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因為遭遇挫折困難而出家學佛,這個發心不是正確的發心


 2019/6/10    熱度:3614    下載DOC文檔    

  這個世饒王聽佛說法,他真正覺悟了,他不作國王,他要出家修道,這是真正的覺悟。如果他不是常常地聽佛講經,他不會覺悟。因為常常聽佛講經,他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法藏比丘覺悟了。所以他聽佛說法非常歡喜,逐漸逐漸地開解了。他不迷信,他也不感情用事。他的發心是建立在對一切法完全通達明了,在這個基礎上,他才發的這個心。所以這個發心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學佛歷程是正確的。

  我們現在有人怎麼發心呢?因為遭遇挫折了,遇到困難了,有的坎兒邁不過去了,怎麼辦呢?出家學佛去吧,信佛吧,這個發心就不是正確的發心。

  因為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出家修道、弘法利生,這要比作國王從事於政治更積極。作國王是救一國的人,而出家弘法利生是救全世界,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要認清佛法的本質,學習阿彌陀佛的發心。

  “棄國捐王”什麼意思?

  就是他把王位讓給了別人,自己不坐。釋迦牟尼佛當年是王子的身分,也像世饒王一樣“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修道去了。

  在歷代還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安士高。安士高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去世以後,安士高繼承了王位,但是他只作了半年國王,他就把這個王位讓給了他的叔叔,他出家修道去了。

  大家看看,釋迦牟尼佛是王子身分出家修道。安士高他是已經繼位了,作了國王,他把王位讓給了別人,他出家修道去了。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安士高跟中國人的緣分很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道業修成之後,他是在中國弘法,他以後也是去世在中國,對於中國的佛教事業,應該說有很大的貢獻。安士高是早期譯經法師中最傑出的一位。在他之後有鸠摩羅什,有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這三位是最傑出的譯經師。這又是一位“棄國捐王”的實例。

  同修們想一想,世饒王、釋迦牟尼佛、安士高,他們為什麼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選擇出家修道?我們很多人都不理解,是不是?因為他們什麼都具有了,什麼都不缺。在這種時候,他們能選擇出家。把王位、弘法兩者比較一下,弘法利生比統治一個國家好,當然要選擇好的,所以他們就做了這樣的選擇。是選擇王位還是選擇弘法?他們都選擇了弘法,捨棄了王位。

  現在有的人出家,阻力很大,主要來源於家裡。家人想方設法地阻撓,他們不知道這個行業好,阻撓錯了。不知道這個行業比國王、比總統的功德大得多。有幾個人能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個世界,這個行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去做。

  但是我們要知道,出家責任之重超過帝王、超過總統。既然肩負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責任,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做好,罪過就無量無邊。

  我剛才講的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請同修們仔細地讀、仔細地聽。

  怎麼樣理解這個問題?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地獄門前僧道多”。

  世間其他的行業,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多。為什麼?因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大家想,十方眾生恭恭敬敬地供養你,對你是什麼樣的期望?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你的責任。你自己沒有破迷、沒有開悟、沒有離苦、沒有得樂,你何談幫助眾生?如果你做不到幫助眾生,那你出路就是墮地獄。因為什麼?因為你接受的是十方供養,所以不要小瞧了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把眼光要放遠,要想到我們的歸宿,不要想到我現在占了什麼便宜。這個錢來得很容易,張手就來,甚至不用張手都有人往上送。你現在占了這點所謂的“小便宜”,這個便宜得加上引號,你造的那個罪業大了。這個罪業是什麼罪業?下地獄的罪業。

  --無量壽經(第13集)劉老師 復講於2018年3月20日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