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23


 2019/7/9    熱度:1526    下載DOC文檔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小王」,是別於前面所講的梵天、帝釋、毗沙門等的諸天王,這是人間的王,所以稱為「小王」,又可稱為「粟散王」。

  「粟散王」,是說小王之多,多如粟散,或是小王統領的國土,名粟散國,因為與天部的大宇宙相比較,其小猶如大地上散的一粟,其王即名叫「粟散王」。

  對於天部的王稱天王,人間的王稱人王。在人王之中,大國的王又稱大王,小國的王稱小王。或是大王又稱父王,小王又稱太子。總之無論是大王、小王,總是支配人民者。

  首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就是現那些統治者,支配者的國王,以大勇猛,大智慧來教化人民之義。照這個意思說來,古來的聖主明君,都可說是觀音的現身,所以有人贊歎聖明君主說是觀世音菩薩的現身:

  敬禮救世觀世音,

  傳燈東方粟散王,

  駕從西方來誕生,

  演說妙法度眾生。

  如果說小王是聖主明君,像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順治帝,都是佛教忠實的護法者,都可看作是觀世音的現身。如果說小王是太子之義,正如中國的梁之昭明太子,日本的聖德太子,弘揚佛法,不遺余力,亦可謂觀音菩薩的化現。

  在心地觀經上說,國的支配者,必須具有十德,這十德是說的:

  一、能照 以智慧眼,照世界故。

  二、莊嚴 以大福智,莊嚴國故。

  三、與樂 與人民以安泰故。

  四、伏怨 降伏一切怨敵故。

  五、離怖 能除災難,離恐怖故。

  六、任賢 集諸賢人,分任國事故。

  七、使人民安住於國土故。

  八、以法管理世間故。

  九、業主  諸業歸之國王故。

  十、一切人民以王為主故。

  必須以這個十德化民,方可稱為觀世音的示現。

  「長者身」,現在很多的地主,富翁,都稱為長者,其實地主富翁,並不是真正的長者。真正的長者,必須也要具有十德。在這十德之中,屬於身體的有五德,屬於心理的有五德,茲就翻譯名義集,依次舉之:

  身德:

  姓貴、位高、大富、威猛、年耆。

  心德:

  智深、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一、姓貴  名聲門第,顯揚四方。

  二、位高  位階功勳,均皆崇高。

  三、大富  資金產業,禮富眾多。

  四、威猛  具足威嚴,人皆敬畏。

  五、年耆  年滿五十,耆德不群。

  六、智深  智慮過人,深謀遠算。

  七、行淨  品行清淨,可為模范。

  八、禮備  禮義具備,無一不周。

  九、上歎  信用德望,上皆贊歎。

  十、下歸  下輩之人,望德歸服。

  「居士」,梵語「迦羅越」,普通的習慣上,稱在俗的佛教信徒為居士。祖庭事苑上說,居士必要具有四德:

  一、不求仕官。

  二、寡欲蘊德。

  三、財居大富。

  四、守道自娛。

  十誦律說:

  「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首楞嚴經上說: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又在同經講到關於其次的「宰官」,有這樣說: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宰官」,是掌管政治的官,可以把他看為一切的官吏。就是應以官吏身得度的,即現官吏身而來濟度之義。

  古代中國有九品的官職,都是奉法理民的,這都可稱為宰官。所以上從大臣,下至村長,也無不是宰官。一切的宰官,自己如果以為是觀音的化身,則這一國就能大治了。

  「婆羅門」,是印度四姓中最上的一姓,婆羅門教徒,亦稱做僧侶。

  印度有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僧侶)

  二、剎帝利(帝王軍人)

  三、吠捨(商人)

  四、首陀羅(農人)

  這四姓階級的區別,很不平等。既不可相互通婚,也不可享受同等權利,貴賤分得甚為驚人!

  佛教完全廢除這些不平的階級差別,在全印度,四姓中無論何姓,進入佛教,一律稱為釋氏。可是,觀世音菩薩,若有人應以婆羅門身得度的,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佛教以外的宗教修行者或傳道者,在適當需要濟度的時候,即現其身而為濟度。有這種包容異教徒的態度,可見佛教和觀世音菩薩的偉大!即是以儒者身或牧師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亦可現儒者或牧師而為說法。

  婆羅門梵語是Brahmana,譯為「淨行」。這是淨行高貴,捨於惡法之人。他們博學多聞,在四姓中,是屬最上的僧侶學者階級。自稱從上古梵天之口所生,是最高種族,其權威在剎帝利之上,認為是傳諸天諸神的聖意。種族一生嚴守教規,到壯年,都要學通四吠陀,十八大經的經論。年至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此婆羅門,唯五天竺有,其他諸國無。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