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老在那計算功夫,不安心啊
頭一個是“矜躁卜度”,第二個是“希冀玄妙”。第三個這個毛病更多——“計功”。 老那兒計算著我這個功夫,我的功夫怎麼樣了。老那兒計算著那個功夫,要計算我那個工程,我這些工程到了什麼程度了?老在計算,我這個到底怎麼樣了?不安心啊。 “一聲佛號一聲心”,當體即是。“念佛時即是見佛時,見佛時即是成佛時。”因此你念佛時即是成佛時。這多麼直截了當,你還有什麼在那盤算的? 他就要顛倒,就對於這個信不及,我就非得去把這個金剛鑽,我去和人換根冰棍吃。他就不知道我這是顆鑽石,是個寶;寶在手裡頭,他看見人家冰棍好。 但是由於你這個信不及呢——這個金剛鑽,你沒有換,你還是個金剛鑽,但是你這個佛號它可就不是——你這麼念的時候,你不是這種安安心心地念,就變成第二念了。而第二念就是識。第一念就是智,第二念就是識。 “計功求速”,總想快。這個想快的心是個什麼心?就是個不安份的心。它不是個悲心。悲心那要是想快它就不一樣,它就表現在一切處它是悲心。 他只是我修持上想快,修持上想快那就是突出我自己嘛,我先成功了,我早成功了,想快;也是不耐煩,不安於這一種長期的、艱苦的修習,就想很快很快就行。 你“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總是只想梅花撲鼻香,不願寒徹骨。總是想快,快了還要快。所以淨土法門已經快得不可思議了,密法都快得不可思議了,這都快,還覺得還不夠快,求快。 這前頭這些毛病大家也都是很普遍,對於它是個毛病,我們還都很好懂,一提,咱們都認為這是毛病。總沒有人說這是優點的,我看我們在座的人還沒有。你說這個“希冀玄妙”是優點,沒講,可能認為這不是什麼毛病,現在我們都知道這都不是什麼……,都是屬於第二念了。 底下這個“背境向心”,一般不大容易認識。那覺得這個對嘛,我不去追那個境去,我背著那個境,我向我自個心,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這個話,就是夏老師說啊。“自警”,要求高啊,所以見的也尖銳。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個恐怕就是好事。 我就追逐境去了,迷了心了,你當然這個更壞。我這已經“背境向心”呢,這還是在第二念裡頭。你要知道。 你背境向心,你不是要捨掉那個境,取這個心,向這個心嗎?我要捨掉那個境,取我這個心,這不就是有取有捨嗎?有取有捨就是分別。 剛才說這個境,它就是心哪,你何必去背呢?這一切裡頭都是現量,都是妙明真心,都是麻嘛!你所謂的蛇,實際上它就是麻,你還有什麼可背的呢? 向心,就是由於你有一個向心的這個念頭起,你這個心也就成了境了。你所謂的這個心,就是一個不動的、安靜的、死的,也成了境了。明明那個境就是心,你去捨,你要去取你這個心;由於你這一執著、一分別,你這個心就成了境了,還是個境啊。你不多了一件事了嗎? 再有,剛才就說那個念佛,佛號和咒語,這一句當體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土、一切功德、一切經論、一切戒律,都在這一句裡頭。不缺少什麼,你念就是。這裡頭不缺少一個要去背境向心,還需要你添上個背境向心干什麼? 所以夏老師說,若有這一些個,或者是矜躁卜度,或者希冀玄妙,或者計功求速,或者背境向心,也就是說,不是老實的。 老實念,我就這一句,平常平常,就是平常。道就在平常中啊,惜君未曉此。 那麼這個要還吃不消,但是說,這種總之是毛病,我不要把這個作為是正確的就好。我們第一步,不要去堅持那個錯誤,你就老老實實念。你只要有這一些,你就是流入到第二念。這樣的念,你的念佛是第二念。 第一念是智,第二念就是識。所以學佛不外乎就是四個字,唯識宗,就是“轉識成智”。咱們人就是八識,八識變成四個智慧,就是成佛了。你這個修持不就是為了轉識成智嗎?可是你第二念你還是識,你念了半天你還是識。 第一念,前頭這個念就是智,大家要注意。你就是放下這一些,你別管,你放下這一些,你就是清清楚楚這麼念,就平平常常這麼念,就老老實實這麼念,就是智慧!就是四個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你第二念就是意識,就是識,你就沒轉,你還是識。就差別很大了。 而且怎麼樣呢?隨著識就是染,你還是染法啊。所以你這個佛號,你念得不清淨,你隨著識就染(你念咒什麼都一樣),染哪!也都花了很多時間。大家要知道,不能不聞法,不能不問哪。你那個是還沒有離開染,你要依著智,就是淨了,就是清淨了。 所以漢譯的《無量壽經》叫作《無量清淨平等覺》,這個名號非常好。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翻成無量壽、無量光,還有一個無量清淨平等覺,是清淨、是平等。 平等,他就少了好多事啊。問題就是在不平等上。你家裡這個問題也就有點不平等了,這個人,他怎麼有點……。念佛也是這個境界,我這麼著就好,那麼著就不好,你總之在這裡頭要有取有捨,要不平等。 所以平等覺,平等覺啊。這個說的是念佛。(《講解蓮公開示筆記》,黃念祖講述,未經校對,僅供參考) 原文 念佛的人就為十方佛所護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攝受。同時你真是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所以真是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不受魔擾。(《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五拜》,黃念祖講述,未經校對,僅供參考)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