明假觀的時候——因為他的空觀在中觀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觀其實在佛教的地位並沒有很特殊的發明,他只是繼承龍樹菩薩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觀這一點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為我們在過去很少人從內心的相貌看到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的生命,這一點是智者大師的貢獻。 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他說我們根據內心的相貌,你經常生起什麼相貌,你可以知道你過去怎麼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來是怎麼回事。 其實要知道來生並不難,要知道過去生也不難,你看看你的內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過去,你的內心也慢慢慢慢隱隱約約在創造未來的雛形。 【47】十 如 是 (一) 我們看智者大師他的十如是。 在《法華經》當中,觀察內心第一個先觀察如是相。我們念頭一動就會有相狀。這個相狀在智者大師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種相狀: 第一個是一種增上的惡念,這個增上就是很堅固的惡念,貪嗔癡的相狀。 有些人一天當中,他這種惡念的相狀特別的深、特別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難的。 這種人,他的內心的相狀,有這種相狀,這個人大部分前生就是盡做一些殺盜YIN妄的事情,所以累積很多這樣的相狀。這種人要不改,智者大師說,這個人未來是趨向於三惡道法界。 從這個相狀就知道他未來,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起貪嗔癡。這是第一種相狀,就是三惡道法界的相狀,叫增上惡念。 第二個是三善道的相狀。 就是你這個人平常經常生起一種增上的善念,你有一點好的東西,你總是會撥一點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心;想到怎麼樣去保持、盡量使身口意清淨;雖做惡業,能夠馬上生起忏悔心,試著去保持內心的安忍、忍辱。 那麼你在整個人事當中,你經常會有這種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雖然也有惡念,但是善念的勢力強過惡念的力量,那這個人我們可以判定他來生是到三善道去的。從他的善念的勢力強大可以知道這個人來生是三善道的法界。 第三種是二乘法界。 有一種人他跟人事一接觸的時候,他的心是出離心的相狀,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離。那麼他對於度化眾生、跟人群接觸沒什麼興趣,但是他也不會貪愛三界的安樂,他把三界當成火宅,他也不喜歡跟你講話,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這種人未來的果報,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證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這個人他的生命已經趨向於二乘的偏空涅槃,趨向偏空涅槃。 第四種相狀是菩提心的相狀,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他一方面對於諸佛菩薩的功德,那種萬德莊嚴生起好樂,一方面對於苦惱眾生生起悲愍,這個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經常在他內心裡面活動,這個人以後是直接成佛,大乘種姓! 所以我們從你今天一天當中所生的相狀,你可以判定你來生的因緣是出現哪一個法界,就是如是相。 【48】十 如 是 (二) 第二個,如是性。 性就是一種習久成性,你這個形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熏習久了,產生一種不可改變的內在的性質,就叫作性。 這個相狀只是偶爾出現了,那還不能構成性,性就是不可改變的,很難改變了。 你這個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裡去了,就習久成性。那麼把這個相狀的數數的出現、一再的生起,變成一種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叫作性。 第三個體。 體就是把那個外在的相跟內在的性結合起來叫作體,一種色心的結合名之為體。 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現為一種善良的自體,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覺到他那種磁場是很溫暖的、很慈悲的。 有些人他那個身心世界,你從他旁邊走過去,那是一種邪惡的自體,身心世界充滿了暴戾之氣。 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會有壓力,他那個出離心很重的。有些人有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風。 所以我們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體,那種相性和合的自體,有善良的自體、有邪惡的自體、有出離心的自體、有大悲的自體。 如是力。 那麼我們這種善惡的相狀它也不是經常表現啊,當外在的環境沒有具足的時候,這個力就是一種潛伏的功能。 這種功能在唯識學叫種子位、或者叫睡眠,它在睡覺。它沒有消失,但是它暫時睡覺了,你不要把它吵醒,不要刺激它,它表面上是風平浪靜的。這個力就是一種潛在的功能。 如是作。 就是外在環境具足了,它生起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那就是作,開始生起善良的造作、邪惡的造作、出離的造作、大悲的造作。 如是因。 事出必有因。為什麼你有這樣善惡的相狀、有出離的相狀、有大悲的相狀跟它的自體呢?因為你過去世遇到某些人、遇到什麼事情,那些人事對你的影響、教化,這過去的人事的熏習才有的,所以事情的相性體力作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 到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繼承了過去的生命。 我們因為有過去的人事的因緣而產生現在的心,遇到人事經常會生起善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的相狀,乃至於種種內在的功能。 到這個地方都不能怪今生的你,相性體力作因這六個因素,要怪是怪過去的你;如果要贊歎也不贊歎現在的你,要贊歎過去的你。 那麼我們今生的生命從緣開始,做一些改變。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禅淨雙修49】十 如 是 (三)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義,十如是。 隨著我們佛法修學時間的增長,我們整個修學的功夫也應該要相對地提升。 我們剛開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們的心都是在依靠外境來幫助我們的善根,剛開始都是心有所住。 當然一個初學者這樣的修學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你要能夠保證你臨終的正念不受外境的干擾,要讓你的佛法的善根、念佛的善根增長廣大,你就必須要提升你的修學的功力。 首先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強迫你自己,把心帶回家,這個心不要在外面亂跑。你在外面亂跑,有時候晴天的時候你還不錯,要刮風下雨你就完了,你做不了主的。 所以你應該勸你的心,回到你的家,把心帶回家,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生滅心,為什麼心會變成生滅呢?你的心跟境在一起,心隨境轉。境是生滅,心也跟著生滅。 心本來沒有生滅,你隨境而轉,當然變成生滅。 所以你應該把心帶回到不生滅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三觀。 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第一件要做的事——從假入空,不要馬上在因緣上去做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從空觀當中先強迫自己把所有的人事先放下,然後再告訴你,好,那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由過去的因緣現在出現了,開始修假觀。 那假觀怎麼修呢?就是注意你心中的念頭的相狀。你好好地看你的相狀。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你要改變你自己,第一件事情先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回事,你怎麼改變呢? 我們的生命是由三塊結合而成——過去、現在,你肯定會有一個未來。 而現在的我是由過去很多很多過去的我累積而成的,那麼這個生命都已經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相狀、它的生命的相貌都結束了,但是留下很多很多的痕跡,留下很多的善惡的功能。 這些功能在人事接觸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相狀出來——善良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菩提心的相狀。那麼如是相性體力作這種潛在的功能,跟遇境逢緣的造作,到因這塊,跟現在的你都沒有關系,不能怪現在的你。好的話,也不能贊歎現在的你,因為跟你沒有關系。 那麼到了緣的時候,就是你今生面對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你該怎麼辦?你面對你心中的善惡相狀,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隨順它,跟著你過去的腳步走,你過去喜歡做什麼你還做什麼,這第一個選擇。那麼這種情況你的生命大概就定型了,你對你心中的相狀采取隨順的心態。 第二個,你采取對治,既然這個相狀我本來就沒有的,換句話說,我可以改變它,它沒有實體。 我們假借種種的方便來調整它,所以我們常說,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我們今生要無條件地接受過去,但是你今生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為這個相狀雖然很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它們都不是本來有的,它們都沒有實體。還好,它們沒有實體。 所以當我們選擇對治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改變了,就是緣。 【50】 十 如 是 (四) 我剛剛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很難改變了,這句話有些例外的,這是針對沒有學佛的人,像諸位的話是完全例外的,因為你已經覺悟了嘛,你會去試著改變,所以每一天對你來說都是增上。 我們對過去開始說不!我不跟你走了。因為佛法是覺悟嘛,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規劃未來了,你開始規劃往生淨土了。 有了目標以後就有動力嘛,願力產生動力,你強迫你自己的腳步往這個方向走去,你培養一個憶佛念佛的相狀。 所以在緣當中就是你今生的努力。 當然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今生的因緣是完全放棄了,大概他過去怎麼樣今生就怎麼樣,今生怎麼樣來生就怎麼樣,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法,這個緣的力量才產生,他生命才能夠做一些腳步的調整。 所以這個緣在生命當中扮演了兩個角色:第一個,你隨順它,加強它的力量;第二個,你采取對治,開始折損它的力量。 那麼由過去的因跟現在的緣的結合,就會產生未來的果跟報。果跟報是不一樣,我們一般講果報果報,其實詳細來說果跟報是不太一樣。 果是約等流果來說的,這個報是約異熟果。什麼意思呢?果是一種內心的狀態,內心的習性;這個報是一種我們依正二報的受用,是顯現出來的一種依正二報的受用。 比方說,我們很喜歡吃榴蓮,這榴蓮無所謂善惡,它是無記。那你有一種喜歡吃榴蓮的相狀出來了,你今生又順從它,那它勢力就加強。加強以後,來生你看到榴蓮,你就開始心動,因為你那個習性還在嘛,你就起歡喜心,這叫果,你來生的習性還有一種等流的習性之果。 那麼你這種習性之果有它相應的果報,你不斷地憶念它,你來生還是會跟它在一起的,這就是報,報是約外在的環境受用,果是約你內心的狀態,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從你一念心性的相狀可以看到你過去是怎麼來的,你現在要怎麼面對,你未來將往哪裡而去。 所以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構成了整個三世的因緣,就在你一念心中就構成一個假觀。你來生要去哪裡,你來生會出現什麼五蘊身心,其實你不需要問別人的,你不需要問別人的,你有在靜坐的人,你大概就知道了。 那麼前面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這整個過去的因,現在的緣,未來的果報,它們有它一個前後相應的關系,叫作本末究竟等。這個本就是最初的相,這個末就是最後的報,那前後呢有它一個對等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你有這個相,你就有這個因,那麼你就很容易有這個緣,最後就有這個果報。它有這個相,它就有過去的因、緣、果報,這個前後是有它的連貫性的。 【51】我們對於過去只有兩個字,叫作認命! 美國有一個心理醫生,他寫了一個報告叫作《前世今生》,很多人看過。他其中講出一個個案,他的一個病患叫凱瑟琳,這個凱瑟琳她內心當中一直有一個相狀很困擾,就是她看到水就恐懼,她有恐懼水的相狀。 這個相狀對她來說是揮之不去,這個是很麻煩啊,你肯定要面對水啊!你看你要喝水,你洗澡還得要面對水,所以這個相狀弄得她很苦惱。吃藥也沒效果,就找心理醫生。那麼心理醫生把她催眠了,讓她這個恐懼的相狀回到——你從什麼地方來?解決問題先找根源,什麼病都有它的根。 結果找到兩個根,她過去生為什麼怕水呢?主要有兩個因緣。 第一個她過去的生命曾經有一生,她要回到她的娘家去,她帶她的女兒回娘家,那個時候她娘家有一個喜慶。結果她回去的時候遇到大雨,在過橋的時候河水暴漲,就把這個橋給沖破了,她女兒先落水。她為了救她的女兒,也跟著跳下去,結果兩個人都死掉了。那麼她死亡的時候是在水中掙扎,產生了痛苦跟恐懼,所以她對水的印象,那個恐懼的印象,那個痕跡留下來了,這第一個。 其次,她過去在一個很落後的村莊當中曾經得到一種類似麻風的病,而這個病的傳染的過程是跟水有關系,喝了某種不干淨的水得到一種特殊的病,而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染,而且沒有藥可以治。所以村莊的人只要得到麻風病的,全部集中起來,把他們逼到山洞,把洞口封住,讓他們自生自滅。而她那一生死亡的時間拖得很長,拖了好幾天才死掉,所以過程非常痛苦,而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水。 所以她對於水充滿了怨恨、充滿了恐懼,所以她今生有這種相性體力作因。 所以我們的今生其實是要繼承過去的生命的這些因,這部分是我們不能決定的。 我們對於過去只有兩個字,叫作認命,因為這個過去是不能改變的。 說是佛法消極,那得看什麼情況,我們對過去是很消極的,但對未來是很積極的,未來還沒出現,你到死亡之前你都還可以改變你的生命,念頭一轉,你未來就改變了。 眾生跟我們的想法,就是他明明是不能抗拒,他一定要抗拒。你這個環境是這樣子,他一定要抗拒,結果把問題弄得很大,結果把未來也破壞掉了。 佛法對於過去這一塊是叫作認命,對於未來積極創造,非常積極,因為過去已經做了,你還能怎麼樣呢?隨緣消舊業呗,你還能怎麼樣?你不認命,你把你今生的心態破壞了,你來生也完了。 所以對於過去的因這一塊是認命,但是對於未來的結果我們是要好好地規劃。 【52】改變你心中的相狀,就能夠改變你的未來! 你先了解你自己,你心中經常出現什麼相,然後從外在的止觀的力量、從空假中三觀來調整你的相狀。你不斷地調整,你的生命的腳步也就跟著改變了。你改變你心中的相狀,就能夠改變你的未來。為什麼可以改變呢? 因為它緣起性空,它本來沒有的。我一再強調,所有的相狀都是本來沒有的。 有很多佛弟子跟我講說,他小時候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揮之不去,障礙他修學。 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你根本不需要把它揮去,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假相嘛!你越是要把它揮去它更嚴重,這個假相很奇怪,你越弄它,它就跟真的一樣。 你只要做到一件事: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所有的相狀,它最怕你看它的真實面貌,它最怕你去追根究底,它最怕你問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實體,它怎麼經得起你這麼問呢? 所以你要改變一個念頭很簡單,你就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這樣子,哪有什麼地方來?它本來沒有的嘛!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 所有大乘佛法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所有大乘佛法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雲何發這四種誓願?因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我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敢這樣講,因為煩惱都是本來沒有的。 所以這個大乘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那個大悲心、菩提心是這樣生起的,不是靠一時的沖動、不是的,那是要靠智慧的觀照。 好,那麼這個假觀就是說,我們從假觀當中了解過去的相貌,從假觀當中調整自己,那麼規劃未來。 這天台宗的假觀,你念頭一動,就有相狀,這個相狀就有它過去的因,你現在怎麼面對的緣,跟它未來的結果,是這個意思。 【53】你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嘛! 蕅益大師說,因為無性緣生的假觀,所以整個未來的十法界的果報的升沉就是從這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產生了差別,所以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想象力捏造出來的。你經常憶念什麼、想象什麼,它就往哪一個方向走。 好,那麼這個是空假中三觀。看蕅益大師的總結,翻到講義的第十二面。 那麼了解到我們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要怎麼辦呢?你要做一件事情: 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我們今生可以捏造很多的相狀來幫助我們成佛,但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念佛的相狀、求生淨土的相狀是特別重要。因為你到了淨土,你在成佛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順境的因緣,你可以具足五種神通,親近十方諸佛,你有無量的壽命來支持你修學佛法。 所以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你如果是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你現在要安立一個憶佛念佛的相狀。 你要憶念彌陀的聲音,你要不斷地觀想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願力,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但是沒關系,你把整個身心世界完全投入彌陀的光明當中,憶佛念佛。 你平常要經常建立這個憶佛念佛的相狀,那麼以這樣的相狀求生淨土,這樣才是整個大乘的我們講不可思議的圓成佛道最圓滿頓超直捷了當的法門,是最快的法門。 所以在我們開始從外境的因緣的修學回到一念心性,把心帶回家以後,你經常就是空假中三觀,從空觀當中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從假觀當中經常檢查你念頭的相狀,這個相狀是應該要折損還是應該要把它擴大,你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個相狀你都要加以過濾。 看第三段的總結: 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 所以念佛法門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禅淨雙修,禅淨雙修就是先達到緣生無性,先告訴你自己,你內心當中是本來沒有五蘊身心世界的,就是依止不生滅心,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不要安住在五蘊身心。依止一念緣生無性畢竟空的清淨心,然後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憶佛念佛的假相。 先告訴你自己,你是本來無一物,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 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 阿彌陀佛的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它雖然是具足因緣的萬德莊嚴,但是它的體性也是畢竟空寂的,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我們要慢慢體會,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為什麼我們眾生的苦惱的身心世界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呢?我們一個凡夫的心憑什麼跟阿彌陀佛能夠感應道交呢?他是萬德莊嚴,我是業障深重,憑什麼感應道交?憑的就是緣生無性。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也不是本來有的,那是六波羅蜜的因緣才有的,它的本性是如,是清淨;我們的業障深重也不是本來有的,那是因為無量的生命的顛倒所累積的,也是緣生無性的。 所以當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因緣的萬德莊嚴的假相剝開來,我們看到如;我們同時也把我們眾生的業障深重的因緣剝開來,我們也看到了如,一如無二如。原來我們跟阿彌陀佛是同一個體性,就憑著自他不二感應道交。 我們的一念心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阿彌陀佛一念心性也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憑這一點我就有資格去受用彌陀所有的功德,因為咱們兩個是一家人嘛!你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嘛! 所以蕅益大師講,真實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觀的基礎上。那這種理觀所建立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事相的信心是很危險的,因為它隨因緣生滅的。 【54】你不念佛,你只好被過去的你牽著走! 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 前面偏重在畢竟空的自他不二的體性的相應,這個地方在畢竟空當中講因緣有。 畢竟空但是又因緣有,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個功德,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所以我們不偏空,也不著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 那麼假設我們心中不念佛的時候,內心就是寂靜安然: 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 所以一念心性它從空觀的角度是畢竟空,從因緣的角度又是因緣有。 所以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又生起種種雜念,就算你不生起三界的雜念,也會墮在一種偏空的坑洞當中。 這個地方要注意了。我們凡夫不能沒有念頭,不可能,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一個念頭,這個因緣假是一定要出來的,所以本來沒有,但是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習性。我一再強調,阿賴耶識這個魔王它放不過你的,它肯定要經常釋放一些念頭,來給你感覺,來讓你想象,來誤導你。 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是念佛,我們肯定會憶念過去的因緣。你擺脫不了過去的你,你擺脫不了。所以你現在必須用佛號來取代過去的你。為什麼經常要念佛?很多人說我憶佛就好,不對。你說我皈依阿彌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那你不一定要念佛,你心中要住在什麼環境呢? 你不可能無念,眾生不能離念,這個念頭是過去的因緣產生的。 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過去的你牽著走,你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還打什麼妄想。 所以你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憶佛念佛。 所以必須以佛號來引生我的往生的正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 如果你已經設定你來生的目標是往生淨土,你就要試著在你念頭的相狀當中,以憶佛念佛的相狀來取代你過去的種種的相狀,因為你這個相狀才會產生一定的來生的果報,每一個相狀都會有一種因果的力量出現。 【55】你這樣子修學,臨命終的時候,誰都不能破壞你! 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約禅宗來說的,禅宗都是講到眾生的心跟佛的心是心無差別,把心帶回家,觀一切法空,本來無一物,眾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自他不二。 那麼在自他不二當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產生一個往生淨土的憶佛念佛的因緣,用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這個作就是憶念,憶佛念佛。那麼我們這念心念念之間就產生佛的功德莊嚴。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所以就構成了我們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就是禅淨雙修。 第一個步驟,把心先帶回來,如果你在臨命終之前,你心沒有帶回來,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很恐懼的。因為外面的水泡要破裂的時候,你老是在外面的水泡裡面跑,你住在你的財富,財富會破壞;你住在你的眷屬,眷屬會捨離你;乃至於你住在你的色身,色身也要被破壞。 我們絕對不能夠安住在一個水泡,臨命終的時候你會受不了的,你肯定受不了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佛陀都要示現滅度,這個水泡遲早要破裂的。 說實在水泡沒有錯,因為它就是因緣和合,它也沒有叫你執著,所以水泡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心態錯誤,我們不會去面對人生。 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情,禅淨雙修,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三觀。 觀一切法空,讓我們感受到我們跟佛陀是自他平等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我們眾生是佛陀心內的眾生,佛陀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自他不二,建立一種往生的信仰。 所以空觀有助於產生一種信心,自他不二,當然可以感應道交。當然我可以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嘛! 你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他創造的,你憑什麼受用?憑的就是自他不二嘛!憑的就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嘛!憑的是彌陀的四十八願嘛,他肯定願意讓我受用嘛! 所以從空觀當中建立我們往生的信仰,從假觀當中憶佛念佛,創造一個往生的假相,創造一個往生的因地。臨命終的時候自然阿彌陀佛蓮花現前,因為你有如是相,有憶佛念佛的相狀,自然會有淨土的因緣果報出現,因果法爾如是。把心帶回家,從一念心修空假中三觀。 你這樣子修學,臨命終的時候,誰都不能破壞你。你的財富消失了,你的眷屬捨離了,你的諸根敗壞了的時候,對你完全沒有影響,因為你已經把心帶回家了。心性是不受死亡的影響,因為心性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那個覺性不受死亡影響的。我們在家裡面沒有暴風雨,你把冷氣打開來,非常安全,但是你在外面就很危險了。 所以這個禅淨雙修我們作一個總結。 什麼叫作禅淨雙修呢?蕅益大師用一個偈頌作一個總持,他說: 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這個理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在一念清淨的心中要建立起憶佛念佛的一種莊嚴的相狀,而每一種莊嚴的相狀又不離開我們一念的清淨的理性。 佛號不要建立在外在的因緣。 有些人一定要什麼環境才能夠提佛號,人家一刺激你,你就不能提佛號,那你就完了。 所以我們提佛號要在家裡面提起佛號,在你那一念的清淨的理性而生起佛號,每一個佛號又不離開清淨的理性,這個佛號是最安全、最堅固的,是這個意思。 【56】破除執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 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法師說禅觀是破五蘊,請再詳述怎麼破五蘊,因為它們的力量太大了。 師父答:這個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執著了,不是說破五蘊,因為五蘊沒有錯嘛!五蘊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過去的阿賴耶識把這個業力轉成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心這一個水泡,可能你是一個男人的水泡,可能你是一個女人的水泡。但是我們錯在把五蘊執著成一個真實的自我,把它當真實想,產生堅固的執取,所以這個水泡要破裂的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 所以問題不在五蘊,所以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我執跟法執,應該這樣講會更清楚。 那麼為什麼產生我執跟法執呢?因為你的心住在外面,破除執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 所以我們這個禅淨雙修,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你看我們一般世間的心理學,它也可以處理一些眾生的痛苦,你的心住在五蘊,那沒關系,你就觀想你還擁有很多東西,從得當中去對治你失去的。但是你的心還是住在五蘊,根本都沒解決。我們一般的世間法在處理眾生的痛苦,就是你受傷了,給你表面擦擦藥,只有《楞嚴經》、大乘的止觀,直接把根源拔除! 你的心有所住,有所住即是非住,把那個攀緣的心拉回來。你這個根源一拔掉,它這個生滅的力量就完全消失。 這個樹被你砍斷了,這個樹就沒辦法生存了。所以破除五蘊的執著很簡單,把心帶回家。五蘊你不用破除,你還得靠它憶佛念佛,你還得靠它打佛七,好好照顧它,是不是?身安道隆嘛! 【57】【圓滿篇】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 請問法師,專修淨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 師父答:我認為是可以的。 當然這個地方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以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淨土宗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 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兩位老人家是強調專修,他認為你專修淨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干。你身業專門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念誦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印光大師也頗為贊歎。 那麼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這個系列的,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圓修,萬善莊嚴淨土。 當然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 圓修就是我信願很清楚,我也皈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東西必須破障。每一個人的煩惱是不同的,他必須有一些對治法門來幫助他,調伏對三界的愛取,調伏他一些枝末的煩惱,但是他往生的這個願力是一致的。 我們修行人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只有一條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叫圓修。你必須把所有法門把它整理排成一條線,如果你心中是兩條線,那就完了。 諸位你還記得嗎?我說禅淨理論上不能雙修,因為它兩條線嘛!一個是空觀,一個是假觀。但是你把它結合在一起,把空觀放下面,先修空觀,再生起假觀,那這個就是禅淨雙修。 你要不是這樣子那就沒辦法雙修了,因為這兩個是矛盾的東西。禅宗是以空觀為根本,淨土宗是憶佛念佛,是以假觀為主。但是我們把禅宗的空觀放在下面,先告訴你自己本來無一物,你沒有必要執取,然後再提起佛號,就變成一條線,那就變圓修了。那到底你是適合專修、適合圓修,那因人而異。大方向的原則性的判定是這樣。 如果你年紀很大,時間沒有很多,我建議你佛號多念一點沒有錯。因為你往生,你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薩嘛!那很現實,你要靠阿彌陀佛,你要跟他緣深啊! 如果你還很年輕,你兼修其它法門,我覺得無妨。但是你的願力要很清楚,信願要很清楚。 大方向可以用年齡來判斷,大方向。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心態,那個皈依的心要很強。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內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把身體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那至於佛號念多少,當然隨緣盡份。但是大方向來說,你的修學越晚年要越專,這樣才合理。 那剛開始你讀讀大乘經典,增加你的見地,我覺得不錯,開闊你的眼界,對你臨終放下身心世界有幫助。 但是你慢慢慢慢融會貫通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有禅觀的智慧照耀的時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這個法門你要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慢慢收攝。 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簡單,到最後就一句佛號。但是你這句佛號含藏了你過去所修的種種的善法都在裡面,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善莊嚴淨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 你還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於可以持楞嚴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這不影響我對阿彌陀佛的皈依,不影響。 好,我們這堂課跟大家講到這個地方。 這個觀念是很實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時間。但這個法門跟你的善根很有關系:你善根夠,就在一念之間;你善根不夠,這次的課就結緣。但是你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根先種下去,以後它不會失掉,那麼禅淨雙修我覺得是很重要。 我們斷不了煩惱,但是可以做到不隨妄轉。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帶回來,把心帶回家。 好,那麼謝謝諸位,阿彌陀佛!回向!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