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06-110集1998-2006年)


 2019/8/29    熱度:1463    下載DOC文檔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六集)  2000/11/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的第二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是「善護三業」,是世尊在本經對我們初學弟子發心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開示。「二利行」裡面,前面我們讀過「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今天這是第三個小段。這三個小段經文不長,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在心上,時時刻刻用它來做觀照。也就是說,用這一個標准,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這一個標准相應,這就是彌陀弟子;如果與這一個標准不相應,我們就不是真正學佛了。從這個地方觀察,佛弟子特別是彌陀弟子,跟一般佛弟子確實不一樣。世尊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諸佛如來之中,是多麼受大家尊重。這個「大家」,是諸佛如來。因此,彌陀弟子在諸佛弟子當中,同樣受到諸佛弟子的特別尊重。

  人家為什麼尊重你?就是你「二利具足」,你是一切眾生的榜樣,是一切佛弟子當中的模范,當然就受到大家尊重。彌陀弟子意識當中「莊嚴眾行,軌范具足」,他有這個意識、有這個念頭,用我們的話來說,有這一個願心,念念行行都給世間人做好榜樣,這一條非常重要。又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底下這一小段,「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如化」這一句是智慧圓滿,「三昧常寂」是德行圓滿,智慧、福德兩種圓滿,這是我們稱贊佛陀為「二足尊」,就是這兩句。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今天我們讀的這六句,這是落實了,「三業清淨」。如果沒有前面這兩段,沒有「軌范具足」,沒有「觀法、常寂」,只有「三業清淨」,給諸位說,這也算不錯,這是世間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也就是出不了六道;具足前面這兩段,那就不是六道凡夫了。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學佛好處在哪裡?為什麼要學佛?沒有真實的利益,我們何必學它?真實的利益就在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轉我們無量劫的業報身為佛菩薩的願身。

  怎麼個轉法?在念頭上轉!前面四句你要是真正懂得、真正體會到,入了這個境界,你就轉了。凡聖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你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轉不過來,那是凡夫,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也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特別是前面這一小段,「觀法如化」,這是看得破,「三昧常寂」是放得下。寂是寂靜,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絲毫染著,如果有絲毫染著,這個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必須一切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這個「放下」就是不放在心上,佛法也放下,佛法也不可以執著。放在心上就是執著。不能執著,心要清淨,心要虛、要空,虛則靈。

  「靈」是什麼?智慧生起來了。心裡面有東西在就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智慧就變成煩惱;心裡面讓它空空洞洞,讓它干干淨淨,這個心就生智慧。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常寂」,本來無一物。所以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什麼都不染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金剛經》上世尊明白為我們開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要捨。「捨」是什麼?不能放在心上;也就是說,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你對佛法要起分別、執著,你「三昧」也沒有了,「常寂」也沒有了。

  諸位要知道,心裡頭有東西在,這個心叫「輪回心」。六道輪回怎麼來的?是你心裡面有東西,就有六道輪回;哪一天你心裡頭沒有東西了,輪回就沒有了。這個話很難講,說出來怕大家聽了產生誤會。你聽說「心裡什麼都沒有了,就可以超越輪回」,好,你把身心世界東西統統放下了,一切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對不對?不見得。怎麼不見得?你變成「無想定」;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了,這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修到最後結果是在四禅無想天裡面去受生去了,學佛學成外道。所以這個東西很難!「有」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

  你應當要懂得,怎麼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如果他這個地方只有「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沒有今天這六句,他就著了空。你想對不對?著了空。有了後面六句,他就不著空;雖不著空,他又「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他也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所以他是積極的,他不是消極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積極去表演,為一切眾生做軌范,雖然積極表演又不著相,這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一般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有錯誤。唯有菩薩聰明,菩薩行中道。不著空,他隨緣示現,隨機教化,這是不著空;雖然做種種示現,教化一切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有。這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這樣的修學才能入佛的境界,才能跟諸佛菩薩融成一片。

  三業是講身、口、意。諸位在此地特別要留意到的,三業講「身、口、意」,此地經文它「口、身、意」,這是什麼意思?跟平常一般的講法順序顛倒了,不是經文排列錯,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大凡眾生造業,口業造得最多,口業造得最重,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特別提醒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都在造口業。「善護口業」下面這六句,是菩薩修行三大綱領,總言一個「善」字。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最容易犯的是「口業」,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凡夫入門要從這個地方入,必須護口業,不譏他過。在佛法裡面,無論大乘、小乘,不論宗門、教下,也不論顯教、密教,都從這裡下手。

  我們在一生當中要想成就,必須遵守佛陀給我們的教誨,特別是世尊入滅之前教給我們的「四依法」。我們懂得遵守,就如同佛在世一樣;如果違背了四依法,即使佛陀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得不到佛法利益。這一點很重要!四依法第一句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佛法的承傳由後世的弟子,弟子當中的成就有高下不相等,所以佛這第一句教導我們就特別重要。經典是佛說的,佛當年講經說法,諸位要知道,並沒有記錄,佛一生沒有寫過書,佛陀在世是言教。經本怎麼來的?諸位同修都知道,是阿難尊者集結的;跟一些同學們,第一次集結是五百大阿羅漢,阿難尊者上講台復講。你們要曉得,我們今天培訓班裡面訓練同學,讓你們在講台復講,這個「復講」是我們祖祖相傳,阿難尊者傳下來的,這不是我們的創意,不是我們的發明,祖祖相傳的老規矩。復講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加自己意思在裡面,你就錯了。今天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我們在《華嚴經》清涼大師注疏裡面看到,清涼大師說: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也承認,他一生當中沒有說過一句話,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是說佛說法,這是謗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話」?他所說的都是古佛所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跟中國孔老夫子的態度完全相同。孔老夫子說,他自己所傳的,「述而不作」。夫子沒有創作,都是傳說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自己的意思。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我們學佛,要明白這個原理原則。所以這才曉得,《大藏經》是佛佛相傳,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創作,我們才不至於誤入歧途,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錯了,這在現在這個時代比什麼都重要。

  由此可知,我們的修學,必須要依據經典。經典太多了,我們到底依哪一部經?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根性」是佛家的術語,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要知道自己的程度。我們學哪一個法門、學哪一種經典,自己能夠得受用,能夠得真實利益?法門很多,法門要不契機,就等於治病藥不對症,這個道理相同。藥不對症,不但你吃了這個藥,病不會好,可能還會加重,佛法亦復如是。如果不契機,不但不得利益,反受其害。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地方學佛學成魔障,現在醫學上名詞,學成神經分裂,我們佛法講著魔了,很多!什麼原因?藥不對症,法門不契機,學佛學成著魔,最後只有進精神病院,很可惜!

  我就看到很多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在美國拿到碩士、博士。沒有學佛,很好、很正常,學佛學了個半年、一年,就入精神病院,非常可悲!不是佛法不好,他沒有對症,不契他的機,他才會變成這麼一個後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如何選擇法門?假如你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肯接受他的建議,是好事情。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很好的暗示,現在的話來說,也是預言。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給我們指出一個大的方向。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大概不會錯。這是肯接受世尊的指導,大致上不會錯。

  現在我們看社會上絕大多數學佛著魔,多半都是學密、學禅,這兩樣東西比較容易著魔。什麼原因?這兩樣東西,實在講很難適合現代人的根性。現代人的心浮躁,他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勉強著定,用方法把它控制下來定,這是不合乎自然法則的。強制的定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毛病就出來了。因此修學方法要順乎我們的根性,那就自然了,自然就不會出麻煩、不會出亂子。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要知道怎樣去選擇法門。

  淨宗的經典不多,所有宗派裡面淨宗經典最少,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門東西,這對現代人來講,確實是方便,尤其是在家同修,分量少,容易學。又何況這六種東西只要有一種就夠了,不必六種都學,學一種就行了。如果自己有時間、有精神,能夠學個兩種、三種,也就足夠,三種以上就不太容易了。而學習的方法,一定是「一門深入」。我只先選一種,學一種,這一種真正學得有心得了,學成就了,我再學一種;如果這一種還沒有學成,決定不能學第二種。你學多了,一樣都不能成就,那就很可惜了。一門東西學成了,是要費相當時間。我們今天一般估計,一門東西學得有成就,至少要花十年時間;十年專攻一門,你這一門有成就。你成就之後再學第二門,一年就行了。再學第三門,大概半年就行了。學第四門,一個月就行了。到以後學《大藏經》,大概不要半年就全通了。這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不能在一門經上用上十年功夫,給諸位說,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得不到。你在一門東西上下十年工夫,這四句你得到了,你才是個真正的佛弟子,你才是真正覺悟的眾生,要用佛學的名詞說,你才是個真正的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你已經轉凡成聖;十年前你是凡夫,十年之後你是聖人。實在說,十年也並不算很長,你要能有耐心,要能夠熬得過,給眾生做個榜樣,做一個修行的樣子,要這樣干才能成功。你要是貪多,貪多不能成就,每一樣東西只能學一點皮毛,不能深入。這是說明「依法不依人」,那個人說的東西不如法,就是沒有經典、經文做依據,我們都可以不接受,一定要有經典做依據。

  完全這樣作法還不夠,所以佛又教給我們第二個「依義不依語」。最重要的,佛講的義理重要,語言不重要。佛這一個教訓,對我們的後學,解決了許多重大的難題。後人重大的難題是什麼?疑慮太多:「這個經到底是不是佛說的?這個翻譯到底可靠不可靠?」這一種疑惑古時候就有,現在人更多。所以佛這一句就幫我們解答了,只要意思對了,他多說幾句、少說幾句不要緊。所以同樣一部經典,梵文的經典,同一部,傳到中國來之後有很多種的翻譯譯本,像《金剛經》,現在《大藏經》裡面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你說哪個本子對、哪個本子不對?每一個本子都對;裡面翻的字不一樣,意思都相同,這就行,意思對了就行了,不要斤斤計較在文字上面。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

  我們學佛也要懂得,不要過分著重在形式,要講求實質。同樣道理,不必執著在儀式,著重在他的精神,使我們思想行為轉變,這個重要。儀式也不能夠疏忽,古時候做這種種儀式是干什麼的?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另外一個作用是接引還沒有發心學佛的這些大眾,儀式是這兩個意思。我們自己學佛了,家裡面設個佛堂供養佛像,這不是供神,不是祈求神來保佑,你要是用這個心態去供佛,你已經是迷信。

  供養佛像的用意有兩個。一個是報恩,知恩報恩。這一種圓滿智慧福德的教學,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我們供一尊佛像是紀念他,念念不忘這個老師,是這麼個意思。就如同我們中國人在家裡面堂屋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一樣,「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第一個意思更重要,「見賢思齊」。看到佛像,他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也是凡夫,我應該像他一樣,也要修成佛。看到觀音菩薩,我要學觀音菩薩,我要成觀音菩薩;看到阿彌陀佛,我要學阿彌陀佛,我要作阿彌陀佛。這個意思重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所以供養佛像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就在此地,你要把他當神明去看待,不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罪在哪裡?提倡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的,你跟佛唱反調,你提倡迷信,這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依義不依語」,這裡頭很深的意思。

  第三教導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什麼叫「了義」?了義是對於自己這一生有真實利益的,這叫「了義」;對我們這一生沒有真實的利益,這個對我就是「不了義」。換句話說,你在一切經裡頭選一部經,這了義。你選個幾十部、幾百部經,那就不了義,為什麼?你決定得不到利益。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生活環境,選擇一部最有利益的經論,對我們現實生活有幫助,對我工作也有幫助,我學了真能夠用得上,這個經典對我來說就是了義。而佛法了義裡頭有更深一層意思,就是決定要幫助我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回,才算是真正了義;我現前得利益,將來不能幫助我在這一生脫離輪回,這個經教對我就是不了義。這是教我們選擇的標准。

  四依法前面三條教給我們,選擇法門應當考慮哪些條件。我們來選擇法門,佛給我們暗示的「末法淨土成就」,這個法門是好,這個法門不但你這一生脫離六道輪回,還超越十法界。許多法門可以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權教菩薩果位,出不了十法界,但是那也算了義,了義不能說是究竟了義。

  淨宗法門是究竟了義,這一生當中不但你超越六道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不但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阿惟越致的果位,所以叫究竟了義。這是希有難逢、難信的法門,正是古大德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要認為好像我們得來太容易了,得來實在不容易,「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是淨土法門。果然有這個緣分得到,只要你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教」是什麼?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經,就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無量壽經》,依照這個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誨認真去做,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決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說老實話,這十句沒有做到;你要把這十句做到了,你就肯定往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頭一個,從現在起,很認真的學習『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淨宗的修行從這裡修行起。「過」是什麼?過失。跟《壇經》裡面六祖大師教人的方法完全相同,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天天看到別人的過失;眼睛看別人過失,耳朵聽別人過失,嘴裡頭說別人過失,這叫造業!天天不斷在造業,念佛還想往生,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讀這個經之後,我們曉得為什麼念佛人不能往生。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一、兩個,萬分之一、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把這十句經文多念幾遍,你就明白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沒有真修,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西方叫淨土,你想想什麼叫「淨」?而且佛在經上又常說:「心淨則佛土淨。」眼睛看的是過失,聽的是過失,說的是過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所以念佛也不管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心不清淨。於是口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

  我們為什麼會造口業?找它的原因,你之所以會造口業,你就是「見他人過」,你才造口業;你如果是哪一天不見他人過,六祖講的「不見世間過」,你就決定不造口業了。真正修行人跟我們一般凡人不一樣,凡人天天見別人過,真正修行人跟我們相反,他天天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我們凡夫是天天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自己沒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就搞三途,就要墮三途。能夠天天見自己過而不見他人過,這個人水平是往上升的。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不見他人過」?怎麼樣才能做到?要想真正做到,只有一個辦法,明理。你把道理搞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你就曉得,一切眾生沒有過失,一切過失都在自己這一邊,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沒有過失。何以說一切眾生沒有過失?這個道理很難懂,你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前面說過「觀法如化」,它哪有過失?

  這個話還是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想大家都看過電影,電影在放映的時候,只有一個銀幕,這個幕多半是用白布做的。影片放映出去了,影像現前了,你看在眼裡,有的時候看著笑,有的時候看著哭。電影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它什麼都沒有,影像,不是真的人在表演,影像而已!為什麼這個影像就勾引你自己的情緒?你就被它所轉?那你太可憐了。它沒有過失,過失在你自己,它不過是影像而已,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它不是真的人,假的。

  你為什麼會產生妄想分別執著?你著了相,如果你曉得那是假的,那是個影像,完全不是真的,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心裡就如如不動。這個影像裡頭,決定沒有是非善惡,這才是事實真相。對於明白人懂得,迷惑的人不懂得,上當了。你被它迷惑了,你上當了,你去起心動念,你在那邊造業。真正明白人,這是夢幻泡影,所以他看了、他聽了,他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就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所以你們天天看電影、天天看電視,要懂得看電視修「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們面對著電視修行,修菩薩行,你的功夫從這裡去鍛煉。那個畫面是假的,那絕對不是真的,你知道這個畫面是假的,然後曉得整個世界這一切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也好,聽到也好,你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一塵不染,你就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的人不造業了,心地清淨慈悲。

  慈悲從哪裡表現?從底下「善護口業」到「清淨無染」,這六句表現的是大慈大悲;必須清淨才會有慈悲,心不清淨哪來的慈悲?由此可知,前面這四句重要,尤其是「觀法」這兩句,比什麼都重要,能做如是觀的人,就不會造口業,心清淨。知道這一切現相,他示現善的這一面好,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示現惡的那一面也很好,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所以一切示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都是在幫助我精進,都是在成就我的道業。菩薩的心行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

  這六句都是屬於戒行。佛的教學,總綱領只有三個:戒、定、慧三學。這六句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但是戒、定、慧三學是相輔相成的;戒能幫助定、慧,定能幫助戒、慧,慧能幫助戒、定,它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初學的人必須從「持戒」下手。持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誡,遵守佛制定的規矩,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我們心才會清淨,才能夠得定。所以這一段文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千萬要記住,口業是很多,最嚴重的,是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是自己最嚴重的過失,這個要懂得。如何把別人的過失從我們內心裡頭消除,這才是個根本的辦法。

  最近我們每天早晨在讀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經文一開端,佛給我們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教訓,跟這六句相應。他教菩薩,他說,「菩薩有一法」,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個了不起!一切世間包括十法界,不僅僅是我們人道的苦,十法界一切苦都能夠斷掉。這個法太重要了,這個法我們想不想學?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說出來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這一法。「晝夜」是不間斷,「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此地講的善護口業、善護身業、善護意業,常念、思惟是善護意業,跟《無量壽經》上這六句完全相同。我們能夠真正保持著身口意純善無惡,你就能夠斷一切世間苦。

  由此可知,這一切世間苦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心行不善而來的。心行為什麼不善?不了解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造業。惡業裡頭,根本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這是一切惡業的大根大本,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自私自利。你們想想看,哪個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就不是人,真的不是人,他是佛菩薩;他是菩薩,他不是人。有自私自利的,就是人,六道裡頭人;沒有自私自利的,他就是菩薩。我們要轉凡成聖,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利益,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你就轉凡成聖。

  凡聖,實在講是一念之差。凡夫看到別人都不好,只有自己好;菩薩看到一切眾生個個都好,沒有一個不好。看到惡鬼也好,看到毒蛇猛獸也好,看到地獄眾生也好,他統統都好,那是菩薩。我們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滿意,這個凡夫,這不是菩薩,菩薩看到一切眾生都好。為什麼都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凡夫不知道佛性,凡夫著重外表,那是「相」,那個相好、相不好,他著相,他起分別執著。佛菩薩不著相,看你的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是圓滿的,一切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佛的心平等。眾生的心不平,不平是因為著相才不平,見性就平等了。

  由此可知,佛家的修學,不論是哪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我們要想自己修行早一天達到這個目的,明心見性的目標,我們首先要從「不譏他過」,首先要學著看到人人都可愛,看到人人都是好人。他壞,壞是什麼?一時糊塗,他本來是好人,一時迷惑,你要從這上去想,你就不會去責怪他。本來是好人,喝醉酒了,發酒瘋,亂說話、亂打人,他本來是個好人,他一時迷惑。我們要用這個態度看天下造作惡業的惡人,你就不會怪他,你自然就會原諒他,他是好人,清醒過來就好了。這一生不能清醒,死了以後來生也許會清醒過來。在我們現前的社會,這一個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境界,也可以消除世間的劫難。

  世間劫難是大家共業造成的,許許多多人造作不善業。他們雖然造作不善業,我們能夠回過頭來修善業,我們的善業可以抵消他們的不善業,這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何以能夠消除世間劫難理論的依據。我們明了,我們有理論依據,所以不要以為:「我一個人斷惡修善的力量很薄弱、很微小,眾生造作惡業太重,我這一點點善敵不過。」你要這樣想、這樣懷疑,你就真的敵不過。決定不懷疑,要思惟、想到:「我這一點善可以跟世間許許多多的善人相應、善心善行的人相應,可以跟諸佛菩薩的善心善行相應。」這個力量集合起來就很大了。

  這個世間是有災難,許多宗教裡面講的「末日」都講是一九九九年、二千年。九九年平安過去了,二千年也快過去了,沒什麼災難,他講的「末日」是不是有?給諸位說,是有。為什麼平安度過去了?就是這個世間也有一些覺悟的人,真正在回頭,斷惡修善,把這個劫難延後了,把這個劫難減輕了。災難減輕了,災難延後了,不是沒有。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沒有!他們末日講是假的,不要緊,多作惡沒有關系,你看,沒有什麼果報。」你要這樣想法,這個末日很快就到了。所以一定要懂得,確確實實是有一些人他們覺悟了,他們認真努力集合這個世界上善心善行的力量,集合諸佛菩薩眾神慈悲大愛的力量,穩住這個劫難,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是講我們身體一切造作,身體的造作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戒律裡頭有講「三聚淨戒」,律儀戒是裡面的一種。「律」是法律,「儀」是規矩,我們常講的「威儀」,這個在經典裡面有明文規定。但是我們要曉得,經典上所講的律儀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那一種生活狀況之下制定的。律儀戒是應當隨著一切眾生生活環境,可以修定的。最明顯的在中國,唐朝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律儀戒的中國化,我們常講的現代化、本土化。

  律儀戒的現代化、本土化在唐朝時候制定的,它的原理原則不變,就是根本戒不變。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YIN、妄,這四條超空間、超時間,無論是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遵守的。其他所制定的那些規矩,一定要依照我們現前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改的。就像國家制定的憲法一樣,那個憲法條文過了幾年之後、幾十年之後,一定要重新修定,不修定就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這是相同的道理。

  在《梵網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了兩條戒律,這個戒律也是不能改變的。第一條「不作國賊」,第二條「不謗國主」。你們想想,這兩條是什麼意思?第一條裡面就給我們說,佛的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決定不可以做違背社會利益的事情,不可以。不可以做害社會的事情,不可以做害國家的事情,不可以做害眾生的事情。「不作國賊」裡頭含的意思很廣泛、很深,你要懂得。

  為什麼「不謗國主」?人民的幸福奠定在社會安定的基礎上,社會安定大家就有福了,社會要是動亂,大家就要受苦難。國主是國家領導人,如果全國人民對國家領導人有信心,對他都尊敬、都服從,這社會是安定的。國家領導人他也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佛,你要找個十全十美,找不到。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福報最大的,大家都曉得,乾隆皇帝。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這個大福報歷代帝王都沒有的,他一個人全了。他有沒有過失?過失很多,不是沒有,歷史上都有記載。可是你要想到,那些過失影響不太大,一定要往大局著想,穩定大局,這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學佛的人有智慧,懂得這個道理,不謗國主,他有過失也不說。就如中國的儒家禮教所說的,父母之過,兒子你可以聽,你不能說,你說了就不孝。人民對於國家領袖,就跟對父母一樣,我們要勸導他,要想辦法幫助他能夠改過自新,但是絕不可以說,絕不能毀謗。你想想看,佛這兩條意思多深,這是多麼有智慧。這個考量,是為一切眾生幸福考量的,是為社會安定考量的,是為世界和平考量的。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輕易的、有意無意毀謗國家領導人,不但是自己造的不善業,影響社會安定,影響世界和平,影響人民幸福,這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願意見到的。所以佛在《梵網經》上說出這兩句話,我們要懂得,這個絕對沒有私心、沒有偏心,是真實智慧。

  佛在《璎珞經》裡面,《璎珞》也是菩薩戒經,《梵網菩薩戒經》、《璎珞菩薩戒經》,那裡頭也有兩句。一般在佛門裡面稱《梵網菩薩戒經》是出家人受的,《璎珞菩薩戒經》是在家人受的,這是一般有這麼一個區別,實際上都能夠互相融通的。在家同修你就可以作國賊了?你就可以謗國主了?不可以的!出家人都不能做,在家人怎麼可以做?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四眾弟子都應當要遵守。

  《璎珞經》裡面的第一句話,「不漏國稅」。納稅是人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國家的收入靠稅收,國家有錢,才能替人民服務。許許多多公共設施,大家在新加坡,你們都能看到,新加坡的公共設施非常之好。這些錢從哪裡來的?人民納稅來的。所以不漏國稅,漏國稅是犯盜戒,是偷盜。這個盜戒非常嚴重,說起來太可怕了。不要以為想辦法少納一點稅,自己占一點便宜,不知道自己的損失無比的嚴重,一定要懂得納稅。第二條,「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法令規章不可以違犯,換句話說,決定不做違犯法律的這種行為,這是佛不許可的。

  所以在中國,在外國也有,許多同修要發心建道場,這是好事情,都來問我。我說我一生,這個很多同修都知道的,我一生三不管,現在都快到七十五歲了,我還管這個事情?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才自在。你們要去建道場,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守法,要當地政府注冊。在外國的時候,當地政府注冊,是一個合法的機構,這樣就好。我想在中國也不會例外,一定要得當地政府的許可,決定服從法律規章去做。凡是違法的事情,縱然是好事也不可以做。

  好事要違法去做,你一定要有菩薩的精神,願意接受法律處分,這個行。從前我們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不是禅宗的,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就是干過這個事情。永明延壽禅師他犯法,他知道犯法,他是國家一個小的公務員,管稅收出納的,管收稅的,當然金錢常常從他手上經過。他就把這些錢裡面拿了一些去放生,常常放生。以後被查出來了,稅收裡少了不少的錢。就問他,他承認這個錢是他拿了。拿去干什麼?放生去了。按照法律來判刑,他是死刑。所以他敢承當,你敢不敢承當?可是他沒有拿去享受,沒有拿這個錢去吃喝玩樂,他去放生去了。

  這個事情爆發之後報告皇帝,皇帝聽了也可笑,這個世間還有這麼樣一個人。他說:「按照法律去執刑,要殺頭。不過殺頭的時候,」他跟那個監刑的官員交代了一句話,他說:「你看看他,殺頭他害不害怕?他要害怕,殺掉就算了;他要不害怕,把他叫回來見我。」所以他被綁到法場要殺頭,監斬官看他一點都不害怕,就問他:「你為什麼不怕?」永明大師就講:「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命,很值得,我有什麼怕的?我歡歡喜喜的接受國家法律制裁。」監斬官把這個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就問他:「你想干什麼?」他說他想出家,皇帝說好,成全他出家,皇帝做護法,就是永明國師。

  你要做好事犯法,也要學永明大師這樣才行!這是《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偏中正」。「偏」,做的事是不如法,可是事情是一樁好事,叫「偏中正」。我們能夠用合法的方式來做,當然是最好。不合法的事情做好事,不能跟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社會大眾要都學這個樣子,這個社會不就動亂了?法律不受人尊重,這不是一個好榜樣。佛弟子常常要想著「莊嚴眾行,軌范具足」,常常想著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無量功德。所以,我們講堂講經的總題目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實在這兩句,也就是這裡經文「莊嚴眾行,軌范具足」,就是這兩句話。可是佛經上的兩句話,一般人不好懂。這兩句話,大家看了很容易理解。念念之中都要給社會做好榜樣,不可以做個壞樣子。好事情最好也不要這樣作法,也不要違法的去做。

  在過去,我們的淨宗學會跟新加坡居士林,完全遵守佛陀教誨去修行。佛教導我們四攝、六度,我們這一邊同修都知道努力的去奉行。所以在布施,這裡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中醫義診所是無畏布施;我們每天供齋,財布施;我們一些經書、VCD結緣,這是屬於法布施。這個布施我們都是盡心盡力在做,所以有海外同修到這邊來參學,他們要這些東西,我們沒有限制的結緣在做。一般都是你喜歡拿多少,你就拿多少,所以沒有限制的。

  我們這裡沒有限制,可是中國政府那邊有限制。你們如果帶東西帶得太多了,那邊就變成了違法。這些事情你們比我們清楚,我們不在中國住,不清楚這個事情,你們要清楚。所以你們在這邊要帶東西,帶這些經書、光碟、VCD這些東西帶回去,你們一定要遵守國家的規定,決定不能做違法的事情。做違法的事情,總不是一樁好事情。帶的東西是不錯,都是勸善的、講經的,這也是「偏中正」。但是你還是偏,你的方法、手段是不如法的。最好是「正中正」,那就最好。

  我昨天回來,見到我們的林長李木源居士,他就跟我談到現在中國宗教局佛協有個文件傳到這邊來。是新加坡這邊的航空站,聽說有一次,是我們有一些同修,在航空站裡面表現得不好,讓這個地方人起了反感。於是他們就寫信到中國政府,到中國的海關,中國的政府。宗教局就一個文件傳到我們這邊來,希望我們這一邊協助,不要有違犯法紀的事情發生,這個事情會影響到佛教將來在中國的推行。

  昨天我就跟李木源居士商量,這是國家正式傳來的文件,我們必須要尊重,決定要守法。我跟林長還有李文發居士商量,凡是從中國來的同修回去,帶VCD光碟,一個人只可以帶兩片,決定不能多帶。而這兩片,我們決定送給大家《了凡四訓》的連續劇。我們《了凡四訓》連續劇兩片,是雙語發音的,就是普通話跟廣東話兩種語發音的,你可以聽的時候隨便選擇。這兩片東西是在中國大陸拍攝的,我們這裡讓他多多的做,送給從中國來的同修。外國的,中國他不管,你們外國的,你們怎麼帶他不管。每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這些法律、他們的規定,我們統統要遵守。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守法,佛教我們頭一個是持戒,我們都做不到了,我們不是全部違反佛陀的教誨?這是決定錯誤的。所以希望中國同修到這裡來的時候,要原諒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每一個佛教徒在中國都表現得守法、守規矩,我相信我們這個講經的大會,很快就會搬到中國國內去舉行了,你們也不必跑這麼遠,跑到新加坡來了。如果你們做得不如法、不守法,恐怕這個時間就很難了,也許在十年、二十年當中,中國都不許可我們這樣的大規模在一起舉行弘法、講經,或者是念佛的活動。守法就好,這比什麼都重要。「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律儀戒非常重要,除律儀戒之外,還要懂得佛沒有講的、沒有制定的,有「攝善法戒」。譬如說,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抽煙,這個佛戒裡頭沒有。沒有就可以大家大大的抽煙嗎?可是我們曉得,抽煙不是善法,對身體決定有傷害,這是醫學裡頭都有證明的。我們曉得這個不是好事情,我們也禁止,決定不去抽煙。佛雖然沒有制定,這是「攝善法戒」,佛教我們行善,教我們斷惡行善。這個是惡,它不是善的,我們應當斷;是善的,我們應當要去做。雖然佛在戒經上沒有說,我們知道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善,要認真去做,不能說是:「這個佛沒有說,我就不去做了。」這個不可以的。

  第三種叫「饒益有情戒」,這是講利益眾生的事情。眾生有苦難,我們聽到了,我們看到了,一定要伸出手去幫助他,不能說:「這一樁事情佛沒有講,我們就不做。」這個事情很明顯,基督教辦的養老院、辦的孤兒院,在此地回教也有辦的,天主教也有辦的,他們那些老人,有的時候也很可憐,他們教會有時候也照顧不到。我們聽到了,該不該去幫助他?有些人就說:「我們這是佛教,佛門四眾弟子捐獻出來的錢,法師,你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有好多人來罵我,我常常幫助其他宗教。這是「饒益有情戒」,他是有情眾生;而四弘誓願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是眾生。你總不能在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基督教眾生不度,伊斯蘭教眾生不度」,是不是要附帶加這麼多條?你既然沒有加,那就是普度眾生,不分宗教、不分族群,看到人家有苦難,我們馬上就要幫忙,沒有考慮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哪有劃那麼多界限的?

  世間之所以動亂,都是界限劃得太多、劃得太嚴,彼此不相容,所以才產生誤會,才產生敵對,才產生斗爭、戰爭,天災人禍是這樣形成的。我們懂得佛教導我們真實的意思,我們學佛,大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說這是我們真心,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心量都是包虛空、周遍法界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有一切災難、天災人禍都是從分別執著來的,這個分別執著決定錯誤。因為分別執著,產生誤會,產生嫉妒,產生瞋恨,產生彼此不信任,所有一切惡的念頭、惡的行為都從這裡生的。我們知道,要把這個根拔除,要從我們自己行為裡面去表現,去感化世人,讓世間人看到了、聽到了有所領悟。

  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說得真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是一體。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產生恭敬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個世界祥和的,宇宙是祥和。我們明白這個大道理,一定要把這個道理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拓開心量,包容一切。

  今年這一年快過去了,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籌備千禧年的「和平祈禱溫馨晚會」。今年溫馨晚會,我在這裡想的,要送給所有參與的人,送一個禮物給他們,這兩天我在設計。大概估計,今年參加這個法會會超過一萬人。我做一份禮物,每一個人都送,平等的;參加法會的貴賓送一份,凡是來的人都一份,一律平等。至於送什麼東西,現在不說。到時候你們去參與,你們都可以拿到一份。務必要提醒世人,我們要互相尊重,相親相愛,互助合作,來創造安定的社會,繁榮的社會,幸福美滿的人生,和平的世界,這個樣子學佛就有意義了。不但我們自己災難、業障消除了,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品質決定向上提升,我們這一生會過得很幸福、很快樂,花報,來生的果報更殊勝,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這一生過得真正有意義,真正有價值。所以說到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最重要就是決定要守法。「不失律儀」,守法。後面還有兩句。今天時間到了,後面兩句非常重要,我們下個星期六再講。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七集)  2000/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第二行,二十八面第二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是「二利行」裡面的第三個小段「善護三業」。這一段經文雖然在前面略略的介紹過,但是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學佛、做人,從哪裡學起?這一段經文是下手之處。因此,我們可以多用一點時間來研究討論。我們在最近這半年來,每天早晨跟大家在一起學習《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內容就是《無量壽經》這六句經文。由此可知,這六句的意思無盡的深廣,讀過《十善業道經》的人,自然能夠體會得到。

  通常我們說到三業,都是講的「身、口、意」,都是用這個程序。可是在本經,世尊將「口業」擺在最先,然後才說到「身業」,最後講到「意業」,這個順序的顛倒,用意就很深,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了。這六句是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是菩薩修行的三大綱領。總而言之,離不開一個「善」字,「善護」。

  什麼叫菩薩?菩薩修學的綱領,我們要不要學?與我們有什麼關系?這總得要搞清楚。「菩薩」是古印度梵語裡面的名詞,它的意思古譯翻作「大道心眾生」。所以菩薩是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他稱菩薩,他發了大道心,我們沒有發心。發大道心的人,這個人就稱之為菩薩。什麼叫「大道心」?世出世間的大道就是成佛、作佛。所以古德常說,常用兩句話來解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人就稱為菩薩。「下化眾生」容易懂,「上求佛道」往往我們就把它疏忽了。菩薩心目當中,他的願望只有一個,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他不是走其他道。換句話說,菩薩必定是心心念念都在念佛,「念佛成佛」,這跟普通人不一樣。

  普通人,即使是念佛的人,我們念佛堂同修很多,在座的諸位都是念佛人。你們是不是菩薩?不是。為什麼不是?進念堂就念佛,出念佛堂就把佛忘掉了。這個不行,常常忘掉。要念念不忘就行。所以我們一般人總是忘不了自己,忘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忘不了自己的分別執著,所以不能成為菩薩。我們要想學菩薩,要想作菩薩,一定要記住,淨宗法門是菩薩的大道,是菩薩的捷徑,希有難逢。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標准的菩薩,我們要牢牢記住,念念不忘,世出世法唯有這個法門殊勝。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錯了。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求得究竟殊勝的果德,這就對了,這一次我們到這個人間來就有意義、有價值了。

  善護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清淨無染。意業要清淨了,身業、口業當然就清淨了。由此可知,在身、口當中修行,只是在枝葉,沒有達到根本,根本是起心動念。可是根本雖然重要,根本難修,所以佛還是教我們從枝葉上下手,這叫方便之門。在佛法裡面,諸位曉得,有所謂宗門、教下。宗門(禅宗),禅宗接引的學人都是上上根人,所以他們不找麻煩,直接從根本修,這是禅宗。但是中下根性的人要直接從心地上修,我們做不到。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沒有法子從根本修。佛也不捨棄我們,沒有辦法從根本,從枝葉上下手也行,這就所謂是「教下」。除禅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教下是由淺而深,有次第、有程序,逐漸逐漸的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對我們來講就很有用處,我們真正能得利益。

  淨宗法門好!教我們先從「口業」著手。『不譏他過』這一句是總說;細說,《十善業道經》上給我們講了四條,第一個「不妄語」。諸位要記住,「聖賢之道,從不妄語始」,從這個開始,真正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自己完全是透明的,沒有絲毫隱瞞。一般同修說這個不容易,難!難什麼?總有不能跟人家講的話。為什麼不能跟人講?那總是過失,換句話說,總是不好意思見人的。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病根,病根不拔除,你這個病怎麼能治好?

  如何去對治?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過失很多,不妄語從這裡開始,這就是佛家講的「發露忏悔」,絕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可以對人說,歡喜對人說,說了之後不能再犯。再犯,那就錯了。不但佛家如是要求,儒家教學也講「不貳過」,那就是說,過失可以有一次,不能有重復,重復就第二次了。第一次犯的過,這個過不大;第二次犯過,那個過失就嚴重了;如果說第三次、第四次,永遠不斷的再犯,那就沒救了,這個要懂得。

  「修行」這一個名詞的意思: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妄語」就是頭一個錯誤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凡夫確實是很難,為什麼那麼困難?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講我們本人。我們不能夠明了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叫迷惑。迷惑他才會造業,造業後面就要受果報。佛慈悲,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他講的是什麼?無非是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讓我們徹底明了,真正認識自己,明了生活環境真相,這就叫覺悟,這人就開悟了。悟了之後好修,「悟後起修」,悟了之後,改過就非常容易,迷的時候改過就非常困難。由此我們能體會得到,佛為什麼天天教學,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來研究討論,然後讓我們徹底把人與人的關系搞清楚,人與一切眾生的關系搞清楚,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說老實話,入佛境界不是難事。

  由此可知,研究討論,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你們聽我講,聽講之後,有不明了的,或者有疑惑的,你們要問。通常我們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星期六講經這一天,我下午不答覆大家問題,星期天就有。可以說從星期天到星期五每天下午,現在訂的是六點四十五分到七點四十五分一個小時,我在這地方答覆大家疑問。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會在此地,我不在此地,我們有同學在此地代我答覆。這個答覆叫研究討論,有疑一定要問,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疑惑是我們修行重大的障礙。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不妄語?同學們大概就是妄語比從前少了一些,沒有從根本拔除,這就是對於教理不夠透徹;透徹之後,你就會從根本拔除,完全以誠懇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們,我們對他還是真誠,永遠不變;自己得利益。我走的是菩薩道,我發的是大道心,這個人是菩薩。「菩薩」這個名詞新譯,新譯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意思也非常好。有情,我們是有情眾生,我們的情沒有斷就叫「有情眾生」。但是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覺悟,我們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要是覺悟,那就作菩薩了。所以他也翻得非常好。總而言之,我們要發大道心,我們要走覺悟的路,絕不欺騙自己,絕不欺诳眾生,頭一樁大事。

  於是就有不少同學來問我,特別是從事於經商的同學,他說:「在商場上如果不打妄語,就不能賺錢。」這個問題嚴重了。《璎珞菩薩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不漏國稅。」我們現在總想辦法能少繳一點稅,少繳一點稅也要合情合理,所謂是走法律的漏洞。他有漏洞可走,行,總不能夠說犯法,犯法就錯了。所以有一些同學來問我:「這個怎麼辦?」我就反問他:「你是要作菩薩,還是要作凡人?」你要作菩薩,有菩薩的作法;作凡人,你是用妄語欺騙的手段,錢是賺到了,果報在三途。不值得!再告訴你,你用種種手段所得到的財富,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裡頭沒有,你用這些手段還是得不到,那不叫冤枉嗎?

  絕不是說每一個人用不正常手段都發了財,沒有這回事!一百個人用不正常的手段,發財的不過一兩個,不是個個都發財。從這個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能不能發財,真的是你的命。你命裡頭有財富,你不用這些非法手段,一樣發財;命裡頭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手段,你都發不了財。這是真理,這是事實,非常可惜世間人不明了,他不懂得。

  財是怎麼發的?佛,不但是佛,古聖先賢都是這麼教我們,這裡頭有因果,種善因才得善果。所以佛給我們講,你要想發財,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財布施。我用財力去幫助別人,你自然就得財富;你幫助別人愈多,你這個因殊勝,你的果報就愈厚。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那是「緣」。你種的有因,「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所以命裡頭有財富的大富長者,他不管經營哪一種行業,他都發財,他命裡有。命裡沒有的,強求不到。

  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決定就得到,真的是有求必應。求財富,得財富;求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古時候求兒女,決定得好兒女。真的是有求必應,它有道理在。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這個求不得的,這個得不到的。

  所以要想聰明智慧,一定修法布施;要想健康長壽,一定修無畏布施。總而言之一句話,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益眾生、不知道利益社會,那是完全不懂得利益自己。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得很多,命裡有財,發大財的人、億萬財富的人,他生活很苦,一生沒享過福。雖然有億萬財富了,他一毛不拔,不肯做一些好事。自己又怕別人害他,還要請多少保镳來保著他。自己很節省,都吃的是粗茶淡飯,一生都沒有享受,最後死了,錢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你說這個人活得冤枉不冤枉?真有,而且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常講,你有錢是你的福報,用錢是你的智慧。他沒有智慧,他不會用錢。有智慧,生生世世富足。發財不是發這一生,生生世世都發,有智慧;沒有智慧,發這一生,來生就沒有了。所以佛法重視智慧不重視財富,你有智慧必得財富,有財富未必得智慧;這是佛法重視智慧的因。佛法重視覺悟,重視要發心大,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人一定要有大心量,一定要常常想到社會,要想到眾生,尤其是想到苦難的眾生,我們要怎樣幫助他。

  今天世界上苦難眾生多,他為什麼受苦受難?前生沒修福,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這個苦難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團體來救濟,救濟發不了財;靠人救濟,你的生活依舊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你看看中國外國大聖大賢,他們都選擇教學。釋迦牟尼佛,大聖,他的出身好,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繼承王位,他放棄了。我們想一想,他為什麼要放棄王位?用政治的手段來為眾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嗎?話是說得不錯,一個國家賢明善良的領導者,確確實實能夠造福這一個國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捨棄王位、放棄政治,他去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干這個事情,走出國界,他的教學范圍不是一個國家,全世界的,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樂意的教導,而且不收學費,義務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覺悟,問題才得到真正的解決,永恆的解決。

  我們再仔細觀察,全世界許許多多宗教的創始人,都是有大智慧、大福德,他們也都選擇這一個行業,搞多元的社會教育。我們冷靜觀察,這的確是一個希有難得、非常偉大的工作,能夠自己刻苦,教化眾生,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這三句話他做得很圓滿,『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他完全做到了,他做到之後,再來教導我們。

  口業第二個,「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過失很重,就看你挑撥的這些事相以及它的影響。小而言之,是挑撥兩個人不合;在甲的面前,說乙怎麼怎麼不好,在乙的面前,說甲對你怎麼怎麼不好,這兩個人就不合了。大的是非,挑撥兩個國家不合;兩個國家不合,就發生戰爭了。所以他造作罪業的輕重,要看兩舌造作的業因。這裡面還有更嚴重的,是破壞僧團、破壞教學,挑撥讓學生不信任老師,老師對學生有疑惑,這個罪過比挑撥兩個國家戰爭的罪還要重。

  為什麼原因?佛常說,兩國交戰死亡的人很多,你是殺別人的生命,傷害別人生命;你在教學場合當中挑撥,你是斷眾生的慧命。斷慧命的罪比斷生命重得太多太多了。什麼原因?生命容易得到,慧命很難遇到。開經偈裡面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好不容易有個機會遇到了,你這一挑撥把他破壞了,信心喪失了,你說你這個罪多重!你殺人一個生命,也許他來生又得人身,所以得人身比遇佛法容易。一個人有機會學佛,你把他破壞了,這個罪重。這個罪業,佛在經上講,墮阿鼻地獄。人往往為了眼前一點小利,或者是眼前一點憤恨,造這樣重的罪業,他不知道。他要知道這個後果的嚴重,我相信他再也不敢造作。如何了解業因果報的可怖?一定還是要講經說法,要把道理、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他真的懂得了、真的體會到了。

  我們在最近這半年多來,我們曾經聽到許多的訊息。我相信那不是造謠,也決定不是宣傳迷信。我也曾經讓同修們,你們要認真發心,把這些事情資料寫出來,做為我們內部參考資料,不向外流通。最近很多鬼神附身,敘說地獄道、餓鬼道,我們科學裡面講,這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也仰慕大乘佛法,也希求往生極樂世界,他們也在聽經,他們也在念佛。我不只聽一個人說的,很多人告訴我。我相信這些人不是無緣無故造謠來騙我,騙我總是有企圖,我什麼也不能給他,我相信他不是騙我,這些都是真的。

  我們自己道場陳光別老居士往生之後,我們念佛堂杜美璇居士,老林長的冤親債主附身,這是大家親眼看到的。那麼多人看見的,這決定不是假的。類似這些事情,其他地方也常常有發生。所以現在我們曉得,鬼神在念佛的很多,在讀《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很多。人有毀謗不相信,鬼都在念,鬼都相信。這些毀謗的人、造謠生事的人,連鬼都不如。由此可知,他將來到哪裡去?他鬼道都去不了,鬼都比他好。所以兩舌的業決定不能造,縱然我們聽到別人毀謗,我們也不能夠傳語。人家來對我們說,某個人對某個人怎樣,我們聽了之後立刻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尚且不能放,何況口裡頭的言語?這樣好,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善業,都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覺明妙行菩薩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教誨好。

  第三種,「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表情很難看。這個有,我常常遇到。我在香港講經,這一次從中國大陸來香港聽經、看我的同修有一百多人,來自各個地方的。很不容易到香港,香港入境也很難拿到,他們很熱誠的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只有四天的法會,看到我了,一個個都爭到前面來。有的送供養,有的跟我照個相,當然大家都希望往前面擠。我們的護法看到就很不高興,那個面孔就很難看:「不要這樣…!」好大的聲音,我聽到好難過,怎麼可以這樣待人?這是什麼?這是惡口。

  所以在這種場合之下,我們總要設身處地替人家想:假如我是他,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應當怎樣對人?擁擠的現象不能有,勸導!和顏愛語,不可以大聲的麼喝,不可以板起面孔那麼難看。教人家一看,將來人家回到中國去:「淨空法師旁邊的人都像羅剎一樣,都很恐怖。」這成什麼話!這多難聽!總要教他們回去之後:「法師旁邊、身邊都是菩薩。」你們就好了。所以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修行就在這裡修,要把這個態度改過來。

  所以修行從哪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從這些地方看到什麼?看到修行功夫。決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記住!佛在經上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要教人生煩惱,這個重要!這是機會教育,大家搞成習慣了,都不知道。秩序是要維護,還是要和顏愛語。末後一句,「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這裡面范圍非常非常之廣。口業也是略說四類的過失。

  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法律;「儀」,我們現在講的「風度」。那個「律」就是規矩,決定不違背規矩,決定時時刻刻保持住自己的風度,這裡面的范圍也非常之廣。「律儀」,在佛經裡面講到「三聚淨戒」,也就是說,佛講的規矩大略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有文字記載的,像戒經、戒法,通常我們講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這是屬於「律儀戒」。這個戒條裡面有規矩,也有講到風度的地方;大概講規矩比較少,講日常生活的威儀講得多。

  雖然是文字記載的,我們要記住,佛說的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當時的那些生活規范。現在已經隔了三千年,這個地方是新加坡,不是北印度,因此我們要體會到佛講律儀的精神之所在,不能夠用這些條文,它跟我們不能夠相應。也就是說,不能適應我們現前這種生活方式,所以精神可以不變,條文是要修訂的。在中國唐朝時候,大家都曉得「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是什麼?就是律儀戒的本土化,律儀戒的現代化,它才能適合於現代人,適合於這個地方的生活方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所以戒律的精神永遠不變,戒律裡面所記載的事是可以修訂的。

  只有四個根本戒確實超越時空,永恆不變,古今中外都承認這是善法。第一個「不殺生」,這一條古今中外人都承認不殺生是善;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妄語」,第四個「不邪YIN」。這四條古今中外人都承認,你就不必更改它,其他的戒條都可以隨著時代修訂;精神不變,作法可以改變。這四條叫「根本戒」,也有把「不飲酒」也加上去,也稱為根本戒,這個都可以。其他的都必須要因時、因地,知道自己應當怎樣作法。

  還有不成文的,不成文就是戒律上沒有的,佛只講原則,沒有具體說出來的,譬如說「攝善法戒」。這個意思是教我們修一切善法,這就是戒律。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標准一定要清楚。真正的標准,利益社會是善,利益眾生是善,利益自己就是不善。利益自己就是自私自利,這是錯了。所以善惡的標准搞清楚,只要是利益眾生的。所以有人問我,剛才答案還沒說出來,他漏稅、逃稅,想多賺一點錢。我就跟他講:「中國歷史上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國家稅務機構裡面的出納。他常常就偷盜國稅,偷盜國家的錢他去放生。」我說:「你們偷盜都能學到永明延壽那一種心,那種心去偷盜,有功德沒有罪。」

  過去在中國歷代的帝王都學佛,絕大多數都是皈依三寶的三寶弟子,所以國家懂得修福。偶爾有不懂得修福的這些國家領導人,你偷盜國家的錢財替國家修福,這好事情。絕不是為自己享受,如果為自己享受,這個罪過就很嚴重。像永明延壽大師,他盜國庫的公款去放生,這修福,為國家修福。被發現了之後,要不要接受刑罰?要接受。接受刑罰絕不逃避,這是正確的。所以事情發了之後,判了死刑,那個時候死刑,殺頭!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就吩咐執法的人員把他送到法場殺頭,看一看他害不害怕:「他如果害怕,就把他殺掉算了;他如果不害怕,教他回來見我。」

  永明師上了法場,一絲毫恐懼的心都沒有,甘願接受國法的制裁,歡喜接受。那個監斬官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害怕?」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的生命,我值得!我有什麼好怕的?」監斬官把這個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召見就問他,赦了他的罪,問他:「你有什麼願望?」他是願望,跟皇帝講:「我希望能出家。」「好。」所以皇帝成就他出家,做他的大護法,成為一代祖師。所以像他那一種心偷盜,行!沒有問題。你要不是這一種心偷盜,偷盜是為自利,那你這個罪過就重。所以這個偷盜是利益國家、利益眾生,寧願捨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由此可知,就是一個公、一個私。一切為公,就是善的;一切為私,那就是錯的。

  現在我們在新加坡每天讀《華嚴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華嚴經》。《華嚴》的境界太大了,常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入華嚴境界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今天所思考的,我們要利益眾生,絕不是利益佛教徒,當然佛教徒都包括在其中,我們要利益所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也不是單單想利益我們這一個地區、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我們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突破界限,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的利益,這是華嚴境界。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還是教學。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教育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悟了之後,他自自然然就斷惡修善,不要勸的。我們今天講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我這一次離開我們道場時間比較久一點,好像有兩次兩個星期六,我沒有在這邊講經。第一個星期六我是到澳洲去了。澳洲給我一個永久居留,叫我去報到,所以我到澳洲去報到。拿到這個簽證非常難得,我也很感激,是澳洲移民部長給我的。所以我去報到之前,首先去看看部長。他同時也是澳洲多元文化部的部長,他是兩個部。我們總算是很投緣。去年我在布裡斯本講經,他來拜訪我,很難得,當時我送他一部《大藏經》,《龍藏》。以後他把這一部藏經送到國會圖書館,在坎培拉。我去圖書館參觀,看到這個經在裡面。所以今年他親自批准,給我這一個永久居留,非常歡迎我到澳洲去住,幫助他推動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很感激。所以澳洲的緣非常殊勝。

  然後我就回到布裡斯本,我們那邊有個道場。我又到圖文巴,給諸位同修說,我買了一個教堂,天主教的教堂。這個教堂買了之後,教堂建築得相當新,年代不久,很新的一個教堂,完全保持教堂的原來樣子,連裡面的門窗玻璃,他們天主教畫的那些繪畫都不要更動。為什麼?紀念他們,尊重他們。裡面將來我們會做一個攝影棚,我們在那個地方也組織了一個機構向政府立案,「多元文化社教中心」。所以我不用寺廟。實在講,大乘佛法就是多元文化社教中心。這個教堂裡面有十字架,有個耶稣、瑪利亞的像,我們就把這個裡面東西拆除,干干淨淨,用銀幕。我裡面也不供佛像,這是我到那裡去想的。

  同修們問我,他說:「法師,你將來講經的佛像?」我說:「一講經,佛像就出現了;不講經的時候,佛像就沒有了。用什麼?我們用投影,現在電視幕後的投影。」所以我是搜集世界上所有好的佛像,我們把它作成幻燈片,用幻燈片來投影。造一尊佛像,諸位想想看,花多少錢!人家造好了,我們去照一下,我們就拿來了,這個便宜。所以我們佛像統統沒有,世界上所有各地佛像都在我們這裡。我們講《華嚴經》,毗盧遮那佛就出現了;我們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就出現了。所以後面用銀幕、用投影。

  將來別的宗教到我們這裡講經,基督教講經,耶稣出現了,天主教講經,瑪利亞出現了,這個好。所以不講經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干干淨淨,一塵不染;一講經的時候,諸佛都現全身,諸神也現全身,這個好,這個不要花什麼本錢,統統都來了。所以是完全一個很新構想的一個道場。現在是澳洲許許多多的人民都歡喜學佛,好現象。我在那邊還是語言不通,不通有不通的好處,省事;要通的話,我會累死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有好處,不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這一邊的培訓班,我想了,將來我們的培訓班,培訓班有個英語班,英語班搬到澳洲去,在澳洲辦,接引澳洲當地的同修們。華語班我們繼續在新加坡辦。英語班現在大概有十個人的樣子,將來他們到澳洲去。那裡面設備完全是全新的,完全是個新的概念,將來諸位同修有機會到澳洲去,可以到我們那邊去參學,到那邊去看看。我們將來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教中心設一個主任,主任我想請悟琳法師去當主任,你們英語班都到那邊去。所以這是講到「攝善法戒」,那就是善法。所以說善是利益眾生的,特別是對於現前的社會,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我們應當要這樣作法。

  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前年納丹總統就講過。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非常歡喜,拉著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一聽他這個話,他內行他不是外行。所以我們的形式是嶄新的,古老的形式我們一定要有所改變,迎合新的時代潮流。現在我們特別要重視電視,尤其是衛星傳播,我們要重視。為什麼?將來必定走向這條路。所以我現在是絕不主張蓋大廟,蓋大廟那個錢都埋在地下,很可惜!不起作用。現在一定要做衛星發射台。我們希望將來能夠有一個衛星頻道,我們自己有發射台,把訊號打到衛星,二十四小時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收聽,都可以看到,那就真正叫道場。這個理想非常可能在澳洲實現。這是講到「攝善法戒」。

  第三類叫「攝眾生戒」,攝眾生戒也叫做「饒益有情戒」。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益的、有好處的,我們一定要做。所以「攝善法」跟「饒益有情」,我們在底下一個世紀,明年,二00一年才是大世紀真正的交接,真正的千禧年了,希望在下一個千禧年當中,佛教要走向高科技的弘法。現代我聽說,我也想像到,電視機已經做成很小的放在手掌心裡頭,大概三年之後就很普遍了,電視機放在口袋裡,放在手掌心裡。所以衛星傳播就非常重要,網路的傳播跟衛星的傳播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講經說法、把佛法教學送到每一個人手掌當中,不一定要聚集在一個講堂。講堂裡面講經的時代,慢慢會淘汰掉了、會沒有了,高科技取代了。

  今天講堂講經還有這麼多人來聽,只有新加坡。香港聽經的人數,大概只有我們這裡的一半。不過到美國,能夠有三十個人聽經,那就法緣殊勝了。所以演培法師到紐約去講了一個星期,再也不去了。什麼原因?在新加坡講經,他還有幾百人聽,到那個地方三、四十個人,大家都對他非常贊歎:「法師,你的法緣殊勝,今天來了這麼多人聽經。」他一聽,他說身上冷汗都冒出來,「這裡不能住,不能住!」所以趕緊回來。在外國的情形是這個樣子,相當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走向這個時代的前端,把佛陀這樣美好的教學,我們要盡心盡力為大眾傳播。這是「三聚淨戒」裡面的精神,我們要懂得,我們這樣作法是持戒。

  最後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意」是根本,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起心動念」。凡夫起心動念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都是污染,而且是嚴重的污染。它的粗相就是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佛告訴我們,這個想法、作法錯了,真的錯了!錯在哪裡?對我們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必須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教誨是真實的,佛菩薩對我們是真正愛護。這個愛護超過父母、超過師長,沒有人能夠相比。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健康長壽、自在快樂,這是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希求的,都希望能得到。為什麼得不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不懂得養生之道。佛告訴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精神與物質集合而成的一個現象,佛家講是有色法、有心法,色心二法。「色」是物質,我們身體是物質、肉身;除了這個肉身之外,還有一個靈性。這個「靈性」是心法,不是物質。如果你真正懂得了,物質的身體有生老病死,靈性沒有生老病死;靈性是真正的自己,物質不是真正自己。你果然明白了,佛家講人不死,是靈性不死,所以他才會投胎,他才會到極樂世界,他才會生天。這是常說的。

  如果再給你說真話,靈性也不是真常的。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主宰?真正的主宰,佛家講的「法性」。那個靈性,一般人講「靈魂」,現在的學術叫「靈性」,佛經裡面叫「神識」,印度教裡面叫「神我」,那個真的,它決定不跟這個身體生滅。說這個大家容易懂,容易體會到。如果講到「法性」就難懂了,那是更高一層。這是其他宗教沒有說到的,大乘佛法說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個「靈性」還有來去,它沒有生滅,它有來去;「法性」沒有來去,所以更高了,沒有生滅,沒有來去。兩個部分,它不是一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有密切的關聯。這是佛法說到的,都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是根源。大乘佛法法相唯識對於這個現相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所以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大乘佛法裡面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來源。講得好!講得透徹!很可惜西洋這些科學家、宗教家沒有接觸到大乘佛法。

  體會到這一層,人才肯真正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放下了。知道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追求,求真的,永恆不變是真的;凡是有生滅、凡是有變化的,這是假的,假的應當放下。你能夠放下,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憂慮就沒有了,牽掛也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對於這個色身、身體的修養就如法了。你這個身體自自然然健康長壽,你不會生病。所以講養生之道,佛法也是世界第一。他懂得事實真相,他懂得這些道理。

  養心要清淨,「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心是清淨的,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你要叫心不清淨,那就錯了,你不懂得養心。我們現在一些人,心裡面一天到晚許許多多牽腸掛肚的事情掛在心上,你說糟糕不糟糕!心是「空」的,偏偏一大堆東西裝在裡頭變成「有」了。所以佛家表法用「圓」來表法,這很有道理。圓就能顯出這兩個意思。圓一定有心,有圓心,圓心在哪裡?找不到。現代人都念過書,至少幾何學粗淺的概念都懂得,都知道圓的定義。圓心是抽象的概念,它決定有,但是你決定找不到,所以它是空的,空不是「無」,空是「有」,因為圓是依圓心而成的。

  圓是代表「心法」,心要清淨,心要空虛,心裡頭不能有東西。不能有的,我們偏偏叫它有,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麻煩大了,你的心壞了。心壞了,身就受連累。為什麼?心主宰這個身,現在人講的「心理健康」,心理要是不健康,這個身體多病;心理要是健康,這個身決定不會生病。佛在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兩句總要記住。所以心不能不清淨。

  心要清淨,一定要明理。頭一個,不能有自私自利,《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不染污。要達到真正清淨,那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的心地清淨了。我們常講「萬緣放下」,萬緣放下是講心裡頭放下。身就是物質,身要動。圓最大的功用就是旋轉,它動;它要不動,它就不起作用了。我們今天講社會進步,社會是什麼帶動它進步?圓帶動的。你們看看,所有一切機械不都是在那裡天天轉動嗎?輪帶動了物質文明的進步。輪要是不動了,車也不動了,你就沒有辦法到此地來了,所以它一定要動。我們曉得身是圓,圓周,身要活動。身要不動了,身就壞掉了,生銹了就壞掉了,你身體就有麻煩了。所以你看看名詞裡頭「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活一定要動。問你做什麼活動?活就要動。身要動,心不能動。心要清淨,你這個身雖活動也清淨,它也不污染。所以養心要定,養心要淨,養身要動。

  「動」裡面最殊勝的、最有意義的,為眾生服務,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要干。有同修問我,他說:「法師,你常常到處去走,坐飛機飛來飛去,累不累?」我跟他講不累,我說:「我也可以教你一個不累的方法,你要學會了,一天忙到晚不累。」「什麼方法?」「把身心放輕松,你就不累了。」整個放輕松就不會累,緊張就累,人不可以緊張。緊張的時候,一身都不自在,身心負擔很重。心裡頭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身體放輕松,他怎麼會累?這不會累,你就會很自在。一般人他為什麼會累?患得患失,得失心看得很重,這個很累,這個生活很苦。所以身心都放輕松,生活愈簡單愈好。

  飲食不能多,最好能夠養成一個好習慣,三餐飯之外不吃零食。而三餐的量也不能太多,我們通常講吃飯吃個七分、八分飽,足夠了。不能吃得太飽,吃得太飽容易生病,那是不衛生的。飲食愈簡單愈好,活動的量愈多愈好。諸位要知道,活動消耗能量並不多。消耗能量最多的是什麼?妄想、雜念。這個東西消耗能量在比例上講,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妄念,心地很清淨,沒有自私,念念都為眾生服務,你消耗的能量不多。所以一天有人吃一餐夠了,吃兩餐也夠了,吃三餐分量就很少,決定不要吃得太多,這是養生之道。

  決定不造惡業,惡業帶來煩惱,帶來憂慮,帶來不安。為什麼不安?人不喜歡你,跟你結冤仇,鬼也不喜歡你,佛菩薩也跟你距離遠了,你身心都不得安穩。人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你能夠斷惡,這些冤家、魔王外道就慢慢跟你距離遠了;你行善,諸佛護念,善神、善人天天跟你接近。這個好!斷惡修善要從「起心動念處」做起,不但惡的言語沒有了,惡的行為沒有,惡的念頭都不能生。這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念佛肯定往生。

  如果還是造作惡業,心地還是不善,縱然天天念佛,古大德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這個不善的人跑到那個地方去,就是去了,跟人家也格格不入,不是一類。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基本的條件是修善,「十善業道」是無量法門共同的基礎,這個在「淨業三福」裡頭不是講得很清楚?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這個根本,都是這麼一個基礎。基礎根本不修,或者修不好,你要想把個法門修成就,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幾十年下來,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基礎疏忽掉了。我們要想真正成就,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德能,不能不在基礎上下功夫。過去疏忽了,那是無知。今天聽清楚、聽明白了,就要在這裡下功夫,從今天起,從頭干起。昨天不算,從今天起,從頭干起,決定有救。要是再疏忽,那就沒有法子了。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錯在哪裡?過去錯在不平等。我到中國,有一些朋友跟我說,他說:「到一個地方跟法師見面,要有對等的身分。」我聽了搖搖頭,我說:「我上與天神往來,下面與餓鬼、畜生、地獄也一樣往來,一律平等!」我說:「我不是對等,我是平等,跟哪個都平等。對等就不平等了,這是學佛!」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過去在世,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當時印度十六大國王跟佛常常往來,上跟國王平等;下面,釋迦牟尼佛常常跟乞丐也往來。釋迦牟尼佛是平等對待,不是對等的對待,平等對待。不但對於人類平等對待,連畜生也平等對待,這是佛。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清淨的,對等的心決定不清淨。為什麼?他有高下。所以一切要平等。

  對一切法,要學佛無取無捨,這才叫做隨緣,永遠保持無取無捨。「無取」是決定不執著,才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緣來了不拒絕,緣不成熟決定不著急。古聖先賢說得好,所謂「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好!這叫隨緣。「進」是什麼?有機會。有機會,你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機會,就好好修自己。我們這一生守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常常教人,我們這一生當中不攀緣,一生當中不化緣,絕對不問人要一分錢。錢從哪裡來的?他自己送來的。送來得多,多做;送來得少,少做;不送來,就阿彌陀佛,最好了。為什麼?沒有事,可以不要做,獨善其身。

  所以有緣,我們就不能夠貪圖個人的享受,全心全力為大家服務;沒有緣分,安安穩穩自己修行,自己真正享受。所以要懂得這個原則,要落實這個原則。無論在個人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守住這些原則,才真正能達到「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事情做成功了,不居功,眾生有福,他們享福;做不成功,我也沒有過失,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一定是盡心盡力,這樣去做,就是佛經上講的「圓滿」,不但是你一切作為是圓滿的,「行行圓滿」。佛在楞嚴會上講的,講得更好,「念念圓滿」。這是成就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定慧。定慧天天增長,煩惱、習氣天天減輕,這是好事情,這才是修學的真實功德。

  一定要懂得「於一切法無取無捨」,你才真正保持著平靜。於一切法當中決定沒有愛憎,沒有說「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不可以!你有愛憎的念頭,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講到「修行」,修行怎麼個修法?就在這些地方修。對人、對事、對物,「這個人我看到他喜歡,那個人看到討厭」,這就糟了、壞了。這個人要不要見面?要見,天天要見。喜歡那個人,心地很平靜;討厭那個人,心地也很平。討厭的人就不討厭了。喜歡的人不能說不喜歡,不喜歡不可以,是不是?討厭的人慢慢也喜歡了,這樣就好,你的慈悲心就現前,慈悲是性德,自性裡面的大慈大悲就流露出來了。

  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這個「反省」就是佛家講的「忏悔」。忏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去磕頭,不是這個意思。是在一切人事物當中,喜歡的,這裡面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厭惡的,也要用智慧;都要把一切人事物看平等,同樣的慈悲,平等的對待,我們就入佛境界。

  十法界裡面講因行,佛法界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這一句話我們總要記住。「六度心是菩薩」,用平等心落實在六度當中,那就是如來示現菩薩身,「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決定是平等的。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當中,他的根源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永恆不變。平等心落實在四谛法裡面,那就是示現聲聞身。平等心落實在四無量心、十善業道裡面,這是天人身。總而言之,不離平等,這是佛菩薩的示現;離開平等,就不是佛菩薩。同樣一個道理,以平等心落實在畜生、餓鬼、地獄,要記住「平等心」。這個境界不太好體會,你慢慢去想,想不通,多念大乘經,念多了,你慢慢就會體會到。度惡道眾生,在哪一道,有哪一道的方法,有哪一道的形式,那是不同的,平等心決定是相同的。這個「平等心」就是這裡所說的「清淨無染」,所以清淨無染是佛心。有這一句,你再看前面,善護口業、善護身業,那是佛的言語,佛的行為,所以這是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上面這三段都是講法藏菩薩莊嚴清淨自心的德行,自己成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才能成就眾生。下一段經文就是「成就眾生」,「現生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八集)  2000/12/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兩個星期由於澳洲那邊有一些事情,所以離開道場到那邊去辦一些事務,當然也是與弘法利生有密切關系的。明天我還要到古晉去參加那邊的佛七。這個佛七是李金友居士發起的,聽說台灣有一個團大概有六、七十個人接受李居士的接待,在那邊結七念佛,我也得要去看看。下個星期講經我一定回來,我回來參加。

  順便在這裡把澳洲的狀況跟諸位略略的做一個介紹。澳洲那邊當地人對於佛法有很濃厚的興趣。這一次我們遇到一些老人,大概都是七、八十歲,當中有九十多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而且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我到那地方講演,他們都很歡喜來聽,聽了之後還要來問,問了之後還要問我。他們很想學習,這是好事情,這是說明大乘佛法的思想被大家肯定、被大眾所歡迎。我們用大乘,特別是用《無量壽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來融合各個不同的宗教,希望我們都能夠把心量拓開,能夠包容一切。

  今年千禧年快到了,現在我們都積極在籌備。千禧年當中我就想到我們送什麼禮物給大眾,所以我就請楊居士寫了一個「愛」字,配上幾顆印章。這個印章也是我們現在刻的,刻了一個「神愛世人」,又刻了一個「眾神歡喜」,各個宗教都有神,眾神都歡喜。另外刻了一個大的、方形的「真誠愛心」,這四個字一共有二十四種念法,非常有趣味。這是中國的文字藝術,四個字有二十四個念法,我們都把它排列出來了。現在印出來在千禧年節日當中贈送給大眾,我們印了兩萬張,我想應該每個人都可以拿到。

  社會,我們冷靜的觀察,並不安定,並不太平,眾生迷惑還相當嚴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不但沒有減退,看樣子好像還是在增長,這就是社會不安定的根源。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天災人禍是很難避免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教育。而在四種教育當中,實在說,現在唯一能夠做得到的,就是宗教教育。所以宗教一定要團結,宗教家們、傳教師們一定要拓開心量,無私無我,效法眾神愛世人的精神,要把這個精神落實。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用這個「愛」字來教化世間眾生,消除一切歧視,消除一切誤會,消除一切瞋恨,希望大家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每一個宗教裡面都說到,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像西方的宗教,都肯定亞當、夏娃是人類的祖先,全世界所有人類都是他們的後裔。換句話說,既然同一個祖先,當然我們都是兄弟姊妹,那又何必天天打架?又何必跟哪個過不去?在中國古老的傳說裡面,盤古開天辟地,人類的祖先是盤古,中國人叫盤古,外國人叫亞當、夏娃,我想大概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

  我們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人生才有意義。換句話說,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不能做個糊塗人;明白人叫佛菩薩,糊塗人叫凡夫。說到人生的價值,真正的價值就是「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中國先賢說得好:「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真正懂得人生的價值。不肯幫助別人,不肯幫助眾生,這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每天肯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幫助別人,捨己為人,這個人快樂!

  我這個月都在旅行,一般人都感覺得旅行很累。前天我在澳洲檢查身體,我自己也嚇一跳,我的體重增加了四公斤,這麼高!從來沒有到這樣的重量,六十九點八,從來沒有過。過去我去量體重大概是六十四,怎麼會這麼多!那個醫生是個印度人,他太太吃長素,他對於佛教了解很多,我們聊天聊了半個多鐘點。「怎樣保持身心健康?」我們談到這個問題。心地一定要清淨,一定要無私、無我,身體要放輕松,不要有一絲毫緊張,這樣你旅行就不累了。有很多人旅行感到累,我為什麼不累?心裡頭沒事,身體很輕松,一絲毫沒有緊張,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教給我們養生之道。心要淨、心要空,身要動。動的時候要輕松,就不會疲勞;動的時候緊張,就會疲勞、會厭倦。這個東西學了之後,我們立刻就能夠受用,就得到好處。飲食要注意衛生,決定不要過量,每一餐吃得很飽、吃得很多,決定不是好事情。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吃飯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對身體健康決定有好處。

  剛才我在下面,泓師告訴我,「善護三業」末後一句『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我再多說一點。本來我想這一段可以講圓滿了,可以接著往下講,既然你們大家有意思想多聽一點,我們就這個題目多說一點也好,因為這是修行的根本。

  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乃至於小乘,先德都教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個「心」,心決定要真誠。什麼是「真誠」?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做了一個小注,他注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意思跟佛法裡面所講的相同,一個雜念都沒有。什麼叫「雜念」?與心性不相應的念頭,就是雜念、就是妄念,誠就失掉了。我們世間一般人講意志集中、精神集中,那也是「誠」的意思,集中就不會散亂。「散亂」就是一般常說的,人提不起精神,這是心思散亂、心思昏沉,人顯得沒有精神。所以修行要掌握到中心,心要清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東西。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幾個人能做到?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得到。能做到的,這個人是聖人,他不是凡夫。

  我們怎麼辦?所以佛菩薩慈悲,佛教導我們一個方法,念佛,這就好辦多了。我們要叫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不容易。有一個念頭,不要有其他的念頭,用一個念把一切雜念打掉;用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佛號,所以這一念叫「正念」。你心裡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正念。可是要記住,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真正的正念。為什麼?我們今天是有心念佛,所以這是相似的。什麼時候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一句佛號是真正的正念,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你們可以聽,不要去想。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想不到的;一想就變成妄想,正念也失掉了,連相似的正念都沒有了,所以不要去想它。自己哪一天入這個境界,恍然大悟:「哎呀!原來是這樣的!」

  怎麼樣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這是個好事情。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要作佛,要作佛當然你一定要開悟,你不開悟你入不了佛的境界。但是要想真正開悟,最好的辦法是把心量拓開。中國古人講得好:「量大福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一定要有包容虛空法界的度量,你開悟就不遠了。一般凡夫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這不行!這度量太小。這一次在澳洲我也碰到幾個同修,我教他們,我們跟佛菩薩相處很好,我們跟妖魔鬼怪相處也要很好,跟佛菩薩一樣,你沒有這個度量不行。

  佛能夠包容十法界,十法界上面是諸佛,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怎樣包容?平等的包容,清淨的包容,慈悲的包容,真誠的包容。學佛在哪裡學?就在這些地方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練功夫,真正將清淨平等心落實了,你才能開得了智慧。為什麼?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障礙你的悟門。你為什麼會不開悟?障礙太多了。必須把障礙除掉,你自然就開悟了。

  會用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說「我不會修」,不會修,我教你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還不是我教的,諸佛菩薩教的,祖祖相傳的,恭恭敬敬的合掌:「阿彌陀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句「阿彌陀佛」,平等了。口裡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對著這個對象,人事物,他就是阿彌陀佛。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真,那就是真的;你的心妄,那就是虛妄的。說實在話,境界上沒有真假、沒有邪正,邪正真假在你的心。你的心真,一切法都真;你的心正,一切法都正;你的心邪,一切法都邪;你的心妄,一切法都妄。大乘經上常常教我們「境隨心轉」。法相宗尤其說得好,「唯識」,不承認有境界,不承認這個境界相。為什麼?「相」是所變的、是所生的;能生、能變是「心性」,這個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太多。

  學人初步要希望入門,一定要知道「一門深入」,你才能入得了門。為什麼入門這麼難?我們看看古來祖師大德的傳記,諸位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善女人傳》,都收集在《大藏經》裡面,那些人學佛三年五載都開悟了,為什麼我們今天搞了幾十年,連「悟」的邊際都找不到,原因在哪裡?絕對不是我們的能力不如古人,你這樣想法就錯了。實在說,我們的方法沒有古人的好,古人的方法正確。這個方法是佛佛相傳的,祖祖相續的,我們今天疏忽了。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沒有別的。「一門」,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我們今天這個心定不下來,好奇。

  昨天回來,我在飛機上看到悟平法師在看《楞嚴經》,《楞嚴經》不是不好。我問她:「你學什麼?」她說:「我現在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還沒有開悟,你怎麼可以看《楞嚴經》?」他說「好奇」,完了!好奇心就完了,這不老實了,不能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教你看一切經?開悟了。古人講「悟後起修」,開悟之後你看一切經就像過去龍樹菩薩一樣。我們在經上看到,看龍樹、看天親,三藏十二部教,人家三個月就看完了、就通達了。要悟後,真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三個月通達。太多了!這個例子太多了。你沒有開悟,你一輩子都不會通達。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學老實,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專攻一部經,喜歡《楞嚴》,專攻《楞嚴》,你就對了。一切經論裡面你只選一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世尊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選擇經論,一定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適合自己修學環境,你就不難了。你學的這些經論儀規,與你自己生活環境不相應,你學起來困難。所以古大德常說,法門裡頭有易行道,易行道的反面就是難行道。適合自己根性的,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生活環境,叫「易行道」。所以在這個末法時期,易行道確確實實「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易行道,確實是「持名念佛」。

  同學要發心研教,要發心講經,大好事!如果你真發這個心,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真正是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立刻就得諸佛護念、菩薩善神擁護;你心一發,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可是有絲毫名利心夾雜裡頭,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夾在裡面,那就不行,感應就沒有了。古德常講,醍醐裡面不能摻絲毫毒藥,純淨的真心就有感應。你能夠一門深入,你會有開悟的一天。不悟,絕不去涉及其他的經論。經論尚且不涉入,何況這個世間其他的諸法?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為了挽救劫運,我們一個人的、一個宗教的力量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要聯合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同心協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我們涉獵其他一切經教教義。在我們現在學習當中,這叫「助修」,淨土家常講的「正助雙修」。我們的淨宗是我們的正修、是我們的主科,學校念書這是我們的主課;我們要了解其他宗教教義,這是我們的副課,完全是幫助眾生的。修學賓、主一定要清楚,這樣才能得定,才能開悟。悟了以後,就像《華嚴經》的境界一樣,所有宗教的教學都是正課了,沒有助修的,全是正修。你有能力了,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就不迷惑。

  為什麼那些菩薩們行,我們不行?真正的關鍵,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們,真正的關鍵就是在自私自利,「我」沒有放下。《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四見不能破,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跟那些菩薩比。四相四見破了,這個人就是菩薩,他沒有受過菩薩戒,他也是真菩薩;四相沒破,一年受一次菩薩戒,他也不是菩薩。經上不是講得很好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四相裡面,這個根是我相,我們要在這裡真正用功夫。怎麼個破法?就是我常講的,破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麼破?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為自己想,想這個社會、想這個世界苦難眾生,這個錯誤的念頭才能轉得過來。

  凡夫,說實在話,被自私自利害苦了。你以為這個有好處?你為什麼多病?你為什麼不健康?你為什麼活得那麼辛苦?為什麼有那麼多災難?統統是從自私自利惹來的,禍患無窮。佛家講善惡,惡的根源就是「我相」。世間人對於「我」堅固的執著,不知道為人是真快樂,為眾生是真正幸福。「一切為眾生,自己生活很清苦。」那是別人講的,別人眼睛裡看到我們很清苦,我們也不吃肉、也不吃魚,娛樂場所都不去,說我們:「很可憐,很消極,活在世間有什麼意思?」他哪裡懂得,我們的意義比他深、比他廣,我們的意義比他真。他那個意思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我們活的是真有意義,他實在講是真的沒有意義。把沒有意義當作有意義,錯誤了。我們一比的時候,我們比他健康,我們比他快樂,我們常生歡喜心,一定要懂這些大道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修心,我們將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寫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要把這十個字落實,你就能入佛的境界。這十個字就是凡聖心地法門的標准,與這十個字相違背的是道地的凡夫,與這十個字相應的決定是佛菩薩。「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在這裡下功夫。首先學到什麼?學到尊敬別人,學到愛護別人,學著幫助別人。我們過去的毛病?過去的毛病是自大、傲慢,不知道尊敬別人;看到比自己好的嫉妒,看到不如自己的瞧不起,這是大病!自己悭貪、吝啬,不肯幫助別人,都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念頭,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把它改過來。無論是什麼人,要平等的尊敬;我們對佛如何尊敬,對於一切眾生要跟佛一樣尊敬。不但對有情眾生如是,對無情眾生亦復如是。無情眾生,樹木花草,你有沒有敬重它?你有沒有愛護它?你有沒有幫助它?你幫助它,它也回報。愛花的人,花在他面前開得特別美,回報。植物都有感應,何況是動物?

  這次有幾位同修跟著我這幾天在這些地方旅行。我們一個很明顯的感觸,古晉那個山上沒有蚊蟲、沒有蒼蠅,房間燈開得很亮,門窗統統打開,沒有。我們在澳洲就有,必須要做紗窗紗門。什麼原因?古晉山上李金友居士這些人在山上六年愛護動物、愛護樹木花草,它有回報。從前它也有,這個例子我們從古書上看到印光大師,我們在他傳記裡面看到,印祖七十歲以後,他所居住的地方,蚊蟲、蒼蠅、跳蚤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就有,他住就沒有。什麼原因?愛心,尊重心。你尊重它,你愛護它,它也愛你。

  我們澳洲那個道場,現在悟謙法師在那裡住了一年。我就問她:「功夫怎麼樣了?成績如何?」她說:「這些老鼠、蟑螂、蒼蠅、蚊蟲,比來的時候已經少了一半。」我聽了點點頭:「不錯!你算有功夫,少了一半。希望加功用行,三年以後,希望這裡頭統統都沒有了。」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修行的功夫,從這些地方看。不是裝模作樣,從這裡看真功夫。

  一定要培養真誠心,決定沒有虛偽,對任何人,別人騙我,我不騙他,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所以古人常說,修行從不妄語始。我們跟人講話還要瞞著,這個就不行了。為什麼?真誠沒有了。真誠沒有了,清淨沒有了、平等沒有了,所有一切都沒有了。真誠是個根源,對待任何人都用真誠心,決定不要怕別人欺負你,不要怕別人騙你,騙就讓他騙,欺诳就讓他欺诳,我們只是一味真誠,我們這一生能成就。你欺騙我,頂多欺騙一百年,不得了了;一百年之後我作佛了,十法界各走各的路。你騙我,我也騙你,你對我不誠實,我對你也不誠實,我們的菩薩道就失掉了,這個道理總得要懂,總得要明了。

  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六句,「善護三業」六句,意業確實是大根大本。只要意業清淨,身業、口業自然就清淨了。決定不能夠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諸位要曉得,占便宜那是真正吃虧。吃虧的人真正有福了,古人常講,吃虧是福。現在人都怕吃虧,都怕別人占自己的便宜,這怎麼行!信佛,真正信佛,佛是大聖人,所謂大聖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的人,他教導我們怎麼會有錯誤?你真相信,你真照去做,決定有好處,不能有懷疑。

  我們香港的道場,現在已經可以運作了。這個道場是一個攝影棚,做得我們非常滿意。用錢雖然也不是很多,可是我們的設備是第一流的,最好的設備。我們制作的效果,決不在一般電視台之下,我們有專業的人在操作。我們要盡量利用高科技的設備,所以我想,明年我們同學輪流,你們自己在這裡好好的去准備,每一個人錄一套帶子,每一位同修到香港去住一個星期,錄十個小時。講什麼東西,你們自己去選擇。這個錄像,一般衛星電視都樂意接受,因為你達到他的水平。

  除我們同學利用之外,我已經想到,邀請香港、中國、台灣、海外這一些學者專家,只要他們樂意,我們邀請他到香港去住一個星期到十天,我們負擔費用,希望他們在我們這個攝影棚也能錄一個專集。這些老教授們對於中國諸子百家有專門研究的,我們是義務的來為他服務,給他錄專集,但是我們只有一個條件,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服務,你去找別家去。我們希望把這些中國國粹流傳給後世,發揚光大。這個錄出來之後,將來可以配音,配英語發音、法語發音、西班牙語發音,各種不同的語言發音向全世界流通,介紹中國的文化。文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它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我們要有這個認知,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流傳給後世。

  將來能擁有這一份文化的財產,我們決定不會把它據為私有,所以我剛才講了,沒有版權。我們大量的拷貝,分送給全世界,凡是有研究漢學的學校,我們都贈送,給它做為教材,非常有意義,這是當前的一樁大好事,我們要積極去做。為什麼?真正通達諸子百家的這些學者,大概都是年歲很大了,可能都是退休的老教授。所以我想,如果我們五年之內不做,五年之後這些人可能一大半都不在了,我們想做都來不及了。所以這個事情要積極去做,希望我們同修都能有這麼一個共同理念,大家熱心來支持這一樁事情,這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事業、大因緣,我們遇到也是希有難逢,遇到之後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把它做到盡善盡美。我想我們這一段介紹到這個地方大致上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再看經文二十八面第四行,這是「現生成就」。在前面這個大科是「二利行」,講的「軌范具足」、「觀法常寂」,這一段自成就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這一段是「現生成就」,我們采取小科,我們用的是《金剛經》上這一句話,「無住生心」。頭一段,這是「一切無著」。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一段話,希望大家不能把意思錯會。這個「無著」,是不是都不要了?你要聽了,都不要了,你就聽錯了。所以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話說得好。什麼叫做『都無所著』?諸位一定要懂得,「著」就是「執著」,執著就是不肯放下。『國城…』這一句只是舉幾個例子。「國城」是什麼?這是講你的地位、你的權勢;你是一個國王,你是一個城主,你得到這個地位,得到這個權力,是要為這個國、為這個城市的人民服務的。如果有人比你做得更好的,你看到一定很歡喜,把這個位置讓給他,這就叫「無所著」。你要把這個位置給人,你要想想,接這個職位的人一定有能力做得很好,做得比你自己還好,這叫負責任,絕對不是貪戀權勢地位,意思在此地。

  如果你聽了這個話:「佛教我無所著,好,我趕快辭職。」隨便找一個人來,能力也不行,做事也很差勁,你怎麼能對得起社會大眾?沒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的,你還是要老老實實做下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自己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大事情,培養繼承人、選拔繼承人,這就是「都無所著」了。為什麼?准備交了,決不是貪戀。城鎮聚落,就是現在所講的行政上面的職位權勢。『國』,是個國家的領導人;『城』,城市的領導人;『聚落』,是鄉村鄉鎮的領導人,要懂得這個道理。

  下面又舉了兩個例子。『眷屬』,這是我們現在講的「人事」,幫助你的這些人都是眷屬。「眷屬」裡頭含義很廣,在佛門裡面,我們四眾同修在一起共同生活叫「法眷屬」,現在講的是「人事」。『珍寶』是屬於物質,都是一般人所執著的、所貪愛的,不容易放下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這些東西統統不要執著。首先這就是講的「看破、放下」,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受用、不能執著,而且常常是歡喜放下。有這些財富功名地位,這是福報。福報是你累世所修的福德感召的,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你決定得不到。

  佛教給我們,你想得財富,得財富是果報,用什麼方法才能得財富?修財布施。所以諸位要冷靜去觀察。學了佛法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細心觀察你周邊這些人事,仔細的看,那些得財富的人、得聰明的人、得長壽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他是什麼原因得到的?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裡面頭一條,素食。諸位要曉得,素食是無畏布施,不害一切眾生,不食一切眾生肉,果報是健康長壽。不但不食一切眾生肉,能夠愛護一切眾生,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養自己的慈悲心。對於這些小動物你尚且愛它,不忍心傷害,你怎麼會傷害一個人?對於動物、植物,你都沒有念頭去占一點便宜,你怎麼會去占一個人的便宜?佛在經上講,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盜心」是什麼?想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是盜心,折福!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得到功名富貴的人,他們用的手法不正常。絕對不是說不正常的手段可以得到功名富貴,那你就完全搞錯了。他得到的是過去生中修積的。因為他現前用的手段不正常,他的福德已經打了折扣,這叫折福;他如果用正常的手段,他的福報就更大。打了折扣了。絕對不是非法手段可以得富貴、可以得聰明長壽的,不是的。這些事情《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希望大家真正用心去讀、常常去讀;每讀一遍,提醒自己一次,然後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決定不可以損壞別人,更不可以傷害社會。

  在佛法當中,我們平常最常見的,就是用什麼方法來逃稅,希望少繳一點稅,多賺一點錢。這個心是什麼?盜心。你相不相信?盜心是折福。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可是現在是個亂世,我們就應當想一想,如果這個政府很賢明,確確實實給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這個納稅我們應當很痛快、很快樂。像新加坡的政府,我們不應該偷稅。為什麼?這個政府真的為人民服務。你看公共設施做得這麼好,這些設施要錢,錢從哪裡來?稅收。如果這個地區政治不是很清明的,貪污非常嚴重,稅收都落到這些人口袋裡去了,他們私人去享受,這個要是偷一點稅,也許還情有可原。偷一點稅,使自己多賺一點錢、多享受一點,這是錯誤的,這個心理是不正常的。少繳一點稅,怎麼辦?多做一點功德,替政府修福。對!這好事情,你是菩薩發心。

  過去我們淨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他就是偷國家的稅收。他那個時候的職位,就像現在的稅務機構的出納,管錢的。他盜國家的公款,他去放生,替國家修福。這是好事情,這是菩薩發心,這不是凡夫。所以他的果報也非常殊勝,不但沒有犯罪,國王還護他的法。所以完全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佛教我們布施,布施的意義在哪裡?這個政府為人民服務,我們把錢交給它,也是布施,也是做好事。你把它想通了、想明白了,你就非常高興、非常歡喜了,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無論干什麼事情都歡喜。所以底下這一段教給我們: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裡頭文字雖然不多,這個義理很深很深。頭一句話就教給我們「布施」。而實在說,這裡頭講的六條,這叫「菩薩六度」,也就是菩薩行六個綱領。你能夠遵守這六個綱領去做,你就叫「行菩薩道」。頭一條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都無所著」。什麼都能施,國城也能布施,聚落也能布施,眷屬也能布施,珍寶也能布施,沒有一樣不能布施;眾生有需要的,我們就要幫助他。可是這裡面,布施裡最重要的是「法布施」。

  通常在教下把「布施」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諸位大乘經念得很多,最常念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經上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頭那個較量也說得非常好,抵不過四句偈的布施。為什麼?四句偈真正能幫助人覺悟。一個人覺悟了,一個人回頭了,他得的那個利益功德是真實的;他缺少財富你幫助他,他得的利益是短暫的。得的是什麼?一生的利益。人要是開悟了、覺悟了,那是生生世世的利益。所以我們要知道,幫助別人最殊勝真實的利益是法布施。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三類布施是以法布施為主,財、無畏是為輔助,這個樣子正助雙修,你這個事情就會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財布施還是為了法布施,無畏布施也是為了法布施,以法為主。

  「法」是什麼?教學。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建這個道場,建這個道場要用錢,出錢出力的人屬於財布施。道場建成之後,後續有護持的這些事情,護持是屬於無畏布施。道場的作用在哪裡?作用是在教學,提供給大眾在這邊做研究的工作,做教學的工作,做宣揚的工作,做修持的工作,這都是屬於法布施,是以這個為主。如果沒有教學,沒有弘法利生,財布施跟無畏布施都沒有落腳處,都落空了。從這個例子裡面,諸位細細去思惟,就懂得布施應當怎樣去做,怎樣才能把它做得圓滿。這裡面一定要觀察,它對於空間的影響、時間的影響。空間影響得愈大,功德就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功德就愈久遠。你要從這些地方去觀察,我們才知道事情應該怎麼做,怎樣做才真的是如理如法,才做到盡善盡美。

  我們在新加坡,聯合新加坡九大宗教。每一個星期天,我們這個講堂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為我們講道。事情看起來好像是個小事,意義深遠,影響很大。我昨天回來,有一個同修送了一份資料給我,台灣的,他們也要搞宗教的聯合團結,上面寫得很清楚,是我們這裡先搞,它那邊馬上就有影響了。所以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會有一些影響,這是好事,好的開始。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得好,完全看用心。如果還有私心在裡面,還有名利在裡面,這個事情就很難做得圓滿,很難做得好。如果沒有私心、沒有名利,這個事情會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確確實實帶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我們怎樣把《無量壽經》的這些教誨,把《華嚴經》的境界,真正能夠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要靠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做。別人不做我們做,我們是大公無私的在做,一定會有人響應,一定會有人協助。「沒有人,找不到!人都自私自利。」放心!佛菩薩會化身來幫助你,「德不孤,必有鄰」。就怕你自己用心不正,那就沒有感應,召來的是妖魔鬼怪,將來你做起來許許多多的煩惱。那是什麼?是你的心術不正,心術正大光明,自然有佛菩薩來協助。縱有魔障,也不礙事,時間久了,那個魔也歡喜,魔也會回頭來護法了,這就是古德常講的「邪不敵正」。心正、行正,妖魔鬼怪都會被感化。你要不能感動他們,你的德行不夠,你有缺陷;真正有德行,沒有不能感動人的。

  所以我們要學布施,要能捨。捨,決定不要考慮:「我捨完了,怎麼辦?」你只要有這一念,你的自私自利沒有忘掉。沒有忘掉,你捨還是有福;你布施是因,你還是會得財富,得的財富不多。如果你把「我」忘掉,你捨,所得的財富是無量無邊,沒有止境的。所以心地要清淨,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看到應當做的事情,立刻就做,決定沒有懷疑。也不必有一個求感應的心,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障礙,這個心就是過失,你心不清淨了。古德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我這個事情做得對,合情、合理、合法,確實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毫無顧慮去做。

  第二個叫『持戒』。「持戒」在此地,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如法。這個裡頭境界也非常廣大。尤其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每一個地區的文化不相同,國情不相同,社會狀況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你一定要懂得,要明了。我們跟人往來,布施送禮,要送些什麼東西才合適,送得人家歡喜。如果你送的東西,送去人家討厭,或者人家忌諱,你的好意反而結了冤仇,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不能不預先想到。

  布施,實在講,不在多少,要著重實用。他能用得上,是他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用的,這是人人最歡喜的。這個不外乎,我們一想到這個,送吃的、送穿的,沒錯。吃的,他們吃的是什麼東西?我們要懂得,不是我們喜歡的別人都喜歡。我們喜歡是素食,人家不喜歡吃素食,在這些地方你就不能不考量,不能不觀察,不能不多多的去問問。可見得「持戒」這一條,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看到持戒,你就想到五戒、十戒,那你就想呆了。菩薩六度裡面的「持戒」,就是我們講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合法,持戒是這個意思。真正通達人情事故,他需要的是些什麼,而且還不失時節因緣,你的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心生歡喜、心生感激。可見得這裡頭的含義甚深、甚廣。

  第三個是『忍辱』。「忍辱」在此地就是耐心,你要有耐心等待。我們上一次從香港回來,乘的是國泰班機,這個班機誤點,說的是九點多鐘起飛的,結果飛機大概是有故障,在修理。問他什麼時候修理得好,他們都沒有把握。悟忍師跟我同行,就跟我說:「人家一個個都趕別的飛機去了,我們是不是也要換?」我就告訴她:「我們在這裡修忍辱波羅蜜。我願意在這裡坐一個星期,慢慢等。」結果沒有等一個星期,十一點半鐘這個飛機就起飛了。起飛很好,因為很多人都轉到別的機上去了,我們一個人坐五、六個座位。

  什麼事情要學著忍耐,何必著急?世法裡頭常講,「欲速則不達」。時節因緣沒有成熟,充實自己,等待時節因緣,我們心就安了。度眾生,有些人非常著急,恨不得馬上把眾生都度盡,他那個心比佛還慈悲,有什麼用!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知道眾生時節因緣沒成熟,不能度,他們都很有耐心在旁邊等、在觀察,我們著什麼急!所以幫助別人的緣不成熟,要知道怎麼樣幫助自己,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德能往上提升,「到有機會了,我會做得更好,會做得更圓滿」,這個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分一秒都不會空過。

  儒家所講的:「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無論是進、退,都在精進,都沒有懈怠。退是什麼?獨善是什麼?充實自己。有機會,幫助別人,決定沒有退轉。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什麼都不能成就。忍耐是禅定、般若的前方便,這個「前方便」,用現在話就是「預備功夫」,你忍耐的心都沒有,你怎麼會得定?沒有定,你怎麼能開智慧?這個是要修的。

  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位「悟謙」,也許你們很多人都認識她。提起這個名字,大家對她都不怎麼樣,她跟你們都相處過。過去在華藏圖書館,在美國達拉斯道場、在聖荷西的道場,在此地,在澳洲,都沒有人歡喜她。這兩年我們在圖文巴買了一個地方,我叫她到山上去住。她一個人在山上,這一年算是用了功。上山的時候,我告訴她:「你是全世界福報第一大的人。有這麼好的環境讓你去閉關,你不是世界上頭一個有福報的人嗎?你能不能成就完全在你自己了。」上山,我把她那個名字改了。她那個「千」本來是一千、兩千那個千,那個「千」像一個寶劍一樣,很利害、很會刺人,所以沒有一個人歡喜她。「這個『千』要不得,改個名字,謙虛的謙。謙虛忍讓,這個謙好,學謙虛。」她很歡喜,她果然學了。在這一年當中,她每天聽經七個小時;我們這裡講經的錄像帶,全部都拿過去了。每天聽七個小時經,每天拜三百拜佛,這是她的定課。然後她的工作,那工作量很大,確實這是過去韓館長對她很贊歎的,她一個人抵五個人,做事情的確是快,工作的時候背《無量壽經》。每天背誦多少遍,這個遍數不定。所以她的時間沒有空過。

  現在你們再去看她的時候,相貌變了,聲音變了,人非常謙和,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了,難得!一年!我說:「繼續努力,三年你就是聖人了。」轉凡成聖。所以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干!我把方法教給你,你不肯干,那就沒有法子了。你肯干,人確實能夠轉變,自己要有信心。她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現在知道為什麼過去每一個地方都住不好,每一個人都討厭她,她發現了。她的動作比別人快,別人趕不上;趕不上她,就瞧不起人。她說:「錯了!」所以現在她跟人相處,過去的這些毛病就沒有了。這都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

  修忍辱比什麼都重要!人,每天不要看別人過失,要檢點自己的過失。可是人有個大毛病,他找不到自己過失,專門看到別人過失。有什麼辦法找自己過失?把別人當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過失,不要把人家過失放在心上,立刻回過頭來想:「我有沒有他的過失?」用這個方法,你才能找到自己過失。找到之後,就要反省,就要改過。一天能改一個毛病,天天改,三年你就是聖賢了,你就不是凡人了。凡人要作聖人不是難事情,難就難在你能不能夠認真改過,關鍵在此地。

  果然能夠認真改過,《華嚴經》上講凡夫成佛,一生就可以做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在第二生,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成的是圓教的佛。由此可知,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人家一生能成就?天天改過。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他不能改過;菩提道上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才要那麼長的時間。悟謙她有一個長處,她對自己有信心,這一點很難得。「信為道元功德母」,她有自信心,她能成就。我們將來有沒有成就,這是關鍵的所在。有自信的人,又能夠信佛,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這個人他怎麼不會成就?當然會成就。

  『精進』是求進步。「進」是進步,可是進步上面加一個「精」,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這叫「精進」,所以不可以夾雜。我這一生能有這麼一點點小成就,得力於老師嚴格的督導。我往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精」這個字做到了。我們所聽的、所看到的,是李老師一個老師、一個形象,決定不准許我們聽其他人講經說法,這我說過多少次了,我做到了。我們所看的這些書籍,不管是佛書、其他書籍,一定要得老師同意。想看什麼書,一定要跟老師報告;老師不答應,決定不敢看。你不聽話,那就沒有法子了,你就不是精進,你是雜進,你是亂進,那不會有進步的。老師教導我們,他的目標在哪裡?目標是幫助我們開悟,他不是別的。絕對不是幫助你充實你豐富的常識,不是的,他跟世間教學不一樣。世間教學的目的是充實我們的常識,你知道得愈多愈好。佛法不是的,佛法它的教學是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得定,所以跟世間教學完全不相同。你真正得定,真正開悟了,這個佛法教學才算是成績拿出來。

  可是這個關鍵,關鍵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你要有耐心;耐心最重要的,是對老師那個教導有耐心。你真守法也很快,感應不可思議;你不守法,你有懷疑、有憂慮、有疑惑,那個問題難了。不過老師實在講也非常高明,如果他發現你要是有疑、有顧慮,他對你就放棄了。換句話說,他知道你的目的不是在求開悟,你是在求一般常識,那你什麼都可以看,你什麼都可以聽,他不教你了。你真正要想修開悟,要想入佛境界,非走老路子不可,新路子沒有法子;老路是諸佛所走的,祖祖相傳,他們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個路子可以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精進,決定不能雜。

  前兩天,我聽到槟城極樂寺要來找我,他們那邊要辦一個「楞嚴學院」,專門攻《楞嚴經》的。好!好事情!這也是我上一次去提到的。因為那個道場最初住持是圓瑛法師,以後是白聖法師,「這些法師都是講《楞嚴經》的,這都是你們道場的祖師。」我說:「你們應當要弘揚《楞嚴》。」我過去學經也是專學《楞嚴》的,專攻《楞嚴》的。《楞嚴經》我記得好像講過六、七遍,好!真有味道!可是很難,要沒有相當的基礎,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要「精進」,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其他經論可不可以修?可以,不是這個時候,開悟之後再修。沒有開悟的時候,你現在都去涉獵,把你開悟的時間拉長了,本來你可以五年開悟,現在你要十年,這個道理要懂。所以諺語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點都沒錯。我就比你們老實,所以我吃的虧就少,我聽老師教導。所以古大德他們這個經驗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九集)  2000/12/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我們從第四行看起: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向下的經文這是說「六度化眾」: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今天這一會有來自中國和其他地區許多同修,平常很難得有機緣參加我們現場的講經法會。大家到這邊來,機緣很難得,也非常殊勝。我們對於這一段經文總得要細心為大家做一個介紹。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六度萬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如果對於這些經訓不能夠細心體會,我們就得不到受用了。

  六度四攝法是世尊教導菩薩,菩薩是學生,教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菩薩」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的,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古時候翻經大師對於這個名詞表示尊重,所以屬於「尊重不翻」。它的意思玄奘大師說得好,「覺悟的有情眾生」。你現在如果覺悟了,你就是菩薩。當然,覺悟的程度有淺深大小的差別,於是菩薩就有很多等級,像佛經裡面常說的「三賢十聖」,這是講菩薩的等級。地位愈高,他覺悟得愈廣、愈深;地位愈低,覺悟得比較淺、比較小。

  我們現前同修們也都是菩薩。到底你是哪一個等級的菩薩?別的人不知道,甚至於你自己也不知道。不知道不要緊,覺悟就好;就怕的是不覺悟,覺悟就好。其實佛在大乘經教給我們說得很多,佛法是平等的,這是真實話。平等裡面,為什麼講這麼多差別?差別不是從佛那裡分的,差別是凡夫有差別,佛隨順凡夫才講種種差別。如果說真話,真話裡頭是決定沒有差別;「始覺不異等覺」,這就是我們剛剛覺悟,跟如來果地上圓滿的覺悟,實在講,是沒有差別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們覺悟的時間太短暫,功夫太淺,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了,不能永遠保持覺悟,差別在這裡。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覺悟能夠永遠保持而不退轉,這叫功夫。這個功夫實在說並不希奇,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跟佛沒有兩樣,所以說不希奇。問題就是出在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佛菩薩一樣保持「覺而不迷」,為什麼不能夠保持「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關鍵在此地。

  我們要問:到底為什麼我們不能保持?大概的原因,我們只會說不能做,所以就不能保持了。佛菩薩何以能保持?他們言行一致,他說到做到,做了再說,所以他能保持。現在要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到他那樣境界?這是許多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最關心的一樁事情。你果然真的想在這一生成就,沒有別的辦法,依教奉行。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干!你看看一開頭,『恆以』,你要有恆心,要有決心,要有毅力,永遠這樣做下去;不是做一次、兩次,盡心盡力去做,不要怕障礙,不要怕困難,決定沒有疑惑,我有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力量。用我們自己的財力,用我們的勞力;用財力叫外財布施,用我們的體力是內財布施。像道場有許多同修自動到這個地方來做義工,這是屬於內財布施。關鍵在「恆以」!

  現在這個社會是非常不安定。今天我們在講經之前,拜火教的道長來看我,他是過兩天要到美國去,大概要兩、三個星期才回來,特別來看看我。問我一個問題,明年我有些什麼看法?我只是勉勵:「我們所有宗教的傳教師、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大家一定要團結合作,認真的去教化眾生。現在這個社會一般大眾缺乏愛心,缺乏信任,彼此之間懷疑、歧視,貢高我慢,自大狂妄,這一種心理現象會帶來社會的不安,世界沒有和平了,我們還有苦難的日子要過。」這是我跟他講的。他跟我說的就更簡單、更明了,他說:「這個世界上的經濟,現在已經有明顯衰退的跡象,可能明年不會有今年這麼樣的好過。」這他跟我說的,他說的話我同意。

  因此,我們更要認真努力,落實佛陀在經典上的教誨,牢牢記住「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捨自己的身命,也在所不惜。我們為了度自己,為了幫助眾生,學佛的人不怕死,學佛的人知道沒有生死。死亡是一回什麼事情?丟掉這個身體,再換一個身體而已。真正契入境界,對於生死的看法,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這個衣服穿舊了,脫掉,再換一件新的,這是事實的真相,這個境界並不很高。因此,聰明人一定要為來生著想,希望來生比我們這一生更好、更殊勝,這就有意義、就有價值了。如果來生還不如這一生,我們這一生就錯了,這一生也白來了。

  怎樣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們今天的機緣,可以說是千載難逢,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經典,是佛教的第一經,無比的殊勝!經文並不長,言簡意赅。最重要的,先要通達經義。我們天天念,念得字字句句意思我們清楚、明了,這是第一重要。明了之後,一定要落實。

  佛教給我們『布施』,我們真干,盡我們自己的能力;這個事情也不要勉強,勉強就錯了。學佛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誠、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染污。身體、精神一定是放松,沒有絲毫緊張,生活就很自在了,佛家常講「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在世間人講,這是最上乘的養生之道。換句話說,我們就少病少惱。佛家常常祝福人「少病少惱」,少病少惱是從這兒來的。依教奉行,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

  眾生有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力協助。我們放眼世界,看看這個地球,現在地球上的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佛教的教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雖然有一些貧苦、困難的地區,他們缺少糧食、缺少衣物,我們送一點糧食給他,送一點衣服給他,救一時之急。中國古人常說,急難可以這樣救,但是貧窮怎麼辦?如果讓這些人一生,甚至於他的後代,都要靠救濟來過日子,那我們的作法就錯了,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慈悲,要幫助他開智慧,要傳授他技術能力,讓他自己可以獨自謀生,這叫真正慈悲。

  佛對於十法界眾生慈悲到了極處,佛教我們消除業障,這個多慈悲!用什麼方法消除?斷惡修善。佛教我們開智慧,教我們恢復自己自性的萬德萬能。用什麼方法?破迷開悟,都在「布施」裡頭。所以這個「布施」裡面包括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一次我到古晉參加那邊的一個佛七,這一次佛七相當殊勝,將近有一百個人參加,感應也不可思議。法會結束之後,跟同修們談談話,解答他們的疑難問題。裡面有一位同修,他是管理高爾夫球場,來告訴我,球場有很多小蟲、蚯蚓,他們被逼,有時候不能不殺生。球場的主人是丹斯裡李金友居士,一再囑咐不可以用農藥,不可以殺生。他是非常難得,他說:「我總是盡量去做,可是有時候不得已,不敢告訴他,還是要殺生。」問我怎麼辦?我教他:「你要跟這些蚯蚓、病害蟲加強溝通。那個山那麼大,球場旁邊樹木花草很多,你要教那些蟲搬家到那邊去,不要進入球場來。能不能做到?能!做不到,是你的真誠心不夠。」

  諸位要知道,這些小動物都通人情。你愛護它,它愛護你;你幫助它,它也幫助你。我們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為什麼這些小蟲你趕不掉它?頭一個,你對待它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蟲。」這個不行,這種態度它不能接受。你要把它看作朋友,要把它們看作家親眷屬,真誠心愛護它,它會受感動的。不但是動物有靈性,花草樹木都有靈性;不但花草樹木有靈性,石頭瓦礫也有靈性。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它為什麼會有靈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說的。那個「無情」包括植物、礦物,包括在裡頭,都是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怎麼會沒有靈性!我們要把「殺生」這個念頭從內心裡頭拔除,這才行,才能夠真正做到自利利他。煩惱從根本上拔除,我們智慧就開了,對人、對事、對物,應當用什麼方法,應當用什麼態度,自己就明了了。然後展開經卷你也就能懂,佛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所以我們今天講「布施」,頭一個布施真誠心,布施平等心。我們總結佛的教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就是愛心,頭一個我們要這樣布施,我們以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對佛用這個心,我們對蚊蟲螞蟻也用這個心,決定沒有兩個心。這些小動物都有佛性,樹木花草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把自己的心跟如來的心性合而為一,然後再把自己的身與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體,你能夠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已經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的人,在大乘經裡面稱他作「法身大士」。所以,哪有不能溝通的道理?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要互助合作;人與一切動物,人與一切植物、礦物,都要尊重。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我愛護他,他也愛護我;我幫助他,他也幫助我。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先要求別人怎麼對我,先要求我怎樣待人。諸佛菩薩所以從凡夫修成佛菩薩,沒有別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我們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報,回報決定不能求;「我對你好,你一定對我好」,不可以存這個心。我對你好是應該的,你至於怎麼對我,絕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成就,這樣才真正像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的道業才能增長。

  時時刻刻要為眾生做好樣子,做好樣子就是布施。不能說:「他們都不做好樣子,為什麼我要做?」那就錯了;「他們這些人都願意墮地獄,我為什麼不去?」不就這個意思嗎?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模范。別人怎麼作法,與我完全不相干;我自己的作法,一定要如法。我們有財,用財力幫助別人;有法,更要用法幫助別人。吝財,佛經上講的,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癡果報。所以不要怕:「我用財力幫助別人,將來他發了財,超過我了。」你存這種心,你來生會得貧窮果報。你用法教別人,怕別人智慧德能高過我,來生就得愚癡果報。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的學生當中周利盤陀伽,佛說他的一段故事,過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師,這一生當中為什麼變得那麼樣的愚癡?就是教別人的時候吝法,怕別人超過自己,總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別人,這一生得愚癡果報。佛教他念一首偈,念上一句不曉得下一句,教下一句,上頭一句忘掉了,就這麼樣的愚癡。佛知道,幫助他,教他修忏悔法門,業障忏除了,他智慧現前,福德也現前了。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萬萬不可以障礙自己。業障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來的,自己障礙自己,別人障礙不了。自作自受,絕不怨天尤人,這才是個明白人,真正懂得了。

  所以,不能不修布施,不修布施自己生生世世福慧都沒有。全心全力去做,毫無顧忌去做。我今天全部的財產只有一碗飯,我看到別人沒有飯吃,我還得分一半給他,這是布施波羅蜜。分給他以後,我沒有了怎麼辦?沒有也不要緊,沒有也不著急。決定不能顧慮:「我明天、明年怎麼辦?多積蓄一點。」看到別人在饑餓邊緣,你也不伸手,你就錯了;我們念念要求生淨土,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樣的心怎麼能往生?全部布施、奉獻了,明天沒得吃了,好好的念佛,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老是留戀這個世界,捨不得離開?所以幫助苦難眾生,自己毫無顧慮,要捨得干干淨淨。

  布施裡頭講的這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叫行菩薩道。這裡面最重要的,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開悟,這個功德第一大。如果我們自己有很重的業障,沒有辦法消除的業障,你只要真正肯回頭,回頭是真忏悔。在佛菩薩、神明面前祈求,那是迷信,無濟於事!真正從惡習回過頭來,自己常常反省惡的習氣、惡的行為,回過頭來斷惡修善。佛是這樣教導我們,世間聖人也是這樣教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經典裡頭,還是這樣教導我們,這還能錯得了嗎?努力去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居士林最近這些工程,大家看到了。這是這兩年多來,林長李木源居士發心想建一個彌陀村,幫助大家念佛。實在是因為新加坡這個地區土地太難得到,最後不得已,居士林還有一點點的空地,把這個空地再建起來。我聽說他要建五層的樓房,主要是建寮房。以後大家到這邊來念佛,有個比較舒適一點的居住環境。這個工程大概要一年半,那算很快的了。這是布施,三種布施都在裡面。

  我們在其他地區,有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也同樣的幫助他們。古晉這一次在山上打佛七,丹斯裡李金友居士最後一天他去參加,他參加的時候看到非常歡喜,因為這一次佛七是在他自己住宅裡面舉行的。他自己的家客廳很大,臨時就做佛堂。把他的客廳做佛堂,一百多人在裡面念佛,他自己也參加,然後回來告訴我:「應當建一個念佛堂。」我說:「太好了!你能夠發心建念佛堂,這是我們非常歡喜的事情。」我們也贊歎,我們也隨喜。

  有念佛堂,當然還要有寮房。人家來念佛,地方你要去招待。這一次招待是他的旅館,用他的旅館來招待。旅館在這一個多星期,大概十天不營業,不接待客人,給這些念佛的同修們住。念佛同修們到這裡一住、一看,那個價目表一看,他們山上每一天,住一天消費美金三百元。所以想想,這怎麼辦?以後要到這邊來念佛,沒有錢還不行。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特別建一個招待所。這個招待所現在預定的是一百個人。五十個房間,一個房間住兩個人,兩張床,一百個人。將來這個招待所免費。到山上,伙食、服務的費用那很少,這是要自己負擔的。山上完全吃素,蔬菜自己種的。所以我在山上,三餐每一餐一大盤生菜,我不吃別的,一大盤生菜,生菜好吃,甜!山上決定沒有農藥。

  所以小蟲有靈性。他這個山開發六年了,他告訴我,頭一年種菜,差不多百分之九十蟲吃掉。吃掉怎麼?歡喜!我們人要吃,蟲也要吃,不能不給它吃,決定不殺害,也不會把它趕走,隨它去。到第二年,蟲很客氣了,留一半給他吃,一人一半。現在到第六年,蟲就特別開恩了,大概蟲吃掉百分之一、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都可以收割。它怎麼會沒有靈性?而且菜園裡面過去是放音樂,蟲吃菜還放音樂供養它。我去看了之後,我給他建議放佛號,所以現在菜園、花園都放佛號,給這些小蟲都做三皈依,所以個個都變成護法了。菜園的蟲可以做護法,高爾夫球場的蟲當然也可以做護法,一樣的道理。真誠、慈悲,我們布施愛心,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這是說到「布施」這一條。具體的作法,我們在講席裡說得很多。

  他那個山上環境好,真的,去了之後都不想下山。山上建招待所,這是第一棟,算是我發起的。五十個房間,我們用美金來計算,大概是一百三十萬。一百個人住五十個房間,你們諸位想想,一個人攤多少?一萬三千塊錢。兩個人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是兩萬六千塊,建築費用不高。這是四層樓的建築,頂層是念佛堂,念佛堂跟講堂在一起;二樓、三樓,剛才講了,五十個房間,寮房;樓下是餐廳,他們的辦公室、活動中心。四層樓的建築。這個建築建成之後,喜歡到山上去念佛的,歡迎!經常一定要有兩位法師常住在山上帶領大眾。法師到哪裡找?我就給他講,我們來服務。我們同學們輪流去,一個人到山上去住半個月、一個月,大家輪流去。把它帶動,真正念佛。也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佛、聽經都不間斷。他那裡是個旅館,旅館裡頭要搞這種事業,希望將來全世界的旅館都有招待所,都有念佛堂,這不是好事情嗎?我們把它看作重點的布施,它能夠影響許許多多的旅客。這些旅客,去玩的人、度假的人,可能一生都沒有機緣接觸佛法。到這個地方來了,他能夠接觸佛法,他能夠聽經,他也能夠到念佛堂去參觀,去隨喜念佛。所以三種布施都圓滿。

  六度的第二條,『持戒』。說到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裡頭最重要的,「六和敬」。這是世尊為弟子們制定的,團體生活一定要遵守六條;這六條裡頭只要有一條破了,其余五條統統都破了。所以它不像五戒一樣,五戒可以一條一條受,受一條就得一條,受兩條得兩條。六和敬不是的,六和敬是要統統受,一條破了,其他全部都沒有了。五戒、十戒是我們自己修行,六和敬是我們跟大眾相處的,所以它的意義不相同。跟大眾相處,第一個要「建立共識」,我們現在人講的建立共識。六和敬裡面講的「見和同解」,這個意思就是「建立共識」。這一句話裡面意義很深、很廣。法身菩薩,像《華嚴》講的,初住以上他們的共識是「法性」,像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那當然沒有問題,這是最高的了。

  我們今天沒有證得法身,我們是凡夫,凡夫的共識從哪裡建?我們今天修的是淨宗法門,我們所依據的是《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就明白了,我們的「見和同解」一定是依據《大乘無量壽經》。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做到;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決定不違犯。這部經典是我們的共識。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就是你的共識,這樣就沒錯了。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在一起讀誦,每天在一起學習、研究討論,討論的內容是什麼?第一個是經義,第二個是討論怎樣落實,我們學了才管用。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了,沒有辦法做到,我們就錯了,我們的修學就白修了。

  實際上講,「六和敬」裡頭重點就是前面兩條。「見和同解」是修心,心清淨平等了;「戒和同修」是修身。後面的四條是講你落實,你這兩條落實了。落實在口,「口和無诤」。我們大家在一起還有爭論,你前兩條沒有。可是爭論常常有,為什麼會有爭論?我們要多想一想。為什麼佛菩薩他們在一起沒有爭論?我們這種爭論的習氣不好,這個習氣沒有辦法帶到極樂世界。爭論的根源是什麼?還不是自私自利嗎?看到別人所作所為不合自己意思,這就爭論了。為什麼佛菩薩行我們不行?佛菩薩無我,所以他沒有爭論,佛菩薩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能夠成就隨喜功德。我們今天不能隨順,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別人爭我們不爭,就沒事,就平息了。意見一定要化解。依據什麼化解?一定依據經論來化解。所以經論對於初學的人來講,它是我們修學的標准,我們不能夠離開這個標准。經論能夠融化我們錯誤的知見,能夠糾正我們錯誤的行為,然後真正能夠做到「口和無诤」。

  諸位《金剛經》都念過,有很多人念得很熟。須菩提尊者他自己說了,釋迦牟尼佛獎勵他,說他得「無诤三昧」。為什麼須菩提能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兩句話他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所以再想一想,世間一切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什麼好爭的!這個經上,《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爭什麼?所以這一念「爭」的念頭,這個念頭就錯了,不知道事實真相。

  知道事實真相,才能真正放下,「爭」的這個念頭再也沒有了。能教導你的時候,教你;不能教的時候,讓你。菩薩忍讓。你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佛就離開,讓你。什麼時候你起心動念:「我希望有好人來教導我。」佛菩薩就來了。不能接受勸導的,佛菩薩不來;想有好人來教導他,佛菩薩就示現。所以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我們要學忍讓,要學無诤,這裡頭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世間人常講「家和萬事興」,爭就不和了,一有爭執,禍害就來了。決定不能爭,不管有理無理,和為貴。無理尚且不爭,何況有理?讓對方慢慢去想,這都是教化的方式,在佛家講,這是教學的儀式。

  「身和同住」,這個「住」意思很廣、很深。淺而言之,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身無爭,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容忍,決定從自己本身做起。世間一般人,總想處處占別人一點便宜,這都是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習氣,這屬於業障,這不是屬於智慧。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處處忍讓。換句話說,處處讓別人多占一點便宜,處處自己多吃一點虧,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到最後,吃虧的人成就了,占便宜的人失敗了,這個例子非常明顯。你去讀歷史,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失敗的因素,多想想,再觀察我們現前周邊的這些人事物。他成功,成功的原因在哪裡?他失敗,失敗的因素是什麼?我們在這裡頭學習,這都是現實的教科書。會學的人,他在這裡成就了;不會學的人,非常可惜,這一生空過了、白過了。

  「意和同悅」,這是效果。大乘經上講「常生歡喜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樣不是法喜充滿。法喜從哪裡來的?前面的五種和合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實,你決定是法喜充滿。你一個人能做到,你一個人法喜充滿;你這個團體做到,你這個團體個個法喜充滿。為什麼不做?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滿。「六和敬」是充滿智慧的生活,無上佛法從這個地方落實。如果我們跟人不能相處,怎麼能學佛?淺顯幾句話裡頭,含著有無盡的大道理在其中。末後一個,「利和同均」。無論是物質生活,無論是精神生活,一定要與大眾共享,這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共產主義。所以佛教是共產主義的老祖宗,他真的做到了,徹底做到了。你要是真正懂得六和敬,你就曉得佛教徒不會反對共產黨,反對共產黨的不是佛教徒。為什麼?佛教徒本身真共產黨。

  在「持戒」裡面,基本的戒條「五戒」、「十善」、「六度」,六度都是戒條,「六和敬」、「四攝法」,這是最重要的五個科目,我們能把它落實,這個人是真的菩薩。這裡頭「六和敬」難!剛才我跟同修們提示的,忍讓就不難;自己願意吃虧,便宜讓別人占,六和敬就好修,不肯讓別人,六和敬就難。可是要知道,沒有六和就沒有僧團,沒有六和就沒有佛法,不但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佛法也沒有。我們天天祈求著正法久住,如果自己不認真學六和敬,正法久住決定落空。

  第三,『忍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六度」講得很多,六度裡頭「布施」說得最多,其次是「忍辱」。由此可知,這六個項目裡面,這兩個是非常非常重要。世間人總是求福報、求智慧、求長壽,古今中外、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沒有人不求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全在六波羅蜜裡,你只要肯認真修學,這三樣東西一定得到。你要求富貴,你一定修財布施;你要求智慧,你一定要修法布施;你求健康長壽,一定要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什麼?愛護一切眾生。所以中國佛教難得,梁武帝也不是普通人,大權示現,他提倡素食運動。素食運動就是無畏布施,最徹底、最圓滿的無畏布施。不肯傷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對你都友好,對你都不懷疑,知道你對他決定不會傷害,他不害怕你,得到的是健康長壽。所以這些東西不是求不到的,它有理論、它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這是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什麼道理?我們懂得,這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

  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就有求必應。有許多人天天在求,為什麼求不到?他不懂得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願想求好,他的心盡干壞事,不相應,所以他求不到。你的心跟願要相應,「我願求好,心也好」,那就好,就現前了,就有求必應了。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想求好,心地不善,所以他求不到;違背了理論跟方法,所以他求不到。如果與理論、方法相應,決定是有求必應。由此可知,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

  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成就,一定要有耐心,這個東西不能操之過急,諺語有所謂「欲速則不達」,要有很大的耐心。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的成就,決定不是別人贊歎,不是天天想盡方法去打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實的從哪裡看?小動物方面,看看小動物怎麼對你,我覺得這是比較可靠一點的方法。像我們一般居家,蒼蠅、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你住在這個地方,它不騷擾你,就說明你跟他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從這些地方看。從你的心地上看,你自己清楚,別人也能看得出來。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那個貪瞋癡慢,一年比一年減少,你心裡清淨了,是非人我少了,自私自利少了,少了就好。五欲六塵享受的少了,愈少愈好。

  所以諸位要曉得,凡夫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被什麼害了?十六個字,頭一條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害得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佛在經上講,「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我們今天認錯了人,把冤家當作好朋友,把好朋友當作冤家,跟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結下不能分割的緣,你還有什麼出頭的日子?永遠輪回在三途六道,出不去了。你要想脫離三界牢籠,這十六個字要連根拔掉,你才能出離。與一切人事物的相處隨緣,決定不攀緣,隨緣快樂。與一切眾生平等,和睦相處,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我們才能成就。

  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往往一些修行人到最後所謂是「忍不過」,他失敗了,他退轉了,他墮落了,他不能忍。「忍」這個字,是對一切境界。好的境界決定不起貪心,這是忍,順境不起貪戀的心,逆境不起瞋恚心;順、逆境界當中都保持著自己清淨心跟平等心。所以「忍辱」絕對不是專對逆境講的,那你就錯了。自古以來修行人被順境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說老實話,順境比逆境還要可怕。

  你們這些出家的同修要提心吊膽,時時刻刻防范。為什麼?有好的信徒、好的護法跟你一結上緣,常常來供養你,往往你就墮落了,那比冤家還可怕!冤家你防范他,這個你不知道防范,你對他慢慢的起貪戀之心,完了!你墮落了!我們一定要學佛。佛是怎麼教導我們?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決定沒有差等。可是在實際生活行為當中,你要有善巧方便,你要圓融無礙。如果你不懂得,你學的這個佛法,死在教條當中。那些護法真的來幫助你,你也是木頭頭腦對待他,冷冰冰的對他,你不通人情!

  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怎樣去做,這是智慧的落實。那些冤家,找麻煩的,想辦法破壞你的,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對他?這裡頭有個原則,對於冤家對頭,決定不能有瞋恨心,決定不可以有報復心,要用慈悲心去感化他。他是一時迷惑,一時的錯誤,要能夠寬恕他,要能夠原諒他,不要跟他計較。他要是非常執著,我們只有退讓、只有回避。要記住「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中跟這些人結的怨,過去無知,現在學佛,明白了,再不跟人結怨了。那些來找我麻煩的,是過去生中我無知,跟他結的怨,他今天來找麻煩,是理所當然,我應當要承受,絕不報復。要把這個冤結化解,這要靠忍辱,不能忍是不行的。「忍」裡頭一定要「讓」,一切都可以讓,沒有一樣不能讓的。要以布施心、供養心去讓,我們才能生歡喜心。

  第四,『精進』,特別著重在「精」。世間人不錯,天天都在求進步,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但是他不是精進,佛法是講精進。「忍辱」是佛法修學的樞紐,「精進」是佛法成就的關鍵。所謂「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今天講的「一門深入」,叫做精進。「精」是專一、專精,不但有成就,而且成就快速。而佛在大乘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廣學多聞,到底我們是「廣學多聞」,還是「一門深入」?諸位要懂得,決定不能誤會,「廣學多聞」是教菩薩的,「一門深入」是教初學的。所以你要曉得,佛這些話對誰說的。

  我們今天沒有開悟,我們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認自己現前的地位,「我是凡夫地位」,你一定要接受佛陀教誨,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我們才廣學多聞?佛法裡面的標准,是到你明心見性;你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這個時候廣學多聞。所以我們懂得,「一門深入」是修定,定裡面有慧,但是以定為主。用我們平常寫的二十個字的綱領,初學的人就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為主,這是一門深入;正覺、慈悲那是往上的境界,法身大士學的。如果我們沒有真誠、清淨、平等,你就廣學多聞,那是清涼大師講的話,「增長邪見」。你也去慈悲廣愛眾生,那就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們要懂得,佛說的話哪些是對我說的,哪些是對他說的。他是菩薩,我是凡夫;他是法身大士,我是個初學。你要不搞清楚,你就會錯了。

  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我們死心塌地修淨宗法門,頭一個目標,「功夫成片」。所以修行不能沒有目的,不能沒有目標,你要是沒有目的、沒有目標,你的功夫就浪費了,古人所講「功德唐捐」。我們學的是什麼?功夫成片。達到功夫成片之後,依舊一門深入,往第二個目標上邁進,「事一心不亂」。達到這個目標,還是一門深入,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智慧開了,一聞千悟。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對你決定造成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裡面講叫「所知障」。真正發心修學不可以不知道,功夫用在一部經典上決定有好處。

  有同學問,他說:「法師教我們一門深入,我們今天專學《無量壽經》。法師早晨講的《十善業道經》,我們可不可以聽?您講的《華嚴經》,我們可不可以聽?」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凡是我所講的都可以聽,不是我所講的都不可以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我所講的,我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幫助你在這一部經上的悟處,對你學這一部經的悟處有幫助。別人講為什麼不能聽?別人的方向、目標跟我不一樣,會給你造成障礙,不能幫助你開悟,反而障礙你開悟,道理在此地。到你什麼時候真的開悟了,那就什麼人講的都可以聽,你沒有開悟的話不行。這個開悟就是禅宗裡頭的標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到那個時候所有一切限制都沒有了,完全解放,你自己可以作主了。當你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我們只跟定一個老師,只學一個法門,決定正確,這才叫做「精進」。

  精進之後,才有『禅定』。「禅定」兩個字怎麼講法?六祖惠能說得好,我們好懂,「外不著相叫做禅,內不動心叫做定。」這個解釋容易懂,而實際上能大師這個解釋是根據《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教化眾生的原則說了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六祖說的話,是《金剛經》上來的。這兩句話還是不太好懂,現代人的文化水平愈來愈低,我們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外面不受誘惑,這大家好懂,外面不會被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這叫禅;內裡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貪瞋癡慢這個念頭,叫做定。這個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懂了。我們眼看到外面這些色相,看到「這個喜歡看的,多看一眼;那個不喜歡看的,少看一眼」,你被誘惑了。這就是說,你已經著相。眼著了色相,耳著了聲相,喜歡吃的東西多吃一點,沒有一樣不著相;舌著味相,鼻著香相,你六根都著相了。如何能夠做到外不著相,內不起心動念,這叫禅定。

  由此可知,禅定不是在禅堂裡頭面壁打坐,不是這個意思。惠能大師當年在黃梅,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禅堂他一次都沒有去過,一枝香也沒坐過,他得了禅定,五祖忍和尚把法傳給他。他在哪裡修定?他在碓房裡踏碓破柴修定,不是在禅堂。禅堂天天打坐,一個也沒有得道。由此可知,禅定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修,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真用功、真修行。大乘菩薩修行活活潑潑,我們要懂得,要在這個地方去學習。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禅定,你才會真有成就。

  定生『智慧』。後面這個般若智慧,是沒法子修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禅定來的,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世間人把聰明才智誤認為智慧,所以佛經傳到中國,祖師大德們翻譯經典,在「六度」裡頭他不翻「智慧」,他還是用「般若」,般若就是中國人講的智慧。為什麼還保持原文的音譯,不翻成「智慧」?怕產生誤會,以為智慧就是聰明,聰明才智就是智慧,其實不是的。般若裡面講的智慧,是從禅定裡頭生的。

  由此可知,佛家講的智慧是兩種:一個是世間智慧,不是從禅定裡頭得來的,那不叫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從禅定裡頭得來的,這叫真智慧,我們要辨別清楚。我們要求般若智慧,就不能不知道修定。我們念佛人修定的方法高明,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這個方法最殊勝,所以佛在《大集經》裡面講:「念佛是無上深妙禅。」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禅定,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完全相同。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也在其中,是方法、是手段。「三學」裡面,這是屬於「戒學」,都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都是修禅定。禅定得到之後,智慧就開了。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開智慧非禅定莫屬。

  禅定是我們修學的樞紐,戒律是我們修學的方法,般若智慧是我們修學的目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曉得,我們禅定怎麼修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了,趕緊「阿彌陀佛」,就修禅定了。用這一句佛號,把外面的誘惑打掉了,內裡面的煩惱也伏住了,內、外都歸結到一句佛號上,古人講:「以一念化解一切妄念。」

  到什麼時候是理一心?「理一心」,這一念也沒有了,所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多不二」,那是理一心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這個境界現前,智慧就開了,自性般若現前了。智慧開了之後,萬事萬物只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所以這個時候可以廣學多聞了,不必老師了,「無師智」、「自然智」這個時候都現前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今天歸納為三藏經典,我想在這個時候頂多三個月你就全部通達了,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為什麼?智慧開了,諸位要記住,智慧是決定要通過禅定的。我們今天的禅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無上深妙禅。

  「無上深妙」的意義,諸位必須要記住,我們這一句佛號干什麼的?破我們的妄想,破我們的執著。說得更貼切一點,破一切誘惑,破一切念頭,你這叫會用功。眼見色起了貪心,「阿彌陀佛」把那個貪斷掉;貪是煩惱,斷煩惱。外面是誘惑,一句「阿彌陀佛」,外面誘惑抗拒了,裡面煩惱伏住了,這個念佛叫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的人怎麼樣?阿彌陀佛照念,照樣受誘惑,照樣起心動念,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能成就。雖不能成就,不能說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好處是什麼?「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當中,做為將來得度的因緣,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些理跟事,我們都必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這一段經文,今天只把「六波羅蜜」給諸位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講了一半,後面還有「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開示,真正是自利利他,我們留到下個星期六再跟諸位報告,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0集)  2000/12/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第五行看起: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一小段,上一次我們將「六度」介紹過去了,今天我們要說明底下這兩句,『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們讀這兩句經文,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社會裡,我們的感觸特別多,確實能體會到世尊教誨的重要性。當前的社會,可以說家庭破碎,社會善良的風俗敗壞,學校裡面忽略人文、倫理道德的教學,造成現代社會的混亂不安、天災人禍的頻繁。許多人告訴我,他們似乎覺察到這個世界真的會有末日的來臨。

  這種憂慮、恐怖,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國的聖人從來不迷信,教導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觀察宇宙間的現象。現象裡面,「現象」是一種果報的反應。「因行」是人心,人的行為造作,那才是真因。大乘經上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細心觀察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然後回過頭來,仔細觀察社會大眾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們想些什麼?他們說些什麼?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吉凶禍福大概就能夠有相當正確的判斷。

  人不是聖賢,怎麼可能沒有過失?所以古聖先賢對於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視。這個跟佛法裡面講的「緣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注疏裡,他老人家講得好,說:「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講得太好了!因此,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要給自己的子女、給自己的晚輩學生創造最好的緣。從這些地方來觀察,我們才看到所謂愛心,所謂真正的慈悲,是要給年輕人、給下一代最殊勝的緣。唯有殊勝的緣,我們才能學到正法,才能夠學到正道,這樣就帶給我們安定和平、幸福美滿的生活。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給我們制造無比殊勝的學習的善緣。

  看看中國古老的聖哲,西方宗教創教的這些教主們,都給世間營造學習最佳的緣分。這種恩德,實實在在超過了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照顧是一生的,這些大聖人、神聖,他們對我們的愛護、照顧是生生世世的,是永恆而不間斷的。我們在《無量壽經》得的利益尤其是多,解決現代社會問題,這一段經文就是最好的開示,佛陀教我們用四攝、六度。「四攝」,是人與人的接觸,人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人與天地鬼神的接觸,接觸裡面,我們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這用「四攝法」。

  關系建立之後,就要用「六度」,用這六條。所以『恆以布施』,「恆」是永遠沒有中斷,永遠沒有改變,「布施」在此地的意思,就是「服務」。我們一般講,為人民服務,在佛法裡面范圍更大,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布施」。我們看到這些名詞,看到「布施」,拿金錢財物幫助別人,這僅僅是我們服務無數項目裡面的一種,這個要知道。只要看到眾生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立刻伸出援手,就要去幫助他。

  居士林四樓陽台上建造的千手觀音,他就代表這個意思。「千手千眼」,那個手掌裡面有一只眼睛,這是表法的意思,它教導我們看到了立刻就要援手,眼到手到,刻不容緩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沒有猶豫,沒有後悔,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也許有同修要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尤其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有困難,別人都不幫助我,別人有困難,我們為什麼要幫助別人?讀聖賢書的人、讀佛書的人他明了,遇到眾生有困難不能援手幫助的,是他不明了這些道理。他如果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他必定像諸佛菩薩一樣眼到手到,是他不明了。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如是?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很吝啬,人家再苦再難,我看到的時候也沒有放在心上,也不肯去幫助他。為什麼?不懂,不知道別人跟我是什麼關系。接受聖賢教訓之後,讀誦大乘,漸漸才明了。佛在經上常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譬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大我,像我們這個人身,我們自己這個小我,就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細胞,別人也是身體裡頭一個細胞,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幫助眾生就是真正幫助自己,自他不二,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不但是一切人跟我們是一體,我們非常關心,無條件的愛護、關懷,尊敬、協助,我們對於動物,乃至於蚊蟲螞蟻,我們對於植物(樹木花草)都能以平等的愛心,平等的關懷協助。這是從經書裡頭學來的,這就是說,人不能不接受教育,不能不接受聖賢的教育。

  中國諺語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什麼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孟夫子是老人,古聖先賢對我們來講,那是老人。這些歷史上大的學者、大聖大賢,他們的成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們的成就,是貫通古聖先賢的學說。「通」這一個字重要!中國人常講「政通人和」,「通」太重要了。橫豎上下他統統貫通了,這個人叫大聖大賢。我說這個話意義很深、很廣,我們要效法,我們要學習;他能夠貫通,我們也能貫通。實在說,聖賢、諸佛菩薩,都是期望我們跟他一樣,不能在他之下。

  我們有沒有能力貫通?經典上的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像宗教裡面贊美上帝那個話一樣,「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智慧,大家都是平等的。為什麼我們的智慧能力失掉?什麼原因失掉?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語道破。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因為我們的分別,因為我們的執著,這樣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真的失掉,佛法這失叫迷失。迷失,哪一天你要覺悟了,你這個智慧能力立刻就恢復,所以它可以恢復的,它不是真的失掉;換句話說,暫時的失掉。

  聖人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智慧德能而已。而這種智慧德能,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是上下橫豎通達的。因為我們迷得太久了。迷失太久了,不是這一生。現在人相信輪回、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愈來愈多了。我們從西方報導,這個比例年年都在上升,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生生世世都迷失了。雖然諸佛菩薩、這些神聖,也是生生世世的來教誨我們,這個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夠恢復自己的性德?在佛法裡頭套一句術語說,「業障太重」。

  這個話講得沒錯,但是也不能是完全對。怎麼說不能完全對?如果我們只是怪自己業障太重,你到哪一天才能出頭?所以不能完全說是對。善導大師的話說得有道理,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這個「殊勝」,當然頭一個條件,要有好老師。這個老師有修有證,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有方法,有很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遇到這種機緣,會把我們修行的時間縮短,我們在一生當中就可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遇到好老師,自己能不能成就,關鍵是在自己。我常講,這個關鍵沒有別的,好學、肯學;只要肯學,只要好學,沒有不成就的。「肯學」裡頭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師的指導。這一點,在現在講,也是最困難的一樁事情。所以對老師必須有堅定的信心,圓滿的信心,老師教你怎麼做,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決定不違背,這樣才能成功。如果對於老師有疑惑,不能完全信任,我們的修學就要打折扣了。同樣是一個好老師,他決不是教一個學生。他教的學生很多,為什麼有的成就,有的不能成就?這裡面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肯定在「依教奉行」。也就是我們今天講,聽話的學生,接受指導的學生,這個學生肯定成就。不能接受指導,所謂是「陽奉陰違」,還隨順自己的知見,這種人多半都是相當聰明人,那就是諺語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不如老實人,老實人成就了,聰明人失敗了。這個例子,古今中外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了解這個道理,決定要聽從老師的教導。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我們就乖乖學一樣;老師教我們認真學這一篇,我們就認真學這一篇。這個在現代教學,實在是難事。古時候在中國,因為在家庭裡面父母教,長輩教導你,懂得尊師重道,那個修學環境比我們現在好得太多了。現在這個環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這個麻煩大了。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自己喜歡,隨順自己的愛好,不能尊重老師,縱有聰明天賦也很難有成就,道理在此地。

  「六度」,我們在此地簡單的說,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布施是犧牲奉獻,無條件的犧牲奉獻,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這叫布施波羅蜜。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法律,遵守老師的教誡,還要遵守每一個地區他們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決定沒有抵觸,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所謂「入境隨俗」,如果不能夠隨順,縱然是好事也很難有成就;在我們佛法裡面叫「隨緣」,此地持戒裡頭有隨緣。

  我們在此地跟其他宗教接觸得很多,我有時候跟他們談起,我說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拜火教我們中國人稱為「祆教」,好像是什麼人寫的小說裡頭叫「明教」,那都是拜火教,也是唐朝時候傳到中國的,現在在中國沒有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唐朝時候叫「景教」,風景的景,景教,都是在隋唐時候傳到中國來的。為什麼在中國不能夠生根,到以後在中國就沒有了?諸位要曉得,現在天主教、基督教傳到中國,不到一百年的歷史;古時候傳到那裡的,已經消失了。我跟他們這些宗教領袖、牧師們在一塊聊天,我說:「你知道什麼原因?」他們想不出來。我就告訴他:「隨緣。」

  佛教能隨緣,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之後,印度出家人穿我們中國的海青,穿中國人衣服,建的道場建中國的樣式,中國人歡喜。「入境隨俗」,這叫持戒,所以中國人歡迎,他這個教在中國就發揚光大。天主教、基督教他們那個教,一定要保守它的形式,不能夠隨順中國人,中國人一看:「那是外國的文化。」自然就劃一道界限,很不容易去接納,逐漸它就消失掉,就這麼個原因。

  古代的這些出家人,都懂得佛法的教學一定要適合本土化、現代化。這是多年我講經常常提到,一定要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要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傳統,決定不能破壞;幫助他更加完善,更加以美化,人家心裡就歡喜,這才容易接受;他對我有好處、有幫助的,決定不是一個破壞性的。佛教,幾千年前佛陀就這樣的教誡弟子。現在,佛教在世間普遍衰了,衰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把佛陀的教誨忘掉了,以為我們這個形式是最好的,別人形式不如我們,跟人家格格不入,造成到處與人對立,這對於佛教教學產生嚴重的障礙。

  今天講到「持戒」,大家都死在名相裡頭。提到「戒」,一定想到五戒、十戒、兩百五十條戒,就想到這些東西去了。愈想愈窄小,不知道「六度」每一條,它的意義都是廣大無有邊際的。所以這些名詞在什麼地方,講法就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懂得。「六度」是菩薩道,菩薩是上求下化,念念那個境界都是等虛空法界,哪有那麼樣窄小?所以此地的意思,決定要懂得尊重別人的傳統,尊重別人的文化,尊重別人的制度,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與大眾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重要!

  人與人之間不平,和睦就決定做不到。和平,全世界人都在喊,喊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不能落實。什麼原因?不能夠平等對人。這要靠教育,這真正是聖賢教育。在這個世間,貴人要幫助賤人(地位低的人),富人要幫助貧人,大國要幫助小國,強國要幫助弱國,世界才有和平。我大你小,你要尊重我,我瞧不起你,哪來的和平?哪裡會有安定?所以「和平」兩個字,「和」是果,「平」是因;沒有平等,哪來的和睦?佛說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為什麼?世間人重視果,「果必有因」,要曉得這個道理。

  不但人與人要平等,人與一切動物要平等,人與樹木花草也要平等,天地之間才有一片祥和。外國人講「磁場」,中國人講「氣氛」,祥和的氣氛,這個沒有聖賢教育,誰能懂得?縱有善根,縱有好的天賦,也沒有法子。所以教育是多麼重要!《禮記・學記》裡面教導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話,是對國家領導人說的。你建立一個國家,執掌政權,什麼事情最重要?教學。只要把教育辦好,決定是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這個要靠教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教育,這底下講的是「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教」就是教學,「化」是教學的成績。接受教育的人,他產生變化,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個教育收到成果。「教化」兩個字,「教」是事,「化」是成就,這樣才能夠「安立眾生」,眾生才能夠安身立命。而教學裡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有責任。父母是不是真正的愛護子女?要看他是不是善教兒女。怎麼樣教導?自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要給兒女做好榜樣。兒女在幼年的時候,天天看著父母,父母一舉一動影響他的身心。

  所以中國儒家的教育,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就不能夠打妄想,心地要清淨,這個對於小孩的身心影響很大。如果母親懷孕常常發脾氣,這個小孩以後就變成問題兒童;懷孕的時候,如果母親充滿愛心,這個小孩將來是仁慈的人。飲食舉止都要留意,不可以放逸,影響胎兒。小孩出生之後,自己更加要嚴格的約束自己,給小孩做好榜樣,這叫真正愛護子女。現在年輕人沒有人懂得這些事情,不但他不懂,他的父母也不懂,可能到他的祖父母也不懂。大概能懂的,是高祖父母以上的,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

  今天家庭教育沒有了,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學生不聽老師的話,員工不聽老板的話,人民不聽政府的話,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個問題是多麼嚴重!學校教育跟倫理道德脫了節。社會教育,你們看看現在報紙雜志、新聞廣播網路那裡面是些什麼東西,你就知道了。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最後我們就要看看宗教教育還有沒有救,如果宗教教育也沒有救,世界末日就來臨了。

  我們看看現在宗教教育,多半都流於形式,宗教這些儀式,宗教教育沒有了。如果宗教沒有教育只有儀式,這個宗教是屬於迷信的。我們天天去拜神,神教我們什麼?不知道。只知道神有很大的權威,我要巴結他,他對我好,我要得罪他,他要懲罰我,這叫迷信。神不是這個意思,神絕對不要求人巴結他。這些神聖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不懂,我們沒有學過。無論哪個宗教的經典我都看到過,神聖都教給我們孝順父母,連基督教都不例外,你去看看聖經。我們不孝父母,我們對我們的鄰居、朋友沒有善心,這都是神明認為是極惡的行為。

  我常講,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再看看任何一個宗教,我們讀它的經典,又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謂「多元文化」,就是這些神聖教人,決定不分國家,不分族類,不分宗教,這叫多元化的。他們教學的內容,博大精深,無所不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這些全部都包括在「持戒」這一條。「持戒」的意思多深、多廣,我們要學習。

  今天我們要求這個社會從極端不穩定地方要能夠回頭轉到安定,有什麼方法?現在方法真的是有;如果在古時候,要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那真的,上帝、神仙來都沒有辦法,都救不了。現代可以,現代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利用衛星電視傳播來教學。真的有個十個八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值得社會大眾崇敬的這些善知識,請他們在衛星廣播電台每天講兩個小時,為全世界的人上兩小時的課,我相信一年的時間,天下太平。所以現在辦得到,這麼好的工具,我們要懂得利用。每天跟大家上課,每天跟大家講道說經,讓大家省悟過來,放棄自私自利,放棄追求名聞利養、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放棄貪瞋癡慢,學佛菩薩,學聖賢人,學好人,來挽救這個世界的劫運。所以這是能做得到的事情,端在有心人去做。

  接著,第三個科目「忍辱」,「忍辱」這個意思是「耐心」。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都要靠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耐心。大事裡面,第一樁大事是自己的改過自新。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改過自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轉凡成聖,首先要建立這個信心。佛家說得好,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我能,「我能學佛,我會學得跟佛一樣」、「我能夠學神」、「我也能夠學得跟上帝一樣,上帝怎麼樣愛世人,我也能一樣的愛世人」。第二個叫「信他」,這個他就是老師。我們學佛,就要相信佛菩薩;宗教徒一定要信神。信自己,再信聖賢的教誨,我們依照他的引導,依照他的教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改過自新,決定能夠成就,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天天都在學習,生生世世都在學習,永遠沒有終止,這叫「精進」。世間求學,小學念六年畢業了,中學三年也能夠畢業,大學四年也能畢業了。佛法教學裡頭沒有畢業的,永遠在學習,生生世世在學習。一直到成佛,有沒有畢業?還是沒有畢業。這個話怎麼說?成佛之後,佛要表演作學生給別人看;他是畢業了,畢業還要從頭來做起,那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叫大慈大悲,這在佛法裡面叫「乘願再來」,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在此地要我們發精進心,這個意思很深長。不要以為成了佛就沒事了,成了佛,事更多。這麼多苦難眾生都要你去教,都要你去幫助,事情更多。不過那個時候不怕,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有道力,你有善巧方便。

  接著是講「禅定」,這是我們現前自己修學、幫助別人能不能有成果關鍵的所在。什麼叫「禅」?禅是不受外來的誘惑,這叫「禅」;「定」是心裡頭確實有主宰。諸位都曉得,修行魔障很多,為什麼很多人修行著魔?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如果我們總結一句來說,所謂「著魔」就是受了外界的誘惑,這就著魔了。佛在《八大人覺經》上告訴我們,《八大人覺經》念的人很多,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佛在經上講,魔有四類,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這是我們裡面的煩惱;外面境界叫天魔。「天魔」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身外的誘惑,統統叫天魔;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香,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被境界迷了。這個境界合你的意思,你就起貪心,不合你的意思,你就起瞋恚心,這就叫著魔。

  我們天天都著魔,不過還不錯,著的輕。有些人著的非常嚴重,那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嚴重?堅固的執著。我們分別執著比較輕,所以看起來好像正常的樣子,其實不正常,佛菩薩看我們很不正常;不過我們比那個嚴重的,那是正常多了。那個嚴重的,今天我們常常講的是「精神分裂」,送到精神病院的。他為什麼會精神分裂,搞成那個樣子?他的執著太重了,這個結解不開,過分的執著,就變成那個樣子。我們雖然執著,有的時候還能夠忍得過一點,所以比較好一點。天人看我們,我們就像神經病一樣;我們看餓鬼、畜生,那也講他們是神經病一樣。所以你從哪個境界,去怎麼看法。到什麼時候才恢復正常?法身大士才恢復正常;《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正常的人。換句話說,十法界、六道都不正常,只是比較好一點,都是有病,這神經病病輕一點,不太嚴重;三惡道是很嚴重,三善道比較輕一點,四聖法界比我們又輕一點,就這麼個狀況。「禅定」就是一付良藥,對治這個毛病的。

  「禅」就是不受外面境界誘惑。如何才能達到不受外境誘惑?佛告訴我們,你要明了外面境界的事實真相,你就不受誘惑了。為什麼?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得禅定,你就不會再受外面境界誘惑了。外面境界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才見到事實真相。為什麼?「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這是佛經上用得最多的。我們現在對於雲了解得很清楚,遠看到有,近看就沒有了。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萬事萬物就像雲霧一樣,所以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

  所以佛告訴我們,這一切五欲六塵的現象,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執著,你就錯了,受用而不執著,你得大自在。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叫「游戲神通」,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表演得很逼真,他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表演的人自己以為是真的,那完了,那就迷了。永遠保持著清醒,不要被境界欺騙了,境界永遠是虛幻不實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對於自己身體,我們可以受用它,但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生病,病就來了。不執著它,你天天用它,用它斷惡修善,用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你要好好用它,不要受它欺騙。有些人受它欺騙,身體要保養,天天要吃補藥,天天要去看醫生,本來沒有病,愈看病愈多,本來沒有事情,愈吃麻煩愈大,你就被身體欺騙了。

  所以身體之會有病,人之會衰老,有同修問我,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會有病?」古人已經有答覆:「病從口入。」你們想想看,確實病從口入。你亂吃東西,貪吃,所以你才會生病。怎麼會老?「憂能使人老。」你常常憂慮,你怎麼會不老?你要想不老,什麼事都不要放在心上,沒有牽腸掛肚的事情,沒有憂慮的事情。平常思想,別人的事情可以想,自己的事情不能想,自己的事情一想,愈想人就愈老。想別人的事情沒有關系,為什麼?得失不關心;我替別人做,做好了,他有福報;我做不好,他沒有福報,反正我已經盡心盡力,我自己沒有得失。自己有得失,這個容易就會衰老,就會有很多疾病。所以要想不老,要想不病,古人已經講過,何必要我來給你們解答?你們能真正相信,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就可以保持青春永駐。

  在新加坡,大家曉得有個一百零一歲,馬上過年了,就一百零二歲了,你看許哲女士,她真的就做到這兩件事情。她的生活飲食非常簡單,所以她不生病。她沒有憂慮,她沒有牽掛,天天忙著去幫助別人、救濟別人,為老人服務,為病人服務。她一生做這個事情,所以她不老,她不病。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今天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為社會服務的。「不是為自己營利的,是為社會服務的」,這個念頭一轉,你就變成菩薩,轉迷為悟,轉苦為樂。這是真理,這才是事實真相。

  你有一個公司,你有幾百個員工、幾千個員工,我這個生意是為社會服務的,是為所有員工服務的,他們能夠得到安定的生活,為他的,不為我自己。而這個公司,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自己完全沒有得失,你這個營運決定興旺。為什麼?菩薩事業。你這個商人,在佛經裡面,「商主菩薩」,你不是凡人。你沒有私心,你沒有自私自利的欲望,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你怎麼會受外頭境界誘惑?真的做到外不受誘惑,內不起妄念。內不起自私自利的妄念,不起貪瞋癡慢的念頭,那叫「定」。定是內不動心,禅是外不著相,這個要落實在自己生活上,落實在自己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禅定不是在禅堂盤腿面壁,那種禅沒有用處,禅定是活活潑潑運用我們生活當中。

  最後一條,這是「智慧」。智慧是對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現象、一切因果,都能夠正確的通達明了,沒有一絲毫疑惑。把這個智慧落實在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菩薩的生活。所謂菩薩的生活,就是一個覺悟人的生活,佛家稱「菩薩」,實際上,覺悟、覺而不迷的人,我們稱他作菩薩,他的生活。我們要向他學習,所謂「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我們要向他學習。自己認真努力學習,就是「教化安立眾生」,這叫做身教,我們自己給這些大眾做個榜樣。真正肯發心、肯學習,跟諸位說,我們的壽命個個都像許哲一樣,她不是命裡頭長壽,她這個壽命是修得的,她不是報得的。

  報得的,那是你命中注定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報得的。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報得的命只有五十三歲。他聽雲谷禅師的教誨,命運是可以改的,他認真努力的斷惡修善,他活到七十四歲,延長了二十多年。這個壽命是修得的,不是報得的。為什麼了凡先生不能活個一百歲、一百二十歲,七十四歲就走了?他修得不夠,他只修了一個斷惡修善,他沒有能夠轉迷為悟,沒有能夠把自己完全放下,去教化安立眾生,他沒有做到這一點;他要能做到這一點,他的壽命就長遠了。

  住世多久?菩薩住世多久,他不是報得,他是看教化眾生的緣分。如果教化眾生的緣分盡了,他就走了。什麼叫盡了?沒有人願意跟他學,他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干了,那就走了。他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灑,他知道到哪裡去,知道自己要干些什麼事情,純粹是為了教化安立眾生。教化安立有目標,這個目標太偉大了,了凡先生沒有這麼大的目標。他要有這麼大的目標,我相信他住世應當在一百歲以上,不可能在一百歲以下的。這個經上講的,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非常非常了不起。

  我們用世間比喻來說,世間的教育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有學士學位、有碩士學位、有博士學位。幫助一個人,教育一個人,一定要希望他拿到最高的學位,這個教育才算是圓滿成就了。如果說他只是一個小學畢業,或者幫助他到中學畢業,我們的幫助不圓滿,我們對他還是有欠缺,他沒有受到完整的教育;這是世法。在佛法裡面,比這個就高得太多了。佛門裡面阿羅漢、菩薩、佛陀,跟諸位說,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阿羅漢」就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陀」好比是博士,最高的學位。他們學的是什麼?無上真正之道。這一句話在梵文的名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的翻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一句「無上真正之道」,無上正等正覺。

  阿羅漢得到正覺,第一個學位他拿到了。所謂「覺」就是明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正確的明白了,決定沒錯誤。佛經裡面說,功夫到了這一個程度,自自然然就超越六道輪回;不在三界裡面,超越六道輪回,他住四聖法界,這是佛法教學第一個階段。如果不能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回,沒有成就。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回,這是小成就;算是有成就了,不是大成就,小成就,所以叫小果,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再往上去一層,你得到「正等正覺」,這比正覺高了,「等」是等於佛;等於佛,當然你還沒有到佛的境界,可以說差不多等於他了,不是佛的境界,這個程度在佛法裡面就稱為「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不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了,這是菩薩。

  菩薩修學圓滿;所以菩薩還要學習,學習決定不能夠終止,永遠要往前精進,要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到頂,再沒有在他之上的,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個學位的名稱,稱為「佛陀」。諸位要記住,佛、菩薩、羅漢是佛教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就是要去拿到這個學位。換句話說,我們要證得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叫「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境界在佛學裡面名稱很多,一般大乘經裡面稱之為「大般涅盤」。「般涅盤」是梵語,「涅盤」翻譯中國名稱也翻得很多,最普遍的是翻作「滅」,「四谛」裡頭苦、集、滅、道,滅是涅盤。另外有一個也很通用的,翻作「圓寂」,意思都翻得很好。

  「滅」是什麼?滅一切煩惱習氣;在佛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滅了,塵沙煩惱滅了,無明煩惱也滅了,「滅」是講這個意思。這些名詞如果不太好懂,我們換一個講法,這個講法還是佛經裡頭所說的:執著滅了,分別滅了,妄想滅了,這個名詞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位要知道,經上講的「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所說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這個東西沒有了。三種煩惱要是斷盡了,斷盡叫「滅」,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了,那就是如來果地上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都現前,這叫做「無上真正之道」,只有這個事情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這個事情,到阿羅漢才真正明白。雖明白,並不是究竟,並不是透徹,算是明白,他不再造輪回業;換句話說,不再用輪回心。「輪回心」是什麼?「自私自利」這個心是輪回心,「貪瞋癡慢」是輪回心,阿羅漢決定不用了,所以他超越輪回。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自己一定要知道,沒有超越輪回。無論你怎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沒有斷、沒有忘掉,我們講粗一點大家好懂,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斷盡,沒有斷得干淨,你就出不了輪回。你造的善,你積的德,你可以得人天福報,來生在人間享福,福報大的在天上享天福,出不了三界。

  什麼人出三界?自私自利的那個念頭斷盡,一絲毫都沒有了,這種人稱「阿羅漢」,他沒有自私自利,他不在三界裡面,他超越了。如果你發個狠心,能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干淨,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為社會、為眾生,決定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你現在就證阿羅漢果,你這個身在這個世間,佛家講叫「最後身」。為什麼?不再輪回,這個身命捨掉之後,你就超越三界。你要不肯超越三界,再投胎來作人?乘願再來,你不會迷失,這是慈悲心,你跟這邊眾生有緣。這個肉身畢竟是個物質,用的時間久它總要壞的,壽命再長也不行,它總是要壞的,壞了換個身體,這個換得很自在,自己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怎麼愛惜,那個衣服也會破的,破了之後換一件新衣服。確確實實沒有生死,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得、總要明了,要認真努力去做。

  可是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佛實在是非常慈悲,為我們這些不容易做得到的人,大開方便之門,開「淨土法門」。這個法門修學,要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做一個比較,那實在是方便太多,容易太多了。這是佛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開出念佛法門,我們依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諸位要記住,能不能真的成就,就看你自私自利的念頭還有多少。可以不完全斷掉,但是要減到最低限度,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記住。確實是沒有斷掉,但是已經減到最低限度,這種人叫「帶業往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沒有了,他生方便有余土,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位不相同,他提高了。

  所以自私自利害苦我們自己,這個東西對我們沒有好處。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為一切眾生。什麼時候你能夠肯定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真話,這才叫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這一樁事情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但是它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怎樣能夠明白佛講這一句話的意思?你能夠明白的程度愈深愈好,愈廣愈好,為什麼?對我們放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來得容易了。為什麼不能夠放棄自私自利?對於事實真相茫然無知。看到佛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佛弟子對佛很尊敬,不敢反駁佛說錯了,不敢講佛說錯了,但是自己總是不能接受。這是學佛古今中外普遍的現象。佛很清楚,佛不會怪我們。我們契入的深度不夠,這是真正要用功夫的。

  功夫的運用,實在講,總不外乎看破、放下。所謂看破,是對於這個事理,佛家講性相、事理、因果,漸漸通達明白,這是看破。放下是再也不執著,首先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是什麼?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人不會把衣服當作自己。衣服是什麼?這是「我的衣服」;這是我的身體,身體不是我,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我的衣服」。諸位從這些言語裡去體會,身不是我,要加上個「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很多,就好像我的衣服很多,我高興穿哪一件就穿哪一件,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身體。你們從這一句話裡頭細心去體會,如果能體會得,受用無有窮盡,自自然然從你內心裡頭、本性裡面,那種慈悲心、愛心會流露出來,會把這個愛心擴充到虛空法界,你才真正會愛護眾生,你才會真正尊重眾生,自自然然你會幫助一切眾生。

  全在教學!所以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從事於義務教學的工作,我們看到所有的宗教創始人沒有例外的。他們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求好的物質生活,他們都捨棄了。為什麼這麼做?無非是做個榜樣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悟:那些東西不是真實的。追求五欲六塵的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不健康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本來是個健康的身體,何必要去進補?補,衣服破了補個洞,補!你身體一定有了問題你才補,愈補洞愈多,你身體麻煩就來了。

  由此可知,你們同修到新加坡來看我,我非常感激。現在差不多好像每一個星期都有組團到這邊來的,平均起來現在大概每個月到新加坡來我們共同學習的,總在三百人以上,每一個月平均。就是一年平均下來,每個月不會少過三百人的,多的時候可能到五百多人,我非常感謝你們。希望你們到這邊來,不要帶一些吃的東西給我。你們都知道,我不吃的。你們帶很多補的東西給我,帶了很多人參,還有「天山的雪蓮」,我摸都沒有摸過,我都拿去供眾,供養大眾,還有的做禮物轉送給別人,我自己完全用不著,所以身體才會健康。你們的好心、你們的好意,我非常感激,希望你們少帶。

  還有一樁事情,你們大家到這邊來,我一定會抽出時間跟諸位見面。平常不要寫信給我,我從來不看信的;所以寫信給我都會落空,我不看信的。現在有幾個同學幫助我看信,將來一開學上課了,可能他們也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所以最好不要給我寫信,不要給我打電話,打電話我也接不到。尤其是往後,因為香港建了個道場,澳洲建了個道場,幾乎每個月我這幾個地方都要去,都要去看看,實在講,打電話不曉得我在哪裡,很不容易找到。所以大家在家裡認真努力讀經、念佛。

  陸續聽經,聽經現在在國內,好像是錄像帶也比較容易能夠得到。聽經,量不必多,不要聽很多種,要重復,遍數要多。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訂的標准,至少是一千遍。你們如果能夠相信,你拿到一部經的錄像帶,你要能聽一千遍,你就會開悟。為什麼?能聽一千遍,你的心定了,我判斷你能開悟,是從這個理由上來說的;你心定了,定心起用就是智慧。凡夫最難的,心亂,心定不下來。一部經聽一千遍,心定了。所以這種聽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非常好的修行手段。

  如果你要是找不到這些講經的光碟、錄像帶,這一次諸位同修到這裡來,我特別贈送大家《了凡四訓》的連續劇兩片,大概是兩個小時,我沒有計算時間。你們能把這兩片聽上三年,每天聽一遍,一天都不缺,聽上三年,你的心也定下來了,你的命運就轉過來了,這是實話。就這兩片東西三年不間斷,三年也是聽一千遍;一天一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是一千遍。然後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往生!就在專精,不在多,這就是「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把這句話落實,一部經聽上一千遍,你就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