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業障的方法和要點
忏悔的方法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記載。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忏悔業障願中的四句偈語:往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這四句講的很簡單,那麼我們介紹一種更為詳細的忏悔方法。 佛陀在《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詳細講述了忏悔業障的具體方法: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為無量無邊眾生。令得清淨解脫安樂。哀愍世間福利一切。若有眾生。由業障故。造諸罪者。應當策勵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口自說言。歸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轉妙法輪。持照法輪。雨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燃大法炬。為欲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常行法施誘進群迷。令得大果證常樂故。 佛告訴天帝說:你現在修行,願無量無邊的眾生得到清淨解脫安樂和福利,如果有人因為業障,造作種種罪過,應當盡力晝夜六時,合掌致禮,一心系想,口中念言:歸命頂禮,一切諸佛,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妙法輪,利益世間眾生,普為眾生作無上福田,破壞眾生惡業重障,為無明暗夜作大光明,開顯一切妙法寶藏。另無量眾生得獲果證。 如是等諸佛世尊。以身語意。稽首歸誠。至心禮敬。彼諸如來以真實慧。以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善惡之業。我從無始生死以來。隨惡流轉。共諸眾生造業障罪。為貪嗔癡之所纏縛。未識佛時。未識法時。未識僧時。未識善惡。由身語意。造無間罪。 這樣的諸佛世尊,我們以身語意,至誠禮敬,諸佛如來以真實的無量智慧對我們的一切善惡之見均十分明了,我們從無始以來,隨惡業流轉,和別的眾生造作罪障。被貪嗔癡所纏搏。在沒有認識佛、法、僧之前,沒有了解善惡業之前,由身語意造作了無量無邊的罪業。 惡心出佛身血。誹謗正法。破和合僧。殺阿羅漢。殺害父母。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十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於諸善人。橫生毀謗。斗秤欺诳。以偽為真。不淨飲食。施與一切。於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惱害。或盜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現前僧物。自在而用。如來學處不樂奉行。師長教示不相隨順。見行聲聞獨覺大乘行者。喜生罵辱。令諸行人心生悔惱。見有勝已便懷嫉妒。法施財施常生悭惜。無明所覆邪見惑心。不修善因令惡增長。於諸佛所而起誹謗。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以惡心傷害佛,誹謗正法,破壞合和僧人,殺害阿羅漢,殺害父母,以身業三惡殺盜YIN,語業四惡、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意業三惡貪嗔癡,造作十惡業,或者教唆他人作。見到他人作起心隨喜。對於善人毀謗欺诳,把假的當作真的。不淨飲食,對於六道中的父母使其損害煩惱,盜竊僧物,自己享用。佛制之戒不去奉行,師長的教導不去服從。見到大小乘行者口出辱罵。令修行人心生懊悔,見到他人勝過自己,就心懷嫉妒,對於布施十分吝啬,因無明覆蓋,導致邪見,不修善因,惡行增長,在諸佛所,把正法說成非法,把非法說成正法。 如是眾罪。佛以真實慧。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我今歸命。對諸佛前。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復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所作業障。應墮惡道地獄傍生餓鬼之中阿蘇羅眾及八難處。願我此生所有業障皆得消滅。所有惡報未來不受。亦如過去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忏悔。我業障今亦忏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亦如未來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皆忏悔。我業障今亦忏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亦如現在十方世界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忏悔。我業障今亦忏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 對於這些罪業,佛都清楚明了,我現在佛前發露自己的罪過,不敢隱瞞。沒有造作的罪業,以後不敢造做,已經造作的罪業今天都忏悔。我所做的罪業,應當墮落到地獄餓鬼旁生阿修羅等八難之處,願我這些業障今生都能消滅,所有惡業不再受報。就像過去現在那些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都已經忏悔,我的業障現在也忏悔。都表露出來,不敢隱瞞,已經做的罪業願能滅除,沒有做的罪業更不敢再造。 善男子。以是因緣。若有造罪。一剎那中不得覆藏。何況。一日一夜乃至多時。若有犯罪欲求清淨心懷愧恥。信於未來必有惡報。生大恐怖。應如是忏悔。如人被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心不得安。若世人犯罪亦復如是。 因為這樣的緣故,如果造罪一剎那也不能隱瞞,何況一天一夜,或者更多,如有犯罪,想求得清淨,心裡慚愧羞恥,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惡果,生起恐怖,應該這樣忏悔。像被火燒了自己頭一樣,一定要讓它立即滅掉,如果火不能熄滅,心裡絕對不會安寧。 簡單介紹了忏悔罪的方法之後,我們可以知道忏悔有這麼幾個要點: 1、忏悔要有慚愧羞恥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錯了。 2、忏悔要相信因果報應,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肯定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3、忏悔是要在我們發現錯了之後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後再說。 4、忏悔不是忏悔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沒有這個心不能稱其為忏悔。 5、忏悔要以佛法僧為對象。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