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一種價值觀,這會直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
一、當前急需佛教的慈悲觀 在座的很多人,對佛教也許了解,也許不了解。其實,不說佛教中更深的道理,單單是它的慈悲觀,就是當前必不可少的。 如今的人們,對科技手段的掌握日新月異,聰明才智也是遠遠超過了幾十年前。然而遺憾的是,好多人特別缺少一樣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慈悲的心態。 你們在課堂上曾學過許多知識,但是有沒有學過怎麼樣做人,怎麼樣饒益社會,怎麼樣幫助一切生命呢?你們生命科學院,經常做各種動物的解剖,來研究生命的本質,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渴望快樂而不願感受痛苦呢? 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注意你的心態,它會成為你的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它會成為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它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為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它會影響你的命運!” 所以,一個人的心態,會直接決定未來的命運。如果沒有慈悲的心態,人生難免會以悲劇告終。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慈悲”?對此,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解釋得非常清楚。他是這樣講的:“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就是說,“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讓一切生命遠離痛苦。當然,這裡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人類,還包括所有的動物。 然而,現在人們非常缺乏這種理念,一看到動物,第一個念頭往往就是:“它的肉能不能吃,皮能不能穿?”不但對動物如此,包括對於人類,有些人也打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旗號,為了一己之利,不惜損害許許多多人的健康。 比如,一些藥廠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制造各種假藥害人;食品行業經常有聳人聽聞的內幕曝光,大家對此也司空見慣;醫院裡的“白衣天使”,不知從何時起,救死扶傷的光環已悄然褪色,變成了人們口中的“黑白無常”;還有一些老師,原本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現在也淪為了誤人子弟的元凶,甚至前不久杭州有個女老師,提出“寧可為妓,絕不為師”的口號,引起了國內外一片嘩然。 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有些高校培養出來的天之驕子,也開始紛紛放棄底線,為了錢什麼都肯干。聽說有個北大才子畢業後,由於找不到工作,就以賣豬肉為生。當地縣委書記覺得太屈才,特意給他安排了一個好工作,可是他不太會做人,與人交往的能力特別差,跟誰都合不攏,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好又回去賣豬肉了。 現如今,人們的倫理道德日損,這不僅跟社會風氣有關,跟學校的教育也有極大關系。假如學生平時耳濡目染的,都是賺錢的好處、發財的方法,除此之外,對大眾沒有任何責任感,對自己沒有任何道德約束,那人類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可怕。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說過:“培養一個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無異於給社會樹敵。” 二、佛教的慈悲遍及動物 鑒於此,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觀。 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心,內心只有對物欲的貪婪,就會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到頭來不但害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正如佛經中所言:“貪愛毒之過,能害一切人。”而要想真正生起慈悲心,最好是從佛教中汲取。 為什麼呢?因為佛教的慈悲范圍最廣。像儒教,雖然提倡“仁”,認為在仁、義、禮、智、信中,“仁”是最高的境界。但他們的“仁”也僅限於人類,為了父母等,也有殺雞捕魚的現象存在。相比之下,佛教的慈悲,跟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不會傷害任何生命,包括動物在內,誠如《大莊嚴論經》所言:“佛法大慈悲,終不傷害物。” 特別偉大的聖天論師,在《四百論》中亦雲:“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一切法,概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通達萬法皆空的智慧,一種就是不害任何眾生的慈悲。 這種慈悲,不單單是一種口號,而且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佛教的方方面面。就拿藏傳佛教中的“藏醫”來說,從古至今,從未做過動物的活體解剖;藏藥裡所有的動物成份,都是在動物死後才入藥的。藏醫的治病理念,是給予眾生安樂,但絕不把人的安樂與殺生劃上等號。 其實,不殺生,並不代表不能治病。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就非常反對殺生,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殺生求生,去生更遠。”意思是什麼呢?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去殺害動物的生命,只會讓自己離“生”越來越遠。 現在有些人,為了所謂的營養,就炖雞鴨、吃魚蝦,並習以為常,從來沒有想過有什麼不對。其實,你吃這些動物,不但不會延年益壽,反而會給自己的生命帶來極大危害。這是一種因果規律。 當然,對動物要心懷慈悲,並不只是佛教徒才這樣提倡,如今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也完全支持這種觀點。今年11月,在英國倫敦街頭,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演員薩拉·霍尼韋爾,上演了一次反對肉食的行為藝術。她半裸著躺在一個巨大的盤子上,周圍擺放著假的薯條和青豆,盤子旁邊是善待動物組織的標語:“設身處地想一下你盤中動物的處境。”她的這種行為藝術,就是希望激發人們對盤中動物的同情心。 印度偉大的和平主義者“聖雄”甘地,也曾說過:“從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可以判斷這個民族是否偉大、道德是否高尚。”這句話可謂意義深刻,理應引起我們每個人的重視。 有些年輕人聽了,可能不信這一套,難以接受這種理念。但等你年紀慢慢大了,有些道理通達了,就會體會到生命的珍貴,明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 昨天,我們在一個公園組織放生,有一位大學老師也參加了。她說自己差不多二十年前,就在這個公園辦過婚禮,當時由於不信佛,婚宴上殺了很多生命。如今,她對往事非常後悔,希望多參加放生,也算是對當年的一種補償。 所以,真正的慈悲,不僅僅是對人類,還應包括我們身邊的動物。 三、出家對父母是不是一種不慈悲 或許有人提出疑問:“既然佛教如此慈悲,那為什麼讓人出家,棄父母於不顧?如此不孝,豈不是與慈悲直接相違?”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由於一些電影和媒體的錯誤引導,如今很多人對出家的認識,都是負面的居多,根本不知道出家是最大的孝順。 要知道,人的生命不僅僅是這一世,對父母的孝順,也不是給他們一些錢,經常去看看他們,就可以了。從長遠來看,以金銀財寶、飲食衣物供奉,不能圓滿報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導他們行持正法,才是真正報答了雙親之恩。就像《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所言:“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蓮池大師也講過:“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子女才能成就孝道。蓮池大師還把孝分為三種:孝、大孝、大孝之大孝。其中“大孝之大孝”,就是令父母永遠離開痛苦、獲得快樂,這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也是出家後可以給父母帶來的。 因此,作為子女,自己一定要多行持善法,同時,盡量勸父母不要殺生、行善斷惡,這樣對他們生生世世的安樂才最有利。所以,從各方面來了解佛教,這一點很重要! 敬摘錄於《湖南師范大學演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