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這樣“孝順”就大錯特錯,這就造成父母最大的過失


 2019/7/8    熱度:2605    下載DOC文檔    


  問:「孩子婚嫁父母不同意,雙方應如何處理?孩子是否完全隨順父母心意才算盡孝?」

  答:孝,中國對孝最重要的要求是順,孝順。但是順,不是順情識,是順本性,這個要知道,千萬不能弄錯。

  現在有些父母喜歡兒子作大官、發大財,自己好享受;兒子要是隨順父母,這就錯了。所以,順是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如果父母有過失,父母知見不正,像中國講孝道,第一個講大舜,舜王,舜王的父母跟他繼母生的弟弟都不懂道理,都不是善人,起心動念想方設法想把舜害死。

  如果大舜要是孝順、隨順,那就只好死了,死了才順他父母的心,這就大錯,這就造成父母最大的過失。所以你看看大舜,他那個孝順是順性德;知道父母有這個錯誤的觀念,用高度智慧,佛家講善巧方便,讓他的父母、讓他的弟弟覺悟,改過自新,回頭是岸,這叫大孝!

  從前做父母的跟現在做父母的,確實有很多在觀念上不相同。

  從前作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孫作大官、發大財,這種念頭固然也有,絕對不是都是的。明理的人希望自己的兒孫作好人、作善人,作聖人、作賢人。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讀書志在聖賢。

  現在上學念書,他志在哪裡?我們普遍去問這些年輕人,志在發財,這就錯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去學哪個,都是想到「這個行業會不會賺錢?賺錢快不快?」全是為了賺錢去讀書、去求學,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完全喪失了。

  人生就是為了賺錢來的嗎?

  他是真的為賺錢來的,一生就賺錢,他會賺,他不會用,他不會享受,最後到死了,他所賺的別人享受了,冤不冤枉!我從前講經做過比喻,有錢的人,許許多多風景好的地方都建了別墅,房子都建得很大,富麗堂皇;自己沒有時間去住,雇幾個傭人到那邊去住,每個月還要給他錢,請他到那裡去享福。

  有的時候建了一棟別墅,自己一生當中一晚都沒住過,冤不冤枉!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他的一個錯誤觀念,一生為賺錢,不懂得享受,這個錯了。為了賺錢,兒女教育疏忽了。

  中國古人講「父子有親」,父子親情沒有了。

  父親沒有照顧兒女,兒女心目當中也沒有這個父親,這就是家不成家,這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動亂悲慘的一個原因,我們要曉得。

  所以這是大學問,不是普通的事情。

  現在人沒有人懂得孝道了,沒有人教他,他怎麼會懂?他不是生而知之,要教。今天沒有人教孝了,什麼叫做孝,他不懂。

  做父母的也不懂,做兒女的更不懂;你在學校裡面問老師,老師也不懂,老師也沒學過,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今天兒女結婚,最好提醒當事人,你們結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為了兩個人相愛,這個結婚是非常脆弱的。為什麼?

  到哪一天不愛就完了,他的婚姻壽命就死亡了,這是最危險的。今天社會離婚率為什麼這麼高?就是結婚的目的錯了。

  至少,結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志願、共同的生活目標,這樣它才能維持長久,這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所謂是志同道合,雙方的興趣相同、志願相同,在社會上願意從事某一種行業,有這樣相同的一個志趣,維持這個婚姻就會久一點了。

  這是在現實狀況之下,談道義談不上了,道義現在沒人懂。

  真正受過古聖先賢教誨的人,他懂得道義。道義的結合,神聖都贊歎。但是現在沒有人教,誰懂得道義?

  什麼叫「道」?什麼叫「義」?這兩個字,一般人能認得,也能念得出來,什麼意思不懂。連《三字經》都說:「人不學,不知義」。

  這個「學」,一定要學古聖先賢的教誨,它有用,它不是沒有用。

  古聖先賢是真實的智慧,累積千萬年的經驗,是人生一條康莊大道,可惜現在人不肯學,這個就沒法子了。舉世之人不學,我們明白了,我們認清楚了,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

  所以我們在澳洲建這個小道場,沒有別的,就是提供同學們,你們真正發心要學古聖先賢的學問,我提供這個環境讓你去學,讓你專心,全心全力去修學。我沒有別的目的,你學了之後才知道對你有好處,改變你的觀念,重新思考你的人生價值觀,你在這裡頭得到真正的樂趣,佛家講的法喜充滿。你不學怎麼行?所以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

  盡孝道,在這個世間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希望小孩婚姻美滿,必須提醒他,不能夠純粹為感情,要為前途、要為事業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幫助,這樣的結合比較好一點。

-02-

儒釋道講的是性德


  儒家曾經講:“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到底什麼叫道?

  儒家的教學,它的宗旨可以說是教人“道、德、仁、義、禮”,這是它教育中心的思想。

  這裡面最難講的就是道德,什麼叫道德?

  “率性之謂道”,這講的是好的標准。

  “率”就是隨順,佛家講的相應;“性”是真如自性。儒也懂得,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明白,佛法裡面講的性,講的自性、真心、本性、真如、一真法界,名詞很多,都是說的一樁事情。

  我們現在用最容易理解的言詞來說,宇宙萬有的真相,這個大家好懂,這就是道。

  道是永恆不變的,真正是不生不滅,在修行人這一方面來講就是清淨法身,法身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法身就是一真法界。

  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說十方三世佛,把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到裡面去了。

  過去的佛、現在的佛大家知道,未來的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心,有心將來一定會作佛。

  《法華經》上講得透徹,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將來也會作佛,這才講到究竟圓滿處,所以說成佛的《法華》,道理在此地。

  為什麼說其他的經不說成佛,單單說《法華經》成佛,《法華經》講成佛講得最徹底,一闡提也能成佛,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能成佛,這個才徹底。

  佛在過去所講的是方便說,說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那是就相上來講的,就事上來講的;說一闡提也能成佛,從理上講的,這個是道。道就是自性,永遠存在,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見道?在佛法說你能不能悟入?

  “德”是什麼意思?德是得道,道得到了,就是我們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他就得了。

  由此可知,德這個字的意思是悟入,《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他證得了。

  對於心性、對於宇宙萬有,宇宙萬有的真相徹底明白,實際契入了,這叫德,德就是你得道了;

  所以他不用得失的得,不用這個得,可是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

  這個德不是平常的德,是得道之德,所以叫道德。

  誰得道了?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菩薩才得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叫得道,得道就是成佛。初住菩薩是分證佛,雖不是圓滿的,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所以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遍法界隨類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他就有這個能力。

  “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而為說法”,《無量壽經》第二品,昨天晚上你們講的,舉一個例子說,應以佛身得度就現八相成道,舉一個例子講。佛的身都能現,其他的身還有什麼問題?

  所以舉例,不舉其他的身分,舉其他的身分也許你認為那個身分低,佛的身分高,恐怕佛身不能現,舉佛的身分,其他的身分不必說了,全都包括在其中。

  他有能力隨類現身示現,隨機說法,他說法一定契機,什麼原因?都從自性裡面流出來。

  示現、說法、利生就是仁義。

  “仁”是什麼?仁是慈悲,大慈大悲,我們世間人講愛心,大愛;世間人講博愛,博愛兩個字是《無量壽經》上的,你就曉得佛法對中國人影響多深,許多人知道博愛,博愛出在哪裡不知道,博愛出在《無量壽經》上,這是仁。

  我們今天講這個字,用白話的方式來講,就是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慈悲;這是教給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仁下面是義,“義”是什麼?盡義務,對一切眾生這種關懷、照顧、幫助都是義務,義務是不求報償。盡義務,我們應該要關懷的,應該要照顧的,應該要幫助的,為什麼?一體。

  所以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用現在的話講是條件,無條件的。

  我為什麼要愛護眾生?為什麼要關懷這些人?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就不是菩薩,就不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沒有條件。迷人有條件,迷什麼?迷道、迷德,一迷一切都迷了,這才講條件、講報酬;覺悟的人沒有。

  連老子都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還談什麼條件?他這兩句話跟佛家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個意思。

  所以中國儒家跟道家的境界很高,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在理上講,我們也能夠承認他們是諸佛菩薩應身到中國來,否則的話哪有那麼高的境界?

  “禮”是對於沒有覺悟的人,制定他的生活規范,人人都能遵守,這個社會有秩序不會亂,使大家生活能夠安穩。

  禮根據什麼制定的?

  是根據性德來制定的,這一點我們要懂得,不是某一個人制定叫我們遵守,不是的。

  聖人制禮作樂,聖人已經得道,得道兩個字概念應該清楚,就是他已經明心見性,性德自然的流露,從這個上來制禮,來制定這些條規;這個條規不是他自己意思,依照他的意思去訂,那就錯了。他的意思,意思是迷,迷了才有意思,覺悟的人沒有意思。

  永嘉禅師對惠能大師所說的“分別亦非意”,這就證明他覺悟、見性了,見性的人沒有意,見性的人流露出來的都是性德。

  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古禮,像佛家這些戒條,這些戒條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我們為什麼受他的約束?為什麼要遵守他的?這個觀念錯誤的。

  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說的五戒十善,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一切諸佛菩薩都講五戒十善,那到底是哪個制定的?為什麼每一尊佛都講?每一尊菩薩都這麼講?

  性德。所以這不是自己的,誰的性德?說老實話,自己的性德。迷人是違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你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歡喜接受。我們自己的性德,自己沒有發現,他發現了,他發現的那個性德就是自己的性德,“自他不二”、“生佛一如”,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生佛一如就是迷悟不二。

  悟的,是這樁事情,迷的,還是這樁事情,這迷悟不二。可是迷悟的現象、迷悟的作用那是完全不同,悟的人生活得大自在,迷人生活是大苦惱。

  這是迷悟在生活上感受的不同,這個差別很大很大,迷悟在事相上的差別並不大,感受上的差別大。

  這些道理大小乘經典裡面都說得很多很多,所以經不可不讀,常常讀經,天天有悟處,然後我們才明了。

  清末民初一些人自以為聰明,打倒孔家店,破除迷信。

  打倒孔家店是對儒家所說的,破除迷信是對佛教所說的,這個東西都不要了。說中國古老的傳統是吃人的禮教,道、德、仁、義、禮都不要了,不要再講了,不要再聽了,不要再學了,後果如何?

  後果就是今天社會的動亂。這些人是迷人,他不了解這是性德的流露,他以為是別人制定的,是某些人的意思,是那極少數的人意思,我們多數人為什麼要聽極少數人的支配,他說得很有道理,振振有辭,大家聽了滿有道理。

  有理沒有理要通過時間的考驗,到現在也不過是一百年罷了,這一百年當中大家過的是什麼日子?

  如果我們仔細去讀讀歷史,這一百年一切眾生過的日子,遠遠比不上古人。

  古人一生真正講享受,太平盛世,身心安穩,真實、自在、快樂;

  現在人生活惶惶不安,整天生活在憂疑恐懼之中。

  物質文明帶來了一點方便,但是把精神文明徹底的摧毀,這個得不償失。

  物質文明的進化無可厚非,主要的是精神文明決定不能夠喪失,精神文明跟物質文明要不能夠相配合,災難就來了。

  如果說是這個社會有精神文明而沒有物質文明,人們過的生活還是很幸福,兩者都有那更幸福了。

  我們在哪裡看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兩者兼備,可以說是精神跟物質生活都達到頂峰,達到究竟圓滿;華藏世界也是精神跟物質都達到圓滿。

  可見得佛法並不是主張一定要苦行,不能享受,沒有這個說法。

  提倡苦行是小乘,小乘是初學,好像我們教學生一樣,教小學生規矩特別多,為什麼?他不懂事,多訂些規矩約束他、管教他,到他長大了,慢慢這規矩放松了。所以中學生的約束就比小學生來得寬松,大學生的約束就更少了,到念研究所完全沒有約束了。

  小乘法,是教初學,教初學不能不用這個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初學戒律就特別重要了。

  到你得定了,因戒得定,這個定是什麼標准?阿羅漢,《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前面八定不算,第九定以上你得定了,得定那個戒還要不要?不要了。為什麼不要?定共戒。

  一個人心清淨得定了,他還會犯過失嗎?不會了,定共戒,他的起心動念自然合規矩,規矩就是戒律。

  再向上提升,證果、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剛才講了,道得了,已經得道了,道共戒,比定共戒還要高。

  定共戒裡面理事無礙,道共戒裡面事事無礙;雖然講事事無礙,自自然然合乎戒。

  所以佛家的戒律怎麼回事?就是釋迦牟尼佛平常的生活,記錄下來就是戒條。覺悟人的生活,他們是自然的,儒家我們讀《論語》,《論語》裡面說孔老夫子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規矩,他隨心所欲自然合乎規矩,這就是講的道共戒。

  他不要一條一條去遵守,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相合,你說這個多圓滿。

  所以道、德、仁、義、禮雖然是儒家講的,跟佛法講的完全相應,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合理化、合情化,就是佛法,合情、合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必須要學習,我們才能得到受用,這個受用就是經上講的真實利益。如果不認真的學習,這真實的利益你就得不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