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種植福田的因果故事
故事1 五裡銅盆 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裡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 即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 其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置鉢於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裡。步步發歡喜心。到門欲入。復遙向僧。頂禮發願。時貧人者。今王是也。 《白話解》 五裡銅盆,裝滿金錢 (摘自《雜寶藏經》五裡銅盆) 拘留孫國,有個惡生王,看見一只金貓從花園堂東北,走入西南角。叫人挖掘,獲得三層銅盆,中間裝滿了錢,延伸五裡外。國王很奇怪,問尊者迦旃延。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這尊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把缽子放在路上,對人們說:『如果有人把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當時有一個貧人,聽說後特別積極,正好身上有賣柴得來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了。走回家去有五裡路,他步步發歡喜心,到家門口要進屋時,還遙向僧人頂禮發願。當時那個貧人就是現在大王您啊!」 〔按〕佛在捨衛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鉢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裡。每歲下實數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 此樹天竺國有 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鉢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裡銅盆之說。安知不作鉢飯之疑耶。 按:《白話解》 佛在捨衛國時,有一位婦人,至心布施一缽飯給佛陀,佛授記她將得到不可窮盡的福報。她的丈夫心中很懷疑,認為哪裡有施一缽飯就能得到無窮福報的事?佛喊住他說:「你看見尼拘陀樹有多高嗎?」他回答說:「高四五裡,每年結果幾萬斛。」佛又問:「果核有多大?」他回答說:「僅有芥菜子那麼大。」(這種樹天竺國有)佛說:「地是無心的東西,下一芥菜子那麼小的種,當能每年 收幾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的東西,能至誠奉一缽飯給如來呢!」夫婦二人,就心開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界很小,聽到五裡銅盆的說法,怎麼不會有供養一缽飯可保無量福的那種疑惑呢? 故事2 一月布施 法苑珠林 捨衛國有一貧家。施一穗葡萄於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貧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斷。非一月何。 《白話解》 一穗葡萄,一月布施 (摘自《法苑珠林》一月布施) 捨衛國有一窮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窮人說:「我只布施一穗葡萄罷了,怎能說布施了一月呢?」得道比丘說:「這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頭,念念不斷;不就是一個月嗎?」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斷。布施之心。不可暫斷。必其念念相續。方能培植菩提種子。 ○庵院盞飯。利人最多。使彼不覺不知。日日供養三寶。 按:《白話解》 布施的事情,或者會暫時間斷;布施的心念,不能暫時間斷。一定要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 〇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覺不知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寶。 故事3 指上植福 譬喻經 昔有長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日經過險道。三四日不見水草。適欲餓死。遇一樹神。告之飢渴。樹神即於指端。化出飲食。濟其同伴。長者即問。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於迦葉佛時。本一貧人。恆於城門磨鏡。見沙門乞食。必舉右指。示其有齋之處。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賴此指。長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飯多僧。後生第二天。為散華天人。 《白話解》 舉手指路,手指出食 (摘自《譬喻經》指上植福) 從前有一位長者,名叫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次經過險路,三四天不見水草,正要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一位樹神,告訴他非常飢渴。樹神就從手指頭上,變化出飲食,救活了長者。長者就問:「尊貴的神,您有什麼福德,手指能如此變化?」神說:「我在迦葉佛時,本來是一個窮人,經常在城門口磨鏡,看見沙門乞食,一定舉起右手指示有齋飯的地方。一直是這樣做,所以今生受用,都靠這只手。」長者心悟,從此大修布施,每天供養很多僧人,後來生到第二天上,做了散花天人。 〔按〕無智之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之人。無財亦能作福。能學樹神之指。則他人之財。皆可為吾用矣。指示於人。福田從手而廣。贊歎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自顧吾之耳目手足。無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豈有此智慧乎。 按:《白話解》 沒有智慧的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慧的人,無財也能作福。能學樹神的做法,那麼他人之財都可為我利用了。手指指路,福田從手裡推廣;贊歎勸勉,福田從口裡推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腳)上推廣。看看自己的耳目手足,無處不可作福。偉大啊!佛法利益眾生,凡夫難道有這種智慧嗎? 故事4 身小聲宏 賢愚因緣經 波斯匿王。引兵過祇洹。聞一比丘誦經。其音甚妙。稽首白佛。願得相見。施十萬錢。佛言當先與錢。然後可見。王若先見。決不施錢。王遂施之。見此比丘。形極丑惡。倍復短小。果生悔心。問佛因緣。佛言。迦葉佛涅槃後。爾時有王。起一塔廟。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國王責之。臣遂憤曰。此塔太大。何時當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極短小。工既成後。隨施一寶鈴於塔。故五百世音聲極妙。 《白話解》 身體矮小,聲音美妙 (摘自《賢愚因緣經》身小聲宏) 波斯匿王,帶兵路過祇洹,聽到一位比丘誦經,聲音很美妙,就頂禮佛陀說:「希望與誦經比丘相見,布施十萬錢。」佛說:「應先給錢,然後才能見面。如果你先見面,就一定不會施錢了。」國王就先施錢,看見這位比丘,外貌極其丑惡,而且身材短小,果然後悔,問佛因緣。佛說:「迦葉佛涅槃後,有一個國王建立一座塔廟,四個臣子督工,其中一個懈怠,國王責備他,他就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太大,什麼時候才能完工?』因為這句怨言,後五百世中,身材都很短小。工程完後,他布施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後五百世中聲音極其美妙。﹂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惡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樂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內。見一人光燄非常。面貌端正。以天樂自娛。獨其口似豬口。問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過。常言穢亵語耳。吁可畏哉。 按:《白話解》 六根所造的因,善惡互相交錯,所以得到的果報,苦樂摻雜。從前有人出外,露宿海上一座山內,看見一人發出非凡的光焰,面貌端正,正在享受天樂,只是他的嘴巴像豬口。問他的原故,原來他前世雖然修福,但常犯口過,常說穢亵語。唉,可怕啊! 故事5 十粒除貧 法苑珠林 隋終南山釋普安。聖僧也。所至輻辏。競欲設齋。一日至大萬村。有田遺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長女名華嚴。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止有麤布二尺。痛念赤貧。無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見梁上孔隙中。有亂禾一團。取下視之。得黃粟十粒。磨去粃糠。並前麤布。擬欲施僧。而又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於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遙擲僧房。而以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祝雲。吾以前世悭貪。乃受苦報。今於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養眾僧。若吾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甑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乃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既而察知其故。眾共嗟歎。於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之。而是女遂出家學道。 《白話解》 十粒供養,盡除貧窮 (摘自《法苑珠林》十粒除貧) 隋朝終南山的釋普安,是位得道的聖僧,一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家就爭著設齋供養。有一天來到了大萬村,村裡有個叫田遺生的,家徒四壁,四個女兒衣不遮體。大女名華嚴,年已二十,到處尋找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只有二尺粗布。想到自已赤貧如洗,無法作福,看著屋頂萬分悲痛,偶然看見屋梁上孔隙中,有一團亂禾,取下一看,找到十粒黃粟。磨去秕糠,連同粗布,准備布施給高僧。但低頭看看自己衣不遮體,不能出門,就在黑夜,匍匐前往寺廟。把布遙擲僧房,又把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默祈禱說:「我因為前世悭貪,今世就受苦報,今在佛前,哀求忏悔,以此微薄的禮物,供養眾僧。如果我的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飯甑(音: 曾。釜)中所蒸的飯都變成黃色。」然後就擦干眼淚回去了。第二天早晨,人們看見甑中所蒸的五石(ㄉㄢ、一石米、十斗)米飯,顏色都成黃色。不久就察知了原因,大家無不感歎。於是一些好義之士,就以財物救濟她,後來這位女子就出家學道了。 〔按〕雖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則為竭盡施矣。宿生之業。安得不從此而亦竭耶。 按:〈白話解〉 雖然只有二尺布十粒粟,但就田氏女來說,已經竭盡最大努力來布施了!前世的業報,怎能不從此消除呢?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