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師:為什麼常在輪回裡受苦、不能作主,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怎樣才能夠治伏“貪瞋癡”三毒? 慧僧法師 一九八O年講於 萬佛聖城法界大學養秋堂 上慧下僧老法師講述: 為什麼常在輪回裡受苦、不能作主,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為有三個字把它束縛住,所以什麼都做不到了。 這三個字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癡。這貪瞋癡三個字,在世間法來說,以為有貪瞋癡,這還好。 好比說,這個家庭裡頭,要是有一個小孩子,他從外頭拿東西回來,唉!這個家裡歡喜了:“這個小孩子不錯!”其實這正是一種“貪”的起始。 “瞋”,在世間法來說,“無毒不丈夫”,假如有瞋,這才能夠搆上有丈夫氣慨。在佛法上來說,就不是這樣了;這貪、瞋、癡,是法身的一種病。 “癡”,是愚癡。在佛教裡,所說的愚癡,不是說那個人是傻瓜、白癡,不是那樣;而是說無明。“無明”,就是無所明了,缺乏智慧。要是有智慧,就不會起貪,不會起瞋,所以貪瞋的起因是癡。 現在講菩薩戒,是由戒而能生定,由定而能發慧。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以這三無漏學,才能夠治伏貪瞋癡三毒。 拿個比方來說,一個國家的正規軍沒有力量,就起了游擊隊、判亂分子;慢慢的,這個江山就不穩了。一個人,就像一個國家似的,如果戒定慧的力量沒有了,那麼貪瞋癡它就作主;貪瞋癡要是作主,這戒定慧就慢慢失敗了。 但是,如果戒定慧能夠作主,貪瞋癡它就起不來;貪瞋癡起不來,那麼前邊這幾句話,“觀沙界於目前…,收群生於掌握…,變丘陵為寶剎…,移淨土於穢邦…”,就都能顯現了。 有一首偈頌說貪瞋癡的意思,說得很清楚: 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輝,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眾生知見佛知見”:眾生的知見和佛的知見,原本是相同的。要是同的,怎麼眾生既沒有神通,也沒有妙用,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說個譬喻來解釋。 “如水結冰冰還泮”:就像水,水的體性是無障無礙,它能隨緣而不變。假使把水放在圓形的器皿裡頭,它就成圓形;把水放在方形的器皿裡頭,它就成方形;把水放在長形的器皿裡頭,它就成長形;它有隨緣的性,所以它是任運自在的。 可是冰就不同了,一旦凍成了冰,它就不行了。這冰啊,你凍的是方冰,就不能放在圓形器皿裡頭;凍的是圓冰,放在方形裡頭就放不下去。我們眾生起了貪瞋癡,就像水結冰一樣。現在要把貪瞋癡解除,就要想辦法把冰化了,冰化成了水,就任運自在了;要是由水結了冰,這就不自在了。冰還泮,泮就是溶化了,能夠用戒定慧的功夫把冰化過來,那麼它自然就有一種隨緣的妙用了。 “戒力春風佛日輝”:持戒的力量像什麼呢?就像春風似的。你看那冰,無論怎麼厚的冰,春風日暖,冰慢慢、慢慢地就沒有力量,它就要溶化了。 “黃河坼聲震兩岸”:黃河凍了冰,冰很厚,幾千斤的大車都能夠在上頭走,你看!那冰的力量多大?這時候,春風一來,日光也熱了;這個日就像佛,這個戒就像春風。坼聲,就是崩裂的聲,就像牆有了縫就開坼了。黃河的冰化了,就是崩裂這麼一聲,就震動兩岸了。兩岸,就是一個此岸,一個彼岸;此岸是指眾生,彼岸是指佛。人修行的時候,能夠持戒、用功修行,當道力成就的時候,對於眾生有一種感動力,對於諸佛也有一種歡喜力。 “切莫癡狂向外求”:千萬不可以向外馳求,要向心地上研究。向外馳求,就等於隨名逐相,是不容易得道的;心地上求,才能夠得道。 “悟徹依然擔板漢”:到有一天豁然開悟了,人一悟了的時候,他表面上還是一個凡夫樣,跟凡夫還是相同的,不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心地上可不同了!心地上,他是一個斷貪瞋癡的人,不像凡夫貪瞋癡具足。 恭錄自《佛說梵網經》講錄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