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廟隨喜,隨喜多少錢合適?
na mo a mi tuo fo 隨喜是一種特別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當看到他人聞思修法、修善積德時,如果能生起歡喜心,誠心誠意地隨喜,雙方得到的善根、功德、福德是完全一樣的。 從前有個勝光王,迎請世尊及其眷屬,供養一切受用。當時有位行乞貧女得知國王這一善行後,從心裡生起了無上歡喜心。 在回向功德時,世尊問國王:“你願將這些善根回向給自己,還是回向給比你福德更廣大的人?”國王說:“回向給福德更廣大的人。”於是,世尊先念了那位貧女的名字做回向。 國王做功德的時候,還有傲慢心、嫉妒心等諸多煩惱,而貧女誠心地隨喜國王的功德,只有歡喜心,沒有摻雜一絲煩惱,所以貧女做隨喜的功德比國王做供養的功德更大。 有些人心中懷疑:自己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麼只做隨喜就會獲得那麼大的功德呢? 因為隨喜是善心、是正念,它對治了嫉妒、惡心等煩惱,這是最大的善根,是特別殊勝的正念。 好比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大海中,就擁有了大海的力量。 眾生有一點一滴的善根,我們都要發清淨心、歡喜心而贊歎、隨喜。別人做功德了、種善根了、積福德了,那個時候我們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其他的惡念,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生起歡喜心而隨喜。 平時自己所聽到、所看到和想到的他人的善根,都應當隨喜。 比如說放生,能親自參加當然好,如果不能參加就隨喜。 無論拿出多少錢,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也會積累很大的功德、福德。拿不出錢也沒關系,只要你能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歡喜心,就會獲得與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樣的功德。 如果你發心清淨,拿的錢越多越好;如果發心不清淨就不要拿那麼多,拿再多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發心清淨的前提下,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的能力來救度眾生、弘揚佛法,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如果不能多拿,隨喜一元錢、十幾元錢也行。 有些人覺得拿得少,怕別人笑話,別人笑話是他的事,那是因為他不懂佛理,他有惡念煩惱,他自己造業。如果你不隨喜,浪費了積累功德的機會,心裡還有那麼多煩惱惡念,這是你不懂修行,是你的罪過! 佛曾說:“三千大千世界及須彌山都能衡量出大小,但誠心隨喜的功德卻是無法衡量的。” 既然想學佛、想修行、想積累資糧,像這樣的善巧方便,在輕松、愉快之中就能獲得福慧功德的方法,為什麼不用呢? -02- 《毘耶娑問經》記載佛為毘耶娑仙人說有三十三種不清淨(染垢)布施,佛弟子也應該了知、避免: 一、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發心施眾生財物,這不是佛教的布施。 例如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布施。 二、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布施。或者他以前曾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回報他,這也不是布施。 三、有人施捨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這不算布施。 四、因為自己有所欲求,喜歡某人、某物,而多付出心力、錢財,這都不算布施。 五、把財物投進水裡,不能算是布施。 六、把財物丟到火中,不能算是布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了,卻不能使眾生受益。 七、賄賂或送禮給他人,指望以後可以受到提拔、照顧,這都不是純淨的布施。 八、花錢消災,或是打發人家了事,這不是布施。 九、送人家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布施,因為你在傷害他人。 十、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 十一、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捨給人家,這不算布施。 十二、有人收養了孤兒,把他們養育成人,但是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為幫手,就不能說是純淨的布施。 十三、為了出名、面子、身分地位而施捨,不是純淨的布施。 十四、為了逃稅而出錢捐款或成立基金會,也不是純淨布施。 十五、有人破產了,把財物轉到別人手裡,不是布施。 十六、把有問題的物資給人,不是布施。例如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干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不算淨布施。 十七、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家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布施。 十八、食物在家裡、倉庫、農田被鼠、鳥所食,因為並非存心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布施。如果有意,則是布施。 十九、付他人酬勞,不是布施,布施是沒有條件的。 二十、有求於人而給財物,不是布施。 二十一、打了人家,傷害別人,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布施。 二十二、有人在布施之前,期望人家以後會報答他,這不算布施。 二十三、有人布施了之後,期望人家以後會報答他,這不算布施。 二十四、有人施捨了之後心痛懊悔,甚至睡不著,這就不是清淨布施。 二十五、有人把布施當投資,以為將來得到好報,這不是如理如法的布施。 二十六、有人自知將死,才把財產分給子女,這也不算布施。 二十七、為了得到尊重或希望別人感激而施捨,這不是布施。 二十八、出於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布施。 二十九、出於攀緣心而送財物的,不是布施。 三十、出於欲望而送財物的,不是布施。 三十一、以對方福德多寡來挑選布施對像,這樣的布施不是佛教布施。 三十二、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淨布施。 三十三、把即將過期、壞掉的蔬果、鮮花送人,這也不是布施。但是如果對方馬上食用或使用,得到利益,即是淨布施。 這些不淨布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僅是世間的利益而已。 布施如同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布施,就像把種子下到鹽鹼等等不良的土地裡,絕不會有好的收成。 -03-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有的業,雖然讓人很貧窮,但是呢,依然樂善好施。如果有人,前世曾經做了布施,但是很遺憾,沒有緣分遇到福田。這個人在生死苦海之中流轉,投胎做人之後,因為前世沒有遇到福田,所以這輩子的果報很微劣,賺一點用一點,沒有什麼積蓄,總是為生計發愁。因為他前世有布施的習氣,所以雖然這輩子自己也貧窮,但是依然能夠布施。這種人,還是有善根的,只要他有這個布施的善根,一旦遇到大福田,他就能受到樂報。 什麼是大福田呢?佛法僧三寶就是大福田。“有五種無上布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佛告訴我們,布施佛法僧是無上布施。除了供養三寶之外,你孝養父母,也跟供養三寶一樣,屬於無上布施。 第一是“施如來”。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經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眾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幫助有資格修道、今後會有所成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順父母親。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貧窮”。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賈破產,這種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體會,要在這種情況下一伸援手,幫他一把。中國歷史上這種記載很多。 “復有業富而悭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悭。” 有的業,讓人雖然富有,但是很吝啬。如果有人,前世不做布施,偶然遇到一個善知識,這樣短暫的做了一次布施。因為遇到了大福田,這個田非常殊勝,所以這輩子衣食無憂。因為前世沒有養成布施的習慣,所以他這輩子雖然很富有,但是很吝啬。也就是常說的守財奴。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有的業,讓人非常富有,而且樂善好施。如果有的人,前世遇到善知識,能夠多修布施,因為遇到了大福田,所以這輩子就非常富有,而且養成了布施的習慣,所以這輩子也願意布施。 你因為這輩子學佛修行,所以來世感得大福報,讓你當個國王什麼的,家財萬貫什麼的,結果呢,你定力不夠,就開始得瑟了,整天的造惡業,於是第三世就把自己得瑟到地獄去了。那些說自己有錢就任性的,基本上都是前世沒見過錢的,所以這輩子才會得瑟。讓自己精進修行,這輩子一定要往生極樂。否則的話,後果很嚴重呢,等大伙去了極樂世界一看,掉隊的你,在哪裡混呢?可能先得瑟了一把,然後去了豬圈糞坑都不一定的啦。 “復有業貧而悭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悭貪。” 有的業,讓人貧窮而且非常吝啬。如果有眾生,遠離善知識,沒有福氣遇到善知識,沒有人來勸導他要布施,因為這個因緣,他這輩子就很貧窮,同時又非常的吝啬貪婪。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