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無量壽經50集文字稿


 2018/10/21    熱度:19966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 (第50集)

  劉老師 復講於2018年05月15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午的內容,繼續往下說,請大家看下面的經文: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自性保持不變,真如本性真正清淨潔白。他們有上求下化,至高無上的心願,所以他們的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安然自在,能夠於一剎那豁然開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能明了通達自性中所顯現的一真法界的境界相,並能通達明了宇宙萬象的自性本體。同時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蒙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們自性的德能馬上能夠顯現出來,自然就放出無量的光明。這些光明彼此交錯,融成一體,光色千變萬化。在這些光色中,又化現無量無邊諸佛。諸佛又放無量的光,這個光明能夠普度十方一切眾生,讓這些眾生從凡夫轉變成佛,這是最殊勝的轉變。

  這就是上面一段經文的白話意思。

  〔保守〕是保持不變。

  〔淨定安樂〕:指如如不動,安然自在。

  〔真真〕:這兩個真連在一起,前一個“真”指真如本性,後一個“真”是指絕對的真。

  〔一旦開達明徹〕:“一旦”是忽然的意思,“開達”是開悟通達,“明徹”是明了透徹。

  〔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淨本然。

  〔自然之有根本〕:這裡的“自然”是指宇宙萬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是指自性本體。

  〔參回〕:“參”是交錯的意思,“回”是變化無窮的意思。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在前面的經文裡,我們曾經見到過“自然”這個詞。〔自然〕的意思是自性清淨本然,它這裡面含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大家知道,佛法教我們最後的目的就是恢復自性的功德,然後讓經上所講的一切到最後都變成我們自己的真實境界、真實的受用。這是佛教我們的最後目的。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這兩句是講自性本來清淨。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了,是被污染了。那大家可能說,自性能被污染嗎?不是的,不是自性被污染,是我們的妄想、分別障礙了自性的顯現。

  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是自性被污染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障礙了自性的顯現。

  自性是永恆不變的,永恆不變才是真。

  如果自性會變,那它就不是真的了。那這裡為什麼又說“污染”呢?應該這樣說吧,這是不得已用的一個名詞,不是自性真的被染污了,是被障礙住了。

  我們如果要保持自性本來的清淨,一定要消除障礙,不能有妄想執著。

  “真真潔白”,這是性德。

  在這裡我們要簡單地說一說性德和修德的關系。

  “真真潔白”這是性德。

  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顯出來。離開了修德,雖然性德本具,但它彰顯不出來。

  就是這個關系,性德和修德,性德必須得靠修德能夠彰顯。

  給大家舉一個這樣的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我不知道有多少同修讀過《華嚴經》。在《華嚴經》裡有兩位非常著名的大菩薩:一位是文殊菩薩,一位是普賢菩薩。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薩表智慧第一,普賢菩薩表修行第一。大家回想一下,如果你讀過《華嚴經》,在這部經裡,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這兩位菩薩中哪一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讀過《華嚴經》,可能有同修能想起來這件事情。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在《華嚴經》裡,普賢菩薩排在第一。有同修可能不理解,文殊菩薩表智慧第一,那為什麼普賢菩薩排在第一呢?這裡面就告訴我們什麼呢?修行重過智慧。

  這句話很重要很重要的——修行重過智慧!

  下面這一段話都非常重要,解釋為什麼修行重過智慧,是這樣說的:

  沒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實念佛,會開智慧,會證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樣墮落,還是搞六道輪回。由此可知,智慧與修行,還是修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這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真修行。這裡的“真真潔白”就是經題上所說的“清淨”,要修清淨心。清淨心在哪裡修?要在起心動念處修,要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中修。

  我剛才說上面的一段話非常重要。舉這個例子,為什麼不把文殊菩薩排在第一,而把普賢菩薩排在第一?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比智慧更重要,而且告訴我們為什麼,給出答案了。

  大家可以仔細琢磨琢磨這一段,這個解釋是不是這樣的?

  “志願無上”這一句經文是勸我們發願,就是勸我們發無上菩提心。

  那什麼是無上的志願呢?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如果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志願無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常寂光土裡的上上品往生,這是真的“無上”。

  “淨定安樂”,這是現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淨定安樂”的程度會越來越深,境界會越來越廣。

  什麼是“淨定”呢?就是如如不動。什麼是“安樂”呢?安樂是淨定的果。

  這是學佛人跟世間人講求享受的不同的地方。什麼地方不同呢?

  學佛人的享受是淨定安樂,世間人的享受是五欲六塵,這是區別。

  〖一旦開達明徹〗

  這句話如果用禅宗的話說就是豁然大悟,就是淨宗的理一心不亂。

  “淨定安樂”我們上面說了。

  這個淨定安樂的境界,它是一個什麼境界呢?是功夫成片以後的享受。如果你達到了功夫成片,你就會享受到淨定安樂。直到事一心不亂,都是這個境界。

  這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說法,可能也不新鮮,以前我們沒有注意到。那就是說什麼呢?功夫成片和事一心不亂的境界都是淨定安樂的境界。到了開悟,那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達”是通達,“明”是明了。開悟之後,你就一切都通達明了了。

  這裡面有一個字非常重要,就是“徹”字。“一旦開達明徹”最後那個字——“徹”,這個徹字用得好、用得妙,有了這個“徹”,那個悟才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叫圓覺。

  圓覺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境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達明了了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

  是清淨自性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無量無邊的事相。

  大家想,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是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而來的。既然萬象是自性變現而來的,那我們就知道了,現象原來就是自性,是“性相不二,理事一如”。

  因為我們眾生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所以迷。那迷在哪裡呢?迷悟在心,不在境界。

  迷悟在哪?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沒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現象也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一念之間。

  這個道理比較深,大家慢慢來理解。

  這就可以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性的關系。那我們說到這了,可能有同修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和自性究竟是什麼關系呢?

  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就是這個關系。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的流露,這是世尊為我們一語道破的事實真相。這個很重要,這是世尊為我們道破的事實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這幾句是講宇宙的來源。萬法從哪裡來的?宇宙是從哪裡來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變的?

  我記得小時候學歷史,人是猴子變的。那到底人是不是猴子變的?科學家研究了這麼多年還沒有得出結論。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把事情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自然〕是講宇宙的萬象,〔根本〕是講真性本體。這裡萬法講自然,不是外道講的自然。佛法講因緣生法,外道說一切法是自然生的。用因緣生法,是為了破自然生法的執著。

  但是佛告訴我們,因緣生法也不是完全正確。佛法是不得已用這個來破執。從近處看,因緣生法好像是很有道理,但從深遠一點看,因緣也不能成立。

  《楞嚴經》告訴我們的真相是“非因緣非自然”。《中觀論》裡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佛經裡說的這些話都是真話。就是這裡所說的“自然之有根本”。“根本”就是宇宙萬象的本體,真如本性,就是自性。禅宗根性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他們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是在大自然的現象裡徹見真心,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正是《楞嚴經》裡講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這裡是講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順有情的業力。這個業力是什麼呢?就是妄想、執著而生起變化,千變萬化,這就是“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性能現,識能變。是什麼動力讓它轉變的呢?念頭。念頭讓它轉變的。所以一切大乘經典上常常這樣說,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原理,如果我們天天想佛,就必定變成佛。“轉變最勝”,就變成佛境界。

  這些都不是菩薩、佛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你自己的念頭主宰的。這回聽懂了吧?

  誰主宰?你的念頭主宰。

  六道輪回、十法界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心想生來的。

  佛心清淨沒有雜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

  宇宙萬象隨眾生心變。

  因為我們凡夫妄想紛飛,看到諸佛菩薩也是凡夫。

  一個人如果他心地純善,他看到這個世間的人,人人都是善人,沒有一個不是善人。

  心胸險惡的人看這個世間沒有一個好人。

  所以佛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常常想別人的好處,這個人將來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別人的壞處,左挑鼻子右挑眼,這個人將來一定墮三惡道。善惡兩道皆是心想生。

  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善惡兩道都不要,就一個目標——想成佛,這就是“志願無上”。

  這句經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變萬化,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的心態的變化,轉變更不可思議。

  佛經上常常這樣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外面的環境,正報是指人心。

  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的人心正在變化,而且是往壞的方向變,不是往好的方向變。我們大家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些年世間人心的變化太大了,變得貪得無厭、人心險惡。這個世界就像一個火藥庫,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問題,把德行、人文、人本的教育忽視了,丟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競爭的教育。

  人不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上干什麼來了,不知道人和人之間是什麼關系,所以使現在的社會變得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親不親、友不友,可以說天下亂了,人民受苦受難。

  如何能改變這種現象?效果最快最好就是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所以我們佛弟子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明白了現實的狀況,就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了。

  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自己要努力修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你周邊的人,再把佛法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

  同修們可能說從哪入手呢?你可以先從你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做起,然後再逐步地推廣。用這個為眾生祈福,用這個祈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

  效果最殊勝、最快速的無過於《無量壽經》和念阿彌陀佛。

  老法師告訴我們,《無量壽經》是一部難得的好經。古德贊歎這部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是大乘經典,是一乘經的精華、精髓。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到、能夠相信、能夠受持,是真正的有福。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寶,遇到大的劫難很難過得去。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郁單〕:這是印度話,是北俱盧洲的別名。

  〔橫攬〕:“橫”是指十方;“攬”是收羅的意思。

  〔光精明〕:“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淨。“光精明”合起來就是真善美的意思。

  〔著於無上下〕:注意這個字,這個字有的時候念著(zhù),有的時候念著(zhuó),在這裡念著(zhù)。“著”是明顯的意思;“無上下”是指平等法。這一句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明心見性”。

  〔洞達無邊際〕:“洞”是洞徹通達;“無邊際”就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這幾句經文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真正圓滿達到了止於至善。它的道理能夠貫穿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都出不了這個理論。

  〖郁單成七寶〗

  “郁單”剛才我說了,是北俱盧洲的別名。佛講我們這個世界,中央是須彌山,須彌山的四周各有一個大洲。郁單越,還有一個名字叫北俱盧,這是一個洲的名字,是北方大洲的名。

  這個北俱盧洲有什麼特點呢?這個洲裡的人福報特別大,不需要工作,衣食自然就豐足了,所以他們很幸福。那裡的人壽命很長,不生病,沒有短命夭折的。那個地方的七寶是自然生長的。

  佛在這裡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北俱盧洲這麼好,但是它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差距仍然是很遠很遠。我們剛才聽了,北俱盧洲也很叫人羨慕啊。是不是?壽命長,沒有命短的,沒有中途夭折的,還不生病,衣食無憂,還不用工作,你說多好啊!我們現代人肯定聽了就很羨慕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要比這強百千萬億倍啊!你說西方極樂世界該有多麼好!

  〖橫攬成萬物〗

  這是說一切萬物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裡自然流露出來的。

  〖光精明俱出〗

  “光精明”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善美。

  〖善好殊無比〗

  “殊”是殊勝。十方世界不能和它相比,極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之樂,正符合本品經文的題目——“壽樂無極”。

  剛開始的時候,我告訴大家,這一品經文主要說兩個無極:一個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壽量無極,第二個說快樂無極。這兩個無極是不是都是我們非常希求的!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兩句是說,所證之理與能證之智(智慧那個智)。前句是如如之理,理是自性的性體。後一句,是能證之智,這個智是什麼呢?是自性的起用。

  〔著〕是明顯之意。

  〔無上下〕是指法平等,無有高下。

  〔無邊際〕指佛的智照(智慧的智,照耀的照),深廣無邊,指佛的智照深廣無邊。

  這兩句經文是說什麼意思?如果前面你沒聽懂,後面這一句把它說白一點,這兩句經文就是說的超越時空。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什麼呢?無古今,無來去。

  我們平時講的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親證,所以怎麼說也說不清楚。現在佛在這一段經文裡把一真法界的境界給我們說出來了,一真法界就是這個樣子。

  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有多麼好,如果我們的同修們,你能把這一品經文給大家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差不多了,就是能讓眾生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有多麼好。你能把這一品經文介紹清楚了就可以了。

  看下面一段經文: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這是佛勉勵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往生也不難,我們為什麼不努力求生極樂世界呢?

  〔超絕〕是超脫輪回,斷絕生死。

  〔橫截〕是橫超。

  〔五趣〕:就是指六道輪回。

  〔無極之勝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叫無極之勝道。

  〔自然〕:自然是指與生俱來的惡習。大家看,我們在前面接觸到好多關於“自然”這個詞,這個詞在不同的地方,它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這一段經文裡,這個“自然”是指與生俱來的惡習。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這幾句經文什麼意思,我們能不能聽懂?這是世尊苦口婆心地在勸導我們要求生淨土。

  “宜”是應該。

  “各”是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

  “努力自求之”求得到嗎?下一句,佛為我們作保證。哪句呢?

  “必得超絕去”你看佛這一句話,說的語氣多麼肯定!讓你聽了之後,一點兒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只要你肯努力自求,一定能夠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諸大菩薩們一樣的享受,同等的待遇。

  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即使是一個人,我們也要勸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有的人可能這樣想,一個人、兩個人不值得一勸,如果很多人,我出錢出力很值得,一二個人不值得。佛告訴我們,一二個人要是能往生,就是一二個人成佛了,那還得了!你千萬不要想一個兩個不值得。一個兩個也要勸,也不能捨棄。

  所以這幾句經文,我們一定要感恩我們的世尊,在這裡仍然是苦口婆心地勸勉我們要念佛求生淨土。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

  這兩句經文非常重要。是佛向我們說明,往生最殊勝的功德利益。往生究竟有什麼好處啊?最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什麼啊?這兩句經文,佛就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五趣〕就是六道。通常講五趣,就是不講阿修羅。因為除了地獄道以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所以現在如果說五趣,我們大家就知道,它和說六道是一個意思。

  有很多同修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信心生不起來,我願心也生不起來,怎麼辦?

  為什麼你的信心和願心生不起來?是因為你對事實的真相不了解。什麼事實真相呢?

  第一,如果你了解了六道輪回的事實,了解了三途是苦海無邊,了解了事實真相,你就會心生怖畏,你一定會生起信心和願心的。是你對事實的不了解。

  第二,你還貪戀這個世界。有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最後那一關過不去,耽誤了往生大事。

  如果要往生的人,在關鍵的時刻他能遇到善緣,他這個關就能夠突破,你助他一臂之力。

  今天上午我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情:

  一個同修的媽媽,這個老人家也念佛多年了。她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希望是很大的。我在幾個月之前,曾經跟老人家通過一次電話。我鼓勵她好好念佛,求往生。現在,老人家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基本上是接近要往生了。但是老人家就一件事兒放不下——放不下她的兒孫。

  我跟她通電話,我說:就這一件事你放不下,會耽誤你往生大事的。這一生就這麼一次機緣,千千萬萬不要錯過。一定要把念頭集中在念阿彌陀佛上。

  我跟她電話大約說了有五分鐘的時間。一開始老人已經不能說話了,等我說完了之後,老人突然自己要和我說話。

  她告訴我:謝謝您!劉老師,我聽懂了。

  所以你看,最後如果你能助她一臂之力,可能她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果她這一個坎兒,你不幫她過去,她掛著她的兒孫放不下,她往生極樂世界基本上就沒希望了。

  所以在關鍵的時刻,我們遇到這樣的緣,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幫他一把。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無極”兩個字是贊歎到了極處。

  “勝”是殊勝。

  “道”就是念佛往生的大道。

  念佛往生這個法門,在無量法門、無量佛道裡,真的是第一殊勝,所以一切諸佛贊歎。可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往生,萬修萬人去,但是有人卻不想去。

  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很感歎,不知道的人,他不去你不能怪他。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你怪他也沒用。

  那佛這句感歎的話是對誰說的呢?你們聽懂了沒有?是對我們念佛人說的。你們念佛這麼多年,為什麼到關鍵時刻就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呢?所以佛這個話是對我們念佛人講的。

  佛說你們有福,今天遇到了這個法門,而且還修學,到最後還是不想去,這真的是可惜!

  老法師也是這樣教誨我們的,也在替我們惋惜。

  那麼為什麼到最後關頭就不想去了?我剛才說了,就是貪戀這個世間,捨不得,放不下。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最後一念之差,就又去六道繼續輪回了,甚至去了三途。你說這有多麼可惜!佛怎麼能不感歎呢?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這句經義是雙關語。我們來研究它為什麼是個雙關語?怎麼個雙關法?

  〔其國〕,是指極樂世界。

  〔不逆違〕是指很容易去,很容易往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往生。

  因為我們的心意並不違背,我們也很希望到那裡去,到那裡去我們稱心如願。而且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接引眾生,是沒有任何條件的。

  造作五逆惡業,將墮地獄,只要你肯回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見這件事情真的不難。

  那為什麼又“易往而無人”呢?為什麼“自然所牽隨”呢?

  我們下面就說這個問題。

  這品經多次出現“自然”這個詞匯。

  剛才我說了,意義都各不相同。這裡的“自然”是指習氣、是指惡習。

  大家想一想,你的習氣已經成了自然。你對你的家人,你對你的親人,你對你的兒孫放不下,貪戀,捨不得放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是難捨難分。阿彌陀佛看你這個樣子,他只好走了。這是你自己的障礙,念佛到臨終不能往生。

  這是雙關語的第一個意思。

  “自然所牽隨”它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是什麼呢?是你的習氣。因為你放不下這個世間,放不下你的親人。佛來接引的時候,你難捨難分。佛看到你這個樣子,佛就走了。

  你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你不能往生,這就叫“自然所牽隨”。

  這是雙關語的第一個意義。

  下面說第二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跟第一個意義正好相反。大家一定要注意了,這個意義是截然相反的。第二個意義是什麼呢?是說到臨命終時“自然所牽隨”。

  這個“自然所牽隨”是指什麼呢?是指你的願力自然成就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自自然然地就跟阿彌陀佛走了,就去西方極樂世界了。

  你看,同樣一句話,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

  老法師是這樣告訴我們的,說這句經文是雙關語,都能講得通。那就看不同的人,因人而異吧。不同的人可能是第一個意思,不同的人可能是第二個意思。但是老法師告訴我們,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這是告訴我們什麼呢?要我們捨棄世間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

  我們往生淨土以後,我們的壽命與快樂都同佛菩薩一樣無有窮盡。

  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殊勝無比的利益,為什麼我們還要貪戀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呢?這些都是無常的,何必繼續操心和憂慮呢?

  〔捐志〕是捨棄對於世間的欲望和追求。

  〔道德〕:“道”是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淨土之果。“道德”,道是因,德是果。

  〔譊譊〕是競爭喧嘩之態度。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我們世間人,有立志做大官的,有立志發大財的。

  佛在這裡勸導我們,把這些統統捨棄掉,捨得干干淨淨,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一法不存。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告訴我們,在佛門裡,即使是弘法利生的事,也不可以執著。真的立志在弘法利生,你也決定不能往生,你也得不到清淨心。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說我立志要弘法利生,我怎麼不能往生呢?而且在這裡說,決定不能往生。

  下面告訴你怎麼做是對的。

  弘法利生,要不要做?要做。怎麼做?隨緣做。

  就這麼幾個字,多簡單的答案!

  我們是不是這麼做的:

  不可以攀緣去做。有機會就做,沒有機會不去找它做,做就等於沒做一樣。就是我們常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要怎麼樣呢?要三輪體空,心裡一心一意念佛。

  弘法利生隨緣做,不去攀緣做。攀緣做生煩惱,你不能往生。

  我們要把這一段話聽明白,告訴你:

  要做到三輪體空,你的心裡一定要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

  “勤行求道德”,“道”是指修行的方法、功夫,指修行的方法和功夫;“德”是收獲。在這個地方,“道德”兩個字,跟普通的道德兩個字講法不一樣。

  這裡的“道”是指持名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

  這個很特殊,道德在這裡講法和其他時候講不一樣,“道”是指持名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

  我們今天修的是持名念佛之道,必得往生不退之果。佛是要我們這樣去用功、去精進、去努力。我們要聽明白佛對我們的教誨,不要把它搞錯了、搞偏了。

  〖可得極長生〗

  世間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求長壽,是不是這樣?哪個人都想長壽。長壽好不好?老法師告訴我們,未必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長壽的人,如果你身體健康,這好。如果你身體不健康,這就不好。如果身體不好,老法師說,不如早點求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壽命和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你說那該有多好!

  〖壽樂無有極〗

  佛在這部經裡,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億萬分裡的一分。

  大家注意聽,在這部經裡,佛為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億萬分裡的一分。你說沒有介紹到的還有多少呀!

  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況,諸佛菩薩也說不盡。多長時間說不盡呢?窮劫都說不盡,無量劫都說不盡。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殊勝,該有多麼美、多麼殊勝!

  在這部經裡,佛只不過是給我們舉幾個例子而已。

  極樂世界的無量壽是真的無量壽,人不老,這樣的無量壽就好。所以佛極力勸我們求生西方。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這兩句是佛在繼續勸勉我們,真是苦口婆心哪!

  〔何為〕是問話,為什麼你還貪戀世間事呢?

  〔譊譊憂無常〕:這一個詞“譊譊”就把六道眾生的心情一語道破了。

  六道眾生啊,干的就是這些事情,患得患失。

  哪些是世事?哪些是無常?讓你一天到晚操這麼多的心?讓你這麼憂慮?

  佛在這一品裡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放在這。什麼時候給我們答案呢?在下一品經裡詳細為我們說出來,勸告我們:

  搞這些東西就是搞生死輪回,就是搞六道,就是搞三途,是自作自受。

  我們要記住,佛給我們講的這些原理、理論,真實的基礎就是“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佛一再勸勉我們不要去想這世間的事,不要把世間的事放在心裡,要把西方極樂世界放在心裡,把阿彌陀佛放在心裡,你一生決定能夠圓滿成佛。

  最後有四句話供養給同修們:

  世事都是假

  何必空牽掛

  心住三昧中

  修道自通達

  這一品經文就講到這裡。

  下面給大家說說這一品經文的幾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這一品經文,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壽量、快樂,顯示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好,勸勉我們發心求生淨土。

  第二個要點,從三十二品開始到四十八品結束,彌勒菩薩是當機者。

  釋迦牟尼佛把守護《無量壽經》的重任交給了他的接班人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欣然接受了世尊的重托,他示現成佛以後一定是護持這部經、弘揚這部經。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護念經。

  第三個要點,菩薩的心量是“容容虛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菩薩的包容沒有絲毫勉強,沒有作意要容忍,法爾如是,是自自然然的包容。

  第四個要點,“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是我們修行人成敗的關鍵。

  這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敗。也不能遲緩,遲緩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

  第五個要點,真正的佛弟子要努力修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周邊的人。

  可以先從你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做起,然後再普遍推廣,用這個為眾生祈福,用這個祈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

  第六個要點,極樂世界這麼好,往生也不難,為什麼很多同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生不起來?願心生不起來?這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

  如果你了解了六道輪回的事實,了解了墮三途是苦海無邊,你就會心生怖畏,信心和願心會油然而生。

  第七個要點,不可以執著弘法利生的事情。

  執著弘法利生,你也決定不能往生。因為無論執著什麼,你都得不到清淨心。弘法利生要不要做?要做。怎麼做?隨緣做,不可以攀緣做。有機會就盡心盡力去做,沒有機會不去找著做。做就等於沒做一樣,“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要三輪體空,心裡一心一意念佛。

  這就是這一品經文的七個要點。

  今天就交流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