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什麼叫廣修供養呢?上妙供養是什麼呢?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復次”:為什麼又說復次呢?因為前邊題目上說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就要廣修供養,所以說復次。“善男子”:普賢菩薩又叫一聲善男子,就是善財童子。“言廣修供養者”:我們現在說一說廣修供養這個法門。什麼叫廣修供養呢?你現在注意聽著,我給你講。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所有就包括一切,包括法界、虛空界。盡法界,就是窮盡這個法界,就是周遍法界,也就是充滿法界。虛空界,也就是周遍虛空界,充滿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所有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剎,佛剎就是佛國,所有佛的國土。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裡邊,把這每一粒微塵,再把它破成七分,作為鄰虛塵。在這極微塵中,每一粒極微塵裡邊,又現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頭又有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在那兒轉法輪。微塵雖小而能包容世界,世界雖大不出一粒微塵,這叫小中現大。 所謂“於一塵中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粒微塵裡邊也可以現出佛國土。這是小中現大,大不礙小;大中現小,小也不礙大;小大互融,圓融無礙;小也就是大,大也就是小。這就是重重無盡的境界,也就是光光相照、互相輝映的境界。 “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每一個佛所,又有種種不同的菩薩海會圍繞。說《金剛經》的法會,就有金剛會上的菩薩圍繞;說《法華經》的法會,就有法華會上的菩薩圍繞;說《般若經》的法會,就有般若會上的菩薩圍繞;說《阿含經》的法會,就有阿含會上的菩薩圍繞;說《方等經》的法會,就有方等會上的菩薩圍繞;說《華嚴經》的法會,就有華嚴會上的菩薩圍繞;說《楞嚴經》的法會,就有楞嚴會上的菩薩圍繞。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我以普遍修行這種願力的緣故,“起深信解”:生出一種深信明了的心,“現前知見”:現前這一念的知見,一念的智慧。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你有信心才可以到這大海去,你沒有信心就不能到這大海裡邊,所以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完全用最好的、沒有再比這個更好的一切供養具,來供養諸佛菩薩。所說的上妙供養是什麼呢? “所謂華雲”: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華,好像雲似的。“鬘雲”:又有一種香華鬘雲,就是用華或者綢緞做的很莊嚴的幢幡之類的供養具。 “天音樂雲”:又有奏出天上音樂的這種雲。奏音樂也是一種供養,所以玉帝那地方就有乾闼婆和緊那羅給他奏樂,用音樂來供養佛。 “天傘蓋雲”:天傘蓋雲就是你所燒的香,在空中凝結成一個好像傘似的蓋,蔭罩著眾生。在〈楞嚴咒〉裡頭就有大白傘蓋,你一頌這個咒,虛空裡頭就有一個大白傘蓋現出來。這大白傘蓋蔭罩的地方,就沒有一切的災難,不會有地震,也不會有天災,什麼災難都會沒有了。 “天衣服雲”:天人的衣服最輕妙了,好像我們現在的尼龍的衣服一樣,非常的輕,又很美麗。 “天種種香”:天上又有種種香,你念〈大悲咒〉念得誠心了,就會有一股香氣,這種香氣不是我們人間所燒的檀香或是其他種種香的香氣,人間沒有這種的香氣。這是因為你念這個咒,一切鬼神就用這種香來供養你,所以你就覺得有這種香氣。但是你要誠心,若不誠心它就沒有了。 “塗香”:就是往身上擦的這種香。這種塗香不是往人身上擦的,是放在佛前供佛的一種香。“燒香”:就是燒的這種香。“末香”:就是香末、香粉。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像上面所說這種種的供養雲,有多少呢?每一種的數量,就有須彌山那麼大!像須彌山那麼多!你說這供養是不是一個大供養! “須彌山”是梵語,翻譯為“妙高山”,言其有不可思議那麼高。須彌山的周圍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香水海的外邊又有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須彌山有多高呢?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日月都還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四王天也在須彌山的半山腰,這須彌山就高過四王天。須彌山這麼高,你所供養的有須彌山那麼大,這個量是最大了,可以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量了。 “然種種燈”:然,就是點燃。燃種種燈就不是只燃一種燈。燃種種燈有什麼好處呢?在佛前點燈來供佛,主於眼目明亮,因為你讓佛前明亮,因此你的眼目也就明亮,所以眼目明亮都是供佛所得的福報。如果眼目不明亮呢?那就是在佛前沒有供養過燈。這種種的燈,都有什麼呢? “酥燈”:有酥油燈,就是用牛奶油來點燈。“油燈”:又有油燈,就是用普通的油來點燈。“諸香油燈”:又點種種的香油燈,如芝麻油燈等。 在密宗裡頭有一種法叫護摩,由密宗的金剛上師在那兒念咒,前邊點一堆火,或倒一點酥油,或者是用普通的油來點。有人就拿著衣服或其他供養丟到火裡去燒,來供養佛。據說燒越值錢的東西越有功德,你若拿金子來燒,這供養的功德就很大。實際上功德的大小不是這樣的,不是說你燒黃金功德就大,你燒一塊泥巴功德就小。功德的大小全看你的誠心,最貴重的東西你都可以拿去供養佛,這就現出你有一種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並不是一定要燒黃金才有功德。這個點燈多少有點像密宗的這個道理。 那麼說,這些東西一燒就沒有了,這究竟這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在試驗你有沒有真心。你若有真正的布施心,燒什麼都捨得,所謂的功德就是這一種捨心。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個燈炷,都如須彌山那麼大。 “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所用的燈油,就像大海水那麼多。這種供養,誰能供養得起呢?誰可以供養像須彌山那麼大的燈柱,像大海水那麼多的燈油呢?《華嚴經》講的是法界量、法界性,只要你真心供養,這個量就等於須彌山,這個量就等於大海水,並不一定要用大海水那麼多的油來點燈。你的心若發得真,這個量就等同沙界,就像恆河沙數那麼多。這裡說須彌山王,並不是真像須彌山似的,是說你發心大如須彌山,你這供養就等如須彌山;你發心小,供養的功德也就小。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像上邊所說的種種供養具,都以具足那麼多的數量來常作供養。 以前有一位很窮的人,買了一斤油,到蘇州鎮江金山寺去供佛,在佛前點燈。金山寺的方丈是一位明眼人,就是開了五眼的人。他前一天就預先告訴知客僧說:“明天你把正殿的門打開,大約十點鐘的時候,有一位大護法要到這兒來供佛。他供佛完了之後,請他在方丈室吃齋,不要叫他走了。你要對這位護法客氣一點。”第二天知客僧就把各地方也都打掃干淨,把正門開開,就等著這位大護法。 這位大護法來的時候,方丈就穿著袍出來歡迎他。這護法是什麼樣子呢?是一個很窮的人,就拎著一斤油要來供佛,但方丈和尚很歡迎他,又請他在方丈室吃齋。為什麼這供養一斤油,方丈和尚就這麼歡迎他?因為這個人一生全部的財產就只夠買這一斤的油,他把全部的錢都買了油來供佛。 當時也有一位有錢人在拜佛,一看這個人供佛一斤油,方丈和尚就對他這麼好。第二天,這個有錢人買了一千斤油送到廟上,在佛前點燈。他想:“昨天那個人才供了一斤油,你都這麼好招呼;我供一千斤油,你當然更要好招呼了。”殊不知,這次方丈和尚也是預先就對知客師打招呼說:“明天又有一位護法要來供油,在佛前點燈。你把側門打開就得了,就在客堂裡留這個人吃齋,不必到方丈室裡邊去了。”這知客僧就照辦了,但心裡很不明白。 等這兩個護法的事情都辦完了,這個知客僧就問方丈,說:“為什麼那一個窮人送一斤油要打開正門,方丈還請他在方丈室吃齋飯?那個送了一千斤油的這麼有錢,怎麼方丈也不親自歡迎他,也不叫打開正門,就在客堂裡留他吃齋呢?”方丈和尚說:“你知道嘛,送一斤油的這個人,他就只有這麼多錢,他把他全部的財產都買油來供佛了。那個送一千斤油的人錢多得很,不要說一千斤,就是一萬萬斤油,在他的份上也是很平常的,所以我不需要親自來陪他。”由這一件事情看來,供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誠心。你的心真誠到極處了就有功德,你的心若不真誠,那你就是供養再多也沒有那麼多的功德。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善男子”:普賢菩薩又叫一聲善男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這一切供養之中,給人講經說法的供養是最大的。《梵網經》上說,你若是能為人講經說法,那你一天就是吃三兩金子也不為過,也可以受得了。可是我們也不要以為一天可以受三兩金的供養,也不必生慚愧心,就盡量去吃去。經典上是這樣說,不過我們還不可以自滿,說:“我講經說法,你就是一天供養我三兩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金剛經》上也說,你就是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你給人講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諸供養中,法供養是最大的。我現在天天給你們講經說法,這是用法來布施,也是用法來供養佛。我們這兒轉法輪、講經說法,都叫以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譬如聽了布施波羅蜜,有的人就修布施了;聽說了持戒波羅蜜,有的人就一天吃一餐,修這個持戒的波羅蜜;講說了忍辱波羅蜜,真明白佛法的人就修忍辱,不發脾氣,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地去修忍辱。有的人聽講了精進波羅蜜,他就晝夜六時恆精進,常常依法修行;有人聽講了禅定波羅蜜,知道四禅、八定能生出無量諸功德,得到種種的解脫,他就依照禅定波羅蜜去修行;有人聽見般若波羅蜜,就修般若波羅蜜,不生愚癡的想法。有人聽講苦、集、滅、道四聖谛,就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依照四谛法去修行;有的人聽講十二因緣,就依照十二因緣法去修行;有人聽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依照這四無量心去修行。總而言之,聽見什麼法門就去實行什麼法門,這就叫“如說修行供養”。 談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就曾經為了半個偈子而捨生命。一偈有四句,半偈就是兩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一切法,有一天他聽見一個羅剎鬼講: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釋迦牟尼佛一聽,說:“哦,你說的這個是佛法啊,你說的這只是一半哪,還有另外一半,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嗎?”這個羅剎鬼說:“不錯,我說的這是佛法,可是現在我餓得不得了,沒有氣力再說了,就想找一個人吃一吃。我吃完了東西才可以繼續說。”釋迦牟尼佛一想,說:“你先把它說完,我就給你吃,可不可以?”羅剎鬼說:“你可以給我吃嗎?”釋迦牟尼佛說:“可以的,但是你要先把這個法說完了,我明白這個法以後,你就把我吃了我也願意。”羅剎鬼說可以,就又繼續說: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說完了,就對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可以吃你了吧?這個法我已經說完了。”釋迦牟尼佛說:“你等一等,等一下我再給你吃。”這個羅剎鬼說:“哦,你是不是後悔了?你原先答應我的,你現在想不算數了?” 釋迦牟尼佛說:“不是。因為你說的這四句偈的佛法,一般人都沒有聽過,我現在要用刀把這四句偈刻到樹上。等我刻好了,你再吃我,這樣可不可以?”羅剎鬼想一想,說:“可以,你就把它刻到樹上囉。”於是乎釋迦牟尼佛就用刀把樹皮給割去,把這四句偈刻到樹上了。刻完了,他又想這個樹木不堅固。這個時候羅剎鬼又要吃他。 他說:“你再等一等,我想要令一般人都知道這個佛法,但是樹木不堅固,等我再把這四句偈頌刻到石頭上,然後你再吃我也不遲。我不是為我自己,我是想令一切眾生都明白這個佛法。”羅剎鬼一想,說:“可以,那你就開始工作哪,不要拖延時間了。”於是乎釋迦牟尼佛又把這四句偈刻到石頭上。刻完了,就請羅剎鬼來吃他。這時候羅剎鬼就說了:“你真要給我吃啊?” 釋迦牟尼佛說:“當然了,我不會打妄語的,請你現在就把我吃了吧!”羅剎鬼說:“你真是一個修行人!我現在知道你是一個真修行的人了,好了,我們再見了。”說完這話,這羅剎鬼就湧身虛空,原來是觀音菩薩現身來試驗他的。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也都要為法忘軀,為法把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作布施了。 “利益眾生供養”:行菩薩道的人,為眾生說法,來利益眾生,這就是利益眾生供養。 “攝受眾生供養”:看一切眾生,都和自己的子女一樣,沒有分別地這樣的慈悲攝受一切眾生。 “代眾生苦供養”:行菩薩道的人,要發願替代眾生受苦,常常在佛前發願──請把刀、兵、水、火、瘟疫流行,這種種的災劫都免除,眾生所應該受的苦,不妨令我一個人來受,我一個人所應該受的苦,可不要給加到眾生身上去,這就是菩薩發心。 “勤修善根供養”:菩薩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勸化一切眾生勤修善根,這也是一種供養。 “不捨菩薩業供養”:什麼是菩薩業?菩薩所造的業就是六度萬行。常行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這叫不捨菩薩業供養。 “不離菩提心供養”:常常要發菩提心,時時刻刻都不離開這個菩提心來供養眾生,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都要去做。不但自己不離菩提心,也勸化眾生,令一切眾生也都能常發真正覺悟的心。菩提就是覺道。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善男子。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像前邊所說的諸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可是,“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比起法供養的話,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這個法供養的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養的一分,乃至於“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俱胝是梵語,此雲“百千萬億”;“那由他”也是個大數目。“迦羅分”:迦羅,是不可思議。乃至於不可思議分,“算分”:你用算來算分,用數來數分,“喻分”:喻是比喻。用喻來喻分,乃至於“優波尼沙陀分”:優波尼沙陀,就是微塵的意思,又叫塵性,就是微塵的性。有微塵那麼多的數量,“亦不及一”:也比不了法供養的一分。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法供養的功德就這麼大呢?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因為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法的緣故。不但我們一切凡夫要尊重佛法,就是諸佛如來也都尊重佛法,因為若沒有佛法就沒有人可以成佛。你想要成佛,必須要學佛法。所謂“法賴僧傳”,出家人就是住持佛法的,所以必須要向出家人來學習佛法。以法來供養諸佛如來和眾生的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說得出它有多少的。“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因為你依照佛法所說的去修行,就會成佛的緣故。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假設有菩薩修行法供養的話,他一方面是供養如來,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成就如來的果位。 “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像這樣子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養呢!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廣大最勝供養”:這種法供養是最廣大、最殊勝的供養。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乃至於虛空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也都沒有了,我這供養才會窮盡。 “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而虛空界和眾生界、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永遠都不會窮盡,所以我這廣修供養的願,也沒有窮盡的時候。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這種供養的願力,是念念相續,永遠都不斷的。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乃至於身供養也沒有疲厭,意供養也沒有疲厭,口供養也沒有疲厭。這身、口、意業的供養,又有所謂的: 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 意裡無瞋是珍寶,無癡無貪供養香。 你面上沒有一種發脾氣的面貌,這就是身業具足供養了。口裡若不說惡語,就等於出微妙的香氣一樣,這是口業的供養。你的意念裡也沒有瞋,就是供養的珍寶,這是意業的供養。再能沒有癡心、貪心,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淺釋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