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嗎?」 須菩提自然知道佛陀這一問的深意,便從眾生立場所見作答:「是的,佛陀!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陀便接著須菩提的回答,一語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說:「須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來了。」 須菩提心有領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說之義,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的。」 這時候佛陀以偈說道: 若有人想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 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講話: 此分皆為演繹推廣前分「降心離相”的義理,顯示眼見心想的三十二相,一落有相執著,就不是佛的真身。佛陀於前文說明有為的佛相皆虛妄的道理,共有三處: (一)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第五分) (二)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第十三分) (三)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具足諸相見。(第二十分) 前文是「眼見”的佛身,此分則是心裡「觀想”,雖然心目有別,但是都為取相執著,非真如法身也。謂法身非相,豈能以幻化不真的三十二相觀之呢?如果觀想的三十二即佛的真相,那麼轉輪聖王同樣具足三十二福德相,不就是如來了嗎? 此分佛陀更進一步,把心識所觀想的三十二相,掃蕩潔淨。不論眼目所見,心識念想,顯於內外之相,都是幻化生滅,與法身如來不相干! 三十二相非法身如來的真相,不過是佛陀於人間成佛,為了攝受眾生,因此示現人間最有福報的「轉輪聖王”三十二相,完成娑婆的應化事業。 一、觀三十二相非真 佛陀借聖王的福德相,令眾生心生渴仰,厭離五濁色身,止惡行善,培福修慧,從福德莊嚴的身相,悟解自心能生天冠璎珞,百福相好的三身。佛陀一再破除我們六根塵緣的不實,從妄心息,諸相滅,見自本來處。川禅師頌: 泥塑木雕缣彩畫,堆青抹綠更妝金; 若言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 降伏眼見心想的妄相,肯定有個常住的如來法身,離色聲香味觸法,無邊無礙,不生不滅,此佛性真實無變異,應用於一念清淨心,四無量心,種種一切無漏善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獅子吼品〉: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 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诃薩若不能捨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必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诃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如影相隨左右,只是吾人被浮塵緣影鉤牽,於聲色幻象流轉不已,不知心具清淨信根,有慈悲喜捨大神通,與諸佛如來等齊。 有一次道吾去京口,聽到夾山和僧人的問答。僧人問:「什麼是法身?”夾山說:「法身無相。”又問:「什麼是法眼?”夾山說:「法眼無瑕。”道吾不覺失笑。夾山便請教道吾有何高見,請慈悲為他說破。道吾說:「我不可對你說破,但你可以去華亭找船子和尚。”夾山問:「這個人有什麼高妙處?”道吾答道:「這個人上無片瓦,下無扎錐之地。” 夾山去華亭。船子一見他便問:「大德住什麼寺?”夾山說:「是寺就不住,要住就不似。”船子說:「不似,那似個什麼?”夾山說:「不在眼前。”船子問:「從哪兒可知道它?”夾山說:「眼見耳聞不能知。”船子和尚說:「鹦鹉學人話,永遠是個系驢樁。”接著又說:「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你怎麼不說?”夾山剛要張口,被船子和尚一槳打落水中。夾山剛爬上船,船子又一把揪住他說:「說!說!”夾山剛要開口,船子又打。頓然夾山有所省悟,於是點頭三下。作此偈: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鉤。 釣竿砍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凡夫與諸佛的心念同樣有不可思議的大勢力,就像夾山禅師的開悟詩,一波才動萬波隨。凡夫妄心造妄境,日夜如魚吞鉤,痛楚割截身心;諸佛真心如水清,不被鉤牽,如滿船月明。砍盡根塵緣影的釣竿,不再於千年萬劫的妄想海上飄零。 有一個僧人去向汾州石樓禅師請教說:「我還沒有認識我的本來面目,乞求您慈悲指點迷津。”石樓禅師說:「石樓沒有耳朵。”這僧人請罪說:「我知道我不對。”石樓禅師就說:「老僧也有過錯。”這僧人便問:「禅師您有什麼過錯呢?”石樓禅師說:「我的過錯就在於你不對。”這僧人聽了便行禮,石樓禅師立即把他打走。 汾州石樓禅師有一次問一個僧人:「你從哪兒來?”僧人答說:「我從漢國來。”石樓禅師問:「漢國的主人重視佛法嗎?”那僧人說:「幸好你是問到我,要是問別人,非惹禍不可。”石樓禅師問:「為什麼呢?”僧人答說:「連一個人都沒看見,哪裡還有什麼佛法可重視?”石樓禅師問:「你受戒有多少年了?”僧人答說:「已經三十年了。”石樓禅師說:「答得好!還說連人都沒有看見!”石樓禅師也一棒把他打出去。 石樓禅師沒有耳朵,因為本來面目,非耳聞覺知所能及的。心地清淨,平等無染即持戒,而不是執著於三十年的戒相。石樓禅師一棒打死妄想念頭,就像《金剛經》分分是破迷顯悟,字字截斷我們貪愛的眾流,要我們回歸鉛華洗盡的本來面目。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堅固呢? 一顆鑽石勝過百粒珍珠。 一事立功勝過百人推舉。 一步謹慎勝過百城防備。 一念慈悲勝過百年修為。 有為有相的,終究擋不住成住壞空的因緣法,唯有心念的清淨功德,勝過百年有求有得的福德。《金剛經》言空性妙理,是要吾人解黏去縛,脫透生死瀑流,不再似飛蛾撲火,蠅子投窗。妄心頓息,開發真心,所以在經文中,反覆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細述信、解、行、證的修行歷程。 發菩提心能開發身中寶,作一切善法的種子,我們如何發起菩提心呢?窺基大師說: 因何發心? 一者見聞佛等功德。 二者聞說菩薩藏教。 三者見聞佛法將滅,見眾生惡濁不善,令余學我起菩提願。 又言發心具十德: 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 三修集善根。四志求勝法。 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 九信樂大乘。十求佛智慧。 佛陀摒除應化身相,圓滿報身諸相,不是否定佛身萬德莊嚴的功德,而是要我們離眼目意識的假象,從心地用功夫,所謂「擒賊先擒王”,心王降伏,六賊魔軍自然潰敗,就像拂湯止火,不先熄掉火源,要搧涼一鍋沸湯,徒勞空費力氣。吾人執著眼見為真,耳聞為實,不知凡夫六根門頭,幻影重重。 從前有一個戲班子,因為國內發生了饑荒,他們只好帶著道具到國外另謀生計。中途必須經過一座山,傳說山中住有吃人的羅剎鬼。他們雖然拼命趕路,但是趕不到村落去投宿,只得在山中過夜。山上氣溫很冷,寒風刺骨,於是他們就生起火堆取暖,並且在火的旁邊睡覺。 其中有一個人生病,禁不住寒冷,他就從道具箱中隨手拿了一件戲服穿上,而這件戲服碰巧是扮羅剎鬼穿的。他沒有覺察,坐在火旁取暖。半夜中,有人從夢中醒來,不經意看到火的旁邊坐著一個羅剎鬼,於是驚慌大叫,拔腿就跑。這樣一來,驚動了大家,一群人盲目的跟著逃跑。 這時候,穿著羅剎鬼戲服的人,看見大家奔逃,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拼命跟在大家後面跑。跑在前面的人,看到後面的羅剎鬼追上來了,更加恐怖,於是拼命狂奔,也不管荊棘和石頭,不管小河和溝壑,都不顧一切的飛奔過去。弄得大家精疲力盡,並且偏體鱗傷。直到天亮,才發現後面追的人原來不是鬼,而是自己的同伴。 二、聲色六塵是邪道 佛陀先以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非離相之法身如來,聖王之三十二相乃依善緣業因而生,而佛陀的三十二相是依法身而示現的,因此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臨濟禅師說: 五蘊身內田,內有無位真人, 堂堂顯露,何不識取? 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 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想體變殊。 情生智隔,不識身內田中的無位真人,生心取內外中間諸相,心動為魔,妄造身口意三業,輪轉不休。所以在此佛陀教誡行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陀斥責著相的凡夫,不可以三十二相的色身,靈山說法的音聲就是佛。因為所謂的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緣聚而成,緣滅則散,哪裡是法身常住的如來?《大乘起信論》: 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俗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諸佛修諸波羅蜜,度脫眾生,不取眾生相,因為實知一切眾生與己身真如平等無異。色身音聲不過是於世間攝化之方便,因為中道第一義谛,無有世俗境界,幻化之施作,為隨眾生見聞得益之用。 龜山和尚有一天看見一個僧人在讀經,就過去問他:「讀什麼經?”僧人答說:「是《無言童子經》。”和尚問:「共有幾卷?”僧人答說:「兩卷。”和尚反問:「既然是無言,怎麼還有兩卷?”那僧人愣了半天答不上話來。龜山和尚代他說:「要論無言,豈止兩卷。” 無言之教,豈止兩卷?法身真如功德,豈是三十二相之眼見,音聲流布之耳聞,可以涵容得盡?佛陀以相即無相,除去吾人常見,令人不滯於六塵緣境的妄相。佛陀用此偈總結「降心離相”的空理,空去我等四相,不住於心外六塵的染污,心內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達到真空離相的境界。 關於佛陀破除吾人對「佛相的住相”有四處,即第五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第十三分「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第二十分「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具足諸相見”,二十六分「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破除佛陀說法的「法相”有三處,即第七分「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第二十一分「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第二十六分「若有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要我們不應住於六塵生心,不住六塵布施,應無所住,而住其心。住於色塵和聲塵求佛,了不可得!以染污境求清淨法身佛,如此愚癡行徑,不就是在行邪道嗎?六祖惠能大師說: 一者外觀覺諸法空,二者內覺諸心空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之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 有人問傅大士,世間的物有生有死,事成有敗,我們如何能久住常樂? 大士回答:「有為諸行,即成魔業,令人不得久住安樂。” 「什麼是有為諸行?” 「悭心是行地,貪心是行地,殺害心是行地,食噉眾生心是行地,偷盜心是行地,瞋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損他利己心是行地,調戲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绮語妄言心是行地,惡口兩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賢心是行地,愛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爭勝負心是行地,相凌滅心是行地,相斗打心是行地,一切諸慢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無慚無愧心是行地,違恩背義心是行地,不謙讓心是行地,相誹謗心是行地,毀咨心是行地,世間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貪華艷之色是行地,耳貪非法之聲是行地,鼻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貪細滑是行地,意緣惡境是行地,一切有為諸行,若善若惡,皆是魔業也。此諸行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常處闇宅,永劫長夜,無有光明,急須遠離。” 雲巖昙晟禅師有次上堂說法:「有戶人家的一個兒子,問他什麼,無所不知的。”弟子洞山就問:「他屋裡藏有多少經書?”雲巖說:「一個字也沒有。”洞山問:「那他為什麼能知天下事?”雲巖說:「因為他日夜不眠。”洞山指一指自己的胸口問:「這一件事他能回答嗎?”雲巖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晝夜惺惺然,靈光獨耀,不被六塵昏沈心地,此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功用遍及河沙法界,眾生剎塵心念,無所不知。這本來事,非諸佛獨據,為人人有名有份,如何說得?狐疑凡夫,聞之心即狂亂,因此昙晟禅師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善財童子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首先參訪可樂國和合山的德雲比丘,但找了七天遍尋無蹤,終於在某個山頂,發現他的行徑。善財童子說:「您一峰飛過一峰,我今日才看到您的影蹤。”德雲比丘回答:「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下過妙峰頂。” 來去坐臥是生滅相,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道出一句「無來無去”的不動實相義。佛陀演說金剛妙法,亦即向吾人滿盤托出一個摒去塵影,心離諸相,呈露光灼灼的萬裡晴空。以真空故,納千萬象,空有交融,事理不廢的法界。 從前京都南禅寺門前有一位被稱為「哭婆”的老太太,下雨天也哭,放晴日也哭,每天就是哭個不停。南禅寺的和尚問她:「老太太,什麼事讓妳這樣傷心呢?”老太太說:「和尚,我有二個女兒,大女兒嫁到做草鞋店,二女兒嫁到雨傘店。如果天氣晴朗,賣雨傘的女兒就要發愁,如果下雨,做鞋的女兒擔心生意清淡,所以不論晴天雨天都有女兒苦惱,我怎麼能不哭呢?”這時和尚說:「老太太,你別哭,不論晴天或雨天,妳都要歡喜,我傳授妳方法,當晴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鞋店生意會比較好;下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女兒店中便會熱絡,如此這樣想,晴天雨天妳的女兒都有生意上門,妳何必再傷心難過呢?”從此以後,哭婆變成笑婆。 這則「哭婆笑婆”的故事,老婆婆就像凡夫心,隨逐外境,生憂悲啼哭,和尚要她一念轉悲成喜,一樣的晴天雨天,外境沒有兩般,我們的心能造極樂能造地獄,所以《大乘起信論》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於染污塵境,枉受晴雨之撥弄,悲歡無常之苦,知過去心不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念不生,澄然寂靜,永居安樂國土。 般若無漏的功德,於《萬善同歸集》卷下,永明延壽禅師有深刻的注解: 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眾川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不謂般若,但習有為,只成生死之因,豈得涅槃之果。 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樂,後世余殃債。 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覺常海。 若禅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剛定。 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