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
大寶積經(完整版)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一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诃薩俱,悉從種種佛剎來集。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眾所圍繞,供養恭敬。 時彼眾中,有菩薩摩诃薩,名無邊慧,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稽首作禮,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請問如來。願垂聽許,為我宣說。”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而說偈言: “大雄大丈夫, 世間無與等, 我為眾生故, 少疑當請問。 不起師子座, 現身遍十方, 一切異論中, 無能傾動者。 智藏無邊際, 諸力無有量, 世尊一一力, 普能度世間。 善住一切智, 善住於十力, 無畏大師子, 最勝無上尊。 十八不共法, 如來之所有, 照明於世間, 摧伏諸外道。 了知一切法, 是故無過上, 無失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無邊離垢智, 大海不動智, 境界無礙智, 我疑當請問。 世尊善修集, 於道無疑惑, 安隱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已度諸暴流, 已斷諸結縛, 能拔眾毒箭, 我疑當請問。 已破無明[穀–禾+卵], 已息煩惱熱, 清涼善安住, 我疑當請問。 無畏無上智, 無著無礙智, 法海一切智, 如來已證得。 佛無量功德, 智證悉圓滿, 盡一切有漏, 破諸煩惱見。 世尊多積集, 無量大功德, 不思議法王, 我疑當請問。 世尊殊勝智, 普能照世間, 演暢法光明, 無邊功德海。 導師法光故, 遍照於世間, 是故世間中, 佛法光明現。 法海一切智, 辯才無有上, 精進不思議, 清淨離諸見。 佛眼無邊故, 智境亦無邊, 世間無等尊, 我疑當請問。 法王大牟尼, 能斷眾生惑, 導師我當問, 願隨其意樂。 我觀一切處, 天上及人間, 無有等如來, 普遍照明者。 善住諸功德, 莊嚴大丈夫, 不思議法王, 仙中照曜者。 譬如大雪山, 眾寶端嚴處; 世尊安法座, 端嚴亦如是。 妙音大精進, 能宣悅意聲, 眾生若得聞, 善根悉清淨。 世尊人中勝, 時演法光明, 以是諸眾生, 隨意便開覺。 知時知眾會, 知人大導師, 敷演法光明, 以時智慧者。 梵音大精進, 願賜清淨言, 如天雨大地, 法潤遍沾洽。 世尊處眾會, 普宣法雨已, 於此法希望, 眾生皆滿足。 最上勝安住, 如王處妙高, 惠施諸眾生, 能令眾歡喜。 大雄兩足尊, 不思議境界, 一切諸眾生, 無有能知者。 無量大丈夫, 眾會已和合, 依怙大牟尼, 志求佛境界。 我於佛境界, 發趣故來集, 導師無礙智, 如何疾開覺? 我隨其意樂, 瞻顏欲請問, 世尊願開示, 為斷諸疑惑。 若聞無上法, 便得心歡喜, 踴躍充遍身, 能斷眾疑網。 法王無上尊, 一切智無畏, 一切知見者, 我疑當請問。 佛於一切法, 無有少疑惑, 精進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無上斷疑者, 於法不疑惑, 無邊功德海, 我疑當請問。 無邊大光明, 無邊大功德, 無邊清淨智, 我疑當請問。 無邊精進智, 無邊境界智, 無邊饒益智, 我疑當請問。 世尊無邊智, 離邊及無邊, 能斷一切疑, 我疑當請問。 不思議法王, 垂哀聽我問, 見許我當問, 牟尼為宣說。 請問一切智, 釋迦名稱尊, 若垂聽許我, 願決我疑網。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汝今於我渴仰志求,欲於如來幾何所問?若有問者,我當解說。”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告無邊慧, 汝欲何問, 悉應問之,我當解說, 如彼所問, 一一發明, 隨其樂欲, 速為開示。 我為汝說, 一切無疑, 如汝志求, 稱汝所問。 汝今時問, 如時如義, 以時問故, 我決定說。 如汝意樂, 問所應問, 我皆隨順, 為汝說之。 汝今時問, 我亦時說, 斷汝疑網, 當得無疑。 我為法王, 了義究竟, 於一切法, 得無疑惑。 我於諸法, 正覺難思, 如眾生意, 所問為說。 我於諸法, 悉無有疑, 時而問者, 速當為說。 我時為說, 無有疑惑, 如其意樂, 釋彼所疑。 我常了知, 時及眾會, 諸眾生等, 意趣所同。 亦常觀察, 一切眾生, 有欲無欲, 彼皆明見。 若有智者, 能善修行, 我皆以時, 正法開悟。 若無智者, 愚癡迷亂, 彼無慧明, 不尊重法。 若無尊重, 於法不求, 雖聞此法, 無大明智。 法善巧者, 於法希求, 若聞此法, 得大明智。 樂大乘者, 求人中尊, 聞斯法已, 得大明智。 佛無上智, 不思議智, 而發趣者, 聞皆滿足。 樂無礙智, 求最上尊, 彼聞此法, 得大饒益。 若有智性, 求不思議, 彼聞此法, 得無上智。 若有眾生, 求佛道場, 轉無上輪, 得法歡喜, 愛樂精進, 於法尊崇, 聞離垢法, 欣然踴躍。 若有眾生, 樂善修習, 以法光明, 說無上法, 荷諸重擔, 無邊策修, 彼聞法已, 歡喜充滿。 若有希願, 善法思惟, 於彼慈哀, 為之開釋。 哀愍汝等, 隨汝所問, 我能決定, 當斷汝疑。 我多千歲, 修行善巧, 疑惑已除, 知汝意樂。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當為汝說, 斷諸疑惑。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如其樂欲, 我當說之。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我住於法, 得無動搖。”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我於菩薩乘中少有所疑,今當請問:何等善丈夫遠離於怖畏,一心正念,為諸眾生被大甲胄,於大甲胄而莊嚴之,起大愛樂而尊重之,以不放逸乘此大乘,以大清淨平正之道,無諸堆阜、瓦石、荊棘、眾惡雜穢、諸見稠林,亦無毒刺苦惱坑陷,無系執怖懼艱難,正直無曲,如理平道,無障礙道,剪諸稠林,裂一切網,遠離黑闇,蠲除愛著,捨和合故,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我於此義故致斯問,何等善丈夫?何等大甲胄?被此甲胄,乘於大乘,以斯大道而當發趣? “世尊,應說諸菩薩摩诃薩甲胄莊嚴,安住於道,安住諸法理趣善巧;於法理趣住善巧故,而能起於諸法理趣善巧光明;法光明故,不捨甲胄,乘於大乘,以不退轉精進之力,無忘念根,相續慧力,速能成就法界理趣分明善巧,往詣道場轉於法輪;為諸眾生演說法故,一切眾生如其所願,如其發趣解脫生死。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此之大乘,我欲利益安樂眾生故問斯義。 “世尊,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以何等法成就諸菩薩摩诃薩一切諸法海印三昧?以三昧故,令諸菩薩摩诃薩乃至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不退轉。世尊,如來知見成就未曾有法,善諸眾生智慧之藥,故我問耳!”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而說偈言: “為諸菩薩故, 我問兩足尊, 一切知見者, 甚深佛法義。 大乘所修行, 何定能發趣? 我今皆請問, 饒益諸眾生。 雲何善丈夫, 能被無邊甲? 如是被甲已, 雲何當發趣? 雲何起樂欲? 雲何愛於彼? 雲何大精進? 雲何不放逸? 雲何諸菩薩, 乘於此大乘? 乘已復雲何? 此事應當說。 雲何乘大乘, 發趣菩薩道? 唯願世尊師, 速為我宣說。 雲何平正道, 平等而發趣, 於諸見稠林, 剪伐恆無倦? 於諸境界中, 雲何得超越? 雲何以平等, 裂於貪愛網? 雲何除黑闇, 得大智光明? 彼諸菩薩等, 雲何當發趣? 雲何能觀察, 遠離眾結縛? 雲何諸菩薩, 離縛善安住? 雲何諸菩薩, 超過大怖畏, 善巧諸法義, 發趣於無上? 菩薩被何等, 無邊大甲胄, 被斯甲胄已, 乘於此大乘? 雲何諸菩薩, 發趣平正道? 我今所問者, 世尊應演說。 菩薩雲何得, 莊嚴大甲胄, 莊嚴無上乘? 世尊應演說。 安住於斯道, 及彼道莊嚴, 諸法之善巧, 世尊應演說。 雲何能了知, 法界之理趣, 法善巧光明? 世尊應演說。 雲何諸菩薩, 得此法光明, 究竟一切法? 世尊應演說。 雲何諸菩薩, 得法光明已, 不捨大甲胄, 由是而發趣? 雲何諸菩薩, 乘於此大乘, 精進不退轉, 由是而發趣? 雲何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能以智慧力, 而得善調伏? 雲何得法界, 理趣之善巧? 法王不思議, 世尊願宣說。 雲何能速往, 至於菩提場, 轉於大梵輪, 世無能轉者? 雲何無所動, 演說於諸法? 為一切眾生, 如其昔所願, 演說諸法故, 解脫於生死。 雲何令眾生, 究竟獲安樂? 饒益眾生故, 我問世導師。 一切知見者, 願為我宣說, 當以何等法, 成就諸菩薩, 一切法大海, 所作印三昧? 樂求佛法者, 渴仰大菩提, 若聞此法者, 舉身悉充悅。 ”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無邊慧,汝於往昔供養承事無量諸佛,種諸善根,集諸功德不可稱量,於此深法欣求渴仰,以大志樂成就眾生,而興大悲問於如來。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諸菩薩摩诃薩以功德成就,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甲胄者,為欲攝取諸眾生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布施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持戒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忍辱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精進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禅定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智慧清淨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起饒益事相應心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貪瞋癡病作對治故被大甲胄,為大功德作善巧故被大甲胄,為無上智善圓滿故被大甲胄,為諸眾生生死怖畏作救護故被大甲胄,為欲顯現無等等智善圓滿故被大甲胄。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魔、若魔眷屬,若魔使者、住魔業者,及行諸見稠林險迳,一切外道諸遮羅迦出家,吠陀烏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此外道相應之輩,與交戰故被大甲胄。諸菩薩摩诃薩如是被於大甲胄已,不捨甲胄起大精進,能入一切眾生界中,以忍安住遠離怖畏,不驚不懼,不動不亂,而復被於無邊甲胄,所謂救護一切眾生甲胄,剪一切見稠林甲胄,破諸魔軍甲胄,能授智慧甲胄,無邊津梁甲胄,度諸重擔甲胄,增長淨信甲胄,安住屍羅甲胄,淨治業藏甲胄,一切清淨力藏甲胄,方便善巧力藏甲胄,能斷一切執著甲胄,不退不悔智慧甲胄。諸菩薩摩诃薩,被於如是大甲胄已,亦不捨離,乃至盡邊際,堅固精進力曾不動搖,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被甲胄, 為攝諸眾生, 眾生無邊故, 被甲亦無邊。 布施清淨故, 一切令充悅,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持戒清淨故, 饒益於世間,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忍辱清淨故, 勇猛善安住,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精進清淨故, 成就不退轉,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禅淨定清故, 所行境亦然,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智慧清淨故, 無漏無過上,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胄。 一切諸眾生, 樂具悉當與, 善知此義故, 乃被斯甲胄。 菩薩於眾生, 能為饒益事, 以清淨四攝, 普遍諸有中。 若病貪瞋癡, 而為對治者, 授諸眾生藥, 所患令消除。 由是諸菩薩, 善能被甲胄, 於功德資糧, 獲無邊善巧。 眾生生死苦, 逼迫不安隱, 我當為救護, 被甲胄無邊。 無邊生死苦, 我能令解脫, 愛見網所縛, 一切皆當斷。 於此煩惱網, 一切能斷者, 堅固精進力, 勇猛而被甲。 一切諸眾生, 令住安樂道, 以是趣涅槃, 安隱而無上。 以大精進力, 乃被斯甲胄, 當共一切魔, 敵戰嘗無倦。 若住於諸見, 稠林而行者, 路伽耶陀等, 被甲利於彼。 及余無量眾, 行諸非道者, 於彼鹹利益, 故被甲無邊。 如是被甲已, 不捨於甲胄, 起大精進力, 被甲勝堅固。 入於生死界, 以忍得安住, 成就堅固忍, 被甲無過上。 遠離於怖畏, 亦無有驚懼, 被無邊甲胄, 一切勤修習。 善住於甲胄, 常能正了知, 寂然不動搖, 不亂不退轉。 被如是甲已, 智者復當被, 救護眾生甲, 破壞眾魔甲。 無邊津梁甲, 一切悉當被, 勇猛勝智人, 被已得安住。 為大重擔故, 被甲無有上, 度一切眾生, 苦擔悉令脫。 增長清淨信, 善住於六根, 戒得共相應, 被甲無過上。 成就勇猛智, 菩薩能安住, 威儀戒相應, 被甲無所動。 於昔勝尊眾, 清淨修諸業, 是故被甲胄, 而常不怯弱。 以愛眾生慧, 饒益諸世間, 通達於方便, 被甲善安住。 於巧方便智, 菩薩能通達, 如是被甲已, 斷除眾結縛。 遠離一切執, 正信不違背, 被甲之智人, 發趣於無上。 菩薩能決定, 自利及利他, 以善精進力, 堅固無退轉。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無量劫荷諸重擔,被大甲胄。如是甲胄,若魔、若魔眷屬、或魔使者,及行邪見稠林惡碛諸眾生等,所不能見。何以故?無有形色,不可示現,無對無相,捨相離相,無名字故。 “無邊慧,假使飛箭量如須彌,攢鋒激射無能中者。設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為魔,各有若干魔軍眷屬,競共俱時發諸利箭亦如須彌,彼終不能壞。諸菩薩摩诃薩,如是甲胄乃至不能損一毛端,於諸菩薩摩诃薩意,尚猶不能令有異念,何況身也!諸菩薩摩诃薩,若以一心摧伏彼者,能令眾魔退散消滅,善能安住;如是甲胄而不動搖,一切眾生無能壞者。何以故?以無相故;非諸眾生見所行故;一切眾生不能見知,諸菩薩摩诃薩而能了知一切法故;如實知見被大甲胄,為欲救護諸眾生故;於一切法無所執著,為欲饒益諸眾生故;於一切法亦無所得,是故眾生不能見知。如是甲胄無有形相、無有示現、無言說故,不與色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應,不與內相應,不與外相應,不與亦內亦外相應,不與非內非外相應,不與界相應,不與處相應,不與地界相應,不與水界相應,不與火、風、空界相應,不與欲界相應,不與色、無色界相應,不與有作相應,不與無作相應,不與亦有作亦無作相應,不與非有作非無作相應,不與聲聞地相應,不與獨覺地相應,不與佛地相應,不與語言道相應,亦不與色因相應,不與色相相應,不與受、想、行、識因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相應,亦不與相非相相應,亦不與一切法相應,非不相應,無有系縛,無有解脫,亦非算數譬喻可知,以一切法過諸數故。如是甲胄,一切法見皆不可得,色見不可得,受、想、行、識見不可得,乃至無少法見可得。如是甲胄,不與一切法相應非不相應,不與色相應非不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法若相應不相應,彼皆遠離。如是甲胄,亦無有作,作者無故;亦無有相,相非有故;無處所相,無和合相,無有分別,無有動搖,無有攀緣,無性可見。被甲胄者亦不可得,如是被甲亦不可見。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被甲胄時,而不見有誰為被甲、何處被甲、從何被甲,亦不見有我能被甲、我所被甲,亦不見有此處被甲、他處被甲,亦不見有如是被甲所為。眾生於一切法無所行故,無所有故。諸菩薩摩诃薩,被如是甲胄,則被如來所被甲胄,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意不可得,不可得故遠離分別。諸菩薩摩诃薩,若住少法,若得少法,現被甲胄,當被甲胄,不應說名被大甲胄。若心超過,乃可說名被不思議大甲胄也。諸菩薩摩诃薩,不為少眾生故被大甲胄,亦不為一劫眾生故被大甲胄,亦不為百千劫、百千俱胝劫、百千那由他俱胝劫諸眾生故被大甲胄,為於無量無數劫中諸眾生故被大甲胄,是故說名被於無量大甲胄也。諸菩薩摩诃薩被甲胄時,被於不住眾生想甲胄,不起我想甲胄,離眾生想甲胄,滅我想甲胄,知眾生性甲胄,知我性甲胄,過想受甲胄,知一切法無作相甲胄,空相甲胄,無想相甲胄,無願相甲胄,知一切法無生相甲胄,無滅相甲胄,知一切法差別性相甲胄,無差別性相甲胄,知一切法事相甲胄,無事相甲胄。無邊慧,若住於事而被甲胄,終不說名被大甲胄;以諸菩薩摩诃薩不住於事求大智慧,是故說為被大甲胄。”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量千劫中, 被大無邊甲, 為欲令眾生, 解脫諸苦惱。 如是大甲胄, 若魔若魔使, 作諸魔業者, 眼所不能見。 及余眾生等, 行見稠林者, 甲胄不思議, 亦非彼所見。 無色無形像, 無對無相待, 甲胄不思議, 故非眼所見。 無名亦無相, 遠離一切相, 甲胄無有邊, 故無相見者。 假如須彌箭, 攢鑽來中射, 甲胄不思議, 令箭自摧折。 世界所有魔, 亦以須彌箭, 於斯大甲胄, 競共來激射。 然於大甲胄, 不損如毛端, 甲胄不思議, 無能摧壞者。 由是諸菩薩, 身心無變異, 甲胄不思議, 誰能傾動者? 若以一念心, 摧伏諸魔眾, 菩薩不思議, 魔軍鹹退散。 如是大甲胄, 未嘗有動搖, 一切諸眾生, 而無能見者。 一切諸眾生, 不知甲胄相, 是故諸眾生, 眼所不能見。 菩薩為依怙, 能知一切法, 猶若勝金剛, 斯為善被者。 不受一切法, 救護諸眾生, 順諸佛法故, 斯為善被者。 甲胄無所取, 隨順一切法, 甲胄不思議, 斯為善被者。 甲胄無示現, 淨治一切法, 諸法離言說, 無能示現者。 不與色相應, 不與受相應, 不與想行識, 相應及和合。 不與內相應, 不與外相應, 不與內外俱, 相應及和合。 不與界相應, 不與處相應, 若界若處中, 亦無有和合。 不與地相應, 不與水相應, 不與火風空, 相應及和合。 不與欲相應, 不與色相應, 不與無色界, 相應及和合。 一切無所得, 不與諸有作, 不與諸無作, 相應及和合。 甲胄不思議, 無住無和合, 無縛無解脫, 亦無不相應。 甲胄無邊際, 不共聲聞地, 不共獨覺地, 相應及和合。 乃至諸佛地, 及與一切法, 一切不相應, 一切不和合。 種種語言道, 而無能及者! 甲胄無有邊, 無體難思故。 不與一切法, 相應不相應, 甲胄不思議, 超過一切數。 甲胄無有上, 無縛無非縛, 亦無有色相, 受想行識相, 不與彼諸相, 相應及和合; 不與諸法相, 相應不相應; 亦不與無相, 相應及和合。 甲胄無有上, 無縛無解脫, 一切諸法中, 不墮一法數。 一切諸法中, 甲胄不可得, 是故無有上, 說名不思議。 甲胄無有色, 無受亦無想, 無行亦無識, 非諸蘊所攝。 如是勇猛者, 被斯大甲胄, 身心無所得, 不見微少法。 過諸思擇故, 清淨心安住, 而常無怯弱, 說名不思議。 堅固被甲胄, 其心無所動, 不計諸劫量, 說名不思議。 甲胄無有量, 不取法非法, 以無時量故, 說名不可量。 不起眾生想, 亦無有我想, 能知此想故, 一切想不生。 亦知一切法, 此法皆無相, 如是被甲胄, 說名不思議。 “復次,無邊慧,此大甲胄,名曰妙法嚴具莊嚴,亦名最上,不可壞故;亦名一切法無差別,不於少法作差別故。諸菩薩摩诃薩被此甲胄,持大慧力,乘於大乘、最上之乘、無等等乘、大攝受乘、無邊攝受乘。一切眾生乘此乘者,於此乘中無不容受,然於此乘不增不減,能令眾生安樂而住,亦令眾生安樂而出。若有眾生乘此決定安樂乘者,無有身心疲倦勞苦。 “無邊慧,此乘映蔽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聲聞、緣覺及余諸乘,而當出離。此乘無來、無去、無住、無見、無知,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三世平等猶如虛空,不離塵染,無有相待,無有障礙,亦無執著,以此乘故而當出離。此乘無量、不可量故,本無礙相、不住相故,最上第一。乘此乘者無怯弱心,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如燈,如日月輪,為諸眾生作大光明;此之大乘亦復如是,光照三千大千世界,無能映蔽,無能障礙,能以無邊大功德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離闇,能除一切世間之病,超過一切世間之法,攝大眾生,非諸下劣所能乘也;唯除能被大甲胄者,如我所說,於無量劫救護眾生,供養諸佛種種善根,資糧清淨之所能乘。聲聞、緣覺及余下劣,系縛世間,世間相應,或增上慢,慢所調伏一切外道無信之輩,尚不欲聞此乘之名,何況而能乘此乘也?若有眾生游戲不可思議境界,乘此乘已如其勝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無際,初中後際不可了知。此乘際斷,際不可得;無邊際,是乘際;無量際,是乘際。無邊慧,乘無邊際,亦無中際,無有少際而可斷者。言際斷者,以無少際說為際斷,不分別際說為際斷,如是名為此乘際斷。際無所有說為中際,際無所有說為邊際,際無所有以際說之,於彼際中際不可得,不可得故邊際、中際無際無斷入於際門,入際門故此乘超過,於彼超過亦無所得。無邊慧,何者為際?謂斷常際。入語言故際則非際,彼斷常際無有邊際;以彼際相相無邊故,所言際者無有分別,分別斷故超過於際,遠離斷常。 “無邊慧,有身見者,則於際門有所依止。若無身見,則於際門無所執著;無執著故,於斷常際乃能超過。無邊慧,斷常際者而無有實,但诳語言,於三有中分別二際!於彼二際,若不攝取、若不相應,乃能超過,斷身見故,於二際門而無所執。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未離身見,則不名為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彼際門則為執著;設欲斷際起斷際想,於前後際而有分別。若諸菩薩摩诃薩,已離身見,是則名為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彼際門則無所執,過二際已,以安樂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以大慧力,能於一切住際之法不斷不破,善巧方便攝取止觀,修習無相得無相證,則為諸佛授法光明;法光明故一切際斷,於彼際斷亦無所執,無有少際。於彼際門,若相應、若不相應,若憶念、若不憶念,於一切法善巧方便安住止觀,便獲無邊大法光明;法光明故遠離黑闇怖畏毛豎,建大法幢,出大梵音,大師子吼告眾生言:‘汝等速來,於此大乘、大安樂乘、大調御乘、大發趣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演法光明,法光明故,能令眾生被大甲胄乘此大乘。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大乘、此大甲胄勿生悭吝,當願眾生發菩提心,被此甲胄乘此大乘。於此大乘、此大甲胄亦勿悭吝,而能展轉勸諸眾生,復願眾生被此甲胄乘此大乘而當出離。諸菩薩摩诃薩,住是行時,攝取佛國,清淨佛國,攝取聲聞及諸菩薩圓滿功德,以此無邊大功德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之大乘等於法界,此岸、彼岸無可得者,然能運載一切眾生,從此至於法界之中,無處相應,法界相應,甲胄相應。若於此乘等於法界,勤修習者,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譬如法界無有塵染,無能壞者,無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復如是,無壞無染;無壞染故,而當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說為大乘。此乘無礙,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退轉,以無著故而當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說為大乘。言大乘者,謂大莊嚴,一切莊嚴無不入此大乘中者。”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乘中,豈有有為諸莊嚴耶?”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如是,如是,無邊慧,我隨世俗,於此乘中亦說一切有為莊嚴。無邊慧,若轉輪王、帝釋、梵王,無不皆從此大乘出,若已出者、若當出者。雖住轉輪、釋、梵尊位,不為生死煩惱過失之所染著,能於諸欲一一稱量,既稱量已則便厭捨,於出離道而能了知。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乘此乘者雖受生死,於一切處不為染污,能見過患,能知出離。若我於此未說諸法及諸莊嚴,以此乘相,於彼諸法及諸莊嚴亦能了知,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乘無上乘, 此乘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 彼皆當出離。 是大依止處, 此乘不思議, 無量無邊際, 故名為大乘。 一切諸眾生, 乘於此乘者, 此乘無有減, 亦復無有增。 一切諸眾生, 乘於此乘者, 安樂而發趣, 於中無苦惱。 若諸菩薩等, 於此乘發趣, 直進無他行, 身心不疲倦。 照明於世間, 天人阿修羅, 當於此大乘, 無上而發趣。 映蔽諸緣覺, 及以聲聞乘, 亦於此大乘, 無上而發趣。 無來亦無去, 無住無前際, 後際及中際, 無得無所見。 三世悉平等, 猶若淨虛空, 此乘亦如是, 遠離諸煩惱。 此乘無相待, 無障無掛礙, 一切悉能救, 所向無執著。 此乘無有量, 亦無一切相, 自性不可得, 無畏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 得無所畏者, 乃於佛法中, 無障無掛礙。 以此乘發趣, 普明於世間, 如日百千光, 無時而不照。 此乘不可壞, 無能映蔽者, 無量德資糧, 無上而發趣。 此乘超世間, 出過於三界, 遠離諸黑闇, 能趣於無漏。 此乘唯攝取, 一切諸菩薩, 其余眾生類, 於中不容受。 若有智慧者, 無量千劫中, 方便勤修習, 乃乘於此乘。 非諸聲聞眾, 及以諸緣覺, 一切外道輩, 而能乘此乘。 若有諸眾生, 趣於非道者, 斯人鮮福德, 不堪聞此乘。 若有諸眾生, 於不思議法, 善巧而游戲, 安住於此乘。 隨其所建立, 殊勝之誓願, 住斯正道中, 無上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 亦無有中際, 邊際及中際, 一切不可得。 以際不可得, 此乘無有際, 一切際斷故, 安樂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 無邊是乘際, 此乘無量際, 無量是乘際。 此乘無際斷, 無際為際斷, 於際不分別, 斷亦不可得。 乘際無邊際, 亦無有中際, 亦無無際際, 際性無所有。 於際無際相, 非際為際相, 於彼諸際中, 際相無所有。 非際說際門, 此乘已超過, 於彼所過量, 相應不可得。 我說斷常際, 有邊無邊際, 如是一切際, 彼際悉非際。 一切際無邊, 際相無所有, 一切際自性, 於中不分別。 如是諸際中, 以斷於分別, 邊際無邊際, 一切悉能斷。 若有有身見, 則說諸際門, 執著此諸際, 為無依怙者。 若無有身見, 不著諸際門, 不執一切際, 為能照明者。 一切際非際, 諸際非真實, 一切際性相, 彼皆無所有; 不受一切際, 於際悉超過, 不著諸際門, 能斷有身見。 若於有身見, 不斷不遠離, 不被大甲胄, 不乘於大乘; 以受於諸際, 分別諸際相, 前際及後際, 一切皆分別。 若於有身見, 一切已能斷, 乃被無邊甲, 乘於無上乘。 不著諸際門, 為世智慧者, 能於種種際, 一切悉超過, 由是佛法中, 安樂而發趣。 菩薩善觀察, 能以大慧力, 不得少有法, 可斷可除滅。 常以善方便, 善攝於止觀, 一相了知故, 諸相皆了知。 安住於正法, 得大法光明, 以是法光明, 決了彼諸際。 不見少有際, 若際及非際, 於彼可相應, 一切無所著。 若見苦眾生, 慰谕而告言: 汝來於此乘, 安樂而出離, 一切受生處, 能作法光明。 被甲乘大乘, 亦以此開示, 此乘此甲胄, 於彼勿悭吝; 亦令諸眾生, 被甲乘大乘, 乘此安樂乘, 無上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 安住此修行, 能於佛法中, 以速而發趣; 清淨佛國土, 攝受諸聲聞, 及諸菩薩等, 功德莊嚴事。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二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胄,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進,乃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聞此菩薩摩诃薩甲胄莊嚴、大乘莊嚴,踴躍歡喜。觀此法時,於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我被如是甲胄,我有如是甲胄,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種類之法。’我於爾時無有我想,遠離身見,遠離我慢,心無高下亦無分別,為欲攝受一切眾生,護持諸佛如來法藏,成熟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曾無一念勞倦之心。我於爾時,不捨甲胄乘無邊乘,世世生中能破魔軍,魔諸眷屬退敗消滅,魔之使者怖畏馳散;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一切異論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眾生令於此乘住眾善轭,為諸眾生開示甲胄甲胄莊嚴,亦為眾生演說如是種類之法。安樂大乘,住此乘者,便獲一切安樂資具,所謂有為安樂資具、轉輪聖王安樂資具、帝釋梵王安樂資具,及得無為安樂資具。為諸眾生說此法時,令諸眾生入此法中生聖種性,建大法幢,作師子吼,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應被如是大甲胄已,如理觀察而選擇之,當於何法而發趣之,於一切法盡能知見無有分別。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發趣如理見故,如理清淨則不分別、非不分別,而於分別、不分別中平等知見。若見有法可求可覓,則不平等、不住如理清淨知見;以無分別、無不分別,於彼分別、不分別中而無執取;以無執取遠離分別及不分別,於此道中無有憐愍,無有施為,亦無增益,亦無取捨,住平正道;亦不分別過現未來,遍能了知一切分別所有隨眠,於一切法得住平等無顛倒義,乃得名為住斯道者。 “無邊慧,何等為道及道清淨?所謂說名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能斷薩迦耶見,超過一切見所行境,一切諸見於一切處悉得清淨,而能了知一切分別,若勝分別、若遍分別,則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不住邪思,斷邪思惟;能見正命,見正命想,見命清淨,住清淨命,如理能見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住於正業、正見語業,於語語者悉能見知;住於正語,能淨對治;正精進見,善攝精進,住正精進;正見憶念而無有念,亦無作意,無所執取,以清淨念住於正念;正見三昧,於三昧中無所依止而能清淨,三昧之見住於正定。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如是見時,得一切處清淨正見,住清淨道。此清淨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贊;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诤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此道能淨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捨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滅貪瞋癡,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息諸诤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诃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無有勞倦,亦無憂惱,隨欲所求,隨欲莊嚴,隨莊嚴處一一莊嚴,隨攝眾生而為說法,令諸眾生皆得歡喜。何以故?此道無等,能淨對治,所作究竟;諸佛世尊、聲聞、緣覺,皆於此道而發趣之不相違背,未到彼地,未如其願,終不相離。何者為地?謂涅槃地、大宮殿地。譬如虛空不可為喻,唯除虛空以喻虛空,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名大宮殿。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此殊勝道,非諸聲聞、緣覺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資糧,得不退轉,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殊勝行為大莊嚴,以是道故而發趣之。如彼莊嚴,亦非聲聞、緣覺所有。諸菩薩摩诃薩住此道時,若作輪王無所顧吝,有大威德神通變現,而能了知世出世間。若作帝釋、大梵天王,無所耽著,遠離憍慢,樂見諸佛,樂聞正法,成熟無量百千諸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殊勝道, 世間無有上, 眾聖及二乘, 皆趣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發趣大菩提, 為得道莊嚴, 以斯道開示。 若於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見, 安住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若住平等見, 行於斯道中, 安樂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斯道為無上, 如實能誘進, 於中無所執。 若住於斯道, 行於斯道中, 一切諸智人, 其意不傾動。 不說於斯道, 少有傾動者, 由是無所動, 於動常遠離。 我說於斯道, 無動無施為, 亦無有增益, 斯道故無上。 一切諸菩薩, 善住於斯道, 斯道無有愛, 亦復無有憎。 斯道非過去, 斯道非未來, 彼際不分別, 如是而修習。 斯道無煩惱, 斯道無分別, 於義不乖違, 如是而安住。 住於最勝道, 無住為安住, 住於斯道者, 能獲清淨性。 我說八支道, 眾聖之所行, 住於斯道者, 菩提不難得。 菩薩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淨, 一一而進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來所稱贊, 此智為無上。 魔及魔軍眾, 魔之所攝者, 外道余眾生, 非其所行處。 分別涅槃者, 不住斯勝道, 愚為分別害, 不能趣涅槃。 超過分別者, 無想無分別, 於斯大道中, 以是而發趣。 眾聖之勝道, 愚夫皆遠離, 若行此法者, 斯道為無上。 斯之最勝道, 能至無上處, 其中無衰惱, 無畏無災難。 斯之無上道, 無色無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現者。 斯之安隱道, 正直無所畏, 以斯道發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淨道, 猶若太虛空, 一切無掛礙, 常趣於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無復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勝安樂。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宮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煩惱滅, 若至其中者, 無退無受生。 涅槃大空寂, 猶若太虛空, 廣大空寂故, 於中無掛礙。 涅槃大宮殿, 永離苦憂惱, 無邊境界處,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數量, 數量不可得, 寂滅清涼性,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施設, 趣道亦無上, 無量無分別, 分別不可得。 我為諸菩薩, 開示於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於涅槃。 若住於斯道, 世間勝安樂, 一切皆當得, 說名無畏者。 善住於斯道, 其心無所染, 由是道清淨, 說名無畏者。 以見平正道, 一切能隨覺, 一切資具中, 一切不貪著。 菩薩依怙者, 殊勝真實道, 饒益諸眾生, 勇猛而發趣。 若得無上道, 最上道莊嚴, 令世悉歡喜, 斯道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能令意清淨, 隨其所樂求, 一切當發趣。 若得聖王位, 轉輪大軍旅, 能捨大王位, 出家行學道。 若得天帝釋, 大梵天王位, 於彼無耽著, 斯為善順道。 世間諸學處, 一切能明了, 住於斯道中, 乃為實語者。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為欲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謂不作諸不善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於外隨何善法如理請問。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如事了知諸法,二者、了知無事無住無所分別。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順覺知,二者、於外無所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自信無所分別;二者、眾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於此道中。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能於所作之業如實知見,二者、能於所作之業而無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於諸苦取蘊中一一了知,二者、於諸無苦取蘊勤求至樂,三者、於諸和合法中專修遠離。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宣說最上之法,語不乖違,隨說法義心無诤論;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攝取一切諸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於義正方便事,二者、隨義而作相應正方便事,三者、順法而作觀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執著正方便事。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能以堅誓自守如說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於道發趣,三者、能令意樂清淨,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以此法行攝取道故,乃可名為隨順道者。觀一切法性空故,無名故,無相故,無願故,無生故,無作故,厭故,離故,滅故,出故。得法光明,觀生盡時,不於無生而起生想,便於爾時超升離生,出過非法,得道清淨,獲無生忍。道清淨故,過一切想,不住非想,滅於道想,離於法想,出無明網,以明修習所應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習得何等法?謂明修習得想受滅,得一切法決定善巧,得隨秘密順於法性。諸菩薩摩诃薩行此道時,不住於處,不為相覆,知一切法同於虛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無有少相而為掛礙。此道清淨,不畏災患,被大甲胄,不為執縛,乘於大乘無所迷惑,離諸障難猶如虛空,於此道中而發趣之,為諸眾生作大光明。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诃薩殊勝之道,非諸聲聞、緣覺所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為攝八正道, 演說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為大精進。 善法修行者, 能於一切時, 不作不善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修習者, 於內如理思, 於外求請問, 斯行攝於道。 菩薩觀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攝於道。 菩薩依怙者, 於內隨覺知, 於外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畏者, 自信無分別, 令他住淨信,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惟者, 淨諸所作業, 於業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系者, 常知苦取蘊, 求無苦取蘊, 斯行攝於道。 菩薩善智者, 修離和合行, 能離於和合,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義者, 隨義能了知, 演說無違诤, 斯行攝於道。 菩薩具慧者, 不著於文字, 攝持一切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行法者, 能與法相應, 亦隨義相應, 斯行攝於道。 菩薩順道者, 正住於堅誓, 如說而修行, 斯行攝於道。 菩薩道清淨, 善淨於意樂, 住法不放逸, 斯行攝於道。 菩薩一切時, 勤修此諸行, 身心獲安樂, 斯行攝於道。 菩薩正念者, 住於清淨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無有相。 菩薩觀察者, 能令願清淨, 亦不住無願, 遠離於諸相。 菩薩如理觀, 理趣悉平等, 於諸法不生, 無有少疑惑。 菩薩妙智者, 能觀一切法, 厭離寂滅故, 明見而發趣。 菩薩觀法者, 如理見法生, 不於生見生, 不於盡見盡。 菩薩精進者, 如是觀察時, 出離於非法, 超升正位中。 菩薩妙智者, 斯道為清淨, 速至大安隱, 成就無上忍。 菩薩妙智者, 隨順觀諸法, 超過一切想, 常住於無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能淨治, 遠離於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淨治故, 出於無明網, 獲大法光明。 菩薩妙智者, 能以明修習, 教授諸眾生, 由是而發趣。 菩薩明修習, 為得一切法, 決定甚深義, 善巧大方便。 菩薩明修習, 方便離諸想, 隨順秘密法, 能知決定義。 菩薩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滅於想受, 由是而發趣。 菩薩妙智者, 不住於斯道, 不住斯道故, 於道而發趣。 菩薩無畏者, 能知一切法, 猶若淨虛空, 諸相無所覆。 菩薩知諸法, 其性同虛空, 諸法如空故, 清淨而無垢。 菩薩如是住, 不為相所礙, 速為諸眾生, 演說而教授。 菩薩妙智者, 一切道清淨, 於道無災患, 無礙而發趣。 如是清淨道, 速往大菩提, 能於無為證, 平等而發趣。 菩薩大甲胄, 大乘及大道, 如空無掛礙, 清淨而發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虛空, 遠離於眾相, 無相而發趣。 大乘平等乘, 廣大如虛空, 於斯清淨道, 此乘當發趣。 一切諸菩薩, 尊重於斯法, 為諸眾生故, 勇猛而發趣。 若詣大菩提, 住斯殊勝道, 非諸二乘等, 於此能發趣。 菩薩正憶念, 能令道清淨, 以斯清淨道, 最上而發趣。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如是發趣之時,能以善巧而正了知無量念處、正斷、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神足、止觀,無量功德殊勝莊嚴,為欲降伏諸世間故被大甲胄,出三界故乘於大乘,攝受天、人、阿修羅故安住斯道,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大甲胄、乘於大乘、住斯道時,不以慈悲喜捨遍照眾生,於諸眾生不愛如己;如是甲胄大乘大道,而於大地所不堪受,一切眾生不任親近。若以哀愍利益眾生,被大甲胄、乘於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胄、大乘、大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間住世間者亦不能見。又諸菩薩摩诃薩,哀愍一切諸眾生故被大甲胄,能以甲胄加持地界、水火風界,令此地界而不傾覆,一切眾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風界,隨彼所應作所應作。又諸菩薩摩诃薩,始自初心發趣甲胄,乃至今被斯大甲胄,乘此大乘,以清淨道而發趣於一生補處,詣菩提樹坐道場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剛所成堅固場地,若不加持,踴沒傾覆。雖以堅固金剛所成,無堪荷負斯大甲胄、大乘、大道。又諸菩薩摩诃薩往昔誓願,於諸眾生趣慈悲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共稱贊故。設復金剛大輪圍山、須彌盧山,一切寶山及余山王,若不加持,亦無堪荷斯大甲胄、大乘、大道。又諸菩薩摩诃薩本願力故,諸佛如來本願力故,於諸眾生不為惱故,不為害故,不為損故,不為怨故,不為仇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為令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胄、乘於大乘、住斯道中,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甲胄時,被慧甲胄,持慧刀仗,大慧回向,乘回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觀察諸法,而發起於一切智智。為欲攝取一切智智,為諸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一切皆以慧為先導,慧為修習,慧為攝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诃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悉能攝持,成就無量諸佛之法。”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诃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攝一切法,被大甲胄、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為先導而發趣之。無邊慧,設有智慧無慧先導,於此道中不能發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導,遍一切處隨轉隨行,以慧攝持,以慧防御,爾時乃名被大甲胄、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隱法饒益世間,能開慧眼以眼觀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诃薩所被甲胄,甲胄莊嚴所乘大乘,大乘莊嚴所行大道,大道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善丈夫,甲胄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一切功德種種莊嚴,我若具說,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為未來諸善丈夫,甲胄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無邊功德資糧莊嚴,我今於此略說少分。彼善丈夫若聞我法,亦當被大甲胄、乘於大乘、住斯大道,功德莊嚴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一切斷, 亦說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憶念, 法善巧相應, 勇進而出離,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禅定勝解脫, 等持及等至,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大慈悲喜捨,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成就於止觀, 神足及神變,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無量諸功德, 被甲乘大乘, 於道無疲倦, 菩薩當發趣。 精進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處, 菩薩當發趣。 光明大甲胄, 降伏諸世間, 被斯甲胄已, 乃名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過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為智者。 大道清淨道, 映蔽諸世間, 天人阿修羅, 乃名遍聞者。 如是諸菩薩, 普為諸眾生, 能於一切時, 精進被甲胄。 菩薩不修習,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捨等,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知時饒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愛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以慈乘大乘, 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慈念諸眾生, 乘於此大乘,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胄, 慈光不照明, 於彼大甲胄,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胄, 功德海無邊,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不譏惱眾生, 被斯大甲胄, 大乘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無上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沒亦不傾, 水火風界等, 能作所應作。 然諸大菩薩, 被甲乃無邊, 乘於此大乘, 以道而發趣。 成就一生處, 至於最後身, 往詣樹王下, 坐於堅固地。 於此道場處, 安住如金剛, 身心不疲倦, 現證一切智。 菩薩無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當傾覆, 壞已無復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剛成, 無不傾覆者。 菩薩於往昔, 大誓願莊嚴, 於諸眾生所, 已起大慈念。 現在十方界, 諸佛剎土中, 遍知兩足尊, 一切皆護念。 設復余石山, 須彌盧寶山, 金剛輪圍山, 堅固嶷然住。 菩薩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於斯大甲胄, 不堪為荷負。 諸佛諸菩薩, 神力所加持, 眾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負。 被斯大甲胄, 不為惱眾生, 甲胄無有上,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胄, 不為害眾生, 甲胄不思議,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胄, 不為仇眾生, 為除眾生病, 以乘當發趣。 具足殊勝道, 無上最淨治, 不惱不仇怨, 不害正安住。 被慧大甲胄, 乘慧回向乘, 甲胄不可壞, 回向無過上。 菩薩依怙者, 住道慧光明, 以慧觀諸法, 無上而發趣。 菩薩殊勝道, 甲胄及大乘, 斯由慧光起, 是故心清淨。 乘諸波羅蜜, 趣佛大菩提, 慧攝慧清淨, 以慧為先導。 一切波羅蜜, 以此慧為先, 慧攝慧清淨, 能授無上智。 菩薩不思議, 能起慧光明, 能燃大慧燈, 安樂而發趣。 起慧光明故, 慧眼由是開, 於佛無上智, 明見而發趣。 菩薩勇猛者, 甲胄乃無邊, 無邊莊嚴故, 名為大甲胄。 菩薩大智者, 大乘大莊嚴, 於佛一切智, 無染而發趣。 菩薩大智者, 大道大莊嚴, 殊勝不思議, 清淨而發趣。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三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三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乃於無邊甲胄境界,無邊大乘境界,無邊大道境界而發趣之。何以故?於一切處能隨入故。諸菩薩摩诃薩,為欲隨入一切法故被大甲胄,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乘於大乘,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住斯大道,於一切法得平等故而發趣之。然此甲胄,不得少法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遠若近、過現未來、有為無為、住不住者。若此甲胄,於一切法不能選擇,不能決了,不能遍知,不能隨入,不能作證,不能超過,不可名為被大甲胄。於一切法若能選擇,若能決了,若能遍知,若能隨入,若能作證,若能超過,乃可名為被大甲胄。又此大乘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回向一切智智,遍知隨入作證超過,是故此乘名為大乘、法善巧乘、至涅槃乘、無上上乘、無等等乘。又此大道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能於一切諸法,平正大道而發趣之;此平正道無有少法不遍知者,是故此道名無上道、無數量道、無等等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大甲胄,遍能隨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遍能清淨一切眾生雜染煩惱,乘於大乘增長眾生一切善根,住斯大道,勸化眾生一切善法。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為一一眾生,一一心行,盡生死際,長時流轉求智慧樂,不捨甲胄而能堅固,被大甲胄、無量甲胄、難思甲胄、清淨甲胄、無邊甲胄、無取甲胄、知眾生想甲胄、知無眾生甲胄、知無我甲胄、知眾生自性甲胄、隨覺眾生自性甲胄、知我自性甲胄、隨覺我自性甲胄、知內自性甲胄、隨覺內自性甲胄、知外自性甲胄、隨覺外自性甲胄、知內外自性甲胄、隨覺內外自性甲胄、知一切法自性甲胄、隨覺諸法自性甲胄、知一切法無所得甲胄、知一切法自性無所得甲胄、了知一切諸法甲胄、無邊甲胄、無中甲胄、無中邊甲胄、非過去甲胄、非未來甲胄、非現在甲胄、無作甲胄、無作者甲胄。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甲胄,亦無所被,亦不隨覺,亦不決了,亦不出離,亦不現證;無甲胄故而被甲胄,不隨覺故而能隨覺,不決了故而能決了,不出離故而能出離,不現證故而能現證。無所乘故而乘大乘,不於大乘而有施設,無所施設而為施設。然於大乘無少施設,若有施設則非施設,於彼施設不可得故、不可見故。亦無有乘以乘安住,以無所得而住大乘。遠離趣向,不至究竟,不到涅槃,不可得故非道為道,於道發趣以平正故。此平正道無所施設,誰為施設?何處施設?從何施設?亦無有作亦無作者,亦非和合非不和合,一切厭離,一切不求。何以故?此平正道,與一切法不異不同,不相應故。不起法想,離一切法,無垢無淨,法性亦爾無垢無淨,是故此道名無染道,以不可趣而為進趣,以不可攝而為攝取。此道甚深,無生、無起、無出、無作、無得、無行、無處、無住、無障、無事,於一切事而能顯了,於一切事而無差別,不隨事轉,以無事故,至無上處。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甲胄、此乘、此道,應如是知。然此甲胄、此乘、此道,無所可見,無所可知,不可得故。誰為被甲?誰乘此乘?誰行此道?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得。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聞斯法已,不驚不怖,讀誦宣說,於法理趣無所乖違,隨順修行而生愛樂入於勝解,為斯法故應勤精進。若於斯法決定理趣,善巧方便有堪能者,被此甲胄,乘於此乘,行於此道。於此深法無所得故,而發趣之,盡生死岸,為正覺者,能以無邊功德莊嚴,出現世間。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法中應生愛樂,起大精進而無放逸。若有眾生,於此深法才生愛樂,我說彼人得大饒益,況能精勤不為放逸,戒行清淨而發趣者! “無邊慧,汝觀斯法若干廣大、若干殊勝、若干清淨。我於此法殷勤稱贊,欲令眾生而生愛樂,當得長夜利益安樂,為厭離故、寂滅故、遍知故。無邊慧,汝當復觀斯法,能授世間、出世間具足安樂。諸有若干匮乏眾生,於此深法而退失故,遠離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具足豐饒安樂。無邊慧,汝當復觀如來現前此深法寶,若干豐饒、若干易得。汝今於此甚深之法應勤修習。諸有愚夫,於我演說此法寶時尚不欲聞,況能受持如來現前法寶豐饒?不樂聽聞,不欲咨問。若於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佛及法寶及持法者三不現前,何能欲聞、愛樂咨問? “無邊慧,然於後時,若為如來善加持者,此深法寶亦令可得。無邊慧,彼怖畏時,此深法寶實無損減,亦無滅盡;但於此法無聽聞者,無受持者。唯除我前渴仰聽聞被甲胄者,當於彼時乃能愛樂聽受斯法。彼時眾生聞此法已能生淨信,我說彼人當得成就斯廣大法。況於今時於此法中,能生淨信勤修行者!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無上甲胄、無量甲胄、大甲胄時,應作是念:‘我為一切匮乏眾生,所謂乏於戒者、乏於聞者、乏於慧者、乏解脫者、乏於解脫知見者,以此大法而豐足之。由是大法豐足之故,一切匮乏皆令捨離,戒財、聞財、慧財、解脫財、解脫知見財皆令富饒,貪瞋癡火皆令息滅,一切眾病皆令除愈,無上良藥皆令服之,服斯藥故眾病消除,獲大安樂永離有余,證清涼性無上涅槃,無復有余思惟觀察,不求一切有為無為。何以故?以此涅槃最上安樂,一切所求更無余故,所求永息已滅盡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於如是大甲胄已,又為哀愍攝取一切諸眾生故,乘此大乘。此大乘者,過去諸佛已乘出離,未來諸佛當乘出離,現在諸佛今乘出離,無有去者,亦無有乘,亦無出離。何以故?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者故。非已出離,非今出離,非當出離,乘此乘者如是出離,為善出離而無執著,於一切法,非有和合,非無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而出離時,亦非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於大甲胄而出離時,亦非和合,非不和合,無來無去,不可得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以此甲胄、此乘、此道而發趣之。又此甲胄、此乘、此道而發趣時,不作是念:‘若凡夫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諸佛法,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厭、若離、若滅,乃至大般涅槃,彼法於我若遠若近。’無邊慧,此大甲胄、此乘、此道,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眾生,所不能動,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佛世尊於此甲胄、此乘、此道,得不動已而般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不可動故;一切法性、法性之相,相遠離故,相清淨故,遍清淨故,不可以相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法相、法相之性,不可以性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諸法無性無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是為諸法真實性相。 “無邊慧,如此甲胄、此乘、此道,真實之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亦復如是。為令眾生當了知故,增長一切法光明故,於此甲胄、此乘、此道,假以施設而略說之。汝今若欲於此甲胄、此乘、此道隨義行者,勿以施設,勿以顯示,勿以言說,應隨義行。隨義行者,無少應行,無少隨行。若於非義,不應隨行;若於是義,則應隨行。隨義行時,不隨聲行,不隨字行,不隨語行,不隨行者,不隨彼轉。何者為義?謂秘密說。於秘密說應隨覺了,應以信行。以信行者,於是義中無所分別,於無分別乃應隨行。應隨行者,乃為不行,亦不隨行。何以故?於是義中無少有行,無少隨行,無少遍行。遠離行故,不應隨行,不隨菩提相應而行,不隨流轉相應而行。於彼相應及不相應,皆非作意,皆非正念;念清淨故,故不應行。 “無邊慧,於是義中,汝應隨行,勿異有行。若異隨行則為妄失,隨逐音聲,隨逐文字,隨逐語言,於彼語言不能捨離。遍知音聲,超過文字,隨覺語言,則不隨行,則不流轉;於是義中,如是隨行。如是隨入則無少行,行止息故。無邊慧,於義行時,勿復以行而行於義;若不以行而行於義,則為不來不復退還;若得不來不復退還,於此甲胄、此乘、此道,隨順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作大饒益。 “無邊慧,若於此法如是說者,隨義行者,能隨入者,心不顛倒,無有疑惑成就勝解。於此甲胄、此乘、此道若未攝取,能攝取之,速當發趣。若有未被斯甲胄者,則能速被。若有未乘於此乘者,則能速乘。若有未住於此道者,則能速住。 “無邊慧,彼諸眾生當攝廣大福德資糧,為佛世尊之所護念,於法無違,與僧同行。 “無邊慧,汝已攝取無量善根,於後末世當以此法攝諸眾生,為諸眾生荷負重擔,所獲福德其量難說。”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被甲時, 為利諸眾生, 乃被無邊甲。 眾生若貧乏, 弊苦無法財, 無戒無多聞, 無慧無解脫; 被此無邊甲, 令法致豐饒, 以法豐饒故, 一切獲安樂。 為捨諸貧苦, 演說無上法, 聞者皆離塵, 住斯安樂道。 戒蘊備充足, 多聞如大海, 便得最上慧, 由斯能斷縛。 解脫遍照明, 解脫正知見, 若能現證者, 一切獲安樂。 貪瞋癡大火, 恆燒遍熾然, 眾生由是苦, 彼火我令滅。 授諸眾生藥, 一切病皆除, 若病消除已, 得至涅槃界。 永捨一切余, 趣於安樂處, 從彼安樂中, 無有退還者。 一切有為樂, 於彼不復求, 無上大安樂, 於彼皆當證。 以無戲論法, 成熟諸眾生, 究竟大安樂, 一切皆當得。 如是發趣者, 一往不復還, 出過於發趣, 常得勝安樂。 於大安樂中, 樂欲不樂欲, 發趣無發趣, 一切皆當斷。 如是被甲已, 當乘於此乘, 為愍諸眾生, 一切皆攝取。 過去正遍知, 此乘已出離; 未來正遍知, 此乘當出離; 現在佛世尊, 此乘今出離; 故於此大乘, 無不皆乘者。 一切諸最勝, 世間大依怙, 以此乘出離, 不起於乘想。 非乘以為乘, 非道以為道, 非出以為出, 出離故無上。 此乘出離時, 曾無少出離, 以空無有相, 無願無作故。 非乘非出離, 乃名為大乘, 一切悉平等, 由是而發趣。 此乘無和合, 亦無不和合, 發趣無上道, 現證大安樂。 此乘無相應, 亦無不相應, 無處無所依, 由是而發趣。 此道無有來, 此道亦無去, 行斯正道者, 寂靜而發趣。 我說於此道, 此乘此甲胄, 於法無所依, 寂靜最無上。 一切凡夫法, 一切聲聞法, 一切緣覺法, 一切不可得。 於佛一切法, 離垢無上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空無相法, 無願無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厭離滅法, 涅槃寂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此乘此甲胄, 此道無所取, 無上不可動, 畢竟不可得。 一切法自性, 真實希有相, 不可以施設, 諸法性空故。 此乘此甲胄, 此道無顯示, 如諸法自性, 彼性亦如是。 一切諸法中, 相性不可得, 於無相性法, 我略為開示。 一切諸法中, 一切自性相, 於我如是說, 畢竟無所有。 此乘及此道, 甲胄自性相, 於彼求言說, 畢竟亦非有。 言說非有故, 是為希有相, 於彼言說中, 語相亦非有。 諸法不可量, 無勝無邊量, 一切不可測, 是故法無上。 此乘此甲胄, 此道亦如是, 於彼無相中, 如是應隨入。 為令諸眾生, 遍知勤修習, 速逮法光明, 故我如是說。 諸法無語言, 一切不可說, 於彼諸法中, 一切應隨入。 以法無言故, 於彼應隨行, 行無少有行, 一切法無行。 無求而樂求, 無行而隨行, 如是隨行者, 於義不觀察。 汝今於實義, 一切應隨行, 音聲及語言, 於彼勿隨轉。 音聲語言中, 若得不隨轉, 於義乃隨行, 是為求義者。 何者名為義? 應知秘密說, 以信無分別, 是義乃隨行。 明了如是義, 能於秘密說, 無執無所著, 不行不隨轉。 若有隨行者, 彼則隨執著; 若無隨行者, 一切不隨轉。 由是正憶念, 遠離於隨轉, 菩提及生死, 二俱不相應。 於彼亦無念, 無念為正念, 於念清淨故, 說為清淨者。 若異此修行, 遠離無上法, 汝應於是義, 如說而修習。 若隨語言者, 是則隨音聲, 於彼不超過, 同於世間法。 音聲及文字, 不應隨彼轉, 應知真實義, 無行以隨行。 實義無音聲, 亦無有文字, 超過語言故, 乃名為實義。 是義應隨行, 隨行無所有, 以行止息故, 乃名為實義。 於真實義中, 不行以為行, 斯則不退轉, 不捨於甲胄。 隨順大甲胄, 大乘及大道, 趣於安樂處, 利益諸眾生。 此諸安隱法, 我今為汝說, 汝當隨義行, 能斷汝疑惑。 若乘此乘者, 乘已當發趣, 速詣大菩提, 現證無上覺。 於此最上乘, 不乘為速乘, 於道於甲胄, 其義亦如是。 於此無上法, 精勤修習者, 彼諸眾生等, 為佛之護念。 於後怖畏時, 汝當開此法, 廣為諸眾生, 而作利益者。 於後怖畏時, 若能開此法, 所生無上福, 其數不可量。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所被甲胄名曰大勝,亦名無邊勝,亦名大莊嚴;所乘之乘名曰大商,亦名無邊光,亦名妙莊嚴;所行之道名曰無量莊嚴資糧,亦名無量方便資糧。以是道故,諸善丈夫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無邊慧,乃往古昔過無量劫,復倍是數,有佛出世,號栴檀香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電光,國名光明。時,彼剎土地平如掌,無諸雜穢、瓦礫、荊棘,黃金白銀而為沙聚,行列國界,睹者欣悅。時,四天下其洲皆廣二億由旬,一一洲中復有四萬八千大城。其城一一廣十由旬,長二十由旬,垣牆周回,嚴麗峻極。一一城有八俱胝人止住其中,十千聚落、一千園苑圍繞莊嚴。而此國界,復有種種華樹、果樹、香樹、衣樹、上味之樹及金剛樹間錯莊飾。池沼泉流,涯岸端直,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雜色輝映靡不周遍。彼栴檀香光明如來,壽六十八俱胝那由他歲,復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諸聲聞眾以為眷屬。彼時人民顏貌端正,安隱快樂,薄貪瞋癡,易可開示,以少勸化而能遍知諸法性相。 “無邊慧,復於彼時有轉輪王,名一切義成,七寶具足,四天歸化。彼閻浮洲有一大城,其城縱廣四十由旬,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宮城之內廣五由旬,間以七寶而為莊飾,妙多羅樹垂諸鈴铎,真金羅網彌覆其上。王之正殿純绀琉璃,廣一由旬,四面千柱。其殿之上復有千樓,高峻嚴麗,眾寶裝飾。於其殿前,有大香池周環澄澈。其傍復有十六香光小池,七寶所成,布列圍繞。一一池間流渠激注,出妙音聲如奏眾樂。一一小池有八階道,香光大池三十二道,一一階道純金所成。寶樹行列,寶網彌覆,上妙香氣遍滿城中,故號彼池名曰香光。無邊慧,彼轉輪王有四夫人,一名無邊音,二名賢善音,三名眾妙音,四名鵝王音。一一夫人各有二子,一名不空勝,二名賢勝,三名龍勝,四名勝音,五名妙音,六名梵音,七名勝雲,八名雲音。婇女六億,諸子十千。 “爾時,彼王於內宮中,與其眷屬娛樂嬉戲,忽於空中見一如來妙色之身。時,彼如來即告王言:‘大王,應被無上甲胄,乘無上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授諸眾生智慧之藥。勿得貪著人天五欲!此大甲胄而能攝受無上安樂,此無上乘而能誘入無上園苑,入此中者不復退還。一切人天種種諸欲,皆是無常變壞之法,勢不久住,須臾磨滅。’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聞此說已,於彼如來而白言曰:‘其誰能示斯大甲胄,如彼甲胄而嚴被之?其誰能示斯之大乘,如彼大乘而乘御之?其誰能示斯之大道,如彼大道而發趣之?’時彼如來告一切義成大王言:‘大王當知,有栴檀香光明如來,王應詣彼。當為大王演說斯法,被大甲胄,乘於大乘,趣於大道。’時彼如來如是說已,欻然不現。 “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睹斯事已,悚栗毛豎,發希有心便生怖畏,不樂人天種種欲樂,厭捨一切諸行有為,求大甲胄、大乘、大道。即與八子及四夫人並余諸子、婇女侍從俱,往詣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所。既到彼已,與其眷屬恭敬作禮,稽首佛足。即以一百檀盧那七寶雜華,散於如來應正遍知;復以無量支婆羅,奉獻如來及聲聞眾;復以一切安樂資具,滿十千歲而供養之。從是以後,棄捨王位,與其眷屬,於栴檀香光明如來法中出家。無邊慧,時彼栴檀香光明如來,知一切義成比丘及其眷屬至樂之心,便為開示甲胄莊嚴、大乘莊嚴。彼既聞已發堅固心,為深法故盡其軀命,端坐思惟,精勤無退,常近如來,而於世間一切諸欲得無動念。 “無邊慧,時彼如來,問一切義成比丘言:‘善男子,汝於今時,被大甲胄,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以是道故而能成就一切智智、無等等智,汝當如理精勤修習。’彼一切義成比丘白栴檀香光明如來言:‘世尊,我於今時乃不見有名甲胄法,亦不見有能被甲胄者,亦不見有被甲所從,亦不見有被甲之處。世尊,我不見有名乘之法,亦不見有乘大乘者,亦不見有乘之所從,亦不見有乘大乘處。世尊,我不見有名道之法,亦復不見由此道故已發趣者、今發趣者,亦不見有道之所從,亦不見有道之處所。世尊,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遠若近、若去來今,無得無見。如我今者作是觀時,實無少法而可親近而可證者。若我無證,世尊,寧當而問我言:被大甲胄,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如我等比於法修行,唯有如來乃能了知,非諸聲聞、緣覺境界。’無邊慧,彼一切義成比丘於如來前作是說時,與其眷屬便得菩薩無生法忍,得法忍故皆不退轉。爾時,栴檀香光明如來悉為授記:‘過五百阿僧祇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聞授記歡喜踴躍,上升虛空高七多羅,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無量大名稱, 挺特如山王, 世尊一切智, 能演諸功德。 佛眼悉明見, 猶如日照臨, 尊嚴大會中, 我禮如來足。 無量德資糧, 佛智已圓滿, 我等亦當得, 世尊無上智。 無上大光明, 普照於人天, 開示諸法藏, 無邊功德海。 智慧常無失, 正覺離煩惱, 慧光大精進, 我禮深功德。 大龍大莊嚴, 眾相以嚴身, 安住如須彌, 御眾無倫匹。 能為世導師, 映蔽人天眾, 演說無所畏, 我禮勝丈夫。 世尊大牟尼, 無邊功德海, 能開我法眼, 令我被甲胄。 然我一切時, 為乘大乘者, 常於此勝道, 發趣更無余。 牟尼勇猛尊, 覺知一切法, 世無有過者, 我等鹹歸命。’ “無邊慧,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說此法時,成熟無量無數眾生。一切義成比丘從是已後,與其眷屬供養承事無量無數諸佛世尊,過五百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超無邊境界王如來。彼佛剎土,所有功德廣長之相,亦如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光明世界無有異也。諸聲聞眾其數無量。王之夫人諸子眷屬,亦過五百阿僧祇劫,皆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此道中,持大法炬,作大法明,放大法光,建大法幢,擊大法鼓,乘大法船,以攝大法而發趣之。善丈夫戲而游戲之,霔以法雨潤於眾生,皆令歡喜,精勤勇進,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住此道時得法光明,以光明故能見一切諸法緣起,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不於色中而見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於識中而見於識,異識緣起,了知識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但屬眾緣見緣和合,眾緣亦空無相無起。作是見時,不於眼中而見於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不於意中而見於意,異意緣起,了知意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乃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不於少法見有少法,異緣而起屬眾因緣,自性無相,自性無起,緣性亦空無相無起。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诃薩,住此道觀察緣起;作是觀已,能以智慧,於緣起中證真實際。以斯一切法光明故,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乃至一切諸佛之法,速得圓滿。”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能安住, 作大法光明, 妙智而發趣。 建於大法幢, 此幢無有上, 一切佛法中, 正念而發趣。 智慧善游戲, 法施諸眾生, 霔於大法雨, 無畏而發趣。 以法潤眾生, 皆令得歡喜, 以是諸菩薩, 妙善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 得大法光明, 能於正法中, 勇猛善安住。 由是法光明, 了知一切法, 以眾緣故起, 一切無堅實。 諸法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自性無有生, 自性無有體。 諸法以眾緣, 和合而共起, 眾緣和合故, 自性無所有。 菩薩能觀察, 了眾緣亦空, 眾緣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亦無有生起, 亦非有所作, 如是觀察者, 於法勤修習。 諸起無體故, 眾緣亦非緣, 如是如理觀, 能知一切法。 觀諸色受想, 行識亦如是, 皆以眾因緣, 由斯諸蘊起。 諸蘊無有實, 自性本來空, 性空故無相, 一切無所起。 諸蘊遠離相, 離相則無生, 無生則無滅, 諸蘊如是相。 無相妄有相, 彼相從何有? 諸法無體故, 斯蘊亦無性。 界處亦如是,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無有體。 一切諸法中, 法體不可得, 了知一切法, 名義思惟者。 欲色無色界,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亦無體。 觀此能觀智, 何能知彼境? 此智及彼境, 自性常遠離。 所起及眾緣, 此二俱無作, 能作如是知, 斯為真實相。 無相以相說, 菩薩由斯入, 而亦不分別, 若相及無相。 如斯善智者, 能見真實相, 於諸法界中, 不作少法相。 若法及法界, 此二俱無相, 諸法遠離相, 說名為法界。 說名法界者, 無界無非界, 雖名為法界, 然實不可得。 思惟此義時, 不念不可得, 離諸分別故, 獲大法光明。 諸法無性故, 光明亦無性, 由斯觀察故, 復得法光明。 不見能觀智, 斯見亦不見, 見法虛妄故, 說此名為觀。 光明不思議, 無邊無有量, 見諸法皆空, 說名不分別。 若法有諸相, 常無證入者, 聞斯淨法音, 應生大歡喜。 若法無有生, 常無分別者, 聞斯淨法音, 寂然獲安樂。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應說彼眾生, 久集諸功德。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當於此法中, 以速而發趣。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四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四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察一切法時,便於諸法得法光明。不於空中而見於空,亦不離空而見於空,不見少法與空相應、若不相應,不以空空,不見於空,不見不空,亦不以見觀一切法。作是見時,不於無相而見無相,不異無相而見無相,亦無少法而與無相若相應、若不相應,不於無相以無相見,不於有相以有相見,非有相見,非無相見,無生無作亦復如是。不於盡中而見於盡,亦不異盡而見於盡,不見少法與盡相應、若不相應,亦不於盡而以盡見,亦不於盡以無盡見,亦非盡見、非無盡見。諸菩薩摩诃薩作是見時,無有少法若可得見、不可得見,若可顯了、不可顯了,若可趣入、不可趣入,若可覺知、不可覺知。無邊慧,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斯道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見一切法悉無有邊,於邊、於中亦無所執,無所執故於佛法中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於空見空, 不異空見空, 能作如是見, 說名為見空。 不住於少法, 亦不見少法, 於彼空相應, 及以不相應。 空以自性空, 於空無所取, 以無所取故, 能知一切法。 於見無所取, 於觀無所執, 能知見與觀, 此二俱不受。 於見悉清淨, 於觀不可得, 如是觀諸法, 畢竟無所執。 不以無相見, 不以無相觀, 亦不於無相, 而作無相觀。 無相無所顯, 無願不可得, 無有少法體, 而可修習者。 不念於無相, 亦不念無願, 如是無分別, 顯了相無相。 不趣於無相, 亦不入無相, 無趣無所入, 顯了平等住。 智人不見相, 亦不見無相, 不見不思惟, 一切無顯了。 若人常思惟, 無思無顯了, 於思及顯了, 平等平等住。 如是於無相, 無作亦復然, 雖顯無所顯, 思惟了知故。 無生亦如是, 曾無少法生, 自性無所有, 顯了而無體。 若生若無生, 有作及無作, 亦無少所執, 智者不分別。 念慧無所動, 顯了無思擇, 有體及無體, 平等離諸性。 不於盡見盡, 亦不見無盡, 顯了無所見, 盡智無過上。 若盡若無盡, 二俱不分別, 以無分別故, 無念平等住。 於盡無盡見, 亦無無盡見, 如是見盡時, 不執盡無盡。 若於盡無盡, 一切無所執, 以無所執故, 盡智當顯了。 盡智之境界, 無畏之所得, 顯了斯法故, 菩薩善安住。”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勝慧,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為欲攝取諸法智故,起於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於法光明無少可見,法光明故了一切法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若順若逆、若有戲論若無戲論。世尊,此法光明,豈諸菩薩摩诃薩無修行而當得耶?” 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诃薩言:“勝慧,諸菩薩摩诃薩無少修行,無勝修行,不隨修行,不遍修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诃薩,尚不可得,不可見耳!況菩薩行,而當可得,當可見乎?如何乃見?若干劫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诃薩,一切行息,所行清淨,得法光明。法光明行,非數量行,非隨相行,從何施設一切諸行?然所修行,非施設行而亦不離。勝慧,諸菩薩摩诃薩住此行時,捨一切行,無所執取。具斯行者,非數量行,非隨相行,無相無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所行, 而亦無有行, 得無有行者, 無畏而發趣。 未曾有勝行, 亦無有遍行, 無行無勝行, 平等而發趣。 此行無示現, 示無有諸相, 無相無行者, 斯為行之相。 菩薩無相行, 不住於諸事, 無行無所住, 智者乃成就。 無行則無動, 斯行為無上, 能行不動行, 勇進而發趣。 菩薩不可得, 行亦不可見, 亦不見色身, 斯為善順者。 無色無形相, 故無一切行, 於見無所取, 斯為無比行。 菩薩無上行, 不墮於施設, 亦無有遷變, 於中無所執。 行無施設故, 乃為無上行, 若得如是行, 獲大法光明。 菩薩所修行, 無言無劫量, 能以無量劫, 顯說於諸行。 菩薩行清淨, 清淨妙安住, 悉捨一切行, 曾無攝取者。 菩薩恆住捨, 守護於諸行, 已捨一切行, 於捨妙安住。 菩薩無邊行, 離邊及無邊, 彼行無所動, 名為無上行。 菩薩無相行, 斯行為無上, 修行此行時, 超越諸魔界。 菩薩無相行, 明了於無相, 若相及無相, 一切無所依。 菩薩住此智, 此行善成就, 無有少所行, 說名不行者。 菩薩常清淨, 於行無所畏, 正念而發趣, 斯為善安住。” 爾時,勝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善丈夫若干修行,乃為甚深!非諸愚夫有相有為所修行者,少能行之。世尊,無有少法入此行中,是故此行為善丈夫平等之行。世尊,善丈夫行,非諸數量邊際能測。” 爾時,勝慧菩薩摩诃薩,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大雄正等覺, 無上兩足尊, 演說甚深行, 饒益諸菩薩。 世尊妙辯才, 其量頗難測, 無邊辯才者, 最勝大丈夫。 法王息譏論, 斯由正遍知, 乃為諸菩薩, 說此無上行。 世尊能演說, 滅行之方便, 於行悉超過, 智人當發趣。 大龍不思議, 無邊智境界, 遍知兩足尊, 善開斯妙行。 世尊所開示, 牟尼不動行, 此行無能動, 故名無比行。 大雄大牟尼, 往昔所修行, 設以多劫行, 無人能到者。 菩薩聞斯法, 雖住於世間, 而於諸種智, 不久亦當證。 我等愍眾生, 當於末世中, 於此無上法, 能為護持者。 我等聞斯法, 當於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能行亦能說。 我等以光明, 當於末世中, 為諸求法者, 而興大利益。 我等發誓願, 當於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護持而建立。 我等常思念, 當於末世中, 供養佛法海, 願持無上法。 我等於法藏, 當為勝丈夫, 願持此法門, 守護令久住。 我等於法水, 誓願悉能飲, 而於此法門, 當為守護者。 我等聞法已, 當於末世中, 願為大丈夫, 受持佛正法。 我等寧失命, 不捨無上法, 願於此法中, 而為持法者。 我等持此法, 未曾生喜足, 渴聞斯甚深, 決定契經故。 我等於末世, 為求諸法者, 當演斯正法, 能令悉歡喜。 法王叵思議, 能作大依怙, 願垂加護我, 念我持法者。” 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勝慧,汝能於後末世之中,為欲護持此諸法故,被大甲胄。亦如往昔諸菩薩摩诃薩,於最勝所供養承事,種諸善根,久修梵行,被大甲胄,護持諸佛世尊法者而無異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後怖畏時, 汝當持此法, 為利諸眾生, 以此法開示。 於後末世時, 汝持最勝法, 若聞斯法者, 悉當生愛樂。 於後末世時, 汝為持法者, 我說甚深法, 汝當悉受持。 秘密修多羅, 汝聞當憶念, 於斯理趣中, 勿復有疑惑。 決定甚深義, 汝聞當憶念, 饒益諸眾生, 為持法藏者。 以法施一切, 普潤諸眾生, 聞已令充悅, 身心遍歡喜。 為諸菩薩道, 所行之理趣, 及彼修多羅, 究竟受持故。 汝當能廣度, 無量諸眾生, 一切世間中, 所不能度者。 汝持此法故, 饒益諸世間, 獲勝眾福聚, 以是而發趣。 我今說此法, 汝當悉受持, 於後末世中, 為諸聰慧說。 現在未來世, 能持斯法者, 則為能受持, 千佛之正法。 為諸眾生故, 護持斯法門, 於後末世中, 而興大饒益。 若能於末世, 護持斯法者, 彼不於一佛, 親近而承事。 若能於末世, 護持斯法者, 彼已多承事, 善說斯法者。 能於此法中, 無有少疑惑, 末世護持法, 斯為聰慧者。 被大無邊甲, 敵戰為殊勝, 而於末世中, 乃能持此法。 彼於佛正法, 疑網悉已除, 聞法無所畏, 乃能持此法。 “是故,勝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勤求最勝大功德者,於末世中為深法故,應被甲胄,受持讀誦,解說其義。 “復次,勝慧,我念往昔過無量劫,復倍是數,有佛出世,號曰遍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超勝,國名離垢。其地平正,廣博嚴淨,七寶所成。時彼大洲,廣長延袤七萬由旬。於中復有六萬大城,一一大城縱廣正等十六由旬,垣牆周匝,樓雉嚴飾,門剎殊勝,睹者歡悅,妙多羅樹行列圍繞,百千園苑而共莊嚴。諸園苑中,台座床敷處處嚴設,池沼渠流一一盈滿,涯岸階砌飾以眾寶,周回平正出入安隱。於其岸邊,沉水、栴檀、多摩羅等雜香之樹扶疏布列。彼一一城,各有十千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彼諸眾生悉已成就十善業故,一切皆受如是安樂。時彼如來,始從初劫超二百劫於中出現,是故彼劫名曰超勝。於彼劫中,有五百如來次第出現。一一剎土皆七寶成。其佛滅後,正法住世各十千歲。如是五百如來現化於世,多有聲聞、菩薩法會。一一法會各有俱胝那由他數無量菩薩,趣一乘道獲無生忍。 “時彼劫中有轉輪王,名勇猛軍,七寶成就,王四天下。於閻浮提有一大城,其城周回六十由旬。復有八萬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安隱快樂,豐饒熾盛。七重隍塹,七重行樹,七重街道,七重表剎,七重鈴網。一千園苑所共圍繞莊嚴大城,一一園苑縱廣正等二十由旬。其中各有七重垣牆,七重羅網,種種莊嚴,一一微妙眾寶珍玩猶如諸天。各各復有一百池沼,毗琉璃寶以為堤岸,瑪瑙雜玉以為階砌,眾華敷榮,寶樹行列。於大城中,王之正殿量七由旬,黃金、青寶間錯所成,周以寶竿飾以琉璃,摩尼珠網彌覆其上,諸多羅樹晖映莊嚴。二十淵池圍繞萦帶,底布真金,覆以金網,雜琉璃寶以為津橋,純妙黃金而為階道。於其池中,優缽羅華、拘勿頭華、芬陀利華敷榮遍滿。 “彼轉輪王,二千婇女,六萬諸子,與其眷屬於彼園中五欲娛樂,竊作是念:‘諸欲無常,不久變壞。我當決定志求佛法,若聞法已如教修行,令我長夜利益安樂。’適思惟已,忽然有天現虛空中,告彼王言:‘善哉丈夫!今有遍照如來出現於世,演說正法初中後善。王應速詣於彼佛所,當聞正法,令王長夜利益安樂,成就佛法,圓滿佛法。’王聞天言踴躍歡喜,與其眷屬侍從圍繞,即往遍照如來之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能攝諸法善巧方便,能令梵行速得圓滿?我當修行!’如是問已,時彼如來廣為開示。王聞法已,與其眷屬,悉捨安樂資生之具,恭敬供養遍照如來及諸大眾滿二萬歲,於遍照如來法中出家修行正法。以聞法故,於時獲得受法善根、持法善根、說法善根,有所聞法思惟不忘,無量功德精勤修習,乃發誓願:‘願持如來三時正法,為諸眾生種種宣說。’作是願已,於勝超劫諸如來所,一一親近供養承事。彼諸如來現前正法、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受持,教化成熟四萬八千俱胝那由他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調伏無量眾生住於聲聞、辟支佛乘。 “彼劫之中最後如來,號曰電光,勇猛軍比丘,聞電光如來說法之時,獲無生忍。電光如來即為授記:‘汝勇猛軍,於未來世供養無量千佛世尊,受持如來三時正法,利益無量無數眾生,安立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眾生住聲聞乘。如是乃過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無邊精進光明功德超勝王如來。其佛剎土,積集無量清淨功德,安隱豐樂人民充滿,多有聲聞及菩薩眾。其佛壽命至五小劫,滅後正法住一小劫,法教流布天人受持,捨利塔廟遍諸剎土。’ “是故,勝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清淨甚深之法,應當尊重受持修習,以法嚴具莊嚴其身;法莊嚴故,證得如來金剛所成大那羅延堅固之身。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盡其軀力,而欲破壞堅固之身,乃無有能摧伏之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眾中,演法光明,亦無有能敵論之者。若有眾生,於此深法受持讀誦,精勤修習,隨其意樂生於清淨大族姓家,乃至坐於菩提樹下,名稱具足!世界殊妙,不雜異道,尚無梵志遮羅迦名,況有惡見邪求之輩?諸不善法亦嘗未聞,寧有習行不善根者?能以足指放大光明,遍照無邊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安樂,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慧,若諸菩薩摩诃薩,於我法中勤修行者,當獲如是殊勝功德。我若具說,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若有住斯菩薩道者,勤修如是清淨深法,與空相應、寂靜相應,得法光明。以法光明見一切法自性無異,性無異故所見清淨,見清淨故則無法見,亦無有法,離自性見,法見清淨,亦無清淨、無清淨者、無清淨時,能得清淨智之境界,見諸法界非界非非界,界見清淨,遠離諸界種種性想。離性想故,於界理趣秘密言辭而能覺了,亦能遍知諸法非界。以見法界無差別故,不可壞故,不變異故,便獲一切法界理趣善巧方便。以善方便遍能了知法界理趣,以等持力於諸法界差別理趣隨順能入。住此行時,以一切法善巧方便,於一切法無住無著;無所著故能於一切法界理趣,隨其所應種種開示;等持力故復能出生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游戲神通,變一為多、變多為一,山石牆壁、飛行自在而無掛礙;善巧能知四界和合不住於界,知一切界與空界合,於虛空界無著無系;以界和合善巧智故,於一切界方便修習;以修習故決了水界,能於水界或令起煙,或令發焰,或復於中煙焰俱熾,乃至無量種種變現,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能安住法界理趣善巧方便而無所動,隨其意樂,隨何佛剎,能於諸有轉胎藏形受化生身,常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如是名號、如是族姓、如是眾會、如是說法,悉分別知。”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诃薩,名無邊勝,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住何等法,如佛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 爾時,世尊告無邊勝菩薩摩诃薩言:“無邊勝,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無所住者,如我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無邊勝,諸菩薩摩诃薩,若住於色、受、想、行、識,若住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若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我於此經,則不說有斯諸功德。然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而無所住,不入不出,故我說彼當得無邊大功德海。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亦無少法若入若出,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無住無動,以無動故無高無下;無高下故,遠離於高,不住於下;以不住故名善處住;善處住者於無處住;無處住者不住於處。諸菩薩摩诃薩,不於少法若有安立、若有積集,無處無住,無起無作。何以故?處不可得。以無處故則無分別,無分別故不動處住如法界住,無有處住則無有住,於處無處無所執著,名為善住。無邊勝,諸菩薩摩诃薩,於法理趣而安住者,如是安立住於無住。無住處住,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住於如是無分別行,以如是行,見一切法而無所動,則與如理而住相應,則與如理不動相應,則與如理不取相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正憶念, 於義善思惟, 不住諸法中, 說名為智者。 未曾有少法, 可為安立者, 以無安立故, 無畏而發趣。 不立於諸色, 亦不立諸受, 諸想及諸行, 識等亦如是。 不住於諸蘊, 諸界及諸處, 若處若非處, 亦常無所住。 不住於地界, 亦不住水界, 火界及風界, 亦常無所住。 不住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得無安立故, 不住於三界。 及以虛空界, 於彼無所住, 以無有所住, 平等而發趣。 故無有少法, 於中而可住, 若得無所住, 斯為妙智者。 妙智無所住, 無住為菩薩, 能得如是住, 則住法界中。 無住相應故, 彼常能善住, 無住無依止, 於法得安住。 若得不依止, 則常無所動, 不入亦不出, 平等善安住, 於法如是住, 斯為勇猛者。 一切法無高, 一切法無下, 如是無所動, 法界善安住。 安住不動故, 便得無上住, 不住住相應, 斯為勇猛者。 不住於住處, 於處無所動, 成就無住處, 而得善安住。 若處若非處, 一切無所動, 住於不動處, 乃名為不動。 若住不動處, 一切無所住, 不念處非處, 常住無分別。 不住於處故, 則無有所動, 於處無所動, 一切得無住。 若得不住處, 處非處不動, 若於處不動, 乃善住於處。 善住處安住, 則住無所住, 能見一切法, 住法相應住。 如是見諸法, 種種無所住, 無住無安住, 善巧於法住。 常住於諸法, 而無有分別, 離諸分別故, 斯為不動者。 若能住不動, 於行無分別, 遠離處非處, 斯為觀察者。 若能觀不動, 一切無所動, 諸法常平等, 如是而發趣。 如理住相應, 如理而不動, 得無動處者, 常住於無處。” 爾時,無邊勝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安立諸菩薩摩诃薩,於法理趣,無有系縛,無有解脫。世尊,諸菩薩摩诃薩,於法理趣善巧安立,不與少法若相應若不相應、若和合若不和合、若攝取若不攝取、若有所歸若無所歸、若貪離貪、若瞋離瞋。世尊,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善巧安立。設有眾生供養恭敬,不生貪愛;毀辱逼惱,不生瞋恚。無種種想,離一切法,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若相應若不相應,超過相應不相應故,遠離相應不相應想,了知相應不相應想,超過了知,不於少法若進若退、若有所趣若無所趣而作相應。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無妄念,亦無所取,以善方便不壞法性。世尊,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如是住時,能以善巧宣說一切法界理趣,一切佛法速得圓滿。”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佛法中,無所安立,無所住時,則見佛法;無有安立,無有所住,亦無勝住,亦無遍住,見佛法住。不傾動故,不流轉故,不變異故,一切法界相應而住,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佛法中,無住無不住,無勝住無遍住,無處住無非處住,亦無所動,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而為安立,亦不見有一切法處為勝安立,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不見少法若住若去,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見一切法如淨虛空,光明顯照遠離煩惱;於一切法光明照故,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得善方便不以安立而觀法界。何以故?不於法界少安立故。譬如虛空及以風界,無有處所,亦無可見,無安立處,無依止處,無可示現;法界亦爾,無可入處,無可見處,無安立處,無依止處,亦無了知,亦無示現。諸菩薩摩诃薩無示現故,與如如界相應而住。 “無邊慧,一切法界,無生無命,無老無死,無升無沉,無示現界,是為法界。無變異界,是為法界。而法界者,遍一切處。無邊慧,法界無去亦無去處,無去處故乃名法界相應而住。如如法界,於中無處亦無非處。何以故?如如法界,如如自性無所有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聞我此說,則於一切法界理趣,便獲無邊大法光明,以法光明得無生忍,速能圓滿如來十力、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為欲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善根勝資糧故,如來種性無斷絕故,速詣道場轉於法輪,蔽諸魔宮,摧伏異論,作善丈夫,大師子吼,為諸眾生演說妙法,隨其樂欲,隨其志願,隨其發趣正解脫故,皆令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切菩薩, 不住諸法, 於佛法中,無所安立。 一切菩薩, 無安立故, 於佛法中, 無畏發趣。 一切菩薩, 見諸佛法, 無住無處, 妙善安立。 一切菩薩, 不住於處, 能見諸法, 無住無退。 一切菩薩, 見法無住, 不動佛法, 不求佛法。 一切菩薩, 見法不異, 不動佛法, 亦不推尋。 一切菩薩, 見法如是, 於法善巧, 方便而住。 一切菩薩, 見常平等, 不住佛法, 亦非不住; 常無住處, 亦非無處; 常不分別, 非不分別; 種種分別, 常無所有。 一切菩薩, 無住相應, 於諸時處, 而無所動。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平等住時, 名為善住。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不見少法, 可平等住。 一切菩薩, 能見諸法, 無有處所, 亦不離處, 得無所動, 亦無親近。 一切菩薩, 於一切法, 理趣善巧, 方便安住, 住無所住, 名為菩薩。 一切菩薩, 不於少法, 若去若來, 分別而住, 爾時乃住, 諸法理趣。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種種安住, 能起無邊, 大法光明; 以法光明, 住平等見, 見一切法, 及法理趣, 如淨虛空, 如影如像, 平等無垢。 一切菩薩, 於見了知, 亦無了知, 遠離自性。 一切菩薩, 如是觀察, 於一切法, 理趣而住; 能於法界, 堅固勤修, 說名法界, 理趣方便。 一切菩薩, 不住法界, 觀諸法界, 畢竟非有。 一切菩薩, 決了法界, 見一切法, 如虛空風, 無有安立, 遍一切處; 法界亦爾, 遍一切處。 法界難思, 無可示現, 於諸智者, 不作親近。 無示現界, 乃為法界。 無有住處, 名為住者。 法界無生, 無命無老, 無死無沉, 亦無出離。 法界難思, 無來無去。 法界非蘊, 非界非處, 亦不離處, 而無所動。 法界如如, 自性非有。 一切菩薩, 如是了知, 法界難思, 得法光明。 由是發趣, 往詣道場, 而於佛法, 無有疑惑。 不為所動, 以法光明, 令諸眾生, 獲大安樂。”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能於如是甚深之法,勤修行者,乃得如是大法光明;以此智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五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五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過二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世間,號曰月燈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甘露,國名清淨。彼佛世界,玻瓈所成,常有光明遍照其土。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淨妙端嚴,是故世界名為清淨,無別城邑聚落之名。交道殊妙,金繩界飾。諸交道間,一一等量半俱盧捨。一一道間,光明寶柱雜多羅樹,各八十四輝映行列。復有四池堤塘圍繞,七寶台觀人民止住。覆以鈴網懸諸缯帶,華飾珍玩猶如諸天。彼界眾生寂靜安樂,十善業道悉已成就,顏貌端嚴,壽命長遠,薄貪瞋癡易可開悟,以少方便廣知諸法。彼佛壽命千俱胝歲;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俱胝歲。十會說法,諸聲聞眾住學地者,一一法會各有二十俱胝那由他;諸菩薩眾趣一乘者,其數無量。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寶菩提樹,周五十由旬,高一百由旬,珊瑚為根,琉璃為干,黃金為枝,瑪瑙為葉。道場縱廣一百由旬,基陛周匝,欄楯圍繞,妙多羅樹布植行列,金鈴寶網彌覆莊嚴。大菩提座高三由旬,細軟敷具張施其上,妙衣百千間飾垂下,幢幡二十樹列其傍。月燈王佛於此座上,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國界無三惡趣及惡趣名,亦無諸難及諸難名。月燈王佛常於一切諸世界中,化現其身轉於法輪。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有二菩薩,一名雲音,二名無邊音。是二菩薩,於彼如來白言:‘世尊,雲何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時彼如來,欲令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為二菩薩廣說斯法。時諸菩薩摩诃薩聞斯法已,於一切法理趣之中,便獲善巧方便安立。是二菩薩從是已後,於二萬歲,無有睡眠,無欲恚惱,不起食想,不生臥想,亦無病緣湯藥等想,不樂世間游觀談戲。於彼如來說法之時,即於法座得無生忍。時,彼如來而問之曰:‘善男子,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汝今求耶?’是二菩薩即白佛言:‘世尊,我尚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名,亦復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法,況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世尊,我亦不得一切諸法,我亦不得諸法安立,於一切法無住無不住。世尊,我如是見,寧復說言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為求耶?為不求耶?世尊,我亦不見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而作求者,亦不見有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安立者,亦不見法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可安立。世尊,我亦不見乃至少法內外中間理趣善巧方便安立而可趣向,而可親近。世尊,既無少法而可趣向,而可親近,我於其中當何安立?世尊,我亦不見過現未來為安立處。若安立處無所有者,我於何處而可安立?世尊,無安立故,非住相應,非不住相應,無盡相應,無生相應。世尊,我亦不見從誰、由誰、何處、何時,我心意識,若生若滅?當何說言,以心意識,於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 “無邊慧,是二菩薩,於如來前如是說時,一千菩薩得無生忍,千俱胝菩薩發菩提心。爾時,月燈王如來復告之曰:‘善男子,汝以無住而住無處,而住於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善男子,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隨順世俗道故,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於如來不隨世俗,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法無處亦非無處,若處無處皆隨世俗。若隨世俗,則於其中無有少法而可生者,而可了者。是故,善男子,應加精勤,速於諸法逮得解脫。’是二菩薩,於如來前聞斯法已,飛騰虛空,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法王不思議, 得未曾有法; 遍知兩足尊, 佛法無過上。 以法無上故, 如來世無等; 一切法無生, 我今獲此忍。 我常不分別, 若生若無生, 如是亦不念, 一切無分別。 法王大牟尼, 功德離言念, 願說清淨法, 令眾皆歡喜。 於佛勝功德, 欲知其邊際, 設經無量劫, 而亦不可得。 功德無邊故, 最勝無過上, 一切法無生, 我亦不分別。 我於佛法中, 未曾有毀壞, 不謂眾善根, 雲何當可得? 諸法無示現, 無生亦無相, 如是無相忍, 於此亦皆證。 我今所得忍, 畢竟無退轉, 故於一切智, 以此生歡喜。 我於如來法, 決定不猶豫, 亦於一切法, 遠離眾疑惑。 無上佛法中, 我今得此忍, 我亦不分別, 亦無不分別。’ “無邊慧,是二菩薩說此偈已,於月燈王如來右繞三匝,以天妙華、栴檀、末香而散佛上。時,彼如來即為授記,而告之曰:‘汝雲音等,過二萬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聞如來記,踴躍歡喜,谛觀如來,入於諸禅游戲神通,出沒自在,煙焰晖發,復為眾生說法開示,令二十四俱胝人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乃至盡命勤修梵行,於彼如來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護持。復於爾時,教化成熟四俱胝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次第供養親近承事多百千佛,及諸如來三昧正法一一受持。過二萬劫,復值寶幢如來,隨轉法輪,教化成熟無量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幢如來剎土清淨,無諸聲聞,唯有一生補處菩薩。寶幢如來將滅度時乃為授記:‘我滅度後,雲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日燈王如來。其佛剎土成就莊嚴,積集無量無邊功德,菩薩、聲聞大眾圓滿。日燈王如來滅度之後,無邊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以此法門無所得故,無言說故,不可示現,無生無滅。諸菩薩摩诃薩,當應如理精勤修習。若有菩薩,住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以無所得獲無生忍,圓滿佛法無量功德以為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我曾不說諸菩薩摩诃薩離此法外,別有少法速能成就一切智智。若有於此無生無滅甚深空法勤修行者,速得菩薩法界理趣善巧方便及陀羅尼,具足辯才,無上攝化,諸佛世尊之所稱贊,以法嚴具而莊嚴之,能圓滿施,住清淨戒,得清淨忍、無上精進、無緣禅定;以大智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勝中最為殊勝,速得名為一切智者坐於道場,四大天王持蓋來詣請轉法輪,為諸人天作大光明,皆令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海印三昧勤修行者,見一切法同於法界;如是見時,不於法界見一切法,不於諸法見於法界。精進修習,以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於一切法諸界和合,無所執著,亦無所動;於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亦無執著,亦無分別。能於一法和合之中,而見一切諸法和合;能於一切諸法和合,而復見於一法和合;不於一切諸法和合而親近於一法和合,不於一法和合之中親近一切諸法和合。以能了知此一法故,亦能了知一切諸法;以能了知一切法故,於此一法應了知處亦能了知,不以諸法親近一法。於諸取蘊和合之中,悉能了知;不於取蘊種種性相若有和合、若無和合而生執著。諸菩薩摩诃薩如是行時,若有諸法以眾因緣和合而生,若有諸法以眾因緣和合而成,於彼諸法悉能了知。若有諸法因緣和合,以種種性相應而起,於彼諸法亦能了知亦無執著。隨順了知一切諸法施設之相,亦能了知若相無相,亦能了知諸界差別、諸界種種性相差別,亦能了知以誰為因,不以煩惱親近趣向諸緣起法,亦於世間、出世間法不相違背,隨順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世間相印皆遍了知。以一法門而能了知一切法門,以諸法門復能了知一法之門;不以一切諸法之門而親近於一法之門,亦復不以一法之門而親近於諸法之門。如是法門悉能淨治。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法中勤修習者,以一理趣言教之門,而能了知一切諸法性同一味,於一切法得勝無诤,如理寂靜不相違背,能於大會贊說斯法,精勤修習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如是修習,若有诤論、若無诤論,皆令寂靜如理而住,隨順斷除憍慢放逸,於決定說善能受持,差別名言亦能覺了,法界理趣方便勤修,於諸法門善寂思念,當以何法何法相應若不相應,能以方便於決定義住清淨念。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法門如是住者,以少加行得一切法海印三昧。以此無量法海三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汝觀一切法, 流入法界中, 諸法同法界, 理趣悉平等。 復觀於法界, 流入諸法中, 法界同諸法, 理趣亦平等。 不於法界中, 觀察一切法, 亦不離法界, 而見於諸法。 不於諸法中, 觀察於法界, 亦不離諸法, 而見於法界。 了知種種界, 法界種種性, 一切法和合, 善巧無所住。 一切時及處, 種種性和合, 無住無所依, 亦無有所取。 和合差別性, 分別不分別, 於彼二俱無, 智者平等見。 知一和合故, 則知諸和合; 知諸和合故, 則知一和合。 和合不和合, 一性差別性, 不近不分別,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法, 彼法無和合, 亦不念和合,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種, 彼法施設相, 亦不念親近, 無執無所著。 業及業果報, 一切悉能知, 於彼不相違, 斯為精進者。 業及業作者, 此二和合相, 知彼相無相, 斯為精進者。 於諸界和合, 諸界差別性, 知彼常平等, 斯為精進者。 因果相系屬, 一切悉能知, 於彼諸緣法, 被甲如理住。 能知出世法, 於諸世間法, 無有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亦知世間法, 於諸出世法, 亦無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世間所應作, 一切諸相印, 隨順能觀察, 遍知平等住。 能以一法門, 了知諸法門; 亦以諸法門, 了知一法門。 不以一法門, 親近諸法門; 不以諸法門, 親近一法門。 一切法門中, 平等遍清淨, 於法無異相, 斯為觀察者。 於諸法言教, 而能平等說, 常住平等性, 斯為觀察者。 於諸法言教, 如理能知見, 便得善相應, 斯為方便者。 不起於诤論, 不作诤因緣, 一切不相違, 斯為相應者。 常起於無诤, 無诤得相應, 平等不相違, 斯為智慧者。 於法理趣中, 永息諸诤論, 被甲如理修, 斯為勇猛者。 如是遍觀察, 純一無違诤, 能於法會中, 贊說無上法。 如是諸菩薩, 成就一切法, 大海印三昧, 斯為正念者。 如是勤修習, 純一無違诤, 息诤論相應, 成就此三昧。 如理而安住, 能知秘密說, 知我及我慢, 斷慢絕矜高; 決定言教中, 成就善方便, 亦知差別名, 斯為有智者。 諸法理趣中, 如理勤修習, 能見諸法門, 斯為見法者。 如是勤修習, 能知一切法, 何法共相應, 何法不相應。 一切諸法中, 念業清淨者, 能於決定義, 而得善方便。 一切諸法中, 精進思惟者, 了知一切法, 乃獲此三昧。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法中勤修習者,復有能攝三昧之法。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有諸菩薩摩诃薩法光明門,而能出生諸法理趣善巧方便,亦能出生一切法印,能入一切法印之門,於一切法所應作者能了能入,於法光明能得能說,以法光明隨順趣入諸法句門。何者名為法光明門而能出生善巧光明?謂能了知異名教門、秘密教門、異名事門、攝取事門、諸差別門。雲何於彼而得了知?乃能出生三昧之門,一切法界理趣之門,入於一義,能隨解了諸法光明。 “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於此甚深諸法理趣善巧方便,若現修行、若當修行,若現求者、若當求者,聞此法門,以少加行,得大光明入諸法門;從此法門復起光明,以是光明隨何法門、隨何所行,應入應行,如其理趣,以三昧力觀諸法門,於三昧門出生智慧,而能了知如實理趣三昧力故,觀法門故,生智慧故,以三昧門了知法界,住善方便,能起一切法門光明,得一切法海印三昧。 “無邊慧,雲何法門?謂阿字印,印一切法,無明所作,行得圓滿。阿字為首,無明止息,無所作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相印門,以[橠–多+可]字印印一切法,業異熟果,業所應作,業果和合,了知業果和合緣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業無果無有和合無緣印門,以諸行印印一切法,於種種業,業所應作,起一切法智光明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一切諸行善巧印門,以[打–丁+袲]字印印一切法,以麼字助,施設名言與種種法而作相應,了知[打–丁+袲]麼而相助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合無助無名印門,以無邊印印一切法,一切分別而不可得,離分別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分別印門,以無際印印一切法,際不和合,盡於際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尋無伺無言說印門,以無種種自性之印印一切法,以一自性起作之相,斷除種種自性想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種種自性印門,以欲相應和合之印印一切法,現起有為諸行圓滿,離欲寂靜,無和合故。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盡欲智見無和合印門。無邊慧,是為菩薩摩诃薩印門印一切法,以此印門而應入於一切法中。 “無邊慧,復有無障礙門、無和合門,諸菩薩摩诃薩應隨悟入。雲何無障礙門、無和合門?謂虛空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著印門,以空閒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二印門,以寂靜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止息印門,以無門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不動印門,以無處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染印門,以性空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無得印門,以無相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善巧修習方便印門,以無願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善寂靜願光明印門,以無貪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遍知分別如實印門,以無生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生正智見無生印門,以寂滅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離蘊印門,以盡相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生盡印門,以法界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顯現法界善巧印門,以無念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實無分別平等印門,以離性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遍知一切自性印門,以涅槃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诃薩,應入如實寂靜順滅印門。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法無障礙門、不和合門,超過一切斷常見門、無邊際門、前後際門,以厭離故,寂滅故,止息故,清涼故。諸菩薩摩诃薩,於此一切法印之門隨學隨入。以善修行此諸法門,得一切法海印三昧。此三昧者,如實相應,能攝諸法善方便智。是故諸菩薩摩诃薩,於此印門,應善修習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觀一切法,而能出生無量無邊大法光明。 “無邊慧,譬如大海水,乃無量而無有能測其量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終無有能測其量者。又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諸法海印之中。於此印中,見一切法同於法印。又如大龍及諸龍眾諸大身眾,能有大海,能入大海,於彼大海以為住處;諸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而於無量百千劫中,善修諸業,乃能入此三昧印門,於彼印門以為住處,為欲證得諸佛法故,善巧圓滿一切智故,成就如是諸法印門。諸菩薩摩诃薩,精勤修學此法門時,則能修學一切法門;見諸法門在此門故,而能發起諸法光明,入於一切法海之中。是故此法,名一切法海印三昧。又如大海,是大珍寶積集之處;此三昧者亦復如是,是一切法及法善巧積集之處。 “無邊慧,若有眾生,為得無上佛之知見,於此三昧,若已求者、若當求者、若現求者,彼則能求一切法海圓滿智慧。以是義故,我此法印付囑於汝,汝於末世後五十歲正法滅時,以此法印印諸眾生。為此法印而印之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成就佛法,速詣道場,轉無上輪,紹隆佛種,隨順住於一切智地,能於無上大般涅槃而般涅槃,令諸天人受持正法。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若欲攝取如是無量殊勝功德,於此深法,精勤愛樂而無放逸。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過大無量阿僧祇劫,復倍是數,爾時有佛出現世間,號曰超過須彌光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善住,國名悅意。時彼劫中,眾生壽命不可限量,安隱豐饒,住眾善法,是故彼劫名為善住。彼佛國界廣博嚴飾,多諸美妙,見者和樂,悅意名香周流普遍,是故彼國名為悅意。時四洲中,三洲等量八萬由旬。一一洲中有二萬城,一一城量各十由旬。唯有閻浮一洲,廣量俱胝由旬,有八萬城。一一城量二十由旬,重樓表剎,垣牆周匝,種種衣樹、種種味樹、諸雜華樹、寶多羅樹而莊嚴之。國界安樂,人民充滿。其中復有最大都城周百由旬,二萬園苑而圍繞之。諸園苑中,澄潭溯流處處盈注,華蕊甘實一一榮茂,名香普熏聞者欣悅,鳥獸和鳴其聲雅亮。爾時,彼佛住一園中為眾說法。 “無邊慧,超過須彌光王如來壽十小劫;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滿一小劫。時,彼如來四會說法。一一法會,諸聲聞眾住學地者,各有五百俱胝那由他;諸阿羅漢及菩薩眾,各有五十俱胝那由他。時,彼如來有二菩薩,一名勇猛軍,二名勇猛力。是二菩薩,具足神通得無生忍,前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成就菩薩摩诃薩一切諸法海印三昧?’時彼如來,以此句門廣為宣說。說此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忍。是二菩薩證一切法海印三昧,及證菩薩一切三昧。以證諸法海印三昧,及證菩薩諸三昧故,能於一切佛剎土中,現大神變,放大光明,出妙梵音,為諸眾生演說正法,而能成熟八俱胝人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如來即為授記:‘過一百劫,皆當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百劫之中於一一劫,供養承事五百如來。於彼如來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受持,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一一劫中一心不亂,一一生處皆受化生,一一生中不退三昧,神變說法度諸眾生。過百劫已,復值無邊功德如來,供養親近,善能游戲無量三昧神變解脫。是二菩薩於彼佛所,一名離憂,二名善住,能隨如來轉於法輪,教化無量無數眾生令住三乘。時,彼如來復為授記:“我滅度後,離憂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無邊辯才如來。滅度之後,善住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最勝光明如來。共壽一劫,剎土積集無量功德。”’是二菩薩,於如來前受斯決已,次第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為一切法海印三昧,應生愛樂,起大精進不惜身命,以不放逸而修行之。” 時彼眾中,復有菩薩摩诃薩,名曰慧義,即從坐起,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為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法智善巧故,及得如來一切智故,說一切法海印三昧。世尊,若得諸法海印三昧,決定當得諸法理趣善巧方便速詣道場,以此無邊功德大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諸佛,勤修正法,與僧同行,能消如來最上之供,超過聲聞、緣覺之地。” 爾時,世尊告慧義菩薩摩诃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慧義,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則得無量殊勝功德。若住諸法海印三昧,能以諸法海印三昧善巧方便,決定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慧義,譬如須彌山王眾寶所成,出於大海,量高八萬四千由旬,嶷然安住,最極光明;諸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以此三昧善發趣故,出於一切法藏大海,映蔽一切世間天人,無上安住,最極光明。又如滿月,眾星圍繞;諸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能於一切世間天人大眾之中,作大光明。 “慧義,汝觀斯法,其誰於此不生愛樂,不起精進而為放逸?唯除下劣薄福眾生。若諸眾生有大智慧,而能成就此廣大法。廣大法者,具足功德,諸善丈夫之所攝取,如我所說。若能攝此廣大法財,為諸天人之所侍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念。”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若於此法勤修學者,能為眾生作大饒益,除一切疑,解一切結,捨諸習氣,斷諸隨眠,超諸喜愛,渡諸有海,永滅黑闇,永離驚怖,速以善巧能知一切眾生之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放大光明。其光遍照無數世界,映奪一切日月光明。放斯光已,復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若能勤修海印三昧,亦當如是現大神變,放大光明,大師子吼演說斯法,超過三界作大照明,如我今日而無異也。” 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加持此法。於後末世,若有眾生聞斯法名,當獲無量無邊功德!” 爾時,世尊為欲加持此法門故,又放光明。復以一指,遍動三千大千世界,令諸眾生得大安樂。於時會中,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眾等,散天妙華及天妙衣,天諸妓樂俱時而作。無量諸天手執天衣,搖裔翩翻滿虛空中,同聲唱言:“奇哉!奇哉!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若有受持此深法者,當知堪受一切眾生恭敬作禮。” 爾時,世尊復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無邊慧,後末世時薄福眾生,不得聞此甲胄莊嚴三昧莊嚴。若諸眾生有善方便,攝大資糧,於後末世乃聞斯法。若於斯法勤修行者,則為三世諸佛世尊之所攝受。無邊慧,於後末世大怖畏時,我此法門付囑汝等。我於無數俱胝那由他劫,積集無上諸法寶藏,具足功德無邊安樂,汝今皆得。一切苦蘊,汝今皆捨。汝以無邊功德大海,而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與五百菩薩摩诃薩及諸居士,賢護商主等而為上首,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隨力能當持如來大菩提法,於後末世,為諸眾生作大饒益。” 爾時,諸菩薩摩诃薩,各從坐起,以諸雜華散於如來,脫身妙衣持以供養,作如是言:“世尊,以此善根,我皆回向一切眾生,願諸眾生悉得圓滿菩提分法,成就如來一切法智。於後末世一切眾生所有善根,願皆成就。” 爾時,世尊為令一切菩薩摩诃薩生歡喜故,而說偈言: “為諸眾生故, 當興大饒益, 持我菩提法, 法王師子吼。 於後末世中, 若諸求法者, 聞斯廣大法, 一切獲安樂。 如我之所說, 若有見此乘, 聞斯契經法, 得隨其所樂。 若有智慧者, 修習善方便, 聞斯最上法, 身心大歡喜。 若在於此會, 現前見我說, 得聞斯法已, 善能愛樂者, 於後末世中, 生汝大福聚, 無數無有量, 廣大無邊際。 於後末世中, 若能受持此, 法王所說法, 為佛之攝受。 於後末世中, 持我菩提法, 則為無量佛, 最後持法者。”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無量菩薩得無生忍,無量眾生成熟善根。無邊慧菩薩摩诃薩,及諸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教下载 :经书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