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釋迦牟尼佛是過去聽提婆達多給他講《法華經》,他才到現在成佛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提婆達多,也是佛的一個堂弟,他專門反對佛,及佛所做的一切事情。有人說他與佛是冤家,有仇恨、有怨。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就是提婆達多幫助他成的;不單幫助他一世,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道業。不過是幫助的道路不同,他是在相反的道路上來幫助佛;所謂“逆助”,不是“順助”。 怎麼叫逆助?好像現在有一個人發心修道,另有一個人,一天到晚就給他麻煩,不是罵他一頓,就是诮他一頓,再不然就給他一點苦頭吃,總而言之,總給他麻煩,這正是從反面來考驗。 還記得果某問我說:“我若試驗人可以不可以?”我說:“不可以!你要是證得果了,知道一試驗他,他就成道了,那可以的;你若沒有證果,就不要試驗人!”你若試驗人,人家也要試驗你;你試驗人,人受不了了,就墮落;人家試驗你,你也受不了了,也墮落了。 提婆達多就不同,提婆達多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他的神通和佛是一樣大的,所以他來反面幫助佛。從這一品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過去聽提婆達多給他講《法華經》,他才到現在成佛。 “提婆達多”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呢?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為天熱。因為他在世的時候,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令人心裡都覺得熱惱;這是以因緣為名──以“天熱”的因緣,就起的這個名字。 提婆達多為什麼這麼樣子反面來幫助佛成道業?這也有一個因緣,現在我先講一講這個因緣。 在過去,有一位大富長者,名須檀。這須檀長者富有奇珍,有七種寶貝,是很富有的。他有個兒子叫須摩提。後來這須檀長者他太太死了,又討一個小老婆,這二太太又生了一個兒子,叫修毗耶。生了這小兒子,這個須檀長者已經老了;等小兒子大約十八、九歲,年紀不太大時,他就死了。爸爸死了,這兩兄弟就要分家,要分財產。須摩提一想,我要是分給他一半,那我不就少了嗎?就想了一個方法。想什麼方法呢? 須摩提就對修毗耶說:“靈鹫山那地方很好玩的,我們到那山上去玩一玩!”修毗耶說:“好哇!我早就想到那地方去!”兩兄弟商量好了,就一起去。到那地方,就往山上走,走到高山的澗,須摩提就把這個小弟弟給推到山澗裡。這一摔,頭也摔碎、骨頭也摔爛了;須摩提又用石頭把他的身體打了很多塊,給弄死了。他把家產全都占了。 須摩提是誰呢?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就盡做好事,他也殺過人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修毗耶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他們的爸爸須檀長者是誰呢?就是阿阇世王。你記得他母親韋提希?阿阇世王把他父親圈到七道門的監獄裡邊,就是這個王。因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有種種的關系、種種的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提婆達多也還來給他麻煩。 這一品,不是說這一些事情,是說的提婆達多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可以說是怨憎會苦,但是不叫怨憎會苦,這叫“怨憎會樂”。怎麼樂呢?釋迦牟尼佛是提婆達多越反對他,他越歡喜,所以這不是怨;因為不是怨,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生在一處,大家互相幫助。若是怨,好像兩個人不相和,你往那邊走、他往那邊走,越走越遠,不會走在一起;所以這證明不是怨。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求無上菩提,布施外財、內財、一切所有,都為求法而做布施。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當爾之時,說完了〈見寶塔品〉之後,釋迦牟尼佛又是不問自說,告訴一切諸菩薩,和天上的天人、人間的人,以及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 佛說,“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我在過去很久以前,無量無量劫那個時候,為了求這《妙法蓮華經》,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沒有一時一刻懶惰過。懈,是懈怠;倦,是疲倦,就懶惰了。只要有講《法華經》,我就一定要去聽,一定不錯過機會。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在這種很長很長這麼許多的劫裡邊,我常做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我發大乘的願,求無上的菩提道,心裡頭不退轉。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 淺釋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