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布施的真正意義,是教你放下,是教你捨棄


 2019/5/13    熱度:2437    下載DOC文檔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這兩句是講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菩薩修學有六大綱領,菩薩自己修布施,修六度,同時也勸一切眾生要修六度。

  那什麼是“布施”呢?絕對不是在佛門裡捐幾個錢。

  “捨一得萬報”,有些人對這句話錯解了、誤解了。所謂的“捨一得萬報”,是說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有人聽說有一本萬利可圖,於是你就到佛門來布施。如果你是用這種心態來布施的,那不算布施。那是什麼呢?那是市場上的生意買賣,不是布施波羅蜜。

  布施的真正意義,是教你放下,是教你捨棄。

  捨棄什麼?要把煩惱捨棄掉。我們都不願意要煩惱,你為什麼不把它布施掉?我們要把妄想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把六道輪回布施掉。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叫做“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說,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這樣我們的心就清淨了,以清淨心來念佛才能感應道交。布施是我們一生的全部生活。

  布施是種因,得果報是必然的。你把財捨了,得的果報是財用無缺;你布施法,世出世間法,你能毫不吝啬地傳給別人,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你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可見布施是因,後面一定有殊勝的果報。你把煩惱布施了,就得清涼自在;你把輪回布施了,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捨,捨的後面一定有得。大家經常說捨得捨得,捨的後面一定有得。你不肯捨,果報怎麼樣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這是世出世法的事實真相。

  佛知道這個真相,菩薩知道這個真相,所以他們毫無吝啬地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總以為財富來得不容易,怎麼能輕易捨掉呢?殊不知你所得到的財富,正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從前是修因,現在得的是果報。如果你現在再修因,你的果報會越來越豐盛,越施越多。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說,好多老同修都願意攢錢,我說說我對攢錢這個看法。

  我不主張攢錢,因為這個錢不是能攢得成的,不是你能攢得多的。這個錢這個財是你修財布施修來的。老法師不是告訴我們嗎,如果該是你的,你一定能得到;如果不該是你的,你求也求不到。所以很多老菩薩們辛辛苦苦的,就是那點工資,攢哪攢哪。這個理念,我是不太贊成的。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我姐姐結婚以後,一直是和我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因為姐姐的孩子多,爸爸媽媽就想多幫她一把,所以爸爸媽媽就鉚著勁地攢錢。因為媽媽沒有工作,是家庭婦女。只有爸爸一個人工作,他那時候的工資就是比較高的了,我記得每個月的月工資是八十一元五角。到我那個大外甥女結婚的時候,我爸爸給我拿了一個五百塊錢的存折,告訴我:“小雲,等大梅結婚的時候,你用這五百塊錢給她買嫁妝。”

  因為這個存折沒到期,我就放在那個小閣樓上了。正趕上我出差,等我出差回來,孩子也要結婚了,這個存折也到期了。我就想把這個錢取出來,好給孩子買嫁妝。我去一看,存折沒了。哪去了呢?後來我婆婆告訴我,讓我老伴子借出去了。那五百塊錢,可以說是我爸爸媽媽半生的積蓄。你說要拿現在來看,大家是不得笑壞了,五百塊錢老兩口攢了半輩子。當時的情況真的是這樣。

  我記得爸爸媽媽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先後去世了,給我們姐倆留下的遺產,以前我跟大家說過,一千塊錢、一個掛鐘、一台縫紉機、一台自行車,還有一個九寸的黑白電視,這就是我爸爸媽媽給我和姐姐留下來的遺產。

  我記得當時姐姐問我:“小雲啊,這些東西你喜歡哪個,你就拿哪個,這個錢也給你。”我說:“姐,我什麼都不要,東西給你,錢也給你,因為你對父母盡到了孝心。”我說:“我做得比你差得多了。”

  我說這個話什麼意思呢?一千塊錢,就是我的爸爸媽媽走了以後,給我們姐倆留下的遺產。你說這一千塊錢要拿到現在,那還算錢嗎!

  我們現在老菩薩們省吃儉用地、口挪肚攢地去攢這個錢。幾年以後你就知道,你攢這個錢真的沒有用。所以我說,我們要聽老法師的話,師父把真相、真話告訴我們了。在這裡,我就插了這麼一小段吧,沒必要去攢錢,這個錢不是攢的。

  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種。六種再歸納起來,最後就是布施。

  大家想,為什麼六種就剩一種布施了呢?是這樣的,比如說,持戒、忍辱,它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看,是不是都在布施這一類裡。

  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就是《百法明門》裡的六個根本煩惱。這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起來,只有一個“悭貪”。

  為什麼我們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你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你想要貪,要得到什麼什麼,你沒有貪到手,沒有得到,所以你就生氣,你就心裡不平衡。布施是干什麼的呢?布施就是斷悭貪的。大家想一想,什麼心最毒?貪心最毒。布施波羅蜜就是專門治這個最毒的煩惱。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要經常反思自己,我在五欲六塵當中,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我對哪一個最貪愛?你找出來,把你最貪愛的那個找出來,然後布施就從這裡下手。如果你是對財最貪愛,你就先把財布施出去;如果你對名最貪愛,你就先把名放棄。要針對自己的病根來對治才有效,這叫“治病”。

  再說說“持戒”。

  持戒是修學過程中的基礎。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見戒學是多麼重要。

  在這裡我們不能不說持戒和布施的關系。是什麼關系呢?戒是修行的基礎,布施又是修行的前方便,這就是二者的關系。為什麼?沒有布施,你的心性裡的毒素沒法洗干淨,戒律沒辦法修。必須把心洗干淨,戒律才能受持。

  持戒就是守法,真正喜歡守法,樂意守法。如果有的人貪財的念頭非常強烈,他不擇手段地投機取巧去貪財,他不會不貪贓枉法,他一定會貪贓枉法。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只有貪財的念頭斷了,才會守法。

  現在在我們的報紙上、電視上,我們看到了那些犯了法的大貪官、小貪官們,你能說這些人不聰明嗎?他們聰明著呢,可惜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地方,他們用所謂的“聰明”鑽法律的空子。

  貪贓枉法是什麼在作祟?就是一個“貪”字。因為貪就不守法,明知故犯。不守法就犯法,犯法就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人當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痛哭流涕,但後悔晚矣!

  心不清淨怎麼能持戒?沒有戒哪來的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這是連鎖反應的。所以說,“布施波羅蜜”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一切放下,應無所住,一切都要捨,捨得干干淨淨。身心清淨才是法器,才有資格學佛。

  我們學佛從持戒學起,也就是從守法學起。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間的法律,佛家的戒律是與自性相應的,與無漏善相應。世間的法律是屬於有漏善。有漏善跟無漏善並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修,世出世間的惡都要捨離,也就是修一切善捨一切惡。

  …下面我們接著往下講,我們要想在佛法裡有成就,必須要捨。

  老法師特別提醒出家眾,是這樣說的:“特別是出家眾,你要不能捨得干干淨淨,在佛法上得成就很難,不但境界你得不到,說老實話,就是經教我天天在這裡講,你也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有業障。什麼業障?煩惱、妄想,貪、瞋、癡、慢,障礙了你的自性。你能聽懂的是言語,能看懂的是文字,裡面的意義你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領略,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所以聽了不開悟。”

  我覺得老法師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不單是對出家眾說的,就是對我們在家眾也同樣有用。因為我覺得這段話的重要性,所以我再重復給同修們讀一遍:

  “特別是出家眾,你要不能捨得干干淨淨,在佛法上得成就很難,不但境界你得不到,說老實話,就是經教我天天在這裡講,你也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有業障。什麼業障?煩惱、妄想,貪、瞋、癡、慢,障礙了你的自性。你能聽懂的是言語,你能看懂的是文字,裡面的意義你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領略,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所以聽了不開悟。”

  我們大家聽了這一段話,能不能感受到老人家的大慈大悲?不僅是慈悲呀,是大慈大悲,慈悲至極!老人家的肺腑之言感動了我,但能不能感動你,能不能感動他,我不知道,這就要看緣分了。

  下面說一說為什麼佛把布施擺在修行的第一條。

  佛不是故意和我們過不去,刁難我們,讓我們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因為你放不下,障礙你自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你要想真正開悟,真正入佛的境界,你就得依教奉行,就要真干。世出世法全捨掉,注意這裡有個“全”。世間法要捨,佛法也要捨,不要怕。

  有人說,都捨盡了明天生活怎麼辦?明天還沒有到,你著什麼急!沒到明天想明天,那是打妄想。記得幾年前,有同修勸我攢點過河錢。結果當天我就得到了四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有蓮花台

  何需過河錢

  一心為眾生

  彌陀來安排

  你說這有多好,你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你的事佛菩薩都給你安排好了,你何必操那個心呢?我自己這幾十年的生活實踐,就是最真實的例證。

  老法師這樣告訴我們,知道自己命裡有的,這裡捨掉,那裡會來。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方法也得不到。

  一個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是真的。“前定”不是佛菩薩給你定的;也不是上帝給你定的;也不是閻羅王給你定的;是你前生修的因,這一生應當得的果報。

  說到這兒,我還想說說那個例子。

  大約是七八年前,有一個同修,我們第一次見面,她就跟我說:“劉老師,我現在買了一片海,我在養鮑魚。”

  這個鮑魚,大家都知道很貴的。她問我,“這個行不行?”我當時順口就說了一句,“干這個不好,這不是殺生嗎?”我就這麼一句話,我怎麼說出來的我都不知道。結果這個同修聽了我這一句話,就把這個項目捨掉了。

  大家想,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啊。因為我問了,這個項目你投了多少錢?她說,“我投了一千多萬。”我一聽,我自己嚇了一跳,我就想,你怎麼這麼敢給人出主意呀?這一千多萬不是白打水漂了嘛。後來我想收也收不回來了,因為我話說出去了。

  當時那個鮑魚,看個頭基本上是長成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什麼叫鮑魚),可以出售了,應該是往回來錢了。錢投出去一千多萬,現在剛往回收了,就這個時候,我給人出了這麼一個主意。當時我真的有點心驚膽戰,怎麼這麼大膽!

  那時候她還談不上信佛呢,她就能做這個決定。當時她說:“既然是不能殺生,我也不能把這一片海,把這個鮑魚賣給別人。我要賣了,他們也殺生。”所以她采取了一個什麼方法呢?她雇了幾個工人專門看守這一片海,守著這個成了的鮑魚。我問她那將來怎麼辦?她說,將來它個兒越長越大,然後隨著海風、海浪,它就可以漂走了,這樣別人就撈不到它們了。她是這樣做的。她是一個公司的老總。

  後來她跟我說,“老師,因為這件事,我們公司的員工背後都罵我,說這個敗家娘們,一千多萬打水漂了。”

  她笑了,我也笑了。我說都是我給你出的馊主意。

  我當時有什麼念頭呢?在這一塊她失掉了一千多萬,可能在另一塊她能掙回二千萬。我也不知道我這個念頭是怎麼出來的。

  結果後來呢,她見著我就說:“劉老師,真是怪了,我這幾年做啥啥都順,干啥都賺錢。不說天上掉餡餅嘛,那個餡餅怎麼都砸到我一個人頭上?”然後她開玩笑地跟我說,“老師,現在天上掉的不單是餡餅,全是金餅。”我聽了以後,我還真感到挺欣慰,我沒白讓她那一千萬打水漂。

  因為說到這個“捨”,我才講了這麼一段故事。希望大家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有一些收益收獲。

  ——無量壽經(第15集)劉老師 復講於2018年3月21日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