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正確的財富觀


 2018/11/18    熱度:4339    下載DOC文檔    

  種福田 

  相傳,在印度的窮人們會供奉「功德天」這位女神以祈求財富。有一個窮人每天都誠心誠意地供養功德天,終於有一天得到了感應!他看到功德天進了自己家門,連忙滿心歡喜地上前迎接招待。但於此同時,有另外一位長得又黑又丑的女人也要跟著進他的家門,他覺得非常奇怪,便想把這個女人趕走。 結果這位黑女人便開口說:「我是功德天的妹妹,我們姊妹總是同時出現,不會分離的!你既然感應到祂現身,我就一定會跟著來。

  祂負責給予你財富,我則負責來銷散你的積財,錢財有積聚就會銷散,這是必然的現象。」這則故事,正說明了「積聚皆銷散」的無常法則。 世上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財來財去的過程或快或慢,但總沒有永遠不變的財富。積聚的財物變成不動產也好,存入銀行也好,都無法保證它永久不會損失或銷散。佛經上說,世間的財富是五家所共有:水災、火災、盜匪、惡王、不肖子孫。縱使錢賺得再多,也無法預料無常意外何時會發生。 既然錢財終究會變動、會銷散,那麼,如何將擁有的財富作最有意義地運用?才是擁有財富者最重要的思考課題!因此,佛教的財富觀相當強調「布施」的觀念,如果因為害怕錢財銷散,而死守著不加以運用,即使有再多錢財也是毫無意義。

  要知道,現世能有聚財、致富的機緣,無非都是過去世累積的善行,如:布施功德等等所致;如果沒有好好把握這些「資本」去修福積德,浪費了為未來世造善業的大好機會,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佛教,有著種福田的觀念。而布施錢財,正是種福田最好的方法之一,以慈悲心救濟病者、貧窮、孤老、流浪動物等等,或以慈悲心去建設、造作有利於大眾的公共福利事業,叫作「悲田」;而護持佛教、尊重人倫師道,以恭敬心供養三寶、父母、師長等,叫做「敬田」。布施如播種,你不布施,怎能有收成?為善能得善果,布施也必得福報! 佛教並不認為擁有錢財是不正當的事,相反的,擁有錢財,有時也更有能力造大事業、為群眾謀福。世尊鼓勵在家人以正確無誤的心態來看待賺取金錢、擁有財富的需求,為的是使在家人不貪著物質享受,而在賺取生計的同時,也能累功積德、修學佛法。

  錢財並不是罪惡,只要能了解它無常聚散的本質,好好去使用它而不是執著其上、被它所系縛,則這些世間財即具有正向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教也有一些求財、致富的法門,正是這個道理。 因此,一般人該以怎樣的心態來求財呢?經上說:「正命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這所說的「正命」,正是佛教徒求財時最重要的「合法」前提─不以直接或間接傷害眾生的事以求財,其營生事業必須合乎佛陀的教法(包含戒律)。凡是非法得來的錢財,無論出於什麼良好的動機,都是造業。人不能不依財物而生活,但錢財的獲得,必須要如法如律,這才是以正業、正命獲得財富的生活。

  《阿那律八念經》以及《大寶積經》也說:「菩薩摩诃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有越多財富,當然就越方便去做大布施、行大善事,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財富都必須是以正當方式去得到的。用非法的手段得財,不僅種下惡因,更是糟蹋了自己的福業。所以佛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在經典,佛陀開示有關在家居士的財富觀念,大致有四個理財的准則: 一、少欲、知足。 二、善盡照顧家庭責任、社會義務。 三、必須布施、供養。 四、用於資生(購買賺錢的工具、材料)以及儲蓄。

  若能依上述方法處理財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也才能使今生與來世遠離窮苦,資財不虞匮乏,而能專志修行、繼續累積善業,為自己累積成佛的福德資糧。 世間種種財物皆有聚散,不必太執著其上;但行善、布施、修行所得的功德法財,卻是永不退失。這才是我們應該盡全心全力去追求的真正財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