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形式上受了菩薩戒,你沒有菩提心,白受
所以各位,所謂發無上心,你必須要保持菩薩戒體。我對什麼事情,都以佛的心,菩提心,來看每一個事情。你今天開商店,隔壁生意比你差,你很難過,跟客人說,去隔壁買。隔壁比較便宜。因為不能讓隔壁倒店,知道嗎?因為,我生意很好,隔壁不好買。只要我這裡發財,隔壁讓他破產,那你破菩薩戒,你雖然外表、形式上受了菩薩戒,你沒有菩提心,白受。很多菩薩來跟我講,師父,我受菩薩戒了,很有錢。我說,你很有錢,很不慈悲。因為你開最好的車來,我們那些貧窮的菩薩看到你的跑車會很難過。做個菩薩要低調,有錢人要躲在那裡吃便當,不要讓人家知道你有錢,了解嗎?怕傷害別人。 你有錢是要默默的去做,乃至你為了要做成績示范給別人看,那可以。而不是驕慢的表現自己有錢,自己漂亮,自己健康,自己聰明。那個都是害別人的心。一個人,我很有錢,讓貧窮人都看到,這個人慈不慈悲?不慈悲。就像別人在肚子餓,你在吃大餐,讓別人那些窮人看到你,好羨慕你,流口水,你就很驕傲。所以我想,如果今天你是一個菩薩,叫你去做市長,縣長,總統。你會吃素,你會每天騎個腳踏車,我是服務大眾的。我不需要有薪水,你們願意讓我做這個工作,我高興,謝謝。他不會凸顯自己的。所以各位,你要知道,菩提心是什麼,所以因為我們受了菩薩戒,不知道怎麼做菩薩,所以佛要我們受戒。重戒、輕戒是什麼。菩薩經典寫的是什麼。你要去研究。《華嚴經》整部,就是菩薩戒的戒經。從發菩提心到成佛的過程。 《法華經》是菩薩的善巧方便,怎麼度眾生。《楞嚴經》、《般若經》是菩薩的本質,要如何有空性,要消除煩惱,對治魔障的。這些,如果你不去研究,不去看,你菩薩戒就不圓滿。不懂怎麼做。《地藏經》就是菩薩的行為。孝順所有眾生都是母親,普賢菩薩是菩薩道的實踐。所以這些每一個大菩薩,都在示現。彌勒菩薩,乃至菩薩道的這種慈悲的表現,如何大慈普度眾生。所以為了要做菩薩,所有的佛,都故意示現成菩薩的樣子,讓我們學,來配合釋迦牟尼佛,所以我想,今天我們受菩薩戒,就要做人間的模范,眾生的表率。你的行住坐臥,你開車也要小心。做菩薩開車要守交通規矩,走路、穿衣服、做事,都要示現給別人看,不然這個就違背菩薩戒了。所以我想,就像觀音菩薩,地藏王示現很莊嚴,行住坐臥要做給人看,給眾生看。 菩薩所緣所有眾生,我不是做給某一個人看的,更不能捨棄他們。假如你捨棄了,你就違背菩薩戒。菩薩是做給每一個人,都了解行為怎麼去示范。甚至組成菩薩家庭,都可以,讓這個家庭成為社會學習的對象,讓這個學校成為其他學校模仿的對象,讓你的道場成為其他道場影響的對象,而不是顯現有錢,是顯現有道,有慈悲。別人也會跟著做。雖然一開始是假假的,後來變真的。所以各位,你要看,你到道場也好,你來親近出家人也好,老師也好,你要看看,他有沒有發菩提心,在知見上有問題,在行為上,欲望上,金錢的對待上,符不符合菩薩戒,要認真的對待和觀察。所以我這一點最擔心,是因為很多菩薩,雖然天天來道場,搞不清楚正見是什麼。師父,別人說的又不對了……,錢被騙光了……。 因為他不懂得分辨,以為是寺廟有師父就是對,不一定。因為你自己都模模糊糊了,愚癡了,你怎麼度眾生,那不可能。所以我想,各位,我坐在這裡很不好意思,唠唠叨叨。我都沒覺得我唠唠叨叨。然後你們做在我下面,然後年紀又比我大,媽媽,跟你念那麼久(講這麼多),因為我不得不這樣做,不然的話,大家不了解,修行的意義在哪裡。修行的意義,就是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發菩提心,才能夠利益眾生,才能夠自己斷煩惱,而利益眾生,我們就要認真,而來受戒。 假設你供養整個世界的阿羅漢,還不如一只大鵬鳥的功德。為什麼?這只鳥,佛陀在受戒的時候,它先來受戒。所以受菩薩戒,鬼都可以受戒,鳥也可以受戒,狗可以,天神都可以,只要你聽得懂,因為菩薩戒是心戒,知道嗎?心。如果像鬼道也可以受,但鬼道不能受五戒,解脫戒。為什麼?因為鬼道,有些戒是針對有身體的,鬼道的身體不這麼自在。今天我們受菩薩戒,有一只蚯蚓來受戒。你供養這一只蚯蚓,超過供養所有阿羅漢的功德。所以各位,這一點要知道。所以今天泰國、緬甸這麼多比丘,你去供養一個人一萬台幣,還不如供養一個在家菩薩。如果他發菩提心了。供養他一杯水的功德,都超過所有比丘的功德。所以大乘佛教,目的要求你要有比丘的資格,又要受菩薩戒。所以叫菩薩比丘,那功德更大。所以,但是這種要出家就不多了。 一個人要發菩提心,真實的要出家,又要能夠圓滿戒律,這真難得。如果有人這樣發菩提心出家,你相信他功德大不大?太大了。沒有不超度的道理。他的加持力,你供養他一碗飯菜,你的病會好一半。所以誰去供養入定七天的阿羅漢,石頭都會變黃金。窮人都變富貴者。你供養阿羅漢就有這個功德。何況供養菩薩呢?但是,如果你供養一個壞心的,有是非之心的,一百塊你會剩下十塊。剛供養完,走路下去就跌倒。為什麼?你供養到非福田,不行。各位,所以這一點我要告訴各位,今天有一位法師、上師要來修法、超度,這位法師、上師的動機是為了金錢,他自己有貪、瞋、癡,還在吃肉,他不念沒事,念了整間都是鬼了,真的,不要隨便。今天有人家裡有一點點鬧鬼,然後找隨便找位法師來锵锵锵(指做法事),然後念完你家就變鬼住宅。 為什麼?因為他身上都是鬼,他是為錢來的,怎麼會有神力呢?他邪知邪見,哪有力量呢?所以各位,不要隨便,千萬記住。這個孩子睡不著,你帶去給人家一個符咒,幫他念一念,作個法,這個孩子好像兩天好了,接著每天生重病。原來他身上有一個鬼。所以各位,千萬不要隨便。並不是看他外表是出家人就可以請來念經,不一定,不一定。要好好觀察他有沒有菩薩的行止、威儀、發心。有才念,否則不要,千萬不要。這一位菩薩,像我非常相信喇嘛滇巴,他發不發心?他很認真,很發心。所以他來跟我們口傳儀軌,有時候超過無量的上師的功德。因為他有發心,發心最重要。像我的師父如虛長老,雖然中風了,誰能夠去供養他一碗飯,照顧他一個鐘頭,你就生天了。因為我師父是大菩薩示現來的,大菩薩示現就算生病躺在那邊,你拜一下都超度。所以各位,因為有發菩提心,所以菩薩道的功德殊勝,在這邊。 所以我們自己要去護持菩薩、要學習菩薩。所以第六就寫了處胎勝。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來投胎的時候,天龍八部就守護著他。媽媽覺得精神很好,所以各位,你回去要問你媽媽(假如你媽媽如果還活著),媽媽,我懷孕到生出來,你有沒有痛苦?很痛苦,你很難生,那代表你是來報仇的,你菩薩戒不圓滿。你媽媽說,還沒到醫院,啵,跑出來了,都沒有痛到,你很好生。懷你的時候身體很好,爬樓梯跑來跑去,去菜市場買菜都沒事,那你是來報恩的。所以各位,做菩薩是孝順,會讓媽媽受苦嗎?不可能。然後媽媽懷你的時候,你爸爸就變有錢了。做善事都賺大錢,賭博就輸。因為你是菩薩,你不會發邪財。所以菩薩絕對不會讓別人發邪財。一定都要讓他發善財。 因為他有一個正氣的力量,它說受菩薩戒有這五種的利益:第一個,十方一切佛,憐憫你,很疼你。想著你,二十四小時守護著你。各位,你有沒有那個感覺?一定要有。一個人真發菩提心,他隨時不寂寞。時時刻刻都有佛菩薩、護法神在為他,在幫助他。有人疼惜。一個沒有母親愛的人,這個人人格會缺陷的。很可憐,你要同情他。因為所有的菩薩心,利益眾生。這個人格發展是因為有母愛,有母愛他才會懂得愛別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就有佛的愛,佛光的加持。各位,我現在告訴你,噶瑪巴每天都在想你。你高興得跳起來了。噶瑪巴每天都在念你。說你有沒有健康。你就算死了也在那裡笑。是如此。你發菩提心,不是光噶瑪巴,是所有的佛都在念你。都在保護你。你要有那個感受。你受菩薩戒,你要相信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如此。那時因為你動機、發心有問題。 你沒有得到戒體。第二,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你要真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就算你現在要死了,死對你來講,是快樂還是痛苦?快樂。你知道你要去極樂世界了,你下輩子你計劃到美國,去做大富翁,去做大慈善家。你准備投胎在什麼家庭,你都知道。因為你心想事成。正見,就是這了解空性,了解因果輪回。內心很歡喜。我現在,就像一個人,我發願要蓋十個寺廟,蓋好了,他已經要死了,他快不快樂?我圓滿我的願了。我現在要嘛去生天,要嘛乘願再來,這輩子蓋廟,下輩子做出家人。來這邊守護這間廟,所以內心很平靜,很快樂。因為功德圓滿了。所以各位,你如果要臨命終,快樂又歡喜要怎麼樣?受菩薩戒。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很高興。你如果超度,我在這邊跟老菩薩講,你一定要超度,你如果不超度,你兒女真的會很敗。得癌症、生病。因為你也會把痛苦傳給他,了解嗎?請記住這句話,真的。我現在看大部分的病,都是父母祖先沒超度,兒女得癌症。哪裡怎麼樣。。。 都是這些。事業敗壞,家庭離婚。因為父母沒超度。所以各位,這一點你一定要抓得很緊。你一定要守護你自己。所以你今天往生了,各位,你現在死了,然後你去極樂世界,你子孫會不會好?好得不得了,你就是他們的阿彌陀佛了。阿嬷(指奶奶)如果念到他們,大家都發達了。你如果做天神,他們也會發達。為什麼?因為你受菩薩戒。你往生善處,往生淨土,子孫得你庇陰,就這個意思。第三,生生處,為諸菩薩友。所以你發菩提心的人,不管你投胎到哪裡,你的朋友都是菩薩。都是發菩提心的人,跟你在一起。沒有人找你去喝酒、跳舞、賭博。沒有人會找你做壞事。第四,功德聚。你所有功德都會圓滿。特別持戒波羅蜜,會圓滿成就。因為菩薩就要守菩薩戒。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所以從今天到盡未來際,什麼叫性戒? 你自然不會去殺生、偷盜。你自然認為不會害人。不會害人。性戒,所以福慧滿。你會去修功德,你會去追求智慧。所以,就像我們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叫性戒。不喝酒叫遮戒。你不要喝酒,因為喝酒,你就會去殺、盜、YIN、妄,所以你如果受菩薩戒,你下輩子會不會騙人?不會。會不會偷人家錢?不會。你自然有那個戒體。所以大家了解受菩薩戒的不可思議。今天就不全部念完,但是各位回去多念,然後等一下,我們就要開始按照菩薩戒的儀軌來受戒。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