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1-5集)


 2019/8/22    熱度:3623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宣講《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在這個教室,我們從今天開始,一直到九月十八號,每一個星期有六堂課,星期一至星期五,我們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半到十點,星期六是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半,這樣連續大概有十二個星期一百多個小時,所以我們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講是足夠了。我們用的經本,今天也都帶來了,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本,同修們拿到之後可以帶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讀誦,來聽講的時候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個小本子是概要,《無量壽經》的概要,是從前講經所謂的玄義,也就是沒有講經文之前,先把這一部經的概要給諸位提出報告,使大家對這一部經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再進入經文的研究探討。因此,我們這一次講演就從概要開始。這個經本諸位帶回去,這個本子我們送到此地來的不多,大家帶去也沒關系,希望來聽經的時候再帶來。因為這個本子不多,經本很多。

  好,我們掀開這個概要的第二面。《無量壽經》在台灣、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國,我們都講了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聽過許多的錄音帶。這個聽多了,我相信諸位能夠體會到每一次所講的,每一遍都不一樣,當然這一次講的跟以往的還是會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這就是經典,跟學校的教科書不相同。學校的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只有一種講法。而佛教的經典,無論是哪一部經典,它這個內容可以說都是深廣無邊;換句話說,它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略說、也可以廣說。

  究竟我們要用哪一種講法?實在講,這必須是講經的人他自己的修養、他自己的領悟,像凡夫講跟阿羅漢講,當然不一樣;阿羅漢講跟菩薩講,絕對不會相同。由此可知,我過去雖然講過很多遍,為什麼後面講的好像比前面講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講演都是盡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這個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於是這個經典的講解,也就是後後勝於前前,總是後面一遍一定要超過前面,於是後聽的人福報是愈大。這是事實,決不是吝法,佛法講演它確實有這個情形,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個講義是在「圖書館」第一次宣講的時候所講的,是七年前編印的。第一次宣講是七年前,這也可以看到《無量壽經》在海外弘揚的歷史;在這個以前,在台灣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次;這個第二次,我們就編這個講義來宣講了,所以七年前在台灣算第二次。以後在許許多多地方演講,我們還是以這個講義作依據,今天我們還是用這個本子。

  這個講義的編寫,前面第一大段是講因緣,這個我們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當時情況來說的。我們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緣的簡單的報告。所講的數據,編寫這個數據,以及演講全經的這個依據,都是根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版本以後會跟諸位詳細報告。這個批注最初只依據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綱,也就是眉注。我們這個大本子,這個裡面的批注是李炳南老居士親自寫的,他是用毛筆寫的,這就是民國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講經所寫的這個本子,我們將他這個本子影印出來,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紀念。另外,就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這個批注已經流通得非常之廣泛了。

  同修們多數看到的還是老居士這個初版,因為早些年來他送給我這個本子是初版,我們帶回台灣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將這個批注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訂,所以他有個修訂本,這個本子也交給我了,現在在台灣作版也印出來了,這是個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這是我們佛門很大的一個損失。這個本子,我們就修訂本出版,我們計劃印兩萬冊。依照我們過去印經的經驗,最困難的是校對,錯誤總是在所不免,甚至於對了七、八次十幾次還是有錯誤。由於這個經驗,我們這個兩萬冊先印五千冊,流通送給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後,發現有錯誤通知我們,使後面這個一萬五千冊統統能把這個錯字改過來,希望它沒有一個錯字,這個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傳了,將來別人要印,照這個本子影印,就不會有錯誤了。

  第一次在「圖書館」宣講是依照兩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參考數據,以後我在每一個地方宣講,甚至於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第二次講的,也是在今年講圓滿,總共講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個半小時,跟我們這一次的時間相當。這一次宣講就沒有依照他們的批注了,我想他們既然有批注,諸位可以作參考。他們兩位老人家沒有講到的,我這些年修學的心得體驗,特別提出來給諸位報告,提供諸位同修作一個參考,所以可以說我們這個講座是研習報告。經文裡面的名詞、術語、典故,我統統把它省略掉了;因為那些批注裡面都有,可以在批注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時間。關於概論的部分,依然用這一個綱領,就是今天給諸位這個小冊子。

  首先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法,不能夠誤會。佛教究竟是什麼?現在在整個世界,每一個社會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換句話說,現在的佛教確確實實是變成宗教了。為什麼我說它變成宗教了?因為它原本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因此,我們對佛法的探討,首先要認清它的本來面目。

  在現在的社會裡面,可以說佛教有五種不同的型態存在當前。第一種,就是剛才講的,它變成宗教了。第二種,它變成學術了,有不少人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佛經哲學,它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第三種,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們才看到的,它變成邪教了。宗教跟學術,說實在話,不至於害人,雖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圓滿的修學目標,還不會有太大的傷害。這個變成邪教,接觸到之後會深受其害。第四種,這是近代,在最近幾年這個佛教變成作秀了,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講經說法也變成表演了。第五種,就是我們要認真修學探討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而沒有變質的這個教義。這是什麼?實在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

  我們中國古人喜歡簡單,無論是文章、是言語,要求的標准都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詳細明白。中國人怕麻煩、怕啰嗦,所以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簡稱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現在為了怕大家對它誤會起見,不得不多加兩個字「佛陀教育」,你看到這個名詞就不至於發生誤會了。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今天接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要認識清楚。

  佛教本身稱宗教,而所稱的宗教跟我們今天所講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它的教義非常的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完全學習接受的,於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就將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個完整的大學裡面分院系,你只要學一個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這個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個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經、一個法門也決定能成就。為什麼稱為宗教?這個「宗」是專指禅宗,禅宗的教學法很特別,跟其它的宗不相同;這個「教」就是禅宗以外九個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門教下」,那個宗門的「門」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這就稱「宗教」。所以佛門稱宗教,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意義不相同。

  為什麼佛法又把它這樣子分作宗門教下?剛才講了,它的教學手段不一樣。這個宗門,它不從文字下手。禅宗以外,無論哪一個宗都是從經典下手,經典就是教科書;換句話說,它從教科書下手。禅宗不要教科書,所以說「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它這個手段跟一般教學完全不相同。禅宗是悟了以後再讀經的,沒有開悟就不必讀經。其它宗派修學方法都是從經典下手,從經典裡面慢慢來開悟,所以這個叫漸悟;禅宗是頓悟。但是禅的根機不容易,必須很聰明,根性很利,所謂上根利智;要拿我們現代話來說,那是天才兒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經過這個次第,他能夠躐等的來修學。所以禅宗教學跟教下不一樣,是這樣一個分法的,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給我們什麼?它的目的、宗旨何在?這是我們首先要探討的,然後我們才知道這個教育我們應不應該學習、值不值得學習。佛教的教學,宗旨內容要用經典裡面的術語,就是「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這就統統包括了;換句話說,佛法教學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因為我本人以外,以外還有許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環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屬於環境,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除自己身外的統統是環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講的、所探討的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如果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這才知道這個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學。

  我們常常聽佛門裡面講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薩。迷悟個什麼?就是迷悟自己與生活的真相。我對於自己、對於我的環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如果對自己、對於生活環境不明白,還是迷惑顛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薩不過是一個明白人而已!對於自己、對環境明白;凡夫對於自己、對於環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與佛沒有兩樣。所以佛法對於整個大宇宙的觀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為什麼平等?因為本來平等,事實上就是平等,絕對沒有高下。這是佛法教學的內容,我們一定要清楚。

  我們現在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真相確確實實是迷,那要怎樣才能覺悟,怎樣才能真正明了?佛有一套方法教給我們,幫助我們明了,幫助我們覺悟。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只是提供經驗、方法;因為他從前也是個迷惑人,他開悟了,他明了,他把他覺悟明了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他不能幫我們開悟。怎麼樣才能開悟?還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證,統統還得靠自己;離開自己,誰也幫不上忙。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真話。

  所以佛法號稱「無依道人」,學佛的人沒有依靠,不能依靠別人,佛菩薩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給我們要靠誰?靠自己。所以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只教導我們,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師,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舊是枉然,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這才是真正傳統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國,這一千多年來都保持這個傳統。變成了宗教,說實在話,最早變成宗教是日本。以後我們自己這個佛教逐漸逐漸也變質,現在社會上,我們所看到這個佛教的儀式確確實實是宗教,這個也不能夠否認的。可是我們了解這一些事實的存在,我們自己如何選擇,這是智慧,這個也是經典裡面講的福德、因緣。

  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這一部經論,這是佛教十個宗派裡面的淨土宗。十個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詳細的介紹,有專門介紹的書籍很多。簡單的講,在整個佛法裡面,有三個宗派可以說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與它都有關聯。第一個是律宗,就是戒律,無論修學哪一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總不能不守戒律!這個律宗雖然它是一個獨立的宗派,實際上它是共同科目。當然有專研究律宗的,那就變成這一個宗派了。但是任何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都必須接受戒律,遵守戒律,所以它是佛門的共同科目。另外一個是法相唯識,法相唯識是講的理論,也是任何一個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論的基礎。第三個共同科目就是淨土,淨土是歸宿,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禅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師定的禅門清規,這是唐朝時代禅宗第八代馬祖道一和尚,我們稱他馬祖,他俗家姓馬,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師,我們稱他作馬祖,不是台灣媽祖廟的媽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個劃時代的創始人。因為佛教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一直到中國,佛教沒有共修的,沒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學的。只有佛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來聽經,來上課;上完之後,個人修個人的。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如果說是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禅七,那是大事!經典應該有記載。查遍《大藏經》,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打過一次禅七的、打過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個人修個人的,佛從來不干涉,也從來不過問,個人修個人的。只有上課聽講,你有疑問的時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一生都從事於教學的工作。

  早期的人,無論中國外國,這個世界上人口少,資源也很豐富,生活能過得很自在。人很老實,很真誠,所以接受到佛法,說實在話,個個都有成就。傳到中國來之後,從漢到唐七、八百年,這個法傳久了,逐漸逐漸就變質了,於是大家對經典研究討論很喜歡,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決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馬祖跟百丈禅師這兩個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這個修學的弊病。提倡什麼?提倡共修。當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制度。譬如我們淨土宗最早的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結蓮社,「東林蓮社」,這個比百丈禅師早,但是它沒有形成一個制度。百丈禅師跟馬祖建立了叢林的制度,就好像我們這個一般教育,從私人教學變成有完整制度的一個大學,中國的叢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學。

  我們現在叫大學,那個時候叫叢林,名稱不一樣,裡面內容是完全相同的,組織結構都相同。叢林的主席叫方丈,相當於學校的校長,維那師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他們的職權確實是如此的,這個管教學的、管訓導的、管總務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個綱領執事,分這三個單位,名稱不相同,職權完全相同。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完整佛教大學,這是從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這樣建立之後,這就集合全國的精英,大家在一塊共同修學。所以往往一個叢林裡面有幾千人、幾萬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叢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眾靠眾,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懶,大家在一塊兒,彼此互相看著、互相勉勵,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別人精進,自己不如人,慚愧心生起來了。所以這個制度確確實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後日本的佛教、韓國的佛教,在中國留學者也把這個制度帶回去了。所以這個可以說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師這是禅宗的大德。禅宗的叢林,我們看它朝暮的課誦,它晚課也念《彌陀經》,臨死的時候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門,最後也回歸到淨土。這個教下其它不同宗派的,求生淨土,那就太多了,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這是智者大師帶頭的。所以淨宗是佛教的歸宿,這是我們從中國佛教史裡面看到的事實。

  如果從一切經典裡面去探討,你就更能夠覺察到,就像古人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歸到淨土。淨土的經典,在各宗來說,它的經典最少,少就容易學。在過去,淨宗依據的經典只有「三經一論」,這個三部經都不大,最大的就是《無量壽經》了,其它的《阿彌陀經》,諸位看到的,那比這個少得多了,《阿彌陀經》恐怕比我們這個小冊子還少;《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比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也要少;《往生論》也不長。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據的經典很少。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淨土五經,這五經從哪裡來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在前清鹹豐年間,鹹豐是慈禧太後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後,是鹹豐的西太後。我們講鹹豐很多人不知道,說慈禧太後這名氣很大,沒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離我們不算太遠。鹹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我們將來這裡面還會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學家,對於淨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把它附在三經的後面,這樣就變成「淨土四經」了,四經是這麼來的。所以諸位將來讀古書,有時候看到淨土四經,這樣淨土才有了四經。

  他把這一品加進去有沒有道理?他不加進去,我們往往疏忽了,沒有留意這一椿事情。他這一加,我們特別注意,仔細去看一看,有道理。因為《無量壽經》從四十八願一直到全部的經文,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關系非常密切,你看經文一開端,就說明「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行,像這個句子就很多,而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最明顯的證據。所以把這個經合在三經之後,稱為四經,這個非常完美,確實有道理,有慧眼,有見識,發前人之未發,對於後世有很大的貢獻。

  這個第五部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是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將這一章經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變成五經了,這樣變成「淨土五經」了。同樣的一個道理,我過去學佛,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是主攻《楞嚴》的,我的基礎是《楞嚴》。而《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楞嚴》很熟,但是從來沒有體會到「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後看到淨土五經之後,這就提起注意,為什麼印光法師把這一章,這一章經文不長,總共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他老人家這一提出來,我們仔細回頭,再到《楞嚴》裡面去觀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了這一章就是《楞嚴經》的心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不是老法師這樣一個舉動,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到。附在四經後面,這樣變成五經。

  實在講,這一章經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經,諸位要是明白《無量壽經》之後,你就能夠認識它,你就能夠體會它,才知道這一章經,才知道大勢至菩薩在淨宗法門的地位,在淨宗法門的重要性,我們才真正認清楚、才搞明白,五經是這麼來的。我想將來如果我們有這個機緣,我們這一部講完之後,這個五經要有機緣的話,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講一遍,緣是無比的殊勝。淨宗的特色,要在這一段時間,依據這一部經典,給同學們作詳細的報告。

  我們現在看第二頁的第二段:

  【確認淨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這是把這個法門簡單明顯的介紹給我們。佛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哪一個法門最有把握成就?這是要選擇的。選擇對了,那就非常幸運,你這一生當中就圓滿成佛了。選擇不當,這一生當中成就不了。

  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從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時間怎麼個算法?從前李老師在台中佛學講座給同學們編了一個《佛學概要十四講》,裡面講到這個問題,講到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有好幾種計算法,他這裡講最簡單的,以我們中國這個數字單位是個、十、百、千、萬,萬萬是億,萬億是兆,用這個「兆」作單位,那是多少兆?老師告訴我們,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是一個阿僧祇劫,還要乘三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所以這個修學成就,那不是一生、兩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經上給我們講得最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告訴我們,我們常講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外國人講上帝,大概都是講的忉利天。佛告訴我們,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們這個人間,對我們這個人非常的憐憫,壽命很短,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多可憐!那麼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們人間這個算法,他的壽命是忉利天的一千歲,那在我們人間算,不曉得是多少千萬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層,他的壽命加一倍。我們常常講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兩層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他的壽命在那裡是四千歲,必須到他那裡壽命終止了,這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換算到我們人間,這個時間多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彌勒下生經》上,這個時間是這樣算法的。

  他還不是最高,往上去還有化樂天,還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禅十八層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那不能用時間算了,論劫來算。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才知道這個成就在時間上來講,真難!

  我們每一個同學,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問題太容易了,可以說沒什麼問題。我們有過去,我們也有未來。你要知道有過去、未來,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我們過去世有沒有聽到佛法?有沒有依照佛法來修行?給諸位說,決定是有。為什麼說決定是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有前因後果。今天我們聽到佛法,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還能修行,特別是這一個法門,證明了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你如果沒有學過,你會感覺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進去!聽了喜歡,想學,願意學,愈學愈歡喜,過去那個修學跟這一生連起來了。

  那我們過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幾生幾世?《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佛告訴我們的話: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修。也許大家聽了問題又來了,佛說成佛三個阿僧祇劫就成,那我們修了無量劫,怎麼還沒成佛?我們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數。好像念書一樣,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試都是零分,始終不及格,始終不能升一級,這有什麼用?所以都不算數。雖不算數,你確實學過,確實有善根,確實有福德,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是你從來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麻煩出在這個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們要問,什麼標准叫及格?在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在我們大乘圓教裡面講初信位的菩薩。淨宗是大乘,是圓實大乘,是圓教真實的大乘。大乘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我們生生世世修學,就從來沒有上一年級;換句話說,生生世世都在幼兒園,沒有學籍,所以那個不算數。佛給我們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學校多少年可以畢業了,你要入了一年級,這才能算數。一年級還沒有上,那怎麼能算!那不能算。

  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努力的修學,能不能上個一年級?恐怕還有問題,大多數人上不了。難在哪裡?難在必須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才能入一年級,才能達到這個標准。什麼叫見惑?錯誤的見解。佛給我們講煩惱的根源是兩個錯誤,一個是見解的錯誤,一個是思想的錯誤。錯誤的見解叫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類。思惑是思想的錯誤,三界有八十一品。那個思惑要是斷盡了,那就證阿羅漢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級了,在大乘裡面講,大概是六年級。一年級斷見惑,六年級就斷思惑了,就不退轉了,那個三大阿僧祇劫會修到第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畢業了,五十二個就成佛,第五十二個位次就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聽起來,難!太難太難了!斷煩惱是真正不容易。

  有沒有能夠不需要斷煩惱的,我們這一生也能成就的?給諸位說,只有這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除這一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斷惑證真。所以佛菩薩、古大德常說,那些法門叫難行道,真難!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容易!叫易行道。比較起來,確實難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問題,還是去不了。這個法門雖然不講斷煩惱,要講伏煩惱。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這就行了。其它這個法門,你能把煩惱控制住,不管用,為什麼?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你就免不了輪回,這個難了。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這一個法門是真實法門,是真實的智慧。什麼人能夠接受?華嚴會上講的十地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等覺也叫作十一地,這是十一個位次;等覺再上去就成佛了。他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法門?他們的智慧將近圓滿、接近圓滿了,佛給他一說,他就明了了,他接受了。第二種,像我們凡夫,凡夫裡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這種人會接受。這是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是什麼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是《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對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那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深厚。

  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是「自力」;現在接觸這個法門,必然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以威神加持我們,我們才能生歡喜心,這叫「他力」,這是諸佛如來幫助我們。我們善根現前,自己不覺得,確實有諸佛菩薩在幫助。到你修學到相當一個程度,佛菩薩加持,你會感覺到。你在初學還不太容易感覺到,你學個幾年之後,果然認真修學,學個幾年,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在加持你,佛菩薩在協助你。到什麼時候才感觸?在心清淨的時候,清淨心與諸佛菩薩就感應道交。

  這是講到淨土,這個淨宗修學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統統叫作念佛。大分分為四大類,有實相念佛(實相念佛跟禅沒有兩樣),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們在所有方法裡面,我們選擇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贊歎,一切諸佛如來弘揚的,一切諸佛如來普遍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法門,所以這是「一乘了義」!一乘是佛法裡面最究竟、最真實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讀到《法華經》,《法華經》是世尊末期的教科書、末期的教學,完全說真實的,開權顯實,告訴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我們曉得佛講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要講真實,真實是一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們要問,什麼叫作成佛?佛是什麼?我們總要搞清楚。所謂佛,在佛教教育裡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像我們現在這個學校裡面,學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學士,再上面一層是碩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門裡面也有這三個學位,名稱跟他說的不一樣,最低的學位叫阿羅漢,阿羅漢相當於我們一般學校的學士;往上一層叫菩薩,相當我們的碩士;最高的學位稱佛陀。所以諸位要知道,羅漢、菩薩、佛是學位的名稱,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學位?必須要智慧究竟圓滿。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圓滿了,那就是無所不知,這才圓滿。有一樣東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沒有圓滿。不但我們這個世界的事情,你樣樣知道,別的世界也知道,這個很不可思議。靠近我們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陽,你知道多少?擴大一點,我們銀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點,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這個學位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宗教裡面贊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個,哪一個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們講,可能嗎?能。為什麼能呢?佛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我們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沒有別的,是教我們本能再恢復,這就可能。如果我們本來沒有,要想有,這就不容易,這個就難了。本來有的要恢復,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本能是個個都具足的,個個都圓滿的,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我們統統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統統都有。他是完全恢復了;我們雖有,喪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復。佛給我們說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幾時一覺悟的時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復了。可見得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麼失掉的呢?佛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怎麼失掉的?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有煩惱,德能失掉了。這一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我們會永遠迷惑,永遠不知道,不會明白;佛對我們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給我們的教學,學什麼?無非就是教我們斷煩惱斷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給我們修學的總樞紐就在禅定。定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們的德能就恢復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簡單說就是定的功夫淺深區別這些位次。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手段,修什麼?修定。所以淨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一心是定,不亂是禅。方法手段不一樣,境界目的完全相同。

  無量壽經  (第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2

  上一次講到自性本來具足智慧、德能,而且佛告訴我們,這是十法界(就是包括了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平等的。這樣的智慧、德能可不可能恢復?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不可能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恢復?這更是一個大問題了。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說佛是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兩句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贊歎?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是事實,那我們要問,一個造作極重罪業的人,照佛在經上所說,決定墮落地獄,佛有沒有能力讓他立刻成佛?假如佛沒有這個能力,那麼佛的德能還是有限制,這個萬德萬能是贊歎,而不是事實。佛如果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他,使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德能我們就能夠肯定它,我們能承認它。我想這是許許多多同修都很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在整個佛法教學當中,可以說是肯定的,佛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有方法,問題就看對方相不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對方能信、能接受,依照佛的方法去做,確確實實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究竟是什麼方法?實在說,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念佛法門,執持名號。《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若一日到若七日,決定能夠圓滿成就。可惜的是這樣殊勝的法門,相信的人不多。古德告訴我們,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無非是引導我們、誘導我們,讓我們體會到這一個真實的法門,就是此地講的「一乘了義」;也就是佛在法華會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講三乘、講五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就是一乘法。再說,真實就是這念佛成佛的法門。

  了義,「了」是究竟了達的意思。如果從教學對象上來說,譬如小乘經,它的對象是根性淺的人,不包含根性深厚的人;大乘法門,它的對象是菩薩,不包括小乘。這一些教學的對象都是偏在一邊,而不能夠涵蓋全部,這就是不了義。如果這一個教學方法,從上上根到下下根,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了義。這是從教學對象來說。

  我們看淨宗法門,展開《無量壽經》,諸位仔細去研究,確實對於所有根性的人全部都包括了。所謂「三根普被」,上、中、下三等根機,利鈍全收,利根的人、鈍根的人統統都包括了,而且是平等的成就,這個真正尤其是不可思議。

  講到利益,佛在一切經典裡面,有些經論小根得利益了,大根不得;有些經論是大根器的人得利益,小根器的人不得利益。像這樣的經典,也不能算了義。必須這一個法門,一種教法,能夠叫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利益,這才算是了義。

  所以以這個標准來觀察,在一切經裡面,究竟了義確實是淨土宗的經論,我們今天講的「五經一論」,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一乘了義。底下講「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徑登四土」,這些話全部都是說明它是真正一乘了義。

  出三界,非常之困難。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必須要斷盡八十八品見惑,還要斷盡八十一品思惑。通常我們講的煩惱障,這個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才能超越三界,為什麼?因為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是煩惱變現出來的。這個煩惱是能變,六道境界是所變。只要能變在,所變的這個境界就不會消失,永遠會存在的,你就出不去。

  什麼叫作見惑?什麼叫作思惑?在這裡簡單提一提。見是錯誤的見解。見解上的迷惑,有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我們想想,哪一個人不以為身是自己?認定這個身就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那身不是我,誰是我?這個問題很大,如果諸位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最好去讀《楞嚴經》,《楞嚴經》對這些問題說得非常透徹、非常清楚。這是第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身是自己。

  第二個錯誤的看法叫邊見。什麼叫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相對。這個相對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見解是錯誤的,譬如: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實在講,六道眾生生活在哪裡?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科學家發明的相對論是我們佛教的邊見,這個不是真理,但是是事實,確確實實我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這個世間包含了時空(時間與空間),都是相對建立的。

  第三、第四個錯誤的見解,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個成見是錯誤的。成見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從因地上的,就是修因;一類是從果上的,修因證果。這個誤會,不僅是在世間,即使在佛門裡面也在所不免。譬如,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沒錯,但是有許多人就誤會了,並沒有把它搞清楚,以為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之後就能成佛。念佛的人很多,不能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這是沒有把它搞清楚,這裡面產生了誤會。

  佛對於這兩種錯誤的見解,在經上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這個在當時印度人很容易理解。譬如講修因,印度有很多修禅定的,這個定中有境界,他在禅定當中看到牛死了;死了之後,這個牛的神識生天了,這是他看到的。他看到這個事實,於是他就產生了一個錯覺,牛死了會生天,人死了會墮三途,會墮餓鬼、墮地獄,人都不如牛了。

  牛究竟修什麼會生天?牛替人耕田,牛吃草。他也去幫人耕田,也去吃草,去學牛,所謂持牛戒,他去學牛。學牛,說實在話,他將來來生就變牛,就變畜生,他作牛去了。他怎麼會生天?不知道牛是這一生作牛,他在受果報;果報受完之後,他過去生中必定修有生天之因,他那個因緣成熟。絕對不是他作牛,這一生有什麼功德。這是看到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產生了誤會。這一類的情形都叫作戒取見,這是講的執著,固執錯誤的因緣,這是一類。

  第二類的成見,就是果報。有許多人以為生天這是究竟的,生到天上去就得永生了,不會再墮落了,這個見解不正確。為什麼?天的壽命確實比我們長,長得太多太多了。像昨天給諸位報告的忉利天、兜率天,這還是二十八層天低級的,不是高級的。高級的天,像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壽命八萬大劫,這個計算的時候是天文數字,壽命是真長。但是這個八萬大劫它還是一個數量,總有到的一天。到了怎麼辦?到了之後,他還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不能再上升了,升到頂層了,那只有往下墮落,依然是六道輪回,可見得生天不是究竟。把天堂當作究竟,這是錯誤的見解。

  除了上面講的四大類,其它一切錯誤的見解,總歸成一類,叫惡見,就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見解。

  另外五大類是思想上的錯誤。第一個是貪愛,貪愛是錯誤的想法,絕對不是真實的。第二個是瞋恚,第三個是愚癡。這個愚癡就是把事實真相搞錯了,把真的當作是假的,把善的當作是惡的,是非顛倒,這個叫作愚癡。第四個是傲慢,貢高我慢。第五個是懷疑,這個懷疑不是對於普通這個懷疑,是對於聖教懷疑,聖賢人給你的教訓,你不能接受,你對它懷疑。「貪瞋癡慢疑」,這是思想的錯誤,我們想錯了。

  前面的五種是我們看錯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看錯了,於是你的思想有錯誤,你的見解有錯誤,帶給你無量無邊的煩惱,這個煩惱是從這兒來的。它的結果就變現出六道輪回的境界,你就沒有辦法出去。就像蠶一樣,作繭自縛,沒有人找你麻煩,是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在享受,確實是自作自受。

  這個六道輪回不是佛菩薩變現的,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自己變現,自己主宰的。可惜變現出來之後,自己完全迷在這個境界裡面了,所以自己變現的境界,自己不能控制,這就苦了。諸佛菩薩也在六道,也沒有離開六道,他在六道裡面干什麼?在六道裡面教化我們,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他那個六道從哪裡來的?還是自己變現的。但是他變現,他明了,他能夠控制這個局面。我們變現的,我們自己不明了,迷失了自己,反而被境界控制了,這叫顛倒。

  佛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不難,幾句話就講清楚了、就講明白了,問題在我們聽了之後,是不是真正覺悟了?果然覺悟了,我們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了,迷悟確實不隔毫端。諸佛菩薩在悟,我們在迷,只要能夠反迷成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你要問,我這個覺悟要用多少時間?這沒有時間的,確確實實在一念。一念迷,一切迷;一念悟,一切悟。我說這個話,我想諸位還沒聽懂,哪裡聽不懂?那個一念,這個不容易懂。我們的念頭很復雜,這個復雜的念頭就是那個一念的迷悟。悟了,一念永遠是清醒的,也就是永遠是清楚的;迷了之後,這個一念裡面就變成許許多多的妄念了。

  這一念,實在講,就是淨宗裡面講的一心。修學的關鍵,迷悟的關鍵,就在這個念能不能專一。一,就容易悟了;二,就沒有辦法開悟了。好像我們開這個保險箱的號碼鎖一樣,對准了,一拉就開了,差一點點也打不開。這才知道佛法修學的樞紐在禅定,定就是一心。不管用什麼方法,所謂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門道雖然多,只有一個目標,叫我們的心歸到一;這個不能講心,講念頭,念頭歸到一就成功了。

  這個一念到底是哪一念?禅宗裡頭有一句話說「萬法歸一」。後來又有人說,一歸何處?諸位能不能體會這個意思?萬法歸一,一歸到哪裡?一歸萬法。所以萬法歸一這個一是任一,任何一,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句話實實在在是出在《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萬法。多即是一,萬法就歸一;一即是多,一歸萬法。所以,這個歸一是任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任何一門都能夠教你恢復自性,任何一法都能夠教你明心見性,都能教你證無上的佛果。所以法門是平等的,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懷疑,都不能分別執著。

  事實雖然如此,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心理精神、思想見解的種種染污,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有些法門很適合我們修學,很方便,很容易;有些法門修起來很困難,而不容易見到效果。這就是要講求了,法要契機。法是平等,是沒錯,理論上是平等,但在作用上來講要講求契機,要對症。說實在的話,我們的習氣毛病太重太重了,通常一般的法門,我們修學起來感覺到困難。譬如,我們參禅不能得定,這大家可以練習,可以在家盤腿打坐,看看你能不能定得下來。這一坐下來,人身是坐到了,滿腦袋胡思亂想;不胡思亂想,就打瞌睡,睡著了,定不下來。這就曉得這個法門難,不容易修。

  密宗持咒,長的咒記不熟,何況這個咒在持的時候三密不能相應。密法的修學,心要觀想,口要念咒,手要結印,叫三密相應。這個對我們修學起來,也很不方便,也很困難。何況這個神咒一定要靠口傳。這個咒子雖然記錄在《大藏經》裡面,我們每一個人念的音都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我們的方言不一樣,念出來怎麼會相同!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裡面,語言都不相同;縱然拼,沒有辦法拼得很正確。這個咒語裡面許許多多是鬼神的言語,所以你念他懂,有的時候你把他找來了,再念咒把他送去。假如這個咒念的音不准確,他不懂,就沒有感應了。

  這個咒語,實在講,力量非常非常的廣泛,裡面有一部分是鬼神的言語,另外一部分根本沒有意義的,只是音聲。譬如,《大藏經》裡面有許多治病的咒。佛當年在世,眾生有病來求佛治療,佛教他一個咒,他一念病就好了。我們覺得這個奇怪得不得了,其實用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非常適合科學的方法。人身的毛病,人是一個機器,這個機器裡面,我們講哪一根筋、哪一個關節裡面發生毛病,這就不通了,病痛就來了。我們今天用藥物治療,用針灸治療,目的何在?目的是把它調整,把它的阻礙打通,你就恢復正常了。佛用什麼方法?佛用音聲。用某一個音聲,發那一種音聲,會震動身體某一個部位。佛一觀察,你那個部位裡面有問題,教你一種聲音的時候,將這個震開,你立刻就恢復了,很符合科學的精神。

  今天的咒在《大藏經》,我們照那個去念,不行。為什麼不行?發的音聲不對。所以這個咒語一定要靠口傳。口傳,釋迦牟尼佛到我們現在,依中國歷史的記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一代傳一代,愈傳愈訛,傳得變調了,所以現在大家念咒都不靈了。不像歷史上記載,像隋唐那個時候,印度高僧到中國來的時候,那個咒語確確實實呼風喚雨,役使鬼神,能治百病。在那個時候,所傳這個音相當正確,它能起作用。傳到今天,這個咒語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個音純正,所以念起來不靈了。

  過去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學過密的,他學東西非常的認真,而且在抗戰時期都跟西藏、蒙古、青海這一些喇嘛,我們俗稱活佛呼圖克圖,接受他們的教導,學得也非常認真。他給我講,他學了兩百多個法,但是沒有一個靈。學兩百多個法,他是真的認真學。他舉個例子,他學隱身,念咒人家就看不見了。他說我念了十幾遍,你們還是看見了。實在講,那不是咒不靈,這個我們要知道,不是咒不靈,是我們學得不如法,音不准確。音不准確,這個心裡觀想不如法。結印大概還不成問題,這個手印不至於傳錯。最重要的一個是觀想,一個是咒語這個音聲。觀想不如法,這個音聲不准確,這就很難。所以他告訴我,他花了八年的時間,沒有效,就放棄了。最後很難得,因緣殊勝遇到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勸他念佛,所以他說他的成就在念佛法門。他學過八年禅,學過八年密。禅沒有得定,密一個法都不相應。這是以他這個修學的經驗提供我們作參考,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冤枉路,不要浪費時間。這個的確是很寶貴的教訓,他的真正成就是在念佛。

  唯獨念佛可以不斷煩惱就出三界,除這一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必須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出三界。見思煩惱不斷,能出三界的,只有這一個法門。所以這一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修學起來容易、簡單、直捷、穩當,但是難信,真正是難信之法!不但一般人說難信,諸佛菩薩都說難信。這是講「橫出三界」。

  「徑登四土」,徑是快捷方式。一切諸佛都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余土,有實報莊嚴土,有常寂光淨土,這個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是這個四土是有界限的。譬如,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見不到實報土,我們也見不到方便土;世尊的四土,我們只能見到一個,其它三個見不到。正如同我們讀書,小學生見不到中學生,他不在一個學校,學校分開了;中學生見不到大學生,學校分開了,它有距離,有隔礙的,有障礙,有間隔。西方世界很特別,特別在哪裡?譬如,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在一個教室上課,這很奇妙!統統在一起;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同居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看我們左右,有阿羅漢,又有菩薩;阿羅漢住方便土,菩薩住實報土,統統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

  此地這個地方講「徑登四土」是這個意思,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說,這個狀況,佛在所有一切經裡頭沒說過,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情;娑婆世界沒這個事實,他方諸佛世界也沒有這些事,唯獨西方世界特殊,這個好處就太多了。所以為什麼生到西方世界那邊去,你就永遠不會退轉了,你一生圓滿成佛?而是老師好,同學好,你所接觸的都是諸佛菩薩,你怎麼可能退轉!我們這個世間常講,一般人的習性不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所接觸的朋友會影響你。西方極樂世界的朋友都是諸佛菩薩,不知不覺你自己就變成佛菩薩了。這是環境好,四土是指環境。

  所以淨宗確確實實是極圓。圓教,固然是圓,是不是圓到了極處?那倒不一定。《華嚴》是圓教,《法華》是圓教,這在我們中國佛門裡面大家公認的。《華嚴》之圓,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就不是究竟圓滿,何況其余?而本經正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到最後歸淨土,《華嚴》是圓,它是圓中之圓,那是圓極了。頓是頓超、快速。禅是頓,禅有沒有七天成功的?沒有。我們這個法門,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連窺基大師都贊歎,這個法門是極頓之法。窺基是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他在《彌陀經》批注,這個《彌陀經通贊疏》就是他注的,他對於《阿彌陀經》的贊歎,也稱它是圓頓大法,它是屬於頓教,快速的,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了。所以末後這一句總結贊歎,說「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再看底下:

  【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

  我們先看這幾句。在淨土三經裡面,三經是最原始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提倡持名念佛,《觀無量壽經》裡面所教給我們的方法有三種:有觀想,有觀像,有持名,它並不是專講持名,但是它把持名擺在最後,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要特別注意。佛經上的習慣,最好的東西放在後面。好像唱戲表演一樣,壓軸戲是最好的。前面有的人可以不看,中途來看最後的壓軸戲,最好的擺在後面,最殊勝的擺在後面。那麼十六觀裡面,它把持名擺到最後,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

  就像《楞嚴經》上,《楞嚴經》以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種不同的法門,而把觀音菩薩排在最後,排到最後就是特別法門。因為《楞嚴》如果按照順序、按照次第,它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後面加上七大,十八加七是二十五。這是說明一切眾生修學,總不出這個二十五大類,包含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出不了這二十五類。觀音菩薩是耳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它的順序應該排在第二,結果他把他抽出來排到最後,這是特別法門,顯示這個法門不是普通的,是最極重要的。

  除這個之外,我們要注意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也是個特別法門,為什麼?沒有按順序排列。大勢至菩薩是見大,七大裡面的見大。要依照順序排列,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它是屬於見,就是見大。在七大裡面,它應該排在第六;如果在二十五個位次裡面,它應當排在第二十三,那就對了。觀音菩薩擺在第二,大勢至菩薩排列第二十三。現在順序變更了,觀音菩薩排在最後第二十五,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所以楞嚴會上講特別法門,是講兩個,不是講一個。大家往往看的時候,粗心大意,只看出一個特別法門,這是錯誤,這是粗心。

  為什麼不把大勢至菩薩排在最後?這個含義就很深了。大勢至菩薩念佛這個法門是能夠普遍契合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根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於我們娑婆世界,不一定適合十方世界,非常適合我們來修學,所以把他排在最後。從佛教承傳發展上來說,確實是這樣。像耳根圓通應用在禅上。禅宗,不但在中國,今天在全世界來講,還是最發達,接受的人、修學的人最多,為什麼?它屬於耳根圓通,楞嚴會上的選擇,沒選錯,非常適合於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大勢至菩薩念佛是普遍適合,我們也不在外。所以佛法流傳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宗各派裡面,發展最為普遍的,成就也最為普遍的,確實是淨土宗跟禅宗。

  這使我們知道,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要特別提倡念佛法門,它是真正的圓滿、直捷,不是委曲婉轉的,它是直捷、方便、究竟。修學其它法門,沒有這個法門來得方便。譬如,禅在初學的時候要靜坐,這就有了限制;離開禅堂,心就散亂了。密宗的修學,儀規特別多,非常的繁雜,沒有淨土方便。淨土就一句「阿彌陀佛」,坐著可以念,站著也能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還可以念,它不拘形式,這就方便了。你參禅,躺在床上不能參,一定要盤腿打坐才能參,沒有淨宗來得方便。所以淨土這個法門,這一句佛號,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保持這句佛號不間斷,它的好處在此地。所以它是方便當中的方便,究竟更是它的特色。它從有念,慢慢念到無念,從有念,到無念;從有想,到無想,念到能所雙忘,就入了諸佛的境界了。

  【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這幾句話把淨宗不思議微妙法,可以說說盡了。這是真實的,是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發現的,很難體會的一個事實。因為別的法門修因證果是從因到果,因果不同時。唯獨念佛這個法門,它是因果同時,這個不可思議!所以淨宗又叫作蓮宗,以蓮花來作比喻。我們曉得,所有這些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是先有因後有果,因果不同時,花謝掉了,果實才長成。蓮花很特別,它是因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裡面的蓮蓬上就結蓮子,所以它是花果同時,因此用蓮花來代表淨土宗。淨土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當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是因果同時。這裡面的這一句,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

  「以彌陀一乘願海」,這個一乘願海,就是本經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而且四十八願,每一願涵蓋其它四十七願。真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願統統都是圓滿的大願。由此可知,隨便念一願,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大願。

  「六字洪名」是方法。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裡面,特別要注意的是「南無」。南無是梵語,它的意思是歸依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用中國話來講是歸依阿彌陀佛,這個重要!歸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世出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裡回頭;回過頭來,一心一意就依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從我們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回過頭來,我就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用這個方法,恢復我們的清淨心,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很巧妙的一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古德說這是甚深的微妙禅!不但是禅,也是究竟圓滿的神咒。密宗裡面講是神咒,是無上的大神咒。這是這個名號,不僅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究竟果覺的德號。我們這個修行,直接就用它,用它來作因地心,把諸佛如來的果德作我們的因心。所以,這個修行的方法,跟其它的方法,確確實實不相同,我們將佛的果覺作我們的因心。

  「以果為因,因果同時」。這個法門,你看看它的成就,不可思議!它在這個下手處就不可思議了,它跟其它的法門不相同。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世俗人也常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裡來的?心想生的。有人說,我作夢,我沒想過。沒想,怎麼會作夢?實在講,你想了,你自己不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你想的,你自己知道,那個想叫粗想,那個想得很粗,很容易發現;微細的那個想,自己不能發現,但是在夢中現境界。如果你真的沒有想,你決定沒有夢;你有夢,證明你有妄想。想什麼就現什麼,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從想象而生的。那我天天想佛,這個人怎麼會不作佛!佛一定現前。所以,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心作心是」,這四個字出在《觀無量壽經》上的,是淨宗理論的基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是佛,現在我們又要念佛,現在要作佛,那怎麼會不成佛?當然成佛。所以這個不可思議。下面一段說:

  【彌陀要解雲】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

  【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一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為什麼?蕅益大師以前的人,從來未曾說過。仔細去查經,他講得一點都不錯,他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是事實。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什麼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做了樣子給我們看。

  「五濁惡世」,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這一句裡面,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從下面看,「三菩提」翻作正覺,「三藐三菩提」翻作正等正覺,再加個「阿耨多羅」,阿耨多羅翻成無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你拿到正覺了。如果你要是得到正等正覺,那就給你加一個菩薩,你叫菩薩了。你要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了。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佛、菩薩、羅漢是學位的名稱。這是說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濁是染污,惡是惡業,是指我們現前的大眾。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幾句話很重要。換句話說,念佛成佛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他們所修行的境界;除佛以外,從菩薩以下,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這合起來叫九法界眾生。這一個法門,只有佛與佛才能清楚,才能完全了解,而不是包括菩薩在內的;都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九界眾生沒有辦法理解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深廣。不要看這個經典好像不多,分量很少,就是這一部《阿彌陀經》,它內容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理解,他怎麼會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

  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都不能相信,那為什麼我們會相信,為什麼我們會理解,這不就奇怪了嗎?這裡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我們今天能信能解,可見得不是自力。這個力量從哪裡來的?這個力量是諸佛如來加持而來的。我們能體會,能懂得一點,能說一點,這是佛菩薩威神加持。諸位同學在此地,你們聽得能懂,聽得能歡喜,也是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如果得不到諸佛如來加持,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這個話都是真實的,沒有一絲毫誇大,完全說的是事實。蕅益大師又說:

  【舉此體。】

  這個「體」,就是法界的本體。

  【作彌陀身土。】

  所以彌陀的身是法性身,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動物有「生老病死」,我們剛才講了,就是天上,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雖然很長很長,他那個身體還是有生滅的;換句話說,他不是永生,他不是永遠不變的存在。所居的土地,也是如此。土地,我們講礦物,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個現在大家都沒有疑問,我們從天文望遠鏡裡面觀察到,每一天有很多新的星球形成了,那個世界就成了;也有很多星球爆炸了、毀滅了。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他不是常住的,不是永恆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不生不滅,永遠是這個樣子,他不會變的,所以稱為無量壽。世界也不會變化,人是永生,樹木花草也永生,是這麼一個奇妙的世界。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它是法性土。我們十方世界是法相土。相會變的,有生滅;性不生滅,性不會變的,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是法性所變的身,不是法相所變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地是法性土,不是法相土。

  所以法相土,諸位要是學過唯識,唯識裡面講的阿賴耶,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相分,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屬於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是有生有滅的。在《百法》裡面,它排列在心法,八個心王;心法是屬於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是這樣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土,在《百法》裡面是屬於無為法。哪一種無為?最後這一種,真如無為。所以它是真如本性變現的,它不是唯識變現的,我們這個地方是唯識變現的。它是真如本性變現的,所以那才叫永生,才叫真常,那是真實的。除這個之外,所有一切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它會變。會變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會變的,就是真實的。這是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性身土的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理是理體,性是本性。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到底是自是他?自他不二,是西方導師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號,這個要知道。所以才說之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諸位要記住,不是唯識,唯識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是唯識的;他那個不是唯識。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

  【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

  這一部經上所說的,從哪兒來的?都是佛從自己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給我們說出來的。所有大乘經,統統是世尊從真如本性裡面所說出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就在圓滿不圓滿。譬如我們晚上看到月亮,初三、初四的月亮也放光了,初七、初八也放光明,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月光;十三、十四月光就更大了,都沒有圓滿;一定要到十五滿月,那才是究竟圓滿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了。從這個比喻,諸位觀察所有一切大乘經典,就像那個月亮一樣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有圓,有不圓。

  哪一部經是究竟圓滿?《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究竟圓滿,十五的月亮。《華嚴》、《法華》還是十四的月亮,還不是究竟圓滿,為什麼?《華嚴》、《法華》雖然圓,不純;這個經典,純圓。它那個圓裡頭不純,它還有說其它拉拉雜雜的東西在;不像這一部經是純圓,一絲毫夾雜都沒有,所以說「稱性極談」,達到極處!這一些都是讓我們首先認識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在所有大乘法裡面,在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它的地位、它的分量,讓我們認識它、理解它;然後我們再慢慢探討它,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我們修學的興趣,所以目的在此地。

  無量壽經  (第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3

  請掀開講義第三頁,我們從第五條看起:

  【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這一段文含義非常非常之深廣。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說明,淨宗修學依據的理論,實在講就是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把淨宗這個真相完全說盡了。通常學佛的人,實在說,什麼是佛?這個概念總是很含糊,無怪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佛究竟是什麼?沒搞清楚。前面已經跟諸位說得很多了,佛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我們通常講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顯露了,我們就稱他作佛;真心在有障礙的狀況之下,不能起作用了,我們就叫作凡夫。

  實在說,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只是真心迷悟不同而已。凡夫雖然在迷,真心本性並沒有失掉;諸佛在覺,真心本性也沒有加一絲毫,確實這個法是不增不減。所以,這個佛就是自性圓滿的起用。就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夜晚看月亮,十五的滿月,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它的光明完全發揮出來了。我們凡夫,實在講就像初一晚上的月亮。諸位曉得,初一一點光芒都沒有。雖然一點光芒透不出來,我們要問,初一晚上月亮有沒有?當然有,怎麼能說沒有!我們就好比是初一的月亮,諸佛就好比是十五的月亮,菩薩就好比從初三、初四到十四的月亮一樣,這裡面光芒大小不等。由此可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就不是佛,這是真心。不但佛是心,其實沒有一樣不是心,菩薩也是心。剛才說了,那個佛的心就是十五的月亮,菩薩的心是初三到十四的月亮。聲聞、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見性,換句話說,他們真心沒有現前。

  這個在唯識裡面,所謂的「同生性」與「異生性」,有這麼兩個名詞。什麼叫同生性?就是跟諸佛如來同用真心,那不是妄心,用真心,跟諸佛如來一樣的,這是講的菩薩。什麼樣的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好像夜晚的月亮露了個月芽。我們在初三,大概看到一個月芽,有了一點點光了;那一點光雖然很弱很微暗,但是它真正是月光。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跟十五的月光無二無別,只有大小不一樣,都是純真無妄,這叫同生性。異生性,異是不同,完全不同。換句話說,你自性的光明絲毫都沒有透露。六道凡夫,沒有透露;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透露。凡是自性光明沒有透露的,也就是真心不能現前起作用,在這個階段統統叫異生性。

  我們常講用真心,用妄心。這個異生性跟佛不一樣,是用的妄心;佛、菩薩用真心。真心,這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要真正覺悟,我們用心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變化就太大了,都靠不住。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了,確確實實在生活當中,能減少許許多多的煩惱。你接觸一切人與事,曉得都是虛情假意,何必去認真?認真就吃虧了,就生煩惱了。別人對我們是虛情假意,我們對別人還是虛情假意,這個變化就太大了。什麼時候才用真心?必須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個時候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換句話說,妄心是隨時隨地都在那裡變化。

  所以諸佛菩薩是心造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薩。往下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還是心作的,是心是凡夫,是心是天,是心是人,是心是鬼,是心是畜生,是心是地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真心變現之物。諸佛菩薩這個境界是真心覺悟之後變現的,權小、六道是真心迷了以後變現的。他在迷位,它還是起作用。迷,不是說沒有,它存在,它也起作用。覺悟,那個作用是究竟圓滿,清淨安樂!迷了起作用,那就是五濁惡世,無量無邊的生死煩惱,它就起這種作用。所以十法界全是心作的,全是自心變現之物。

  既然心能夠變現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最圓滿、最殊勝、最自在的是佛法界,最苦的是三途地獄,統統是自心變現的。諸位想想,既是自心變現的,這個十法界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你想要作佛,這不是求別人,求自心就行了。這個心一轉變,佛法界就現前了。

  所以底下告訴我們,「是心作佛」。這個心怎麼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念羅漢,就作羅漢;念什麼,就作什麼,這是真實的道理。也許有人問,我現在天天在念的時候,也作不了。我天天念黃金,黃金也沒有變在我的面前,那佛講的這個理論能講的通嗎?佛的理論沒有錯,問題在哪裡?你們不會念。怎麼樣念才會變?要一心念就會變了;換句話說,你雖然念,念的心不專,所以它變不過來。

  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宋朝末年趙孟俯(趙子昂)畫馬,這是個很了不起的畫家,他是宋末元初時候的人,以後在元朝也作過官。他天天想馬,天天就看馬,看馬的動作、馬的姿態。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大概也想馬,結果他真的變成一匹馬。他睡在床上,大概是白天睡午睡,有蚊帳,他太太把帳子掀開一看,這個床上一匹馬仰在那個地方,這就證明想什麼就變什麼。我們今天想什麼變不出來,是你心不專;你心要專,它就變出來了。

  真的,想什麼變什麼,不可思議!你一天到晚想佛,你怎麼會不變成佛?所以經典裡面教給我們,一心念,二心就不行,就不能感應。我們是三心二意,那怎麼行?所以他變不出來,天天念佛也作不了佛。一心念就能作佛了,就會變現了。所以關鍵是在一心,真正一心念,確實念什麼現什麼。

  既然知道這是事實了,我們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要念其它的?念佛的好處、念佛的利益是當下恢復圓滿的性德,換句話說,就是一般宗教上贊美上帝的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佛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我們為什麼不干?菩薩的德能比佛還差的遠,不究竟,不圓滿。這個法門是直捷了當教我們修作佛的法門,所以你念佛的時候,能念的心就是佛。「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無所不覺;覺了,當然就有能,所以也就是無所不能。這是如來果覺。

  「即是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在《圓覺經》上都說到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過你現在迷失了你自己。迷,不是真的;覺是真的,迷不是真的。換句話說,這個迷是有時間性的,幾時你一覺悟,覺悟就不迷了。所以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講,這一切眾生將來能不能成佛?決定成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能成佛。

  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殊勝的因緣,因緣是什麼?成佛的法門。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法門,唯獨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我們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成佛?成得了、成不了?實在講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不在別人,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對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修學,那你這一生當中就決定成就了。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修學,這一生還不能成就,這個因素決定出不了這三個范圍。第一個,你對它懷疑,你沒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它。第二個,你修學的時候夾雜,換句話說,夾雜就是你不專心;譬如,我們念佛,還想參禅,還想持咒,還想學教,這叫摻雜,你心不專一,這不能成就。不夾雜,但是功夫間斷,間斷也不行;功夫一定要保持著不間斷,這個才有力量,才能真正成功。

  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要怎樣把這兩句話做到,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平常我們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往外攀緣。眼,跑到色去了;耳,跑到聲音去了,都往外緣了。菩薩教給我們,你把這個六根收回來,「都攝六根」,收回來,不要再向外攀緣,這個很重要!譬如,我們喜歡看戲、喜歡看電視,我不看了,這收回來;喜歡聽音樂的,這不聽了,從那裡收回來;然後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念就是念佛,念佛為什麼叫淨念?我們念頭裡面有摻雜就不淨了;換句話說,專念就淨,摻雜別的就不淨了。我念佛,我又參禅,我又學密,我又持咒,這個就雜了,這個不是一心念佛,這叫雜心念佛,亂心念佛,這個效果就消失掉了。相繼就是不中斷,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斷,這才行。佛在《遺教經》裡面也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包括作佛在內;你只要把心控制在一處,作佛也能辦得到,何況其它?

  「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我們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一切都隨緣;事情來了,我們要做;不能說事情來了,我躲避,這是錯誤的,要認真的去做;做完了之後,不要再想了,事情做完了,這一放下,佛號就提起來。

  也許有人會問(我碰到很多),像這樣作法的時候,譬如每天這個業務,我明天再去也不想想看,這個從哪裡做起?其實,你完全不想,這個事情一到面前,你會做的比你胡思亂想還要圓滿。為什麼?你想是落在意識裡頭,是妄想。你不想,這個事情擺在面前,完全是智慧的處理,哪裡會錯!想會想錯,不想就不錯,愈想愈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換句話說,不能想,想是第六意識。參禅的人不想,所以參禅講離心意識參。心是什麼?第八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第六意識。完全捨離。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我們今天講印象,印象在哪裡?印象在第八識。參禅的人講心意識統統不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用的是真如本性,用的是真實的智慧。參禅要用這個,念佛還是要用這個,研教也是用這個。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你會用這個,你就叫菩薩,就不叫凡夫了。

  所以學佛的人,千萬不要在用功的時候,我離心意識;我把功夫放下,處事待人接物了,又用心意識,這不行,這個心搞雜搞亂了。處事待人接物也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也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在這個世間純粹用智慧。諸位要曉得,心意識都是情(情識);捨掉情識,就是我們常講的理智,他用的是理用的是智,哪有會錯亂的道理!不會有一點錯誤。

  所以我們這個心,最殊勝的、最希有的是作佛。這個作佛就是念佛。你本來是佛,現在又一心一意想作佛,那當下就是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相應,關鍵在這個地方。相應才好,不相應不行。什麼叫相應?心,是不是真正是佛心?那我們要問,佛心像什麼樣子?這個要知道,不知道作不了佛。佛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相應了,這就真正作佛了。如果有阿彌陀佛,還有其它東西夾雜在裡面,這就不是佛了,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本來是佛」,這是理(原理),沒錯。「現又作佛」,這是修,這是事。「是故當下即佛」,所以我們今天的修德跟自性本具的理體,它能相應,那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淨宗念佛成佛,原理就在此地。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這個法門就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斷疑生信,我們這個功夫才能夠上軌道,功夫才能真正的得力。

  「直捷了當」。在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直捷了。其它的法門,實在講,委曲婉轉。這個法門直捷,不要拐彎抹角。

  「方便究竟」。有許許多多法門,方便就不究竟,究竟的不方便。譬如小乘經,方便不究竟;大乘經論裡面,像《華嚴》、《法華》究竟,不方便,我們修起來很麻煩、很困難。方便又究竟的,給諸位說,只有這一部經,只有這一個法門。說到方便,比小乘經還要來的方便;小乘經,不如它。說到究竟,《華嚴》、《法華》也不能跟它相比,真是方便究竟到了極處。

  下面兩句是贊歎,「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贊歎這個法門。奇是奇妙,特別殊勝。不但我們凡夫無法思議;思是思想,我們想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議是議論,也沒有辦法說的出來。再看底下一段:

  【淨土諸經中。】

  佛當年說法,專講淨土的有三部經,前面介紹過了。如果說附帶介紹淨土的,那就多了,有幾百部之多;不是專講,是附帶講的。在這些經論當中:

  【唯此經備攝圓妙。】

  這是指《無量壽經》,專講淨土,這一部經講得最圓滿,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理事因果面面都介紹到了。所以是「備攝圓妙」,圓是圓滿,一點遺漏都沒有。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這個「宗」是講修行的宗要,換句話說,就是修學的綱領,修學的原則。這個宗,可以當作原則來講,當作綱領來講。的確也非常的簡單,也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指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好懂,比古大德跟我們講菩提心容易明白多了。古人講菩提心,譬如依《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依《觀經》講「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講了半天,我們也沒搞清楚,也不曉得怎麼個發法。還是蕅益大師講的簡單講的明白,我們容易懂,而確確實實我們真的是這樣作法。

  真正想求生淨土,這是覺悟,菩提是覺,是無上覺,是圓滿的大覺,所以稱之為大菩提心。為什麼?你修行想成菩薩、想成羅漢,或者想來生得人天福報,來生去享天福,這不是究竟覺,不是圓滿的覺悟。唯獨我想在一生當中成究竟圓滿的佛,這個覺悟才是真正圓滿的覺悟,真實究竟的覺悟。如果一個人真的覺悟了,你想想看,這個世間的事情,他還留戀不留戀?自然不留戀了。佛法裡面,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還留戀不留戀?也不留戀了。這就是說真正能放得下了,世法佛法統統放下,這才叫覺悟。有一椿放不下,這一椿就是障礙。所以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千經萬論,我依這一本就夠了;無量法門,我采取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行了,這叫發菩提心,無上真實大覺悟的心現前。

  然後,就是「一向專念」了。一是一心,向是一個方向。我們中國人常講一心一意,這個一向就是這個意思。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這一個法門修行的綱領,你看多簡單。底下實在講,就是修行綱領的批注: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

  這個一向專念是根據什麼建立?為什麼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這個理論從哪裡來的?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隋唐時候,古來的大德有一個比較,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哪一個經是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我們今天集結成的一部《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裡面,哪一部經是第一?無論在理論上、在修學上、在因果上,一切眾經不能為比的,這才算第一。這是大家公認的,《華嚴》是第一。

  把《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再作一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華嚴經》到最後要不求生淨土,《華嚴》就不能圓滿。這一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兩個經一比較,當然這個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得到它才圓滿,它是圓滿當中的圓滿。這樣我們才認識這一部經,這是世尊一代時教裡面所講的最重要的一部經。

  這一部《無量壽經》是兩個人說的,哪兩個人?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兩人所說的。這裡面有不少經文是阿彌陀佛說的,阿彌陀佛雖然沒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釋迦轉述,就等於阿彌陀佛親口宣說的,沒有兩樣。在本經第六章這一部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完全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在這一章經裡面,沒有釋迦牟尼佛說的話。釋迦牟尼佛轉述,轉告我們,全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所以這一章是淨土經典的原始依據。

  我們打開這一本《無量壽經》,仔細看一看,你看這個經本裡面,哪一段、哪一句違背四十八願?找不到。可以說,全是四十八願的發揚光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全是四十八願的詳盡說明。因此,就這一部經總共有四十八章,哪一章最重要?第六章最重要,它是全經的中心,是淨宗最原始的依據,彌陀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第十八願最重要。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十念必生。所以,執持名號這一個修學的方法,就出在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同時,也出在《觀無量壽經》的第十六觀。這是把這個法門的來源找到,它確實有根據。

  所以這個第十八願就登峰造極了,我們這樣比較才把這個佛法頂尖、尖峰找出來了,至高無上,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個找到了。如果不是這樣校量、比較,怎麼想,你也想不出來;還會以為有其它的法門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那叫打妄想。沒有了,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所以它是以彌陀十念必生,就是第十八願為根本的依據。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

  在這一部經裡面,「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就把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因行與果報,詳細給我們說出了。

  【廣攝九界聖凡之眾。】

  這是講他教化的對象。九法界,除佛之外,全都包括了。往上去菩薩,菩薩下面緣覺、聲聞,再下面是六道凡夫,合起來是九法界。九法界的眾生,依這個法門統統得度;不但統統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這個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所有一切經論裡面找不到的。或許有九界眾生都能得度,但是不能平等得度;它這個法門是平等得度,這是淨宗的特色。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這正顯示出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元是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此地淨宗裡面講歸元,就是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但是禅宗的明心見性,到底見多少,不一定是圓滿的見性,這個地方的歸元是圓滿的見性。換句話說,決不是菩薩的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歸元,就是直接成佛這一條道路,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成究竟圓滿佛之道,所以這一部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不僅是淨宗的第一經,實在講是一大藏教的第一經。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批注寫出來之後,我們在美國遇到;雖然遇到,還沒見過面,他把這個批注托人送給我,D.C.那邊同修送給我,要我替他寫一篇序文。我在序文裡面有一句說,這一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黃老居士看到我這一句,非常歡喜,他說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得出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確確實實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認識的人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部經成功之後,題了三首偈,也印在經本的前面。末後一首,最後兩句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真正認識它的人,不多!

  我在沒有遇到黃老居士之前,在台灣、在海外,弘揚這一部經就是我一個人,找不到第二個,覺得自己的勢力非常孤單;好在還有過去講過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有這個基礎。我說這個經,有的人雖然不高興,雖然不贊成,他也不好意思說出來。遇到黃老居士之後,這是真正遇到知音了,原來他也在弘揚這一部經典,他在大陸上弘揚;在大陸上弘揚這一部經典,也就他一個人。這個遇到之後,真是無量的歡喜,總有一個,還有一個認識的,不是我一個人了。確實像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能對於這個法門、這個經典,真正明白,真正認識,實在是不多。你要不是透徹的了解、認識它,你的信心就不能堅定。認識清楚之後,那就決定不會動搖了,信心堅固清淨,這才發願念佛,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有指望了,再拍拍胸膛有把握了,無量的歡喜。下面這一段是述說這一部經會集的經過:

  【清初彭紹升居士曰。】

  彭紹升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他的父親是乾隆的兵部尚書,這個地位相當高;如果用現在職位上來看,就是國防部長,是乾隆皇帝的國防部長。他是一個貴族出身,人非常聰明,以童子的身分考中進士。古時候的童子就是沒有滿二十歲,沒有滿二十歲叫童子。因為他要是滿二十歲就行冠禮,就戴帽子,行冠禮。他沒有到二十歲考中進士,由此可知,他非常聰明。雖然考中進士,因為他的家庭環境好,所以他就不作官,他學佛,他是佛門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大德。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更難得的,他用《華嚴經》修學的方法,寫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早幾年黃念老在北京講過一次,這個錄音帶輾轉流傳到台灣,台灣有一位台大的教授,從錄音帶上把它統統寫出來,然後再送到北京請黃念老親自修改,《念佛三昧論》的講記就印出來了。我們現在這邊還有不少本,彭際清作的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他對《無量壽經》說:

  【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他當年對於淨宗修學很有成就,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傳上有他。這很感慨的,為什麼這樣殊勝的經典不能夠普遍流通,是因為它沒有善本。古時候這個翻譯,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個後面會介紹到;除了失傳的本子之外,現在還存在的本子總共有五種。五種本子內容出入很大,所以修學的人不知道根據哪一個本子好,於是很多修淨土的人把《無量壽經》捨棄,專依《阿彌陀經》,道理在此地。

  這一個問題,實在講,在宋朝王龍舒居士已經發現了,而且他也做了一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稱為《大阿彌陀經》,《大藏經》裡面也收的有。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的本子,另外一種本子可能他沒有見到。在古時候經書數量很少,因為那個時候都是手抄本,還沒有印刷;手抄本流通在世間,數量很少,很不容易見到。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印個幾千本、幾萬本,輕而易舉,不會失掉。到宋朝時候剩下五種本子,龍舒居士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個本子,龍舒居士就沒有見到。但是這個本子裡面,有許多經文是其它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他老人家會集這個本子就不圓滿了,就有遺漏的地方,這是個遺憾。

  所以到了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的,他作了一次會集,這個會集當然比前面的本子要好、要完善。但是還有毛病,毛病在哪裡?取捨不當。有些非常重要的,他漏掉了;不很重要的,啰哩啰嗦的寫了一大堆。另外一個弊病是用自己的意思改動了經文,這是印光大師最反對的。當然你的程度沒有問題,你所修改的可能比原譯的文字還要適當。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這個例子,到以後後人看看這個,我看得不太順眼,我把它改一個字;你看了不順眼,又改一個字;改到後來的時候,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個例子不能開,這是印光大師非常反對的。這就是說明,一直到魏源的本子出來,還不算是一個最完美的,這才是到了夏蓮居居士了。

  【蓮公老人】

  夏蓮居老居士。

  【悲智雙運,宗說俱通。】

  這是贊美他老人家的德行,這個老人真正是個通家,博學多聞。「悲智」是說他的德,它有大慈悲心,他有大智慧。「宗說」,是講他的學;宗是禅宗,說是教下,他對宗門教下都通達,都有很深的造詣。不但宗門教下他通達,而且他是密宗的大德。

  【圓融顯密禅淨於一心。】

  他的佛法不是學一門的,他是把所有一切大乘法,顯教密教圓融貫通,他才有這種能力、才有這樣的智慧為我們重新會集《無量壽經》,而會集的最圓滿。

  【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

  老人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我在今年年初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搞神通搞感應的人特別多,那個地方是個奇妙的世界。有幾個外國人,因為我講經的時候,曾憲炜居士當場翻譯,他英語好。我因為知道他會翻英文,而且這個聽眾是以外國人為主,所以我非常歡喜,這個機緣很難得。我那個時候在東海岸一帶統統講《地藏經》,到了邁阿密我就不講《地藏經》。我講什麼?我講「認識佛教」。這邊同修也許看到一個小冊子《認識佛教》,前面有個大綱。這個《認識佛教》就是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是一個半小時,陳娟娟把這個錄音帶寫成了文字,印出來;因為是一個半鐘點,分量很少,意思不夠圓滿。所以在邁阿密遇到曾憲炜居士,這就很好,我來細講認識佛教,還是這個大綱。講了五天,這就講的詳細了。一天兩個小時,好像錄音大概是八、九個小時的樣子,所以相當詳細。這個帶子一套是國語的,一套是英語,我們把它分開來錄成兩套。這個將來再寫出來,那個分量就是現在小冊子的大概五、六倍了。

  這個聽經的一些外國人,有不少是有神通的。曾憲炜居士告訴我,我們《無量壽經》批注送到邁阿密去之後,他去找這些有神通的人來問他們;他一方面要考考他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講的對不對。那個書本上有一張夏蓮居的照片,他就叫他們看:你們看看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那個外國有神通的一看,就告訴曾憲炜說: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人,是大菩薩再來的。他說:你怎麼知道?他說:他的身體完全是透明的。曾憲炜聽得很奇怪,照片上怎麼能看到他的身體是透明的?而且告訴他,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不太出名,現在已經不在了,他是大菩薩再來,功德不可思議。他說,他講的話都對,預先沒告訴他,他說的話都很正確。只有一點不能證明的,就是身體是透明的,這個無法證明。其它講的都對,他說現在不在世了,這個是對的;在世的時候不太出名,也對,這個都說對了。

  他就來問我,怎麼會從照片上能看到這個身體是透明的?夏老居士確確實實不是一個普通人。我們推想當中,必定是西方世界佛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這個會集相當不容易。你看前面這三個人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王龍舒居士、彭紹升、魏源都是了不起的佛門大德,他們做這個工作,做的都有遺憾,都有缺點,都沒有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真正不容易。夏蓮老希望這一部經典: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

  就是希望《無量壽經》能夠利益將來一切眾生,希望將來一切眾生能依這一部經念佛,決定往生。

  【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這一段是述說夏蓮老會集的經過,以及會集的態度多麼的謹嚴。集結這一部經,閉關三年,淨壇結界,這是他把他一生所學的教禅密淨統統融合在一起,才有這樣圓滿的智慧能力來會集《無量壽經》。這個會集的稿子改動了十次,十易就是十次的修訂,這一部經才會集圓滿成功了。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

  慧老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在當時在我們中國國內是非常有德望的一位高僧,他也是禅淨顯密都通達,很難得的一位大善知識來給他作證明。

  【慈舟專講於濟南,並親為科判。】

  今天晚上我吃晚飯的時候遇到妙因老法師,不曉得你們同修當中有沒有認識他的,他住在舊金山。妙因老法師他寫了不少關於戒律上的書,他的別號叫「二埋」,二埋就是他,他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在台灣,大家曉得有個忏雲法師,忏雲法師也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已經過世的,還有個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的學生。慈舟大師在濟南講《無量壽經》,就采取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就用他的本子講。不但講,而且給他做了科判。

  這個科判真是非常之幸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還沒有丟掉,黃念老手上還收藏著一個手抄本。我到北京,他把這個本子送給我。我回到台灣,唯恐遺失了,所以趕緊就印,就印在這個《無量壽經》的後面,現在有不少的本子後面有。大概這些本子恐怕沒有,另外有幾種本子上有,附印在後面。我們第二次印的淨土五經讀本,那個裡面就有了,這個慈老的科判附在後面。這是我們民國初年佛門的一位大德,他可以給我們作證明。

  【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稱為最善之本。】

  這個「梅公」是梅光羲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蓮居是同學,也是同參道友,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家,他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學的,李炳南老居士是跟梅光羲學的,所以我跟黃念老還有這一些瓜葛在裡頭,還有一些關系。他在序文裡面,這篇序文諸位都看得到,我們每一個經本上都有梅老居士的序文,序文有幾句話很重要:

  【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幾句話是梅老對於這個會集本贊歎到了極處。

  【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贊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

  這幾句話是黃念老一生的願望,也是一生的希求。他的願望、他的希求漸漸的圓滿了,真正做到了。

  【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我們恭逢勝會,實在是希有。所以諸位同學們,你們的親戚朋友有學佛的,要把這一個殊勝因緣告訴他,不要讓他錯過。我們在這個地方詳詳細細來做一次研究討論,對於我們修學淨宗,求生淨土的信心願心必定能夠增長。我們得這個好處,希望人人都能夠得到這個好處,這個機會非常之難得。現場聽講與看錄像帶的效果不相同,看錄像帶要跟聽錄音帶效果比,又要打個對折,那是非常非常不得已。一切都沒有這個現場精神能夠貫注,感受那樣的深刻,這是不相同的。

  無量壽經  (第四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4

  請掀開經本第四頁,我們看第八這一條:

  【本經之殊勝在契理契機。】

  這一段要給我們介紹的是這個經典的教學,適不適合我們現代的需要;換句話說,是不是我們現前的需要?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樁大事。如果這個法門雖然好,對於我們當前用不上,我們還是白學了。如果這個法門是我們現在學了就能得利益,這對我們自己來講才是最好的經典,最殊勝的教學。

  從這個角度,我們要來看一看,這一部經典到底適不適合於我們現前的需要?我們不講別人,我們講自己。先說理。佛所講的一切經,都有理論的基礎,理論的依據。如果沒有理論的依據,不但我們很難得利益,即使信心都不容易建立。我們看底下這個文:

  【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

  這是首先我們要知道的,這個三句都是出在《無量壽經》的經文,佛在一部經裡面跟我們說出這三種真實,這樣的經典是很少的。這一部經典裡面,這三種真實都說了,而且說得非常圓滿。由此可知,這個經典所依據的理論是非常的圓滿,值得我們信賴。

  我們曉得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這個密教裡面稱為真言;不僅那個咒語是真言,佛所講的每一句話字字都是真言,都是真如,都是實相。佛在這一部經裡面特別給我們說出,不但諸佛如來自己「住真實慧」,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住真實慧。這個事情就難了!難在哪裡?難在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我們沒有真實慧。沒有真實慧,怎麼住真實慧?不住真實慧,怎麼能成佛?這就說到我們自己本身了。如果依其他經論、其他法門,在理上講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在事上講,確實不平等,確實有高下。其他經論裡面所說的,說老實話,這個真實慧我們就沒辦法,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真實慧才能現前;絕對不是權教以下的能住的了真實慧,這是個大問題。禅,如果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真實慧沒有現前。教下,如果不是大開圓解,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個人是住真實慧;如果不到這個境界,他也沒真實慧。密宗裡頭,如果不到三密相應,沒有達到顯密融通,他也沒有真實慧。由此可知,這個住真實慧,確實是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什麼人住真實慧?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住真實慧。權教二乘沒分。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麼可能一下跟那些菩薩一樣,也住真實慧?實在講,那就是這個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選擇這一個法門,那就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為什麼要真實智慧?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

  你哪有那麼巧,一下就撞上了,沒那麼巧的事情!《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華嚴》是圓教,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他們修什麼法門?他們修念佛求生淨土。他為什麼修這個法門?人家住真實慧。唯有真實的智慧,他才選擇這個法門。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真實慧;不是真實慧,不會選擇這個法門。

  我們今天是凡夫,我們同樣也選擇這個法門了,其他方面我們跟那些菩薩比,比不上!斷惑證真、智慧神通、德相,咱們都比不上人。但是選擇這個法門,認真修學,我們不輸給那些菩薩。這個不可思議!你要問,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原因在經典裡面,會講到。你好好的留意去讀經,來聽經。

  往生西方世界三個條件:信願行。文殊、普賢、法身大士求生淨土,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今天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求生淨土,也是「信願行」三個條件。這就是說,我們的因相同,其他的因同不同那不必論,單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因,我們跟法身大士、跟等覺菩薩相同,這個不可思議,決定不能夠輕視。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享受的果報也相同。西方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確實存在的,是有;但是四土三輩九品裡面的大眾,這個受用沒有差別,果報沒有差別。果是從因上生的,我們因同,果亦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你懂了嗎?因平等,信願行,大家都是信願行往生的,因平等,所以到那個地方去,果就平等。

  你看無量法門,修行的因不平等。舉個例子,就是同樣參禅,兩個人參禅法門相等,但是他們兩個人修行不相等,所以兩個人的果報也不相同。唯獨淨宗法門,因同果亦同,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諸位熟讀這一部經,你這個疑問才能夠得到解答。所以第一個「住真實慧」,我們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把自己的心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這就是住真實慧。單單論這一點,我們與十方世界的等覺菩薩就無二無別。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我在第一天跟大家說的,佛法教學的內容,無非是教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實之際,就是真相。佛為我們開示,希望我們能夠轉凡成聖,也跟他一樣,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圓滿的明了了。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惠以真實之利」,這個利是利益。世間所有一切利益,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假的。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假的。如果不能斷煩惱,你就決定超不出輪回,生生世世都在搞這一樁事情。所以這個世間哪有利益?人家說,世間有利益可圖,這是迷惑顛倒,這是錯誤的知見,這個見解不正確。三界之內,無利可圖!

  真正的利益在哪裡?在三界之外。三界之外,那就有真的利益了;超越三界,不再搞六道輪回了。但是三界之外的利益,有圓滿、有不圓滿。聲聞、緣覺、菩薩所得的利益不圓滿,雖斷見思,猶存無明,他不圓滿;必須得成佛才圓滿。這個成佛可不容易!生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是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了。從哪裡說?從利益上來講。佛果地上有多少利益,生到西方世界就是凡聖土下下品往生,也跟阿彌陀佛的受用利益完全平等。

  怎麼知道的?四十八願願願都講的清楚。譬如第一個,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體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現在我們畫的西方變相圖,畫西方極樂世界圖,阿彌陀佛畫的特別大,在當中,觀音勢至小一點,往生的人更小,那個不符合經。經上講,個子一樣高、一樣大,相貌完全相同,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這是經上講的。這是真實的利益,正報相同,依報也相同;換句話說,關於生活環境也相同。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不可思議!

  這是許許多多菩薩都不相信,這大概是個理想,哪裡會是事實?可是諸位要記住,佛決定沒有妄語。佛教化眾生,他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何必要欺騙眾生?《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虛語者,不诳語者。」我們要相信,這個經典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教誨,都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智慧。

  在契理上來說,可以說一切經都不能跟這個經相比。這個經在理上講是圓滿到極處了,比《華嚴》、《法華》還要圓滿,為什麼?華藏世界諸菩薩果位不平等,智慧德用不平等,那叫法身大士;西方極樂世界連凡聖都平等。這顯示出究竟圓滿的契理,這個經是第一,找不到了。下面這一段: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秘奧之理體,卻在本經。】

  這一段話是綜合古大德所說的。前清彭際清居士(就是彭紹升)前面我們介紹過,他告訴我們,他說這一部經就是中本華嚴。八十卷華嚴分量大,叫大華嚴;這個分量比《華嚴經》少,稱中本。既然有中,當然還有小。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這是彭際清居士所講的,他講的沒錯,講的非常正確。為什麼?本經裡面所說的境界跟《華嚴》無二無別,而且是《華嚴》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這一部經。所以本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要不得本經,《華嚴經》就不能圓滿。所以古大德稱這一部經是專中之專,圓中之圓,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之中的了義,確確實實是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是我們要把它認識的。

  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我們今天找到了發現了,適不適合於我修?如果不適合,得到也是枉然,我們得不到受用。所以再看底下這個契機:

  【機者:根機。至於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

  這兩個字好,獨是獨一無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講契機,沒有一部經能與本經相比。譬如《華嚴》,《華嚴》契機,當機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小二乘都沒有分,只度那個法身大士,不度凡夫。我們這一部經,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怕你遇不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經典,依照這個經典修學,沒有一個不得度。

  佛在其他大乘法裡面,有沒有這樣契機的經論?不能說沒有。那怎麼說這個法門獨勝?其他法門雖有,絕對不是平等得度。這個經從等覺菩薩到地獄眾生是平等得度,再找不到第二個法門,再找不到第二部經典了。我們是凡夫,業障深重,我們念佛有幸能生西方,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文殊普賢是實報土上上品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文殊普賢天天跟我們是排排坐,這個其他法門不可能,地位懸殊太大了。唯獨到西方世界是一律平等,獨勝!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不但跟等覺菩薩平起平坐,跟一切諸佛如來也是平起平坐。你如果要問我,我這個話是根據什麼說的?你去念念四十八願,我是根據四十八願說的。所以這顯示出它確確實實是獨勝。

  【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凡,是六道凡夫;聖,是聲聞、緣覺、菩薩,那都是聖人;統統包括盡了。

  【上上根全體承當。】

  上上根,就像《華嚴》上所說的十地菩薩,這是上上根。

  【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

  我們跟菩薩一比,我們是下下根。還有比我們下的:

  【下至五逆十惡。】

  我們雖然業障重,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五逆十惡是地獄眾生,立刻要墮地獄了。

  【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觀音勢至是古佛再來,久遠劫都成佛了,在西方世界示現是等覺菩薩的身分,大乘圓教等覺菩薩的身分。我們到西方世界,縱然下下品往生,也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平起平坐,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所以一到西方世界,這些諸大菩薩都變成同學了,同參道友。所以這個法門修學快速,不退轉。你想想看,你跟這一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作朋友,你還會退轉嗎?不可能。你有一個念頭想退,他就馬上拉你一把,你不會退轉的。不像學其他法門,沒有人幫助,這個退的緣多,退轉的也快速。再往下看:

  【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今世。】

  這是這個法門的好處,實在講,最適合於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你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你的工作簡繁,全不礙事,功夫統統可以得力。所以,它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世間裡面這些工作,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男女老少,統統不妨礙,都能夠修學,這是方便到了極處。

  為什麼它這麼方便?因為它的修行方法就是執持名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好念,隨時隨地都可以念,甚至於工作也可以念。只要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的,可以念佛。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們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我們這一句佛號立刻就提起來,這就對了。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統統沒有妨礙,一切法門講方便,確實都比不上這一個法門,這是最為方便的,隨時隨地可以修。

  同時自己修行就能利益別人。我們念佛,手上拿一串念珠。念珠的作用是兩個:一個是計數用。初學的人拿念珠計數,容易攝心;老修行的人,佛已經念得很熟了,不要再計數了,念珠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隨時一看到念珠,佛不要忘記,這是自利。同時又能利他,別人一看你手上拿個念珠,他一看到念珠就念「阿彌陀佛」,他是不知不覺脫口而出,他也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出聲念佛,凡是聽到這個音聲的也統統得度了。即使今生不能得度,阿彌陀佛的金剛種子種在他的八識田中,總有一天會起現行,這個種子會起現行,他會發願求生淨土。自行化他!

  這個社會上念佛的人多了,許許多多的災難自然就減少了、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大劫難會變輕,輕的劫難會變成消失了。當然這個不是我們一個人有這個力量,是要大多數的人。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社會安定,那就是隨心隨力去勸人念佛,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末後這一段說:

  【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是《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我們曉得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咱們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八年,換句話說,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這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將來佛法滅盡了,這一部《無量壽經》還可以延續一百年;換句話說,這個經在這個世間是最後滅。最後這一百年,所有一切佛法都沒有了,只剩下這一部經。那個時候的人,遇到這一部經,還能得度。

  諸位要知道,佛法滅盡,這個世間眾生業障深重到極處,才有這個現象發生。我們雖然講業障重,比他那要輕的太多了。極重的業障,遇到這個經都能得度,何況我們?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

  【誠此界他方一切有情。】

  「此界」是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他方」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眾生。

  【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也。】

  法是方法,最重要的方法,稱為「法要」。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難得,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是大喜事,決定不能輕易把它放過,依照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因果修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也許有人要問,要修多少時間才能成就?今年年初我在新加坡講經,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半年前得到這一部經、聽到這個法門就老實念佛。念了半年,她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坐著往生的。她打坐往生的,她不是生病走的。她沒有病,預知時至,只念半年!這是最近的事情。真的,不需要很久的時間。

  問題在你是不是真信?這是第一個條件;你是不是真正的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問這個話很重要。我是真信,真心想去,這個世間樣樣又捨不得,那就不是真的。你是真心的話,你會把這一樁事情當作你現在生中最大的一樁事情,其他都是小事,這是自己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這樣來辦,短短幾個月就收到效果了。

  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就不專,夾雜就不純了、就不真了。世間法夾雜不得,出世間的佛法也夾雜不得,就是一句佛號;甚至於連觀想都不要,加上觀想,還是叫夾雜。你看這個法門,真是專到了極處!一句佛號念到底,你把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了。以清淨心念佛,還以這一句佛號念到清淨心。一心稱念,念得一心,這就成功了,這樣就有效果了。

  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自己將來走得很潇灑,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歡喜,這一著是真的。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這一生要求這個。其他的不要求,其他的統統是六道輪回的生死業,你搞這個干什麼?念佛再夾雜,這個輪回生死業,你就不能往生。

  剛才說過了,這個法門不礙世間法,是沒錯,確實不礙;世間法,你去做,不要放在心上。把世間法常常掛在心上,那就叫夾雜,那就是妨礙。世間法樣樣都做,樣樣都不妨;做完了,放下,心裡頭決定沒有牽掛,念念掛著阿彌陀佛。不需要用思考的那些工作,工作時也可以念佛。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宋朝的黃打鐵,打鐵不需要用思考,那個鐵錘打下去「阿彌陀佛」,提起來「阿彌陀佛」,它不妨礙。所以一切不用思考的,工作的時候,對於念佛一點妨礙都沒有。

  前面這一段簡介,就跟諸位報告到此地。下面這個真正說到本經的玄義。我們現在話來講是概要,從前這個注解裡頭稱之為玄義。先將這一部經的大意,提綱挈領給諸位做一個簡報,然後再讀經文就有趣味了。

  黃老居士編這一部經的玄義,完全依照《華嚴》,就是依照清涼大師《華嚴疏鈔》的格式,用的是十門開啟,以這十個條目來介紹全經大意。

  【第一條,教起因緣。】

  【第一段,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這個大教,就是世尊出現在我們世間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總成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學。這個大教就是一代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整個的教學。它怎麼興起的?

  【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今天講,我們要找他的動機,他的目的何在、動機何在,他到底為的是什麼?原因就多了。原因確實很多,但是許許多多原因裡面,一定有個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麼原因?是一大事因緣。確實我們這個世間聰明人,知道世間很苦,生活不好過;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有沒有方法改善?從哪裡改起?世間第一等聰明人想到這個問題,問題是發現了,沒錯,始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佛菩薩看到這個情形趕快就來了,你有意思解決,不能解決了,他才來幫助你。

  在所有問題裡面,兩個問題是最重要的,一個是「一」。「一」是什麼?一心、一念。我們這個念頭太多了,妄想太多了,如何能把妄想離開,就像《金剛經》上須菩提提出的兩個問題,「雲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妄心,念頭。用什麼方法把我們這些妄念伏住,叫它不起現行?「應雲何住」?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裡。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世尊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

  你們去念《金剛經》,《金剛經》的注解,在中國有幾百家之多,你們去研究看看,有沒有辦法把你那這個妄想心降伏住?有沒有辦法找到你安心立命之處?如果你還找不到,那《金剛經》就不契機。我們學了得不到受用,妄念還照起,心還不曉得安在哪裡,這部《金剛經》念了有什麼用?

  如果用我們這個法門來答覆須菩提這兩個問題,太容易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用這一句就降伏了,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別的念頭就沒有了。應雲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你把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行了。你看看淨宗一句話,那個《金剛經》搞的那麼羅嗦,古今多少人在那裡費盡頭腦都沒有辦法解決,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擺平了。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妙,簡單、容易、穩當,確實有效。

  這個一,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禅定,就是定,就是清淨心。一心就是清淨心。怎麼樣叫我們心恢復到清淨,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另外這個大事,就是生死輪回的大事。生死事大,這個問題是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都在那裡思索,想方法來解決,全都沒辦法。這個問題比剛才講的那個「一」還難。世間的禅定,就像佛所說的四禅八定,那是不是「一」?不是的,那還不是一心,那還是一個念頭伏住妄念而已。在佛門裡面講受,這個享受、感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四禅八定屬於捨受,捨什麼?捨苦樂、捨憂喜,這個心很平靜了,好像是定,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定,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那是真的。四禅八定會失掉,他的這個定功有一定的時間。像這個凡夫最高的定是非想非非想定,他的時間是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的壽命。他到八萬大劫,他這個定功自然消失;一消失,妄念又起來了,所以他不是究竟。

  大乘經上跟我們講一大事,這個「一」是真實的定,這個不是虛妄的,在《楞嚴經》上講這叫性定,這是真實的。所以這個世間人沒有能力入這個境界,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世間人做不到,佛才來。佛來了,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既簡單又方便,還真有效。但是世間人聽了,這個太容易,恐怕不是真的,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業障太重,給你講真的,你不相信。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相信假的,不相信真的,聽騙不聽勸。勸他不相信,騙他很容易,馬上就上當,就來了。現在這個世界是聽騙的世界。這個正法不騙人,相信正法的人少。搞些花樣騙人的人,那個信徒就多了,聽騙的人太多了,那個道場就熱鬧。真正是非常悲慘的世界,人愚癡到這個地步。

  我們今天真正發心想了生死,想出三界,諸佛如來以他的本願威神,冥冥當中加持我們,讓我們在這一生遇到這一個法門。遇到之後,還能生歡喜心,還能信受奉行,這是我們有真正的意念,想了生死,出三界,佛菩薩照顧我們。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跟當年佛在世的時候,大家聽世尊宣講這個法門沒有兩樣。只要我們真正能夠相信,真正能夠接受,真正能夠依教修行。

  【法華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華嚴雲: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這是引《法華》與《華嚴經》上的兩段經文,來證實佛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他的用意何在?

  【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

  這是他的目的,很清楚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佛教學的目的,正符合我們自己的願望,正是我們自己的希求。我們求的就是這個,佛教的正是這一樁事情,這叫相應。這是說一代時教。再看到本經: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的中心,教化的重點。剛才說過了,佛又為什麼說了那麼多的法門?佛是應機說法。你想要什麼,他就給你說什麼,所以能令一切眾生普遍得益,但是得的利益大小不相同;唯獨這個法門是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圓滿的利益。可是問題,你要相信、你要肯接受才能得到。本經也有這樣一句話:

  【經雲: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谛語。】

  就這一句使我們對於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能生起堅定的清淨信心,這是佛親眼看到如是利益。什麼利益?十方世界罪業深重的眾生,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能願,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看到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無比的利益。「安樂」,這兩個字形容西方極樂世界人生活的環境,心安、身安,快樂無比!這個是大事因緣,所以佛給我們說出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佛的誠谛語,誠是真誠,谛是實實在在,一個字都不假。

  【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疏鈔雲】

  這個《疏鈔》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有這麼一段話。

  【今但一心持名。】

  「但」是專,決定不能夾雜。只要一心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即得不退。】

  這個不退,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的,現在就不退。如果現在不能得到不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我們的信心就會打問號了。現在確確實實就不退,現前都不退了,生到西方世界圓證三不退,想想這是很有可能的,我們的信心就能建立了。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這一個法門他所教給我們的,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裡面,就是《觀經四帖疏》裡面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法門,佛最主要的對象是教凡夫的,兼為菩薩;換句話說是專度凡夫成佛的法門,菩薩要遇到這個法門,當然得度,主要是為凡夫。

  「自心究竟成佛」,怎麼自心究竟成佛?因為你一心持名。這個一心是你自心,心是自心,一心就究竟,二心就不究竟。你是一心稱念,所以這個成佛就非常的快速,不經過次第。不像一般大小乘法修學,它有次第。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一個階位。我們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沒有階級、沒有階位,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平等成佛、究竟成佛。

  【若能谛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

  這問題的關鍵就在你是不是能夠真的相信。這個谛,就是真實的意思,你是不是真信。果然真信了,成佛不要經歷三乘。三乘是修學的階段,小乘、中乘、大乘;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是個階段。多劫,是講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凡夫要想證得究竟圓滿佛要經無量劫。但是這個法門不需要經歷三乘,也不需要經歷多劫。假如你功夫用的真純的話,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所以新加坡這個老太太念佛,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還念了半年。真正功夫得力的時候,七天就成功。

  七天成功的例子,古今都有。古時候,像《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宋朝的瑩珂法師,他那個念佛只念了三天三夜。他是真念,是真求,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連水都不喝,一心一意就是把阿彌陀佛求來了。阿彌陀佛果然來了,求的太懇切了,阿彌陀佛就來了。來了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以後我來接引你,等於告訴他了。瑩珂法師就說了:我的業障很重,禁不起誘惑,外面一誘惑,我就動心,就造罪業了,那十年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要跟你走。阿彌陀佛也就同意,就告訴他:那這樣好了,三天以後我來接你。瑩珂這就點點頭,這兩個就約定了,三天。

  他把自己的房門一打開,告訴這個寺廟的大眾:阿彌陀佛來了,告訴我三天之後,我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了。寺廟的人沒有人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他是個破戒的比丘,不是個好人,是個壞人。但是大家看他說話這個態度,好像又不是在打妄語,不是在騙人。好在三天時間不長,大家就看你三天之後,你怎麼往生。

  到了第三天,早晨上早課的時候,他特別要求大眾,今天的早課不要照課誦本,今天早課大家給我念一卷《阿彌陀經》,念佛號,送我往生。大眾當然也歡喜,真往生是個好事情。好,今天早課就改成《彌陀經》、佛號。經念完了,佛號念了不到一刻鐘,他就告訴大家,西方三聖來了,接引他去,跟大家告辭,他在那裡就坐化了。這是破戒的比丘。

  他為什麼這樣懇切?他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知道他造的罪業很深,曉得一定墮地獄。如果不往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決定墮地獄。因為害怕墮地獄,就拼命念佛,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他往生了。這就是經上講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他念三天三夜。所以問題是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想去?真信,真想去,什麼都放下,對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留戀了,這個感應就快了。我們今天念佛這個心,跟他們的心不一樣,所以念的沒有感應。

  還有很多人說,如果這麼快的話,這個法門不能學,這不行,學了幾天就要死,這還得了!換句話說,貪生怕死,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其實往生是真正的永生,為什麼?他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他還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跟他去了」。你看看,他說得多清楚、多明白,他不是死的去,活著去的;去了之後,身體丟掉,不要了,這麼去的。所以往生真正是永生,這個不是死。

  【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個大事,比我們剛才講的生死大事更殊勝了。六道輪回生死是大事,出了六道之外,要想成佛,那是大事。圓滿成佛!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

  直捷的,沒有委曲婉轉,這是個直捷成佛的法門。頓超,頓就是快速,超是超越。在我們世間,他一下就超越二十八層天,超越六道;在這個世間法之外的,他一下就超過了聲聞、緣覺、菩薩統統超越了,這是頓超。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淨宗教學最精彩的就是這兩句。其他法門,「入佛知見」的確不是容易事情。這個法門,「入佛知見」就用念佛的心,一心稱念,念得一心,就入佛知見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實在講,我們學佛的人,天天所求的,天天所希望的,佛確實滿了我們的願,確實都給我們,這是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的興起。我們天天想,天天希望,天天希求,現在佛給我們了,我們要不要接受?怎樣才叫接受?真信、真願、一心稱念,這是接受;否則的話,還是沒接受。佛拿給你了,你沒有接過來。只要一接受,你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你就是一生當中必定圓滿成佛。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護念,羅漢、菩薩、一切護法善神贊歎擁護。我們常求佛菩薩保佑,不需要求,一心稱念,依教奉行,你不求的統統得到,不求的也都得到了。

  無量壽經  (第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5

  請掀開經本第六頁,看第二大段:

  【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前面所談的是整個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興起的因緣,這一段講本經,也就是《無量壽經》。黃老居士根據古大德的述說,把它歸納成幾個重點。第一個是:

  【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對於本經來說也恰如其分。我們看底下簡單的說明。第一個是: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了,《華嚴經》跟《法華經》在我們中國都號稱為經中之王;也就是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這兩部是最豐富、最重要的,稱為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圓頓大法。尤其是《華嚴》,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宗派都承認它、都尊重它是根本的法輪;像一棵樹一樣,把整個佛法比喻成一棵大樹,《華嚴》是根,這個樹的根是這個樹的本,其他所有一切經,都是這個樹的枝枝葉葉,顯示出《華嚴經》的重要性。古大德以這個經作為標准,來比較佛在此地所講的《無量壽經》。《華嚴》最後的歸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這才是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後面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它的果位只到菩薩而已。所以它的歸宿確確實實就是在這一部經上,這一部經是《華嚴》、《法華》的歸宿。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有這麼一段話,這是贊歎《阿彌陀經》。我們曉得《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屬於同一部,蓮池大師說只是大本、小本。這個大本是《無量壽經》,分量多一點,文字長一點;《阿彌陀經》文字短;這大本、小本內容是完全相同。因此,對於《阿彌陀經》的贊歎,就是對《無量壽經》的贊歎。

  【絕待圓融。】

  這個「絕待」,就是絕對的。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絕對圓融。

  【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這個「此」,就是指本經。這幾句話,如果說的不過分,如果說的是真實的,那我們就明了,整個的佛法確確實實它的中心就在本經。《華嚴》稱為根本法輪,這一部經乃是根本之根本。《華嚴》、《法華》也從這一部經裡面流出去的,所以它才是根本之根本。

  「一切諸佛之心要」,諸佛怎麼成佛的?成佛修學方法裡,最重要的就是本經,一切諸佛是依這部經而成佛的,一切菩薩也是依這部經而成就的,所以統統不出這一部大經。

  底下這一段是唐朝時候日本的一位法師,在中國留學,也相當有成就,回到日本之後,把這個淨宗傳到日本,而且給《無量壽經》作了注解。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他的贊歎,實在講超乎了我們中國一些大德們。他說:

  【五濁惡世。】

  這個濁與惡,實在講,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污染。今天不但是自然環境嚴重的污染;比自然環境污染的更嚴重的是人心,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才是可怕到了極處。惡,這是造十惡業。在隋唐那個時候,比我們現在要輕得太多太多了;可是真正修行人,已經感覺得這個世間濁惡很嚴重了。比比現在的社會,我們才知道這個污染古人沒有見到過。

  【造惡之時,其難非一。】

  哪一個人不造業?哪一個人不造惡?身業、口業、意業,這個意就是起心動念。凡夫,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就是造業。

  還有一些學佛的人,造極重之業,他不知道。我常常聽到有同修們告訴我,他從前供佛菩薩像供的很多,念的經論也念的很多,現在要發願專修淨土了,供一尊阿彌陀佛,不供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不會生氣?藥師如來我也不供他了,藥師如來會不會找我麻煩?有這個念頭存在。甚至於還有的每一天供佛,家裡有佛像供養佛,我出門了,今天中午沒有供,佛沒有東西吃了,佛會不會生氣?

  這個念頭,乍看起來是個好念頭,實際上錯了。佛菩薩還會生氣,換句話說,你已經把佛菩薩看低了。那是大聖人,你把他看成普通凡夫,這個罪業就重了。動不動佛菩薩還生氣,佛菩薩還要報復人,你何必去拜他,去供養他?不必了。你去供養他、拜他,你不叫自找麻煩。他不曉得諸佛菩薩無心!無心,哪來的氣?哪來的分別執著?佛法自始至終就教給我們破執著。我們也認為佛菩薩跟我們一樣,動不動就分別、就執著,這是輕視了佛菩薩,這就有罪過!

  這個一般供養當中,大家不知道,這個供養不是供養佛菩薩,是供養自己的。我們在佛像面前,通常供花,花是不是他看的?他不要看,是我們自己看的。在佛法裡面,花代表修因。看到花,因為先開花、後結果,善因就結善果,惡因就有惡報。它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花,想到我要修善因。我們供果,什麼水果都可以供,供的也是提醒自己,看到佛前供的果了,我想要什麼樣的果報,我應該修什麼樣的因。因緣跟果報,決定相應。我要好果報,那就要修好因。供花、供果是提醒自己,念念不昧因果,是這個道理。不是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不看這些東西。

  供一杯水,這很重要,供佛菩薩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沒有花、沒有果沒關系,水一定要供。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我們自己的心,水很清淨,心清淨;水很平,不起波浪,這是看到這一杯水就想到清淨平等。我們這個經題,清淨平等覺經。是提醒我們,這個意思不能不知道。

  供養燈,燈是代表光明,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都要正大光明,它表這個意思。燈點燃了,它不照自己,它照別人,所以它也有一個意思,就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特別是油燈跟蠟燭,很明顯的,它自己燒,慢慢慢慢燒完了,它放的光明照別人。這個意思是說,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無不是捨己為人,念念當中,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教我們學這個燈。明白這個意思,才是真正莊嚴自性了。如果不明白,以為這都是給佛菩薩享受的,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每一天冷靜的反省反省,惡念多、善念少;自私的念頭多,幫助別人的念頭少。能夠覺悟,覺察到了,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世間一般人都不知道,學佛的人反省反省,這就是很大的進步。這叫什麼?這叫覺悟,開悟了。悟後要緊的是起修,修什麼?把過失修正過來,今天錯誤,希望明天不再錯。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見解,修正我們的過失,修正行為。一天修正一個錯誤,給諸位說,三年,在這個世間就是聖賢。縱然聖人談不上,大賢人!真正改過,諸佛贊歎,龍天善神保佑,就是些惡神見到你,對你也恭敬,對你也佩服,也不敢侵犯於你,這叫真正修行。所以知道我們在這一個大環境裡面,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是嚴重的染污,處處都誘導我們造罪業,這是非常非常可怕!所以修學其他的法門很難得利益,原因就在此地。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

  這個實在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為我們開這個特別法門。不但特別,實在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法門。愈是至高無上的法門,是愈簡單愈容易。所以千萬不要看到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就認為它大概沒有多大成就,那就錯了。黃念祖老居士講開示的時候,常常用這個照相機作比喻。他說最好的照相機是什麼?傻瓜照相機,全自動的,一按下去張張照的好,人人都會照,這個才是第一流的照相機。普通這個特種照相機,又要光圈,又要速度,又要色溫,那個講求太多了,三十六張未必能照出一張好的。他把這個淨土法門比喻作全自動的傻瓜照相機,沒有一個人不能成就的,個個成就。這個比喻,想想也很有道理。所以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直捷,沒有委曲婉轉的。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

  我們要問一問,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做什麼的?他是來救度一切眾生的,他就是為這個事情來的。怎樣救度?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不成佛,度眾生就不圓滿,要教一切眾生的成就跟他自己完全一樣。像我們讀這個經,你就了解了,阿彌陀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跟他完全一樣。用什麼方法能夠幫助眾生,在很短的時間裡面,確確實實達到這個目標?只有這一個方法。其他的方法也能達到,但是時間長,沒有這麼快。時間一長,當中的障礙自然就多了,所謂夜長夢多,障礙就多了。唯獨這個時間短,短,障礙就少,成就就容易,這就是如來正說。好像我們學校的課程,有正課,有副課;這個正課,我們今天講有主修的;有選修的,是副課。這一部經才是如來教化一切眾生的主課;千經萬論,那都是選修的課程,不是主課。這是主課,所有一切眾生依這個方法,統統得度,平等得度。所以,它是正說。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

  這是舉經典來說明這一樁事實。道隱大師選的《華嚴》、《法華》,中國人尊重,日本人也尊重,沒有一個不尊重。

  【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說出的;換句話說,要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這個分量就非常非常之重了。佛經通常都有三分,一部經分成三個部分,這個諸位同修都知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他這個比喻,就是說在整個如來的教化當中,《華嚴》、《法華》是序分,本經是正宗分;換句話說,如來一代時教裡面,最重要的是本經,不是《華嚴》、《法華》,他的用意就在此地。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道隱大師這一段話,我看了之後,這個感動跟其他的人不一樣,非常非常的深刻。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對於這一部經的信心,確確實實是《華嚴》、《法華》這兩部經把我引進來的。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李老居士苦口婆心的勸我修淨土。我對於淨土雖然不反對,但是認識不清;換句話說,不甘心、不情願,老師教導、勸導,那就是敷衍敷衍而已。當然老師也看的出來。

  怎麼入了這個門?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在台北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裡面入到這一個法門。《華嚴》講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天忽然起了個疑問,就想到華嚴會上普賢文殊這兩大菩薩是了不起的菩薩,問題是他們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善財修什麼法門?這個疑問起來之後,到《華嚴經》上去查一查、找一找,原來他們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才對於淨土宗不敢再輕視了。以後在《華嚴》普遍再一觀察,原來《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接受普賢菩薩的勸告,十大願王,同生極樂,這沒話說了。這才肯定這一個法門是所有法門當中,真正殊勝,真正教你當生成佛。

  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易行難信!你修很容易,不難;你相信,太難太難了。我要不是十七年講《華嚴》、講《法華》,老師勸我,我都不能完全相信。所以以後看到道隱法師這一段話,好像是針對我說的,我就是《華嚴》、《法華》把我引進來的,所以這個體會非常非常的深刻,這個話說得太好太好了。

  【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楞嚴經》在中國也是很著名的一部大經,因為這一部經曾經被智者大師宣傳過,這個經到中國的因緣很特殊。佛經差不多都是我們中國古代的高僧到印度去求取來的,或者是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帶來的。唯獨《楞嚴經》,玄奘大師在印度十七年沒有見到過,中國的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學,沒有見到過《楞嚴經》,原因是什麼?人家把這一部經當作國寶,不傳給外國人,外國人到那邊去留學的時候,這個經是不傳的。一些人出國的時候,這一部經是禁止流出去的,所以海關查的就非常的嚴格。

  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他實實在在是自己體會到法華三昧,發明了天台家特有的修行方法,就是止觀,我們講天台止觀、三止三觀,這是智者大師發明的首創的。當時有一位印度的高僧來到中國,看到智者大師的教學,這個三止三觀的方法,他就非常贊歎,他說這個方法跟《楞嚴經》裡面所講的修學方法相接近。所以中國人這才知道有一部《楞嚴經》,才曉得有這個東西。

  雖然曉得,從中國到印度不是很簡單的,不容易得到。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鑄了一個拜經台,現在這個台還在,諸位如果到大陸去觀光旅游,到天台山去的時候,你去看看那個拜經台。他就在這個地方向西方禮拜,求這個經能到中國來,他拜了十八年。這一種精神也了不起,拜了十八年,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圓寂。所以雖然中國沒有高僧到印度去求取,智者大師這個精神了不起。

  在唐朝時候,般剌密帝法師(這是印度人)把這個經偷偷的帶到中國來。他帶了幾次都被海關查出來了,這個犯法要坐牢的。最後一次怎麼帶出來的?他把這一部經寫成小本,很小的字寫出來,不曉得是用什麼東西寫的,把自己的手臂剖開,經卷藏在裡面,等這個疤痕長好,這樣帶到中國來出版的;找不到,查不出來了。到中國來之後,再把手臂剖開,經卷拿出來,這樣偷出來的。偷出來之後,出家人畢竟跟世間人不相同,犯了法,甘願回去接受國法處分。自己回去,經送到中國來了;回去之後,告訴國王,經已經偷去了,送到唐朝了,怎麼處分,甘心情願接受。了不起!於是《楞嚴》傳到中國。

  傳到中國翻譯,不是在大譯場翻的。因為傳到中國來,中國那些讀書人、出家人都知道有一部《楞嚴經》,智者大師拜了十八年沒見到經在哪裡,現在這個經已經到中國。當時就在廣州翻譯,因為它是從海路過來的,在廣州翻譯。這個潤文,就是記錄修改文字的是房融。房融是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大概因為犯的有過失,被降級貶到廣州。他的文學好,雖然官是掉了,貶到邊地,實在講,這也是希有的因緣,他有機會參加《楞嚴經》的翻譯。所以《楞嚴經》這個中文是他記錄的,文字是一流的;一切經裡面,文字之美,《楞嚴經》是第一,出自於宰相之手。

  這幾句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頭的,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楞嚴》裡面,主要是講首楞嚴大定。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這是如來果地上所有的這種大定,《楞嚴經》裡面講作性定,就是自性本定。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很多。經上有二十五位菩薩來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法門統統是修楞嚴大定的。這二十五位菩薩,分別代表的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超不過這個范圍。

  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念佛法門,這是非常非常奇特、不可思議的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裡面想。我們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個胡思亂想,將來是什麼果報?是六道輪回的果報。你去想,怎麼想法,都出不了六道輪回。菩薩教給我們,你把你這個想(念頭)轉過來,想佛;想佛就成佛。教我們不要去想別的,一天到晚就想佛、念佛。真的能夠想佛,能夠念佛;「現前」是我們現在世間,有感應。我們自己有感,佛就有應,你現前就見佛。像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在中國,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一生當中就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在念佛入定的時候看到的,所看到的境界,他說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應,完全相同。他老人家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這個境界又現前了,這是第三次現前,他才告訴大眾,說他過去曾經見過兩次,現在又見到了,他說我這個淨土緣熟了,我要往生。像這個樣子,這是現前見佛。「當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天天見佛了。

  也許我們會懷疑,西方極樂世界太大太大了,人太多太多了,這個將來讀到經上,諸位就知道了,沒有辦法計算!阿彌陀佛只有一個人,我們幾時有緣見他一面?不要說多了,美國不算很大,總統只有一個,美國人口也不算多,才二億多人,幾個人能常常跟總統見面?有多少人一生也沒有見過一次面。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問題來了,幾時跟阿彌陀佛見面?能去見幾次面?這是一些同修們常常有的疑問。

  這些疑問,實在講,沒能夠熟讀《無量壽經》。熟讀《無量壽經》,熟讀《觀經》,這個問題就沒有了。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彌陀佛。所以一生到西方世界,你是天天跟阿彌陀佛見面。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能力,不能化身,不能分身,難在這個地方。西方世界佛菩薩有能力分身,有能力化身。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都跟阿彌陀佛相似,因此與諸佛菩薩是天天見面,時時碰頭。不像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科技還差很遠,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總統,不是真人,不能跟他拉拉手,不能跟他講話。西方世界那個化身,就跟真的身沒有兩樣,所以法身、報身、應化身完全是一體的。這是講當來見佛。「必定」,這個語氣非常肯定,我們想見佛;見佛就成佛。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

  這兩句是方法。這個兩句,前面一句是修行方法,後面一句是修行的成果。方法實在太簡單了,四個字。「淨念」,念是念佛,要怎麼念?要用清淨心去念,這個很重要。換句話說,雜心念佛就不行了,效果就收不到了;亂心念佛,也收不到了。《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一心稱念」,《楞嚴經》上教給我們「淨念相繼」。可見得淨念就是一心念,一向念;要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講,專心念,這個心要專,不能雜。再說的明白一點,念佛決定不能懷疑;懷疑,心不清淨。不能夾雜;夾雜,心就不清淨了。什麼叫夾雜?這是很重要很重要,因為許多修淨土的同修,不懷疑他做到了,不夾雜做不到。世間法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真正放下;否則的話,這是夾雜。那又說我現在還在世間,我還有家庭,有事業,這些東西不能不要。要是要,事是要,理上不能要;相上要,性上不能要。換句話說,生活裡面需要,心裡頭不能有,心裡頭不要去牽掛,要真正放下。

  這個佛法裡面講放下,不是把事放下,是把你這個心裡面的牽掛放下。事,不礙事的,事事無礙。妨礙在哪裡?妨礙是在心,心有牽掛,那就成了妨礙了。學佛的功夫要在這個地方做。心裡面牽掛什麼?一天到晚只牽掛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其他這些東西統統放下,這叫淨念,這叫一心念,這叫專念。所以念佛的時候,什麼都放下。工作的時候,如果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我這個佛號還可以不斷。如果用思考的,我就把佛號放下,我就專心工作;工作完了之後,這工作就放下,佛號就提起。工作做好了,佛也念好了。最怕的是什麼?做工作的時候又念佛,念佛的時候想著工作,是佛也沒念好,工作也沒做好,那就錯了。統統要專心,這就對了。

  「相繼」,是不斷。功夫不要間斷,隨時隨地這一句佛號能提的起來。所以念佛人手上常常拿一串念珠;念珠的作用有兩種:一種是計數,一種是提醒自己,一看到念珠就想到佛號,佛號不能間斷,是這個意思。

  「自得心開」。這一句,就是禅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禅宗,參禅到這個境界,難,很不容易。如果不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沒成就。淨宗容易,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功夫成就,自自然然到明心見性,自然達到。由此可知,目的是一樣的,手段不一樣。淨宗這個手段容易多了,穩當多了,簡單、容易、穩當,而且時間很短就能成就,見性就成佛。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奇妙」是贊歎,奇特、殊妙。「疾捷」是快速,這個法門決定在一生成就的。所有一切法門當中,要講到快速、穩當、圓滿的成就,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所期望的是希望眾生個個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他期望的,而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達到如來的期望。所以這是正說,這是稱性。一切眾生,這一句要向上面說,包括了等覺菩薩,像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包括他們;往下面來講,包括了地獄眾生。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除了諸佛如來之外,全都包括了,這個法門才叫究竟、才叫圓滿。

  【本經所宣。】

  宣是宣講,本經所講的。

  【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這是如來真實,真就不假,實則不虛,純是不雜,純一之法。其他經論法門,多多少少都有委曲婉轉的說,用種種方法來誘導你,讓你慢慢覺悟。這個經沒有,直捷了當,所以稱之為正說。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

  這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所有一切大乘經典統統是稱性說的。換句話說,這個稱性圓與不圓是不相同的。像這個月亮一樣,今天的月亮我們看到一半,它也是真的月光;初三、初四我們看的月芽,也是真的月光。都是真的,都是真性。但是真性是圓,還是部分,那就不等。所以一切大乘經是如來稱性,是部分稱性,不是圓滿的;即使是《華嚴》、《法華》到後來導歸極樂,這才顯得圓滿。如果沒有導歸極樂,《華嚴》、《法華》也像十四的月亮,還不是滿月,還是有一點欠缺。這一部經是滿月,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所以它這個稱性是極其圓滿的稱性。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

  一切含靈是指九法界眾生,統統是依這一部經在一生當中就圓證三不退,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所以是:

  【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

  以月亮來比喻,它是滿月,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故為稱性極談。】

  這是到了極處。

  再看底下一段:

  【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這是講這一部經,它教學的范圍,它對哪些人來說的。

  【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

  這是講等覺菩薩,舉出普賢、文殊,就包括所有這一些法身大士。

  【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這一生當中造作極重之罪,換句話說,這個人他來生決定墮地獄,他造的有這麼重的罪;如果他在臨終之前,遇到了善友,這個善友就是懂得佛法,懂的這一個法門,能把這個法門教給他;他立刻接受,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也能得生。生到西方世界,成就高下如何?實在不可思議,他的成就跟文殊、普賢沒有差別。

  我們初學的人聽這個話,心裡很不平。文殊、普賢修行多生多劫,他得的那個果報,那是應當的。這個人一生造罪業,念幾句佛號就往生,為什麼一切果報就跟菩薩相等?聽起來好像太不公平,總令人心不服。殊不知這是兩樁事情。累劫修因證果、斷惡修善是一樁事。你往生到西方世界,憑什麼?文殊菩薩憑什麼去的?普賢菩薩憑什麼去的?憑的是「信願行」,憑這個往生。這個做惡之人,到臨命終時,怎麼往生的?他也是「信願行」。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五逆十惡的人跟文殊、普賢是一樣的。一樣的因,兩樣的果報,那才叫不公平。同樣的因,所以他是同樣的果報。所以,這個因非常非常的特殊。《觀經》三福裡面講的「深信因果」,就是講這一樁事情,不是普通的因果,特別是講往生西方世界這個因果,這是一個特殊的因果,我們要深信不疑。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修因平等,得果平等。

  這是我們從表層看,我們凡夫只是看到現前這一面。如果你是有真正功夫的人,你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那你就恍然大悟,你才曉得這個惡人往生,你也會點頭,你也會笑起來了。他這個惡是這一生做惡,他從前沒做惡,生生世世他修的有不思議的善行,有無邊的功德,這一生當中,迷惑顛倒,造了大罪業。假如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的話,這個惡人在臨命終時,怎麼會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一勸他念佛,他怎麼就會相信?怎麼就肯發願?這不容易,這就是多生多劫他的善根福德現前了,所以人家一提醒,他馬上覺悟了,「信願行」三個條件立刻就具足了,這一具足就成就了。我們再翻過來:

  【本經雲: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三句是出在本經的。佛告訴我們,「值」是遇到的意思,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怕的是你遇不到。你只要遇到這一部經,你的願望都可以達到,隨意所願。你願意成佛,你這一生確實能作佛;願意成菩薩,能作菩薩;願生人天,就得人天的福報。得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隨心所欲,你的願望統統可以得到。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不僅僅是幫助你往生淨土,不退成佛。這個《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你不願意往生的,想得人天福報的,你也一定可以得到。這個不退成佛,這是最大最高最上的。最高最上能得到,其他這個小福報,那還有什麼話說!當然是很容易的,完全看你的心願,能夠滿足你的願望。

  【末法眾生,福薄障深。】

  這一句我們統統都能夠體會得到,本身這一生所受的就是。

  【唯此一門。】

  我們要想解決問題,要想離苦得樂,要想永脫輪回,只有這一個辦法,只有這一個門徑。

  【但信願持名。】

  這個信是真信,願是懇切的悲願,一心執持名號,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便能功超累劫。】

  這講修行其他法門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才能成就。這個法門不必,時間很短,通常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裡面,大部分三年到五年就成功了,所以他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往生極樂,迳登不退。】

  這一句話很要緊,實在講,這一句話就是成佛的代名詞,圓證三不退就是成佛。沒成佛,菩薩位次上也是進進退退。地位比較低一點的菩薩,實在說是進得少退得多。到八地以上,這才真正到不退轉;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還有退轉。八地以上,這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再成佛;你看這麼高位的菩薩才真正做到三不退!

  淨宗法門,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縱然是五逆十惡去往生的,下下品往生的,也是圓證三不退。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這個難信,絕對不是講我們凡夫,是說一些大菩薩們,他們對於這一樁事的真相沒搞清楚,理論不明了,乍聽這些事,免不了懷疑。因為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一個普通的境界。所以縱然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能信的人,那真正是有大福報,他聽了,他不懷疑。

  【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這個話是真的。沒有這一個法門,換句話說,佛法在世間跟其他一般宗教完全一樣,只能夠勸善,教給我們斷惡修善,來生得人天福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就是佛法各宗各派這一些理論、修學的方法,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在這一生超越輪回。像倓虛法師在這個《念佛論》裡面所說的,這一個小冊子在美國流通得很多,在這個佛七開示裡面所講的,他一生當中,他舉修禅這一個例子,參禅的人得禅定的,他見過、聽說過;開悟的,沒聽說過、也沒見過。禅宗要不開悟,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到這個境界,還在三界之內。得禅定能夠盤腿面壁,一坐坐個十天、一個月才出定,我們覺得這個功夫了不起了,那是禅定,他的能力到哪裡?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你就曉得出三界是多難,太難太難了,不容易!

  唯獨這一個方法橫超三界。這個念佛法門,我們憑什麼?憑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肯念,阿彌陀佛拉我們一把,把我們帶走了。不是靠自力,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是靠佛力。

  【元曉師雲。】

  元曉是唐朝新羅國人,就是現在的韓國,那個時候元曉大師在世的時候,現在朝鮮半島是三個國,新羅、高麗等三個國,沒有統一,他是新羅國人。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也是在中國留學的一位高僧。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這是元曉大師說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什麼?就是為了六道凡夫。你說為什麼?因為六道凡夫在六道輪回裡面太苦了,用什麼方法幫助他,立刻能夠超越輪回,這是阿彌陀佛無量的悲願,所以建立這個法門,他是以度凡夫為主。凡夫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滿得度,何況三乘聖人?三乘聖人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聽到這個法門,肯接受,肯修學,那個成就當然快速,這是一定的道理。元曉師這個說法,實在講,非常符合彌陀本願,給我們凡夫帶來了堅定的信心。這個法門不是為菩薩說的,不是為羅漢說的,就是為我們說的;換句話說,我們的修學就是這個法門所說的當機者,也就是所度的對象,正適合。底下一段:

  【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他力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智慧、神通、道力是這個力量加持我們,幫助我們,所以在短短時間之內才有成就。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

  特別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知見就是想錯看錯的人太多太多了。

  【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魔在哪裡?最嚴重的魔是煩惱。你看《八大人覺經》裡面給我們講魔有四大類。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魔。煩惱魔,天天叫你生煩惱,天天叫你打妄想。死魔,壽命短。這三類的魔都屬於本身的。本身之外的、外面的叫天魔,本身以外的都叫作天魔;換句話說,外面境界在誘惑你,這一誘惑你的分別、煩惱、執著統統起現行了,身心不安穩,這叫魔,我們受這個干擾。

  什麼是正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唯一的正見。要是對這個起了一點懷疑,或者懈怠,或者退轉,或者改學別的法門,或者是兼學別的法門,統統都錯了;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超越三界的機會就靠不住了。你如果能夠正見不失,專心,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是決定有把握。所以這個觀念決定不能錯,錯了就不得了。

  【楞嚴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底下有注解。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泥犁」是地獄。這個解釋的很明白,修行人稍稍有一點執著就錯了。無論是在世法、是在佛法,統統不執著,統統放下。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去執著它。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不要說一般人來破壞,說這個法門不可靠,哪有一部經典可以成就的?哪有一句佛號就能成就的?我們聽了絕對不動心。即使阿羅漢、菩薩,乃至於一切諸佛來給我們說,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不要上他的當。我們聽了,也不動心。為什麼不動心?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虛語者,佛哪裡會騙人?一切諸佛來給我們說,那個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魔變現的。為什麼?佛佛道同,一尊佛所說的,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諸佛所說,沒有兩樣的話;如果有兩樣的,那絕對不是佛講的。我們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決定不動搖,這才能成就。

  如果念頭一動,對這個法門起了懷疑,捨棄了,退轉了,去改學別的法門,那就上當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再要毀謗這個法門,這是謗法;這個法門是至高無上的法門,你要毀謗它,你要障礙別人修學它,必墮地獄。這裡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眼看現在的人做這種事情的很多;換句話,就是往地獄鑽,拉都拉不回來,真是可憐。所以佛常講「可憐憫者」,一點都不錯。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

  一個真正念佛人,你遇到這個魔事一定很少。為什麼?有佛菩薩保佑你,有護法神護持你。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這是經上講的。我們想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只要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就派二十五個菩薩日夜保護你,一切時一切處他都保護你,你怎麼會遇到災難!

  可是今天我看到有一些雜志、小書寫《十往生經》是偽造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了會相信嗎?有人說,《阿彌陀經》也是假的,也是偽造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太陽神。造謠的人多得不得了,真的把許許多多人信心都動搖了。這就是前面講的「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就是這些人。

  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在這幾十年當中,念佛往生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這些人給我們做了證明,這個不假!念佛人得佛的神力加持,消災免難,這個事情很多很多,我們親眼見到,親耳所聞,這是證據。林看治居士寫的那一本《近代念佛感應親聞記》,這個小冊子裡面所寫的,幾乎一半我都認識。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那些人都見過面,都認識,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所以懷疑的人是沒福報;真正相信,深信不疑,這個人有福,這個人這一生得度,得到真實的利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