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6-10集)


 2019/7/29    熱度:1203    下載DOC文檔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6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最後的一段,第五段開始:

  【要解雲,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這段文長,我們就先念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為我們描繪真心,佛法裡面講真如、本性,在一切法之中,唯有它是真的,它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唯獨『心性』是真的。但是心性究竟是什麼?什麼都不是,所以沒有辦法說得出來,也沒有法子指陳得出來。像這樣的文字,在大乘經上很多,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它。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個「一念」是關鍵的字眼,一才是真的,二就是虛妄的了。我們念佛,究竟的目的在哪裡?經上說得清楚,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念。如果你念到一心,這個地方所說的一段,你就徹底明了了,我們常講,你就證得了。證得這樁事,在佛法裡講你就成佛了。成佛跟不成佛,區別就在此地,沒有見性的是凡夫,見了性就成佛。證得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不但六道輪回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個什麼樣子?佛法說,那個時候叫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所以要著重一,修行,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保持你這個一念。一念就是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你常住真心現前。

  在本經經題裡面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都是一念心性的狀態。如果有二念,你的清淨、平等、覺都沒有了,你沒有清淨,你必定在染污;你沒有平等,你一定是在分別、在執著,你分別執著才有高下;你沒有覺,你一定在迷。我們是不是真的在修行?是不是真的在干?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寥寥無幾,原因是什麼?他不知道一念的重要,他所修的依舊還是雜念,像《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不斷,無論修什麼佛法都是凡夫;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裡根本就沒有入門。我們常講三皈依,真正皈依就是入佛門了。實在講,皈依都是形式,確實沒有皈,也沒有依,皈是回頭,並沒有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他沒有從迷邪染回頭,依舊是迷惑,依舊是邪知邪見,依舊是染污,他不肯回頭。回過頭來依什麼?依覺、正、淨,這就是真正皈依,真正入了佛門。在大乘佛法裡講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事理說得太多,說管說,沒用。我們是不是真的回過頭來,真正依靠了?

  弘法利生也是如此,佛菩薩住持一個道場是普度九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眾生我喜歡他,我度他,那個眾生我討厭他,我不度他,諸位想想,你依舊是住在迷邪染,你沒有住覺正淨。這個道場是不是佛道場?不是!佛的道場是覺正淨。誰的道場?妖魔鬼怪的道場,妖魔鬼怪就是住迷邪染,我們不能不知道。淨宗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最直捷、最穩當的,它也不能違背原理,它還是要求一心不亂;如果離開一心不亂,那不是淨宗,不是佛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所以一念心性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究竟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那個故事也非常有趣,阿難尊者發起的楞嚴法會。尊者的發心出家,《楞嚴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阿難尊者發心出家是看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羨慕,認為這個身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為了也要得到像佛一樣的相好,這才發心出家,楞嚴會上佛問他,他是這麼樣說出來的。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追問他,你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妄心?沒問他。而只問他,心在哪裡?你以什麼為心?心在哪裡?提出這兩個問題。你看在《楞嚴經》一開端,用了很長的一段經文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是《楞嚴》有名的七處徵心。阿難說出七個地方,很不容易,我們沒有辦法,說不出來,他比我們聰明多了,說了七個地方,七個地方都被釋迦牟尼佛駁斥了。

  這個地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七處裡面的三處。可是我們一般世間人總是以為心在哪裡?心一定在自己身體裡面!從前人心在哪裡?以為心髒是心。現在人不認為是心髒,認為腦是心,腦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其實都不是,這是什麼?是心的作用。佛在一般經上為我們說,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心的作用。它在眼能見,在耳能聽,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意能知。這個說法如果我們還是難體會的話,我們用現代科技來做比喻,好懂。我們把心比喻作電,這個常識現在大家都有。電在燈,它會放光;在麥克風裡面,它會把聲音放大;在錄影機裡頭,它能把我們現場記錄下來。但是電是一個,在不同的器皿它就顯示不同的作用。心是一個,絕對不是說,我這個放光的電跟錄音的電不一樣,它完全是一樣的,那個東西才是真的;你講光、講音、講影像,那是假的,這就是我們《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起作用的,能力,那個東西真的,那是心性。

  所以心性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生不滅。不但不生不滅,它永遠不會變,我們一般都會變質,這個東西永遠不會變,它不是創造的,它也不會毀滅。它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它能變現一切萬物,一切萬物統統是它變現的,這是真的。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這個東西,你要把這個東西找到,證實了,你就叫明心見性,你就叫成佛了。這是講「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從空間上講的,遍一切處。

  下面說『非現在,非未來』,這兩句是從時間上講的,它是遍滿了時空。『青黃赤白』是從色相上說的,它也不是色相,但是它能變現色相。『長短方圓』是從形相上講的,它不是形相,它也能變現種種形相。『非香非味』,香是鼻根所接觸的,味是舌根所接觸的,觸是身接觸的,法是意接觸的,你六根所接觸的都不是。但是諸位要曉得,六根的能力是的,六根的本能是的,眼能見、耳能聽,那個「能」是的;這才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能是的。這個能,本能,諸位要曉得,本能是一念,是清淨的,決定是覺正淨。可見得這個一念心性,我們不是沒有,各個人都有,所以佛從這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這個地方說的。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凡夫?我們就是從第二念起迷了。第一念是一念心性起作用,但是第二念裡面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了,第二念是迷了。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在哪裡?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不會掉到第二念上,其實諸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就這麼一點點,永遠保持在第一念。

  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第一念是什麼?第一念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像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外面境界,我們沒有起分別、沒有打妄想、沒有執著的時候,外面境界是不是看得清楚?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念,這是你見性,見的是色性。到第二念起來,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是人,那個不是人,這是中國人,那是外國人,它起分別。一動這個念頭,就落二、三了。二、三,二是意識、意根,三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也就是把一念心性轉變成八識,這就墮落了。變成八識,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這個轉變好快!你懂得了心性變成八識好快,然後你就曉得轉八識成四智同樣快。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一轉過來,所謂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馬上就成佛了,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

  我們在佛經上讀到這些道理,也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為什麼還是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習氣太久了,所謂是惡習氣,惡習氣已經成了自然,真的是無量劫來養成這種惡習氣,不必要起心動念,它自自然然就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雖然是久遠劫來非常深固的病根,佛告訴我們,這個病根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千年暗室,一盞燈就照明了,一個黑的洞裡頭,幾千年都沒有陽光,黑暗的,你點一盞燈,不就照明了嗎?這就是比喻我們無量劫的積習,就像千年暗室一樣,你一覺悟,一覺悟就沒有了。一盞燈點了,就是覺悟了,一覺悟一回頭,就破迷開悟,問題就解決了。因此,這樁事情歷代祖師大德常常勸勉學人的,要真干!從哪裡干起?放下一切習氣,就是把你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再也不分別,我再也不執著,那麼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徹底放下,真的放下,你就成佛了,就成菩薩、就成佛,你的本能就恢復。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的,為什麼難?剛才講了,老毛病,舊習氣,真想放下,但偏偏放不下。由此可知,我們的修行,這是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們,修行不能離開環境。環境裡面最能夠擾亂我們心性的,心性是清淨的,心性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叫我們不清淨,叫我們不平等,心裡頭煩燥,有兩個極端,順逆兩個境界。遇到順境,你生歡喜心,你的清淨、平等失掉了;逆境,遇到不歡喜的,瞋恚、嫉妒,那也是大風大浪,也是擾亂你心性,不能平靜。因此修行真正功夫在哪裡?要從這裡做。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煩惱,順逆兩種境界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離開境界修行,不可能的,沒有那回事情的,真正修行要在環境,就是在順逆兩種境界裡面去修。所以,境緣都是自己的善知識。

  《華嚴經》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的榜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善人、有惡人,有非常惡的人,善財童子去參訪。實際上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菩薩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社會上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有善人,有關心你的人,有保護你的人,有惡人,有想陷害你的人,有想欺騙你的人,代表現實的社會。你說善財童子很幸運,他能夠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遇不到,你這樣想就錯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社會大眾。他會修,我們不會修,他在這個境界裡煉心,煉清淨心,煉平等心。所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到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對物。真正是個菩薩,菩薩心裡清楚、明了,並不糊塗,心永遠是清淨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外面的境緣是善是惡清清楚楚,不能說皂白不分,那就變成白癡了。所以他清楚,善人知其惡,這個世間沒有純善之人,找不到,也沒有純惡之人,善人知其惡,惡人知其善。壞人、惡人他還有好的地方,你能夠贊揚他好的一面,能夠隱藏他惡的那一面,這個世間都是善人,沒有惡人。菩薩看大地眾生都是菩薩,佛眼看大地眾生皆是如來,他看的不一樣。如果專門看他的缺點,這個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由此可知,惡人看這個世界、看佛菩薩都是惡人。同樣一個道理,畜生看佛菩薩是畜生,餓鬼看佛菩薩也是餓鬼,這就是說境隨心轉。你是用的什麼心?佛心,整個宇宙都轉變成佛境界,境隨心轉,這是真的。

  這一段說明它是一切時、一切處,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在,這是我們的一念心性。諸位要記住,心性永遠是一念,絕無二念的。二,它就起變化,就不叫心性,叫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東西就出來了。所以,只要你懂得一念心性,你能保持一念心性,你就是佛、菩薩,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就像楞嚴會上,佛教阿難尊者去找,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怎麼找也找不到。但是它有,不能說它無。它確實存在,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做本體。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報土,一真法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在一念的時候,現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墮在妄想執著裡面,它就現十法界,就現六道的法界。『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這叫「百界」。每一界裡面,天台大師都說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上說的。世尊在《法華經》上講十法界、講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把這兩句展開來,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頭有十法界,就是百界,每一界裡面都有十如是,就變成千如,「百界千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講現相的演變,輾轉的變化,變換無窮,百界千如是說它變化的形式,何止百界千如,法界無量無邊!但是不能言其有,《金剛經》上給我們做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

  我們眼前這些現象、身體有沒有?沒有。如果你是個明白人,你就曉得這個東西沒有,所有一切現象決定不存在。不存在,我們看到事相上有,不錯,相有體沒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講了六個字的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只是不包括一念心性,不包括這個。除一念心性之外,全都包括在其中,十法界包括在其中,六道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所現的、所變的統統是有為法。「如夢」,夢是總的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不是很清楚嗎?醒來之後曉得一場空,沒有,什麼也沒有。但是你要曉得,你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有?是你沒覺悟。你真的覺悟了,正在作夢的時候就沒有,何必等到醒來時候才曉得沒有,才知道是空的,很值得我們警惕。後面三個比喻,每個字比喻一樁事情。「幻」比喻時空,時空的問題,差不多將近有一百多年,西方科學家在研究,時間、空間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佛把它比喻作幻,時空不是真的。在唯識《百法》裡面,時跟空都在不相應行法裡,有為法,時分、方分,時分是時間,方分是空間,《金剛經》把它比喻作幻。「泡」,水泡,比喻什麼?比喻國土,國土危脆。國土我們知道,就是今天所講的星球,遍布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數的星球,佛把它比喻作泡。這些星球成住壞空,不堅實!把身體比作「影」,影有沒有?光線底下照下來,有影子,影像有,沒有自體,影像而已。

  那麼這些「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有多久?後面兩個字做比喻,比喻它存在的時間久暫。「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是比喻相續相,相續相很短!以我們人來說,人縱然活得長壽,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的人畢竟不多。這一百年就像露水一樣,真的,比起無限長的時間,太短暫了,只一剎那。你要是真常常想,你就會意冷心灰。「電」是比喻現相的存在,「露」是比喻相續相的存在。現相的存在剎那生滅,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遍了,生滅同時。不要以為我們進佛堂來,一個半點鐘完了走,這身還是我,不是的,變了,絕對不是,剎那生滅。就像佛在《仁王經》上所講的比喻,我們現在根據科學的觀察,知道佛的比喻是粗說,沒有說到實際的真相。佛的比喻是「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剎那多長的時間?佛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是講所有一切萬物的真相。

  現在科學家觀察,以電來做比喻,以光的速度,電的速度跟光的速度是差不多的。光速通過一公分,一公分大概這麼寬,光的速度從這頭到那頭通過,多少時間?好像是一秒的三億分之一,三億分之一秒通過一公分,一公分還是好長的距離!我們才真正明了,釋迦牟尼佛講一剎那九百生滅,已經講得很粗了,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剎那生滅的真相。佛雖然這麼說,但是很多大乘經上佛說出真相,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諸位要知道,如果真的不生不滅,說一個不生不滅那不叫廢話嗎?那就毫無意義了!而是生滅說它作不生不滅,這個話才有意思。為什麼生滅說它不生不滅?它那個生跟滅的時間幾乎是同時,太短暫了。譬如我們講,光走一公分的距離是三億分之一秒,我們怎麼能觀察得出來?無法觀察。你再說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萬分之一公分,豈不是生滅同時!因此佛才說個不生不滅,這就有意思了,這是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就得到一個結論,佛在經上常講的,萬法皆空,但是後頭有一句,因果不空。正是古德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你什麼都得不到,全是假的。但是你得到什麼?造業。我們要問問,業因業果是不是也是虛妄的?給諸位說是虛妄的,沒錯。但是業因是能變,果報是所變,所有這些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造的善因,就變好的境界,你造的惡因,就變餓鬼、地獄、畜生三途的境界,但是你要曉得,業因跟果報也是假的,就跟作夢一樣。雖然是個夢,有人天天作美夢,有人天天作惡夢。為什麼有人作美夢有人作惡夢?造的業不一樣。所以佛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因果不空,這就是告訴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不要造惡業。你以善心善行,你造善業,果報是美好的;如果是惡意、惡心惡行造的業,果報就是惡劣的,三途的果報。佛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句話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換句話講,這些東西全部都達不到一念心性的真相。『一切緣慮』,「緣慮」就是我們思考、我們想像,達不到。思考的能力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廣大,也就是講我們思考的能力范圍非常深廣,對外,可以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要曉得,就是緣不到真性,對於一念心性,它真的是無可奈何,它緣不到。也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虛妄的它都能緣得到,它就是緣不到真實。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妄心緣不到真性。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不可思議,思就是緣慮,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去思考的,你想用思考去得到、去了解它,沒有這回事情,決定不可能。『分別語言文字相』,這些東西就是議;換句話說,語言、文字達不到,你想用語言把它說出來,用文字把它寫出來,也做不到。言語、文字的范圍更小,更是有限,連思慮都達不到,何況言語文字。這一句就是常講的不可思議。雖然不可思議,但是這些:

  【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可見得這些東西,就是思惟想像、言語文字這些東西,也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自性裡變現出來的相分,沒有離開自性。離開自性,確實無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這是最後總歸一個結論,怎樣才能夠體會到心性,禅家講的明心見性?必須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的相分,就如同古人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如果你遇到這個境界,你會產生一個現象,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你展現出大慈大悲,真正的愛護,真正的關懷。為什麼?曉得是自己。你見到外面宗教講的上帝,知道上帝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看到阿鼻地獄的惡魔,也知道惡魔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物。所以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就是知道情與無情(無情是植物、礦物)跟自己同一體,同一個心性。你怎麼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不可能。一個人不能說我喜歡這個手,討厭這個手,沒有這回事情。你會有這種差別觀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念頭沒有了,所以那個慈悲叫大慈大悲。必須把真相搞清楚了,大慈悲心才生得出來;沒有搞清楚,你一定墮在執著四相、四見裡頭,這就是佛講的凡夫,那個真的是造業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意思如果還不容易體會的話,我們還以作夢來做比喻,比較好懂一點,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諸位想想,夢裡面的虛空,夢中有空間、也有時間,夢中也有山河大地,依報的莊嚴,夢中也有許多的人物,你在作夢的時候你的心迷昧,所以把夢境當真的,夢中也造業。如果你醒過來之後,好好的反省一下剛才夢中的境界,哪一樣不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夢裡面的時空,夢裡面山河大地,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性變現的,絕對不是外面有個東西跑到你夢裡頭來,沒有這回事!你夢到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進到你的夢中,不是,沒這回事情,是你自性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你才曉得,原來整個夢境就是一個自己,離開自性,哪有夢境?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全妄即真,夢中境界是妄相,整個妄相就是你自己真心變現的。全真即妄,真性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的。那個心倒不是真心,妄心,是意識心變現的。通常我們講你的意識心在哪裡?不曉得,可是作夢的時候就很清楚,因為那個心整個現了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在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體會就更深刻。

  作夢的時間短,醒過來很快,醒來的時候境界還很清楚,想想佛經上所講的道理,把它對比對比似乎是容易明了了。你再把這個道理引申,我們現前的境界就跟夢中境界一模一樣。不要以為我們在這個世間一生有幾十年,夢裡頭也有過幾十年的。古代文學作品裡面有一篇很著名的,我們一般在台灣好像是中學課本裡面都有,「黃粱夢」。人家在那裡打個盹,作個夢,也夢了幾十年,從他做秀才,去趕考,一直到以後作大官,對他有恩的報了恩,有仇的也報了仇,做了幾十年宰相,以後一直到老死,醒過來之後,黃粱還沒有熟,黃粱是小米。那個時間,實在講也不過就是一、二十分鐘,一、二十分鐘,他在夢裡過了四、五十年,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活上個一百年,了不起了,實在上講,如果是以兜率天人來看,真的在作黃粱夢一場。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你想想看,兜率天人看我們,不是黃粱夢一場嗎?兜率如果再上去,化樂天,化樂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八百年。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我們人生百年,在他們看起來不就是作黃粱夢一樣嗎?諸位能把這些道理、事實參透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看破了,你自然看破。看破之後,你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無論對人對事對物,真正你的慈悲心能生得出來;我們一般講的愛心、關懷,你能夠以清淨平等的愛心關懷一切眾生,這個心是菩薩心!

  關鍵,這兩句話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要離一切相,《金剛經》講到最後,實在講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總結論,四個字,離相離見。佛將一切現相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包括所有的現相。要離相,不要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叫你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諸位必須要有高度的覺悟,所有一切境緣當中只有一剎那。如果我們說得再粗一點,大家容易懂一點,我們講緣分,緣分就一剎那,會不會有第二次一剎那回來?沒有了,這個要記住。只有一剎那,因為它沒有重復的,沒有再來的。所以明白人,對於這一剎那的緣,他知道應該要去怎麼做,那充滿了智慧。必須跟一切眾生結善緣,不僅是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結善緣,我們今天講植物跟礦物,也是以真實、無盡的愛心去關懷它。這是性德的流露,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出於勉強的,自然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無條件的。

  佛將我們所有一切妄想歸納為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要離,離相離見,此地是離一切相,包括四見也在其中。離相離見,所有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法皆是一念心性。心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

  【離故無相。】

  『無相』是見到性,『離』是不分別、不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性。見到一切萬法的性體,體是空寂了不可得,就是前面所講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一直到「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個事實真相你見到了。

  【即故無不相。】

  『無不相』是見到它的現相,現相是什麼?剎那生滅相,生滅相續相。雖然是相續相,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是兩回事情,不是一樁事情,它是相續的,它不是一樁事情。這剎那生滅,這是事實的真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把這樁事情立一個名詞、術語,跟我們大家溝通比較方便一點,這個術語就叫它做『實相』。可是你要記住,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實相在,那你就又錯會了。這是很不得已,設一個名詞,「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原理要懂得。名是假名,假名安立,希望從假名裡面你能夠體會到它真實的義理,假名的作用在此地。學佛最怕的是執著在名相上,死在名相上,那就壞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法不能執著,世尊在《金剛經》上說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底下一句,這是《六祖壇經》裡面的。

  【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在五祖忍和尚會中,開悟的報告,他總共說了五句,這是最後的一句,黃念祖居士在這一段只引用了他這一句。他五句裡面,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由此可知,覺正淨是我們本有的,我們現在有沒有失掉?並沒有失掉。如果要失掉了,怎麼能叫自性?怎麼能叫本性?由此可知,佛經上常講失,常講迷,也是前面所說的,不得已強名而已。於是就有不少人在那裡追問,我們自性本來是覺的、本來是清淨的,什麼時候染的?什麼時候開始迷的?為什麼原因染的?為什麼原因迷的?不但現在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問他。《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就是這些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文在《楞嚴經》第四卷裡。他問得有沒有道理?我們現在一般人聽很有道理,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有個什麼道理?什麼迷了?你這個念頭就迷了,你這個念頭就是污染。

  我們今天真正懂得、明白了,迷悟是一念,覺悟也是一念,你把這些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你就覺悟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你還懷疑什麼原因迷的?迷上加迷。幾時迷的?又迷上加迷,你永遠不能開悟。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當下斷了,你當下就成佛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了解,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世間人還以為會問的人聰明,他問得好!迷惑顛倒,他問得好。所以宗門用的功夫,叫你參禅,叫你修定,你才有一個念頭想問,人家香板就打下去了。你開口,打;你不問,不問也打,不問是無明,你糊塗,問的是妄想。開口,打妄想,你不問,打無明,反正打就是了。古來那些大德是真有功夫,他會把你打開悟。現在那些禅堂也學了這套本事,打,只管打,打死也不開悟,這不冤枉嗎?很冤枉。過去那真有功夫,學的人也真用功。所以那是幫助人開悟的。現在哪有這種功夫?那是心清淨到極處,於那個開悟將達到邊緣,差那麼一點點,這一聲棒喝把他驚醒,那個界限突破了,是在那個關頭才用棒喝。所以,宗門不是天天打人,哪有這種教學法?是你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在邊緣上,用這個手段幫助你突破,也不是天天打人的。宗門那個手段跟教下手段是完全不同,它有它的道理在。

  我們要曉得,自性本來是覺正淨,現在雖然在迷,我們墮落在六道裡,還是覺正淨。只要一念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覺正淨立刻就恢復,我們講業障,我們是業障障住了。業障也不是真的,放下就沒有了;不肯放下它就起作用,就障覺正淨,就障自性,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所以學佛人做功夫,禅宗做的功夫是直接的,就是修定。什麼叫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就是定,不一定打坐,行住坐臥都是定。教下用的功夫,念佛用的功夫,原理原則不變,方法手段不一樣,這個要知道。譬如我們念佛人,執持名號,《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講的。什麼叫菩提心?離相離念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菩提心。你要不肯放下,那個心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一向專念不能往生,一定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放下萬緣,念佛堂裡頭,堂主常常掛在口上的口頭禅,叫大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放下萬緣是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一向專念,這才能成功。

  六祖大師報告裡頭還有一句,「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句話重要。本來具足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乃至於富貴也是圓滿的。世間人一天到晚打妄想在哪裡求,求不到,自性裡頭統統圓滿具足。這才曉得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的性德完全透露了,你的幸福、享受、自在就圓滿,沒有欠缺,道理在此地。尤其顯示出來的,就是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它要是不圓滿,它怎麼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生的,自性能生。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是意識心,意識心能生萬法,萬法是夢境。夢中的虛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一念心性不可思議,一念心性圓滿功德,這一念心性是大圓滿、是大自在!

  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要知道怎樣去修學,修學就要從一心上去修。一心就是屬於禅定,心永遠是定的,永遠是淨的,所謂定跟淨,就是裡面不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就是習氣太重,一天到晚打妄想。淨土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方法容易,容易在哪裡?叫我們把念頭放在佛號上,這是個好辦法。比起其他方法真的是好得太多了,所謂是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但是你念佛,有會念,有不會念的。不會念,念得很苦,境界不能現前;會念的人,功夫很容易得力。會念跟不會念,要緊的是觀行,念佛是行,你觀念沒有轉過來。你要把觀念轉過來,再加上佛號,那功夫很容易得力。觀念怎麼轉?你見人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對方就是阿彌陀佛,你要把他當真佛來看待。對人對事對物我都把它看成阿彌陀佛,所有境界都變成阿彌陀佛,你把念頭轉過來,你的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果口裡是阿彌陀佛,外面境界沒有一樣是佛,到哪一年你才能相應!無論是善人惡人,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什麼東西,一會轉阿彌陀佛,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人事全是阿彌陀佛。你這樣念法,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能入境界。所以觀行很重要,有行沒有觀不行,觀比行還重要,把觀念轉過來。真的是阿彌陀佛,絕對不是假的,你的心愈真實,感應愈快,得力的也愈來得快。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二行看起,注解的第七段:

  【世親菩薩往生論雲,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段文是《往生論》上講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著作的,這個小冊子的分量不多,內容可以說是天親菩薩受持淨土三經、念佛往生的心得報告。這份報告稱之為論,在佛法裡面,菩薩、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果稱為論的,這個字它的分量就很重。意思就是說,他這個著作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契合,決定沒有錯誤,如佛所說無二無別,才能稱之為論。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代有很多著述,或者是注解的東西,我們稱「傳」,譬如說在五經、十三經裡面,我們看到的《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看到傳,傳就是解釋。《春秋》是孔子做的,左丘明給《春秋》做個注解,稱之為傳。傳,就是他解的沒有絲毫的錯誤,與夫子的意思完全相應,這樣的分量才可以用這個傳。也就是說後人可以讀誦、參考,不能夠改他的東西,他的東西是正確的。

  傳到後世,後世人不敢這樣自負,我們看到後來的人給這些經、論做注解,都叫「注疏」。我們看到清涼大師《華嚴經疏》、《疏鈔》,這就比較謙虛得多了。所謂疏是疏通,可能還有不妥當的地方,還可以請你指教指教,有這個意思在。那個傳,沒有這些客氣話的,決定是正確的,在佛經上就是用論。愈到晚近,你看現在人這些經論的注解,都不敢講注疏,都用什麼?用「講義」、「講記」這些。這就是說,我所說的裡面錯誤很多,請求大家多多指教,有這個意思在。所以《往生論》用這個字,就是與經義完全相應。這是個普通常識,我們讀書應當要明了的。

  《論》裡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古大德們在注解經書,或者是自己有的一些著作,引用《往生論》上的話,引用這段很多。在此地,黃念祖居士也引用了這段。這段開頭給我們說了三種莊嚴,通常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是籠統的講,它這個地方說得詳細。『莊嚴佛土功德成就』,這句就是依報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環境,這裡是指的物質環境。物質環境之美好,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得就更清楚了。《彌陀經》雖然說一個大概,沒有細說,可是三經合起來看,西方世界物質生活的狀況,我們就知道一個大概,這是莊嚴佛土的功德成就。第二是『莊嚴佛功德成就』,第三是『莊嚴菩薩功德成就』,這兩句是正報。佛是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的導師,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皆是菩薩,可以說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的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薩。不但是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即使四十八願裡面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什麼叫做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退轉,古德給我們講的圓證三不退,不是普通的不退轉,是圓滿的三不退。

  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就證得三不退,三不退所謂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的聖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就證得了位不退,不會再退落到凡夫。再往上進一步,證得菩薩的果位,他就證得行不退,菩薩不會再退到小乘位。第三是念不退,念不退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所謂的法身大士,他們念念都與如來圓滿智慧相應。這個叫三不退。雖然三種不退圓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不圓滿,諸位想想,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個位次,所以他是分證,不是圓滿的證得。由此可知,圓證三不退不容易。要講圓證,古德告訴我們,嚴格的說是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人,他們的三不退才叫圓證,圓滿了。即使我們將標准放寬一點,不必提這麼高,把它放到最低的標准,古大德告訴我們,至少也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也就是說,七地以前還有進進退退的,八地不會再退轉,真的不退轉了。這是講標准放寬,最低限度是八地菩薩。

  由此可知,淨宗經典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是造作很深的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的菩薩。由此可知,世尊一生當中所說的無量法門,唯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凡夫往生能夠圓證三不退。其他任何經論裡面你都找不到,這才知道這部經可貴,這部經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不肯認真修學,這一生不能往生淨土,那就太可惜了。這個機會,佛法裡講緣分,是很難遇到的,「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給我們說的「無量劫中希有難逢」,所以這個機緣一定要珍惜。怎樣莊嚴功德成就?這些事都在《無量壽經》上,我們在《無量壽經》前面幾乎有一半的經文,為我們說出西方世界理事、性相、因果,《往生論》上這三句就做了個總結。

  藉助『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這個「願心」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成就,這『應知』!阿彌陀佛願心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為了便利諸位同修,假如你工作很忙,我們早課就念《無量壽經》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只念這一品。希望我們自己依照阿彌陀佛的願心來發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我勉勵同修們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六品經文內容是說,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我們怎樣對人、對事、對物,哪些我們應該要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所以這六品經文可以與阿彌陀佛同德同行。我們心、願、德行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往生,這個叫真正修淨土。天親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世親就是天親。

  『略說入一法句故』,這是總歸,歸到最後是「一法句」。一法句指的是什麼?指的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我們細讀《無量壽經》,這段的意思才能夠徹底的明了,因為《大經》過去我們講過很多遍,這個地方就不再麻煩,略說就可以了。再看底下一段:

  【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這四句話,可以說完全是宗門明心見性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昨天我們講得很多,也講得相當的清楚,一真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事實真相如何,我們稍稍體會到一些,全是自性變現之物。『瓊林』是講西方的寶樹,『玉沼』是講西方的七寶蓮華池,華池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可以見到。這些東西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現的清淨國土、莊嚴的法界,就是從一念自性裡面現出來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這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顯示出來的,不是有心去設計,也不是用勞力去創造,沒有,沒有人創造,沒有人設計。這是自性裡面的莊嚴,比一切設計去制造的都要美好,所以它是自然成就的。

  『壽量光明』這一句是講的正報,前面是講依報,這一句講的正報。所以,蘧庵大師跟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這段,說得有廣略不同,意思、境界實在講無二無別。「壽量」,無量壽,佛無量壽、無量光,光裡面含義非常的豐足。不但佛放光,「光明」包含了圓滿的智慧,也包含身相的光彩,我們今天講的風度、光彩都包括在光明裡面,壽量是指他的健康長壽。所以這四個字,把正報完全都包含了。『全彰於自性』,「彰」是明顯展現在外面,自性變成的現相,變成正報的現相,變成依報的現相。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如果是二念,就不行了,二念就掉到十法界裡去,再要有三念、四念,那就每況愈下,從十法界就會墮落到六道裡面來。所以一念是非常的重要。再看下面一段:

  【幽溪大師圓中鈔曰。】

  淨宗經論裡面,一般人常念的是《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雖然是淨宗第一經,但是在唐以後,依照《無量壽經》修學的人就少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梅光羲居士在夏老會集本前面的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位多看看自然就明了。淨宗這麼重要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大家不依靠它,去依靠《阿彌陀經》?這個裡面最要緊的就是經本的傳遞,經本的相傳。《無量壽經》的譯本總共有十二種不同的翻譯本,唐以後留傳到現代,只剩五種本子,這當中有七種本子失傳了。梅老居士說,梅老居士這些話也是根據古人所講的,因為版本太多,不曉得依哪個版本好。依一個版本,其他版本要沒有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就不圓滿;要是五種本子都來讀誦,又嫌麻煩羅嗦。所以,大家就不願意依照這個經本,而依小本《彌陀經》。當然《彌陀經》還有一個特別因緣,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與我們中國人特別有緣分。所以弘法利生不能不講求法緣,你跟這個人沒有緣,你的東西再好人家也不相信你,也不接受你的。羅什大師的緣勝,你看看我們中國人讀經,凡是羅什大師翻的都喜歡讀,《法華經》是他翻的,《金剛經》是他翻的。反而在中國譯經大師當中,譯經第一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除了一個《心經》大家傳誦之外,其他的他老人家翻的東西,沒有一個人願意念他的。他翻的東西真多,《彌陀經》他也有譯本,誰念他的本子?不但我們不念,他的徒弟窺基大師都不念他的本子。可見得緣分重要,不能不跟眾生結法緣。羅什大師的緣好,過去曾經為七佛的譯經師,他譯得好,法緣結得深廣,我們想這也是一個道理在。

  《無量壽經》因為這種情形,所以古德就想到會集的重要。會集就是各種版本互相參考校對,重復的部分捨掉,不重復的部分統統把它抄集起來,然後再分類,重新編輯,做這個工作。最早做這個工作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本子傳下來了,現在《大藏經》裡面收的有,叫《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就是王龍舒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它的遺憾,龍舒居士一生苦心到處搜集,只找到四種本子,現在流傳下來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部分,龍舒居士沒有見到。但是我們曉得,《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那一會裡面,有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面沒有的,而且很重要。因此龍舒居士這個本子就不完整,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但是他會集得算是不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幾乎三分之一都是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可見他的會集是會集得很好。

  因為它有欠缺,不能算是善本,於是在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當然,後面的會集一定比前面好,如果不能比前面好,他的會集就沒有價值。魏源這五種原譯本他都見到了。他會集這個本子,在他沒有完成他就往生了,由他的學生整理,這才流通。早年,我們淨宗祖師印光大師,對他這個本子有批評。他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遺憾的是采取有問題,很多重要的經文他有遺漏,不甚重要的,他裡頭有重復,而且經文的原文他又把字改了幾個,這是印光大師很不贊成的。所以批評這個本子也不是個完善的本子。這些都是叫人無法依從《無量壽經》。因此之故,夏蓮居老居士在民國二十年間,才發心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講堂裡面所采取的本子,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本子出來,可惜印光法師沒見到,印祖已經往生。如果印祖要見到這個本子,我們深深相信他會贊歎,《無量壽經》總算有個圓滿的好本子,這個本子可以流通了。這是集五種原譯之大成,它的好處、優點,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面都詳細為我們介紹出來。

  這個地方所講的《圓中鈔》是《彌陀經》的注解,《彌陀經》自古至今注解的本子很多,但是大家所公認的,《彌陀經》有三種最好的注解。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第三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是《阿彌陀經》的三種注解。如果要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這三種注解是不可以不讀。可是諸位要知道,要讀這三種注解,分量超過《無量壽經》太多了,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蓮池大師的《疏鈔》,正如蕅益大師所說的,博大精深,裡面的義理實在講是無限深廣,確實比得上《華嚴》,真的是小《華嚴經》。《圓中鈔》雖然簡略,三種注解裡頭,《圓中鈔》的分量最少,可是《彌陀經》的精義、精華它都指出來,非常難得。而蕅益大師的《要解》尢其是殊勝,因為蕅益大師的《要解》最後出來的,換句話說,《圓中鈔》跟《疏鈔》蕅益大師都熟讀,所以他的《要解》真的是這兩部注解的精華。裡面有許多是他獨到的見解,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沒說的,他都說出來了。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贊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要解》贊歎到極處。

  有些人聽到印光大師這個話不免生疑惑,印祖這個贊歎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在許多地方講經,就遇到有些人來問我,會不會太過分了一點?如果我們深入經藏,深入淨宗的經論,你就曉得印祖的話說得不過分,而且是恰如其分。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蕅益大師的身分我們不知道,沒有曝露。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贊歎,我們就以此類推,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我看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以那樣簡單的文字,把《彌陀經》的經義都能夠圓滿的點出來,實在是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的。所以這些祖師大德都不是凡人。

  這是《彌陀經》三種注子裡面的《圓中鈔》。《圓中鈔》流通的量比較少一點,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它這個裡面有這幾句話:

  【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

  他前面幾句話,蘧庵法師所說的,實在講,都是得自於《圓中鈔》上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文字也接近。我們看它後面兩句,『顧何相之可得』,這句重要,「顧何相之可得」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即相離相。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見如來,就是在相上見到性,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見相就是見性。

  【此正無相不相。】

  無相不相就是無相無不相。

  【相而無相之正體。】

  這個『體』就是講的實相。所以,黃老居士把這段也引用出來,說明本經的體性是建立在實相的基礎上,就是事實真相。末後這段說:

  【彌陀要解雲。】

  這是蕅益大師的《要解》。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必須兩句合在一起,才能體會它的意思。『無二』是從實相體上說的,無二就是一。『亦無不二』是從相上講的。有體,體必定現相,相就不二,相就太多了,但是體是一個,相用無量無邊,故說不二。實相無二無不二,這個意思才圓滿,如果說無二,或者說無不二,意思就不圓滿,一個是偏在性體上,一個是偏在作用上。必須要曉得,性體跟作用是一不是二,這兩句話就是說明這個意思。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

  這底下一連串說出來,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不僅僅是依正莊嚴,萬事萬法都離不開理體,都離不開自性。體就是自性,依報是它變的,正報也是它變的。不但依正莊嚴是它變的,佛在經上講,諸佛如來有法身,法身也是它;實在跟諸位說,法身就是體,就是性體。報身,經上講佛的報身大,報身的相好不可思議。平常我們講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的世間,示現的就是這個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而大乘經上說諸佛如來的報身,報身是有相,報身是大身,《金剛經》上講的大身就是報身。我們在「贊佛偈」裡面念的,我們贊歎阿彌陀佛,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你想想看那個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的當中,我們看好像有個珠子,那個不是珠子,是一根白毫盤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我們人要是爬到那個地方,見不到!

  須彌山到底有多大,我們不知道,須彌山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等流的須彌山,須彌山的意思就是妙高,這個地區最高的這座山,就可以稱它為這個地方的須彌山。如果我們稱地球上的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沒有比這個山更高的。但是佛所講的須彌山,是講我們這個小世界裡面最高的一座山,這個山不在地球上。古人游廬山,蘇東坡的詩上講「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個小山,比須彌山小得太多了。我們人要是在佛的白毫當中,見不到,太高太大了,你才曉得佛的相有多大,不可思議。佛的頭部比我們地球不曉得大多少倍,我們怎麼能看到佛?佛在我們面前看不到的。佛的相好,經上贊歎「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的相好。報身也是自性變現的。

  【作自作他。】

  這一句說明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己跟別人,那個別人從哪裡來的?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就跟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夢中也有很多別人,自己跟別人全是自心變現的,並沒有外頭人真的跑到你夢中去。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

  【乃至能說所說。】

  『能說』的是佛,能說經的,『所說』的是法,佛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能度所度。】

  能度眾生的是佛菩薩,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眾生。

  【能信所信。】

  能信的是我們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信的是世尊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

  【能願所願。】

  能願是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

  【能持所持。】

  能持是一心,所持的是名號,一心稱念。

  【能生所生。】

  能生是我們的願心,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這能生。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這是我們所生的地方。

  【能贊所贊。】

  能贊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贊歎西方極樂世界。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舉這幾個例子,涵蓋了世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門。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正印之所印』是比喻,意思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理體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在經上說了幾十種不同的名字,但是都是講的一樁事情。現在哲學裡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大乘經上稱之為實相。實相能生能變,一切萬事萬法是實相所生所變。學佛的人求的就是明了實相,證得實相,問題就解決了。明了實相就叫開悟,叫解悟,證得實相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成佛不是別的,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確實證得實相,就叫做佛菩薩。

  我們翻開經本,再看底下這段。第三段裡面,「一經宗趣」,這部經它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旨是講它修學的方法,趣是講它的歸趣,我們一般人講歸宿。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達到什麼樣一個境界,那就是歸趣。在這段裡面,大乘經論裡頭也有不少的參考資料,抄集在這個地方,我們一條一條的來看。

  【香象心經疏雲,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這是解釋宗趣兩個字的定義,底下圭峰大師《圓覺略疏》裡面,也有幾句話說得很簡單,我們把它念掉,合起來講。

  【圭峰大師圓覺略疏雲,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

  《心經》的注解,自古至今數量非常可觀,不亞於《金剛經》,《金剛經》自古至今有幾百家的注解,《心經》亦復如是。這兩部經可以說跟中國人非常有緣分,過去讀書人不信佛的人很多,但是不讀這兩部經的幾乎找不到。他佛不信,這兩部經他常讀,念儒書的人也喜歡讀佛經。這是《心經香象疏》,解釋宗趣。『言之所貴曰宗』,宗有崇尚的意思,也是修學的指導綱領,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就很清晰,容易明了。如果講「言之所貴」,這個句子還是很難體會,言語所貴,貴在哪裡?是指導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這個言語就非常可貴,這個我們叫宗。『宗之所歸』,底下這個解釋就清楚了,是解釋『趣』,趣是『意趣、趣向』。我們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標准?這就是趣向。在本經,信願持名是宗,這是修學的指導原則;往生不退成佛,那是歸趣,所謂是『心意識所歸趣』,這是圭峰大師在《圓覺略疏》裡頭說的。

  圭峰是賢首宗第五代的祖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唐朝時候人,他是清涼大師的學生。清涼在中國歷史上稱他做華嚴菩薩,他老人家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他活到一百多歲,他的壽命很長,活到一百多歲,曾經做過九個皇帝的老師,所以稱作清涼國師,非常稀有。《華嚴經》講一遍,我們現在估計一下,至少要三千個小時講一遍,他一生講了五十遍,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沒有了。留下來有一部《華嚴經疏鈔》,《疏》跟《鈔》都是他做的。疏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他那個注注得太深了,以後再加注解,注他那個注子,就叫做鈔。所以《疏》跟《鈔》都是自己做的。圭峰是他的學生,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看到佛的經藏浩如煙海,這麼多,自己到底修哪個法門好?他自己也無法選擇,於是拈阄,捏阄還是在《大藏經》隨便抽一本。好像是三次他都抽到《圓覺經》,於是就死心塌地一生就一門深入。他給《圓覺經》做了三個注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好多種,全是他做的。所以可以講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圓覺經》的專家。他的注解,一直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當中,研究《圓覺經》、做《圓覺經》注解的人,都沒有辦法超過他的范圍。我們過去也看過不少種,但是都離不了他的范圍,他的確是有獨到的心得。

  他是講的心意識的歸趣。心意識,法相宗裡面所說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歸趣。

  【嘉祥疏雲。】

  『嘉祥』是唐朝時候人,這個疏就是《無量壽經義疏》,嘉祥大師做的,現在《大藏經》裡面有這個本子。它的分量不多,分量可能比經文還要少一點,所以是筆墨不多,但是把《無量壽經》的精義也都標示出來了。我們今天看他這個本子的確是簡單扼要,也是難得的一個好注解。

  【此經宗致凡有二例。】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的宗趣。

  【一彌陀修因,感淨土果。】

  他把這部經的宗趣說了兩條,一個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修因,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果報。這是本經裡面說得很詳細,也說得很圓滿。

  【二者,勸物(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

  這兩個合起來,確實他把本經的宗趣講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文裡面『勸物修因』,這我們在括弧上指出,「物」是指眾生。他為什麼不說勸人修因?諸位要知道,如果是勸人,畜生、餓鬼、地獄、諸天、修羅都不能包括在裡頭,所以用物。物的范圍就大了,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生物。物就是生物,人也是生物的一種,這個范圍就大了。這個法門是普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不能用人,要用個物。這種字在經論裡面很多,我們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可見得佛法,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沒有界限。如果有個觀念,這是我的道場,那是別人的道場,這就不是佛法。我們要莊嚴自己的道場,我們不肯幫助別人道場,這就錯了。必須要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皆是佛道場。我們「回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佛國土不是我們這一家,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國土,我們要把界限打破。佛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佛法沒有國界,沒有國家的界限。

  我們今天國家是講小國家,佛法講大的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我們這個經上後面講到十四個佛剎,佛剎跟佛剎當中有沒有界限?沒有。沒有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當然更沒有其他一切人為的界限,今天所講宗教的界限,甚至於黨派的界限,在佛法裡面統統沒有。所有一切界限在佛法當中全都消失,佛法是清淨法,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勸物修因,往生彼土」,這才能夠與佛心相應。

  【元曉師宗要雲。】

  這個『宗要』就是《無量壽經宗要》,元曉師做的,前面曾經介紹過了。他是唐朝時候,現代的韓國人,那個時候好像叫新羅。現在好像錄影帶有元曉大師的傳記,我看很多在播放的,就是此地講的元曉大師。他在注解裡面說:

  【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

  『意致』就是趣,這是他講這部經的宗趣。佛在本經,將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因果,性相、事理都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因果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修因,怎麼能往生?往生是果,一定要懂得怎麼樣修,你才能夠證往生不退之果,所以因果就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世尊在《無量壽經》對於因果講得不夠詳細,他只講了一個三輩往生,雖然都說到了,不夠詳細。因此再說《觀無量壽佛經》,把因果方面特別作了個補充,在方法上講十六觀,在因果上講九品往生。可以說《觀無量壽經》大部分都是補充「三輩往生」這一品的,特別加以詳細的說明。

  『攝物往生』,你看這裡也用物,他不用人。但是有些地方講「攝受眾生」,那也行,眾生也能夠把九法界都包括進去,眾生可以,所以他不說是人。攝受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它的歸趣。

  【昙鸾師雲,以佛名號為經體。】

  『昙鸾』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的時代,他比善導大師還早,我們淨土宗沒有把他列為祖師,很遺憾,他對於淨宗專修專弘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往生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往生論》的注解是昙鸾做的,昙鸾的《往生論》注解注得非常之好,後人也沒有辦法超過其上。他這個注子現在還保留在藏經裡面,好像也有單行本流通,研究《往生論》,不能不讀他的注解。

  他講『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個說法跟古德的講法不一樣,有沒有道理?也不無道理。實在說,我不知道他這靈感是不是從《阿彌陀經》上來的?因為昙鸾法師這個時代,《無量壽經》翻出來了,鸠摩羅什大師翻的。羅什大師比他早,他在羅什大師後面。因為羅什大師翻《阿彌陀經》,《阿彌陀經》這個名號是羅什大師定的,不是本來的經名。本來的經名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羅什大師沒有用本來的名字,把它換成佛號,用佛號做經題,這個用意很深。他這個靈感是不是從這兒來的?「以佛名號為經體」,羅什大師以名號為經的題目,這是為經的宗體,這都是有獨到的見解,因為一切眾生得聞名號,無論他信與不信,阿賴耶識裡頭就種下金剛種子,將來遇到緣,必定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這真的是大智慧、大慈悲,非常之難得。

  【善導師雲,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體字即指宗趣之趣)。】

  底下有個小注,此地這個體字即指宗趣之趣,跟昙鸾法師用的體字,意思恰好相同。不是說前面的性體,這是講的宗,宗體,就是宗趣的意思。本經是以『念佛三昧為宗』,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我們念佛,念佛的原則、念佛的目標,就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我們通常講念佛的功夫,這是真正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有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意思有淺深不同,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亂,其次的是事一心不亂,最淺的是功夫成片,這是念佛人上中、下、三等功夫。假如你真正得功夫成片,你就決定得生,淨土你就得到了。怎麼知道得到?因為你現前心清淨了,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經上講的「心淨則土淨」。功夫成片是下品的成就,這個成就已經很不可思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得事一心不亂,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我們最低的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

  什麼叫功夫成片?這個不可以不知。功夫成片就是自己心裡面,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真的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你到功夫成一片了;換句話說,這個世間一切萬緣真的放下了,不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叫做功夫成片,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上面努力。應該放下的要放下,不應放下的還要放下,不放下你就達不到這個境界。得不到這個境界,你依舊還要搞輪回,這一生不能成就,那叫真正可惜。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8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七段看起:

  【日釋觀徹合贊雲,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為經體。】

  這也是日本一位法師,他的法號叫『觀徹』,他有《無量壽經合贊》。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在唐宋的時代,日本有許多的高僧來到中國留學,他們回去之後,對於《無量壽經》的修學、弘揚,都超過我們中國。現存在《卍續藏》裡面所收藏的《無量壽經》注解,有二十多種是日本人的著作,這些著作都非常有價值,這是其中之一,《無量壽經合贊》。他對於本經的宗旨,所說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這部經是以『念佛為宗』,也就是蕅益大師在小本裡面所講的信、願、持名,信願行三資糧,是這部經的修學宗旨。『往生為體』,這個「體」就是趣的意思,跟前面性體不一樣,雖然用的字是一樣,意思不相同,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經所尊專在念佛』,「尊」是崇尚,這部經修學所崇尚的就是在念佛。本經經文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本經所尊崇的,所以『以念佛為之宗』。『宗之所趣』,「趣」是歸趣、趣向,也就是我們念佛目的何在?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以往生為經體』,就是這部經的歸趣。再看底下這條∶

  【疏鈔曰,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

  『疏鈔』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大師在《疏鈔》裡說宗趣,這個三句話很重要。『依正清淨』這句話的意思是雙關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是不必說,而十方世界每個求生淨土的眾生,我們在這個地方稱眾生而不稱人,因為稱人只限於人道,稱眾生,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必須要「依正清淨」,然後信、願才能夠往生。《疏鈔》裡頭這一句,比前面所講的念佛為宗,意思更為精深;換句話說,如果你信願念佛,念佛沒有達到往生的標准,你還是去不了,不是說每個念佛人都能往生。這樁事情,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常說,他以台中蓮社為例子,念佛的人很多,他老人家很感歎的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就是三、五個而已。由此可知,真正能往生的是萬分之五,我們就算最多的,一萬個人裡面才只有五個人。

  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蓮池大師這個標准在此地,好,雖念佛,沒有達到這個標准,就是依正清淨。正報是心,心不清淨,依報是身,我們的身,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清淨;依正要不清淨,雖然信、願也不能往生。所以,蓮池大師這個標准清楚,一點都不模糊。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以一心不亂作為修學的標准,一心不亂就依正清淨了,以此為宗趣。

  【圓中鈔雲,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致。】

  『宗』是宗旨,『致』也是趣向的意思。這是幽溪大師所說的,在《彌陀經圓中鈔》裡面講的。後面是《要解》,這三個注解是《阿彌陀經》古注裡面最好的三個注子。這個地方說得簡單,『信願淨業為一經的宗致』。由此可知,《圓中鈔》講到「淨業」,《疏鈔》裡面講到「依正清淨」,如果沒有淨的標准,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後面:

  【彌陀要解曰,以信願持名為宗。】

  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意思跟前面都相同。下面一段:

  【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曰。】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前面曾經簡單介紹過了,注解是昙鸾法師。昙鸾法師他是生在南北朝時代,東晉時代的人,對於淨宗也是一生專修專弘,是我們淨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的道場在玄中寺,玄中寺在中國歷史上出了三位祖師,所以玄中寺也就是淨土宗的道場。昙鸾以後就是善導大師,這非常著名的,善導住在玄中寺。善導以後,道綽大師也住在玄中寺,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祖師。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山西,距離北京大概三百多裡的樣子,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庭,就是祖師的道場。《往生論》注解裡面說: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

  這我們在經上都看到很清楚、很明白了。

  【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在經上「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看到,上輩、中輩、下輩裡面的行業不相同,上、中、下三根不相同。但是說到修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完全相同,可見得發心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老實說,念佛不能往生,絕大多數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問題,一向專念他真干了,他沒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就是心不清淨。菩提是覺悟,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沒覺悟。什麼叫沒覺悟?對於這個世間還有人我是非,還有許多放不下的事情,這就是沒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所以覺悟不覺悟,從這個地方看就很清楚。覺心是清淨的,不覺,心是染污的,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這個沒有覺悟、沒發菩提心,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正是古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你要心清淨了,才能往生,正如《疏鈔》上講的依正清淨,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所以,大師在《往生論》注解裡,特別提示出來告訴我們,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心。

  【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昙鸾的話說得好,說得透徹。什麼叫『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發真正作佛的心,這是徹底覺悟了。我們知道,唯有作佛,才能恢復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所以『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如果我們要把無上菩提心展現在事相上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四弘誓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落實在修行事相之中。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如果不發度一切眾生這樣的大心,你菩提心沒有。度眾生的心一定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幫助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我們有能力接引嗎?有,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就是接引他,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有佛住世。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不發心就不行,發心度眾生,要自己要發心斷煩惱,要發心學法門,這樣才能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四弘誓願落實在修淨土人的行門上。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話講得也很清楚、明白。你菩提心沒有,你有緣聽到《無量壽經》、聽到《彌陀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為了自己享受,發願求生淨土,不得往生,這個要知道。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記住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的意思很廣,並不是一定要上台來講經,不是的,那你就想錯了。隨時隨處,我們真的有這個心,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就是為人演說。時時刻刻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遇到人就勸他,這就是為人演說,這就是度眾生。

  【安樂集曰。】

  《安樂集》是元曉大師做的,元曉大師有《無量壽經》的注解,也有《安樂集》,《安樂集》還是《無量壽經》注解,他有兩種。

  【依天親淨土論雲。】

  『淨土論』就是《往生論》。

  【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

  這句裡頭,要查查原文看看,因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這個「會」字可能有問題,在此地不太好講這個字。『有其二義』。

  【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

  這個在過去《往生論》裡面我們都曾經講過,這段也非常重要。天親菩薩《往生論》就是他老人家修學淨土成就的報告,把他的修學經驗提供我們做參考。如果以佛法三轉法輪的意思來說,《往生論》可以說是作證轉,天親菩薩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給我們做了個見證。他講發菩提心,先要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背的,然後又需要知道有三種順菩提門的。底下說:

  【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一條重要,可是很難做到,這個就是障礙菩提門的,如果你要不放下、不捨棄,它就變成障礙,障礙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所以一定要知道。這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才貪圖自己享受,有智慧的人修福而不享福。佛在《金剛經》上教誡菩薩們,菩薩修福,菩薩惜福,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不享福。為什麼?特別是在六道裡頭,一享福就迷惑了,有幾個人享福而不迷的?有幾個人享福而不造業的?好像沒有見到過。所以,佛特別教誡菩薩不受福德。但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上,看到佛菩薩享不享福?佛菩薩很享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他享福。我們在淨土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往生的大眾,真的享福。為什麼佛教一切菩薩在娑婆世界,無論是什麼身分,你示現的是出家身分、是在家身分,都不准你享福?這個用意很深。深位的菩薩,我們說深位,就是地位很高的,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真正不退轉的菩薩,他可以享福。他享福,心還是清淨的,他享福,心依舊不染的。為什麼也不受福德?這是大慈大悲,做榜樣給我們看!他來教化我們,他享福,叫我們不能享福,我們能相信嗎?肯跟他學嗎?做不到。他叫我們苦行,他比我們更苦,我們看到點點頭,可以跟你學。你叫我修苦行,你自己不肯修苦行,我們就不會接受,不會相信了,他要做樣子給我們看。

  娑婆世界,特別是我們地球上的人,不能享福。現代這些古裝的錄影帶很多,我相信看的人很多,你看看歷史上,自古至今,的確是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哪個享福不迷惑顛倒的?哪個享福不造業的?哪個享福不墮落的?你能從這個地方警覺,這就是智慧,『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生活清苦一點好,苦的環境裡面,能夠激發道心,使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順境裡頭貪戀,放不下、捨不得。生活環境很清苦,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意思,厭離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能生厭離心,生厭離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你不會再貪戀,往生淨土就有希望了。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前面是講自己,要離一切貪愛、享受,第二要依慈悲,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哪些眾生有苦難?給諸位說,凡是沒有離開六道輪回,都是苦惱眾生。不要看他今天作天王、作人王、世間大富長者,那是假的、空的,他能夠享受富貴的時間非常短暫。諸位冷眼去觀察你就曉得,很短暫!付出的代價太重了,實在不值得。所付的代價,我們總說一句,就是造業。他造多少業,才得那麼一點點享受,佛經上有個比喻說「刀頭舐蜜」,那個比喻很好!所以凡是六道眾生都苦,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界統苦,我們要有大慈悲心,幫助這一切眾生脫離三界、脫離輪回。『遠離無安眾生心故』,「無安眾生心」是凡夫心,這沒有慈悲,我們要遠離,要學佛菩薩那樣的慈悲。一切眾生只顧到自己,他不顧別人,所以無有安眾生心的意念,這個意願凡夫沒有。我們要遠離,要有菩薩的慈悲。

  【三者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佛法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又說善巧方便,這是權智。有智慧,有種種方法來誘導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地方講『憐愍一切眾生心』。而『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身」是物質享受,「心」是精神上的享受,這兩種享受都是眾生貪著的,貪求恭敬供養。凡夫之人,如果沒有恭敬供養,他不肯做事。世間人每天很勤奮、很勤勞的在工作,為的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常講名利,名、利兩個字在推動,不是為名,就是為利。此地這個恭敬供養就是名利,恭敬是名,供養是利,要沒有名利,誰肯干?沒有名利,為一切眾生服勞役,只有佛菩薩肯干,凡夫之人不肯干的。凡夫之人做一樁什麼事情,無論大事小事,先要講求代價,就是先要談名利,沒有名利決定不干。

  哪個行業裡面都講名利,在古代的社會,唯有老師教學生不講名利,所以古時候,師道在社會上是最為大眾尊敬的。老師教學生決定不能夠跟學生收取學費的,那就變成生意買賣,那樣的老師在社會上沒有人能夠瞧得起。老師教學生,學生當然有義務供養,供養是隨分隨力,家庭環境好的,對老師可能供養多一點,家庭環境差的,對老師供養就少一點。其至於還有少數的學生,家境非常清寒困苦,老師還要從他束修裡頭拿一點出來幫助學生。古時候的師道,這是順便提一提,現代師道沒有了,現在老師教學要談鐘點費,這是很惋惜的一樁事情。

  佛、菩薩如是,我們學佛、學菩薩也應當如是,遠離恭敬供養。絕不是哪個地方對我恭敬,哪個地方對我供養多,我要到那裡去弘法;那個地方沒有恭敬、沒有供養,這地方就不能去,這個不是菩薩,這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菩薩他所觀察的就是機緣。機緣是從哪裡看?是講這些佛法他能不能相信?他願不願意接受?如果他能信、能願,緣成熟了,緣成熟了,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如果某個地方,現在這個情形真有,而且我們普遍能見得到,他對你有恭敬、有供養,恭敬供養都非常隆重,你講佛法他聽不聽?他不聽,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像這些地方,恭敬供養再多都不能去。為什麼?因為那些眾生並不想學佛。不想學佛法,為什麼要搞這一套?搞熱鬧!現在佛門裡頭,搞熱鬧的、作秀的很多,他是屬於這一類的。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然後正法你才能夠稍稍有些體會。上面講的這三條: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這三條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你如果不捨掉,不能夠離遠,決定障礙你發菩提心。我們再看下面。

  【順菩提門者。】

  這是天親菩薩教我們一定要學的,前面三種要遠離,這三條要學。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可見得前面這三種翻過來就行了,把相違背的翻過來,就隨順了。

  【何等為三。】

  這三條都是清淨。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在這之前也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無上菩提是圓滿的大覺,覺性圓滿,覺心也圓滿。覺性跟覺心有什麼不一樣?我們講性,是從體上講的,講心是從用上講的,體、用都圓滿,這是佛門常說的大圓滿之一。圓滿裡面決定沒有界限,這是我們不能不明了的。一切眾生累劫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原因在哪裡?實在講,界限不能突破。界限是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很具體四相四見,這是佛把種種界限歸納為這四大類,若不能突破界限,種種修行都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突破界限的重要性,要把人我的界限突破,從這裡下手,這是大乘法微妙奇特的法門。佛菩薩跟一切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眾生起心動念先想到「我」,於我有沒有好處?於我有沒有利益?他第一個念頭想這個。於我家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於我這個團體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他第一個念頭是動在這裡。因此,四相永遠不能突破。為什麼?念念執著四相四見,念念增長四相四見,他怎麼能破?佛在大乘法當中教菩薩如何突破?實在講那個方法很簡單,佛教菩薩起心動念不要想我,想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有沒有好處?有沒有利益?人能夠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四相不要去破,自然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離了四相四見,不但超越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直接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法身大士。這是菩薩跟眾生截然不同之處。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心動念要想到一切眾生,縱然我們的心量沒有那麼大,現在還不能夠起心動念都想到盡虛空遍法界,至少你起心動念要能想到一個國家,這一個地球。想到一個國家還不行,那個國家跟我們這個國家還要打仗,還要戰爭,我們的日子還不好過。最低限度你還想到這整個地球。可是我們曉得,整個地球好,別的星球不好,也不行。現在科技發達,常常看到不明飛行體,那大概都是外太空的人到這裡來觀察,我們好,他們不好,將來星球跟星球當中又有戰爭,這又麻煩。你才想到佛法這個心量大是正確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我們起心動念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而後你才能普度一切眾生,才能夠與菩提心相應。

  像此地講的『隨順菩提門』,第一個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可是諸位要曉得,「無染清淨心」就是身心安樂的根本。我們在大乘經裡面體會到很多,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你的身體自然健康長壽,自然百病不生,這就是自身真實安樂處。無需要人侍候照顧,要很多人侍候照顧,必然是自己身心不健康,才要人照顧;身心健康,何必要人照顧?不要人照顧就是不受福德,他可以享福,他不接受福德,為什麼?身心健康!像我們過去在台中看到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歲還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顧,那是真正不受福德。不是沒有人侍候他,多少年輕人想侍候他,他老人家拒絕。九十五歲之後,才有鄭勝陽跟他姐姐姐弟兩個人侍候老師,九十五歲以後。這些人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所以要曉得,無染清淨心是真正的享受,是真實的福報。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發菩提心,菩提就是清淨無染。『若為自身求樂』,這個「樂」是五欲六塵的享受,你要是貪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就迷了,你就不覺悟。『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

  『安』是平安,怎樣才能夠安?心平等就安了。我們現在這個心不安,為什麼不安?心不平等,心有高下。此地所說的,與《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教我們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第一個講清淨,這順菩提門,第二個平等,平就安,不平,永遠不得安寧。我們一個人如果自己要想求得心安,能不能做到?能,只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心就安了。你要想到你的心為什麼不安?就是你有分別、有執著。諸佛菩薩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九法界裡面度化眾生,在天堂,他不分別、不執著樂受,在三途,他不分別、不執著苦受,所以他的受是平等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哪一個處所他不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有『安清淨心』。

  【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這就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攝受一切眾生。在世間,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人,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回,與一切眾生所結的恩怨也是無量無邊。這種恩怨必定是酬償、報復,也是永無止境的,而且愈報愈殘酷,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這就是一切眾生苦的源頭、苦的根本。菩薩要令一切眾生心安,必須要令一切眾生徹底了解事實真相,所謂是理得心就安,道理明白,心安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安。人與人之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沒搞清楚,這就冤冤相報;搞清楚了,無論是順境、逆境一笑了之,就沒事了。即使受到極大的冤屈,他也不會計較,也不會報復,為什麼?《金剛經》上幾句話念一念就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事!這些現象,知道是業緣,我過去沒有得罪他,他今天怎麼會來報復我?他為什麼不報復別人,單單報復我?必定是我跟他過去世有這個結,今天他報復來了,我這裡就帳消了、勾了,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沒事了。

  如果我還存怨恨心,我還想報復他,那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還能想離六道輪回嗎?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那個仇我還沒報,現在還不能去」,哪有這種道理!「那個人欠我的債還沒有還我,我還要討債」,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所以,所有恩怨、債務從此一筆勾消,沒事了。我們對人好,應該的,別人對我不好也應該的,不就沒事了!你的心真的安了。你把這個世間,這些因因果果的事理、因果都看透徹,都明白了,你心才能安,才能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

  【三者樂清淨心。】

  這三條,諸位仔細觀察,無染、安、樂這三個底下都連著清淨,換句話說,安樂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沒有清淨心,哪來的安樂!而且這些字彼此互為因緣,我們從後面看,後面是果。樂是果,樂從哪裡來的?樂從安來的,安是因,樂是果。安從哪裡來的?安從平來的,心平了,平才安,平是因,安是果。平從哪裡來的?從公來的,公平,所謂公,念念為一切眾生,不是私心,私裡頭沒有平,沒有平,哪有安,哪有樂?什麼都談不上。你看看中國這些字,互為因果,上一個是因,底下是個果,果又變成因,下面又有一個果,諸位細細從這個地方觀察。『樂清淨心』,樂是與樂。

  【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

  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樂,得的是什麼樂?絕對不是眼前功名富貴、五欲六塵,不是這個樂。諸位要記住,這決定不是樂,這是苦因。什麼是樂?『大菩提』,菩提是覺,大菩提就是大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就叫大菩提。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現代一般學術界裡面所說的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叫真正大樂。

  【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能徹底明了,你怎麼會勸勉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圓滿!正如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三種真實,那三句很重要。「真實之際」這句話就是說的真如本性,經上講的,意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淨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第二說「住真實慧」,真實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佛門裡面常講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面學得來的,統統都顯露出來,都得受用。這一句講的自受用。入了這個境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智慧,我們過的什麼日子?高度智慧的日子、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惠以真實之利」,他受用。所以,住真實慧是自受用,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是他受用。這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就是勸導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眾生不肯相信,眾生不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什麼原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了解,他不清楚!不但西方世界不了解,十方世界他也不了解,如果都搞清楚了,他自然有選擇。由此可知,不給他說明不行,為人演說就非常重要。演說這兩個字是兩個意思,說是說明,演是表演;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是不是走這個路子?我們要做給他看,他才能相信。不僅是言說,還要做到,說到做到,做到說到,這是為人演說。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

  這個話是真的,不入這個境界他不知道,這是真樂。

  【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所以度眾生、幫助眾生要幫到底。幫助眾生離開六道,是不是圓滿?不圓滿、不究竟。離開六道算是不錯了,但是人家還有見思、無明沒破,自性的功德沒有能夠現前,必須繼續不斷的幫助他。即使幫助他到等覺菩薩,算不算圓滿?還不算圓滿,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些事實,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很多,像我們中國人常常讀誦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我想每個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一生當中總讀過幾遍。地藏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目標也是令一切眾生成佛,不是講成等覺菩薩。可見得目標都是在無上菩提,都是在圓滿的佛果,這就是『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這是成佛。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

  這個目標沒錯,純正的目標,能不能達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達得到的。要依什麼才能達到?

  【要依大義門。】

  若非『大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作佛,而且是平等作佛,那談何容易?所以這個「大義門」只有一門。

  【大義門者,謂彼安樂國土是也。】

  佛法裡面講『大義門』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如果真正參透了這個道理,徹底明白這個事相,我們自己的修學,以及弘法利生,幫助一切眾生,給諸位說,一部經就夠了。中國古時候的大德,就有一生講一部《彌陀經》,專講《彌陀經》,一生講兩、三百遍的。這個人我們想想,那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是《彌陀經》專家。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理、事完全相應,這一門深入!《彌陀經》若是細講,比《無量壽經》還要深,我們在最近十年當中,《無量壽經》講過九遍,而最長的一遍在圖書館講的,一百零七次圓滿,一次一個半小時,一百零七次就是一百六十個小時。而我們講《彌陀經疏鈔》講了兩百八十多次,這第三次講的,第二次好像講了三百三十五次,也是一次一個半小時,三百多個小時,比《無量壽經》長出一倍。而第三遍講的時候,前面講得詳細,後面速度就快了,是館長催我,快講快講,不要拖太久了。本來我的預想,我第三次講的一遍,細講應該超過四百次,後面就縮短了,就兩百八十次圓滿。

  由此可知,《彌陀經》比《無量壽經》深,比《無量壽經》難講。《無量壽經》好講,實在講一般程度稍微好一點的人,不講《無量壽經》都看得懂,但是《彌陀經》看不懂,《彌陀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所以我們學經,學《無量壽經》很好,學著會講,一生就講這一部經,就依照這部經來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自己成就,也幫助別人成就。

  【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世尊,以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這樣的教導我們,要『一心專至』。「一心專至」就是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或者是祖師們所說的一門深入,都是這個意思。『願生彼國』,這個願心要真實、要強烈,我們這個願望要強。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裡,唯有這個法真實,除此一法之外,皆非真實。既然不是真實,為什麼不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說這個話說到究竟處。那個「法」是講佛法,佛法也要放下,叫我們專取西方淨土,生到西方淨土,就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是真實究竟的圓滿,無論是智慧、德能、才藝,沒有一樣不圓滿。如果依其他的法門,要得大圓滿相當不容易,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的。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修行證果,證果是指無上菩提,也就是大圓滿,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難!時間太長了,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數字,所謂是天文數字。

  可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講的?你要知道,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三大阿僧祇劫是對圓教初住菩薩講的,這個要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所以是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對那種人講的,不是對我們講的。在這以前,沒算,以前要算進去,無量阿僧祇劫。你才曉得修行難!為什麼要修淨土?搞清楚了,你才知道不修淨土不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一生就圓滿菩提。

  所以你想想看,華藏世界文殊、普賢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剛才講了,三大阿僧祇劫只到十地,等覺再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你看算的時間,愈往上去愈難,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那最後一個等覺成佛,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但是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就證到了,立刻就證得,時間縮得太短了。即使以《觀無量壽經》上來說,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惡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花開見佛。十二劫我們看起來很長的時間,要比起無量大劫來講,十二劫算什麼?十二劫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我們真是搞了無量劫又無量劫,連個初果都沒有搞到,初果到圓教初住,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這個裡頭進進退退太大了,進的少退的多。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

  何況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個地方去,雖然各人功夫淺深不一樣,這個沒有關系。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身體體質跟阿彌陀佛一樣,諸位在四十八願裡念到!換句話說,平等成佛,平等成佛的經只有這一部,諸位看看整個《大藏經》,沒有講平等成佛的,平等成佛就這一部經,就這一個法門。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9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六行,第十三段看起:

  【元曉師宗要雲,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這一段的解釋在底下這一條,我們念底下這條就明白了。

  【宗要雲,發菩提心有二,一隨事發心。】

  第二就是在這一面倒數第五行第二句,就是「二順理發心」。我們先看第一條∶

  【隨事發心,煩惱無邊,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

  這一段是從事上說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行門如何能夠與觀門相應?觀門就是底下一段「順理發心」,理事要相應,才能夠感得無比殊勝的果報。如果理事不相應,無論怎麼修行,也只是有漏的福報而已。所謂有漏福報,是決定不能夠超越三界,也就是還是要在六道裡面流轉,在六道裡頭享福而已。享福,這個福報是享得盡的,享福當中總不免要造作罪業,佛法裡常講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造業,第三世福享盡了,要受苦報,這叫三世怨。如果墮落到三途,出來是非常的困難,時間很長,這些事我們都必須要曉得。

  菩提心顯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如經論所說,元曉師所講的,都是依經論而說的,因為我們看看他前面這段文,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是度眾生,他把度眾生擺在第三句,將斷煩惱、修法門放在前面,為什麼這樣說法?這是著重在自修。自己修行,一定是以斷煩惱為第一樁要事。煩惱不斷,煩惱就是業障,業障現前,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間的善法也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行門當中,如《華嚴經》所說,忏悔法門涵蓋了圓滿的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一個忏悔就全部都包括了。忏悔的意思就是改過自新,這就是真正的忏悔。

  『煩惱無邊』,是說煩惱頭數非常的復雜,經中常講八萬四千煩惱,就是我們講一條一條的頭數。八萬四千不是籠統說的,確實佛給我們講了八萬四千條,這是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裡面都可以查得到的。煩惱是不是只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不止,八萬四千還是一個歸納的數字,而實際上就是四弘誓願上講的「煩惱無盡」,無邊跟無盡的意思是一樣的,煩惱真的是無量無邊。佛在教學當中,就將無量的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一百零八類這就好講多了,但是對於初學來說,這一百零八類我們還是感到繁瑣,太多了。於是天親菩薩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大類,這就好講多了。所以過去,也可以說一直到現在,佛門裡面講煩惱的頭數,都是以這個二十六為准。這個二十六是以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就是這樣列舉的。這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二十六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每一類裡頭都是的。

  修行頭一個就是斷煩惱,如果不從這上下手,決定沒有成就的可能。你看整個佛法歸納為戒、定、慧三學,煩惱不斷,戒學就沒有了,戒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離開煩惱,你的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禅定,可見得禅定從哪裡來的?從斷煩惱來的。我們念佛人,經上告訴我們,要修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一心不亂的下品功夫,一般人稱為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最低的標准,還是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是從少煩少惱來的。所以煩惱習氣深重,我們要有警覺,那是很大的障礙。如果這個習氣實在太重,我們很想斷斷不了,習氣常常現行,譬如講粗重的煩惱,貪瞋癡慢,我們聽佛經聽得太多了,看得也太多了,知道這問題嚴重,可是就是斷不了。眼前的境界,無論是人、是事、是物,順自己的意思還是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還是起瞋恚心。貪瞋癡慢這樣嚴重,如果不能夠斷除,即使一天念十遍《無量壽經》、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前面看過的,沒有用處。你說我念了這麼多,為什麼還不能往生?心不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不是佛號念得多,不是這個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要在功夫的淺深。什麼叫功夫?煩惱輕,心地清淨,這叫功夫。心愈清淨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淨則土淨」,他是這樣感應往生的。這就說明為什麼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他疏忽了,沒有在斷煩惱上下功夫。

  初學的同修我常常勸他讀經,希望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目的何在?目的就是常常記住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你不念熟,你怎麼會記得住?念熟了,念得很熟,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念頭一起馬上就想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個念頭可不可以起?這事可不可以做?這話可不可以說?這樣就是修行,它就管用。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我們讀經是為了這個,這叫真修行、這真功夫!所以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念念都能提得起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這些教訓,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去做。這就斷煩惱了,一定要在這上下功夫。實在習氣很重,還是斷不了,我們不能不效法古人,古人煩惱重,沒有辦法的時候,求觀音菩薩加持,的確很有效。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當煩惱起現行的時候,我們在觀音菩薩面前祈求,你能夠拜一百拜、拜兩百、三百拜,煩惱就沒有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勉勵自己,若不勉勵自己,怎麼能成就?這一關必須要突破,要認真努力,開頭學一定要勉強,絲毫都不能放松。煩惱是惡,斷惡,法門是修善,『善法無量』,叫法門無量誓願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善惡的標准,絕對的標准都是性德,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性德是什麼?性是真如本性,德是它的德能、德用,本性的德能、本性的德用。我們為了便利初學的同修,依照經訓把它歸納為十句,這個十句就是性德。第一個真誠,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用的真心、誠心?外國人非常重視誠實,我們是不是用真誠心?佛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給我們說了三句,清淨是性德,平等是性德,覺是性德,我們把每一句都用兩個字,所以覺上加上正,正覺,慈悲是性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諸佛如來的性德,也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的性德。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這五種心來對人、對事、對物,那麼你的心是佛心,你是菩薩心;如果與這個相違背,那你是凡夫,你絕對不是佛菩薩。與這個相應,善,得善法;與這個相違背就是煩惱,不真誠是煩惱,不清淨是煩惱,乃至到不慈悲都是煩惱。煩惱要斷,善法要修,這是說用心!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講到行為,行門上我們也有五句,「看破」、「放下」,這兩句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的總歸結,般若經到最後就是歸結到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了,所以「自在」、「隨緣」。最後一句,「念佛」求生淨土,自己念佛求生淨土,普遍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自行化他統統圓滿。那個念佛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用什麼度無量無邊眾生?念佛!完全走大勢至菩薩的路子,專修專弘。所以『眾生無邊,悉願度之』,我們是用這十句,把自性的德能可以說很圓滿的含攝在其中。與這十句相應,我們真的在學佛,真正在修行;如果與這十句相違背,不管修什麼樣的善行,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福報。

  『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菩提是究竟圓滿的大覺,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這個是修學最後的目的。『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個地方說得好!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報,不是果報,果報是成佛,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成佛太難,環境不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換個好環境。這個地方找個好老師找不到,找個理想的道場也找不到,找幾位好的同參道友也找不到,這是此地修行最苦惱的處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障礙都沒有了。老師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贊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最好的老師!同學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到那裡去跟我們是同學。修行的環境就更殊勝了,不必像在此地,要為生活負擔操心,每個人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耗在衣食上,你說這個多苦!西方世界,經上說得很清楚,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有一切物質的享受隨心所欲,念頭一動它就現前,就像神話小說裡頭所寫的。神話小說是假的,是人想像的,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事實。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花報,你看花報這樣殊勝,果報的圓滿就可想而知。

  『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這就是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感得這樣殊勝無比的莊嚴,道理在哪裡?這一句給我們說出來了。「菩提心量,廣大無邊」,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那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我們的本心是這樣的。現在心量變得很小很小,小到什麼程度?除自己之外,另外一個人都容納不下,小到這個程度,不能容納一個人,你說這多可憐。這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上,諸位如果冷靜去觀察一下你就曉得了。今天這個人跟那個人好,你仔細去觀察,他能好幾天?好到極處,這兩個人結婚了,再沒有兩年你看他又離婚了。你才曉得一個人都容納不下,這個果報就非常苦。甚至於你再要仔細觀察一下,他連自己都容納不下,怎麼樣?沒有人跟他在一起,他自生煩惱,自生煩惱就是他自己跟自己都容納不下,這個真正是三途地獄種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現象?佛說,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到嚴重的時候,就是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容,叫自生煩惱。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醒過來了,知道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錯了。我們在講席裡面,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多次的報告。

  因為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來的?妄想裡面來的。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執著裡頭變現的。如果是堅固的執著,那就地獄相現前。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的?自己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實在講,沒有這些事情。所以佛告訴我們,十界、六道皆是夢幻泡影,哪裡會有這些事實?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得很好,「覺後空空無大千」,就好像作夢夢醒了,夢中境界全沒有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比喻做迷,迷的時候有六道、有十法界,覺悟的時候,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了。沒有了以後是什麼境界?佛是不得已給我們說出,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那就入一真法界了,入一真法界才算是成就,沒入一真法界不算成就。超越六道輪回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六即佛裡頭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的。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的,不是相似的,「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圓滿,那是一點都不假了。

  所以要知道,我們自己的心跟諸佛如來的心是一樣的,他們的心是覺而不迷,我們的心,今天是迷而不覺。離開覺、迷之外,眾生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心量是廣大無邊,長遠無限,廣大無邊就感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報土,長遠無限感得的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是自性性德顯現出來的。

  『除菩提心,無能當此』,這才曉得,為什麼佛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能做到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才明白,為什麼人家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真用功念,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心量還是很窄小,心量還是不能容人,還是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誘惑。外境,諸位要知道,外境是中立的,沒有善惡。我們以清淨心對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是佛境界;我們以妄想分別執著心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外頭究竟是佛、是魔?外面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你那個心覺跟迷來的,你要覺悟,妖魔鬼怪現前也是佛,你要是迷了,阿彌陀佛在你面前也是魔,這是真理。因此,我們修行能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更不可以怪佛菩薩,總得怪自己,為什麼這樣迷惑顛倒?為什麼自己天天讀經、聽經還不覺悟?不覺悟,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沒有真正去斷煩惱,你沒有在這上下功夫。

  我們再看第二段:

  【順理發心。】

  這個就深了,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這四句,要細說就是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再講得詳盡,那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由此可知,這個四句,理事境界無限的深廣。『諸法』是一切法,世間一切法、出世間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或者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樣都沒有漏,全部包括在其中。真相是什麼?『皆如幻夢』,跟《金剛經》最後總結,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一個意思。如果這個理明白了,實在講,理明白了就是事實真相完全了解。明了好!明了了,你的性德會現前。今天我們性德具足,跟諸佛如來一樣,為什麼不能現前?我們的真誠心為什麼不能現前?清淨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平等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障礙。障礙是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結,總歸納為兩大類,一類叫「煩惱障」,一類叫「所知障」,煩惱障是無始劫的貪瞋癡慢的習氣,所知障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讀經、研經有個好處,可以破所知障,你把這些真相搞清楚了,搞清楚才曉得是夢幻泡影,實實在在是一場夢,總要覺悟!

  如果我們冷靜去思惟、去觀察,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那怎麼不是個夢?想想我們小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少壯的時候,都過去了,一場夢而已。再想想去年,去年的事情比較近,清清楚楚都能記憶,那也是一場夢,過去了,不再回來。再想想上個月、上個星期,想想昨天,想想今天早晨到現在,能回來嗎?你能想想,你在這一生歷程當中你能夠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了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拼命營求,這不叫冤枉嗎?你那些妄想、希求你能夠求得到嗎?如果真能求得到,諸佛菩薩都要拜你做老師,你有本事,諸佛菩薩求不到,你能求得到。你一生當中所得的,你求也是這麼多,不求也是這麼多。所以我常勸初學的同修,有很多人問我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告訴他先讀《了凡四訓》,一定要把《了凡四訓》先念三百遍,讓你在這裡面能有稍稍的領悟,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求不到的。

  了凡先生知道命運之後,他心就定了,一絲毫求的心都沒有,為什麼?求不到!每年去考第幾名,命裡注定的,所以書也不念了。書不念,到那個時候怎麼會考?還是那個名數,命裡頭有的。你天天念書念死了,名次也不會提高一名,命裡注定的,這是真的。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有個同班同學,很聰明、很用功,我在學校裡面是頑皮的學生,不念書的。我在考試的時候,大概考試前十分鐘把書翻一翻,應付考試就行了。那是真用功,一天念到晚,名次也不怎麼高。我們這不念書的人,翻到那幾個題目,剛好就考那幾個題目,反而名次還比他高。所以那個念書的人氣死了,說我運氣好,他念了一大堆,剛好那幾個題目不曉得,你說糟糕不糟糕。他命裡注定的!所以,諸位《了凡四訓》真正念多了你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頭有多少財、什麼時候來,都是一定的。你不求,它到時候還是要來,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了凡先生身心清淨,沒有一個妄念,他是凡夫,不是聖人,我稱他作標准凡夫。我們都不夠標准,他是標准凡夫。遇到雲谷禅師之後,才懂得斷惡修善改造命運。命運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別人沒有法子給你改的,你要找看相的、算命的、改風水的替你改,那完全你受騙了,沒有那個道理。自己改,自己斷惡修善是真的改過,改造命運。

  所以這個裡頭有道理,有事實的真相,曉得福報是前生所修的,這一生你所享受的。一般講,這一生所修的,來生享受,修財布施,你得財富;修法布施,你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你得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哪個人不想求?都想求得這個果報,可是佛告訴我們,果是從因來的,你不修因,哪來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後面才有果報,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問,因果是不是也在諸法裡面?沒錯,因果也是在諸法裡頭。既在諸法,為什麼說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事實,因是能變,果是所變,善因就變善的果報境界,惡因就變現惡的果報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我們曉得這是夢境沒錯,有人天天作美夢,有人天天作惡夢,都是假的,但是在你感受就不一樣,善因他就感善的境界,惡因就感惡的境界。這是佛為什麼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現的境界不會現三途的境界,甚至於也不會現六道的境界,所現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美好!

  可是,即使是諸佛菩薩境界現前,也不可以貪戀,也不可以執著,這個意思就是講,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那你就是佛菩薩。享受是什麼?自在、隨緣。你要把這個境界以為是真的,要把它據為己有,那就錯了,那你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能不能真的據為己有?不可能,不要說外面境界你得不到,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我們現在曉得,我們身體是由許多的細胞組織的,細胞是剎那剎那在新陳代謝,變化不已。我們從一個小時前進到這個講堂,講完了一個半鐘點之後離去,來的時候這個身體,不是走出去的這個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換了好多,已經不是同一個身。身自己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你要想樣樣都得到,你豈不是叫夢想嗎?這叫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所以一定要相信、要理解,諸法皆是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如電,《金剛經》上說的。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現象,像早晨的露水,很短。這一點我們不可沒有警覺,警覺從哪裡看?你要細心、要留意,你看我們周邊的人,我們所認識的人。我每年到外面去轉一圈再回到此地,此地的老同修就有幾個走了,他那相續相就斷了,那個露水就沒有了。每到一個地方去講經,那些地方的熟人都有幾個走了,這是經上講的如露。看看這些人都走了,漸漸就輪到自己,還能跑得掉嗎?怎麼能不警覺!如電,那是更深入一層的觀察,剎那生滅,這是完全講的事實真相。現代科學相當發達,對於這個現象觀察得相當的透徹,有沒有物質存在?現代科學家已經不承認有物質存在,物質現象是什麼?波動的現象而已。這是近代這幾年,科學家發展到量子力學,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愈來愈透徹。科學為佛經做了個證明,使我們對於佛講的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確實證明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明了事實真相,決定不會造業了,我們的性德能現前,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可以現前,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也能得到這個受用。所以要曉得,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無』。這一切現象、一切諸法不能說它有,因為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不能說它無,它剎那剎那相續相存在一個短暫的時候。人活了幾十年,這幾十年是很短暫的時候他這個現相在,相續相在,所以不能說他無,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有,因為這個幻相沒有自性。

  『離言絕慮』,說到諸法實相,不但言語說不出、說不盡,就是我們的意識心也達不到。唯識裡面講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大,對外能緣諸法,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它的功能是最大,作用最大,唯獨緣不到自性。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它只能夠緣妄境,它不能緣到真心,它不能緣到真境。所以說「離言絕慮」,佛經上常講不可思議,就是這個意思。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

  你要把事實真相完全搞清楚,你的心量就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恢復到真性,恢復到自性。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

  底下括弧裡頭是個注解,「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故上句之意為,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這一句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疏忽了怕的什麼?錯會了意思,你墮在惡取空,那個毛病就更大,更嚴重。雖然知道萬法皆空,剛才講了因果不空,我們明白是一樁事情,契入境界又是一樁事情。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是解悟,解悟不管用,你沒有證得,必須要自己親證你才得受用。所以,解了以後要證。證,一定要斷惡修善,知道善惡都是假的,都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但是還要認真去斷惡修善,你才能夠契入境界。否則的話,你只聽說而已,你自己決定得不到受用。這個得不到受用,非常簡單、明顯的顯示出就是自在,你得不到自在,你在生活當中得不到隨緣之樂。隨緣就是法喜充滿,十大願王裡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樂趣你得不到。

  你能夠真正去做,你才能在生活當中,與十法界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才真正把你自己的生活契入到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歡喜,真是幸福快樂。你跟佛菩薩在一起幸福快樂,你跟妖魔鬼怪在一起也幸福快樂,這是你懂得恆順。恆順當中是順其幻相,夢幻泡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在天上不染樂受,清淨心,在阿鼻地獄不染苦受,沒有苦樂憂喜捨,這才叫真正得大自在。你還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你是凡夫,你的煩惱很重,業障很重,習氣沒斷,你不認真修不行,這是古人常講的「理可頓悟,事須漸除」。般若經上講這個道理,實在講聰明人他能夠體悟,能領會,可是事實上,一天到晚還是煩惱,還是有苦樂憂喜捨,這就不行;換句話說,至圓至高之理是明白了,六道輪回還是出不去!知道現在做夢,這個夢沒有辦法醒不過來,還得要繼續去做,那多苦。如何能從夢中醒過來?要靠真正的修行,真實的修行。

  所以煩惱跟善法也是沒有自性,佛在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煩惱跟菩提一樁事情,生死跟涅盤也是一樁事情,這叫入不二法門,你真正契入了。我們今天是在二裡頭,落在二、三裡頭,什麼時候入不二,你就證悟了,那就不是解悟,就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經上常說的法身大士,你不但是菩薩,大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所以見性見個什麼?就是見到一,就是見到不二。見到一,見到不二,就見性了,這就入一真法界。

  到這個境界之後,還要不要斷惡修善?還要。為什麼還要?做樣子給迷惑顛倒的人看,這叫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有很多人以為,世尊當年在世,六年苦行,到處參學,後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了。那是做樣子,表演給我們看的,其實他早就成佛了。他在《梵網經》上自己說出來,這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演這一套,是第八千次了,其實久遠劫就成佛了!示現成佛,還是示現八相成道,你看看他在世的時候,每天還著衣持缽到外面去乞食,都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無論他表演的是什麼身分,無論他表演的是哪種行業,都是給世人做榜樣的。那不是為他自己,是為一切眾生做表演的,這就是大慈大悲。他還要做出來,怎麼斷惡、怎麼修善,不單單是言教,他身教。做出樣子來教導我們,讓我們細心去體會,向他學習,這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從這些地方才稍稍體會到,大乘法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慈悲到極處!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無願三昧』是清淨心,就是經上常講的「大三空三昧」,我們在《無量壽經》曾經細說過,將來在後面還會講到。由此可知,斷一切惡,『悉斷』,「悉」是一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事上要做,要認真的做,做給別人看。這是講佛菩薩,他們斷惡修善都圓滿了,無惡可斷,也無善可修,那是到了真正清淨的境界,可是還要做出樣子出來,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斷惡,斷而無斷,無斷而斷;修善,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你去體會這個意思。他是做給眾生看的,無礙於他自己的清淨心,所以這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斷惡修善,示現種種苦行,所謂難行能行,永無終止的。為什麼永無終止?眾生無盡,佛菩薩示現就沒有止境。那我們會想到,佛菩薩這樣做是不是太辛苦,太勞累了?我們凡夫一定會這樣想,這是以凡情去想佛菩薩的境界,完全錯了。錯在哪裡?我們凡夫做事情會累,為什麼會累?因為有「我」,四相沒有破。我今天做了這麼多事情,應該很累了,愈想愈累。佛菩薩無我,做再多,誰累了?沒有累的人,所以不疲不倦。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的結語,「無有疲厭」,所以他不會疲勞,也不會厭倦。我們凡夫會疲勞、會厭倦,做一樁事情做久了就討厭了。說實在話,諸位同修現在年歲都不大,你要是到個八十、九十,說老實話,連吃飯都厭倦,都不想吃了。吃飯、喝水都討厭,何況其他的事情,這是實話,不是假話,不要說干別的事情天天干一樣的,吃飯都不想吃。所以會厭倦。會厭倦的,就是因為有我,執著有個我,他就會厭倦。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破了四相四見的,他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全都沒有了,所以才不疲不厭。這就是每天在這裡做、在這裡表演、在這裡示范,『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是清淨心。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大三空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如果他著相、有願,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從經義裡面不難體會,大三空三昧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念離相就是空、無相、無願,意思完全相同,境界也一樣。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心裡頭有沒有存「我度了很多眾生」?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著相、著見了。幫助一切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念頭,這叫「三輪體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契入這個境界。度眾生在哪裡度?先要度你的一家人,每天圍繞在你身邊的,你去工作,在公司也好,你去上班,你所接觸的這些人,你都要度他。怎麼度?表演給他看,你的工作很認真、很努力,你又不著相,心地那麼清淨,那麼樣有智慧,而不生煩惱,這就是度眾生。日久天長就被人發現了,「那個人,他了不起,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度他了。度眾生不是天天勸他念佛、勸他讀經,那個沒有用處的。你勸他讀經、勸他念佛,他先要看看你,你讀經、念佛你好在哪裡?還不是天天生煩惱!所以你要表現一個智慧、無煩惱,幸福自在快樂,他就會向你學習。為什麼你過得那麼快樂?我們過得這麼辛苦,就要向你請教。到他向你請教,你把這套理論、方法傳授給他,他也能在他的生活當中,在他的工作裡面,得到幸福快樂,他就得度了。

  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在周邊,周邊這些眾生不能夠影響他,你菩提心沒有!這個很要緊。雖然這麼做,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度得了眾生。存個心「我要影響別人」,存個心「我要幫助別人」,已經壞了,你已經著相了。這裡面境界非常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然後如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兩句話不必細說,《金剛經》上講的。

  【如是發心,功德無邊。】

  『功德無邊』是真的,不是贊歎的話。為什麼無邊?因為你沒有分別執著。你一有分別執著,功德就有邊了,邊就是界限,就有界限了。愈是分別執著嚴重,邊界就愈縮小,剛才講了,現在一般人界限很小,再容納一個人都不行,都容納不下,他這個界限就那麼小,小得真可憐。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邊界就沒有了,就破了,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功德確實是無量無邊。

  【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這些話都是真實的,絲毫的功德,再微小的,它稱性。所以諸佛菩薩布施一分錢,功德無量無邊;凡夫今天布施一百萬、一千萬,功德很小,一點點。什麼原因?因為他有分別、有執著,自己劃了很多界限,突不出他的界限,道理在此地。菩薩布施一分錢,他沒有界限,所以他那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何打破這個界限,界限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見四相,只要四見四相不破,你就永遠在六道,你的福報不會超越六道,六道是界限。所以凡夫有的心量大,不想自己,想社會、想國家、想地球上一切眾生,還都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為什麼?你沒有破四相四見,你還是有我、還有人,所以你的功德、積的善都有界限。實在講,一個凡夫能夠想到國家、想到民族、想到一切眾生,很了不起了,可是在佛法眼光看還很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才知道破四相四見,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才跟虛空法界相應,那個功德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說不盡。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0

  請掀開經本,從第十一頁第三行,第十五段看起:

  【觀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一大段是說明本經的宗趣。所以,此地只取《觀經》三福最後一條,就是第三條,把前面兩條省略掉了。《觀經》是《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修學佛法的基本科目。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的分量非常的重,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的基礎就是這三條。這個地方雖然沒寫出來,也得把它念念,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四句是人天的福德。我們想,假如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學佛?怎麼能成佛?所以你要想學佛、成佛,先要把人做好。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是二乘福,就是二乘人的福德。二乘是講聲聞、緣覺,通常佛法講大乘、小乘,這屬於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所以也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能夠修學大乘。第三條是菩薩的福德,所謂大乘菩薩的福德,他必須要修學的,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一句裡面,重點還是在「發菩提心」,說明本經的宗趣確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後面還引用了不少。「深信因果」這一條很容易引起初學人的疑惑,我在最初學佛,這一句就困惑了好幾年,找不到答案。因為它講的是菩薩,他不是普通人,如果說「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條,我就沒有疑惑,它擺在第三條,難道菩薩還不能深信因果嗎?連我們凡夫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曉得,為什麼菩薩不曉得?這就變成一個問題,多少年找不到答案,以後講《華嚴》的時候才明白這個意思。原來此地講的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善惡報應的因果誰不知道!這個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許多的菩薩都不知道。跟菩薩講他都不能接受,這就是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凡夫難信,菩薩難信。把這一句才搞明白。

  「讀誦大乘」,讀是對著經本,誦是背誦,不需要經本,念得很熟了,可以能夠背誦。大乘經要常常讀誦,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將這些大乘重要的經文列入早晚課誦,也是根據這一句的教誨而來的。要常常讀,不讀就忘了,凡夫非常健忘,三天不讀,都忘干淨了,面目全非了,所以讀誦非常重要。讀誦的意思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誨。因此,早晚課誦是我們修學決定不能缺少的。但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修學的目標也不相同,你看現前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你問問他為什麼學佛?多半求的是人天福報。目的不相同,我們依據的經論就不一樣。我們修淨土的同修,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想在這一生一定要求得西方世界,我們的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是這麼個目標,這是跟許多學佛人的目標不一樣。他們所求的,自以為很現實,我們求生淨土,他們眼光當中這是很渺茫的,不切實際的。其實他這個想法、說法恰恰顛倒,誰不切實際?求人天福報的人不切實際。為什麼?我們到現在總算是明白了一些,人天福報是假的,是不長遠的,非常短暫的。費那麼多精神,費那麼多時間,求得極其短暫的果報,這不值得,這個才叫真正不切實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福德是永恆的,《無量壽經》上講得非常詳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利益就是你得無量壽,所以古人講,西方世界無量的功德,壽命是第一德,最主要的一個。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意思無量光、無量壽,光是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我們求的是這個。

  因此,我們的課誦跟一般課誦稍稍有差別。古人所定的課誦本,適合於那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社會純樸,人心厚道,妄想雜念很少,所以一般通用的經咒就能夠得利益,這個利益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現代時代變了,不一樣了,三十年前,我們沒有聽說過環保這個名詞,沒聽說過,三十年後的今天,環保的意識連五、六歲的小朋友都知道。這的確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那就是人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乃至於我們生理的污染,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所以才喊著環保。環保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一定要清楚,收不到效果的。為什麼收不到效果?佛講得很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境,人心清淨,環境保護才能收到效果,人心不清淨,決定收不到效果,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人心的污染,就是貪瞋癡慢的增長,現代這貪瞋癡慢是加速度的增長,比起古人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古時候的人,說實在的話,他們在生活上很容易滿足,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他就滿足了。所以他的生活很快樂,知足常樂,他沒有希求。現代人苦,苦不堪言,億萬富翁天天都苦得不得了,沒有樂受,為什麼?不知足。不知足的人永遠是苦,佛經上常講可憐愍者,什麼人最可憐?不知足的人最可憐。什麼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快樂。現在的教育,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教人不知足,沒有教人知足的,你說這怎麼得了!

  因此,以往那些朝暮課誦,現在收不到效果。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依照淨宗的經典,重編一個課誦本。我們早課,讀誦《無量壽經》第六品,讀四十八願,晚課讀誦《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讀這一段。早課這一段,我們學阿彌陀佛的心、願,阿彌陀佛存什麼樣的心,阿彌陀佛發什麼樣的願,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向他學習,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晚課這段經文裡面,佛教導我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哪些是應該要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就是古德常講的持戒念佛。這段經文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戒律,不但有理論,而且還有原則、有綱領,我們必須要遵守。佛叫我們做的,我們應當認真去做到,佛不許我們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樣我們的解、行跟佛也相同。早晚課的目標,就是我們心、願、解、行要跟阿彌陀佛相同,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就決定往生。

  諸位必須要知道,超越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難事,沒有比這個更難的。這樣難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得到。世間的富貴那叫雞毛蒜皮,微不足道!試問問,這世間的功名富貴能不能得到?當然可以得到,你得到最高的,底下就統統得到。世間人愚癡,只求眼前的富貴,求近的,近的可以得到,遠程的你得不到。我們這個修行法,全部都得到,他得到的是太少了。你要仔細去觀察,細細去思惟,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給我們的利益是真實的利益,永恆的利益,廣大無邊的利益,所以一切諸佛才贊歎。這個「讀誦大乘」,我們制定早晚課誦的目的在此地,這是大家要認識清楚的。

  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我們曉得現代在這個時代生活相當不容易,我們生活、工作、環境給我們很多的壓力。實在講現代人很可憐,比起過去前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來講,可憐太多了。不要認為科技在發達,科技發達對於人類沒有什麼好處,帶來的便利固然是有,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實在得不償失。以我們日常生活上的來說,飲食,我們今天的飲食比不上古人的飲食。不要說遠了,三、四十年以前的生活我們就比不上。這是諸位粗心,如果你細心你去觀察,三、四十年以前我們吃的蔬菜跟現在吃的蔬菜,不是一個味道!現在的蔬菜是化學培養出來的,味道都變了。看起來比從前的菜長得好看,可是不是味道。最明顯的比較,到中國大陸你們去觀光旅游,你看看他們那個蔬菜,同樣的是白菜、青菜,你去吃,味道不一樣。為什麼?大陸上還沒有化學肥料,還是從前老方法種植。

  你們吃肉,肉的味道也不一樣,你到中國大陸上吃雞肉、豬肉,跟美國的味道不相同,跟台灣的也不相同。為什麼?他們那些雞、豬都是養在外面的。所謂科學先進的這些國家,這些雞跟豬都是關在籠子裡頭的,生下來就關在籠子裡面飼養,還要給它打針、打荷爾蒙,叫它趕快長。我在台灣才聽到,有些同修告訴我,他說豬六個月就殺了,你說長得多快,雞只有六個星期,都是用化學藥物促進它的生長。所以你吃了這些東西,長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以前李老師講,現在人哪裡是在吃飯,三餐服毒!你說現在人過得多可憐,哪裡是人的生活!現代人都在魔掌之中,哪些是魔?那些農夫種菜的是魔,養雞、養豬的都是魔,你們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天天叫你服毒,他都給你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都叫你過不正常的日子。還自以為現在科技進步,天天在誇耀,這叫迷惑顛倒!穿的衣服,以前的衣服,夏天是麻的,冬天是棉的,現在是化學尼龍,叫你長皮膚病。所以細心觀察,我們現代的人沒有從前人幸福、沒有從前人過得快樂,以前真的是過人的生活,現在過的什麼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你要是不仔細觀察,你不知道我們現在處在什麼環境裡頭。

  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特別重要的,修大慈悲心、修清淨心,清淨、平等、慈悲能解毒。你說靠藥物來解毒,靠不住,藥物都有副作用,解這個毒,給你加入那個毒,永遠化解不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清淨、平等、慈悲。這部經在修學綱領上,就是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所以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我們讀誦不必念別的,念《無量壽經》就好。

  三福,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裡面,前面十句,一直到「讀誦大乘」這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教導我們自己應當怎樣修學。最後一條,是教我們要勸勉別人,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把這些利益介紹給別人,與一切大眾共享。再看底下這一條:

  【觀經曰,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上這一段經文也非常重要。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三輩往生必具的條件,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佛在經上沒有細說,《觀無量壽經》上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菩提心,佛在《觀經》為我們補充出來。所以,《觀無量壽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菩提心一般也稱為三心,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三心是一心,一心為什麼說之為三?一心有體、有用,至誠心是本體,是菩提心之體,下面兩條是它的作用。作用為什麼說兩個?一個是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自受用跟他受用;換句話說,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一切眾生,對自己跟對一切眾生,就是心理的作用。實在說儒家也講這個,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儒家講心講兩條,誠意、正心。誠意,實在講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就是誠意,而把深心跟發願回向心合起來,叫正心,這個心用得正,沒有偏、沒有邪。佛講得詳細,把它的作用,自受用跟他受用分開,儒家把自受用、他受用合在一起。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為我們解釋菩提心,他也是講了三條,也是講三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深心」,跟這裡一樣,第三個叫「大悲心」。我們把論跟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經上有說直心是道場,我們的心直不直?有很多人自以為我很直,有什麼說什麼,心直口快,他很直。那個直心不是菩提心、不是真心,用這個來解釋就好了。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才叫直。直的意思是當中沒有委曲之相,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如果有委曲的相那就不直了。什麼叫委曲相?我們今天能體會的是很粗的觀念,極其微細的我們體會不到,極微細的委曲相我們不曉得,什麼?起心動念,念頭一生,心就委曲、就不直了。直心是在什麼狀態之下顯示出直心?沒有一個妄念,那個心才叫直的。所以,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意思,誠心,他給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可見得心裡面才動一個念頭,就不誠了,何況真誠到極處!所以至誠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法裡面講真如本性,那才是至誠心,才是直心。

  從體起用,這個心它起作用,起作用,對自己是深心。深的意思,古大德給我們做了最淺顯的解釋,稱之為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心就叫深心。這個說法是粗說,但是接近於深心的義趣,我們能夠念念好善好德就很好,就非常難得,那你決定可以做到斷惡修善,因為你好善好德。歡喜求真理的心,我們用現代的話說,歡喜追求真理,這是深心。在佛法裡面講,志求無上道,立的志願求無上道、求無上菩提,這才是真正的深心;也就是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圓滿的深心。對人、對事、對物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表現就是回向發願心。回向,是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不是自己享受,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是回向。發願,這個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這是大慈悲心。

  這三個合起來叫菩提心,所以我們看到古德著述裡面常講,三心圓發,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講的發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圓滿的發出來,這叫發大菩提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你具足大菩提心,再能夠一向專念,哪有不生的道理!一向專念,向是方向,這個法門是指方立相,向往西方極樂世界,仰慕阿彌陀佛。我們一生當中不求別的,專求淨土、專求彌陀,這叫做一向專念。這是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的條件。

  【菩提心義雲,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所謂心者志之根,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有志願,有志竟成。如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一生必然是一事無成。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我們在世間,這一生當中想做些什麼、想成就些什麼?如果你有方向、你有目標,就是你有努力的目標、方向,你會有成就。學佛也是這樣的,佛法浩如煙海,經論、法門很多,我們學哪一門?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如果依照自己的願望選擇法門,就確定方向、目標,認真努力去做,沒有達不到的。最怕的是一生當中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個方向,這就好像人在大海裡面失掉了指南針,不曉得往哪裡走!

  菩提心非常重要,這是根本的根本,『成佛之本』。依《觀經》的三心修學很好,依《大乘起信論》也很好,實在講,經論所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學佛要修至誠心,不但是佛法,世間儒家都教人修誠意,也都是講要修真誠。那麼一切眾生至誠心為什麼不能現前?他有業障,障礙了菩提心,實在講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心,本來如是,被障礙了。被什麼東西障礙?煩惱障礙了,知見障礙了,知見在佛法裡面叫所知障,你知道的東西太多,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幾時能把這兩種障礙破盡,那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無智亦無得」,無智,所知障破掉了,無得,煩惱障破掉了。你聽到這兩句話很不高興,「我要知,我要得」,就是你要煩惱、要所知障,那就沒法子了。

  儒家跟佛法都看到這一點,孔老夫子了不起,佛法沒到中國的時候,你看他的見解跟佛沒有兩樣。用什麼方法破二障?儒家是格物、致知,我們佛法講斷煩惱、破所知障。格物就是斷煩惱,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貪瞋癡慢這些煩惱,格是格斗。所以儒家講用克己的功夫,要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的障難克服住,他用這個功夫。所以「格物」兩個字,古人有很多講錯了,以為格是研究,古人拿竹子來做格物,天天研究竹子,研究幾十年也得不到一個結論,那是不懂得夫子的意思。解釋為與物欲來格斗,好像最早講的是宋朝的司馬光,他這個解釋,問題真的解決了。也就是要把物欲斷掉,你要真的下一番奮斗的功夫,離開五欲六塵,除去貪瞋癡慢,然後才能達到誠意。致知,知是真實的智慧,破所知障。兩種障礙除掉了,你的意才誠,你有這兩種東西,你怎麼可能有至誠心?沒有至誠心,你的菩提心從哪裡發?諸位同修,這個地方萬萬不能疏忽,這是大問題,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什麼許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就出在這裡。天天掛在口皮上發菩提心,而知見不能斷、煩惱不能斷、外面一切誘惑不能斷,你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縱然做到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而致知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般若經上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明了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你自然就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斷所知障,放下是斷煩惱障,你的真心就現前。真心現前,表現在生活裡面決定是好善好德、決定是發願回向,起心動念一定是為一切眾生,絕對不會為自己動一個念頭。這個時候你就曉得菩提心起作用了。如果念念起來還想到自己,那是凡夫心、那是輪回心,不是菩提心;以輪回心一向專念,還是搞六道輪回,往生不了的。所以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小問題。

  『成佛之本,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就是了生死、成佛道,這是大事,大事因緣就在發菩提心。所以《觀經》三福,菩薩福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如果你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才曉得這兩句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修學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深信因果他就一向專念了。

  【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裡面所引的許多經論,我在此地都沒有詳細介紹,我們只著重經論裡面所說的義理。經論的來源這是些常識,諸位要是需要了解的話,可以查經,大概在佛學大辭典裡面都有。專門介紹的,有《佛書解說大辭典》,此地好像沒有,缺少這部書,可以想方法到台灣去買一套來。許多的經論你要查它的來源、作者、年代、裡面簡單內容提要,《佛書解說大辭典》講得最詳細。同修們想知道,你就可以去查考,我們在此地省略,就省掉許多的時間,我們著重在義理、著重在修學的方法。

  『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這句話我們能夠相信。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本性,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他說得好,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此地所說的。何期自性這四個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想到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一切法,一樣也沒有缺少過,樣樣都具足,這就是一切諸佛的功德法。這裡面引申的意思,包藏一切眾生的功德法,也都包括在其中。這一切功德法,給諸位說,迷了就是煩惱,悟了就是功德,功德法跟煩惱法是一不是二。所起的作用,我們感受不同,就是迷、悟不一樣,悟了,感受是功德,迷了,感受是煩惱。這正是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跟煩惱是一不是二。這是性具的,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我們佛門也叫做性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可是現在迷了,迷了要想性德再起作用就要靠修,所以一定要有修德,修德來開發性德。那個修必須與性德的原理原則相應,性德才能夠起作用,如果我們所修的,跟性德原理原則相違背,就永遠不能使性德現前。這在前面我們提的綱領,也跟諸位說過了。

  性德是什麼樣子?從內在裡面來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違背,我們的性德永遠不能現前。如果與這五條相應,只要努力去修學,性德就能夠現前,這是在內心。表現在外面,在生活裡、在工作裡、在處事待人接物裡,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性德。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符不符合這四個條件?果然符合,你是在真修行,你在真做。果然符合,給諸位說這就叫念佛。佛是什麼?佛是真心,就是前面所講的,那九句都是佛之心、佛之行,你真念佛。念佛不一定要嘴巴裡天天掛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這個心起心動念跟那個完全相違背,那不叫念佛,那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念的是一句空的口號,實質上完全不相同。真正把這九句做到,你一生當中一句阿彌陀佛也沒有念,你是天天在念佛,你念佛從來沒有中斷過。你的心是佛心,你的行是佛行,你只要動一個念頭「我要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上品上生。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頭講得很好,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一生沒有念過佛,臨終就念一個「我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就行了,他就能去得了,臨終一念就能往生。他為什麼能往生?因為他的心是佛心、他的行是佛行,這樣的人臨終一念能往生。所以不要誤會,每個人到臨命終時念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往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所以這個心具足一切法。

  『若修證出現』,你一定要修、一定要證。修,所謂修行,行是行為,行為裡面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這是心的行為;我們的言語,口的行為;我們的造作,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佛法把它歸納身、語、意,歸納為這三大類,那就一條都不會漏掉。這三大類的行為有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的標准就是經論裡面的教訓,我們把這些教訓歸納作簡單的綱目,像我們在起心動念上大原則、總綱領,我們提出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總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個綱領相應,這是正確的行為;與這個綱領不相應,那就是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錯了,依照這個綱目修正過來。落實在生活當中,更詳細一層的綱領,就是經上所說的,像《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這六品經裡面所說的,說得詳細。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希望把它念熟,能夠在生活裡面、在處事之中,起心動念都能夠記住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不能違背,這叫做修行。

  修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證。什麼叫證?初學佛的人提到證果,都覺得這個名詞很玄,其實是很簡單的。證,佛在經上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我們在生活當中都證明、都實現了,那就叫做證。換句話說,你要沒有完全做到,你不會真正了解,你做到了,你才了解它裡面真正的義趣。譬如我們講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你永遠不會懂得清淨心三個字的意思,你沒有辦法體會到其中的境界;必須自己做到,你才完全明了,古德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杯水在這裡,你問它燙不燙?我說不燙,你永遠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味道,不知道,你嘗一口你才了解。意境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傳達的,一定要自己做到。佛跟我們說的統統都能做到,那就證了。在學習的時候叫修,做到之後就叫證。證得了,你的生活、你的受用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叫做「出現」。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都出現了,你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出現,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現在聽說,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也會說,但不是自己境界,這是沒有證得,沒有真正去修,沒有證得。既然是自性變現的,諸位想想,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六根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眼的見,盡虛空遍法界你見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眼的能力很可憐,這個書本擺在我面前能看得見,要是把書本放在後面我就看不見了,本能喪失掉了。如果能力完全恢復,不要說經本擺在我們面前能看到,放在西方極樂世界,我看這個文字也就在面前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盡虛空遍法界極其微細的東西都看得清楚,今天我們看原子、電子、粒子,不需要用儀器,眼睛就看得很清楚。能力的恢復。時空突破了,我們今天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空間突破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空間的障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當中的隔礙就沒有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他看得清楚、他聽得清楚,他的耳根的能力恢復了,聞性。六根的能力統統恢復,我們稱之為神通廣大,那真的是廣大。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佛經上所講的十萬億佛國土,我們動個念頭就到了,不需要一秒鐘,動念就到了。為什麼會這麼快速?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明白這個理論,然後佛講的這些事相我們想想是可能的,這是講你的能力恢復了。換句話說,你的障礙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所以諸位要曉得,智慧、德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從外面去學,學不到的。

  能力逐漸恢復,就是你的障礙逐漸減少了。譬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須陀洹,我們講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所證得的、修證出現的,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他的能力,眼恢復了一些,耳恢復了一些,就是天眼、天耳,他有這個能力了。眼可以看穿牆壁,他有這個能力,他的聽力比我們就高了很多。實在說,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眼所見的光,光的波長短不相同,我們眼的能力,就在各種不同光波裡面只能看到這一段,比這個波長的我們看不到,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到。現在利用科學儀器,可以偵測到一些比較長、比較短的,接近我們眼的功能的光波,我們能發現到。像X光、紫外線這是光波短的,我們能夠發現到。假如我們眼的能力恢復了,這些波度我們都能看到,牆壁可以透過了,牆壁外面我們能看到,甚至於幾百裡外、幾千裡外面的東西我們都能看到,這所謂天眼開了。這是煩惱稍微少一點點,他能力就恢復一點。聽力也是如此,幾百裡、幾千裡以外的音聲能聽得到。所以,你的煩惱少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

  到第二果,小乘的二果,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麼?知道自己前生,自己前世的狀況能曉得。有他心通,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你能知道。實在講這是本能的恢復,一點都不稀奇。到第三果,心更清淨,煩惱障礙就更少了,得神足通,神足通也叫如意通,可以變化、可以分身。到那個時候,我們從美國回台灣,不要買飛機票,你想去的時候,這裡身沒有了,那邊身就到了。就像《西游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個變化是神足通,他能夠變化、能夠分身。到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統統都斷盡,叫漏盡通,心才叫真正得清淨。前面那些清淨是少分的清淨,並沒有完全清淨,到達阿羅漢才是完全清淨,煩惱障斷盡了,但是所知障沒斷。所以修證,真的是一分功夫它就一分效果。到如來果地上,那是煩惱、所知統統斷得干淨,智慧德能圓滿的恢復,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那真是應念所得。

  『則為一切導師』,這個時候可以為九法界眾生的導師。導師是佛,你有能力教導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包括菩薩,從菩薩、聲聞、緣覺,底下六道眾生,九法界的導師,你有能力,就是佛有這個能力。『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密是深密,我們佛經裡頭有部經叫《解深密經》。諸位要曉得,佛法講密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法裡頭沒有秘密,樣樣都是公開的,絕對沒有秘密。但是有些理太深,實在不是淺學、初學的人所了解的,那叫深密,所以密是深密。嚴是莊嚴。密嚴土是什麼?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密嚴土,《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密嚴土,無量的莊嚴。你要問它的道理,道理太深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所讀的,四季常春?這種景象是我們所向往的,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氣象變化、生物的新陳代謝,為什麼會有這些生滅現象?西方世界所展現的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人無量壽,花草樹木都是無量壽,花常開,永遠不謝。這個裡頭道理太深,所以稱之為密嚴土。密嚴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本性圓滿顯現出來的境界,我們稱它做密嚴土。

  『不起於座』,這個座是講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一切佛事都成就了。佛事就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情都圓滿的成就,他不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想做一個事情,是凡夫。不需要起心動念那怎麼成就?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佛在經上講這個事情,實在是很不好講,所以佛舉例給我們說明,譬如擊鼓。我們擊鼓的時候,鼓就發出聲音,我們擊是有心,鼓發出聲音是無意,自然的。眾生有感就好像眾生擊鼓,自性的回應,就是真心起用,就是「不起於座,能成佛事」,他自自然然感應道交。不是我們眾生起個念頭,佛馬上就知道,佛要來怎麼幫助我,那完全是用凡夫心來測佛菩薩的境界,都想錯了。凡夫雖然有心,佛是決定無意,無意才是平等的、才是清淨的。佛要起心動念,佛的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大慈悲心就沒有了。他永遠是清淨、平等的,永遠不會起心動念,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