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警官:佛陀遭受馬麥之報的因果故事
那我們再來探討,進一步探討阿耆達王,這位佛陀的護法。因為佛陀在這一生裡面,有示現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這個因果的報應,佛陀示現三個月馬麥之報,跟阿耆達王有關系。所以我們附帶來提一下,佛陀三個月的馬麥之報。佛在世的時候,毗羅然國的阿耆達王,他非常景仰佛陀,他發心要供養僧眾三個月。於是佛陀就帶了五百比丘應邀來到彼國,來接受供養。可是當佛陀還沒有到達以前,阿耆達王就招感魔障,這個天魔就知道了。天魔就用各種「寶飾」,就是珍寶。「女樂」,音樂都是這些彩女在演奏,這些美女在演奏,叫「女樂」。還有「衣食」,山珍海味的美食。還有「榮利」,就是榮華富貴。還有「色欲」,這五件事情。天魔就用這五件事情來迷惑阿耆達王,讓他在深宮,深居宮中享樂,並且忘記了供養佛陀的事情。而且阿耆達王還交代部屬,說三個月之內「不問尊卑」,不得禀報大小諸事。他忘記了,只顧享樂,還交代部屬不能夠呈報。所以他發心供佛這件事情,石沉大海,毫無消息。 那麼因為毗羅然國裡面沒有精捨,所以佛陀跟這五百個比丘的僧眾只好在城外的北邊樹林安單。佛就告訴諸比丘說了,這個地方非常窮困,而且人民多不信佛,所以乞食不容易,大家如果不願在這裡安住的話,可以隨意離去。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非常民主,他對這些他的眾弟子,如果有些人吃不下這個苦,他教他說,那你們可以先離開。但是所有的五百比丘都沒有人離開,只有一個人離開,就是捨利弗,這其實裡面也有因果關系。只有捨利弗獨自離開,其他比丘都隨佛安住下來。那麼眾比丘白天出去乞食,受盡各種苦楚,也很難托缽托得到一食。 剛好有一群信佛的養馬的牧馬人,就是牧人,就是飼養馬的這些人家,他也是信佛的,就看到眾比丘挨餓得難受,就好心說道了,他說,我這裡正好有五百匹馬要吃的馬麥,大家願意分一點充饑嗎?佛陀就說了,這個馬是屬於看馬的人的,他們都是用很好的野草啦、鹽水來喂馬,因此這個麥應該可以接受供養。佛的侍者阿難就拿了佛吃的馬麥,走到村落裡面,要有人煮嘛,就看到一位女子,先贊歎佛的功德,再請這個女子幫佛的馬麥做成干飯。這個女子就說了,我家事情很多啦,沒有空為佛做飯啦。旁邊的一位女子聽到以後,主動的向阿難說,你拿馬麥來,我幫佛做飯,我也願意幫其他行善的持戒比丘,智能的比丘做飯。 所以行菩薩道要有勇猛心,要做不請之友,要主動積極,要熱心幫助人,要真發心,真誠心來供養,這樣的話都會跟菩提心相應的。何況是佛陀呢?這麼偉大尊貴的佛陀來到這個地方安單,是這個地方人的福報。結果阿難拿馬麥來,妳說,我很忙,我沒有時間幫你們煮,我沒有空為佛做飯。所以這表示,第一個女子福報不夠。那第二個女子善根深厚,心地慈悲,所以護持三寶的正念超越了她的業力。前面那個業障深重,換句話說,我執深重,只顧自己,不顧眾生。 所以這個女子做好飯以後,阿難就把這個煮熟的馬麥,就捧回到樹林裡面。因為阿難那時候還沒有證法身,阿難對佛陀是非常地敬重,又非常地仰慕佛陀,所以阿難想到說,佛陀沒有飯吃,本來佛陀他就是一個國王的太子,他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他要吃什麼都有,他不缺乏這些菜肴美食,今天卻是要吃這個不能夠補養身體的馬麥粗食,而且還沒有湯水,只能喝一般的水。阿難想到這樣就不禁悲從中來,那心頭非常、心裡非常難過。佛陀知道阿難的感受了,佛陀就告訴阿難說,你要不要來嘗一嘗?阿難就過去嘗一下以後,發現滋味非常地好,原來馬麥中都有天人加入美味了。 所以各位不曉得有沒有那個經驗?如果你到戒律道場,或到真正的正法道場,或者你去參加佛七法會,或者你那個地方剛好有高僧大德駐錫,你到那個佛寺去參訪。其實是個很普通的一碗白飯,還有很簡單的素食,可是你會發現,那個飯吃起來特別的香、特別的好吃。我有那個經驗,很簡單的豆腐而已,炒豆腐啊、炒青菜啊,可是特別的好吃,就是跟這裡一樣。以禅悅為食,天人、諸天都加入美味了,這叫天廚妙供,天廚妙供,禅悅為食,加上有佛力加持。阿難便將做飯的經過就禀告佛陀了,佛陀就說了,早先那位女子如果做飯的話,以後便是「轉輪王第一夫人」,後來那一位不請自來的女子,後來獲得很大的福報,無可限量。所以能夠幫佛陀煮飯,幫佛陀服務,那是無上的福報。 各位在聽我講經裡面都有提過,我幫南林尼僧苑重建南林尼僧苑,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她們被地震震垮,後來我發願,護持南林尼僧苑重建。那邊有一個佛陀紀念塔,有到台灣來參加萬人念佛的蓮友,都曾經到過南林尼僧苑去禮拜佛陀紀念塔。那個佛陀紀念塔裡面有佛陀的真身捨利。那麼南林尼僧苑那個當家,如慧法師的姐姐,本身是中風,那中風都已經手腳不靈活了,也是算很嚴重了。她就跟如慧法師說,她說,我現在中風,我就發願,從佛陀紀念塔的台階的入口處,要走到佛陀紀念塔,大概要走兩、三分鐘,走慢的話要走五分鐘,走快的話大概兩、三分鐘。她說,我每天早晚,我發願負責來掃佛陀紀念塔的登山步道,就是朝山道。她就每天這樣掃樹葉,掃干淨。因為到南林尼僧苑的佛陀紀念塔的入口處一定要脫鞋子,不能穿鞋子,就穿襪子。有人會朝山、會朝拜,三步一拜,會沿著這個朝山步道頂禮佛陀。所以到那邊入口處不能穿皮鞋,就要穿襪子走進去,所以那個步道很干淨,那都誰掃的?就是如慧法師的姐姐掃的,每天掃。說也很不可思議,很神奇,掃了大概半年、一年以後,她的中風的手腳不靈活,全部恢復正常,完全恢復正常人,就恢復到沒有中風以前那種身體狀況,感應道交。 所以佛陀說,後來幫佛陀煮馬麥那位女子,也獲得無量的福報。佛跟眾比丘餓了以後吃這個馬麥,當中捨利弗先離開,這裡面它有很深的因果在裡面,等一下我們會討論。目犍連尊者一度想用神通力去忉利天請回天食來供養僧眾,佛陀講一句話了,佛陀就開示了,「諸比丘惡行報熟不可移轉。」佛陀有神通,佛陀有六通,他佛陀有宿命通,阿羅漢只有五百世,佛陀無量世。我們不是看到佛陀當時在住世的時候,要圓寂以前,不是有一個外道比丘嗎?外道一個修行人,他要皈依佛陀。那佛陀旁邊的這些尊者都是阿羅漢,阿羅漢就用他五百世的神通一看,诶,這個外道沒有福報可以做為佛陀弟子。他跟佛陀說,不行,這個外道沒有善根,他五百世都沒有種善根,怎麼可以出家呢? 佛陀有無量世,佛陀看無量世,佛陀一看,其實佛陀也不用入定,也不用出定,佛陀他「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陀不用入定,佛陀不用說我再來盤腿,再來入定,那不是「首楞嚴大定」。佛陀就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就是,「那伽」就是什麼?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佛陀他已經證得常寂光淨土,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成究竟覺了,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都永亡了,四十一品無明又破盡了。所以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所以佛陀可以看到無量世。佛陀一看,诶,這個外道曾經在無量劫以前是一個樵夫,砍柴的樵夫,結果在山中遇到一只凶猛的老虎追趕他,他一緊張就爬到樹上,一句南無佛,南無佛救我。那個樵夫在阿賴耶裡面,烙下這個南無佛這一句佛號的種子下去,無量世以後,遇到佛陀可以出家。 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如果一天念一萬聲,那就不得了,他是念一句南無佛,就可以出家了,你就一天一萬聲、兩萬聲,那就不得了了。所以佛陀知道因果不空,佛陀說,「諸比丘惡行報熟不可移轉」。所以佛陀有三不能,佛陀第一個,眾生度不盡,定業不可轉,無緣不能度。你看第二個,定業不可轉,佛陀連他自己的釋迦族都被滅掉,佛陀也沒有用神通力去救他的釋迦族。佛陀自己本身,曾經在有一世的時候,他在摔跤的時候,因為對方讓佛陀的腰受傷,佛陀在一怒之下,也扭斷了對方的腰部,對方的腰部也折斷了。佛陀因為那一世的這樣的一個果報,造了這個惡因,佛陀在這一世裡面也是腰酸背痛。 這是老法師在講「因果的理論與事實」裡面,老法師有這樣開示。所以佛陀知道這個道理、佛陀知道這個因果,所以佛陀說,這個惡緣已經成熟了,不能夠移轉,甘願受馬麥之報。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確實有道理。村女為佛做飯,肯與不肯,果報天差地別。被動跟自願之間,未來的果報竟差之千裡。所以我們在學佛的初發心,做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個因果關系。菩薩是畏因,智者慎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李炳南老師在「明倫月刊」裡面他的開示,弟子把它整理以後,再登載在「明倫月刊」三百二十三期。 那剛才提到說,佛陀那個三個月的馬麥之報,捨利弗有先離開。那佛陀為什麼有馬麥之報呢?等到這個馬麥之報三個月都過了以後,佛陀的弟子就想起來請佛開示了。但是在佛陀還沒有開示以前,那個阿耆達王想起來說,糟糕了,我有供養佛陀,怎麼可以忘記呢?他就跟佛陀請罪,來跟佛陀報告,他說,請佛再來讓他供養一次。佛陀怎麼說呢?佛陀說,我應你所邀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該回去了。所以佛有三個月的馬麥之報,所以這樣看起來,一切都是佛的美好安排,不管善緣、不管惡緣。在這個地方看起來,好像阿耆達王被天魔作亂迷惑,但是反過來說,也是成就了佛陀了這個宿世的因緣,還這個業報。《玉歷寶鈔》裡面觀世音菩薩講,因緣果報的道理,哪怕是諸佛如來再來,都不能違背這個道理,都不能改變。 所以在三個月的馬麥之報結束以後,弟子就問佛陀了,為什麼佛陀你這麼尊貴,還要受三個月吃馬麥的果報呢?佛陀就告訴他們,佛陀說,在無量劫以前,那時候有一尊佛叫毗婆屍佛。那一尊毗婆屍佛成佛的時候,受到國王人民的隆重禮拜供養。當時釋迦牟尼佛他的那一世是一個外道,是一個「梵志」,修苦行的外道修士。他也是帶了五百個弟子在乞食,可是看到毗婆屍佛受到這麼隆重的供養,生起了嫉妒心。你看,佛陀在因地示現給你看,佛陀在那一世當「梵志」的時候,他也有嫉妒心。當時那個外道,就是佛陀的前世,就講一句話了,他說,這個沙門這麼大的排場,就是毗婆屍佛,這麼大的排場,他配吃馬麥就不錯了。就造這個口業。 當時除了一個上首弟子,也就是這一世的捨利弗,在那一世也是跟著佛陀,所以佛陀這些弟子都不是跟他一生一世的,宿世都跟佛陀在修行。那一世的上首弟子是捨利弗。捨利弗覺得這樣不行,他有跟佛陀報告,佛陀在那一世是「梵志」,捨利弗覺得不可以毀謗毗婆屍佛,其余弟子都認同、都贊同。所以你看這一世,這個三個月的馬麥之報,捨利弗不用受報,因為他沒有共業,他沒有造這個口業,沒有造口業的毀謗、嫉妒毗婆屍佛這個果報,他沒有造業。所以釋迦牟尼佛因為這一句話不知道受多少的苦報,雖然他精進修行又皈依佛法,乃至於修成正果,但是那個余報還未盡,所以還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那麼捨利弗當時沒有造這個業,所以他當時,佛陀在吃了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這個期間,捨利弗是享受三個月的天廚妙供。真的是善因善果,還是惡因惡報,都各有因果的。所以「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我們要戰戰兢兢地努力,千萬不要造惡業。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五四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