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家請看經文: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這兩個偈頌以及下面的三個偈頌是結歸二聖。二聖,指的就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共同輔助世尊弘揚佛法。他們在佛法的地位非常的崇高,特別是在《華嚴經》中二聖的地位尤為重要,所以這裡是結歸二聖。 首先結歸的是普賢菩薩,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長子就是父母的第一個兒子,在佛教中,常說如來有嫡子和庶子,嫡子就是指的大乘菩薩,庶子就是指的是二乘聖人。在如來的嫡子中,有資格稱為長子的,就是經中所說的上首菩薩,上首菩薩是最尊最勝的菩薩,也就是法王的接班人,所以稱為長子。釋迦牟尼佛的長子是普賢菩薩,其實,不僅釋迦佛的長子是普賢菩薩,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長子都名叫普賢。為什麼一切如來的長子都名普賢呢?這是因為佛菩薩的聖號都是以他的功德命名的,以德來命名,能成為諸佛的長子,必然具有普賢行同樣的功德,所以就都具有相同的名號。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是發心修菩薩道的人,我現在願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回向於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中,並且願自己的智慧和修行都和普賢菩薩一樣。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不但願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恆常保持清淨,而且願自己所能達到十方一切剎土,以及自己成佛所居住的國土,也恆常清淨莊嚴。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凡是具有如上所說智慧的人,我們剛才說了,都號曰普賢,願我和普賢菩薩一樣同樣具足甚深智慧、同樣具足清淨三業、同樣具足清淨諸行以及清淨國土,那麼當我的一切都和普賢同等時,我也可以名叫普賢了。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這三偈是講要向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學習。因為文殊菩薩表解,由解而發願,普賢菩薩表行,以解而起行;又普賢由行證理,文殊由解發智,以智照理,智理相合,行願相扶,方成正覺,所以要向二聖學習,和二聖等齊。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凡是發心修菩薩道的行人,不但發願普遍修持普賢菩薩的種種大行,也願普遍修習文殊菩薩種種的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這裡的彼事業,是指文殊、普賢二聖的偉大事業。菩薩發願修持二聖的大行大願,一定要像二聖的事業一模一樣圓滿無缺;這樣的修學,當然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要經未來際劫,恆無疲厭的精進修行才能夠做得到。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既然發願修持普賢、文殊的大行大願,那麼所修行的法門當然也無有限量,正因為修學無有限量的法門,所獲得的功德也無有限量。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安住於無量的諸行當中,就能了達由無量諸行而得到的神通。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文殊菩薩的大智勇猛有力,普賢菩薩的大行也是同樣,所以說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願將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的是永遠能夠隨他們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這裡是結歸回向以上所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以及在普皆回向偈中所說的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以及我們在回向偈當中介紹的十地菩薩的十大願,都是最殊勝圓滿,如果我們能夠修持這些大願,三世諸佛如來都會贊歎我們,認為我們是希有難得。我現在願將所修善根功德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為的是得到普賢菩薩所有的殊勝的行和所有的殊勝功德。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從這段往下共有十二個偈頌,都是顯示普賢行願的功德。以上四偈是贊頌往生淨土。普賢十大願不導歸華藏世界,而勸請導歸極樂世界有四個原因,在前面的長行中我們講過,第一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弘深,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第二、雖然十方佛土皆妙,但是初學佛的人很茫然,無所依托,心念不定,所以方便引歸極樂世界,令眾生的心念專一;第三、極樂世界不離華藏世界,我們前面這個講的非常的清楚,極樂世界也在華藏世界妙香水海之中,是在第十三層,導歸極樂世界就同等於導歸華藏世界;第四、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佛。 願我臨欲命終時,我,這裡不是專指的某個人,而是來代大家說的,清涼國師說,應把願我改成是人,是人臨欲命終時,則無惑已,就是大家就不再迷惑了。 像我們眾生到了臨欲命終的時候,心中會有萬般的不捨,貪戀親人,放不下世間的快樂,雖然學佛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想往生還是生不起厭離的心來,再加上親屬在身邊哭哭啼啼,以至於想要往生就會產生種種的障礙。現在由於修持普賢十大願王,臨欲終時,有願王相隨不相捨離,這樣我們直接導歸極樂世界,所以能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障礙盡除,就能如自己所願,順利的往生到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讀《彌陀經》當中有,即得阿鞞跋致,就是三不退,並且助緣殊勝,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和大菩薩們共同生活修學,所以以上所發的種種大願很快就能圓滿完成。不像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普賢行、修行十大願王真的是困難重重,要想圓滿成就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障礙重重。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種種大願圓滿成就,那麼這個自利的功夫可以說圓滿的完成了,但是往生到極樂淨土之後,極樂世界那是大乘種性往生之人,他們往生的淨土目的不是只是為了自利,還要去利他,所以說,利樂一切眾生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還要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有些娑婆世界的眾生,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馬上就會回到娑婆來度和自己有緣的眾生,來實現自己的大願,那麼往生淨土之後,阿彌陀佛就會加持他,隨自己的願再回娑婆來度化眾生。 彼佛眾會鹹清淨。鹹是都的意思,圍繞於阿彌陀佛的法會大眾都是身心清淨的,就像我們常說的清淨大海眾。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菩薩,得三不退嘛,皆是菩薩了,清淨大海眾菩薩。我時於勝蓮華生,往生之人一剎那間,就生到極樂世界的蓮池在最勝的蓮花中,最勝蓮花,也就是上品上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上品上生的人,立刻就能親眼見到阿彌陀佛。現前授我菩提記,見到阿彌陀佛的一剎那,阿彌陀佛就為往生的人授成佛之記。授記就是告訴此人,將來什麼時候成佛、成佛的國土、度化的眾生等等。《彌陀經》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皆得三不退,得三不退就不會再退轉了。只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得三不退,三種不退具足,所以永遠不會退轉下來,成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蒙佛授記。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蒙佛授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譯為億,千萬億的億,蒙佛授記以後,就可以化成無量無數身,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無量眾生。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度化眾生只有身相還不夠,還要有廣大的智慧,才能普遍的救度一切的眾生,使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才能夠度化眾生方便,有智慧才能幫助眾生究竟離苦得樂。 講到這裡,大家就可以認識到修行普賢行,對我們往生淨土的利益確實非常之大,由於修持十大願王,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上品上生,十大願王、普賢十大行,往生肯定是上品上生,這個一點懷疑都沒有。在最勝的蓮花中,親見彌陀,蒙佛授記,化身無數去救度眾生。所以修持十大願王,的確是導歸極樂最勝方便,我們一定要將修持十大願王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萬緣放下,不再對這個世間有任何的牽掛,一心求生淨土,這樣,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這是贊頌行願無盡。以上所說的普賢行願,無論是普賢十大願王還是普皆回向中菩薩的十大願,都是願力無盡,即使虛空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我願也無盡,何況這一切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這一切不可窮盡,所以我願究竟永恆,無有窮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這是校量功德。假如有人以滿十方所有無邊剎土,這麼多莊嚴的眾寶來供養佛。供養佛,這麼多的眾寶,那這個人所修的功德是非常多的,這個是沒法衡量的。供養衣服功德都無量,何況用所有剎土的眾寶供養無量的諸佛,這個功德是非常多的。不僅供養諸佛的功德,後面還有以最殊勝的安樂布施天人,那麼這樣供養諸佛、布施眾生,不是經過一段時間,而且是連續不斷的,經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時間也是非常之長,這個人所修的功德真的是難以想象。但是如果有人,對於普賢十大願王只是一經於耳,立刻生起清淨心,並且依照十大願王去修行,為的是實現自己渴求已久的佛果菩提,那麼這個人所獲得的殊勝功德,比上面眾寶供養如來、布施眾生所得的功德,大得多。所以說,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這是從五種果報來重頌修持普賢行願的利益。這五種果報,我們前面也講過,在這裡偈頌又重頌,重頌這五種果報。 第一偈是重頌增上果,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惡知識就是損友,我們學佛所發願、所要的是和善知識不相分離,這裡是惡知識,惡知識常說惡法和邪法,親近惡知識就會增長惡業、會增長惡見,增長惡業與佛法的解脫背道而馳,所以以惡知識是我們修學佛道的障礙。現在,因為得聞普賢十大願王,並對十大願王生起信心、受持讀誦就能遠離惡知識。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以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多去親近佛法,以佛法的標准我們來修行。現在我們都是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都是活在情執當中,情執當中,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反而不是依法,這樣非常容易遇到惡知識。惡知識它會增長我們的邪見,我們沒有佛學的基礎,又很少對照經典來修學,最後惡知識把我們帶到邪見裡面去了,帶到邪見裡面去了我們想想,我們的根錯了,那我們的修學、我們的路子還能走對嗎?你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你的見解錯了,非常之可悲的。所以我們受持普賢十大願王,能讓我們遠離惡知識、沒有惡知識的引導左右我們的見解、沒有惡知識去引導我們去造惡業,所以善根增長惡業消滅,永離一切諸惡道。這個大家一定要引以為戒。尤其是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時期,這種邪見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我們一定要依大乘經教來修學,經教當中怎麼說,我們就堅定我們自己的正見,我們的見解一定要和經典和佛法要相應,不要只聽人的,要多看經典,這個非常關鍵。這裡我們也不多說,因為今天時間的原因。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由於受持讀誦普賢行願,不但擺脫惡友的障礙、諸惡道惡劣環境的困擾,而且能迅速面見阿彌陀佛。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聽佛說法,並且和諸上善人,上善人就是大菩薩們,共同修學,自然能開發自己本具的智慧,很快具足像普賢菩薩那樣最殊勝的大願,這是修持十大願王所得的增上果報。 第二偈是重頌等流果,等流果就是由或善或惡的因,而生起相同同類的或善或惡的果報。比如造作殺生的果報,你把別人的生命奪去了,讓別人的壽命減損,那你也同樣感受減損壽命、多災多難的果報。現在有人修持普賢行願,就會感得這樣的等流果報。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等流果,得此相等的,如此因得如此果,這裡的勝壽命大家注意,不是指的壽命長,壽命的長短各隨前業,一定要知道壽命長短各隨前業。如果能盡自己這一報身、這一身的生命,在有生之年修殊勝行,決定不虛度光陰,這就稱為勝壽命。你的這一生非常的殊勝,我們現在說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一定要提高,我們對社會的價值、人生的價值,這叫勝壽命,殊勝的勝。《正法句》中說:“人壽百歲,悭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四弘誓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這就是說,你即使過百歲,不如多積功累德,這樣哪怕壽命再短,你做一天的功德,這樣你的生命沒有虛度。 此人善來人中生,大家不要認為生在人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佛經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現在看看,六道多少眾生?六道的眾生佛做一個比喻,惡道的眾生和人道相比,就好比天上的星星和太陽,三惡道的眾生是星星,人道的眾生是太陽。世尊當時從地上抓一把土問阿難,是大地上的土多還是我手上的土多?阿難說,當然是大地上的土多了,佛就說,大地上的土如惡道眾生,我手中的土比人道眾生,人道眾生的比例是非常少的,這是說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也都更有親身經歷,我們看現在,真正能夠聞到佛法的又有多少?和佛法結緣的、又是真正肯修行的又有多少?肯修行的、能真正發起菩薩大願的、這一生真正是為了了脫的又有多少?所以在六道中,只有我們要好好的修行,才不浪費這一世的報身。我始終都給大家說,不要浪費我們這一個色身,好好的利用好它,不要浪費這個身體,同樣也別浪費空氣,天天躺著睡著吃喝玩樂,不為社會做一點事情,浪費空氣。得了這個人身,難得的人身,不趕緊想辦法去解脫、永遠的快樂永遠的安樂,當然這個快樂不是欲望的快樂,它是清淨樂,能夠菩提樂、能夠得清淨、得菩提,那我們是浪費這個身體,我們不是二利,我們是二浪費!六道中,只有人能夠修持佛法、能得解脫,佛菩薩都是人修成的。現在有人聽聞十大願王,以信解受持的功德,就能生生世世生在人道中修殊勝行,不虛度時光,不久當可以成就像普賢菩薩那樣的種種勝行。 第三偈是離系果,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眾生由於往昔沒有智慧,不辨是非不知邪正,造作了極重的惡業,由因感果,必然會墮到無間地獄中受苦。因為眾生三善道是客居,三惡道是老家,所以這一世不好好的去修行,沒有智慧,早晚還是要墮落到地獄的,地獄時間長。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現在我們有幸聽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受持讀誦,就能於一念間迅速消滅五無間業,遠離惡業的系縛,這就是離系果,離系縛。 第四偈的上半偈是異熟果,好,我們看第四偈的上半偈,這是異熟果,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由於讀誦受持十大願王,就會感得將來受生為人時,生於名門望族之家,而且容貌端正,相好莊嚴;不僅如此,還非常的有智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出身好、長得好、有頭腦、有涵養,這些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要想感得這樣的殊勝果報,就要在修因上去下功夫,信解受持普賢十大願王,來生必定會感得族姓容色相好、智慧圓滿。 第四偈的後半偈是士用果,士用果就是人修行所起的力用。我們看這後第四偈的偈頌: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因為讀誦受持普賢行願,憑借普賢威神之力,不但不會被諸魔外道傷害,而且還能降伏諸魔外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此人堪為三界中一切眾生所應供養,這是士用果所得的力用。士用果就是所得的力用。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這是贊頌究竟果,在前面的長行中只說到五果,我們前面講到的五果,沒有說到究竟果,其實能得到前面的五果,當然就成就佛果菩提了。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諸佛在臨成佛時,在臨成佛前的時候,都是到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等正覺。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修苦行六年,最後知道這樣修苦行終究不究竟,於是離開了苦行林,到尼連河剃法沐浴,接著又接受牧羊女的供養,氣力恢復,到菩提樹下降伏魔怨,然後夜睹明星成等正覺。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諸含識,就是指的一切有情,成佛以後不是指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是什麼都不做,還是要轉大法輪,使諸眾生皆得利益。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這八句是結勸受持。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這兩句是總結前面長行中所說的聽聞、信樂、受持、讀誦、書寫、演說等各種的修行。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對於普賢行願或者書寫讀誦等眾行具足,或者只是選擇一種兩種修行,所獲功德不僅是三乘人不能了知,乃至等覺菩薩也不能知,唯佛與佛能知究竟,這樣的人不久以後,決定獲得最勝的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如果有人讀誦普賢十大願王,不要說全部所得的功德,就少分善根來說,僅此一念受持普賢行願的善根,就可以具足一切善根。也就是說,在一念受持之間,即可成就圓滿一切功德,那麼這一切功德,就能完成普賢行者成熟眾生、利益眾生的清淨大願。一念受持功德尚且如此,如此殊勝,如果我們每天受持讀誦,功德豈可限量?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我們作回向的時候都好用這四句,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是總結回向。殊勝行是因,無邊勝福是果,我們在念這一句的時候,大家以後就能明白,這就是菩薩把自己所修殊勝的因和福、殊勝的因行和殊勝的福果,毫無保留的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沉淪生死苦海中的眾生,願他們趕快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這是講世尊印證、贊歎普賢菩薩所說的廣大願王。在《四十華嚴》的第一卷,也就是《入法界品》開始的時候,講到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世尊入三昧,使得逝多林精捨忽然之間變得高大廣博,現出種種莊嚴的境界,這種境界,聲聞捨利弗和目犍連都看不到的,普賢菩薩看到了,因為目犍連他們還是聲聞嘛,他們示現的是聲聞身,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普賢菩薩看到了,就在會中演說,來開顯這個境界。文殊菩薩在會中贊歎這個境界,與會的菩薩們蒙佛三昧光明注照,都頓證這個境界。當時文殊菩薩從逝多林出來,走到福生城東面的大塔廟處,我們在講善財童子的時候講過,到大塔廟處去講經弘法,善財童子帶五百童子去聽經,文殊菩薩為他演說佛法,善財童子開始南行參訪善知識。 從法會開始一直到這個時候,佛在法會中都沒有親自說法,現在普賢菩薩在佛面前,說廣大願王完畢之時,善財童子聽了之後踴躍無量,一切菩薩都非常的歡喜。佛在這個時候從定中起,來印證贊歎普賢菩薩所說十大願王,善哉善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好極好,很好很好,這是一種印證。善哉善哉,說的沒有一點的誤謬,非常之好。 到這裡,本經的正宗分就介紹完了,下面我們再來介紹本經的流通分。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爾時,就是世尊贊歎普賢菩薩完畢之時,這裡大家要是細心的話,可能就會問了,明明是普賢菩薩在演說,怎麼又變成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大家細看這句經文: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佛與諸聖者菩薩演說,這裡我們給大家說明白一點,大家要知道,雖然佛已經入定,不曾參與宣說,但是佛是講經法會的會主,而且在普賢菩薩講完十大願王之後,佛出定為他印證,所以應當是主伴共同宣說。佛出來為他印證,也就是說,普賢菩薩演說,說的和佛完全是一樣的,佛又是會主,法會的會主;還有,由於這段流通分,我們現在這一段流通分,它不單只是《普賢行願品》的流通分,它是整部《華嚴經》的流通分,所以這裡的諸聖菩薩摩诃薩,是指華嚴九會中的九位會主。比如初會菩提道場,普賢菩薩為會主;二會在普光明殿,文殊菩薩為會主;第三會在忉利天宮,是法慧菩薩為會主。等等這些大菩薩們,宣說不可思議境界妙法門時,所以說是佛與這些會主、諸大菩薩們宣說妙法門時,佛默然許可。這個大家應該能聽明白了。再有,佛身周遍法界,攬三世為一身,所以說是佛與諸大菩薩共同宣說此不思議境界勝法門,這裡的不思議境界勝法門通整部《華嚴經》,不單只是《普賢行願品》,不單只是這一品,所以這是最後流通分,它是整部經的流通分,大家明白這個。下面是講能受持的與會大眾,分三項:第一是菩薩眾,第二是聲聞眾,第三是雜類眾,我們先看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 這是菩薩眾,分四類,第一是文殊菩薩及其所率領的諸大菩薩,以及成熟的六千比丘。 我們解釋一下這六千比丘的來歷。當時文殊菩薩在逝多林告別佛之後,往南走到福生城的路上,捨利弗也辭別佛,率領他座下剛出家的六千比丘與文殊菩薩同行。在途中,捨利弗勸這六千比丘歸依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觀諸比丘的善根同意攝受,就為諸比丘說十種無疲厭心:第一、積集一切善根心,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第三、求一切佛法心,第四、行一切波羅蜜心,第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第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第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第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這樣依照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為諸比丘講了這十種無疲厭心。這六千比丘聽了得普照法界三昧,成為文殊菩薩的法眷屬。 第二類菩薩眾,是彌勒菩薩以及所率領將在賢劫相繼成佛的諸大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率領的賢劫的候補佛。 賢劫是我們現在的住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四個中劫裡面是成住壞空這四個中劫,四個中劫裡面,只有住劫裡面才有眾生出現。上一個大劫的住劫名為莊嚴劫,我們現在的住劫叫做賢劫,下一個住劫名為星宿劫。在我們這個住劫賢劫裡面有千尊佛、有一千尊佛出世,第一尊佛是拘留孫佛,第二尊佛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佛是迦葉佛,第四尊佛是釋迦牟尼佛,第五尊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現在還是候補佛。現在我們的住劫中也是二十小劫,一個中劫是二十小劫,我們講了住劫有二十個小劫,釋迦牟尼佛是在住劫的第九小劫、第九小劫的減劫裡面,小劫裡面減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一百年減一歲,這叫小劫裡面的減劫;然後再從十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劫。釋迦牟尼佛的出現,是在住劫的第九小劫,減劫人壽百歲的時候來示現成佛。彌勒佛是在住劫的第十減劫,也是減劫,但是是人壽八萬歲時示現成佛,在彌勒佛之後,還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五尊佛,相繼在賢劫示現成佛。這裡包括彌勒佛在內的、九百九十六位當來成佛的諸大菩薩中,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他們也都在華嚴海會中,聽普賢菩薩宣說十大願王。 第三類是一生補處、住灌頂位的諸大菩薩,這些大菩薩,以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就是僅此受生一次即補佛位,所以稱為一生補處,也就是到了等覺菩薩的階位,後面就是妙覺,就是佛了。住灌頂位,這是指等覺菩薩,這是灌頂位。住灌頂位這是比喻,印度的太子繼承王位的時候,要取這個四大海水來為王子灌頂,這叫做灌頂。等覺菩薩不久將來要繼承佛位,所以叫做灌頂位,就像王子一樣繼承王位,灌頂。 第四類是指其余從十方世界前來集會的,十方佛剎極微塵數大菩薩,也就是菩薩眾之非常多,這是介紹與會的菩薩眾。 大智捨利弗,摩诃目揵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這是聲聞眾,以智慧第一的捨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揵連,而為上首。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這是雜類眾生。一切世主,就是指的天上的天帝、人間的帝王,就是天上和人間的帝王。那麼參加法會的雜類眾,包括人間的眾生、天道的眾生、還有人間天上的帝王、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也都匯集在華嚴法會聽聞大法。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來參加法會的大眾,無論是菩薩眾、聲聞眾,還是人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參加法會的一切大眾,聽聞普賢菩薩說完十大願王,經佛印證之後,無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殊所問經》中講,聞佛所說歡喜信受有三種含義:第一是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第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諸法體故;第三是得果清淨,也就是說法的利益讓聞法者獲益。 到這裡,《普賢行願品》我們就講完了,在這裡,衷心的希望大家,聽完此經以後,能夠依照十大願王切切實實的如法修行,以期成就彼普賢菩薩行,而得速在菩提樹下降魔成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