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忍辱菩薩行》怎樣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欲甘露?
在佛法八萬四千種法門中,忍辱為何會列於菩薩六度修行之一?因為忍辱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接觸時最容易遇上的考驗,更是每個人修行中必經之磨練過程。 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不順或逆境,但很多時候,所謂的順境或逆境其實取決在自己的價值觀和心念,一個正向思考、包容圓通的心境,往往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在人所不能之處有所突破。 所以菩薩教化眾生:當忍受一切內外順、逆、苦、樂等境,對所遭遇的種種障礙與成就,皆能安忍,不生煩惱,自能身心安隱,成就自利。 進一步來說,能化諸有情,皆令和順,是名利他。 能做到所謂逆境不瞋,順境不喜,心裡還是維持原來的寧靜祥和,這就叫做忍。 忍辱,確實是一種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瞋火,還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如果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勤習各種法門,能將經論倒背如流,但卻缺乏忍辱的修養,不能給眾生歡喜心,常與眾生起沖突,這樣要如何度化眾生呢? 所以世尊在經典中處處勸人修行忍辱,而中國經典故事中,文殊、普賢菩薩所化身的寒山與拾得二大士,以及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也都教人應忍天下難忍之事。 雖然凡夫菩薩還無法做到如寒山、拾得二大士菩薩般的忍辱境界,但也應該知道,忍辱是修行的第一步,如《佛遺教經》便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大寶積經》中有一段解釋菩薩福德莊嚴的經文:世尊告訴大迦葉尊者,菩薩有四種無量福德莊嚴──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中稱揚贊歎菩提之心,以及於諸下劣修習忍辱。這經中所說的四法都與布施、持戒以及忍辱有關,其中「於諸下劣修習忍辱」,可算是最難做到的忍辱精神。 因為凡夫都還有我執、我相的存在,因此當我們受到比自己身份地位更下劣的人的辱罵或傷害時,通常都會難以忍受。 其實若對這種人能修忍辱,便更能於一切處修忍。 「於諸下劣,修習忍辱」讓世尊視為菩薩的無量福德莊嚴之一,可見忍辱不但可成就道果,更可莊嚴菩薩的無量福德。 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中對於忍辱的解釋,更是相當直接明確: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這三者就是忍辱最基本的心態。 而修行安忍之人,光是忍辱還不夠,世尊緊接著說:還必須懷柔眾生,這就是菩薩的慈悲。 在身、語、意三方面都要做到愛護眾生,讓眾生沒有煩惱,可見這忍辱的修行功德有多大! 明白忍辱的基本道理後,我們就來談談菩薩道的忍。 經論中解釋忍辱定義的經文非常的多,此中《菩薩地.忍品》的解釋大意是:因為透過智慧的思惟、抉擇或本性柔和堪忍怨害,而以無染心、悲愍心地忍受一切逆境,或是為求名聞利養、向權貴低頭而忍等等,有時只是權衡得失或明哲保身,或是因執著某些利益而無可奈何地忍受一切逆境,這些都不能算是忍辱。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忍辱,但不明白忍辱真義之人,都將忍辱變成含恨了,或者是忍而不發,這是隱忍而不是忍辱! 雲何稱為忍辱波羅蜜呢?這需要智慧來輔助。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乃至蚊蟲的傷害都能忍受,名為「生忍」。 對於身體的老、病、痛,或者寒、熱這一切的事情都能安住不動,是為「法忍」。 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觀察生忍、法忍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那稱為「無生法忍」,這是菩薩圓滿六度波羅蜜的境界了。 所以,忍辱法門是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於日常修行中就無法行忍,無法克服苦受,則遑論有戒、定、慧修學了。 經由忍辱的磨練,可銷磨凡夫瞋恚之氣或種種惡習,而養成慈悲、良善的心性,如此的心性乃有助於修行。 但是忍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忍辱波羅蜜」的境界,因為也只有透過通達緣起空性之慧力而放下我、法二執後,才能達到究極之忍辱波羅蜜。 佛法是悲智雙運的,當你學習佛法,依按照佛陀的教導度化眾生、弘揚佛法時,不免有種種的困難或毀謗。 如果這時你還能運用般若波羅蜜,從內心裡面去化解所有的煩惱,讓度化眾生的最初發心得以不受影響,這就是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了。 修行必須以大悲心和利他心為基礎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從痛苦中解脫而立志成佛之心。 在修行忍辱的過程中,這個偉大的慈悲菩提願始終不變,這才稱為忍辱菩薩行、忍辱波羅蜜!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