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中會出現的身體反應


 2018/10/10    熱度:10315    下載DOC文檔    

  靜坐中會出現的身體反應

  初學靜坐,腳、腿、腰部會痛。此痛來自於三個方面,一為打坐姿勢的不習慣,雙腳雙腿擠壓造成疼痛,如腳掌、小腿關節連接處、膝蓋處;另外,腰部在靜坐中要求端正矗直,與平常的狀態有異,加之腎氣的能量比較虧虛的人,容易腰痛。二為能量發動,經過以前舊傷(宿疾)處,引發治療的功效的反應而造成的疼痛;三為能量發動非常強旺,要通過主要穴道時不易通過之故,更會引起劇烈的疼痛。

  這三方面的疼痛是依此次第進行著,第一層次的疼痛多發生在初學打坐者身上,要能忍耐多坐就可以克服的;第二層次的疼痛是能量已開始發動,已有能量循經絡氣脈行走,通過以前受傷的宿疾,因氣要通時在修復中,故會引發疼痛;第三層次是最難通過的環跳穴(膽經、膀胱經),若此處能通過的人,一般而言,就能用雙盤久坐,也就較容易進入三禅以上的層次。

  練習45分鐘後,兩腿就變成又麻又涼了,而且發紫;過了兩個點後,兩腳開始發紅,全身升溫;到了三個小時後,體溫倒變成涼的了,而且有一股力量在腰間湧動,那時候簡直有一萬條理由要解開雙盤,可是火候不到是不可以放開的,必須把腿盤出血點子。經過多次的訓練,這些血點子會變得癢癢的,並且變紅,有少許黃水滲出,這是精中濁火、濕氣在往外拱,這時不能動,更不能撓,得忍著。因為火候還是不到,等兩腿表皮略有輕微潰爛時,火候正好,一定要用新鮮溫熱的豆腐渣將兩腿完全箍住,約兩寸厚,待豆腐渣涼透後除去。經過幾次後精中濁火、濕氣排淨了,腿自然就好了,而且全身皮膚會有個變化。總而言之說起來簡單,等做起來就知到是如何的了。

  體驗與反應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木酸痛,雜念也難以收攝,應忍受著繼續坐下去,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分鐘等麻木消失後,再重新盤腿坐。盤坐兩腿麻痺,則有三種原因:

  一:因人生來骨骼柔軟,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

  二:要經三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沖過骨節所致。

  三:有些人坐雖經數年,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這是氣血不通所致,一旦氣血忽然暢通,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所謂:氣血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

  不靜坐沒有覺得念頭多,一靜坐反而覺得念頭多起來,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

  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情的人,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

  入靜後經常出現的主觀感受有:頭腦清醒、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現溫熱、清涼、肌肉跳動、輕浮、重墜、松弛、緊縮、熱氣感、電流通過感、皮膚有蟻爬感,麻軟舒適等感覺;尤其是頭頂心百會穴、雙手心勞宮穴、雙足心湧泉穴會出現熱、麻、跳動感。同時,外腎亦因精氣充沛而產生勃舉現象。

  也有的感到整個身體或某些部位變大、變小或感覺不到存在,有時出現全身如一片白雲冉冉向上升飄。僅有一絲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種顏色,方向、位置或時間觀念不清等等。

  全身輕安自在,酥綿快樂,如沐溫泉之浴。

  古人對此早有觀察,總結為兩個八觸,即“十六觸”景象,袁鞏在《靜坐要訣》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種觸景,即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捍、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上述主觀感覺的出現均屬正常現象。

  口內:坐時舌抵上腭,坐到相當時候,口中唾液源源而來,可緩緩咽下,這是因身中團聚的熱力促進腺分泌的緣故。古人稱口水為「玉體仙醬」,道家稱為「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髒六腑,促進消化不良,增長脾胃,鎮定神經。

  腹部: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下腹膨而堅,非常適意。腹中略覺轉動,腹有鳴聲,時有瀉肚現象,每月一至兩次,或經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時,將腹內郁積逼出,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有時水瀉一日多次,如果身體有力,腹部並不難受,這是將你體內的污垢、穢氣從大便排掉,這是好事,不要擔心。

  骨骼:全身骨節松軟,神清氣爽,令人獲得健康快樂無窮佳趣。

  身體:有時發生身體震動搖擺,指手畫腳等情形,這是正在疏通氣血結滯不通所致,這是由內髒氣機發動反映到外部的現象,是不足驚異的。或覺某部分痛養,重如泰山,輕若鵝毛。或覺身大丈許,小如拳石,或覺身體升高,如騰雲駕霧。或覺下沉,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種現像,切勿驚怕,此乃靜坐之功效。

  由於氣血走動,身理會發生變化,血氣猶如車輛,脈管好似道路,若車輛有力,可將道路阻礙沖去,以是靜坐若久,血氣充沛,會將脈絡打通,上下通行無阻。有時四肢及周身常覺肉跳,這些都是內髒氣機發動的反映,

  景象:

  坐到極靜的時候,有時會出現種種幻境,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去理會,不會追求,幻境自然會消失的。

  剛開始可以用單盤,左右腳輪換,去體會那個痛,看電視、聊天時都要學盤腿,從10分鐘,20、30 分鐘一直加,到了兩個月後就慢慢可以雙盤了。

  靜坐是培福培慧的最好辦法,通過靜坐的一級級的階梯修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長智慧,使身心強健,對人生與宇宙能夠正確地認識。

  靜坐,通過“人體核聚變”,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質量。我們每天都在消耗能量,而現代人的苦惱之一就是精力不濟,為什麼呢?因為入不敷出。有人大談能吃苦,但就是不肯靜坐,白白錯過了使自己的人生產生升華的機會。

  如果想得福氣智慧的人,認真修習靜坐,久而久之必然智慧朗發,福運當前。

  一、神經系統:當練功人進到入靜狀態時,腦電圖發生顯著變化,與睡眠安靜狀態完全不同;大腦皮層主動性抑制增強與擴散,進一步可使感知覺發生改變;調節內髒活動的植物神經系統發生改變,表現為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受其支配的內髒功能發生改變,例如淚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

  二、循環系統:在入靜狀態下,可以見到心率減慢,血壓多降低,周身微循環改善;心髒收縮時間間期發生有益的變化,心電圖T波幅度增高。實驗證明,靜坐入靜對腦血流量有雙向調節作用,即腦血流不足之增加,偏高之降低,恢復到正常范圍。對入靜狀態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導血流同步定量觀察(包括每搏輸出量、腦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發現通過意守可直接影響血液循環,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

  三、呼吸系統:入靜狀態下,呼吸逐漸變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呼吸頻率變慢;肺活量增大,使氧氣的更新率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氣體交換率增加。

  四、消化系統:入靜後,胃腸活動增強,胃電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強,腸鳴作響,排氣增多;膽汁分泌活動增強。

  五、內分泌系統:入靜狀態下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使血漿核苷酸水平發生變化,CAMP/CGMP比值趨向正常,為靜坐的“平秘陰陽”作用提供了依據;可糾正性激素的異常,為靜坐“培精練氣”、“培本補腎”作用提供了佐證。

  六、免疫系統:入靜後嗜酸性白細胞增加,白細胞吞嗜功能增高,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顯增高,機體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能力增強,說明靜坐鍛煉可提高人體的抗病免疫能力。

  靜坐須知

  (一)時間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常生活,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後,必見功效。

  (二)姿勢

  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

  身前後搖動數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

  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空氣由鼻吸入,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後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颚,這樣可以調攝細脈。

  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

  閉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對肚臍。

  肩部放松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

  (三)身體

  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後腦,膝蓋,脊梁骨。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亮心易浮動,也不可過於暗,過暗心易昏沉。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久坐有術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

  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五)環境

  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

  初學者最好在室內坐較佳,等到到妄念較少的狀態,才能到大自然的環境靜坐。進階者,除了室內靜坐外,可到室外靜坐,特別是到郊外或山上空氣新鮮的地方靜坐,可將肺部深處的濁氣排出。

  靜坐若無清閒幽靜之處,於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了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