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1-15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一集) 1998/5/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1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倒數第四行。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今天是九八年的衛塞節,也正好是母親節。昨天晚上我們參加傳燈,非常希有,我也是第一次參加,我們大家都非常的歡喜。今天早晨我們在早餐之後,張居士寫一個紙條給我,要我說說紀念衛塞節的意義,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應當怎樣來做這個紀念。衛塞節是南洋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在中國傳統是用農歷的四月初八,南洋是用五月月圓的這一天。古時候做這個紀念,是在紀念三個大節日:世尊示現出生在世間,這是個大日子;第二是世尊成道的日子;第三是世尊入滅,這三個大的節日。我們試想,如果世尊不出現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會像什麼樣子?實實在在講很難想像。唯有世尊出現、展示,現究竟圓滿的智慧,為我們解決了許許多多疑難的問題,也幫助我們化解無數人為與自然的災害,我們受佛的深恩,很少人能夠知道。我們紀念慶典的這個日子,最重要的是要把世尊的恩德教誨,介紹給社會大眾,使大家都能夠知恩報恩。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報恩?也就是說,用什麼方式來紀念?唯有遵守世尊的教誨,依教奉行。我們自己真正得到幸福的人生,得到美滿的家庭,每一個人都獲得成功的事業,和睦的社會,富強的國家,和平的世界,這個紀念就有意義、就有價值。 今年的今天,在新加坡這個地區,實實在在我們覺得無比的歡喜。新加坡由李木源居士全心全力在護持佛法,禮請法師們到這個地方來長期講經,這個因緣是無比的殊勝。前兩年發起辦「培訓班」,今年開始又辦「華嚴班」,我們用這些來慶祝佛誕節,來慶祝母親節,這個意義就不平凡,實實在在非常的希有。「李木源」這個名字,我看了一看也很妙,這個「李」拆開來是十八子,那要不是十八尊羅漢,那就是十八尊佛子,大概將來這個地方會出十八位菩薩,那就不得了,全世界都沾光。他的名字也很有意義,你看,木是十八,下面是願,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最重要,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所以這個名號的意義也是不可思議。在今天這個局面之下,他這個名號的意義突顯出來了,使我們看到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明確。 普賢大士之德,就是一切諸佛如來修因證果圓滿的大德。這種圓滿的大德,在《華嚴經》上用十條,十大願王來顯示,願願都是無有窮盡,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也就是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而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才是普賢大士的十德。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忏悔業障」。今天我們繼續跟諸位介紹,第五願「隨喜功德」,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首先,我們要明了「功德」是什麼?這個不可以含糊的。我們看到許多道場前面擺個箱子,上面寫「功德箱」,以為什麼?錢放到裡面就是功德。那是錯了,沒有功德。別說你捐這一點錢沒功德,在過去梁武帝的時代,梁武帝是我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虔誠的佛教徒,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他在任的時候造了四百八十座道場,我們今天講寺院,規模都很大,鼓勵人民出家。他看到出家人就很歡喜,鼓勵大家出家,所以度眾幾十萬人,他自己也感到驕傲,這值得驕傲,做了這麼大的功德,感到驕傲。正在這個時候,菩提達摩到中國來了,就是禅宗的祖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之後,聽到中國的國王這樣熱心的護法,當然要來拜見,梁武帝也很高興的接見從印度來的這一位高僧。來了之後,見面之後,梁武帝就向達摩祖師報告,他護法的功德、護法的成績。報告完了之後,他向達摩祖師請教,他說:「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這個人很直,不懂人情世故,說了一句老實話,說:「並無功德。」這一句話說了,梁武帝受不了,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並無功德」,所以梁武帝就不護他的法,搞得他無可奈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 達摩祖師說的話對不對?對,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假如梁武帝要問他:「我的福德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福報太大了。」福德跟功德是有差別的,功德是要自己修行。我們舉個簡單例子,持戒有功,你持戒的功是有功夫,你持戒有功夫,得定就是德。所以功是修因,德是證果,你得定了,這才叫功德。如果你的戒律持得很好、很嚴,但是不能得定,你沒有得定,你持戒是福還不是功,你持戒沒有功夫,你只能得福報。得定,因戒得定,這個戒律才叫有功夫。 為什麼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這個裡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學,有功;不如法的修學,沒有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應,不守法就不相應,那哪裡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師教人,特別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囑咐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生輕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貢高我慢。持戒,持戒後面得的什麼結果?得的貢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從定開慧;他持戒,持出貢高我慢來了,這成什麼話,這哪裡是功夫? 但是那個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個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裡面有漏福報。我跟諸位同修說,我不說人天福報,我說六道裡的有漏福報,為什麼?不見得他的福報在人間享,這個我們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餓鬼身都享福。你看畜生當中,外國人養的寵物,福報可大了,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家。全家人都伺候它,把它當寶貝看待,它是一家之主,我們比它差多了,我們一個關心的人都沒有,那個寵物畜生前世修的福。鬼道裡面的福報也不小,我們在許多中國民俗裡面所看到的,祭拜這些鬼神,居士林附近好像就有一個大伯公廟,那就是鬼道裡面有福報的,有福報的鬼道,山神、土地、城隍,都是餓鬼道,他修的福,鬼道裡面去享福。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修積功德,功德裡面自然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還是功德好。 功德怎麼個修法?我們這個經好。這個經確確實實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第一經,《華嚴》還在其次,這個是真正第一經。經題上跟我們講,「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我們的修學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功德。我們持戒,戒當中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你持戒就有功,清淨心就是定。修定有功,開智慧就是德。修定要是不能開智慧,那個定也是福報。 可是諸位要曉得,定的福跟戒的福不一樣;定的福大得多了,戒的福有在三途享的,只有地獄道沒有享福,餓鬼道、畜生道都有享福的,這是戒的福。定的福不在惡道,至少都在夜摩天以上。你修定,定中不能夠開智慧,福報從夜摩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都是定的福報。修定得福報不是功德,修定要得功德的話,那開智慧,開智慧決定超越三界,永脫輪回,那是修定有功。所以,功德我們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看到人家修積功德,世間一般人起什麼念頭?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們好,心裡就難過、就難受,想盡方法去障礙,甚至於還想方法去破壞,破壞修道人罪過就大了。還有一類,菩薩修積功德,菩薩示現在社會群眾當中,男女老少,他所做的我們現在講慈善事業。但是菩薩所做的慈善事業,跟我們世間人所做的慈善事業,這裡面又要有一點差別,差別在哪裡?諸位要細心去觀察,你才能明了,菩薩修積做的慈善事業,最後一定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做了功德。如果只是做慈善事業,沒有教他破迷開悟,這是屬於福德。 為什麼對待眾生,先要用慈善救濟來幫助人?這是佛的四攝法,攝受眾生的手段。佛在經上也明白的教給我們,「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佛真慈悲到了極處。世間人你叫他來學佛,他搖頭,他不來;你請他來吃飯,他很高興,他馬上就來了,吃完飯再叫他學佛,這比較容易了,為什麼?總受了恩惠,不聽也不好意思,總不能說吃了飯就走。所以佛家用這種慈善,布施、愛語這些方法,同事、利行,都是攝受眾生。然後給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他就回頭是岸。 這種做法,如果著相的做,做的人還是修福。如果是離相,不執著,三輪體空,做這個工作的人,他是功德,這個是以利益眾生功德。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自己修學的功德。兩種功德都會遭人嫉妒,都會遭人障礙。所以我們在修積的時候,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自己的姿勢是愈低愈好。對待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批評我們的人,毀謗我們的人,障礙我們的人,破壞我們的人,我們也要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他,讓他慢慢的能受感動、能夠覺悟、能夠回頭,把這些惡緣都轉變成善緣,把惡的這些事都轉變為真實的功德,這叫隨喜。我們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做出一個好樣子,才能夠教化眾生。 所以我們今天,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弘揚佛法,我們有一個總題目,有一個總目標、總方向,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整個大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兩句。作師,師是表率,並不是說出家人稱法師要作師,這是理所當然的,每一位在家的同修們,都要作師、作范。在我們現前本位的工作上,我們現前生活當中,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就是作師、作范。諸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范,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我在過去跟諸位同修說過,曾經有人問過我,現在的父母很難管教兒女,兒女不聽話;學校裡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教學很苦;在社會上員工不聽老板的話,現在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普遍都能夠見到,這是一個社會嚴重的大問題。全世界許多有智慧、聰明的領導人,學術界裡面,工商業界的企業家,宗教的領袖們,都在尋求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方法,到底毛病出在哪裡?我在前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看到學校裡面題這八個字,它是「學為人師,身為世范」。我在學校裡面時間不長,在接待會裡面,我就說了這幾句話,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作親、作君、作師」,所以我看到這八個字就聯想到,儒家對我們的教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不能夠狹義的看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大概是孔子對於國家領導人的期望,與我們一般民眾無關,那你就錯了。儒、佛的教學是對一切眾生的,不分階級、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行業,希望每一個人都知道「作君、作親、作師」。 君是什麼?是很好的領導人。很好的領導人具備什麼條件?仁慈。對被領導的這些人,要真誠的關懷他、真誠的愛護他、真誠的指導他,你是個好的領導人。同時,你要作之親,以父母之心愛護被領導的人。中國古時候,地方政府的首長稱之為父母官,意思不一樣。現在作官的,民主時代叫什麼?公僕,僕人。作官是僕人,老百姓是主人;作官的是僕人,主僕的關系。僕人有時候會騙主人,不見得真正對你效忠、對你關懷。可是父母對愛子女那是沒有條件的,所以我們還希望作官的是我們的父母,不要是我們家裡的傭人,傭人不太可靠,還是父母比傭人可靠多了。所以,要作之親,作父母的心,還要作老師的心,老師愛護學生。無論我們今天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們是個很低級的員工,也要做到這三個條件,雖然沒有職,沒有職的地位,沒有職位,要有這三種心去做影響力,影響我們自己的同僚、同事,影響我們的朋友,影響我們認識的人,然後擴大就能夠影響社會,人人都能夠發心「作親、作師、作君」,這叫真正的隨喜功德。那對人家的好處,功德利益之事,哪裡會去障礙?不但不去障礙,反而會全心全力去贊助,沒有力量贊助也會贊歎,這能影響社會的大眾共襄盛舉,給社會帶來真實的利益。 世間善惡事情太多太多了,佛為什麼特別提出「隨喜功德」,實在講這一條意義很深。佛知道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是無量劫累積的,每個眾生都有。什麼習氣?貪、瞋、癡、慢,傲慢、嫉妒,與生帶來的習氣,不要人教的。你仔細去觀察,你觀察小孩、嬰兒,還不會說話,幾個月的嬰兒不會說話,兩個差不多大的嬰兒放在一起,一個嬰兒有糖吃,一個沒有糖吃,那一個嫉妒心就起來了,誰教他,沒人教他。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傲慢、嫉妒的,特別是對治嫉妒。嫉妒、傲慢是造罪業,極重的罪業,一念之間轉出來,就變成無量的功德。一念之間,轉過來就是功德,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眾生就轉不過來,隨著煩惱流轉生死六道;諸佛菩薩一念之間轉過來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學著會轉,轉得很快。轉過來之後,人家修積多大的功德,你隨喜的功德跟他一般大,決定沒有差別。絕對不是說,這個人修積功德,他的功德大,我隨喜的功德小,沒這回事情,決定是一樣大。人家修積真是很辛苦,你一隨喜功德跟他一樣大,你看你的便宜占了多少。 你懂得這個道理,佛教給我們,我們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怎麼轉法?依照這一部經修學就行了,佛在這個經上講的,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只要把這三句話做到了,你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當中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把彌陀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才是世界第一等聰明人。我們要修成阿彌陀佛的功德,單靠自己,你要修到哪一劫?在我們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華嚴》裡面講的「念劫圓融」,我們是真正可以做得到。所以,諸位不要輕易把這個機會放過,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這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 李木源居士建這個道場,請法師費了不少的力氣,這是他的功德,我們今天到這裡來隨喜,他的圓滿功德,我們全部得到。我們介紹幾個親戚朋友到這邊來聽經,你也就是利用這個道場,利用李木源居士這個機緣,你度了幾個人作佛,你說你的功德大不大?真的度他作佛了,他這一生能不能依教修行,能不能往生,另外一樁事情,那個沒有關系,只要到這個道場來,見到佛像,聽到一兩句經文,「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金剛種子永遠不壞,總有一天遇到緣起現行,他將來念佛往生作佛了,想想最初那個因,是某某人度我的。這就叫懂得怎麼樣修隨喜功德。 更進一步的,第六願佛教給我們「請轉法輪」。許許多多同修,都深深感覺到自己業障很重,災難很多,沒有一個人不想到,怎麼消業障?怎樣能夠免這些災難?於是到佛門、到神廟燒香禮拜,祈求佛、神明保佑你。這真能求得到嗎?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幾個人求到了?雖然求不到,求的人還是絡繹不絕;甚至自己明明知道求不到,還是去求一下總比不求好,抱著僥幸的心理。佛給我們說了,佛講的話沒有妄語,「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應。你看看,求作佛都能求得到,這是世出世間最難的了,作佛都能求得到,那其他的簡直叫雞毛蒜皮,算什麼!哪有一樣求不到的?真的能求到。可是佛教給我們求,是教給我們如理如法的求,你才能得到,你這個求要合理合法;如果不合理、不合法,你決定求不到,哪有這個道理。什麼法?因果的法則,這是佛教導我們,你要修因,後面果報就現前了。 我們這個講演,聽眾不只在座的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太多太多了。我們不是講這些鬼神,我們講什麼?肉眼看不見的人。人在哪裡?人在電視機前面,不曉得有多少。因為這個錄像帶都要拿到電視衛星裡面去播放,所以他們電視台要求,我們這個畫面要美一點,這個背景的畫面,他們是跟我講過很多很多次,要找什麼專家、藝術家畫這些背景,我一想的時候,昨天我就想到這個問題,我說我們後面擺一些樹木花草,那這個景不是太好了,比藝術家畫的要好得多了。我今天上午就到賣花的店去看,選了幾種這些樹,我們這裡有樹,樹表法的意思深,建樹,樹是建樹、建立,樹立道場,樹立佛法,樹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這代表建樹。有花,特別選新加坡的國花;有果,選的石榴,石榴好,子多,都表法。有樹、有花、有果,這個後面掛著幅星星,我沒想到,很好、很好。有佛、有經書,三寶具足,我們不必去花很多人情,托人家來給我們畫背景。今天這個賣花的很難得,他每一個星期來換一次,我們跟他預約了五年,每一個星期來給我們換一次,他來照顧。這些樹葉,冷氣吹的時候還會動,比油畫確確實實是好得多,很生動。所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聽眾,不曉得有多少。在美國播放的時候,美國同修告訴我,收看的有聯絡、有通訊的,有兩萬多人,人數還不斷的在增長。所以,電視台要求我們用最好的機器,最好的畫面播出,我們樣樣都答應他,都希望做到這個標准。五樓現在在裝修,五樓四面都做隔音,五樓的講堂比這邊更殊勝,下面是地板。李居士總是希望我們這個講堂,每一個同修坐在這裡兩個小時是來享受的,讓我們舒舒服服的在這個地方討論佛法,來說《華嚴》。 「請轉法輪」是消災免難最殊勝的方法。做什麼樣的功德來消災免難,都不如請法師來講經。演說佛法,第一吉祥,聽的人生歡喜心、生覺悟心。覺悟,災難才真正能夠消除;不覺,就有災難。業障、災難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來的,從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當中發生的。你要是把念頭轉過來,正知正見,我們無始劫的業障、災難,都可以能夠化解,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就大了,意義就深了。如果我們一個人沒有力量請法師來講經,我們可以聯合一些同修,我們集合力量大家一起來請,功德都是一樣的,都是無比的殊勝。講經說法影響愈大,功德也就愈大;影響得愈深,功德也愈深,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今天在我們這個社會,這是指全世界每一個地區、都市、鄉鎮,許許多多的人們,都把佛教看成宗教,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我們今天跟大眾,特別是初接觸佛法的大眾,首先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然後才能把佛法介紹給他,他知道怎麼去接受?怎麼去研究?怎麼樣去學習?第一個把觀念糾正過來,觀念要不能糾正過來,那你一開頭就錯了,一錯到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能夠把大家誤會轉過來了,這是莫大的功德。我們一定要考慮影響力的深廣。哪些地方產生大的影響力?佛門裡面的道場,聽眾再多,影響力不夠大。我們租借社會公共的會議場所,影響力就比寺院要大一層;如果能夠在學校裡面講,高等學府著名的大學,這個影響力又深又廣。乃至於好像我們在美國市議會、州議會,他們的大會堂裡面,邀請我們來講佛法,這個影響很廣、很深。這是說場所的影響,面面我們都應當顧及到。 所以「請轉法輪」,請法師講經在什麼場所,預先都要想好,都要往影響深遠之處去想。千萬不要想到,在我的廟裡講,我的廟裡講功德大概是我的,到他的廟裡講功德是他的,不是我的,這樣斤斤計較功德,功德都沒有了。到哪裡去?被你計較完了。一定要想到整體的功德,整個人類的功德,不要想自己,不要想自己一個小圈圈,你功德就大了。處處為整個佛法想,為一切眾生想,我們心量就大。世尊特別在《華嚴》裡面為我們顯示,《大方廣佛華嚴經》對象是誰?我們再隔一個星期就開始講這部經,這個經不是對菩薩講,雖然參與華嚴法會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不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十法界裡面包括佛、菩薩,不是的。十法界裡面的佛,如果以天台家的講法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有出十法界,圓教、別教超越了。也不是為菩薩講,也不是為聲聞、緣覺講,為誰?為凡夫、為眾生,我們是凡夫、我們是眾生,我們有分。可是這裡頭有個條件,它是講為大心凡夫,條件在此地。意思就是說心量小的凡夫不行,要心量大的凡夫。心要大到什麼程度?當然最好跟佛一樣大,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我們有這麼大的心量,《華嚴》一接觸,圓滿就得到了,真的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 我們今天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以宣講《華嚴》,這是無比的殊勝,這因緣非常非常的希有。《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是什麼?就是教我們凡夫,大心凡夫現前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過一個究竟圓滿的生活。這是《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三種真實現前就兌現,不是要等什麼時候,不需要。現在就兌現,現前就得到,這才是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請法師講經就太重要太重要。今天社會因為大家不認識佛法、不了解佛法,以為許許多多這種經忏佛事,形式上就能夠消災免難,這是很大的誤會。佛家這些經忏儀式有沒有效果?有效果,不是沒有效果。可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才能收到效果,不懂它的意思,只是形式,收不到效果;依照形式去做,不行。譬如說禅宗,宗門過去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用的手法高明,學人來參究,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一句話都不說,伸出一個指頭,這個人來一看的時候他就開悟、他就證果,這個法子很好、很高明。別人來問,我們伸個指頭行不行?他開不開悟?不但不開悟,更迷惑顛倒,所以學不得,樣子不行,他得看什麼人。所以從前他們的儀規有效,現在我們照這個儀規去做沒效,不懂得它的意思。 我們淨宗在佛事儀規裡面,我們只提倡早晚兩堂功課、佛七跟三時系念佛事。這些東西我們都曾經做過詳細的講解,你真正明白之後,再照儀規去做就有意義。你不能不懂,外行不行。做三時系念,一定先把三時系念詳細講過一遍,拜梁皇忏,最好先把梁皇忏詳細講過一遍,凡是參加的都要很認真的來聽,然後在儀式裡面隨文入觀,就能收到好處。你對儀規一無所知,這不行,這是依樣畫葫蘆,畫得再像也不行,沒有內容、沒有內涵。所以一定要知道請法師講經,這才是真正消業障,真正免除一切災難的唯一方法。實在請不到法師講經,還有個方法,念佛。真正找到幾個志同道合,人數多少都沒有關系,找一個假期,大家都有時間,找一個清淨的場所,能夠念上一天一夜、兩天兩夜,或者念上七天、十天,那個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比什麼樣的忏儀都有效果。不要以為這一句佛號很好念,好像沒有什麼功德,你就看錯了,你完全誤會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第七願是「請佛住世」,這一條也非常重要。佛現在不在世間,所以我們只有塑造佛像來供養,象徵著佛法常住在世間。代佛說法這些法師大德,我們應當把他留在這個地方,長時期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為什麼?諸位試想想,有幾個人聽一部經他就開悟?他就證果?沒有。沒有要怎麼辦?天天聽。實在講我們今天的人福報比不上古時候,古時候在中國寺院叢林,每天講經沒有中斷,寺院裡頭有講堂。 清涼大師當年在世講《華嚴》,歷史上有記載,可以說空前絕後,後來的人我看沒有一個人有這個機會,他老人家一生講五十遍,親近清涼大師的人,如果有耐心在他會下聽五十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一遍講多久?至少是一年。聽五十遍,你就是聽了五十年,五十年天天薰習,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我們今天聽經困難在哪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是每天在這裡講經,每天薰習也不過兩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兩個小時聽經,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你說怎麼辦?這哪能成就?中國古時候叢林法師講經每天是八小時,一部《華嚴經》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圓滿。我們是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標准的時間四年講圓滿;一天八個小時,才一年講圓滿。清涼了不起,清涼活了一百多歲,人稱華嚴菩薩,實在是不可思議。每天八小時講經,另外在念佛堂念八個小時佛,他還有什麼時間打妄想,只好睡覺,沒有時間打妄想。這種道場住上三年,比我們今天修行三十年都有效,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修行三十年不如人家在那個道場住一年,這就叫什麼?長期薰習,薰習的力量太大了。 在民國初年,中國道場大概只剩一家,蘇州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的念佛道場。他道場的特色沒有講經、沒有法會、沒有經忏佛事,長年佛七,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天六枝香,一枝香一個半小時,六枝香九個小時。每天念九個小時的佛,日夜不間斷,晚上是輪班。長年辦精進佛七,他的精進佛七是七個七連在一起,十個七連在一起,加香,九枝香念佛。所以凡是在印祖念佛堂念過佛,在那邊住過幾年,這些人無論在家、出家,最後往生都有很好的瑞相。他那個念佛堂住過幾年,真的叫沒有白住。印祖往生之後,妙真、德森這些老法師繼承印祖的規矩,還能維持一段時期,到抗戰以後,道場也就衰微了。現在我們再想建立這個道場,機緣都不成熟,唯有這樣的道場才能夠成熟眾生,真正能成就眾生。所以建道場功德無量無邊,要建一個真正修學的道場,道場真正有人在這裡成佛;往生就是成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道場的功德就大,曾經有幾個人在這裡成佛去了。 善知識對我們修學就特別重要,我們怎樣把善知識留住在這邊?真正學佛修行人,給諸位說,沒有人情的,不談人情的。你這邊接待很好、禮遇很好,不見得能把他留住。用什麼方法能留住他?依教奉行。我們真想學、真想修,大家也能發真心,縱然找不到善友,佛菩薩也會化身到這兒來。為什麼?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一個人是什麼人?真正想學、真正想修,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作佛,就是《華嚴》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諸佛如來哪有不照顧的道理?一定照顧。問題是我們今天有沒有發真心,這樣才能夠感動善知識常住在這個地區,讓我們有機緣長時間的薰修,我們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 現代科技發達,實在說現在真正懂得護法的人太少了。真正懂得護法是菩薩,不是普通人,有大智慧、有大福報。現在真有個大智慧、大福報,不要建道場,建道場不起作用。應當建什麼?建衛星電視台。能夠建一個衛星電視台,二十四小時不停止的講經,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收到。他不必到道場來,在家裡打開電視機,他要真正想學佛,一天聽八個鐘點經沒有問題,他在電視機面前可以聽;把佛法直接送到人家裡頭。平常培養一些法師,等於說組織成一個弘法團一樣,有十幾、二十個足夠了。這些法師天天在錄影室裡頭講經做錄像帶,這個錄像帶拿到衛星電視裡面去廣播,這是高科技的大道場,要在這裡建。不要建廟,花那麼多錢建個廟,把錢都埋在土裡頭很可惜,不起作用。今天要把這些錢用在有用的地方,一個就是培養法師在攝影棚裡面錄影,攝影棚裡面的設備,比我們這裡要好得太多了,人家是專業的。我們這是勉強達到他們所要求的水平,但是總比不上他們的專業。平常我們供養這些法師,讓這些法師在物質生活上沒有任何憂慮,能夠把心安定下來研究大乘佛法,一部一部的講把它錄下來,將來就是一部活的《大藏經》,你說這多有意思!哪個地方眾生喜歡聽什麼經,我們就播放什麼樣的經論。 除了講經說法之外,我們也幫助人念佛,二十四小時佛號不間斷,最莊嚴的佛像顯示在電視畫面上,你看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跟著去念,在家裡面也能夠打佛七,也能夠做到一天八個小時聽經,一天八個小時念佛,我們的福報跟古人就沒有兩樣、沒有差別。古人要費那麼大的勁去建道場,要建許許多多道場才能普度眾生,我們今天用一個衛星電視就行了。這個電視台是專業的,不是買人家的頻道,受人家時間限制,很麻煩。所以諸位如果真正有財力,有這種智慧,應當自己做一個專業,完全是佛教的衛星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放。 今天是佛出生的日子,希望佛出生的日子,我們今天沒這個力量,這個想法構想也傳遞給每一位同修,大家都有這個念頭,每個人常常念,這個事情就念成功了,心想事成。我們一個人想這個力量很薄弱,我們有這麼多人天天都在想,我想不到一年、兩年,這個事情就成功了。為什麼?大家都在想。大家都在想,佛就得幫忙,李居士常常說,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一想,如果建立這麼一個大道場需要多少財力,想到財力我們就不敢再想,還是繼續想,阿彌陀佛會送錢來,需要多少他就會送多少,一定會有成就。 這是我們講到「請佛住世」非常非常重要。現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我們生活面的擴大,每一個地區都需要佛法,哪裡有這麼多的法師各處去講經說法?這是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利用高科技,少數的人也能夠將佛法普及到全世界。再有機緣,能夠再有一些翻譯,把華語能夠翻成全世界幾種重要的語言,能夠翻譯出來對全球弘法,讓大家都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真實的功德,這個意義價值就更深更廣。所以現在利用科技來做,比過去反而更方便。我們今天缺乏的就是缺乏護法,沒有人發心來護持,有人發心來護持,這個事情不難做到。 翻譯的工程相當艱難,要把這樁事情做好,還是要守過去譯經的老規矩,決定不是一、兩個人獨立可以翻一部經的,不可能。中國過去譯經都是集體來做這樁事情,凡是參加譯經,這是一個法會,請法師主講這部經,譯經的人統統參加聽講,真正聽懂、聽明白才起草,有疑惑立刻就要問。初稿譯出來之後,向大眾宣讀,看大眾有沒有意見,有沒有更好的詞匯,來潤文、來修訂,總使這部譯本做到盡善盡美,讓一切人接觸到這個本子都能生歡喜心。所以譯本不是一個人做的,是集體的創作。我們看到佛經都有一個翻譯人的人題,那個人題是譯經道場的主席,不一定是他翻的。為什麼要用他的名字?他對這個譯本負責任,也就是證明這個譯本沒有錯誤,這個譯本可以流通,他負完全責任,所以他是譯場的主席。像在歷史上記載,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多人,玄奘大師譯場這是最大的六百多人,裡面都是專職的。 過去在美國,沈家桢居士,這是個有心人,他請了不少人,把華文經典譯成英文,也花了很多錢,譯出來的分量也相當可觀。我到紐約去,他帶我參觀紐約大學的圖書館,他是借用圖書館裡面幾個房間,做為佛教圖書館,所以他的佛教圖書館是附設在紐約大學。我去參觀的時候,他告訴我,這麼多年來請人家翻譯佛經,譯成英文的稿本一大堆,堆了一大片,他說都不能用。我聽了這話點點頭,確實是不能用。為什麼?找一些懂中文、懂英文的人拿去翻,翻的人不懂佛法,只翻意思。 就像外國人翻的《英文佛學辭典》,這是我聽李炳老告訴我,有一個美國學佛的學者,到台灣觀光旅游,聽說台中有一個李炳南老居士是佛學的大德,到那邊去向李炳老請教。提出一些問題,李炳老給他解答,這個人很不滿意,搖頭。不滿意,李老師就請教他,你說說看;他說說看,通過翻譯,李老師也搖頭,也不同意。到最後搞得是很困難,剛好他身上帶著一本書,李老師就問他,你帶的是什麼?他帶的是英譯的《佛學辭典》。李炳老聽這個靈機一動,那很難得,你查一查「二足尊」,我們知道皈依佛,二足尊,你查查二足尊怎麼講法?他翻出來,找到了。二足尊是二條腿裡面最尊貴的;沒錯,二是兩個,足是腳,尊是尊貴,二只腳最尊貴。李老師聽了一笑,不要談了,不談了,你去吧!你們外國的佛法,我懂了,我知道了。這有什麼法子?這就是懂華語、懂英語,不懂佛法,完全照字面上來翻,真的是佛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了。開經偈裡面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我當時就給沈家桢居士建議,我說你搞錯了,翻譯非常重要,應該怎麼翻法?你想翻哪一部經,要找對這部經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德請他來講,參加翻譯工作的人來聽講,先把它統統聽清楚、聽明白,隨時有疑難隨時來問,然後才能夠下筆、才能夠起草。草本成就之後,還要不斷的反覆來討論。最好草本印出來的時候,分送給有研究、有修有學這些大德們,請他們看、請他們來訂正,然後才能成立一個完善的本子,那個流通就沒有問題。經難翻,太難太難了。《華嚴》就更難,《華嚴》字字句句裡面都有很深表法的意思,你要不懂它就全變成二足尊,像什麼話!所以我們知道翻譯非常重要,絕不是幾個人坐在自己小房間裡頭能夠搞得出來的。一定要像中國過去是公開的,組成譯經院,專門培養這些譯經的人才,請高僧大德來講經,哪一個人擅長講哪一部經論就請他講,大家來聽、大家來學習,然後才能夠下筆起草。不是草率花一點錢請人家來翻一下就行,難! 他們翻的經本,我不懂英文,我很難相信,所以一律不采取。但是翻這些人的《講記》,大概總是沒太大問題,我就采取沈家桢居士他們那邊一篇,倓虛法師《念佛論》,這是倓老法師的開示,我想大致上不至於有什麼問題,這不是經。這一篇開示是大光法師記錄,記得很好,非常淺顯。沈居士那邊有英文本子,我就拿這個本子,早年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分量不多,很薄,我把中英文的《念佛論》附印在《無量壽經》,一起流通。我印了一萬本,這個本子傳到加拿大,我在溫哥華講經,有一個醫生,加拿大的醫生,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後面附的東西,以後不要再印這個。我說:為什麼?他說:這個英文,英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也看不懂。我聽了之後就很難過,以後凡是英文翻譯東西我不敢印。我說讓這些外國人自己去流通,我們不敢印。這就是說明譯經的人才我們要培訓,他要真正在佛法上也要有修有學,能夠通達這兩種文字,才能擔任這個工作。如果對於佛法、對於經論不通達不行,文學基礎再好,都不能擔任這個工作。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好聰明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懂得佛法。因為佛的經典往往是意在言外,一個字、一句話裡面含很多很多的意思。 普賢菩薩的十願實實在在講只有七願,第一從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是願,後面這三種是回向,後面三條都是回向。「常隨佛學」是三種回向裡面回向正覺,「恆順眾生」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法界,所以後面這三條都是屬於回向,我們應該要曉得。回向菩提,菩提就是正覺;回向眾生;回向法界,也就是回向自性、回向真如,真如、自性跟法界一個意思,我在《華嚴》裡面讀得太多了。什麼是法界?一心就是法界。所以法界,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分,一個是性,界有兩個意思。分就是界線,這個大家好懂,譬如說國與國家它有界線,省與省有界線,縣與縣有界線,界是那個意思,分的意思。另外一個意思,界就是性,就是自性,佛家講的一真法界,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後面這三條都是屬於回向。回向的意義很深很廣,我們下一次再跟諸位細講。 今天講的三條,「隨喜功德」一定要懂得,我們自己成就自己無邊真實功德太重要了,絕不造罪業,這是破我們無始嫉妒、傲慢的習氣。請法師講經跟請法師常住在這個地區,我們剛才跟諸位細細討論,還是以高科技才能把佛法推向全世界。真正有計劃、有步驟來培養弘法人才,培養翻譯的人才,人數不必要多,確確實實小型的研究所就可以了。真正肯發心,也就是要真正修行人,《華嚴經》上講的標准是大心凡夫,大心意思好。凡夫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不是說你沒有發願,不是說你不用功,你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你真的很努力、很用功,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心量太小了。你的心量沒有辦法突破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個界限,你的心量小在它裡面被它包了,你突不出去。我們無量劫的修行,生生世世到這一生還落到如此地步,應當要明白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出在心量太小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量,大心把六道擠破,擠破不就出去了。我比它大,它比我小,你超出去了。阿羅漢為什麼能出得了三界?辟支佛、菩薩為什麼能出得了三界?他的心量比六道三界大,他突破了。這個方法很妙,我們要斷煩惱出三界,那個法子很笨、很苦、很難修,佛教給我們妙絕了,心量一大就把它擠破,這方法好。 外面還有一關是十法界,所以心量還要放大,再放大的時候,我們心量能把十法界也把它擠破,就成功了。所以佛跟法身大士,經上講得沒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法界也在他心量裡面,他超越了。所有這些煩惱習氣不斷,自然沒有了,自然就斷。為什麼?煩惱習氣都不外乎從小心量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心量一大,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要破,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多巧妙。然後我們才真正相信,世尊為眾生說法,為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說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我們相信、明白了,佛這話沒錯。佛為我們說法,就是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作佛,你作菩薩,佛都搖頭,不夠。一定要你作佛,不但要你作佛,還要叫你做一個究竟圓滿佛。天台家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做,作圓教佛,這才是世尊出現在世間真正的目的,世尊對於一切眾生真實的教誨。如果我們不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能夠達到這個水平,我們就不是世尊真正的弟子,不是他的好學生,好學生一定不辜負老師的期望,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作佛。如果依《華嚴》、依《無量壽經》,決定沒有問題,我們能夠信得過,這兩部經真正是寶,無上的法寶,希望我們同修人人要珍惜,珍惜現前這一會。這一會《華嚴》開講,我們預定四年,四年講不完,大概五年沒有問題,五年一定可以把這個工程圓滿。五年之後,如果我們這個場所裡頭,能有十分之一的人作佛就可觀、就了不起。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能作佛,這是我們這一會的期望,法會的因緣無比的殊勝。 明天我答應香港那邊同修邀請,他們大概也是租借一個大會堂,要找我去講三天。我明天晚上在香港講經,我十七號回來,十八號我們就正式開講《華嚴》。這幾天有我們同學們在此地還是練習講經,希望大家多多的來參加。謝謝。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二集) 1998/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2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倒數第四行,還從這一句念起。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次在本林,跟諸位同修共同研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為了我們要明白,不但要明白,而且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通常我們舉它最重要的綱要,就是普賢的十願。十願,前面跟諸位略略的介紹了一些,前面七條從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以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七條是願,而且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其余的六條,這才是《華嚴》的教義。後面的三願,都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條「常隨佛學」,這是回向菩提,換句話說,學佛。今天下午李居士介紹兩位同修來看我,他們現在也在做社會福利的工作。談到佛法生活化,過去很少聽說,聽我講經,好像佛法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他很歡喜也很贊歎。我告訴他,佛法生活化,這個不是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這麼說的,我們怎麼可以把佛的功德,自己奪過來自居,這是不可以的。佛本來是這麼講的,以後的後人,他不肯這麼講,那就沒法子了。我們所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原來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原味,不能把佛的意思改變。 世間一般人提到學佛,好像都感覺得怪怪的。人為什麼要學佛?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去學佛?似乎學佛就不太正常了,這是對於佛法產生一個很大的誤會。他不曉得佛是什麼?佛是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學佛就是學覺悟,學佛就是學習過一個高度智慧、真正覺悟的生活,這很正常的事情,哪有什麼不正常?可見得這個社會對佛法的誤會,實在是我們沒有把佛法的教義,把佛法的原意宣揚出來。 怎樣宣揚?一定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是學習,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在大乘佛法裡面,諸位必須要曉得,是以三位菩薩作總綱領,普賢、觀音、文殊,這三位菩薩代表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普賢菩薩是實踐,說到要做到,見到要做到;文殊是表智慧;觀音是表慈悲。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因為修學這三個法門,才成就無上的佛果。無上的佛果,用現代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用無上佛果這個名詞,一般人聽到他不能理解,還是不知道名詞裡面正確的含義,依舊把它誤會成為宗教上的成就。他不知道這是自己學問、德行、生活上的成就,所以對於現代人說法,佛家裡頭的一些專門的術語名詞,不能不變成白話,以免大家聽了產生誤會。所以,回向就是我們所希求的。回向菩提,就是我們要追求高度究竟圓滿的智慧。 第二是「恆順眾生」,這一條的意思很明顯,回向眾生。為什麼要回向眾生?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特別在《華嚴經》裡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一個自性、一個真心、一個理體所變現出來的,境界雖然不一樣,體是相同的。正如同我們一個身體,我們這一個身體,如果要說這是自己的自體,大家容易懂,身體裡面許許多多細胞組織起來,每一個細胞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這個大家肯定。我們的指甲是自己,我們的頭發也是自己,那自己的指甲為什麼把它剪掉不要了,自己的頭發也剃掉不要了,不都是自己嗎?這個淺顯的道理明白之後,然後你細心去想、細心去觀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己,對自己哪裡能夠不關心?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也是一體,所以就一定要懂得回向眾生。 怎麼回向?我們還是以淺近的話來說,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不懂得關懷眾生、不懂得幫助眾生,這個人就不知道關懷自己。世間人常講,人要懂得自愛,你自己要愛護自己;要懂得自重,自己要尊重自己。什麼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肯定。我們如果不涉獵大乘經教,我們也不懂。我們有機會、有緣分接觸大乘經教,正如經中所說,這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有這種殊勝的機會。明白之後,我們一定要做到,對於社會要關懷,對於整個世界要愛護,而且要用平等心,不能夠厚此薄彼,這是個道理,道理要明白。事上?事上確實有遠近的差別。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因為「緣」不同。我們介紹《華嚴》,《華嚴經》裡面講「五周因果」,五周因果裡面,有差別因果、有平等因果。我們心是平等的,願是平等的,解是平等的,性是平等的。可是在家庭裡面,父母跟我們最靠近,這就是緣分,我們要愛護他、幫助他,當然頭一個是父母。然後到我們家裡、隔壁鄰居、鄰裡鄉黨,那總是稍微遠一點。這就是緣上不平等,這個諸位要懂得,理上一定是平等的。平等跟差別不二。平等當中有差別,差別當中有平等,正所謂「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我們要這樣的修學,要這樣的弘法利生。這是回向眾生。 最後一條「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回向自性、回向真如;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自性相應這就對了。這是普賢行十個總綱領簡單的介紹。 後面這個「德」字,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次我們講演,講經總標題標榜的是作師、作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諸佛菩薩在九法界作種種的示現,就是給一切未曾覺悟,還在迷惑的這一個狀況之下,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一個覺悟的人,表演一種高度智慧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心裡面有所感悟,能生信心,能生歡喜,希望向他學習,這就是大士之德,佛菩薩之德。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十方諸佛世界,凡是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的心行必然也與普賢菩薩之行相應,我們講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這就正確了。這一句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請看底下這一句,下面這一句是行願功德。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無量』是形容多,確確實實是無量,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的『行』,無量的『願』,行與願將我們整個的生活都包括在其中了。不但是這一生,包括過去生,也包括未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心行,兩個字包括盡了,所以上頭冠上一個無量。 現在我們的行,「行」是生活行為。佛法裡面常常將我們生活行為,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身、語、意,我們叫三業行為。身是身體的造作,我們講身體的動作;語是言語;意是思想、是見解。我們講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的行為,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我們稱為三業行為。這三業行為,要與普賢菩薩十個綱領,十個大願、十個綱領相違背,這個行為是錯誤的,與這十個綱領不相應,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思想行為,與普賢菩薩十願統統相應,縱然不能做到充分的相應,也能夠做到某一種程度的相應。或者是我們初學,某一種程度也辦不到,但是能向著這個方向,順著這個目標,那也行。雖然你還沒有走,還沒有起步,但是你的方向已經很正確了,這也算,你的行願是正確的,那就是普賢行。 畢竟普賢行的標准是高,我們一般人的修學,實在講很難達到他的標准。他的標准也有最低的,最低的我們也達不到。那怎麼辦?我們順著方向,順著目標。哪些是方向?哪些是目標?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種淨業,就是方向、就是目標。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善導大師在注解裡面,特別為我們強調,要從三福修起。 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有四句,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人都做不好,佛菩薩是決定沒分,學作菩薩,學作佛,先要把人做好。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們將祖師的教誨發揚光大。好人,第一個孝順父母,經裡面的四句講孝養父母。「養」這個字好,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歲大了,體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顧,這是養父母之身。生活起居照顧到了,如果父母常常憂慮,那也是不孝,沒能盡到孝。父母對哪些憂慮?大概最難捨的就是兒孫。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憂慮,兒女不和;兒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間不和,父母也是憂慮;如果孫子多了,眷屬多了,他憂慮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養父母之心,讓父母沒有憂慮,歡歡喜喜的過日子,這樁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親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學校念書,尊重老師,與同學們和睦,友愛同學;在社會上工作,尊敬你的領導人,對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夠安心。 所以中國古時候,這一些作帝王的,為國家、為地方選拔領導的人才,他選拔什麼樣的人?選拔孝子,所謂是「忠臣出孝子之門」。他在家裡面能盡孝,被選拔出來,他對國家自然就能夠盡忠,忠孝是一體,這裡面沒有界限。世間人講孝,儒家講孝,道家講孝,大概就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很圓滿了。可是佛門裡面講孝,這還不行,你這樣做,如果以佛家的標准來說,你才做到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你沒做到,可是十分之一在世間人來講,那就是很圓滿了。我們看中國標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堯、舜、禹、湯,舜王,諸位在中國歷史上讀到。前面剛才講的,「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圓滿。不但當代的人贊歎,我們後世人看到這個記錄,尊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 佛法為什麼說你沒有盡到孝?佛法明確的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不是一世的,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如果你讓你的父母依舊還在六道裡面輪回,那你是大不孝。要想父母脫離六道輪回,怎麼辦?先要自己脫離六道輪回,你才能幫助你的父母,你才能幫助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要不能脫離六道輪回,在佛門裡面講孝,那你差得太遠太遠了。這個就是講到要「養父母之志」,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作兒女的能作菩薩、能作佛,對父母這個孝才算是做到圓滿。若以佛家的標准來說,一定要圓滿證得佛果,這個孝字才做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沒做到圓滿。這是佛家講孝與儒家講孝,在境界上不相同的地方。但是儒跟佛,他們的學說、他們的修持、他們的教學,都是以孝為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是相同的,但是境界不相同。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這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肯定。我們學佛的人對佛恭敬,每天拜佛,對父母不恭敬,所以你學佛學不成。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學佛學了幾年、學了幾十年,依舊還是個凡夫,沒有入佛的境界,什麼原因?你一開頭就錯了。應該怎麼作法?父母在家裡是兩尊活佛,泥塑木雕的佛你天天拜他,那個活佛不拜,你怎麼學的?你怎麼會成就?這不是我教你的,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你的父母在家是兩尊活佛,雖然不必每一天早晨起來給父母磕三個響頭,不必要,父母也不希望你這個作法,你那個恭敬心,對佛的那種孝順恭敬的心,一定要對待父母。 我們每天學佛的人都做早課,做早課的時候,先要禮佛、禮敬,然後誦經、念佛、三皈、回向,做這些干什麼?做了之後,要把這一套用在今天生活當中。父母是兩尊活佛,父母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就入《華嚴》境界了。父母是佛,別人不是佛,這是一般大乘講的,如果你能夠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佛,你就入《華嚴》境界。那一點恭敬心沒有,那怎麼行?佛是老師,老師擺在第二位,父母擺在第一位,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父母反對兒女學佛,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父母看到兒女見到法師,他那個師父來了,對他頂禮膜拜,馬上供養恭恭敬敬的;父母要買一點東西的時候,那個錢是好不容易拿出去,臉色都很難看。作父母的人,「那是外頭人,你怎麼親疏都不分,父母養育你之恩統統忘掉了,外面這個和尚與你根本就不相干,說幾句話騙騙你,你就那麼相信他」。你怎麼不叫父母看到心裡難過?父母怎麼會願意讓兒女去學佛?所以父母沒有做錯,錯在哪裡?錯在法師做錯了,法師沒教;兒女錯了,兒女不懂事,不懂佛法。你每天對父母恭敬,每天對父母供養紅包,父母講「我這個兒女學佛對了」,他就勸一切人學佛,他就不會障礙了。 每一天給父母紅包是對的,不要多,你看你們供養法師那個紅包裡面,兩塊、三塊錢可以,你每天這樣供養,不要忘記,你這就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這就是「具足無量行願」。你學了回去不做,這怎麼行?沒做的,從明天早晨開始就要做,那你們這個經就沒有白聽了。要認真的去做,讓你這個家庭裡面,都能生歡喜心。你學佛了,一家都歡喜,一家人都學佛了,然後再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所以「奉事師長」,你的父母不會反對你去拜老師,再去學佛,不會反對。老師好好的教導你,應該怎樣孝養父母,如何友愛兄弟,能夠跟社會大眾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繁榮這個社會,興旺這個社會,安定這個社會,這是教學。老師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然後再把心量擴大推展,那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諸位要曉得,前面「孝親尊師」是地藏法門,把我們的心地改良、改變,思想行為改變;再一提升,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慈心不殺」,培養你的慈悲心,擴充你的慈悲心。慈悲就是愛心,世間人講愛,大家都曉得基督教講「博愛」,其實「博愛」兩個字是佛經裡面的。哪一部經?就在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的歷史比基督教要早,以西方人的說法,至少也早五百多年;要以中國歷史記載來說,那要早一千多年。佛法為什麼不講「愛」?愛是感情的,所以它換一個名稱叫慈悲,慈悲是理智的,理性的愛,不是感情的愛,所以理性的愛就叫做慈悲,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要培養愛心,擴充愛心,這個裡面要清淨、要平等。 然後教我們落實在生活上,「修十善業」,一定要遵守這十個原則。身,「不殺生」,不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害眾生,如果使眾生生煩惱,都是我們的過失。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要認真去學習,要把它做到。「不偷盜」,不偷盜這個裡面的范圍很廣大,在佛經正確翻譯叫不與取。物有主,有主之物,主人沒有同意,我們就不能夠拿來,不但不能夠拿來,也不能夠把它移動,如果你把它搬動了,雖然你沒有去用它,可是主人到時候要找找不到,你也叫他生煩惱,這個也不可以。所以這一條戒很不容易做到,學佛的人要從這個地方認真去學習、去做。「不邪YIN」,這是對在家同修,在家同修都有夫妻,都有婚配,夫妻的結合是道義的,要有義,決定要守禮、要守法,有情有義,有恩有德。這是身體造作,佛給我們提出這三個重要的原則。 言語最容易犯過,所以語言佛就講了四條:「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欺騙別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家聽到很難聽,甚至於產生誤會;第四「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誘惑別人,這一類是屬於绮語。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一些電視、電影、歌舞,有所謂黃色的、灰色的,這一類都是佛法裡講的绮語。大家很喜歡去聽,裡面教人的都不是正法,都是破壞社會道德而不是建立,所以這些東西我們都應當少接觸,自己更不應該去做。 第三條講意業,就是起心動念。意業裡頭一定要去學習「不貪、不瞋、不癡」。順境不生貪愛之心,逆境也不起瞋恚之心,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這就是不癡。不瞋、不貪、不癡。貪瞋癡叫三毒,所有一切惡法,都是從貪瞋癡生起來的,所以貪瞋癡佛家叫它做三毒煩惱。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現代的名詞,病毒,最嚴重的病毒叫貪瞋癡。如果內有貪瞋癡,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人怎麼能受得了,他怎麼會不生病?不但身要生病,依報也隨著轉;依報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也變得愈來愈差。 諸位現在知道,我們現在生活的大環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生活的大環境是什麼?地球。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在說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了?你看氣候反常了,災難頻繁,而且災難一年比一年嚴重,地球真的是生病了。地球怎麼病的?是我們的心不好把它搞病了。我們這個心裡頭有貪瞋癡,所以身也有病,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有病,真正是佛法講的五濁惡世。以前我們念這個五濁惡世不太容易感觸到,感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佛怎麼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深深感覺得釋迦牟尼佛了不起,真實智慧,他在三千年前就曉得我們現在地球病了,真正是五濁的相現前了。 我們能夠做到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現在就要做,要認真努力去做,你念的那個佛號跟佛就有感應,像電報一樣,路就會通。我們這裡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裡就有感應。如果你這四句都做不到,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阿彌陀佛一聲都沒聽見,當中有障礙,不通,這個電訊不通。你要把這個做到了,那就是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個做不到,一天念十萬聲,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你懂得了,把這些過失、錯誤改正過來,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有交通、就有往來了,念念當中就有感應。從這個基礎上,人天福德的基礎再提升,這才入佛門。 入佛門第一個要「皈依三寶」。所以第二福裡面就說了,就講皈依、講持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現在我們同學當中,皈依三寶的人很多,但是有沒有受持?未必。我很清楚、很明白,在佛菩薩面前,佛菩薩形像面前宣誓了,做了皈依儀式,實際上有沒有皈?沒有皈。有沒有依?也沒有依。做了個形式,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個不管用,一定要受持。什麼叫受?完全接受。接受這兩個字又談何容易。如果對於三皈依的道理,你不明了、你不清楚,三皈的行法,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的作法,你不曉得,你怎麼學習?三皈依的功德、利益、境界、好處,你不曉得,你又怎麼能生起歡喜心?所以三皈依的傳授,一定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舉行三皈儀式,都是人眾很多、時間很短,沒有辦法詳細講解清楚,但是我們也有補救的辦法,我們有兩個錄音帶,現在聽說已經作成CD,音質就會更好;還有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根據錄音帶寫下來的。所以佛門的同修,無論你是已經皈依了,或者是還沒有皈依,這是我們必修課。 我們學佛,現在有兩個小冊子,一個《認識佛教》,一個《三皈傳授》,這兩種東西是必修課,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究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要怎樣去修學?那就在三皈上。三皈,古時候的名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個時候講解,大家能夠理解不會產生誤會,現在誤以為佛法是宗教、迷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佛、法、僧三寶,就要講得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白。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這個名詞,可見得說法要契機,一定要懂得契機。能大師為什麼不說佛、法、僧?我們要多想想這個道理,很可能說佛、法、僧,聽眾產生誤會,不容易理解,收不到實際上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改了,改作「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講法,我們聽起來覺得容易懂得多了,而且這三個字,都是出於自性的,不是外面的。皈依覺是自性覺,由此可知,皈依沒有皈依別人。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叫三自皈,你們不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皈依別人,不是皈依他,這個「自」是講的自性,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自性清淨心。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怎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沒有叫我們皈依他,沒有。佛教我們皈依自,自性三寶,這個話要不講清楚,就很容易變成誤會、變成迷信。我要學佛,要跟釋迦牟尼佛學,錯了。釋迦牟尼佛說:「你要依你的自性。」釋迦牟尼佛也是依自性,我們也是依自性,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平等的,所以自性三寶比什麼都重要。 「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話雖然這麼說,說得也沒錯,究竟從哪裡學起?我們確確實實是迷而不覺,起心動念是邪而不正、是染而不淨。佛教我們從迷回頭,依自性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於是乎佛教就有了三個法門,好像這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可以進出,覺、正、淨三個門,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根性,哪一個門比較容易進來,你就走哪個門,不要勉強,勉強就難了。佛教裡面,諸位曉得有禅宗、有性宗;禅宗、性宗是從「覺門」入,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是世間最聰明、根最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惠能大師講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什麼?上上乘人。若非上上乘人,這個門進不去。 過去我初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他說:這個禅像什麼?一步登天。你有這個本事當然很好,一步就上了天,好像我們上大樓一樣,十層大樓,你有這個功夫,中國人講功夫,你從下面一跳就上了第十層,那有什麼話說,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你跳不上去,掉下來粉身碎骨,完了,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一般中下人,沒有這種根器的人,怎麼辦?不要緊有樓梯,你爬樓梯一級一級爬上來,慢一點沒有關系。教下是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所以佛的門路很多。爬樓梯時間長,三大阿僧祇劫,這是講學教。 我們現在掉在兩頭,說上根,我們不是上根,一步登天登不了;爬樓梯太慢了累死人,又不想爬。還有沒有辦法?還有,還有什麼?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從「淨門」入,修清淨心,這個好。這個實在講,你有功夫的人也行,沒功夫的人也行。你只用一句阿彌陀佛淨化你的污染,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淨化。然後我們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求生西方淨土,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成就、我們的受用,比禅宗上上乘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我們今天講的這一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諸佛贊歎,我們能夠遇到連普賢菩薩都佩服。所以這是講三皈,這三個門路我們走淨門,覺沒法子走,正也很困難,我們是抄小路走淨門,清淨心,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句「具足眾戒」,這是教我們要持戒。眾戒,眾是眾多,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說我們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比這個范圍大,那個是戒條,那個范圍很窄小。這個眾戒,戒是指什麼?佛在一切經裡面的教誡,對我們的教誨。一切經太多了,我們也沒有辦法受持,實在講我們一生當中受持一部經,依照一部經的教誡去做,就非常圓滿,尤其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作過介紹,《無量壽經》就是《大華嚴經》的綱要,《大華嚴經》的精華,這個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全部的《大藏經》,我們這是選中了精華、選中了精要,依照本經的教誨去修行,就具足眾戒了。 「不犯威儀」,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禮節。世法裡面,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人情禮節,我們要懂。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資訊、交通方便了,我們的活動空間大了,常常有假期就到外國去旅游、去觀光。到一個地區,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先要打聽一下,好入境隨俗。與那個地方的人,雖然是短期相處,乃至於一兩天,也跟他結個緣,歡歡喜喜,這個歡喜緣當中,我們就把佛法送給他了。我們出門隨身都帶一些小禮物,到處給人結緣,乃至於一張印佛陀的卡片,印得很精美,這種卡片後面印上幾句經文,隨時去送給人家,這就好。念念不忘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我們這張小佛卡送給他,就是愛護他、關懷他、幫助他,使他「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要有興趣、歡喜心,我們就跟他聯系,常常不斷的寄這些書刊、錄音帶、錄影帶提供給他。總是時時刻刻都留意,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一定要從不犯威儀做起,讓人家看到我們就生歡喜心,不要讓人家看到我們就生一個討厭的心,那就錯了,要叫別人看到生歡喜。那個歡喜要認真去做,還要求三寶加持。 我們學佛,要把學佛的成績單拿出來。成績單是什麼?成績單在面孔上,最明顯的成績單,學佛相貌變好了、身體變好了。你看看今天在我們的會堂,難得有一位韓國的老法師,他今年八十歲,一個人旅行,帶一大堆行李,身體健康,很多四、五十歲的人比不上他,這是佛家的招牌、成績。他是念阿彌陀佛的,他這次來看我,提出「信心念佛」,信心當中具足一切佛法。我們中國人講「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信心,如果這個裡頭有懷疑、有夾雜,就不叫信心。他這個信心,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六個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叫信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人雖然現在還沒去,極樂世界那裡已經報名、已經注冊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隨時可以去。他今年八十歲,年歲大了,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對於一切眾生,真的非常愛護、關懷,唯恐佛法後繼無人,聽說我們在此地辦培訓班,有一批年輕法師在這裡修學淨土法門,他歡喜得不得了,特地到這裡來看看我們,看到我們後繼有人,所以他往生沒有後顧之憂,他可以安心走了。我們對老法師的行持,非常的尊敬、非常的贊歎。 從第二福再往上提升,這是第三,大乘菩薩所修的,有四句。第一句「發菩提心」,重要。《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往生的經文,「三輩往生」、「往生正因」,在這兩品經裡面都強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我們要問,何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從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個。」不成比例,原因到底在哪裡?很少人知道。他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幾萬聲佛號,念珠不離手,為什麼不能往生?他「一向專念」做到,「發菩提心」沒有。雖然一天到晚還念佛,還會生氣,還會跟人吵架,那怎麼行?這個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 所以四十八願,大家曉得第十八願重要,第十九願也不能夠輕視;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不行。菩提心是什麼?真正覺悟之心。真正覺悟了,覺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這才算是真正覺悟,對於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貪戀的心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像個旅館一樣,住在這裡時間很短,好,很好;不好,也很好,就可以了,何必去計較!幾天就要走了,有什麼好計較的?所以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順境好,逆境也好,善人好,惡人也不錯,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這是菩提心。對人真誠,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也就是說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誨去工作、依照佛的教誨處事待人接物,永遠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這樣就相應了。菩提心,照佛在經上所講的,菩提心的根本是真誠心。真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自重、自愛,我們叫深心,真正知道自重、自愛;對待別人一片慈悲,就是關懷、愛護、幫助,對一切眾生。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 第二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們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那你造作惡因當然有惡報,這是講善惡的因緣果報,這個意思講得淺;三福裡面深信因果的意思講得深,這個因果專門講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可是念佛這兩個字,懂得的人不多,大家聽到念佛,都是口裡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這不叫念,這叫唱佛。怎麼唱佛?有口無心,不叫念佛。你看「念」,你們看看中國字,中國字有意思,很有智慧。中國這個念是今、心,你現在的心上有佛,那叫做念佛,口裡念不念沒有關系,心上真有佛。念念都是佛,你那個心裡頭的佛,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人叫真正念佛人。我們常講「心裡頭的掛念」,常常念著。世間母親念她的兒女,這個念力最強,縱然兒女不孝,兒女遠在他方,作母親的人還是天天念著他、天天想著他;能夠把這一念換成阿彌陀佛,他一定就會成佛了。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應當多多的去想想。 心上真有佛,心裡面真正有佛法,心裡面真正想把念佛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一切廣大眾生,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相應。所以一個真正念佛的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的人,乘願再來的人,不是假的是真的。到這個世間來,生為一切眾生、死也為一切眾生、生活為一切眾生、工作為一切眾生,無有一法不為一切眾生;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要疏忽眾生,那就大錯特錯,那就是凡夫心、輪回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要深深相信這個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第三句「讀誦大乘」。我們這一部經是大乘經,「佛說大乘」,不需要再念別的大乘,念這一部大乘經就行了。念這一部大乘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這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大乘經的精華。每天念,念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誨,念一遍等於說聽佛講一遍給我們聽,佛給我們講開示,佛教導我們,我們念一遍,接受佛一次的教導,天天要念。為什麼天天要念?沒做到。不要想每一天念這一部經念討厭了,念厭倦了,天天聽佛說這些話老生常談,沒有新奇的東西;但是你要曉得,你因為沒做到,所以天天要提醒你,天天要讀誦。三天不念經,我們的毛病、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這個經不念怎麼行?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念了之後要記住,要懂得佛講這些話的意思。所以這一次我們在居士林能有一段長時間,我把其它地區的邀請都拒絕了,時間留到此地,將這一部《無量壽經》,細細的跟諸位同修來作一番研習,認真的去研討,好好的來學習,這讀誦大乘要緊。雖讀誦如果不解其意,那不行;不解其意,當然你就不知道怎麼作法,一定要解其意。「信、解、行、證」,不解你怎麼能做得到?一定要解其意,而後你才能奉行照做,做了以後你就有所得,佛在經上講的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 哪些殊勝的功德利益?第一個你煩惱沒有了,縱然煩惱不能完全沒有,煩惱少了、妄念少了,人變成聰明、有智慧,這就是你得了,心理上轉變了。心理轉變,剛才說了,你的容貌轉變,容貌變好了。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很美。你們跟觀音菩薩比一比,跟阿彌陀佛比一比,阿彌陀佛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點缺陷都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容貌、身體心想生。你天天想貪,這個貪想多了,人的臉像什麼臉?鬼臉,貪心生餓鬼。天天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那個相貌慢慢你仔細一看,鬼臉一張;瞋恚心很重的,地獄臉;愚癡的,畜生臉。你為什麼不想佛?天天想佛,我們這個面孔就變成佛的面孔了。所以諸位要想自己長得很漂亮、長得很美,你天天想觀音菩薩、想阿彌陀佛,你想上三年,你那個相貌就會像佛了、就像菩薩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念佛法門講念佛方法講得最詳細的,叫《十六觀經》,觀想。觀想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變現什麼。所以年歲大了,為什麼不想年輕,常常想年輕他就不老。千萬不要年歲大,「唉呀!不行,老了」,老了天天想老,一年比一年老,老得非常快速。所以我們看世間人,世間一般退休的人,你仔細觀察,他在沒有退休之前,他沒有想到他老,天天忙著工作,把老忘掉了,他不太容易老,他這個老化速度很慢、很緩慢;一旦退休之後,兩年沒見面,好像二十年沒見面一樣。什麼原因?他沒事了,沒事天天在想老、在想病,糟糕了,又老又病。退休之後到哪裡去工作?天天看醫生、天天看病,苦不堪言。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自己不曉得,我們懂得,他那個觀念錯了,一天到晚想老、想病、想死,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是大錯特錯。 學佛的人,真正用功的人,年歲大,他為什麼不老?他天天想佛,佛不老;天天想菩薩,菩薩不老;天天研究經教,法喜充滿。諸位要曉得,人身體最好的營養是歡喜。世俗人不是講嗎?「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喜事格外的精神、格外的光彩,就這個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要入了佛法,這個經典的義趣你要能夠體會到了,法喜充滿,一天到晚歡喜,工作量再多不知道累,不需要世間任何藥物、營養,不需要。老法師到這邊,這兩天我們想招待他,問他飲料喝什麼?涼水,他喜歡喝涼水。心地清淨,清淨慈悲,這是樣子擺在面前給我們看,老法師到此地來現身說法,表演給我們看,這個事情不是假的。佛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你去做,真有這種效果。所以讀大乘經要解大乘義、修大乘行,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得真實受用之後,利益眾生就方便了。 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勸是勸勉別人,幫助別人進步;這個進步,德行上的進步、學問上的進步、能力上的進步、工作上的進步,乃至於生活上的進步。所以佛法是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學,不是某一個局部。世間學校,你學一個科系,在整個社會裡面你只曉得一個局部,局限的,所謂「隔行如隔山」,另外一個行業你就一竅不通了。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圓融的,佛法一樣通一切都貫通了。不但在佛門裡面,宗派、學術、經論你貫通了,這個世間種種事業也都通達,沒有障礙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有不少人故意去刁難,找一些佛一生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當然他沒有經驗,去請教他,看他懂不懂;去試驗他,佛都懂。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的,譬如世尊是個王子出身的,沒有出家之前是王太子,過的是富貴人的生活;出家之後,修道、求學,沒有做過苦力的工作。有人說佛樣樣都行,萬德萬能。好!有人就問他,問他放牛。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牛。養牛、照顧牛,怎麼樣放牛,怎麼照顧它?向他請教。釋迦牟尼佛就教他,怎麼樣照顧牛,怎麼放牛,大藏經還有《放牛經》,比天天照顧牛的人還高明。然後大家才點頭佩服,真有智慧,沒有學的他都知道,那學的就更不必說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佛法真的通達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所有的行業,沒有一樣不通。如果你說學了佛,叫你燒個飯、燒個菜不會,你佛法不通。你學佛的人,哪裡說是不會燒飯、不會煮菜的?沒有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拿一件衣服,你不會縫衣服,你不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樣樣都會,你學會了,你不學拿來也會,你是個真正學佛人,然後你才有能力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教化眾生,你才能幫助別人。你要曉得,社會太復雜,佛法講經這個場合,跟學校教學不一樣,跟社會上一般集會學術的講演也不一樣,他有他特定的對象,他們是專業的。佛法這個講演叫大講演,這裡面聽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文化上有博士學位的,還有不認識字的,都來在一堂來聽,你要講得個個人點頭,那博士點頭,不認識字的人也點頭,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真實智慧,我們本經裡面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我們自己要不親身做到不行。 所以你學到這些東西,你懂得了,然後你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證果。把這些理論、方法付諸於現實,從現實裡面證明它的理論是正確的、方法是正確的,這就叫作證。也就是說佛經裡面字字句句,我們都要在生活當中去兌現,圓圓滿滿做出最美好、最殊勝的成績拿出來,社會大眾看了,他怎麼不羨慕?他怎麼會不發心來學習?我們不去找他,他會找上門來,這個就叫求學。所以佛門裡頭不招生,哪有什麼拉信徒的,現在講拉信徒,這個話我們聽到莫名其妙;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真材實料,他明白了他會找上門來,我們怎麼要去找他?我們對別人展現一個好樣子,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只展示一個好樣子,讓他自動的來求學,我們不必去勸他。已經入門,要勸他努力精進,希望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參加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 現在說「弘法利生」,在我們佛堂講,長期講經的道場還可以,在外面這個名詞講出來,真正聽得懂的就不多,所以要換一個名詞,參加「社會教學」的工作,這個大家就好懂。我們都避免不要用社會教育,社會教學,弘法利生就是社會教學,我們從事社會教學的工作,參加諸佛菩薩社會教學工作。所以諸佛菩薩在這個廣大社會裡面,他所示現的各行各業,他的身分男女老少,所謂「隨類化身」、「隨機演教」。演是表演,教是教導;表演是自己做出來給別人看,人家看了向你請教,不厭其煩為他解說、教導他,我們干的是這個事業。出家人全心投入、全身投入,在家人實在講也不例外,也是全心投入、全力投入。這個話怎麼講?作師、作范。譬如你經商,商人的身分,這個身分是商人菩薩,菩薩作商人。你經營的事業是社會的模范、典型,你全心全力將你的事業做好,你這個事業在全世界同行事業當中的第一、同行事業當中的模范,這就是菩薩事業。不必要換身分,一定要換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剃頭、穿長袍、搭衣,你以為這個就是學佛,那你就完全錯了,你不懂得佛法。哪一種身分要像這種身分的人,哪一個行業要像那個行業的人,這個叫菩薩道,叫修菩薩行。 菩薩商人,是商人當中圓滿成功的人,是商人當中的典范。與一般成功的商人不相同在哪裡?在慈悲心。一般人經商成功,他是自利,他利益自己。雖然他也做一些慈善事業回饋社會,取之於社會再回饋於社會,他不是完全的,他回饋社會還要名、還要利。菩薩沒有名利,名聞利養邊都不沾,完全回饋於社會、完全做的是利益眾生。換句話說,菩薩從事於任何行業,對社會、對大眾,他是服務的,他不是在裡面去圖取名聞利養,完全是服務。可是諸位要曉得,服務裡面必定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實至名歸,那個名是別人尊敬他的,不是他自己要的。如果他自己以這個為目的、目標,那他就錯了,他是凡夫,依舊是輪回心干輪回事。自己確確實實遠離名聞利養。所以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以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無一不是菩薩事業,無一不是菩薩道、菩薩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在大乘教學裡面,佛是希望一切眾生,個個作菩薩、個個作佛,不是佛只有他一個人作,菩薩只有少數幾個人作,不是的,他是希望全體所有一切眾生,個個作佛、個個作菩薩,這才符合大乘教。我們這一部經是大乘的極處、大乘教的顛峰,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門。 佛說完這三條之後,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佛,釋迦牟尼佛曾經給我們介紹一些;現在的佛,也介紹了一些。未來的佛是誰?未來的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佛法裡頭永遠是平等的,真實的平等。三世諸佛修學的法門,當然不會完全相同。剛才講了,有從「覺門」入的、有從「正門」入的、有從「淨門」入的,這是三個根本法;從這三條裡頭,又分出去,分枝、分岔,法門就變成無量無邊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是三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以這三條作基礎。正如同我們這裡建築蓋大樓,新加坡大樓很多,沒有相同的,每一個大樓都有它的風格、都有它的造形,不相同,基礎相同。這三種淨業是地基,地基一定是相同的,做得非常的堅固、非常的堅牢,這個建造物在上面才不會動搖。所以我們要曉得,《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是一切法門修學證果的根基。 我們修行,說實實在在的,要跟古來大德去相比,我們差得太遠了。我們看《高僧傳》,出家人的修行;看《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居士們的修行,過去的人修行,快的三年、五年,晚的十年、二十年,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我們今天在科技、在生活富裕,比古人進步太多,為什麼我們修行落在古人的後面?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值得我們檢討。實實在在講,我們把「三福」疏忽掉了。好像蓋房子,人家蓋得成功,我們怎麼蓋,蓋半截倒掉了,原來底下沒有打地基。所以諸位你要想真正從打地基做起,從明天早晨開始,恭敬你的父母,紅包供養你的父母,從這做起,三福。我今天晚上講的這些話,要好好記住,要認真做到。 無量行願裡面,這一句「無量行願」四個字,恐怕至少要講三次,三次三個星期,麻煩。好吧!慢慢講,不要緊。時間到了,我們念佛回向。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三集) 1998/5/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3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倒數第三行。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一句,這一句裡面含義很深、很廣。「行」是菩薩生活的行為,也就是說菩薩的生活、菩薩的工作,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一般所謂的應酬。凡夫與佛菩薩究竟有哪些不同?「願」是希求、是希望。凡夫心裡面希求的是什麼?菩薩希求的又是什麼?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生活行持實在上講非常繁瑣,從哪裡說起?世尊在一切經論當中,為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規范、綱領,我們掌握到這些規范、綱領,這就有門路可入了。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許多綱領當中,選擇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上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三福成就自己的德行,可是人決定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存,人是社會動物,換句話說,他在生活裡面一定要與大眾發生關系。如何與大眾們相處?這就要講到六和。「六和敬」是世尊給我們定的處眾的規矩,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六是六條,六條裡面都有和,不但要和而且要敬,稱為六和敬。去年茗山老法師到新加坡來,他給我們寫了六和敬,我們也復印了很多,流通得都很廣。這六條,只要是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你從事於哪一種行業,都非常重要,念念不能夠捨離,要把它常常記在心上,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 第一條「見和同解」。今天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都將「和平共處、共存共榮」這個口號掛在口頭上,雖然普遍的在宣傳,可是效果未見得理想。原因在什麼地方?雖然喊和平共存,用什麼方法達到和平共存,沒有說出來。如果說沒有理論、沒有方法,單單這一句口號,當然是落空的。佛教給我們第一條「見和同解」就是理,和睦的基礎建立在這個理念上。見是思想、見解,如何能夠做到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說,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有共同的見解、共同的認識,這是和平相處的根本。相同的見解、相同的想法,標准在哪裡?甲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乙也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到底誰正確?我們要依誰?說實實在在的話,在今天末法眾生,就像《地藏經》上所講的「剛強難化」,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以為是,人人都自以為是,所以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矛盾、沖突,哪裡有和平?我們看到都是斗爭堅固,要消弭這些斗爭,一定要建立共識。佛給我們講的標准好,我們聽了佩服、肯定,能夠奉行。 佛是用什麼標准來建立共識?佛給我們說,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成見都放下,把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放下,那不就同了嗎?這個高明。佛並沒有自己說:「你們的知見是錯誤的,我的知見是正確的。」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要這個說法,我們聽了也搖頭,「釋迦牟尼佛,你也未必正確,我為什麼要跟你走?」佛這麼一說,我們大家都把想法、看法統統都放下,這樣正確,我們可以接受。 所以,諸佛如來沒有牽著我們鼻子走,教導我們人人頂天立地。所以佛法中說佛是「無依道人」,佛不依靠任何人,佛教我們也不依靠任何人。一入佛門受三皈依之禮,三皈依,佛沒有叫你皈依他,沒有;他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你皈依誰?皈依你自性覺,自性覺是佛寶;皈依你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寶,正知正見;皈依自性淨,自性清淨心,這是僧寶,所以皈依叫三自皈。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要皈依我,沒這個說法。所以佛的偉大之處在此地,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 佛這個說法是真理,可是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我們實實在在沒有能力回頭。我們從迷回過頭依自性覺,很想這麼做,但是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我們不稱他作凡夫,在大乘法裡面,這一回過頭來就超凡入聖。經上所講的初住菩薩,真的回過頭來了,初住叫發心住;真的從迷回歸到覺悟,發心住了。可見得一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回頭,迷了才有六道、迷了才有十法界,所以從迷那裡一回頭,就是從六道回頭、從十法界回頭,那你這一回頭就到哪裡?一回頭就入一真法界。這個是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真誠的期望,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超凡入聖,真是慈悲到了極處,關懷、愛護到了極處。是以真實、至善之法傳授給我們,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達到至善圓滿的成就,這個是佛的心、是佛的願。 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佛之知見」,如來在果地上的知見。怎麼一回頭就跟如來果地上知見一樣?一回頭就稱性了。如來果地上的知見是自性的知見、本性的知見。正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本覺本有」,不是從外來的。為什麼我們本有的佛知佛見會喪失掉,不起作用,變成邪知邪見?關鍵就是你一念迷,迷了就把你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變成邪知邪見了。這一回頭,自性裡面的智慧現前,自性法寶。迷了自性,我們本具的德能也起了變化,變成什麼?變成生死煩惱,變成處處都是障礙,業障現前。所以我們要皈依淨,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恢復我們自性的萬德萬能。所以這個三皈依,佛是體,法是智慧,僧是作用。從這個地方建立共識、建立見和同解,那還有什麼話說,當然讓九法界眾生真正是心服、口服。 可是我們業障實在是太重了、習氣太深了,我們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很想回頭回不了頭。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就來一個暫時的方便法,諸位要曉得這個方法是暫時的,對於初學的凡夫有用處,我們就要找形相的三寶作依靠,就是世法裡面講我們得找個靠山。「佛」我們找誰?找本師釋迦牟尼佛,不錯,實在說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跟阿彌陀佛學,你看經上贊歎的,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把阿彌陀佛贊歎到極處。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作老師,皈依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願望,釋迦牟尼佛歡喜,你真的聽話、你真的懂事。 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無處不在。這個話又講玄了,無處不在,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他?聽不到他?接觸不到他?他真的是無處不在,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但是世尊給我們講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就是學習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樣樣都圓滿,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欠缺,是我們一生做人、修行最好的榜樣,所以皈依阿彌陀佛,佛寶落實了;皈依佛落實了,皈依法也落實了。 「法」,淨宗現在所傳的五經一論。在所有宗派裡面、所有法門裡面,淨宗經典的分量最少,非常合乎現代這個時代。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分工很細,工作忙碌分秒必爭,大部的經論我們很難接受,淨宗的經論就容易多了。如果實在工作繁忙,五經一論還嫌太多,無法受持,五經一論裡面隨便選一種,你一生受持、奉行,皆得圓滿的利益,那就方便多了。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最詳細的是《無量壽經》。五經裡面最簡單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部經文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諸位平常念《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它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哪有不能受持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才是真的皈依了、真的回頭了。所以我們讀誦經文,一定要深解義趣,我們對經典要明白、要了解,解得愈深愈好,淺解不行,要深解,不斷的深解,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間斷。這個經有多深?給諸位說,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佛經的義趣是稱性的,所以他的深廣也稱性,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要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共識,依照佛的教誨,剛才說過這是初階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依自性三寶,那是真實法,不再是方便法,你看佛法多麼殊勝。 共識有了,那還得講究方法,用什麼方法達到和睦共處?持戒,「戒和同修」。這一個戒字,跟菩薩六度裡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所以諸位一看到戒和同修、持戒,往往我們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乃至於在家菩薩們受的菩薩戒,把這個范圍想得很小、很小,這個錯了。六和敬跟菩薩六度裡面講的持戒,廣義的;廣義要用今天的言語來說,就是守法,說守法大家都好懂,這個意思就廣了。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對於我們的教誨,我們都要遵守,不僅僅是戒條。不但是要掌握到綱領,還要知道細行,日常生活當中微細的細節都要遵守,如果這些微細的細節,你疏忽了、忘掉了,你是迷惑顛倒,你還是不覺。不僅是佛的教誨,國家的根本法,憲法;除憲法之外,地方上他們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理念,這個沒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們統統要遵守。所以學佛,一切諸佛菩薩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規矩的人,這是佛菩薩,佛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給我們要守法。一般人從少到長,年幼的時候要接受父母的教誨,要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個都是守法,要從小養成守法的觀念。 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要培養守法的觀念,只要能守法,決定能夠跟大眾和睦相處,然後落實在生活上,「身和同住」。大的環境,我們跟許許多多眾生,現前同住在這個地球上,要愛護這個地球,要時時刻刻懂得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享受也要讓別人享受;我這一代享受,還要想到還有下一代,要想到讓後人有好的享受,這從大環境。那麼再縮小,我們這一個國家跟一國人相處。再縮小,就是這一個社團,像我們居士林這是一個社團,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同修,同修們選出這個社團的領導、林長,以及各個部門領導的干部,他們也制訂一些法規、章程,我們是這個社團的一分子,這社團裡面的規矩統統要知道遵守。在家居士們你回到家裡面,你這個家庭是社團裡面最小的,最小的社團,你一家人要和睦,一家人都能夠聽佛的教誨,接受佛的教訓,依照經典裡面的話去做,你一家和睦。所以這是我們講「身同住」。一定要曉得,我們跟一切眾生共同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怎麼能不愛護這個環境?怎麼可以任意的去破壞這個環境?這個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要細心去體會,念念維護社團的安全,念念想著社團裡面所有大眾的幸福美滿。 下面一條,佛教給我們「口和無诤」。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一些誤會、結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所謂是多言必失。話不要講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別人誤會、猜疑,於是就與人結怨了;結怨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意無意當中,造成菩提道上許許多多的障難。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你說這個多好。當我們想說話,這個話到口邊了,「阿彌陀佛」,變成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個法子很妙。口和無诤,真正做到口和無诤,就是一天到晚見到人,歡歡喜喜,阿彌陀佛;不管人家給我們講什麼話,都說阿彌陀佛,這個好,心平氣和。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言,除阿彌陀佛之外,全叫妄語,念經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經還會打妄想,妄想夾雜在經文裡面,那個經念得沒有效果、沒有用處,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最簡單,妄想很不容易夾雜在裡面,愈是長愈容易夾雜。你們想想看,你念個楞嚴咒,一定有妄想夾雜在裡面,時間太長了,我們攝受的力量不夠。念個往生咒,往生咒就比較短很多了,精神集中,自始至終念一遍,大概還不至於夾雜,如果你一下念個三十遍、五十遍,決定有妄念夾雜在其中。佛號簡單。 我過去傳授給大家就是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念十聲,一口氣念十聲,這個十聲裡面不夾雜一個妄念,一分鐘可以做到,我們一分鐘這個攝受力量有,五分鐘就靠不住了,一分鐘力量還有。所以每一天你的一堂課,就是一分鐘十句佛號,這個十句佛號,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念佛的原則相應,他老人家講「淨念相繼」,這個淨念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十句佛號,一句、一句相續,十句,這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最少的,當然是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念九次,養成一個習慣,這個是真正一向專念。又有一個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做到一向專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別小看了一天九念,它真正有效果,它是屬於淨念相繼。 所以一定要做到「口和無诤」。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麼好爭論的。人家贊歎我,假的別歡喜,不是真的;人家毀謗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氣。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那不是罵我,罵別人你沒有接受過來。他罵你的時候,你接受過來就生氣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別人,他是罵別人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生氣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罵、人家侮辱,實在講跟這個名、跟這個相,風馬牛不相關,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明了事實真相了,再去學佛,懂得一點道理,他罵的時候,「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他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災,我們的業障就消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夠歡喜接受,如如不動,就消業障;你要是全盤把它接受過來,自己在那裡生氣,那你是造業障。一個消業障,一個造業障,就在那一念之間,轉過來的時候,不但不造業障反而消業障,佛真有智慧,教我們這個絕招。所以對於一切冤親債主,我們每天將修積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報他們的大恩,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給我消業障,我們的業障無始劫累積到今天無量無邊,虧得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為我們消業。諸位要知道,每天贊歎你的、奉承人的,消不了業障,贊歎多了貢高我慢,他又生業障了。口和無诤,要曉得怎麼去做。 「意和同悅」,真正修學相應了、如法了,你必定得法喜,法喜充滿,你的生活快樂,真正是所謂的「離苦得樂」,你真的得樂。這個得樂,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你得財富,也不是說你得功名、得富貴,不是的。得樂,樂與功名、富貴、財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去問問那些很有地位的人、有大財富的人,你問他樂不樂?他不樂。他一個人不敢上街,怕人家要暗殺他,天天提心吊膽,生活在恐懼當中,有什麼快樂?出門要好多保镖,你看可憐不可憐!哪有一個窮光蛋哪裡都去,多自在,誰也不怕,跟誰都歡喜。所以樂跟那些沒有關系。而真正之樂是法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那才真樂。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理相應,與這個道理相應,與事實真相相應,那怎麼不快樂? 意和同悅,我們每個人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方法、理論、境界來修學,都學習阿彌陀佛,最快樂的了。世出世間再沒有任何的快樂,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樂,修學其它任何法門,也比不上念佛法門的快樂。如果你要說我念佛念這麼多年了,念得很辛苦,一點樂都沒有,這什麼原因?是你還沒有入門,你念得不相應。天天讀經,經裡面講的道理沒懂,沒清楚、沒搞明白,不能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學非所用,你的苦就離不開了。如果你所學習的統統能落實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能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哪有不快樂的道理。西方稱為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的氣氛有了,極樂世界那個快樂有了,現在就能得到,現在是花報,證實果報之殊勝。 末後一條「利和同均」,這一條重要。佛說法,往往最重要是第一條跟最後一條。利是什麼?指我們個人的福報。利和同均,這個意思就是有福共享,我有福報與一切大眾共享,他有福報我不必享他的,要有這個認識。我有福報給人家享,人家有福報我不要享他的,我們只有付出,沒有求取,你的心才清淨、才相應。我有福報供給別人享,人家有福我也享,這樣就變成有報有償,有報有償這是有往有來,這是做生意買賣,這個沒有覺悟。真正覺悟,只有奉獻沒有求取,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實在給諸位說,真正能這樣做,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為什麼?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現前了,自性裡的障礙清除了。我有個念頭要享別人的福,這是障礙,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稱性的福德現前。我們看經典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那一種殊勝莊嚴,不但人間沒有,大梵天也沒有。他這個福報從哪裡來的?不是修得的,諸位要曉得,不是修得,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我們認真去做,利和同均,性德就能現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你修布施、你修供養,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你的修德,那個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是你這一生所修的。你所修的福德能報得盡,也就是能用得盡的,不再繼續修,福報用完就沒有了,這個是我們很容易見到的。在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了,他有福報,前世修的,這一生沒有修,福報享完就沒有了。 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世間人的福報,財富是修「財布施」得來的,你布施得愈多,你得的財富就愈多。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商業巨子、大企業家,他們擁有很大的財富,從哪裡來的?前世修得的,有許多是由很多世累積的,在這一生當中緣成熟了,發這麼大的財,得這樣殊勝的果報。可是人享福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一享福就糊塗了,就被福報迷了,迷了之後,他就不肯再繼續修福,而且沒有智慧,縱然想修福做一點好事,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那修的很小的福報,不懂得修積殊勝的大福報,他不懂得。聰明智慧是果報,是修「法布施」得來的,世間有一等聰明智慧超過平常人的人,這些人過去生中修法布施。健康長壽是過去生中修積「無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緣果報的道理跟事實真相是真的,真實不虛,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 今天這個社會,尤其處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九九八年。諸位如果冷靜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充滿了危機,整個世界找不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說實在的話,無論是你的地位、你的財富、你的眷屬,你能不能保得住?誰都不敢講。頭腦清醒的人,明了過一天算一天,明天是什麼樣子,誰知道?尤其現在說到經濟,叫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是什麼?《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他沒有念過《金剛經》,他也曉得泡影,知道這個東西不實在,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怎麼樣能夠保持?勤修布施,布施若能不著相,功德不可思量。著相的布施是福報,那個是有量的福報;不著相的布施,福德就變成功德。佛在經論上常說,我們常常讀到,講席當中常常聽到,有沒有覺悟?真的覺悟了趕快干,不干恐怕將來連修福的機會都沒有了,這一點要清楚、要明白。東南亞現在這一帶,許多國家地區幣值都在貶值,所以行善布施要趕快。你今天可以修一百萬的功德,再過幾天就變成五十萬了,打了對折,你那個福報立刻就掉下去了。抓住機會趕緊去做,這是聰明人,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錢財不要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放在家裡,放在銀行、放在保險櫃統統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讓一切眾生共享,真實福報,永遠不壞的福報。為什麼不把這些泡影、泡沫的東西,把它變成金剛?把它變成永遠不壞?看看我們在座的同修,有幾個覺悟,有幾個真正肯干,真正肯發心。我跟大家講真話,我不要你布施給我,我一分錢都不要,絕不欺騙諸位。 如果要得智慧、要得聰明,一定要修法布施。現在我們這裡修法布施是愈來愈方便了。居士林現在的講經,一個星期七天,一年到頭不中斷,天天講經沒有中斷的,你能夠介紹你的親戚朋友來聽經是法布施。我們這邊講經,每一堂都有留著有錄像帶、錄音帶,你拿這些東西送給你的親戚朋友,也是屬於法布施。何況我們講堂外面,結緣的書刊很多,你每天來,自己有了、自己不想看了,想想你還有哪些認識的人,他們還沒有接觸到,可以送給他們、可以寄給他們。勸導大家有機緣接觸到佛法,讀到佛經、聽到佛法,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開智慧。 無畏布施裡面第一條是素食。不殺害一切眾生,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然後再能夠護生,保護眾生、保護社會的安定、保護一切眾生生命的安全,這個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無畏布施裡頭有不殺生、不偷盜;語業裡面包括了不兩舌,兩舌挑撥是非,斗亂彼此兩方,這個罪過很重。為什麼?都是讓社會安全、安定受到了傷害。所以往往造一種業,遭著許許多多的苦報,這個業因後面產生的效果,就招來這些苦報。 所以這六條我們要記住。六條裡面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懂理論、知道方法,怎樣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一個家庭裡面修六和敬,每一個人都遵照佛的教誨去做,你的家庭就叫做僧團。僧團,諸位要記住,不是指出家人這個團體;是指四個人以上同住在一起,依照這六條去修行,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僧是清淨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這個小團體,彼此心地身心清淨和睦共處,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業,四個人在一起依照這個方法修,就叫做僧團。僧團的出現,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為什麼?太希有了,值得人尊敬。我們念三皈依這個誓詞,「皈依僧,眾中尊」。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團體。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這個團體就是僧團,就是修六和敬的這種團體,最值得人尊敬。這是世尊教給我們跟大眾相處,應當是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持,都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沒有講到佛法。換句話說,沒有學佛之前先學做人,先要把人做好。「三福、六和」都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這學佛了。 學佛從哪裡學起?佛把整個佛法的綱領教導我們,「戒、定、慧」三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樁事情,戒學、定學、慧學。換句話說,這就像你要到佛門來求學,佛把他所有教學的課程,展現出來給你。我們今天所說的三藏經典,經、律、論三藏;經是講定學,律是講戒學,論是講慧學,戒、定、慧三學。佛說法,每一次無論說得淺、說得深、說得長、說得短,必定不離開這三個原則,離開這三個原則就不是佛法。 後人編輯《大藏經》,要把這些經典來分類,分成這個三類,難,怎麼個分法?每一部經裡面三學都具足,那怎麼分?古人只看這部經裡面,這三學哪一個部分講得多,哪一個部分講得重,依這個方法來取、來分。譬如《無量壽經》擺在我們面前,這裡面戒定慧三學統統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戒律、戒學。可是仔細看這一部經,講定的比例占得重、分量占得多,把它分在經藏裡面。如果這一部經,佛是戒律講得多、分量大,定慧的分量比較少一點,那就分到律藏裡面去,這個我們必須要懂得的。任何一部經典都具足三學,所以三學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三學相應。我們起心動念與智慧相應、與定學相應;我們的言語造作與戒學相應,你這就真的學佛了。佛菩薩念念都跟三學相應,行行都是三學圓滿,這是總綱領,不能不掌握到。把這個綱領落實在生活修學之中,這就稱之為菩薩的六度,菩薩生活六條守則,必須遵守的原則。 六度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廣,布施教我們放下,放下就是布施,布施是捨。放下什麼?我們有煩惱,你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你有愚癡,你要把愚癡放下;你有惡業,你要把惡業放下;你有生死,你要把生死放下,統統布施掉。凡夫,好,我樣樣都放下,身體放不下,那還是麻煩。身體放不下,身體就有得受的了。這身什麼身?業報身。要把身體也放下,身體放下之後,這個身就變成自在身,那就快樂了。把你業報身放下,搖身一變就是自在身。將來在《華嚴》裡面,我們會講到十種身,佛有,我們自己也有,就是因為這個業報身放不下,我們的智身、法身、菩提身、意生身,統統都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果然能把這個業報身捨掉,如來果地上那個十種身,我們也隱隱約約的現前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這是給你講布施。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放下了。可以用,可以受用,不能執著,決定不可以據為己有,那就壞了;據為己有,就變成業障,你就在造業。業決定障道、決定障性。聰明人曉得,這個身都不是自己,何況身外之物。《華嚴經》上菩薩講,菩薩說:「我說我,我不執著我,我也不執著我所。」這就對了。說「我」,是為了表達意見,跟眾生溝通一種方便,善巧方便。言語溝通,眉目可以傳情,這都是屬於溝通。所以你可以用,你不能執著,一執著變成造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功德,善巧方便。巧是你應用得很自在;善是不著相,知道一切法夢幻泡影,知道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經》上「不可得、無所有」這六個字,說了幾百遍,給讀的人很深很深的印象,這些都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方便。所以我們要懂得布施的真谛,要知道布施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 第二個是「持戒」。持戒,剛才講了,守法、守規矩。如果不遵守法度、不遵守規矩,不但佛法,世法你想成就都難,正是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我們要畫一個圓要用圓規,我們要畫一個方一定要用矩尺,所謂是依規矩才能夠畫成方圓,畫得沒錯。世間的小事,都不能夠不守規矩你才能成就,何況出世間的大法。由此可知,現代人學佛,出家、在家四眾同修,我看大家很努力、很勤奮,在這裡勤學佛法,勇猛精進,睡眠都不足,這樣勤奮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原因是不如法。不如法就是不懂得規矩,雖勤奮依舊收不到效果、抓不到重點,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素。如果我們不將這個因素消除,還是這樣繼續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一生,依然沒有成就,那就真可惜。 其實理論、方法都在經典之中,每一天雖然讀誦、研究,甚至於講解,其實沒有體會得,沒能夠契入,像「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做了沒有?「具足無量行願」,我們有沒有具足?不要說足,能具個一分、兩分,就有利益了、就不一樣了。如果說絲毫沒有行願,你這個佛法沒有根、沒有本。前面跟諸位說了,三福、六和是根本,我們沒有從根本上修學,所以三學、六度、菩薩萬行全都落空了。起心動念依舊是輪回心,天天造作還是輪回業,這樣下去,你怎麼能夠超越輪回?不但你不能超越輪回,你連求往生都有障礙,你都得不到。就如李炳老往年所說的,「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三、五個而已」。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一萬個人只有三、五個?不如法,不守規矩、任性,那就沒法子。任性就是任憑自己的習氣、煩惱,隨著自己煩惱、習氣流轉,這個修學要成就,難了。 第三條「忍辱」。忍辱這個意思是忍耐,要有極大的耐心。世間法,愈是大的事情難度愈大,沒有很大的耐心,這個事情就不能做得圓滿。佛法,出世間的大事,普度眾生的大業,要什麼樣的耐心你才能夠做得成功?無比的耐心、永恆的耐心。所以學佛你要沒有忍耐,你決定不能成就。佛在經上把我們人的這些事相,歸納為三大類,這個是便利於教學。第一個,人為的加害你要能忍。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幾乎都有一個定律,所謂「好事多磨」,沒有一帆風順的好事。這個好事愈大魔障愈多,如果你要不能夠忍耐,你不是被折毀,就是退心了,你怎麼能做得成功,所以要有極大的耐心。這個裡頭最重要的,要克服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人為的加害、嫉妒、毀謗、侮辱、陷害,都要能夠忍受,要若無其事、要心平氣和,對待這一些障難。第二類是自然災害。譬如大寒、大暑,這是氣候的變化,你要能夠忍耐。天太熱了,懈怠一下,功課不要做了,這個不行。應當要修的法,可以停止一下,天太冷了,這個也受不了,不可以。包括其他種種自然災害,都要能夠忍受,決定不能夠改變,或者是減緩自己的修學,不可以,一定要勇猛精進。 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老法師有一段文字,一封信寫得很長,給衛錦洲居士,這位居士也是在老法師會下接受三皈依的傳授。他遭到了災難,鄰居失火把他家的房子燒毀了,財產付諸於一炬,太太因為這個刺激過世,家破人亡,他自己一天到晚呆若木雞,一天到晚是癡癡呆呆的。有同修把這樁事情告訴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寫了一篇很長的開示教導他,如果是個真正學佛人,遇到這個災難,應當要想開,世間一切幻化無常,過去有家有累還有牽掛,現在一把火燒光了,不是更好嗎?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頭一轉,這一把火是好的增上緣。幾個人在災難裡頭能轉得回頭?這個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高度的智慧,在大災難裡面是一個逆增上緣,不但對自己的道業沒有絲毫的妨礙,反而促進、提升,這就正確。 忍辱裡面第三個是修法,修行時間要很長。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深度、都有它的廣度,不是短時間能夠修習成就,長時間的修學,還要去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不容易,古時候叫「行腳」,現在人叫「朝山」。朝山現在人是觀光游覽,朝山那個意思完全錯了,從前朝山是參訪善知識,是去求學、去請教的,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在中國古時候最有名的一個參學,給後人作榜樣的趙州和尚,趙州年歲大了,八十歲,八十還在行腳,還在到處去參訪。為什麼不好好的坐下來休息?因為自己還有疑惑,還不能夠斷疑生信,必須要親近善知識,把他的疑惑解開,清淨堅定的信心生起來,他就可以住下來好好的修學。所以有疑問,疑是障礙,參學目的是斷疑起信,是一樁很辛苦的工作,要去打聽哪個地方有善知識,到那個地方去請教。所以這是說修學的艱苦。 再告訴你,斷煩惱、斷習氣,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都靠忍辱,你要沒有忍辱,你做不到。所以忍辱波羅蜜在六度裡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這一會上,說菩薩六度,可是布施跟忍辱說得特別多,分量特別重,那就是告訴你,六度裡面這兩條最重要。布施是叫你放下,難捨能捨;忍辱是你自己成就的一個關鍵。你能忍,後面才有精進、才有禅定、才有般若,它是個關鍵的所在。如果不能忍,後面全都沒有了,你前面布施、持戒所修的,是六道有漏的福報,你修了福,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有忍辱,就能把福德變成功德。 忍辱後面才有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而不退,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就?道業成就了,給諸位說,一切都成就,你世間上的事業也都圓滿成就。菩薩經不經營世間事業?經營,他所經營世間的事業統統是道業,成就自己的菩提涅盤,成就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他兩利。菩薩示現在家,身分男女老少,工作各行各業,你要曉得全是道業。那個念頭一轉,那還得了嗎?這一轉就超凡入聖。凡夫每天穿衣、吃飯是煩惱,菩薩每天穿衣、吃飯是修道。 精進而後才有禅定。我們現在看到有許多修定的人,每天也打坐,打坐的時間也很長,沒有看到他得定,什麼原因?說老實話,沒有忍辱,他怎麼會得定。人家贊歎幾句就高興得不得了;罵他幾句要氣好幾天都消不掉,他怎麼會得定。所以他在那裡盤腿面壁,好像是個樣子,我們看得很清楚,盤腿面壁在打妄想,不是真的入定。怎麼曉得打妄想?罵他幾句會生氣,假的不是真的。起心動念還有名聞利養、還有是非人我,都落在煩惱邊上,與真正修行、修道不相干,所以他不能得定。真正得定的人心地清涼自在。什麼是定?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心是定,平等心是定;他心清淨了、心平等了。清淨就是沒有煩惱,貪、瞋、癡、慢這個念頭不生了,心清淨。怎麼平等?沒有是非人我就平等。有是非人我就不平等,有貪瞋癡慢就不清淨,所以禅定的功夫,就能把煩惱、不平完全捨掉,這是定功。 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覺了。清淨、平等後面是覺,覺是般若智慧,般若現前;般若現前功德就成就了。什麼功德?把煩惱、妄想、執著轉變了,這是功德。所以諸位要知道,妄想、執著、分別也不是壞事,我們今天煩惱多,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給大家講,好事不是壞事,當你禅定功夫深了,轉煩惱成菩提,一轉就過來了。相宗裡面講,「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什麼東西轉?定功,甚深的禅定就轉了;這個轉就是定中生智慧,就轉過來了。如果沒有煩惱,給諸位說,就沒有菩提了,煩惱愈多菩提愈大,所以煩惱不要害怕,也不要擔心,到時候轉過來無上菩提。 所以實在講,佛法裡頭講真的是講「轉」,並不是講「滅」,如果說把煩惱斷掉了、滅掉了,菩提也斷了、也滅了,麻煩可就大了。菩提、涅盤是什麼東西?就是自性般若被迷妄轉變成了煩惱,本來是菩提,因為迷失自性才變成煩惱,現在一覺悟就又把它變回去,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真的斷了,真的斷了,那菩提也沒有了,自性也沒有了,那才是落空了,那就錯了。佛法不是斷滅空,佛法講空的意思講得很深;「空」不是無、不是斷滅,空是有。有為什麼說它空?有而無自性,沒有自體,所以緣生之法,緣起性空。凡是因緣所生,都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不是沒有相,不是沒有作用。相、作用我們可以用它,決定不能夠執著它、決定不能夠占有它,你想占有它、執著它,這就錯了,凡聖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四集) 1998/6/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4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倒數第三行。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一句經文含義也是非常的深廣。行就是生活行為,我們在此地只節略了一些修學的綱領,便利在日常生活當中,將我們一些錯誤的行為,依據這些條目來修正。我們講過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末後是普賢十願,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選了這五個科目,很容易記。時時刻刻依照這十個條目來修學。十願前面講過,就不再重復了。 這五個科目裡面,包括了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學佛,如果我們把修正思想行為這一樁事情忽略了,那麼在佛法裡,無論怎樣去努力用功求解,乃至於說法說得天花亂墜,亦無濟於事。從前李炳老常說的,「該怎麼樣生死,還是怎麼樣生死」,也就是說與了生死、出三界就不相干了。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自始至終都著重在行;解乃是行的前方便,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行下面有個「願」,這個字很重要,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尤其古德的注疏,所謂「行願相資,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說明它們的關系非常重要、非常的密切。「願以導行」,願是指導、領導;「行以踐願」,在日常生活當中,把自己的願要實踐。 清涼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發願,願裡面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誠心做為大願的基礎。諸佛菩薩在因地裡所發的一切大願,都是依菩提心。菩提心,清涼說得比較詳細,有心之體、有心之相、有心之德,他分做這三方面來說明。心之體就是我們常講的,經論當中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這是心之體。淨宗法門,俗稱大乘法裡面的方便法門,可是也是要依據菩提心。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三輩往生,往生的條件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可見得發心非常非常重要。有許許多多同修把這樁事情忽略了,以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實念下去就行了,到最後臨命終時,依舊是手忙腳亂,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缺乏了菩提心,往生的條件八個字,你只做了四個字,不行。你只做到「一向專念」,但是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依舊不能往生,可見得發心太重要了。菩提心裡面的深心,就是個願心,好善好德。通常說的,諸佛如來在因地發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總說,將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所發的無量大願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總不外這四條,即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可以歸納在這四願當中。所以這個四願,就變成大乘法門裡面的根本大願,發願一定與它相應。 四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定要發度眾生的心願。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菩薩如果要不度眾生、不教化眾生、不幫助眾生,他的菩提心顯現不出來,換句話說,他自己的修學,功德就不能夠圓滿。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世間人常講,「教學相長,師資道合」。老師教學生,學生也常常啟發老師;老師因學生發問、疑情,或者是日常生活當中,老師看到常常感悟,這個感應幫助他開悟,要不接觸學生,那怎麼能成功。所以,圓滿的性德一定要靠接觸廣大群眾,才能夠圓滿的現起,這就是善財為什麼最後要五十三參,就這麼個道理,他要不參學,他的智慧就不能圓滿。所以在這個世間,任何人、任何生活的方式、任何行業,他都要去參訪,在這裡面啟發智慧,讓他智慧達到真正的圓滿。 由此可知,修行不是關在家裡修,關在家裡決定修不成,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關在家裡享福,享福哪裡會把智慧給享出來的,沒這個道理。我們也曾經聽到佛門在家、出家的,在家居士也有,閉關、住茅篷、禁足,我們也常常聽說。這些事有的,可不是初學人能夠學的,那是哪些人?他通過參學,二智圓滿成就了;這兩種智慧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他已經圓滿了。換句話說,畢業了,沒地方再去好參學了。這個時候,應該要發願教化眾生,自己智慧成就了就要教人,這個是諸佛如來的常規、規矩。成佛之後干什麼?成佛之後不是沒事情做,不是蹲在佛龛裡讓人家供養、禮拜,不是干這個;成佛之後就要普度眾生,就要干這個事情。教化眾生,佛法是師道,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師道,師是很尊貴的,尊師重道。古時候佛法跟世法都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老師不能說找到學生家裡「我來教你」,這個話說不出,哪有這麼狂妄的人!你有多大本事,你敢教人?所以佛菩薩成佛之後,也非常謙虛,不敢說:「我有學問,我有德行,可以為人師。」不敢說這個話。師是別人尊稱他的,自己決定不敢稱師,別人尊稱他。那怎麼辦?自己真的成就了,又不好意思給人說,人家也不認識他,怎麼肯跟他學?所以就來耍一個花招,這個花招就是閉關、住山、禁足。這個意思就是向社會廣大的群眾宣布,「我的智慧德能有了成就,不必到外頭參學了,你們那些參學的人,都可以到我這裡來」,意思就是這個。 所以閉關是因為沒有法緣,沒有人請他去講經,就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是等待法緣,也就是等待別人來請法,一面等待,一面自己進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那裡等待。古時候求學的人,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名氣大的、聲望高的,現代人講知名度很高的人,未必是真善知識。哪些是真善知識?到處去打聽,哪個地方有沒有人閉關?打聽到有人閉關,閉關的人就是真善知識,可以到他那裡去參學、去請教。如果你提出的這些疑問,他不能夠替你解決,你可以把他那個關門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沒有資格閉關。」還得一道去當學生。閉關就是當學生圓滿了,可以作老師了。所以師道是很尊嚴的,必須要有人請法,佛菩薩才出來講經說法。 當年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這示現證果,也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成就之後得要弘法利生,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請他,在這個狀況之下,他就要入般涅盤,就在那坐化。實在講太可惜了,佛到這個世間來不容易。人間沒有人認識,還好天人有神通,他們認識,所以他們下降到這個世間來,為我們世人請法。哪些天人?淨居天人,淨居天是四禅五不還天,難怪他們都是修行人,他們不是普通人。 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數量最多的有三處。我們這個世間是一處,凡聖同居土。許多山明水秀的這些地方,我們看到山水有靈氣,世間一般人講風水非常好。為什麼有靈氣?為什麼風水有那麼好?給諸位說,有佛菩薩、阿羅漢在那個地方修行,所以風水才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明白了,境隨心轉。那個地方有菩薩、有阿羅漢,他們心地清淨、真誠、慈悲,充滿智慧德能,他住在那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環境就轉好了,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地方沒有佛菩薩,沒有真正修行人,風水怎麼會轉好?古時候有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看看中國大陸寺廟的道場建築,都是在風水最好的地方,在那裡建道場,都覺得出家人還真有一套,哪一套?會看風水,都選擇風水好的地方去建廟、建道場。其實錯了,出家人哪裡去看什麼風水,出家人在那裡一住,住上幾年,那個地方風水壞也變好了,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 凡夫是心隨境轉,那苦!本來這個風水不錯,凡夫到那裡住,天天生煩惱、天天打妄想,住上兩、三年,好風水也變成壞風水了。你們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再請人看風水,花那些冤枉錢都被人騙去了。自己有本事轉風水,這是正確的。要靠人家地理師給你改風水,沒有這個道理,他要會改,他為什麼不改他自己的風水,他連他自己都改不了,還說幫你改,你能相信他嗎?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道理,不要受人家欺騙、不要上人當。 所以,一定要發願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願心要大,要以菩提心為依。菩提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菩提心與虛空法界相應,這個心量多大,這是真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麼大的。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了,眾生就是自己,這就對了,完全正確,與事實真相相應了。這個道理,我們在此地的講席常常說,「盡虛空、遍法界確確實實是一個自己」。 今天這個世界的紛爭非常嚴重,誰都知道這個結果是不善的,可是誰都不肯放下他的爭端。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出在心量太小了,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沒有看到別人的利益,所以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世間人常說「損人利己」,這個話說錯了,不合道理;損人決定不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損人哪有會利己的事情,古今中外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就是思想的錯誤、心裡的蒙昧、迷惑顛倒。他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叫凡夫。佛菩薩他們的心思、言語造作,跟我們凡夫恰恰相反,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諸佛菩薩他們用的是真心,大乘經上常講「真心離念」,這個念是妄念,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裡頭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真心就叫正念,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應,這是真心顯露,它沒有絲毫的污染、沒有絲毫的蒙蔽,顯露出來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教化眾生。 眾生也要有福、也要有慧,才能夠親近佛陀;如果福慧不足,機會往往是當面錯過了,末法時期也不例外。我們今天能夠有緣讀到佛的遺教,而且讀到是最精采的本子,這個緣很深。我們接觸到了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能行,這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所顯示的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修的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成熟;我們能夠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不是容易的事情,明白了才知道珍惜、才知道可貴。一個道場的成就,必定得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龍天善神保佑、協助,不可思議的感應道交才能夠形成。 我學佛四十多年了,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三十九年,我走過許許多多地方、地區,佛法法緣之殊勝,沒有超過此地。這個地方法緣殊勝,說明這個地方、這個地區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如果不是這一個地區眾生的成熟,就不可能有這個感應。佛菩薩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地方建道場?因緣無量,因緣不是凡夫、小乘能夠測知的。而此地的感應,特別是最近的三、四年,給我們的感觸太明顯了,稍微心地清淨、頭腦清楚的人,幾乎這個感應都看出來了,真實不可思議。當然這個地方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護持、領導,而李居士在此地護持、領導,是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的,不是偶然的。哪一個地區、哪一個道場領導人都想做,為什麼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他得佛加持,給我們作證明。他在十年前得嚴重的癌症,沒救了,他也沒有看醫生、也沒有吃藥,一心念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沒有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給他一個任務、給他一個使命,在這個地區建立正法道場,接引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去接引這一類眾生,他有使命。這是我們親眼所看見的,我們能不相信嗎? 《無量壽經》的緣,不可思議。我是一生講經,沒有離開過講台,講任何經論那個法緣,都沒有講《無量壽經》這個本子的緣殊勝,我自己很深的感觸。講其它的經典,聽眾有個二、三百人就不錯了,講這一部經,常常我看到滿座,還有人告訴我:「你還沒有看見,四樓也坐滿了。」這不是我會講,我每一部經,我自己都講得我還能過得去,為什麼講別的經沒人聽,講這個經聽眾這麼多?《無量壽經》有很多種本子,講其它的本子聽眾不多,講這個本子聽眾特別多,這不是給我們明顯的證明嗎?我們選擇這個法門、選擇這個本子,選對了,一切諸佛歡喜,龍天善神在旁邊鼓掌,讓我們真正斷疑生信,不夾雜、不間斷,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了。 李居士發大心,我們在一起商量,他這一次為講《華嚴》跟《無量壽經》,建了兩座銅塔,諸位都看到了。這兩座塔在現在世界上是第一,沒有比這個高的、沒有比這個大的。他給它命名叫「華嚴雙塔」,為了紀念講這兩部大經,實際上這個意義很深,不只這一點意思。這兩座寶塔是金剛寶塔,奠定這個道場堅固的基礎,就像《華嚴經》上講,這個地是金剛成就的,正法在這個地方建立。我們有一個願報答木源居士,也報答這一個地區根熟的眾生。這個願是什麼?這個講堂講經,一年三百六十天,每一天都講,不會有一天中斷。臘月三十我們也講,大年初一也講,就跟居士林樓下供齋一樣;他們供齋,聽說過去一年休息一天,大年初一不供,現在聽說大年初一也供了,這才圓滿。今天走遍全世界,哪一個道場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講經?沒聽說過。與這兩座寶塔一樣世界第一;塔世界第一,我們道場講經世界第一。 另外一個念佛堂,三樓的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一年三百六十天也不中斷,那也是世界第一。這個道場,解行並進,解行相應,這兩個塔是解行之塔,都是世界第一。念佛堂裡面,鼓勵同修們隨時來念佛,我們講這個經,就是勸大家念佛。怎麼個念法?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一個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中斷。這樣念佛,大家聽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辦不到,實在講不是辦不到。相繼的意思很多,譬如說你做早晚課,你每天早晚課不要做多,十分鐘,每一天早晚課都不缺,也叫相繼。你這個十分鐘裡面,你沒有懷疑、沒有夾雜,一句一句接一句,相繼,每一天都念十分鐘,天天相繼,對了。如果實在很忙的人,我也教過同學們,你的工作很忙,早晚課的時間都沒有,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你可以在一年當中、一個月當中,你有一點假期,你把假期拿來念佛。一年總會有一個比較長一點的假期,譬如說你有十天的長假,一年當中有十天長假,你五天去處理你私人的事情,另外五天到這個地方來念佛,每年都來念五天,也是淨念相繼,年年都不斷,一年都念五天。可見得佛講的東西,都是講原理、原則,合情、合理、合法,人人都做得到。如果得閒,一個月有一次假期,我每一個月來念一天、念兩天。這個地方等於是常年佛七道場,我們把印光大師靈巖山的方規,搬到此地來。 李居士還發大心,希望將來在旁邊建一個彌陀村,供養念佛人。你到這邊來,你的四事供養、衣食住行,這個地方統統負責,你什麼都不要帶來,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這個地方來天天聽經、天天念佛。他不是辦養老院,他是辦彌陀村,供養真正發心念佛,要求生極樂世界,要想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人,他供養。這個福報太大了,他供養佛,他不是供養別人。到這個彌陀村來,一住就是一尊活佛,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還得了嗎?所以,這個道場一定發展到解行相應。這兩座塔奠定在此地,意義非常的深遠,是諸佛如來安定我們的信心,見到這個環境,我們的信心就具足,就決定不動搖。 所以,一定要發普度眾生的大願。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都不能得度,決定度不了別人。可是,也許同修們看到佛經裡面常講,「自己未度,先度別人,菩薩發心」。你們也聽說過,你聽懂了沒有?那是菩薩。你是不是菩薩?你不是菩薩,不行。人家是自己未度,自己沒有成佛,但是成菩薩了;成了菩薩,我慢一點成佛不要緊,我先度眾生。他有能力、有本事,敢說這句話,我們今天是凡夫,不敢講這一句話。我們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要不度先度別人,自己還墮三途、墮地獄,那不就糟了?我自己成了菩薩,不要緊,那我可以自己不著急成佛,那個說得度是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的學生,就是接受地藏菩薩教化的那些人,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他老人家現在還是菩薩,他可以說「自己未度,先度別人,菩薩發心」,他是菩薩。這個話地藏菩薩講沒話說,當之無愧。我們聽話要聽清楚,那是菩薩不是凡夫。我們決定要自己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是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有這個大福報,這個福報,給諸位說,無量劫來希有因緣,哪一個人一生當中,不要說多,一年、兩年好了;一年、兩年什麼事都不干,天天聽經、天天念佛,這還得了,解行相應,道業哪有不成就的。這個是世間,不要說是人世,三界裡面有這麼大福報的人,也希有、也不容易。 未度眾生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第一要斷煩惱、要除習氣。煩惱的外緣,最困難的、不容易擺脫的,我們實際的生活,衣、食、住、行。我們福報不大,每一天為這些俗事憂慮奔波,心定不下來,這是客觀的事實,誰都不能夠避免。有錢、有勢力、有地位的人,說實在的話,那些財富、地位、權勢,都很危脆、很薄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後,你又怎麼辦?所以沒有一個人,不論富貴貧賤,生活都充滿了憂慮、煩惱。很想自己心安定下來,來好好的用用功、修修行,沒這個緣分、沒這個福分,換句話說,業障習氣太重。因此,佛教我們「斷煩惱、發大心」重要了。只要肯發大心、肯斷煩惱,煩惱沒斷沒關系,有心要斷,有這個決心、有這個誠意,就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就得諸佛菩薩的加持,來幫助你,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斷煩惱讓自己心地清淨,成就自己的德行。 佛法的教學跟儒家觀念,可以說是不謀而合。中國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學,教學生四門課程,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佛法的教學第一科「斷煩惱」,意思完全相同。第二個科目,四弘誓願底下一個再「學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煩惱不斷,學法門,法門決定不能成就,這個我們要曉得的。你煩惱不斷,學一切法門,最後得的什麼結果?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把你所修學的,全部都變成邪知邪見。誰把它變成邪知邪見?煩惱,貪、瞋、癡、慢。所以要成就真實的智慧,一定是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了,在佛法裡面說,你才是一個法器;譬如一個器皿,你是完整的,沒有絲毫損壞,你有能力接受如來的大法。 佛法稱為無漏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譬如一個茶杯,茶杯要有破損,盛茶就漏掉了,這個漏就比喻煩惱,有煩惱統統就漏掉了,留不住的。必須煩惱斷盡,你這個茶杯才是個完好的,可以盛茶,可以接受無量法門,所以才能夠進入底下一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修學法門的成就,對自己來說,成就自己的無上道、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能;對他來說,對一切眾生來說,你沒有德、沒有能、沒有智,你怎麼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齊,需求不同,你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是要全知全能。所以佛法發願之後,要真干、要真修。 這幾天我們利用一點空閒,在錄制《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錄像帶。世尊為我們說明,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因緣,那是在不可說不可說無量劫之前,距離我們現在太遠太遠了,沒法子計算。他的身分是一位長者,在家的居士,不是出家人,為大長者子。這個大長者子,不是大長者的兒子,「子」是中國古時候的尊稱,尊敬的稱呼;我們稱孔夫子稱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子是尊敬的稱呼。現在稱呼,把這個尊敬放在前面,不放在後面;現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這個子就是尊敬的意思。在從前這個子是放在後面,現在把這個尊敬的放在前面,是一個意思。尊敬的大長者,他怎麼發心的?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發心的。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這門面招牌很重要。現在商業講求包裝,裡面的貨好壞還其次,包裝一定要漂亮,那個吸引人。諸佛如來懂得這一套,知道凡夫的心理,所以門面就做得特別莊嚴、特別的美好;門面的莊嚴不是化妝的,現在靠化妝,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的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修來的,德行成就的,這一點重要,德行成就的。 世間看相算命的人常說「相隨心轉」,我們的相貌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菩薩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慧都圓滿。這種佛,在我們佛家講,藏教佛、通教的佛,他們需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如果是圓教的佛,那就不需要;圓教的佛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那個相好光明,就不是三十二相,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凡夫見不到。所以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有見性,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是修得的。《百劫經》裡面跟我們說:「一個相好,要修一百功德。」一百種的功德,不是一百個,不是,一百種;每一種不知道要修多長的時間,才能夠修得圓滿。三十二相,諸位想想,他要修三千兩百種功德,修多長的時間?修一百劫,三千兩百種修一百劫,才成就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有緣的眾生,看到佛的相好,他就受感動,因此就發心了。我們看到地藏經上大長者子的發心,跟楞嚴會上阿難尊者的發心完全相同。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出家?看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自己覺得這種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行成就的。他出家為什麼?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為這個出家的,跟釋迦牟尼佛修學。所以出家的因緣不要緊,不管什麼樣的因緣,只要你肯修,最後的成就是真實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招牌、門面、包裝就不能不重要,我們要很重視這一樁事情;重視,認真把自己修好。所以佛講經先把果呈現出來,自己修好了,這是果報,這是讓你看,你看了以後,你自然就動心,你也想修學了。所以,我們個人是一切人的好樣子,樣樣都好,容貌好、身體好、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好,這就是招牌,這就能夠攝受一切眾生。 你要想度一切眾生、要想教化一切眾生、要想弘法利生,你自己不把這個招牌搞好,怎麼行?招牌要搞好,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學法門。我們題的十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長存此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要常修此行;我們的心、行與這十句二十個字相應了,果然相應,給諸位說,三年,我們的面貌變了,體質也會變。為什麼?相隨心轉。所以這個道場一旦建立,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講經、天天念佛,永無間斷,住在這個道場,只要住上三年,出去之後,決定跟一般人不一樣,一定的道理。他在這個道場長時間的薰修,身心統統起變化,哪有不往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將來真的變成世界上一個選佛場,我們選人來作佛,就到這個地方來選。所以新加坡這個國家有福,不可思議;東南亞這個地區有福,能有這樣一個如法、這樣殊勝道場在此地建立,諸佛歡喜,護法善神對這個地區特別照顧,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 四弘誓願末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滿足這一願,決定念佛往生,如果不念佛往生,不修這個法門,成佛道的這個願非常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華藏世界上首菩薩,普賢、文殊是華藏世界的上首,在華嚴會上他們兩位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發願要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最初讀《華嚴》讀到這一段經文,大惑不解,我想不通。如果說其他的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想得通,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有什麼理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想出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想必也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華藏世界雖然等覺慢慢修成佛,成佛的時間要長,沒有極樂世界來得快,他們到極樂世界,一到就成佛了,而在華藏世界,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這是真的。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早一點成佛,不要耽誤這麼長的時間,不要修行這麼苦,要想解決這兩個問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文殊、普賢不但自己願意往生,他不吝啬、不吝法,他知道這個法門好,普遍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淨土,他搞這一套。 我們想想,這是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佛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把他的徒眾統統搞到極樂世界,搞到阿彌陀佛去了,把華藏世界搞得空空的,你說毗盧遮那佛生不生氣?佛跟眾生不一樣,要是眾生這個受不了,我這裡法緣這麼盛,你到這來一搞,都把我這個法緣搞沒有了,都帶到別的地方去了,這還得了嗎?毗盧遮那佛不但不生氣,還要贊歎。正如同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這經文還沒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法藏菩薩的老師,法藏菩薩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自己成佛了,也把世間自在王會下那一些徒眾,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世間自在王不但不生氣,還嘉獎,說他做對了。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你到他那裡成佛快,在我這裡成佛慢,你到他那裡去,對了,佛的本願達到了。所以這個作法真正是暢佛本懷,做得沒錯、做得正確,佛心跟凡夫心確實不相同。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一生當中要滿足四弘誓願,唯有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我們要修學真實功德、第一功德,功德裡面就包含福德。修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福德,給諸位說,無過於勸人念佛,這是大福德,無比希有的福德。我們今天有機會修、有緣分修,應當認真努力去修學。這一句「具足無量行願」六個字,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六個字裡頭的意思無量無邊,說一年也說不完,後面經文還長,我們就說到此地。 下面說『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功德」跟福德有差別,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功是講功夫,必須自己有真實修學的功夫,功夫所獲得的叫功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你是持戒,從持戒得定,那個戒就叫做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但是不能得定,那個持戒有沒有好處?有,不叫功德叫福德。你持戒持得很好、很精嚴,你得人天的福報,來生享福,不是功德。功德能斷煩惱,功德能證菩提,福德不能,福德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證菩提,只能帶給你福報。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修定,修定有功,智慧開了,開慧是德。修定而不能夠開慧,這個定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定不開智慧,福德在四禅天、四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斷見思煩惱、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別這麼大,我們要曉得。功德怎麼修?功德沒有離開福德,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我修財布施,希望將來得大富,這就變成福德。我修財布施,三輪體空,什麼希求都沒有,這就變成功德。什麼希求都沒有,你在生活當中什麼都不會缺乏。功德裡頭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 所以我們無論修什麼樣的福,通常講這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得干干淨淨,要緊的是心地清淨,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常念到「我對哪個人有恩,我對他有多好」,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變成福報,你就不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所以布施絕不受報,這個心多清淨。清淨心裡頭那個福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處。不但你在此地布施,你在這個地方享福,無論你到哪個地方,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你所到之處都享福。為什麼?心量大,沒有障礙,所以你的福就大了,那個福也遍虛空法界。這在大乘經上這些重要的道理,我們要懂。如果我們修福常常念著,我在這個地方、這個地區,跟這個地方的人結了緣,修了多少福,你將來享福,只有投生到這裡你才享到福,你投生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個地方的人跟你沒這個關系,沒有結這個緣,你就沒福了。同樣是修,得福不一樣,為什麼干這個傻事?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絲毫種的福、毫厘之福,都是遍虛空法界,在在處處都享受。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這一層決定不能夠疏忽。所以一定要曉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樣。 此地佛教給我們,「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什麼叫安住?「安」是安穩,「住」是住在那裡不動。實實在在說,我們凡夫很可憐沒住處,人家說你住在哪裡?你要是有智慧、聰明,你可以告訴他「我在哪裡」,我現在在居士林,哪裡有住處?沒住處。身找了一個住處,你有個房子、有個家,是你的身的住處;有這個家、有房子,身就得安穩。身安,心不安。最重要的,心要住在哪裡?這是個大問題。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法,第一句話就問「應雲何住」?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心應該住在什麼地方?世間人懂得身住,不懂得心住,所以一生操勞,日子過得很辛苦。無論他有福、沒福,有福他也苦,沒福更苦,憂悲苦惱這樣過一生,你說過得多辛苦。如果要懂得心要有個安住的地方,這個人一生就有幸福,這個人一生就有成就,無論在世法、在佛法他有成就。由此可知,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安安穩穩的住在一處,住在那裡不動。 佛在經論裡面教導一切眾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樣。譬如有一些眾生心量很小,眼光很淺,聽說天上不錯,「我來生能夠生天就很滿足了」。你要勸他出三界,他沒有信心,「我業障深重,不行,我去不了,出不了」。你勸他,他立刻就退了。佛對這一類眾生滿他的願,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根性稍微利一點的人,知道天福也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了怎麼辦?時間雖然長,長也有盡頭的時候,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他知道超越輪回之外,比在輪回裡面,日子要好過得多了。他有出三界的心,佛就教他出三界的辦法,心安住在那裡。所以佛的教學真的是契機契理,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 你要想生天,佛就教你,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安住在十善業道。常常生善念、生善心,利益一切眾生,最後自己得利益,自己得利益生天。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地方,決定得人天福報。如果你想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谛法上。你要想作菩薩,學佛一樣廣度一切眾生,佛就教你,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志願殊勝,菩薩還有上面,上面還有佛,佛再沒有上面了,我要成佛,這個志願高,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這個地方「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個功德法的指「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換句話說,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願,安住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對了。這個是一生不退圓滿成佛之法,比任何一種安住都殊勝,我們要懂這個意思。這兩句經文是講行願功德。 再看底下這兩句。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 諸菩薩們,這一些菩薩我們在經文上看得很清楚,都是修普賢行的菩薩,這個第一句「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行的菩薩。是哪些人?從我們初發心的一直到等覺位;初發心的人雖然沒證果,真正發心,一心一意要學普賢行,這個人就是《華嚴經》上所稱贊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在這一生當中,就有機緣作佛,什麼機緣?念佛往生,親近彌陀,很快的就成佛了,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縱然是業障深重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下下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只要十二劫,花開見佛悟無生,十二劫比無量劫、比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縮短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要作一個比較,這個帳就很清楚了。 就是像佛在經裡面平常所講的,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麼一個地位,這是方便說。如果真實說,悟無生是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菩薩是什麼地位?七地、八地、九地,這樣的地位。我們其他的不算,三賢位的就不講。我們說圓教,圓教的三賢位,從圓教初住修到十回向滿,要一個阿僧祇劫,你才到登地,初地;初地是第二個阿僧祇劫開端。第二個阿僧祇劫開端,初地菩薩修到七地,七個位次又是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滿,這才證八地。阿僧祇的數字是天文數字,我們都沒法子計算的。以通途法門來說,證到圓教初住,修到無生忍位,須要兩個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凡夫,不是初住菩薩,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的地位,也就是證到七地菩薩這個地位,只要多少時間?十二劫,不成比例,這個時間是大幅度的縮短了。十二劫,跟諸位說,不論佛願加持,就是說沒有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十二劫,就證得無生法忍。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這個道場,可以說是在盡虛空、遍法界,阿彌陀佛那個道場是第一道場,你在那裡修行快,為什麼快?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他那個地方是圓證三不退,下下品往生的也圓證三不退,所以它沒有退轉。其他的他方世界剎土,菩薩修行有進、有退,一般都是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極樂世界不要。 極樂世界還有更殊勝的,我們必須要曉得。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是不得佛力加持的,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處,四十八願願願加持行人,念佛往生的人。所以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需不需要經過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不需要,差不多到那邊就花開見佛。什麼原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怎麼曉得?四十八願裡頭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說話要算數,不能說發這個願不算數的,說話算話。他並沒有說什麼樣的人往生才是阿惟越致菩薩,既然沒有說就是籠統的說了,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換句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跟七地、八地、九地平等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他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要說他是七地菩薩,他不是,為什麼?煩惱一品沒斷,他是凡夫。你要說他是凡夫?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他的受用,跟七地、八地菩薩完全相等,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蕅益大師的《要解》也不可思議。印光大師我們知道,這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贊歎《要解》,「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把《要解》捧到極處了,捧《要解》就是捧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必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當不起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游步是參學,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確確實實如此,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就是拜訪,親近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德之人,常常親近他們、常常聽他們的教誨,自己智慧就開了,德行也逐漸就圓滿了,這是親近善知識,這是聰明人。跟諸佛如來為伍,入他們這一行、入他們的俱樂部。天天跟諸佛如來混在一起,你想想看,你怎麼會不成佛?不是跟菩薩混在一起,天天跟佛在一起。游步十方,接受佛的教誨,開智慧,每一天親近諸佛,供養承事諸佛,修福報,所以修福、修慧的機會就太圓滿了。 我們今天想修福、想修慧,找不到地方修,不曉得哪個地方有福,不知道,往往錯用了心,修錯了,在我們這個世間見得太多了。有很多特別是有財富的人,想做一點好事,結果把那個錢都是丟到大海裡去了,石沉海底沒收獲,不但沒有收獲,還招來了許許多多的過失。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遇到真善知識,知道哪個地方是真正的福田,上求下化。十方諸佛剎土,一定會遇到過去生生世世的親朋、好友、同參、同學,會遇到,遇到了他們不認識你,你會認識他,為什麼?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經上講的,「你的智慧、神通、德能,幾乎完全恢復了,跟阿彌陀佛差不多」。無量劫前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他在任何一道、在任何一界,你看到了都認識。凡是有緣見到了總會生歡喜心;有緣,很投緣,你就有機會去教化他。 「行權方便」,這個方便就是隨類化身、隨機演教。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只要見過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周邊打個轉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有能力示現什麼身。這種能力要在一般大乘經上講,需要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人才有這個能力。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隨類化身他做不到;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就能做到了。所以要曉得,一定要曉得,往生的機會決定不能錯過,錯過了,真錯了,太可惜了。世間什麼事情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樁事情是真的。 我們是業障這麼重的凡夫,見思煩惱哪裡能斷得了?一般修行,小乘初果我們都沒有能力證得,這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有本事斷得了嗎?斷不了,換句話說,初果都得不到。可是我們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蒙佛威神加持,這是決定能得到的。生到極樂世界,就超越了十法界。所以他這個智慧德能,蒙佛本願加持,跟圓教初住菩薩沒有兩樣,只有超過他不會輸過他。所以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得度者,可以示現八相成道,這一種殊勝功德利益,查遍《大藏經》再沒得找了。示現種種身,可以隨機說法,眾生喜歡聽什麼法,你就像諸佛如來一樣,給他說什麼法門,令他得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五集) 1998/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5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最後一行: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這一句經文是贊歎諸菩薩眾究竟圓滿的成就。首先我們要理解『佛法藏』是什麼?通常的說法是講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叫做佛法藏。「佛」是佛性,佛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真性,佛家常講,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就叫做佛性。「眾生」這兩個字的范圍很廣,它的本意是講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裡面的范圍就非常非常的廣大。一切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佛經上常常以我們人做比喻,人是四大五蘊和合而現起的。四大是講色法,五蘊裡面的色蘊,我們現在所講的物質;受、想、行、識這四種就是講精神。凡是一個動物,都是四大五蘊而生起的現象。除了動物之外,還有植物、還有礦物,植物、礦物裡面就是五蘊裡頭沒有後面的四蘊,前面色蘊它具足,所以四大它具足。四大也是眾緣和合而現起,所以眾生的意思就非常非常廣。 一切眾生的真性,實在說是一個性,一個性變成許許多多的現象,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區分,說動物這個自性就叫做佛性;說植物、礦物,也就是動物以外,包括自然現象,這一些的自性就叫它做法性。所以諸位要知道,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這個我們要明白。佛性也好,法性也好,都是此地講的佛。佛法藏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在植物跟礦物有德能沒有智慧,在動物有情眾生有智慧、有德能,無情的眾生有德能沒有智慧,差別在此地。一切眾生凡是有佛性的都會成佛,都應當作佛,有情眾生成佛,給諸位說,無情的眾生就跟著轉了,「依報隨著正報轉」,《華嚴經》上所以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道理。無情的眾生自己不會轉,必須有情眾生智慧圓滿的時候,無情就連帶轉了,是這麼個道理,這是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 『入』是契入,也是我們講的證得,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開顯出來,顯發出來統統用得上,這叫入。在大乘法裡面,什麼人的佛法藏顯露出來?也就是說什麼人入自性的智慧德能之寶藏?諸佛如來,他們入了、他們得到。實在說「得」很勉強,哪有什麼得不得?自性本具的,所以楞嚴會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是你本有的。本來沒有的,你現在得到才叫得;本來有的,現在這是講恢復,不能說得,實在講沒有得失。我們現在的自性智慧本能沒有現前,透不出來,我們過很辛苦的生活、很辛苦的日子,就是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我們沒有入佛法藏,原因在此地。這一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最低限度要將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四十一品無明至少也要破一品,才能入佛法藏。佛法藏,換句話說,就是真心本性,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明心見性就是入佛法藏。能入佛法藏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不是普通人,法身大士就成佛了。雖然他的成就還沒有圓滿,只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在盡虛空、遍法界度化眾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所以諸位要曉得,八相成道的示現,並不代表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不代表這個,但是他決定是證得分證的佛果,這是一定的,他有能力示現。因此我們在圓教裡面所看到,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總共四十一個位次,包括等覺,都叫做分證位,不是圓滿的。所以這一句入佛法藏是分證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底下一句是『究竟彼岸』,加上究竟就圓滿,這一句是妙覺位,從分證位到妙覺位。此地是說這些菩薩們,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要怎樣來學習?念佛人必須要知道,在淨土宗裡面講佛法藏又是一個講法,說法雖然不一樣,義趣沒有兩端,佛法藏就是「彌陀一乘願海,自性圓滿的法藏」。我們念念求生西方淨土,念念希求參加阿彌陀佛的蓮池海會,我們能夠參加蓮池海會就是入佛法藏,這是我們淨土宗的說法。見到彌陀,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個開悟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見佛就等於禅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是宗門裡面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難,太難!在這個時代幾乎已經見不到。 倓虛老法師比我們的時代要早半個世紀,他老人家常常開導後學,說他自己在一生當中,見過的出家、在家修行的善知識很多,他說他見過得定的,修禅得禅定,也常常聽到說某人得禅定。譬如禅宗的虛雲老和尚,諸位都知道,虛雲老和尚得禅定,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知道,倓虛大師說沒有。他一生當中,一個開悟的人都沒有見到、也沒有聽說到。倓老法師那個時代,虛老和尚在世,可見得虛雲老和尚也包括在內,倓老肯定他得禅定,不能肯定他開悟。得禅定就不容易,得禅定自己要不發願,將來一定生四禅天,那個地位很高,福報非常大。我們知道虛老和尚是發願親近彌勒菩薩,他確確實實生到兜率內院,這是一點都不假,親近彌勒菩薩。 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懂得修學的關鍵,念佛成佛,直捷穩當,快速可靠。究竟彼岸,我們就是運用念佛的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兩句我們就有方法做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弘願都能夠實現,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廣度一切眾生的弘願都能夠兌現。不像我們在此地,我們的願是發了,做不到,所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是在我們這個世間。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然,雖然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他能夠到盡虛空、遍法界供養諸佛,度化眾生,憑什麼?所憑藉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然後才曉得淨土法門的無比殊勝,世出世間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 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不是偶然的,沒那麼巧的事情,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才遇到。遇到之後,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正如同佛經上講,遇到的人也可以分為四等,根性不相同。上根之人聞了就相信,信了他就發願,他就認真努力的修學,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這是上上根人。次一等的,不能夠自動自發,很容易懶散懈怠,必須要有人鼓勵,要有善知識提攜,他行,他只要得到人鼓勵,他也能夠發憤斷惡修善,念佛求生,這個沒有問題,也能夠往生。第三種人根性就差一點,要善知識勤勞懇切苦苦的相勸,他才回頭,相當不容易,所以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但是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再難他也不怕,他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苦口婆心的來教導你,時間長了,你在社會吃很多虧、上很多當,碰很多釘子,這才回過頭來,也能成就。 第四等,雖然遇到,知見不正,諸佛菩薩來勸勉,他也不能回頭,我們看到的很多。在佛法裡面學了幾年之後去學外道,佛菩薩來度化他,他也不能回頭,這是自己的業障、煩惱習氣太重,外面遇到惡緣。惡緣裡面不外乎名聞利養,外面受名聞利養的誘惑,內裡面有貪瞋癡慢,內外一結合就背道而馳,就走了,這是非常的可惜。佛不捨棄他,佛還是等著他回頭。他這一生不會回頭,再等來生,來生不回頭,再等後生,說老實話,我們不要笑話別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這一類人。我們不是今天才念阿彌陀佛,不是這一生才修淨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曉得有多少次遇到這個法門,還不是人家一誘惑,我們就跑了,落到現在還在這裡慢慢來搞。希望這一生聰明一點,不要再跑了,我們這一生就成就。 這一點古人的教學,他這個方式巧妙,也就是防范很周到,這是我們世出世間法所講的師承。師承,我們拜一個人作老師,我們跟這個老師學,跟定這個老師。我跟老師學就要聽老師的話,老師以外別人來教我,我要聽他的跟他走了,那就不是跟這個老師學,這就是世間人講的背師叛道。所以從前老師對學生的約束,是除跟老師一個人學之外,其他的任何善知識講經說法不可以聽。這個防范好,學生不至於越軌,為什麼?學生在初學的時候智慧沒有開,世法佛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正、哪是善惡是非,乃至於利害,初學的人沒有智慧不能辨別。不要說真妄邪正你沒有能力辨別,說得最淺顯,眼前的利害你都分不清楚,哪一樣對你有好處?哪一樣對你有害處?你都不知道。所以作學生有作學生的條件,作老師有作老師的本分;學生的條件,對老師一定要服從,尊師重道,我們跟定這一個老師,一定要聽老師的話。 我在這個末法時代,大概講到師承也許我是最後一個,我以後可能就沒有。我這一生求學都是一個老師指導,沒學佛法之前我學哲學,我跟方東美先生一個人,所以學的東西很純不雜,能夠專心,很少的時間能收到好的效果,真正所謂是事半功倍,收到這個效果。我學佛親近章嘉大師,一個老師,他教我三年,所以我的求學過程當中是一絲毫困難都沒有,不復雜,一個老師教一門課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章嘉大師圓寂,又過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給我的教誨就是告訴我,只聽他一個人,除他一個人之外,任何人說法都不可以聽,我遵守。如果說你親近這個老師,別的人講經說法,或者別的人給你講開示、給你勸導,你統統都要聽,你的心一定散亂,一定沒有把持,可能你就變了心,你就跟別人走,你自己無比殊勝的因緣就錯過、就捨棄掉了。 不但別人說話不能聽,老師沒有同意的書不可以看。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學佛以後看書很少,因為都要經過老師同意。我讀的書是不少,沒有學佛以前,沒有接觸佛法以前,我喜歡讀書,我看的東西很多。但是學佛之後就遵從老師的教誨,不但世間的書我全部捨棄我不看,連佛教的經典我涉獵的都不多。但是一般人提起來的時候,我也都能懂得,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我得老師教誨的恩德非常大,我對老師念念報恩的心比別人強過很多倍,我也真得利益。那是我們真正聽話,真正跟老師合作,老師全心全力的教導我們,我們要跟他合作,要完全配合他,才能得到教學的真實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世出世間法的成就,有傑出成就的人,你仔細去打聽,決定是遵守老師的教誨,他才能有成就,他的成就才扎實,根深本固,而後才能夠枝葉繁茂。你這個根扎得不深怎麼行? 學習,無論時代怎麼變化,我相信學習的原理原則永遠不會變。但是現在的時代跟過去不相同,過去我們作兒女的時候受父母的約束,決定不敢反抗;在學校念書受老師的教誨,也不敢反抗老師的意思,從小養成守規矩的習慣。現代所謂是民主開放,提倡的是自由放縱,所以現在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兒女天天看電視,天天打電腦,知道的東西太多,反過來還說父母,你這個做錯、你那個不對。小學生,我在台北遇到一個老師也是學佛,他在中學當教員,他的女兒常常回家教訓他,他來跟我說,不聽,她懂得很多。學生不聽老師管教,社會怎麼會得到安定和平?這種風氣如果繼續的發展,將來的社會是大亂之世,不是大治是大亂。 誰破壞了社會?誰制造這些動亂讓一切眾生受這些大苦大難?給諸位說,第一個大魔王就是電視,你們知道嗎?電腦、電視是毀滅世界的大魔王。這話不是我說的,我聽我老師說的,方東美先生說的。方老師是非常非常的感慨,曾經有人向他請教,剛好那一天我也在他家裡,在旁邊聽到。有人向他請教,美國現在是今天世界上第一個強國,當然強國也會滅亡,羅馬也會滅亡,過去歐洲最強盛的國家也會滅亡,美國雖然強大將來也會滅亡。他們向方老師請教,美國將來要是亡國、滅亡,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答覆是電視。美國不是亡在外面有人能夠對付它,不是的,電視把他的年青人、小孩全部毀滅掉,他天天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都不是正面,電視演的這些內容都是殺盜YIN妄,都是搞這個。所以最近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的學生帶手槍殺老師、殺學生。只要有一個開頭,以後學生對學生真槍真刀干起來,所以不要在外面打仗,自己裡面就打起來。誰教的?電視教的、電腦教的。有人告訴我,電腦裡面有人教做炸彈,還有人教做原子彈,將來大概一個高中學生,就有能力從電腦裡面學會制造原子彈,你說還得了嗎?方先生說這話沒錯,所以我說電視、電腦是大魔王。這個魔王沒有一個人不愛它,沒有人不喜歡它,這個麻煩大! 所以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定要曉得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念佛移民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亂了,咱們移民到別的地方去,要早做准備,否則的話怕來不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像這個經上講的一樣,下下品往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德能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這個經上講得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真是不可思議。阿惟越致菩薩不是十住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不是,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說明了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我們自己的煩惱一品沒有斷,但是到極樂世界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薩一樣,這還得了。所以這一句就可以做到了,眾生無邊誓願度。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願」是本願,本願就是你曾經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過這個願,到必要的時候,這一切眾生希求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你看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度者,你就能示現佛身去幫助眾生,你就有這個能力。願於無量世界,不是一個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成等正覺,這是隨類化身裡頭最殊勝,化佛身去度化眾生。既然化佛身都可以做得到,那其余的身分,菩薩身、聲聞身、緣覺身、六道身,那不必說,統統都辦到。所以這一句就是代表應化的大圓滿,無處不化身、無時不現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幫助無量世界的眾生。這一句經文我們也不能夠輕易看過,自己要冷靜的把它多念幾遍,看看你能不能體會到?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界,我們的活動空間小得很可憐,我們住在這個地區,算你生活得很自由、很自在,你每一天去外面玩玩轉轉,你的空間也不能出新加坡,也不能離開這個小島,你的活動空間就這麼大。每一天到全世界旅行,不錯,那你得要有相當的財富,飛機票挺貴的;天天去旅行,你還要有好的體力,身體不好也不行。充其量你的活動空間是地球,現在還沒有辦法到別的星球去,你說我們的生活空間多麼狹小。 你看看這經文,「無量世界」,你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你想到哪裡人就到了,不要交通工具,也不要上飛機場買票辦手續,這麼多的羅嗦事情。這個地方才一動念見佛,那個地方身體已經在佛面前,你說多自在!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活動空間拓開了,無量世界是我們的生活空間。說空間當然就包括時間,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回到未來,十方三世是我們生活空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全部都實現了。向下經文這就是舉例給我們說,舉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舉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佛身,這是一個例子。我們從這一個例子就要能體會到,他是任何一種身分都能夠自在的變現,所以是神通自在達到究極圓滿。請看經文,下面講的是「八相成道」。 【捨兜率。】 這是八相裡面第一相,「下生」。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補處菩薩我們通常講後補佛,後補佛住什麼地方?住兜率內院。他為什麼不住別的地方?這裡面有表法的意思。像過去帝王的時代,太子就是後補的皇帝,他住在哪裡?他一定要住在東宮,也有表法的意思。所以佛在作補處菩薩的時候都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內院。『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知足」;諸位要明了這個意思,知足就成佛了,不知足成不了佛。兜率天叫知足天,知足就常樂,所以兜率天人非常快樂,知足就常樂,身心都樂。在這個境界裡面生活,誰願意離開?生活環境太好,可是為了要去度化苦難的眾生,自己生活環境再好也要捨棄,這才叫大慈大悲。只知道利益一切眾生,不願意自己去享樂,表這個意思。總體的來講,他教給我們捨得,已經得到這樣殊勝的生活環境,他能夠捨,把他自己所得到的能夠捨掉,這是總的意思。儒家《禮記》裡面所講的「安安而能遷」,也是這個意思,兩個安就是你的生活環境身安心也安,真的這兩個安很有一點兜率的意思。但是為了社會大眾的福利,大家需要你,你還是要出來替社會大眾服務,我們一般所講的犧牲奉獻,這是對的。 在中國歷史上,諸位曉得,三國時代諸葛亮孔明先生,那個時候是亂世,他的幾位好朋友都是隱居在山林,一生都不出來。他本來也是隱居在隴中,被人發現,劉備去三顧茅廬。他只好把他自己安穩的生活捨棄,出來為社會、為國家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八個字做到了。佛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天宮之樂,兜率天宮之樂是二十八層天任何一層天都不能夠相比,這是聖賢所居的處所,他能捨。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就是教給我們,無論我們自己生活環境怎麼樣舒適,怎麼樣安穩,如果是為眾生、為社會、為國家,一定要能夠犧牲奉獻,把自己的安樂捨棄,教我們這一點。第二是「托胎」,我們一般世俗人講投胎,出生。 【降王宮。】 釋迦牟尼佛,這是講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乘願再來,他不是業報來的。我們是凡夫業報來的,業報來是沒有選擇的,自己做不了主,隨業流轉,我們的生活就過得非常辛苦。菩薩乘願再來,他是願力再來,他想到哪一個人家去投胎,自己可以選擇,這就是乘願再來。為什麼要選在帝王之家?為了教化眾生方便,世間人都求名聞利養,國王名利都滿足了,你們要求的我統統都有,我都放下,我都捨棄,好表演給別人看。如果他要生在貧窮人家,他要來搞這一套,人家會懷疑:你還不是想當國王當不上,你才來搞宗教,想搞宗教領袖統治大眾,你還不是為名為利嗎?引起大家的懷疑。所以一定選擇帝王之家,選擇投胎到帝王家,以太子的身分出現,他的用意很深,世間人求富貴這是最常見的,哪一個人不希求富貴?在古時候做了帝王,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富貴達到了頂點。世間人所求的,菩薩示現我已經得到,你們所求的,我已經得到。得到之後怎麼樣?沒什麼了不起,很平常。皇帝也要死,造作罪業還要墮三途,做了好事是應當的,你應該要做好事,做了壞事你要墮三途。告訴人:人生在世不是為富貴而來,為富貴而來就錯了。所以就用這種方式,示現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讓我們在這個裡面去反省、去覺悟。第四相,「出家」。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 『位』是王位,捨棄王位,也是權力。國王,一個國家權力最大,爭權奪利的人看到菩薩這個表演,應當生慚愧心。人家的名、位、權、財富樣樣都得到,樣樣能捨,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回,五條都具足你的麻煩可就大,告訴我們決定要捨。我們念佛人心心念念要求生淨土,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能不能去?能去。怎麼去法?要把娑婆世界捨掉你才能去,不能把娑婆世界裡面名聞利養帶到那裡去,不可以,不能帶去。所以要捨棄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們念佛才能得生。這裡頭要好好想想,古人講算盤多打打,帳要好好算一算,這個地方你得的再多,剛才講,你的生活空間還是非常非常有限,哪裡有樂?把這個世間統統捨棄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得到真正的自在。 我們此地講民主開放自由,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真的民主自由開放,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聽說有國王、有總統,沒聽說;也沒有聽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部長、市長,沒聽說。為什麼沒有?民主,各個都是主,不要別人給我作主,那才叫真民主、真自由、真正的開放。隨時隨地想到哪一個國家見哪一尊佛就去了,那才叫真正開放,一點困難都沒有。細細想想,極樂世界值得我們去,這個世間再好都不可以留戀,為什麼?時間太短,你能享受多久?縱然你的壽命長,活上一百歲,你也不過享受,實在講不能到一百年,你能享受多少年?不值得,想想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值得。所以一切的受用、名聞利養、一切的權力威勢統統捨棄,出家。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都出家?你要是望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佛示現出家這個樣子給我們啟示,讓我們在這裡覺悟要「出家」;出家的意思是對於家業沒有絲毫的留戀,這就叫出家。事不妨礙,念頭妨礙,妄想、分別、執著是大障礙,如果你沒有分別執著,那個家有跟沒有沒有兩樣,那就不妨礙。 所以佛講到出家,講四種出家,這四種都是對學佛人講,不學佛那就不說,對學佛的人講的。第一種:「身出,心沒出」。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裡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癡慢,沒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干的事業還是干在家的事業。本來自己那個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現在一出家搞了一個大廟,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煩就大;小家造業少,大家造業就大。所以古德才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身出家心不出家幾乎沒有能夠逃過地獄的,很難逃過,這個我們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那就功德無量。罪福之報就在一念之間,不能不提高警覺。第二種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們在家學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沒有出家,這個好,他不造業。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們這些年當中所看到聽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沒聽說一個。而且都是在家的女眾,男眾說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少,我們聽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說走就走,女眾,在家的女眾。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很感慨的說:古時候我們修道成就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現在整個顛倒過來,最有成就,人數最多是在家女眾,其次的在家男眾,再其次的出家女眾,最糟糕的出家男眾,現在叫顛倒,我們不能不警覺。但是確實這是事實,事實真相如是不能否認,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第三種:「身心俱出」,這是真正好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佛真實弟子,能夠擔當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如來家業,要這樣的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這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沒出。雖然學佛,學佛是附帶的,搞世間名聞利養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還是要搞世間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錯、就很好,這就是身心都不出。 出家有四種,佛在此地做這個示現,提醒我們在家同修們心要出身不出。所以諸位在任何行業,從事任何一樣工作都是示成正覺。你在那裡表演,表演在你這個行業裡面最好的榜樣,表演菩薩的行業,過菩薩的生活。你經商,凡是心要出家,那個心一定比別人聰明,一定比別人有智慧,你要去經商一定會很賺錢,有智慧。可是菩薩賺來的錢他不是自己用,賺來的錢去幫助社會苦難的眾生,這就給社會上有錢的人做一個榜樣。那些有錢的人不肯做社會福利事業,這個心出身不出的在家人,他賺的錢能夠幫助社會苦難的人,這就是給有錢有勢力的人,做一個好榜樣,去影響他們、教化他們。希望富貴的人都能夠顧慮到社會整體的利益,這個社會就祥和,不會有人作亂。我們自己日子過得好,也希望人人日子都過得好,差距不要太大,社會就永遠安定和睦、互助合作,這是佛教化的無比功德。所以懂得出家的意義,知道我們應當如何修學。 實在講,真正發心剃度出家不容易,非常非常困難,你對佛法是不是真正懂得?你有沒有想到,你能不能擔當起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工作?這個責任很大,你要說我念佛求往生,那不必要,不必要剃度,你在家念佛一樣往生,一樣上上品往生。如果示現這個樣子,做得不如法敗壞佛門,你的罪業就重。為什麼?你把佛的形象破壞,這個罪過就不得了。佛是天人師,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你給人做一個壞樣子,你就在滅佛法,你不是在興佛法,你已經在做滅佛的工作。心裡面還有貪心、還有瞋恚、還愚癡,不守戒律、不守法,還放逸,這還得了。所以穿了這件衣,時時刻刻想到佛,天天看佛像,天天展開經卷讀佛經,想想我像不像佛?要不像佛,地獄裡面就掛號、就注冊,還能逃得了嗎?求生淨土,我們的心跟這個經上阿彌陀佛的心比照比照,阿彌陀佛的心是四十八願,哪一願跟我們自己的心相應?四十八願念了,阿彌陀佛的心我們一條都不相應,你還能往生嗎?那就是古人講:你喊破喉嚨也枉然! 阿彌陀佛第一願,大家很清楚,「國無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我們念這一願有什麼感想?三惡道是果,貪瞋癡慢是因,國無惡道之果就是沒有惡道之因。換句話說,我們念了這一願就要想到,貪瞋癡慢是非斷不可,你要不斷,就跟阿彌陀佛第一願不相應。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現在就要斷,不能有一點貪心。今天中午在鴻閣,承蒙藍居士他們這一個團體供齋,我們都參加了。走的時候他送我一袋子,那一袋子都是紅包,我不知道多少錢?我交給悟泓。他說出家人太多,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分,每個人供養大概數字也不一樣。我就代你們處分,出家人不可以有貪心,把這個錢全部交給李木源居士供養道場,口袋裡有錢是禍害,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們要做到,說到要做到,真正放下、真正能捨。希望我們這身出家了,雖然從前對佛教不清楚,糊裡糊塗出家,出家之後好好的學,從糊裡糊塗變一個正覺出家,也是好事。個人因緣不相同,但是到後來的結果希望相同,這樣就好。 『苦行學道』,生活苦一點好,佛給我們講「以苦為師」,常常受一些苦的生活容易提高警覺性,生活過得太舒服會墮落。李居士對我很關心,我也很感謝他。他告訴我,中國大陸的老法師照顧的人都很多,他看到我沒有人照顧,「沒有人照顧很苦,苦一點好,我的警覺性比較高」,他要找一些人來照顧,我謝謝他。為什麼?恐怕照顧的人一多的時候,我就會墮落,作威作福,那不得了。我的老師就做了一個好樣子給我看,我受他的身教很深。李炳南老居士,他九十五歲都還一個人過日子,沒有人伺候他,洗衣服、燒飯都是自己動手,九十五歲都這樣子。九十五歲以後才接受有個學生照顧他,他九十七歲往生,九十五歲的人都不需要人照顧。不需要人照顧好,為什麼?身體一定很健康。人家照顧走路都要兩個人扶,那是多麻煩、多可憐。所以我謝謝李居士,還是不要替我找好,讓我身體更健康一點,不要兩個人扶著我走路。所以要懂得苦行對自己身心都有幫助,一定身體健康。世間有福的人,不見得真的有福報,為什麼?許多人伺候他,他的體力遠遠不如鄉下的老農夫,不及。那個鄉下老農活到八、九十歲,沒人照顧,自己一定要去干活,不干活就不能生活。 所以諸位一定曉得,中年以上什麼是真實?健康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的福報。如果說一個人非常富有,身體不好,躺在病床上,找三班護士去照顧他,享那種福,我覺得沒有意思,還不如我們身體好的人,到處走走亂蹦亂跳來得活潑。所以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我們要細心去觀察,要能享受到真正的福報。苦行能夠突破迷惑障難,不求享受,有福讓一切眾生去享,特別要想到世間有很多苦難的人,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幫助他們也要緣分,有緣一定要幫助,沒有緣心裡面常常想到,常常要念著,這樣才好,唯有苦行才能突破障難。「學道」,學是學習,學了之後要做到;道是什麼?道是覺了諸法實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這是道。從什麼地方覺悟?任何一樁事都可以覺悟,任何一法裡面都可以覺悟。所以佛說法門無量,無量無邊的法門,又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可以契入,門門都可以令人覺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緣分不相同,不定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人物,忽然覺悟了。這些事實在中國佛教歷史裡面,我們看到很多,出家人開悟明心見性,在家人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個我們要懂得。末後說: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是把示現的意思說出來。為什麼要這樣做?像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上他老人家說真話,他久遠劫就成佛。《梵網經》上說,他這一次到世間來示現作佛,八相成道是第八千次。他方世界不算,單單到這個地方來,第八千次,來的時候還要做成這個樣子,好像是個凡夫什麼都不懂,作太子出去游玩,看到社會上一切人物,看到生老病死,觸動了修道的心,都是裝樣子,都是在演戲演給我們看。我們天天看生老病死,麻木不仁,好像不以為意,不知不覺就到自己身上來。光陰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來了,到自己老病死來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諺語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什麼叫遠慮?有沒有想到你老,有沒有想到你病,有沒有想到你死,有沒有想到來世?人要能想到這些事情才叫遠慮,我們要明了。 這些問題,我們要怎樣才有正確的想法?如何能叫我們這一生當中不老、不病、不死,這叫正知正見。不要以為我將來會老,我要想儲蓄一點錢,想個什麼方法將來要養老,我將來要有病,將來要儲蓄一筆錢做為醫藥費,還要死,死的時候還要怎麼樣喪葬,還要預備一些,你要是這個想法,那就不是遠慮近憂,你就完全錯了。你現在還沒有老,你就准備老,你老得就很快,你很快就老,為什麼?你已經准備了。你現在沒生病,你已經准備醫藥費在那裡等著生病,你怎麼會不生病?甚至於將來死了喪葬,還要找一塊好風水的地方,你死得就很快,全都錯了。真正想到這些事情,趕緊修學大乘,大乘佛法《無量壽經》,說實實在在的話,就是教導我們怎樣不老、怎樣不病、怎樣不死。這三個大問題,佛法確確實實為我們解決,究竟圓滿的解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活著去的。 最近這些年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一帶,念佛往生的人不少。李木源居士去送往生的,他送得很多,恐怕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上他。他送往生親眼看到的現象,往生的瑞相,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才走,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跟守在旁邊的人說:佛來了,我跟他去了。是跟他去了,這個臭皮囊不要,丟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最後這個臭皮囊也放下、也不要,跟阿彌陀佛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得的那個身相是金剛不壞身,經上講的「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之好跟阿彌陀佛一樣,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為什麼能去得了?因為他能放得下。他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不是等臨走的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因為現在就放下,所以你就不老、就不病。木源好心要找幾個人來照顧我,以為我老了,我不要,我不上當。學佛要懂得佛法的道理,這是真理。所以作這種種示現,順著世間的人情,然後才能令世間人覺悟。雖然經文只有四句十二個字,將佛出家修行學道的過程都形容得相當的圓滿,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我們再看底下第五小段「降魔」,這是八相裡面的第五相。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關系我們一生修學的成敗。『魔』、『怨』是所有業障裡面,這個兩大類非常麻煩,「魔」是折磨,所以稱為魔王。古時候翻經,魔是折磨的「磨」,磨字下面是個石頭,折磨的磨。把這個石頭去掉換個鬼,梁武帝干的,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梁武帝說折磨太苦,比鬼都可怕,所以換個鬼,石頭換個鬼,這是魔鬼。「怨」是冤家,所謂是報怨、討債、還債的這一類,這一類冤家叫冤家債主。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佛這個話講得好。十惡是什麼?殺生、偷盜、邪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瞋、癡,這是我們的冤家。我們起心動念要落在這十條裡面,冤家現前,叫我們造業。所以佛講十善是厚友,最厚道的老朋友,我們應當親近善友,遠離冤家,這裡面的意思就多了。冤家不是一生一世結的,有過去生生世世的冤家,我們要想修道,這些人就來找麻煩,為什麼?他要報復。他有一個強烈報復的意願,遇到了一定障難,障礙我們修道,破壞我們修道,不定用什麼手腕,往往我們就上當被騙。 妖魔鬼怪現在在這個社會可以說太多太多。《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預言,「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到處都是,說的這些佛法似是而非,總是叫你生煩惱,總是叫你不得清淨。我們如何辨別這些魔怨?拿我們經題做一個標准就很好,我們這個經題修學的總綱領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我們接觸一切人事物,使我們感受到心地清淨、平等、覺悟,這是正法,這沒有錯。他說得再好,如果破壞我們的清淨心、破壞平等心,讓我們迷惑顛倒,這個法決定是邪法不是正法。所以佛在此地講,要「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有定力,定力就是自己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定力。慧力就是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善惡、辨別是非,這是慧。然後你在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才不會被誘惑,境界現前自己能夠如如不動,我們才能夠降伏魔怨。菩提道上魔障、冤家債主太多太多,你沒有定慧,你怎麼可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 我自己念念感激老師的教誨,不是老師,我們是凡夫,怎麼可能有成就?自己細心去想一想,決定不可能。老師教導的善,我們自己能遵守,老師雖然謙虛,我們作學生的人尊重,老師自己不敢以為師,客氣、謙虛。我跟李老師,李老師最初跟我見面,他就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客氣話。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能聽他的教誨五年,五年不離開他,五年守住他的規矩,就是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一門深入,扎根。這個根深,得的就是定慧,然後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變化、觀察,跟從前確確實實就不一樣。多久?三個月就見效,自己就體會到。 最初老師教誡的,我們也是有一點勉強,感覺到老師這個態度好像太傲慢、太跋扈、太自大,似乎這個世間只有你一個人,別人都比不上你,給我們有這個感觸;我們沒有智慧,在家父母沒教過我們。哪裡可以說只有聽他一個,除他一個人,任何人不准聽;一切文字不經過他同意,不可以看;還有一個,從前所學的,他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跟他一切從頭學起,沒有二話說。我們總算是還有一點善根福德,真肯聽話、真肯接受,依教奉行。可是這樣做了三個月,自己就發現真有好處,心清淨了。三個月不到處聽,任何人講話都不聽,耳朵封起來。老師指定的課程很有限,除這個之外一律不准看,眼睛也把你遮住。一切法不見不聞,漸漸心就定,用這個方法教我們修禅定,定能開慧。三個月以後,你聽別人講話,看一切事,自己覺得比從前聰明,從前聽話不懂得意思,現在懂得,察言觀色就有這麼一點能力。六個月以後就非常顯著,對老師衷心的佩服,知道老師這個方法高明,從來沒有見到過,也沒有聽說過,不曉得這個方法這麼妙、這麼好。所以我五年之後,跟老師講:我還遵守五年。老師要求我五年,我守他的規矩十年,十年之後講經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根是這麼扎下去的。不守規矩自以為聰明決定失敗,失敗的同學很多,老師教的學生有一兩百人,真正能有一點成就,現在只有三個人。怎麼成就?守規矩、聽話、老實,你才能成就。凡是自以為是,最後都失敗。也講經,講個幾年沒有進步,引不起聽眾的興趣,聽眾愈來愈少,緣就沒有了,自己也就不講了。所以我到台中去的時候,我們那麼多同學各個都講得不錯,為什麼現在一個講經的人都沒有?都不講了。我去的時候,他們請我吃飯,老同學還有五、六位,都不講了。所以不能夠順從老師的教誨,你沒有定力、沒有恆心、沒有耐心,你怎麼能成就? 這個是大事業,學佛比世間任何事業都大,世間任何的事業,最大的事業是建立一個國家政權,開國建立一個朝代,建立一個國家,這是世間最大的事業,比不上佛法。佛法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這麼大的事情,你要不是如理如法的來修學,想自己想個什麼辦法,不錯,你是自己可以想,你那個辦法有沒有效果?很難講。祖師大德傳的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模式成就。我們今天捨棄這個模式,另起爐灶來搞一個,試試看,能不能成功?你去試驗,如果試驗失敗,好可惜,這一生的緣捨棄掉了,你試驗成功,了不起,又一個方法成就了。所以我們自己不是上根利智,走老路子可靠。別說上根利智,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要用八相成道?為什麼不另外創一個規矩、一種形式?為什麼守老辦法?八相成道是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成規,就是一套規矩。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都守規矩,釋迦牟尼佛守定古人的規矩,古佛的規矩。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講,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給我們說法?沒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古佛所說,述而不作;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沒有一句是他創新,全是古佛所講。 這一些示現,「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都是啟發我們、教導我們,走古聖先賢的老路不會錯,不可以自以為聰明要創新。創新,問題就出來,尤其是在初學不可以,老修行也不能創新,原理原則方法決定不能變更,形式可以隨著時代變的。像我們這個講堂,我們現代化,儀規我們可以節省掉,從前大座儀規要做四十分鐘,現在人工作繁忙,哪可以浪費四十分鐘的時間?所以我們現在講的儀規簡化了,這個可以,我們的講堂現代化,這個可以,這個無傷大雅;如果從理論上、從方法上另外建一套規矩,那就大錯特錯。所以在理論上、原則上、方法上,一定要走古聖先賢的老規矩。居士林要建立念佛堂,木源居士跟我商量,念佛堂采取印光大師的老規矩,不會錯。我們不要搞一套新的,我們怎麼搞比不上古人,如果搞錯,因果擔當不起。完全模仿靈巖山這一套規矩,全套搬過來,這套規矩有錯,印光大師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這個好,我們有推卸責任的地方。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