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為什麼說人生的大樂與地位財富沒有關系?
「又海東元曉師《宗要》雲」,這是現在的韓國人,元曉法師,他有一部《無量壽經》批注,叫《宗要》,裡面說,「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往生西方的正因。 「又雲發菩提心有二」,隨事發心跟隨理發心二種。 第一種「隨事發心。煩惱無邊,願悉斷之」,這一條是斷煩惱。 「善法無量,願悉修之」,這是學法門。 「眾生無邊,願悉度之」,這是度眾生,這個願就是大乘經論裡頭常講的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這一願是真正的願,一切諸佛如來他的事業就是度眾生。 用什麼方式來度眾生?教學,身行言教,為眾生做最好的示范、最好的榜樣,所以一切諸佛他在世間示現都叫做八相成道。 你看八相成道,那是一個教師,身分是老師的身分。讓我們深深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觀察、去思惟,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終極的目標。用什麼方法幫他?首先要知道,苦從哪裡來的?樂從哪裡來的? 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苦從迷失自性而來的,樂,樂是覺悟自性。 六道眾生無量劫來就把自性迷失掉了,愈迷愈深,愈陷愈苦,從這來的。 所以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真正的幫助就是破迷開悟。 迷破了,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得到。 人生的大樂與地位沒有關系,與財富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從古人看到,顏回是一個好榜樣。 顏回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講,物質生活是非常貧乏的。孔子一生也不過就能維持溫飽而已,沒有地位、沒有財富。 魯司寇只當了三個月,就下台了,所以他是平民。他生活幸不幸福?幸福美滿。《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快樂。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知道,夫子一生過的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釋迦牟尼佛一生所過的是圓滿幸福的人生。圓滿幸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是圓滿快樂的人生。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 這個生活肯定比帝王快樂,他是王子,他不願意做國王,他願意做一個很負責任的老師。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佛經裡面,他說法當中承認有神,有天神、有鬼神、有各種神存在。 但是神是什麼身分?在佛法裡都是凡夫身分,六道凡夫,十法界的眾生。所以他是平等的。 佛承認有,但並不崇拜你,並不聽你的。而且這些天神幾乎都是佛的弟子,皈依三寶,向佛學習,稱佛為老師,本師。 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是創教的老師,這個我們得先把它搞清楚。 斷煩惱首先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斷煩惱就要靠戒定慧。 學法門,戒定慧成就了再學法門,叫「法門無量誓願學」。德行成就之後你就有能力修學法門,法門通達了才能夠教化眾生。後頭還有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 為什麼?成佛證得圓滿,你能夠教化等覺菩薩。你沒有成佛你是等覺,你能教十地菩薩,你沒有辦法教等覺,所以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 你看四弘誓願,也是佛法修學四個階段。 實際上階段是三個,第一個是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度眾生,這是個動力。為什麼你那麼精進,任勞任怨,苦學成就,就是為了度眾生這個願,我要不學好,我不能把眾生帶好。 所以他不是為自己,斷煩惱不為自己,學法門、成佛道都不是為自己,全是為眾生,這是佛菩薩的事業。 所以隨事發心就是四弘誓願。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十二集)2011/10/20 檔名:02-037-0022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