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警官:從一碗酸辣湯簡單地體會什麼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2019/4/15    熱度:1906    下載DOC文檔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經文的第四行,「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我剛才有稍微引用一下《金剛經》的道理。我現在再引一段《金剛經》裡面講的,「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一段我是特別再把它加進來,是因為「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要破掉這個我執不容易。你我執破了,你就出三界了。

  所以六度裡面把布施擺第一。你要修六度菩薩行是要做什麼?就是要行菩薩道。那行菩薩道要做什麼?要成佛。佛陀跟我們講,你不行菩薩道不能成佛啊。所以我們說菩薩是法王子。所以菩薩道裡面的六度萬行,它把布施擺第一個。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你想真正做一個發心的菩薩,如果你還有我相,你說,我是菩薩,那你就不是菩薩。所以《金剛經》常常在一直在強調這個我。他說,我是初果須陀洹,那你就不是須陀洹。所以,我破掉了,那小乘就成阿羅漢了。所以佛陀說,菩薩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他就不是菩薩了。

  接下來佛陀又說了,他說,「菩薩於法」,「菩薩於法」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的說,菩薩在日常生活裡,菩薩在待人處事,菩薩在行住坐臥,「法」當然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都可以叫一切萬法。所以菩薩在日常生活裡面,在根塵接觸,六根接觸六塵,佛陀跟你講,「應無所住」。那為什麼要「應無所住」呢?因為你無所住,你才有辦法破執著。所以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你必須要去悟。要體悟以後,要悟那個空性,你能夠無所住,就是你證悟這個空性,那心中沒有執著、分別。沒有執著、分別的時候,它就無所住了。他無我的時候,他如果有執著就有我,它沒有執著、分別的時候,他無我的時候,他再去做布施。所以你應無所住,就是你無我的時候,你破執著、分別的時候,你再去行布施。

  佛陀告訴你說,你要怎麼去訓練、去熏習?你能夠做到無這個四相,那就從日常生活做起。那日常生活怎麼做呢?佛陀告訴你八個字,「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跟章嘉大師教淨空法師從布施下手,其實是一樣的,同一個道理。所以佛陀教我們說,「應無所住」來去實踐這個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麼這個可能各位覺得會很深。我簡單跟各位講,你去逛百貨公司,你去逛名品百貨,你走過去,你看到美色美食,你一定會住相生心。所以為什麼我們從財布施開始捨,我們就是要捨掉這個習氣,最後是要捨掉這個習氣。剛開始是捨財,最後捨掉這個身體的執著,最後捨掉這個習氣,最後捨掉這個妄想。

  那我就在這個六塵布施裡面,我用一個不住味塵布施來跟各位分享,如何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一次我去吃素食的時候,我就看到一個師姐點酸辣湯。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覺性本來是無所住的,但是現在為什麼變成有所住呢?因為我們的習氣、我們的毛病、我們的執著。那我就看到這個師姐在點酸辣湯的時候,這個老板就把原來這個酸辣湯,它不是現煮的,他就煮的一鍋以後把它保溫,老板就把這個酸辣湯,保溫的酸辣湯就端出來。這個師姐一喝到酸辣湯,舌根碰到這個酸辣湯,這個酸辣湯就是味塵,她碰到這個酸辣湯的時候,馬上就說,這個酸辣湯不熱,我不吃。誰告訴她說,這個酸辣湯不熱呢?她的覺性告訴她的。但是我們就是保不住那個第一念,我們那個第一念是我們的覺性,那就是我們的佛知佛見。但是我們的第二念,我們的習氣就跑出來了,我們的執著就跑出來了,所以我們保不住第一念,那我們就有三心二意。第二念出來以後,就是分別、執著了。所以第二念出來,那個是妄心。所以這個小姐就跟老板說,我不要吃。那叫老板一定要再煮一湯熱的。

  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說,就會知道酸辣湯冷跟熱,不冷不熱,會知道酸辣湯的酸甜苦辣的,這個知道的知是誰呢?就是我們的覺性。所以大經裡面講,「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這個佛性,有見聞覺知的作用,透過六根產生見聞覺知的作用。所以知道這個酸辣湯是冷的、是熱的、是明的、是暗的、是好的、是壞的,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覺性。但是你迷了以後,他就會著相,喜歡明的,不喜歡暗的;喜歡美的,不喜歡丑的;喜歡好吃的,不喜歡不好吃的,那就是染著了,那就有憎愛了。

  我們的覺性,它是,六祖大師講,我一再在講經裡面講過,跟惠明將軍講那句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哪個是明上座?」就是我們這個覺性,是「明上座」,是本來的面目。所以那個第一念,知道它是甜的,不甜的;是冷的,是熱的。所以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的當下那一念很重要。我們念佛人,念念都是要捨,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什麼?阿彌陀佛代表清淨。

  所以你在吃的時候,當下你就是阿彌陀佛,面也是阿彌陀佛,吃也是阿彌陀佛,味道也是阿彌陀佛。既然阿彌陀佛,它就平等。平等,它就沒有好跟壞,沒有善跟惡的對待,沒有美跟丑的對待,沒有好吃跟不好吃的對待,那才叫做平等,我們講說富貴跟貧賤不二。所以佛法講不二,不二就是平等。心裡不執著,就平等了。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它提醒你這個覺性平等。所以你在夾這個面起來吃的時候,你知道得很清楚,那麼馬上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清淨、平等、慈悲,那你就吃下去了。那就沒有所謂憎跟愛,憎就是討厭,愛就喜歡。就沒有所謂的熱跟不熱,熱跟不熱就放下來了,熱跟不熱就捨掉了。捨掉這個習氣就捨掉這個業力,那你心就清淨了。

  所以修行布施要從哪裡修?要從根塵接觸修。那境界在哪裡?境界在根塵接觸的地方,你就會心生則種種法生。老法師常常跟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生貪心,它就生貪心。你生清淨,生阿彌陀佛,它就變成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就可以成佛,是這個道理,佛代表清淨。你不從這個地方修,你嘴巴念佛,可是心做不到阿彌陀佛,那就是古德講,喊破喉嚨亦枉然,不得解脫叫枉然,你自己綁自己嘛,苦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也不是面店的老板。你吃不到熱騰騰的酸辣湯面,你就一肚子氣,不高興,帶著不高興離開面店回到家,還是不高興。下次就覺得很討厭,不想再走進這間面店。招誰惹誰?是你自己惹自己,你還怪別人?所以境緣無好丑,好丑生於心。苦的是你自己,跟別人有什麼關系?墮落的是你,跟別人有什麼關系?

  所以我們如果能從這個地方去悟到這個覺性,那個就是古德說的,沒有開悟以前,如喪考妣,就像父母死掉一樣,迷迷糊糊的這麼一直哭。悟了以後,抓到根本,抓到核心了,也是如喪考妣啊,什麼意思?哎呀,痛哭一場,原來我以前顛倒迷惑這麼久,就為了它。所以這一段具足無量義。所以佛陀告訴你,方法在這裡,你要在生活上去修。經本只是提供我們一個指月標,指月標就告訴你月亮在哪裡,指出你一條明路。但是佛陀告訴你,「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你在做任何事情,不單是有形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形的內捨六根也是大布施。

  所以淨空法師曾經在,我上一次,前兩個月跟他隨師到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巴黎淨宗學會的蓮友做三時系念,老法師這個開示,老法師就講這一段。他說,《金剛經》的道理,佛陀告訴你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很難做到。老法師就講,但是老法師告訴蓮友說,可以做到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六根接觸六塵,你就轉成阿彌陀佛就沒錯了。就像我剛才講的,你吃那個酸辣湯面,熱跟不熱,熱也是阿彌陀佛,熱就是你喜歡的嘛,不熱也是阿彌陀佛,你不喜歡的嘛。什麼叫平等清淨?放下喜歡跟不喜歡,那個所現出來的心就是菩提心,那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那就是平等心,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沒有憎跟愛,所以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救度。因為那是一真法界,絕待的清淨世界。

  所以佛陀才跟我們講,「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我們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有福德就會有智慧,所以要開智慧。沒有福德不行,沒有福報不行。福德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業障要消啊,習氣要斷,毛病要斷。所以我們就從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從世間在日常生活裡面,行住坐臥裡面去修這個無所住,而生其心,「內捨六根,外捨六塵」。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四十四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因果教育弘化網】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