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所有的罪惡當中,沒有比它更可怕的!
所有的罪惡當中,沒有一個像嗔恨心那麼可怕的;所有的苦行當中,沒有一個安忍那樣難行的。因而作為大乘行者,我們一定要要依靠眾多道理,千方百計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門。 眾生相續中經常產生五毒煩惱,但在所有的煩惱當中,嗔恨心的損害最嚴重,它不僅能讓我們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來世感受惡趣的苦果,還能將以前的善根摧毀殆盡。其他的煩惱有沒有這種力量呢?的確是沒有的。 就拿貪心來說,如果你對某人生起猛烈的貪心,戒律雖然可能不保,墮入惡趣的苦果也無法避免,但千百萬劫所造的善根是不會摧毀的。同樣,邪見也是相當可怕的煩惱,能將自己的戒律破壞或者善根中斷,但它不可能摧毀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癡等煩惱,更不具備這種功能了。因此,小乘中經常講:“生一百個貪心,也不如生一個嗔恨心厲害。” 為什麼嗔恨心這樣厲害呢?因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違,我們相續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來度化眾生。 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標,就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話,不但不願意利益眾生,反而想害眾生,或者用各種方式來損惱眾生,此舉與大乘教義完全相違,因此在所有的煩惱中,再也沒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們曾講過,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罪惡中,殺生最嚴重,這是從眾生生命的角度來講的。但若從摧毀善根的危害性而言,無有超過嗔恨心的了。 有了嗔恨心以後,不但要害眾生,還會殺害眾生,並摧毀自相續的一切善根。漢傳佛教的智者大師等高僧大德,對摧毀嗔恨心的教言竅訣非常重視,《佛遺教經》等大乘經典中,也對嗔恨心的過失有過描述。所以,一切罪惡當中,嗔恨心最可怕。 “難行莫勝忍”,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絕食等無意義苦行,佛教中守八關齋戒以及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較而言,這些苦行都不是特別痛苦。一個人為了獲得成就,在修法過程中沒吃沒穿,過一些艱難貧困的生活,並不是特別困難。 最困難的是什麼? 就是當我們遇到無法安忍的對境,比如有人無緣無故對你毀謗、加害、羞辱,或通過各種方式來危害你,那個時候修安忍是最困難的。此外,還有一種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門時,由於自己很難以接受,也會產生各種邪見。所以說,一切的苦行當中,修安忍是最困難的。 了知了這些以後,我們要學會不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對境時,要盡量地學會修安忍。否則,果報是非常厲害的!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懷有熾燃的嗔恨心,那麼就會心煩意亂,不可能處於平靜的心態中,這樣一來,想獲得安樂也非常困難,以致於煩躁不安,夜不成眠。 這一點,許多修行人應該深有同感吧。假如心裡燃燒著嗔恨的火焰,就像身處火坑中一樣,一剎那的快樂也是沒有的。 按照《俱捨論》的觀點,一個人若產生嗔恨心,他的意識不會有歡喜心(喜),他的根識不會有快樂(樂),也就是說,心態完全處於痛苦當中。包括他的面目也顯得極為丑陋,整個人的情緒處於狂亂狀態,經常對外境表現出不滿。 有些人如果跟別人吵架,心裡產生嗔恨,當天就飯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說話也是特別沖。別人若給他打電話,他也是無緣無故就“啪”——,把電話給掛了,我們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誰得罪他了。 這種人不僅白天不快樂,晚上睡覺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寶的床墊上,也是一直滾來滾去、輾轉難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辯論、討論的過程中,也不應該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種心態中死去,果報是相當可怕的。 《極樂願文大疏》中說:以前在佛陀時代,有兩位比丘為了佛法的法義而展開辯論,最後雙方惡語相譏,互不相讓。年青比丘對年老比丘說了許多粗言惡語,以致年老比丘懷恨在心,氣憤地回到自己的住處,閉門不出,最終死在那間房屋裡,並轉生為一條毒蛇。 佛陀知道情況後,先派阿難去告訴它:“你曾於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獲得解脫,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轉為毒蛇,你應向所嗔的這位比丘道歉。如果還繼續嗔恨,將墮入地獄之中。”但是毒蛇不肯出來。佛陀又命目犍連尊者去,同樣轉述了佛陀的話。然而,那條毒蛇還是不願出來忏悔。 後來佛陀親自帶眷屬來到毒蛇處,對它進行了嚴厲的呵斥,講述了嗔恨心的許多過患。聞後,毒蛇生起真實的後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後,在歡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樣戒律清淨、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於嗔心而轉生為毒蛇,我們這些毫無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平時道友之間不要隨便以惡口相罵,即使自己的有些觀點別人不采納,也用不著特別生氣。 最近我聽說有些道友在討論時,經常有吵架的現象,辯論的過程中也經常說些不太愉快、不牽涉法義的話語,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辯論有辯論的一種技巧,沒有必要說些亂七八糟的語言來刺傷別人,這是一種愚者的相,而且果報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態始終處於一種嗔恨的狀態中,據醫學實驗證明,這種人很容易患高血壓、心髒病、精神分裂症等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態保持快樂平衡,這是非常重要的! 敬摘錄《入菩薩行論》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