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16-120集1998-2006年)


 2019/8/30    熱度:1883    下載DOC文檔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六集)  2001/3/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34-0116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第一次講經,是因為居士林的道場現在正在進行改建的工程。這個工程,李會長告訴我,大概需要兩年半;我們此地這個臨時道場,也就得要使用兩年半。雖然是臨時搭的篷,昨天我到這邊來看,我覺得很滿意;空氣也很流暢,也比居士林的講堂好像還舒適一點,我想大家都會有這個感覺。不過,可能在錄音、錄像會受到一些干擾。所以我就想,我們做幾次試驗,慢慢再想方法改進。所以我們今天晚上講一個半小時,然後我要來看看這個錄像的效果,研究怎樣來改進。

  我剛剛來之前,看了一卷帶子,是前天在香港錄的,就是「韓館長往生四周年紀念」。是三月五號我們在澳洲錄得不圓滿,所以在香港重新錄一個帶子,我看了一下,還能過得去,所以這一卷帶子,可以把它做成光碟流通。我們修學、弘法、教學基本的概念,都在這個帶子裡面報告出來,對於介紹我們這個團體、介紹我們的活動會有一些幫助,所以這個帶子可以流通。

  請看經本二十九頁倒數第二行,「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裡。今天我們接著看: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我們看這一句,這一句是前面一句的結果。『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不容易!「一切法」,不僅是佛法,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得大自在,這不是普通的果報,是究竟圓滿的果報,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當然是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一心向往、一心希求的。我們要問:到底能不能求得到?我告訴同學們,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求得到,問題在於我們自己肯不肯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求果報,必須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求,我們講合情、合理、合法,沒有求不到的;如果違背了道理,錯用了方法,這個果報就不能現前。世尊在楞嚴會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絕對不是有求而沒有感應,我們一定要有真實的因地。

  前面教導我們「修菩薩行,積功累德」,實際上就是「修菩薩行」這一句,果報才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兩句的意思,我們應當多說說,與我們的關系太大了。佛在《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些是邪師,哪些是邪法,我們要認識清楚。尤其要認識自己:我自己所修的是正法,還是邪法?袁了凡先生在《家庭四訓》裡頭講得好,他雖然講的是善與惡,我們可以用這一個原則來觀察一切法的邪正,來檢點我們自己修學。

  佛法裡面「正法」,有正中之正,有正中之邪,有邪中之邪,有邪中之正,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辨別。我們今天因緣殊勝,得人身、聞佛法,尤其是聞到世尊無比殊勝的大法,《大乘無量壽經》。法是正,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學?如果我們用真心、用正心來學,那是正中之正。如果我們心不正,還是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貪瞋癡慢,這就變成正中邪;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這樣殊勝圓滿的果報,那就難了。

  會長跟我們的總務李居士,最近他們訪問中國,也是前天才回來,告訴我訪問中國的狀況,我們聽了之後,真的是悲欣交集。再看看整個世界社會的動蕩不安,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引發覺悟的心?怎樣消災免難,怎樣自度度他,這是我們不能不思考的。我們今天這個法緣得來非常不容易,邪與正一定要有能力辨別。這些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雖然常說,說起來諸位都有相當深刻的印象,都懂,甚至於也會說,可是境界現前,老毛病、舊習氣又發作了,它不起作用,這個事就難了。怎樣教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這要不是真正用功夫,是做不到的。

  佛法的修行,佛只能夠教導我們,不能幫助我們修行。佛教導我們修行,「修行」兩個字的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錯誤了,把這些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學佛能夠落實到這一層,你才會有受用。如果不能落實到修行,你會讀經、你會講經,會講不能行,這個沒有用處的,與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這一點要懂!

  我昨天回來,晚上有一位居士來看我。他說他最近訪問我們淨宗學會,看了我們同學的教室、宿捨,他告訴我:「在宿捨裡頭看到許多同學被子都沒有疊,起來之後就擺在一邊。」人家瞧不起!你在講台上經講得再好,你的私生活比一個普通的凡人都不如,怎麼能教人對你尊敬?經上教我們「修菩薩行」,什麼叫菩薩行?菩薩的生活行為是所有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所以我常講,我們起心動念、生活行為,可不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起床,被子往旁邊一丟,這能給人做榜樣嗎?你覺得這個樣子好嗎?衣服脫下來,也不必掛在那裡,隨便一丟;吃了飯,碗筷可以不洗。使我想到,「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在哪裡?我們這種行為就是邪師。講經說法學會了,將來在外面講經說法,我們自己就是邪師,邪師不在外!我們聽了很難過。

  這是不是我們教學的失敗?我不承認我失敗,為什麼不承認?因為我沒有教學。我教學了才算失敗,我沒有教學。現在這個時代,佛來了也不能教學,為什麼?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誰聽誰的?兒女不聽父母的,學生不聽老師的。今天社會大亂,亂在哪裡?倫理沒有了!什麼是倫理?倫理是社會的秩序,是人與人的關系,夫婦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關系、朋友關系,中國這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這個人與人的關系不是聖人制定的,你要說這是孔老夫子制定的,你錯了!不是的。誰制定的?沒有人制定,這是天然的關系,完全與自性相應的關系,我們稱為「天道」,天然之道!自然之道!大聖人他們明了,他們為我們說出來而已。

  所以我們要懂得,我們為什麼把這個本善、本真喪失掉?我們是凡夫,非常可憐,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可憐憫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什麼地方可憐憫?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誨,從小沒有人教我們。我們不是天生的聖人,哪有不被社會習氣染污的道理?從小長大,耳濡目染,把我們的本性迷失了、本真迷失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罪業。所以我們在社會上縱然是好心幫助人做好事,處處都會遇到障礙,不得自在;這是什麼緣故,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根由到底從哪裡發生的?我們處在今天的社會應該怎樣去修學、怎樣去做人?我希望我們在家同修,我們愛護這些年輕法師,希望你們有空的時間,也到他們宿捨去看看。他們被子沒有疊好,幫他們疊疊;哪個地方零亂的時候,我們大家幫他收拾收拾。我們磕頭作揖希望他成就,希望他將來能夠做社會大眾的模范,希望他能夠教化眾生。

  我們要認真反省!在新加坡這個生活,超過釋迦牟尼佛當時幾十倍都不止!我們想想,我們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嗎?能對得起歷代傳法的祖師嗎?從前修道的人,不要說是出家人,在家人心地都清淨,妄念都少。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不在道!要多多的反省,不要再造罪業了!佛經上的話,句句都是真實,沒有一句是假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告訴我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有沒有天天把這個話去想幾遍?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除了墮三途之外,將來還要還債!一飲一啄都少不了,因果通三世。

  學佛修菩薩行,從哪裡修起?淨業三福頭一句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話我們想想,做到了沒有?我們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父母不在身邊,怎麼孝養?你的道業、學業、德行,社會大眾的贊歎,那就是孝養。我們有沒有做到?認真努力的修學,開悟了、證果了,往生了,作菩薩、作佛了,這是孝養,這是真正的孝親尊師。從什麼地方學起?佛講得非常具體,從十善業。

  「不殺生」,不但不能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們就錯了。我們有一念損壞別人的念頭,都是屬於殺心;你雖然沒有這個行為,你有這個念頭。在大乘戒裡面,有這個念頭就破戒、就犯戒。小乘戒是論行為,你沒有這個行為、有這個念頭,還不犯戒;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你有這個念頭,你就破戒、你就犯戒。所以我們想一想,佛是怎麼教給我們的?我們應該怎樣去修學?我們惡意毀謗人、陷害人,有意無意去障礙別人,都是屬於殺戒。

  戒行,諸位讀《四分律藏》你才曉得,愈研究愈細密,愈難持。但是古來的祖師大德們,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他們是再來人,無不教人從根本修;從根本修,抓住修學的總綱領。根本修,從哪裡修?從心修,從起心動念處修,就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跟我們說的總綱領:「晝夜常念善法」,我們的心善;「思惟善法」,我們的思想善;「觀察善法」,我們的言行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在順境、在善緣,善緣就是與一切善人相處,我們要修善,這個比較容易;別人對我很善,我報答別人也善。在惡緣裡面,環境惡劣,都是惡人,我們還是要用真誠至善待人接物。別人毀謗我們,別人陷害我們,我們曉得,那是誤會,那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的;那是誤會,他對我不了解。如果真正明白、了解,我相信他絕對不會侮辱我,絕對不會毀謗我,所以從誤會產生的。甚至於他殺害我,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個惡念都沒有,為什麼?忍辱仙人知道歌利王對他誤會,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造成這種遺憾。如果他要是明了事實真相,歌利王決定對忍辱仙人頂禮膜拜,向他求法,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對待逆境、惡緣都不變善心、不改本善,我們的修行功夫才得力。遇到別人陷害我們,找我們麻煩,我們就有怨恨心,那你還是凡夫,不管你修得怎麼好,你沒有功夫,你的經念得再多、念得再熟,沒有用處,境界現前你跟凡夫沒有兩樣,你還是用的輪回心,造的是輪回業。功夫得力要在這裡看。確確實實在任何境界、任何環境裡面,都能保持純善不變的心,你的功夫才算是得力,這樣的功夫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你要問我:往生什麼品位?我告訴你,品位不高,生凡聖同居土。因為這個功夫在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算是你有成就,你的煩惱能伏得住,煩惱並沒有斷;你功夫得力,能伏住,這種人念佛肯定往生。你沒有這個功夫,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二十萬聲佛號,都不能往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口善,心不善、行不善,不能往生。起床的時候被子沒有疊好,不能往生,不善;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善人,你起床被子都不疊,你不夠資格到極樂世界去。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小事就誤了你往生的大事!點點滴滴都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你才能往生。

  記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是上善?就是《十善業道經》佛說的標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就是上善。我們修自己,不是為的別人。真正希求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們就不能不真干!差一絲毫,你就去不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往年我在台中求學,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這一句話給我們很高的警覺:我是不是這一萬個人當中的二、三人?所以才說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大德們講的話都是真話,都是利益我們的話,我們不能夠錯會意思。

  「不偷盜」,還有絲毫占人便宜的念頭,你還是個盜心,你的心不清淨。不YIN欲、不邪YIN,只要有絲毫念頭還在,你就出不了欲界;六道裡頭欲界出不去,你怎麼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口業,最容易犯的。所以佛在《無量壽經》把口業放在頭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然後才說善護身業、善護意業。從它的排列順序,我們就曉得佛的苦口婆心。我們跟一切人往來,還有沒有妄語?還有沒有存心欺騙他?還有這個意思,還有這個行為,我們錯了。為什麼做的事情不敢告訴別人?當然,你做的事情不體面、不光明,才不敢告人;如果自己心地、行為光明磊落,哪有不可告人之事?諸佛菩薩心地光明磊落,清淨平等,這是本善,自性本來就如是。學佛沒有別的,恢復本性而已!

  兩舌,挑撥是非,這個罪過非常非常嚴重。一個團體,和合團體,往往被這種人破壞了,在裡頭造謠生事,專門說是非,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不管你是有意、是無意,你破壞這個團體,你的罪過就重了。我們遇到這些人怎麼辦?古德教給我們,「聞人之惡」,人家在那裡講壞話、在那裡批評人,「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言。」這是古人,這不是現代人。知道古人對於父母的名字不敢稱,避諱,這是對父母的恭敬。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沒有了。父母的姓名,兒女也隨便叫。「你爸爸叫什麼名字?」「我爸爸叫…。」連名帶姓的說,古時候不可以!古時候就是公務事情也是說上什麼字、下什麼字,要用上、下分開,這是表示敬意。但是這精神、意義我們要懂。別人在挑撥是非,我們聽到這些話,我們耳聽到了,決定不可以傳言;最好聽到這些話,立刻就回避,走遠一點,不要再聽見,這個好。

  我們自己處事待人接物,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不知道慎重行事,往往自己造許許多多罪業自己都不知道。破壞一個僧團、一個佛教團體的這種罪過,墮阿鼻地獄!這是佛在戒經裡頭不知道反覆說了多少遍。別人做錯事情,他有他的因果責任,他墮落是他的事情;我們聽到、見到了,口裡面再到處亂說,他墮地獄我跟他一道去,這是糊塗到所以然!不是聰明人。聰明人哪裡去干這種傻事?僧團如是,不是佛教團體也應該如是。挑撥是非總不是一個德行的事情,是缺德的事情,何必要去做?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遇到這種人要特別謹慎,為什麼?他會說別人,在我面前說別人的是非,肯定他在別人那兒會說我的是非,我對他一定要保持遠距離,「敬而遠之」,這是君子,我對他尊敬,我對他保持遠距離,盡量減少造業。現在這個社會,制造事端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天下大亂,災難頻繁。誰造的?就是這些人造的。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這些人當中有沒有我在裡頭。

  惡口,說話粗魯,叫別人聽了懷恨,對自己也會造成不利;你辦什麼樣的好事,沒有人幫助你,你跟人無意當中結的惡緣結得太多了。绮語,花言巧語騙人。口,四種過失決定要戒除。意裡面,悭貪、瞋恚、愚癡,更要想方法斷掉。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斷貪瞋癡?佛教我們用戒定慧。戒律,它的精神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決定要守法。守法裡面第一個,要守國家之法。《璎珞戒經》,佛教導我們不漏國稅、不犯國制。由此可知,一切眾生總想盡方法能少繳一點稅,這就是偷稅的心,所謂是現在人講的「走法律的漏洞」、「逃稅」。佛不是這樣教我們,佛教導我們要老老實實的納稅。不犯國制,決定不犯國家的法律,不違背國家的法令規章。所以持戒能斷悭貪,禅定能破瞋恚。瞋恚這個心是極度的在動蕩,我們要用定功把這些妄念息下來,把這個忿怒息掉。智慧破愚癡。

  佛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了,我們要如何落實?落實的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非是落實戒定慧三學而已。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同學,我們是用念佛、用讀經,用這個方法。入門一定要從學習下手,入門要學教。讀經、研究經典,經典裡面每一句、每一段,它的道理、它的意義、它的教誨,我們都要明了,都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用經典裡面的道理、教誨來做標准。我動這個念頭合不合道理?不合道理,這個念頭立刻要打消,錯誤的。我說這個話符不符合經典的教訓?我該不該說?我這個事情應不應當做?統統以經典來做標准;與經典相應的是善,與經典不相應的是惡。

  經典的作用是什麼?絕對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他才不要聽這些。我們學習經典、讀誦經典,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是這個用處的,這才不迷信。絕對不是說念這個經佛菩薩就喜歡,念給他聽,今天造了再多的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了,就消了你的罪業,那是自欺欺人,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戒律是修正我們言語、行為的,我們要把它的作用搞清楚、搞明白。

  一定要記住,人生在這個世間太短暫了。《八大人覺經》一開頭,佛就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我面對著聽眾,我非常感慨的說,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二十五年前,那個時候那些聽眾一半都不在了;我到香港去的時候認識的這些法師,那些法師今天也一半不在了,過世了。想想當時講經那個狀況,真的就如同昨天一樣。一百年很短暫!真的是一彈指、一剎那就過去了,何必在這一生當中造作罪業?

  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要記住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積功累德」。為什麼?功德是你帶得走的,這是真的。多做好事,盡心盡力替社會做些好事,替眾生做些好事,這都是你能夠帶得去的。哪些是好事?穿衣、吃飯、鋪床都是好事。不要認為:「這是小事情,這是我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你就錯了。你如果真正懂得大乘佛法,知道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周遍虛空法界,這是真的,菩薩明了,今天世界上一些大科學家他們明了。我們動一個念頭,這個心裡頭都有波,波動。我們說話,音聲的波動,我們的動作也同樣有波動,這個波動都是周遍虛空法界。你要說是對別人、對社會、對眾生沒有影響,錯了。所以,我們任何一個舉動,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自己心裡很清楚、很明白,要對社會,要對這個世界,要對虛空、對法界負責任,我們這一生的道業不難成就,你是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這個人叫菩薩;不明白、不了解,那是凡夫。

  我們把話說回來,現在我們修行頭一個關口,現在人講「瓶頸」,頭一個瓶頸沒有辦法突破,所以不管怎麼修,可以說毫無進步。這頭一個關口是什麼?自私自利。《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我相」,大小乘經裡面講的「我執」,見思煩惱裡面講的「身見」,這一關口不能突破,我們的修學,無論你怎麼用功,你在佛門外沒有進門。你要知道,放下自私自利,真正做到《金剛經》上無我相、無我見,你才跨進佛門,你才是入佛門;你這個關口不能突破,你是在佛門之外,你沒有入門。這是實話,一點都不假。佛門之外,你怎麼能成就?你怎麼可能有進展?所以我常常勸導同修,你們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須放下自私自利。

  大乘的方法比小乘高明,真的是高明太多了;大乘教我們把這個念頭轉換,把這個念頭改過來。過去念念都是為自己,現在覺悟了、明白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頭轉過來了;一轉過來,你就入門了。雖然轉過來了,過兩天又回頭了,又自私自利了。這個不怕,為什麼?你是凡夫,習氣很重,總是在這個關口進進退退,不知道進進退退多少次,才變成不退,真的把腳跟站穩了。所以那個進進退退是好現象,千萬不要以為:「我還是要退心,算了,不學了!」那你就一退到底了。這個東西就如同逆水行舟,要進退多少次,你腳跟才能站穩;站穩之後,就一帆風順。這個難關非常非常不容易突破,但是不突破不行,不突破不能成就,非突破不可!要在這裡下功夫。

  學講經不難,你們在這裡的同學,跟著我在一起,你們都親身體會到。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花了多少時間?跟諸位說,一個月。一個月還是什麼?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五次課。現在我們天天上課五天,這有什麼難?難在怎麼樣把自私自利放下,這個太難!這就不是短期的功夫。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個老師是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教我這個,看破、放下。他給我六年時間,不容易!我六年的時間就是進進退退,有沒有站住腳?還是沒有站住腳;不過是進得比較多、退得比較少,感應就現前。我告訴同修,我真正能把腳跟站穩,不再往後退,三十年的功夫!所以我不是上根人。看看古來大德,人家三年、五年就成就,十年、八年就成就,二十年、三十年成就的是有,少!我們搞得這麼久才站穩腳跟,實實在在不容易。為什麼?今天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這個誘惑就是魔障,魔的力量太大。你睜開眼睛看見的,你耳朵所聽的,你所接觸到的,全是魔障。

  什麼是魔障?全是增長你貪瞋癡慢;凡是增長貪瞋癡慢的,統統是魔障。他不是幫助你清淨心增長,不是幫助你平等性增長,他是幫助你貪瞋癡慢,幫助你造作一切惡業,幫助你迷惑顛倒,我們一定要知道小心防范。如何避免?我常常教導同學:不看報紙,不看雜志,不看電視,不聽廣播。為什麼?防止污染。我們學佛的人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的,求生淨土,其他世間事情都可以不必知道。我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干什麼?還有一類眾生,佛門裡面也不例外,不但他不懂得防范,他還天天去打聽,唯恐不知道,那有什麼法子?到處打聽這些是非人我,我們知道,他的前途決定在三惡道;雖然裝的念佛的樣子,裝得很像那個樣子,他決定不能往生。

  這些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明了、要清楚,然後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只要把十善業道修成了,「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你不得大自在,可以得個小自在了,這是真的。如果你能夠將《無量壽經》裡面的道理、方法認真學習,那恭喜你,你得大自在!為什麼?這個經裡頭的標准比十善業道高得太多太多。十善業道是佛教初學的學生,剛入門的學生;《無量壽經》,這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是普通菩薩,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境界,你所得的自在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要修什麼?經典裡面說的雖然是多,總歸納不外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十個綱領。那是高級的修行法,不是初學。

  我們今天也發大心,也要學,學了一輩子,學不像。為什麼學不像?沒基礎,所以你學不像,這個要懂得。普賢十願,就好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的教育,它是博士班、是研究所,而十善業道是幼稚園、是小學一年級,懸殊太大了。我們要不從小學一年級念起;念小學、念中學、念大學,再念研究所,這順理成章,這個沒有問題;小學都不念,想念研究所拿博士學位,這當然拿不到。這個順序是天然的順序,決不是人為的,大家要多想一想。如果我們今天說是小乘不要修了,初學東西不要修了,一下就修大乘,修最上乘,普賢行願是最上乘,這不是直截了當成佛了嗎?你試試看,你修修看,看你能不能修得成?同念書一樣的,我不要念小學、不要念中學,我直接念研究所、念博士班,博士班畢不了業不要緊,我留級,我願意在博士班念個十年、念個二十年,看看能不能畢得了業?還是畢不了業,為什麼?基礎的學識沒有,怎麼跟你講也講不通;如果能講得通,國家何必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花那麼多冤枉錢?干脆就辦博士班就好了。不行!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一定要懂得。

  所以我今天在澳洲開這個小班,你們都認識,這些圖書館出家的悟字輩的十幾個人都去了。他們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從《三字經》學起,這是我教的。大乘經論暫時放在一邊,先念幼稚園,慢慢再念上來,花個十年、二十年還能有成就,真的成就。不從這上扎根,縱然學會講《無量壽經》,你講個十年、講個二十年,你還是沒有根,你還是飄浮的。換句話說,你斷不了煩惱,你斷不了習氣。只要習氣煩惱斷不了,你就很難脫離六道輪回。為什麼?輪回心!輪回心學佛還是造輪回業,這個要懂。真正要發心,走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個道路,不能不從基本的方法上下功夫。我們這個班雖然不教《弟子規》、不教《三字經》,自己要常常去翻翻、去讀讀,做一點補習工作,可是修行決定是要從「淨業三福」下功夫。淨業三福文字不多,三條十一句,這十一句就包括全部的《弟子規》跟《三字經》前面所講的一大段,我們不學怎麼行?

  我在講席當中常說,佛法的教學歸納起來只三樁事情。第一個教給我們人與人的關系,你懂得怎麼做人;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儒家講的「五倫」、「五常」。第二個科目是跟我們講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儒家講的「仁民愛物」;佛講得透徹,講得詳細。第三個科目是教導我們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也就是說,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關系。這三個關系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成佛,就是菩薩,這是大學問!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真正肯定、真正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的觀念,你的想法、看法會完全轉變過來,跟現前的完全不相同,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現在人講「真理」,這是真理。我們契入這個境界,於一切法當然自在,這就是《華嚴經》清涼大師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大自在、大解脫的境界。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你不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說不出來,說出來你也沒有辦法體會,不是你的境界;但是它是事實,希望我們同學們要認真、要努力。從哪裡做起?章嘉大師講的話非常正確:看破、放下。看破一分,放下一分;放下一分,決定又幫助你看破一分;用看破幫助你放下,用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達到究竟圓滿。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它的標准,我們現在寫的這一副對聯二十個字,就是絕對的標准。「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是我們的用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我們生活,與一切大眾交往正確的心態;換句話說,諸佛如來的生活,諸大菩薩的生活。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他是怎麼樣應用的,他怎麼用心,他怎麼行事,總出不了這二十個字。我們用這二十個字做我們自己修行絕對標准;處事待人接物,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善緣、惡緣,總不離開這個心,總不違背這個行,我們就成就了。成就是在自己,不是在別人,別人怎麼做與自己總不相干,最重要是自己要成就自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七集)  2001/3/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34-011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面,經文第一行: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一句就是一段,說的是一樁事情。下面是: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是第四小段,「如實嚴淨」。我們先看前面這一段。在這一品裡面最重要的一句經文就是「修菩薩行,積功累德」,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疏忽了,不但願望不能成就,而且在一切法裡面,自自然然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你怎麼會得到自在?所以我們學習這一部經,一定要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的殊勝、自在、莊嚴。當然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圓滿的如佛菩薩不容易,少分是可以得到。少分究竟是多少,那就隨各人修學功夫而論。你下的功夫深,你得的成就就大;你用的功夫少,當然你得到的也少。

  今天我們看到這一句經文,『所發誓願,圓滿成就』,這是阿彌陀佛說的。他在前面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了,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單單這一點我們就不能夠輕易疏忽,一定要認真的去體會、去思惟。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發的願,那個願很小,希求很小都不能滿願?佛發這個願是空前的大願;換句話說,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往昔都不曾發這樣的大願,法藏菩薩發了,這經上講法藏比丘他發,他發了能圓滿,憑什麼能圓滿?這個原因我們在前面都讀過了,人家認真努力真干!

  今天上午,我們將《十善業道經》講圓滿了,這一部經文最後,世尊給我們的開示、勸勉,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想想我們自己,修行不是從這一生開始,《無量壽經》就給我們做了證明,我們修行,過去生中也是多生多劫。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心裡面無限的歡喜、無比的興奮,這一種現象就證明我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非常深厚。要是照本經,這個經文我們還沒有念到,世尊以阿闍王子這些人給我們做一個例子,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到經文的時候我們會細說,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他們發願,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能像阿彌陀佛一樣,現在還沒有發心求往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我們接觸到佛法、接觸到淨土,有一個強烈求生淨土的願望,我們的善根福德就超過阿闍王子這些人;換句話說,過去生中不只供養四百億佛,超過了!

  再回頭想一想,過去生中這樣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落到這個樣子,悲哀不悲哀?為什麼會落到這個樣子?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想一想過?讀了《十善業道經》之後,我們恍然大悟!我們之所以落到今天這個樣子,生生世世忽略了十善業道,沒有認真的在這上下功夫,所以落到今天這個樣子。這一生當中,假如再疏忽這個問題,還是因循苟且,不能腳踏實地,這一生依舊空過,這是肯定的。往年我作學生,在台中親近李老師,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淨土的不過是兩個、三個而已。真正肯念佛,發心求生淨土,都是過去生中積功累德,善根深厚;為什麼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一心念佛,天天到念佛堂,常常參加佛七,還是不能往生?原因到底在哪裡?世尊在《彌陀經》上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世尊開出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三個具足,你就往生了。我們生生世世這三個都不能具足,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具足;善根這一條我們有了,福德沒有,因緣有了,我們遇到淨宗法門這是因緣,三個缺一個。福德是什麼?十善業道,我們缺這個。

  淨業三福裡面,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的,淨業三福是福德,大家要記住,三個福統統具足,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不但往生淨土,你往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三福具足。我們每一個人統統有善根,今天參加這個法會,因緣具足,就是少福。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你只要有這四條,有這個福,你就肯定往生,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這是三福裡頭你有一條。如果你有兩條,你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你做到了,你落實了,你求願往生,決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具足第三條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肯定生實報莊嚴土。這個事情《彌陀經》上講得那麼清楚。

  我記得我在多年之前,台灣有一個居士藍吉富,他是個大學教授,我認識他很早,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就認識他,曾經參加過我們慈光佛學講座,有一次他遇到我,就問我這個問題:「法師,往生淨土為什麼這麼難?」我就把這一段經文告訴他,《彌陀經》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就跟他說:「三個條件統統具足才能往生,少一條都不行;如鼎之三足,少一條腿就站不住。」他想了一想,說了一句話:「真難!」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世尊給我們介紹,明明說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想想我們是不是善人?上善不敢當,善人我們都不是,我們不善!怎麼能往生?像我們這種人,煩惱習氣這麼重,到了極樂世界,大概也像孫悟空一樣大鬧天宮,把極樂世界擾亂得一塌糊塗,所以佛不會來接引你。

  什麼時候佛來接引你?佛看得很清楚,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不但是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這裡跟我們介紹,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智慧。所以我們只要符合他們的標准,只要符合他們的條件,佛與大眾都歡喜來接引,為什麼?志同道合。我們今天煩惱習氣還這麼重,這不行!自己想想,也不能去。我去會給極樂世界大眾添麻煩,這怎麼能去?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想過?因此,「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認真的修。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過去我曾經做過專題講演,有光碟流通:「淨業三福」,說得很詳細,說得很明白。為什麼不肯做?孝親尊師一定要落實到十善業,不能夠落實到十善,孝親尊師都是假的,都落空了,這才知道十善是多麼重要!

  菩薩修行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十惡,行十善,我們要不在這上認真下功夫,就難了。但是現在的人喜歡學佛,不肯斷惡修善,為什麼?好像斷惡修善,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吃虧太大;我們處處會吃虧,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不能生活、不能生存,這個事情嚴重了。實際上,這是個決定錯誤的觀念。你不妨試試看,「不妄語」,對一切人我們都講老實話,都不妄語,看你能不能活得下去?虧可能是要吃一點,要吃虧的,中國古德都說,吃虧是福。你不懂,你認為占便宜是福報,其實吃虧才是真正福報,占便宜是禍害!禍害現在沒有來,將來不能避免。你要是真正通達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明白了。在這個世間,人要想占別人的便宜,沒有這回事情,無有是處!我這一生占到別人便宜,來生要還債;我這一生吃了虧,來生有補償。然後才知道,天道原來是如此的公平!所以我學佛三十年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世間決定沒有占便宜的事情,決定沒有吃虧的事情,所以就得大自在。

  在這個時代,法弱魔強,講經說法的人少了,沒有人出來講經了。當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十年之後,想到這個問題嚴重,那個時候他七十歲了,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李老師就准備後事了,後事裡面頭一條就是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到哪裡去找學生?在聽眾當中。他老人家說,只要願意發心學講經的,他都肯教。確實有一些有天分的人、有德行的人,謙虛!想想講經這個事情太難了,不行。難得有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這些人是哪些人?教育水平很低,有一些小學還沒有畢業,年歲也很大,差不多都是三、四十歲的人,做一個小生意、小買賣,小公務員,生活勉強能維持,他們發了心,跟李老師學習;當中年齡最大的林看治老居士,六十歲,小學畢業。於是李老師就開班,二十多個學生。這些人了不起!沒有這批人,佛法確實就斷層了。所以李老師教的這一批學生,年齡很大,程度很低,我看到之後非常佩服。他們有勇氣,他們敢站出來,來推動佛法的教學。

  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是想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他問我要不要參加培訓班,那時叫「經學班」,我不敢。我想想,我沒有這個能力,講經這個事情太難了,怎麼敢發心?他跟我說:「你到我們班上去看看,我們上課你可以來參觀一下。」他那個班上課是關門上課的,不准人看的,為什麼?老師有打有罵;三、四十歲了,還有六十歲的人,老師打他、罵他,那多難為情!所以不可以給人看到。上課的時候,外面都要派兩個人巡回,在外面看著,外面往來的人不可以接近,不可以站在那裡看、站在那裡聽,不可以的。老師讓我到班上去看。我看他們上了一堂課之後,我就跟老師說我可以參加。為什麼?想想他們的程度不如我,理解的能力也不見得比我高,年齡都比我大,我說:「行,我可以來試試。」我就參加這個班。我參加這個班,這個班上課才一個月。而一個月當中,李老師這個班因為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職業的,不是來專修的,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三個小時,總共我算起來,我只少上了五堂課,我從第六堂課加入的。

  他教講經怎麼個教法?學講經的人,兩個人一組,一組學一部經,一個人講國語,一個人講台語。所以看到兩個人上台,好像講國語那個在翻譯台語,不是的,兩個人用共同一份講稿,這個講稿是他們兩個人自己寫的。講經的時間一個半小時,實際上每一個人只講四十五分鐘。老師教一段經文,你就學這一段經文,老師怎麼講,你就依樣畫葫蘆,決定不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見。那個時候很苦,沒有錄音機,完全靠記憶,老師講經的時候做筆記。你們想想,那種程度,怎麼能夠把老師講的東西統統記下來?不可能!那怎麼辦?二十多個同學,每個人都寫筆記。我聽到,我記下來了,我漏掉的,也許你那裡記下來了;我們所有人的筆記統統交給兩個講經的人,給他做參考,他拿回去整理,把它做成一個完整的記錄。今天講這一段,明天復講就是這一段。整理出來之後,給你兩天的時間去整理,到第四天復講小座,講給同學聽,接受同學們的批評,最後老師批評;然後你回去再去修改你的講稿,星期六上大座,就講這一段。下面一段經文?還沒學,下個星期的還沒學。不是一部經學完了你出去講,不是的,學一段、講一段,現炒現賣,我們是這樣學出來的。

  我到台中聽他們上課,頭一部經,大概五個星期是一部經,頭一部經我不曉得,沒聽到,我是從第二部開始,第二部是第六次的上課,正好遇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許俊德居士他們母子兩個人發心講這部經;他媽媽講台語,許居士講國語,他們兩個人講,我在旁邊旁聽,我非常認真的學習。這一部經也是五次講完,五個星期,每一個星期六講大座,一個星期講一次,五個星期講完。你們諸位想一想,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鐘;因為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一次四十五分鐘,五次講圓滿,總共四個半小時。這種講法,當年在台灣各個地方非常受歡迎;哪個地方請你講經,五天就圓滿,非常受歡迎。我們是這樣學出來的。不是現在我一句經文講兩個鐘點,沒有這個事情;李老師自己本身也沒有一句經文講兩個小時,從來沒有過,沒有講得這麼詳細。這是老師的苦心,救度世間。不是說「我行,我才能發心講經」,要是說「到我行」,永遠沒有這一天,什麼時候你才行?

  古大德的標准,什麼時候出來講經?有修有證。沒有證入、沒有證果、沒有契入境界,沒有資格出來講經,不可以給經做注解。然後我們才曉得,中國古來的這些高僧大德,都是證果的聖人,不是凡人,凡人哪有這個能力做這個大事?但是現在眾生業障深重,沒有辦法感應聖賢應世,那怎麼辦?我們這些不行的人也要站出來;我們不行的人不肯站出來,佛法就斷絕了。這是李老師鼓勵我們、勉勵我們的。

  但是我們怎麼個講經,怎麼講法?老師教我們,我們講古人的注解;如果講錯了,他負責任,我們自己不負責任。講經,古人有言,「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誰敢輕易妄談?所以李老師教我們一個原則,我們不敢講經,我們講注;古人的注解,有的時候我們也看不通、也看不懂,但是比經容易懂,你能看出幾分你就講幾分。我能看出一分我就講一分,我能看出兩分我就講兩分,決定不可以加入自己的意思去妄談,這個不可以。夫子教學也守這個原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們學習講經,就學習李老師,我們講錯了,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在那個地方學習,老師非常歡喜。

  我雖然根基很差,我沒有念過古書,我對於古籍都是自修來的,沒有老師、沒有師承,沒有老師指導的,自己感覺到讀書太少,很痛苦,所以很喜歡讀書,自己找書來看。有疑難的,向別人請教。我肯主動的找人,而且找的都是很有名的學者教授。我怎麼找法?寫信給他們;打聽他住在哪裡,給他寫信,向他求教。真正的好老師,不怕你程度差,只要你有學習的熱誠,他都歡喜教導你。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的想法。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一個好老師,有一個這樣熱誠的人來找我,我一定會幫助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就憑這個想法、觀點,我找了十幾個教授,這些人對我都很愛護,對我都有一份憐憫的心,所以我星期假日,我都去親近這些善知識。

  在善知識裡面選擇跟自己特別有緣分的,到最後我就選擇方東美先生,其他教授去得就少了,少去了,每一個星期都去找方老師。老師非常熱心,每一個星期天,他用兩個小時來給我上課。從方老師那裡,我們認識了佛法。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他對於佛教經典推崇備至。他說,佛經是世界上所有哲學裡面最好的哲學概論,最完備的哲學典籍,這才是世間哲學的最高峰。然後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些話打動了,所以到寺廟裡面去找佛經來看。

  佛經不容易看得懂。緣分殊勝!我看佛經不到一個月,就有一位長者,是前清時代的親王敏孟金先生,他是蒙古人,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所以我頭三年的佛法都是向大師請教的。什麼都不行,就憑一個熱心好學;我們有誠意,感動善知識熱心教誨。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他老人家圓寂之後,隔了一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在他會下一住就是十年。所以最後老師指示我,在自己沒有真正開悟之前,沒有契入境界,一定要遵循古大德的注解;契入境界之後,才可以自由發揮,你不會說錯,通權達變。

  如果要契入境界,你不能不真修。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道修起;孝親尊師,知恩報恩,你要懂得這個義理,你要把這個義理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行為,我們不從這裡干怎麼行?天天講大乘經,天天聽大乘經,大乘經聽了一輩子,出不了三界,生不了淨土,還是搞六道輪回;不過是六道輪回裡面你得一點福報,來生如果再作人,享受人間的富貴,你得的是這個果報。如果你貪瞋癡特別嚴重,來生你得不到人身,還是有福報;貪心重,你來生墮鬼道,鬼道裡面去當鬼王。福報大的當城隍,城隍就等於縣市長,福報小的當土地公,初一、十五有很多人燒香拜拜來供養你;有福報的鬼,你去干這個事情。

  其次,墮落在畜生道。畜生道也有很多有福報的。最明顯的,你們看看許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是過去生中學佛,貪瞋癡沒有斷,它享福報,畜生道享福報。雖然是個畜生身,那個富貴人家一家人都愛它,都照顧它,比作人還好。你作人,你家裡頭人不見得個個人對你滿意,而寵物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它、不愛它、不照顧它的。畜生道裡面享福去了。只有嫉妒、瞋恚,這個很麻煩,墮在地獄道,只有受苦,沒有福報好享的。畜生道跟鬼道還有福報享。我們要明了,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學佛學得不好,就當寵物去了,去當土地公去了。所以想想這些事情,多麼可怕!但是這是許許多多人決定不能避免的事情。

  要從哪裡學起?淨業三福至少要把第一條做到。這四句,第一條沒有,再跟諸位說,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講真話不打妄語,三皈受戒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沒有十善業道,哪來的三皈?三福,我說過,就好比三層樓房,十善業道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哪來的第三層?第一層人天福,第二層是二乘福,聲聞緣覺,第三層是大乘福,菩薩。我們今天求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薩戒,甚至於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十善沒有做到,全落空了,假的不是真的。

  這樁事情弘一大師說得好;弘一大師的說法是禀承蕅益大師的說法,蕅益大師是研究戒律的,明朝末年,弘一大師也是研究戒律的。他們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換句話說,比丘戒就決定得不到。為什麼?佛在戒經上說過,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比丘傳授,你才能得戒;圓滿的是三師七證,十個比丘來傳授。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所以這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比丘戒我們要不要受?要受,但是自己心裡要清楚,叫「名字比丘」,有名無實。為什麼要受?避免別人譏嫌;世間人不懂,他譏笑我們、他嫌棄我們,避免譏嫌,所以要受。受了之後自己要曉得,沒有得戒。那怎麼辦?好好的去讀戒經,認真的去學習。

  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你學一條,你就得到一條,你學兩條,你就得到兩條,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受的,可能你一條都得不到,但是你真正去做,不殺生這一條,我認真去做,對於小動物,螞蟻、再小的,它怎樣來干擾我,我絕對沒有殺害它的念頭,不殺生這一條你做到了,你有了一戒。對一個小動物都如此,對一切眾生、對一切人、一切動物都要有這個心。不但不能有殺害的心,這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有過失了,我要避免,不能教別人因我而生煩惱。他不喜歡我,我一看到他,趕快躲避,走得遠遠的,不要讓他生煩惱,這是菩薩。別人對我不了解,對我有誤會,所以他對我有毀謗、有侮辱、有輕慢、有陷害,我們還是以真誠至善的心對他,這是持不殺生戒。

  不殺生的戒,消極是不殺,積極是修善、是積功累德,這才叫真功夫。如果這個人對我不好,我心裡對他也不高興,錯了,這樣子就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造成你在修學過程當中許許多多的障礙,我們講「業障太重」。業障是你自己造的,你造作一切不善,你以不善的心、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對待一切人、事、物,業障是這麼來的。所以,沒有學佛之前不懂,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造得太多太多了;今天學了佛,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徹底痛改前非,真正改過來,你持戒才落實,這個戒你才真正得到。所以得不得戒,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條戒要細講,講一年也講不完,別說兩個鐘點。總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我們才能受持,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最重要的原則要與人為善,與物為善。物裡頭包括動物、包括植物,都要有一個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這是佛法。尤其對於冤家債主、殺害我們的人,都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

  諸位多半都念過《金剛經》。在《金剛經》裡面你們看到一個公案,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但是這個故事詳細的你不知道。詳細,佛在《大涅盤經》裡面講的,你讀《大涅盤經》,你對這個故事就知道底細。這不是普通的冤家,大冤家,不但要你的命,還不叫你好死,割截身體,把你的身體一段一段的割開,讓你這麼死法,我們中國所謂「凌遲處死」,這是最重的刑罰。忍辱仙人對歌利王沒有一絲毫的瞋恚心,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先度你」。佛在經上說,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的時候,修菩薩道、作菩薩的時候。歌利王就是世尊這一次大會裡面憍陳如尊者,五比丘之一;憍陳如第一個得度,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就是往昔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那個願兌現了,「所發誓願,圓滿成就」。我們學習要向這些地方學。今天有一個人對我不好,我心裡就不高興,錯了;我錯了,我不可以這樣做。這都是屬於不殺生這個戒條裡頭。

  不偷盜的戒。我們心裡頭還有一念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就犯了盜戒,這是盜心沒有斷,你就犯了盜戒。喜歡占別人便宜,特別是現代人,不懂得戒律的精神,不懂得戒律裡面的道理,他怎麼受持?有許多同修,做生意買賣的,我遇到很多跟我談,說:「法師!不偷盜、不妄語,對我們做生意的人太難了,我們總想方法能少繳一點稅。」少繳一點稅是盜戒,盜誰的?盜國家的。世尊在《璎珞菩薩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不漏國稅」、「不犯國制」,這兩條你都破了。你漏稅,你犯法了,你就想這個問題多嚴重!「我要是不逃稅,我就沒有辦法賺錢了。」賺錢事小,死生事大,這一生你漏稅,你想種種方法是占了便宜,你賺了錢,你來生墮惡道。來生,跟諸位說,轉眼之間,快得很!不要以為生命很長,那你就想錯了,太短太短了。我記得我當年到台灣二十二歲,我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講經,轉眼之間七十五歲了。想想當年那個情形,就像昨天一樣。在一塊同學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已經過世了;就是我們那個班上二十幾個同學,三分之一已經不在了。朋友、同事過世的,幾乎有一半,回憶起來感慨萬千!所以印光大師常常勉勵我們,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以後要墮三途,怎麼辦?」

  我們許多同修,在答覆問題裡頭我遇到,勇猛心發不起來,精進心發不起來,問我怎麼辦,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他勇猛精進。印光大師這個方法好,常常想到「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你真正在這兩句話上有了體會、有了心得,你自然放下,不放下也放下。我們常說,聰明人要多想想,能帶得去的,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帶不去的,要快快放下。為什麼?你要不能快快放下,它障礙你,障礙你勇猛精進,障礙你在這一生成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放下不行!不放下,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然後才知道,放下才真正是福,真的福。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是福,世間人以為那是福,看錯了。佛在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真正放下是福德;世間擁有榮華富貴、五欲六塵享受,他有福沒有德。福要沒有德,那個福是什麼?那個福會變成禍。中國的文字,「禍」跟「福」很像,把禍看成福,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福德」,這是你能帶得走的,我們要真干。因此做佛的弟子,我們現在很清楚,我們是名字弟子,有名無實。

  真發大心,這個就很難得,非常可貴。真發大心是什麼?我要自度度他;我不行,我懂得一句我講一句,我懂得兩句我講兩句。歡喜幫助人,肯幫助人,法緣就殊勝,你就能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如果老說:「我不行,我還沒有學好,我不敢教人。」不錯,是謙虛,是值得贊歎、值得尊敬,但是你的損失不小。損失在哪裡?得不到諸佛護念,得不到龍天善神擁護。不如我這種狂妄之人,我敢!我本來也不敢,為什麼敢的?李老師那個班上,我一看我就敢了;他們都敢了,我也敢。李老師那個方法把佛法弘揚開了,教一句、講一句,教一段、講一段,就這麼干法,只要我把這個經義沒講錯,經文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就敢干。我這樣一干,干了四十多年,我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第四十二年。還能有這麼一點成就,真正得力於佛菩薩加持。

  我跟大家說真話,不是我會講,我沒有能力講,我也不會講,但是我可以上講台,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佛菩薩加持,我才講出來;佛菩薩沒有這個工具他沒有辦法說出來,我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祈求佛菩薩藉我這個身體跟大家講經說法,我這樣干了幾十年。所以,經講出來,這兩個小時講完了,我下來之後,你們要問我:「法師,你講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我不曉得。你們聽了說:「法師講得不錯。」我自己不知道我講些什麼。好在現在有錄音、錄像,打開來看看,我才知道我剛才在說些什麼;沒有這些,我是一無所知,一句都記不得。實在講,也不需要記,記這個事情干什麼?記一句阿彌陀佛就好,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十善就好,只要記這個就行了,其他的都用不著放在心上,用不著記憶。所以,以我們這種身分、能力,只有這個辦法。

  前幾天,我有個老同學也是李老師的傳人,徐醒民居士,我打電話給他,他對我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弘揚淨土的成就也很贊歎。我告訴他,我這一生只得力於李老師兩句話,終身奉行,決定沒有改變。老師的兩句話,第一句「至誠感通」,第二句教我「一門深入」,我一生當中自行化他是以這兩句話做基礎。但是真正要培養下一代的人才,我是希望下一代人才要從扎根做起,一定要超過我很多倍,他才能夠肩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在德行、在學問都要超越。所以我想想,我們今天的培訓班,是一種補習教育,不是扎根教育,我傳授給大家的是講台的技術,這個不難。講台技術,李老師已經把他一生講經教學的經驗寫成書,這是許多同修們都看到的,《內典講座之研究》是講經的方法、經驗,《實用講演術》是講演的方法,培訓班的重點是學這兩套東西。學了之後,你會講演,你會講經,與德行、學問是兩回事。德行、學問,那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你自己去下功夫。

  可是我們想想,我們的確一代不如一代。我的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老師不如印光大師;我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我比不上他、不如他。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我傳給你們,你們將來不如我,這不得了!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佛法的危機非常嚴峻。那怎麼辦?我必須要想辦法,希望底下這一代超過我,我才對得起祖師大德,才對得起父母師長。因為這麼一個緣故,我們才在澳洲圖文巴建立道場,這些年輕出家人到那邊去了,干什麼?扎根!他們在那裡修學,我常常打電話去問,問學習的進度、學習的情緒,我要知道。

  從哪裡扎根?幼稚園扎根。今天我們培訓班,要叫大家念幼稚園,你不甘心、不情願;但是在圖文巴,你不甘心情願你就走路。你要想跟我,從幼稚園念起;雖然現在三、四十歲了,從幼稚園念起。念什麼東西?念《弟子規》。我今天打電話去問,《弟子規》的課上完了,我問他:「是不是統統都能背?」幾乎全部都可以背誦。天天要背,要背得很熟很熟,而且要落實。楊老師告訴我,現在大家言語風度都改變了,能落實了。學了要做到!明天要上《三字經》,我們真的從小學干起。大家過去沒有念過,現在補習。我的要求,能背、能講、能做到。

  《三字經》念完之後,我要求他們念一百篇古文,從《古文觀止》裡面選出來的,扎根教育。明年就可以學佛經了,佛經我們也指定了四門必修的科目。四門你可以選一門,一門深入;每一個人所選的可以不一樣,上課的時候可以大家一起來聽,各人專精一門。學《無量壽經》專攻《無量壽經》,學《彌陀要解》專攻《彌陀要解》,把它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去做。這四門必須要讀,但是你要專攻一門,專精一門。七門都要學,你這一生的功夫、一生的精力專攻一門,十年之後你就是這一門的專家。專攻《無量壽經》,那個時候大家見了你的面,合掌,你是專攻《無量壽經》,你就是無量壽佛;你專攻《彌陀經》,你就是阿彌陀佛;你專攻《普門品》,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專精一門,至誠感通。這一門裡面,你開悟了,你契入境界了,你門門都通了;不但佛法你門門通了,世間法也通了。世出世間法你入了無障礙的法界,這才叫修學的捷徑。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一樣一樣去學,學上四百年,一部經都通不了。

  佛法跟中國古人的教學,他們的一套理論、一套方法,確確實實是現代學術界望塵莫及。舊的東西值得考驗,推行了兩千多年,它能夠不衰,當然有道理在。現代西方人這種科學的方法論出來不久,提出來還不到三百年;我們中國人用的這個古老方法,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兩個比較比較來看,我做過比較,我相信老方法,我相信老規矩能成就。

  我們要想自己道業成就,現前真正能夠做到身心安樂,遠離惡法,親近善法,常生歡喜心,不認真修學怎麼能成就?如果要法緣殊勝,要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一定要熱心幫助人。「我不行」,我這個不行的也能幫助人,為什麼?我要不幫助,沒有別人幫助了。濫竽充數在今天的社會已經非常非常難得了,不要等著「我要學得很精、學得很成功,我才出去」,那你這一生沒指望,不可能的。李老師說得好,我們不行的人,真誠心求佛加持。縱然自己在講台上歷練,有個幾十年磨練,像個樣子了,自己還是要清楚,絕不是自己能力。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全憑佛菩薩加持。不能有一絲毫自滿的心,不能有一絲毫傲慢的心。不行是真的不行。展開經卷,我們還要找許多參考資料,這不就是證明自己不行嗎?自己真的行的話,經卷一展開,就生無量義,哪裡還需要參考資料?還要找參考資料,自己就明白「我不行,我要依靠古人的注解」。

  所以,法藏比丘「所發誓願,圓滿成就」,我們聽了這句話,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想想我們自己,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求不得苦!我們落在八苦裡頭。人家有願必成,我們求不得苦,這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果報,果必有因,所以我們應當著眼在因行上。所以要多想想、多反省,多檢點、多觀察,我們今天做的是些什麼?法藏比丘他做的是些什麼?我們從這些地方去想、去思考。當然,我們的能力、禀賦比不上法藏比丘,法藏比丘「高才勇哲」,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上上根人,我們沒有這個天賦。雖沒有這個天賦,我們要想方法彌補。彌補,真誠、好學,點點滴滴去做,認真的去做,拼命去做,毫無懷疑的去做,吃虧上當也做,然後就會有悟入的那一天。不肯真去干,只是在言說上、在文字上做這些功夫,那與你契入毫不相干,這就錯了。

  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YIN欲」,在家居士是從不邪YIN著手,最後也要到不YIN欲,你才能圓滿功德。「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古人常常教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古人這兩句話使我們想像,從前社會上這種情形大概也不少,聊天都講是非,都講別人的是非長短,現在這個社會更不必說了,這是過失,損自己的德行;這不是積德,損自己的德行。別人縱然有過失,與我有什麼相干?不但不能談論,最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把它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這個實在是非常冤枉,非常愚癡。

  聽到了,不放在心上行嗎?你要以為不行,你去問問許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歲了。她行,我們為什麼不行?她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她在行菩薩道,她在做榜樣、做模范給我們看。李會長問過她:「你聽到人家講不好聽的話,看到人做惡事,聽到惡言,你怎麼辦?」她說的方法好,值得我們學習。她說:「就像我在馬路上走路,看到路上那些人,聽到路上那些人講話,回來之後你問我,我一句也記不得了,一個人也記不得了。」為什麼?沒有放在心上,所以她的心清淨。她不是沒有接觸,她每天到外面去工作,在路上看到很多人與事,聽到很多人講閒話,她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被染污,這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我們不能不學習。我們要不學,這一生就不能往生,就出不了輪回。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輪回心學佛還是造輪回業,輪回業裡面的善業。這個善有多大?不一定,完全看你的用心。如果你還有自私自利,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癡慢,你得的福很小。為什麼?講經說法,口善而已;心不善、行不善,所以你修的善不大。

  古人筆記裡頭有一條公案,很值得我們警惕。它說有一位法師一生誦《法華經》,誦得非常虔誠,死了以後還算不錯,來生還得了個人身,但是是個女身,法師投了個女身。也很不幸,以後這個女子做了妓女。但是她口裡頭有蓮花的香味,這是善;過去生中一生誦《法華經》,墮落成妓女,口裡頭有蓮花香味。值得我們警惕!我們縱然在台上講經說法,說得很好,說得很如法,我們的心不善,我們的行為不善,將來也會墮落!因為這一生講經,可能你墮落到來生,你的言語聰敏,可能你會懂得很多國家的語言,你這一生修的是這個果報;說不定也墮妓女身。實實在在果報可怕!

  所以,如果不從十善業道上下手,你的所願決定不能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能夠圓滿成就,得力於他累劫的修行,而累劫修行都是以十善業為根基。正如同佛在《十善業道經》末後給我們做的總結,他的總結說得好,唯恐我們體會得不夠深,佛說了一個比喻。開頭說,我們這個世間城市、鄉村許許多多的建築物,一切有情眾生,再看植物,花草樹木,都依大地而建立,如果沒有地,你就沒有立足之處。佛說,十善業道猶如大地,人天善法,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一切佛法,都依十善大地建立。我們想想這個話,如果沒有十善,不但佛法沒有了,菩薩沒有了,聲聞、緣覺沒有了,人、天都沒有了。人、天沒有了,有什麼?很明顯的,有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如果沒有十善,將來必墮餓鬼、畜生、地獄。

  要想得人身,你不能不修十善;斷十惡、修十善,你才能得人身。你要想得天身,生天享天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你要修上品十善。斷惡修善,每一個人功夫不一樣,所以成績當然也不相等,佛把這個修行也分做三輩九品,上上的斷惡修善,中上的斷惡修善,中中的斷惡修善,下下的斷惡修善,這我都不必細講,這裡頭有九品。如果我們修的是上三品,你能夠生天享天福,中三品是人道,下三品落在修羅道裡頭,羅剎、修羅是下三品。品級怎麼個論法?怎麼個算法?這裡頭很微細,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

  我們讀經、聽經,要細細的去思惟、去體會,微密觀察,你自然就通達了。你會明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修學,也能滿我們現前之願。「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必應」就是滿願。如果諸位肯學、肯求,我介紹諸位同學一本書:《了凡四訓》,你一定要把這本書一口氣不間斷的去念三百遍。不是教你展開這本書就不分晝夜,也不吃飯、也不睡覺,去念三百遍,你把我的話就錯會了;一天念一遍,一年就念滿三百六十遍,天天要念。你有這一年的功夫,然後在你一生當中,保證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善念上,你功夫深了。功夫不深不行!如果有能力,就是你有環境、有這個條件,一天念兩遍更好,你念的遍數愈多愈好。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一般人講「無師自通」,無師他為什麼會通?熟透了,熟透了跟心性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怕的是你不熟。所以古德教人「一門深入」,大有道理在。

  有同修曾經問過我:「法師,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程度?」這個話問得好。要深入到明心見性,這是標准,這是大乘佛法的標准。跟諸位說,任何一部經論,都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部經典,不管大部、小部,大部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小部像大家天天念的《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不分長短,只要你能一門深入,都能夠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見性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如果執著「我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我這個經典好,你那個經典不好」,這個有罪過,這個觀念是決定錯誤,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障道。障什麼道?障我們開悟之道,障我們證果之道,障我們求願成就圓滿之道,這是錯誤的。明白人、通達的人曉得,然後你對於所有經教、所有的法門,你心平等了。我們所修的法門不一樣,所依據的經典不一樣,我見到一定非常恭敬,知道他那個道是正道,他那個法是正法,只要他一生不改變,勇猛精進,他肯定成就。說不定他的成就還在我之上,我怎麼敢輕慢?輕慢尚且不敢,我怎麼敢批評?怎麼敢毀謗?所以,對於不同宗派、不同經教要是有批評、毀謗,都是不通之人,他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了解,他才會有這些煩惱習氣現行,真正通達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親近真善知識重要!我們是凡夫,業障煩惱習氣很重,我們在沒有親近好老師的時候也批評,也毀謗人家,也干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接觸佛法沒多久,那個時候台灣基督教跟佛教有嚴重的矛盾,報章雜志常常彼此毀謗,彼此攻擊,基督教也出了書,佛教也出了書。我那個時候看到煮雲法師他寫了一本書,《佛教跟基督教的比較》,印順法師也出了一本書,他們引經據典來駁斥基督教,我那個時候看到很歡喜,也贊成,「他們說得不錯」。有一天我去見章嘉大師,煮雲法師這個小冊子我裝在口袋裡面。章嘉大師看到我口袋裝一本書,問我什麼書,我拿出來給他看,他搖搖頭,他非常不以為然。我當時還沒有這個修養,我跟大師說:「人家來找我們麻煩,不是我們找他麻煩。他先罵我們,毀謗我們,我們是反攻,我們是回應,都不能做嗎?」章嘉大師笑笑,他舉了個比喻,比喻得很有趣味。他說:「佛教像一個七老八十的老先生,基督教像個三、四歲的小朋友。他那個小拳頭打你幾拳,你還要真的跟他打一架嗎?」

  我聽了他這個話,給我很大的啟示。然後我才想起來,兩個一般高的才打得起來,才吵得起來;如果一個程度高,一個程度低,絕對吵不起來,也絕對打不起來。所以我就連想到,我在念小學的時候跟同學打架,為什麼事情忘掉了、不知道,但是老師把我們兩個人抓去,都罰跪,兩個人跪在一起。「明明我有理,他沒有理,應該他跪,為什麼也罰我跪?」章嘉大師的一句話點醒我,我忽然明白了,兩個一般大,一起罰跪,對的,不管有理沒有理,你們兩個是一樣的。如果真的一個高、一個低,吵不起來,也打不起來,為什麼?對方打你你會讓,對方罵你你不還口,就沒事,就息掉了。對方罵你一句你頂一句,你們兩個人一般大,一起處分,很有道理!大師一句話點醒,使我想起小學那個時候被老師懲罰,才明白有道理,老師做得很對。但是老師那個時候沒有說明這個道理給我們聽,只是我們受了懲罰。所以讀經、聽經,要細細去想這個道理,想通了,想明白了,一定要落實,落實在自己生活,落實在自己工作,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有求必應,你也會像法藏比丘一樣,「所發誓願,圓滿成就」。今天兩個小時講八個字。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八集)  2001/5/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面第一行: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前面一句上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接著這是第四小科「如實嚴淨」。因為法藏菩薩所發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並不是四十八條,而是究竟圓滿的大願。前幾天我在香港,有同修提出來說:日本的本願念佛法門跟我們淨土宗所說的四十八願有什麼差別?其實日本的淨宗是從隋唐時候傳到日本,傳去的時候沒有錯誤;多半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所以在今天我們在日本許多地方都看到善導大師的造像,還有許多寺廟的名稱用大師的名號,善導寺。由此可知,日本人,特別是日本的淨宗,對於善導大師有一分非常深厚的感情,這是值得我們贊歎的。

  本願法門原本不錯,跟《無量壽經》講的無二無別,只是在四十八願裡面特別強調第十八願。但是我們曉得,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每一願決定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這一願才叫圓滿。如果單獨一願,不具足其他的願,這一願不能成立。這個道理我們過去講《無量壽經》講過多遍,都提出來。這一次四十八願我們講得特別的詳細,好像有VCD單獨流通。

  從前日本這些大德們他們懂得,但是近代有一些大德他們誤會,以為只依第十八願就可以了。我們可以告訴他,肯定不能往生。什麼緣故?《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說得很好,上輩、中輩、下輩,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只依第十八願,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所以我說肯定不能往生。發菩提心在哪一願?在第十九願,這我們都念得很熟。實際上講,其他四十七願都是屬於發菩提心,少一願你的菩提心就不圓滿,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其中不能誤會、不能僥幸;學佛、念佛求生淨土,哪有僥幸心能夠往生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這個地方「誓願成就」,這一句是總結,『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四十八願,願願都包含其他四十七願,而實際上是包含諸佛菩薩圓滿的大願,因此四十八不局限於四十八,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圓滿成就之後,『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這四句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在這四句裡面都顯示出來了。

  這四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如實安住」。實是真實,也就是實相、真如與法身,「如實安住」:如實安住這個真實之際。佛在這一部經上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就是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所有大乘經的性體;也就是說,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大乘經論都是依據諸法實相而說的。「如實」就是如如。我們要問:「諸法實相」是什麼?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一句話大家聽了能理解,但是總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這是正確的。什麼原因?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證得諸法實相。如果證得了,你聽起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證得,沒有契入佛的境界,聽起來似懂非懂就算是不錯了,總算是有善根、有福德,你才會有這麼一個印象。如果要略微多介紹一點,說實在話,虛空法界、真如本性是一體,一個相。說一個相,我們凡夫不懂;學過一些經教的人,說「一個性」勉強還可以同意,說「一個相」就很難認可。什麼原因?擺在我們面前森羅萬象,確實不一樣,怎麼能說一個相?但是說真實話,確確實實是一個相。一個什麼相?虛妄相。《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什麼相?如夢如幻之相,決定不是真實的,這就是事實真相。你要是認識這個事實真相,這個相就是實相。這些話諸位要細細去聽,細心去體會,你就能聽懂。所以,這個相是一不是二。「根身」,我們自己身體,「國土」,我們今天講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一切眾生所依靠的、所住的,再包括一切眾生,也是不二。這些事情我只能夠簡單在此地點到為止,要細說,二十個鐘點也講不完。

  「如實安住」,怎麼個安住法?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如不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的如實安住,我們這樣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一般人講修行證果;契入境界就是證果,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作佛、作菩薩了,這才是學佛真實的受用。如果不到這個境界,我們學佛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佛法真正的受用我們沒有享受到。

  我們得問:怎麼樣才是如如不動?我們在平常講經的時候也說過許多遍,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可是這個心要如如不動;換句話說,於境界裡面我們去學,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面境界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好像很難,怎麼可能做得到?如果你說難,我不否認,是難;如果你說做不到,我不承認,我覺得可以做得到。有一種東西做到了,現代人天天都離不開的,跟諸位說,鏡子做到了。鏡子代表六根裡頭的一根,眼根,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時候,六根舉一個例子,舉眼根做例子,「十番顯見」,那個經文就很長了。我們想想這一面鏡子,它外面照得清清楚楚,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不是不清楚。我們如何把眼睛變成鏡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照,《般若心經》裡面「照見」。

  凡夫麻煩在哪裡?第一個見,確確實實是照見,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非常可惜,第二個念頭就不是照見,第二個念頭就落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古大德講,如果能保住初心,成佛有余。什麼叫初心?第一念。你永遠保住第一念,不落第二念,真的你就成佛了。這在大乘教裡面叫做「正觀」,觀照、照住、照見,我們要懂得這個,這是真正見到了,你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你要用聽,用耳聽,你就聽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發現所有一切相狀,不但性相同,相亦不例外。相是識變的,識叫妄識,它是真心所起的作用,所以沒有一個形相不是實相。諸位看看宗門裡面的《語錄》,你就明白了。宗門那些祖師大德測驗初學,那些機鋒話你就能聽得懂了。你不契入這個境界,他們講那些話,你聽不懂。這樣的安住,這是正住,這是真住,住諸佛如來之所住。

  我們要問:極樂世界在哪裡?當下便是。極樂世界裡面「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你在現前就見到了。我們今天見不到極樂世界,見不到清淨佛土,是什麼原因?我們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把清淨佛土變化了,變成我們現前這個危脆的穢土,是這麼回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恢復,把這個穢土恢復成淨土?淨土是永恆的,淨土是不變的,穢土是剎那生滅、無常的,淨土是真常的,真常跟無常揉合在一起,我們沒有辦法辨別。我講這些話可能是深了一些,確實我沒有法子把它講得更淺了,希望諸位縱然不能完全明了,你了解有這麼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是諸佛菩薩所講的真實語、真實的相狀。

  《往生論》裡頭講到「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是說這一樁事情。我們講安住,實在講也是安住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是「無為」,如果你有為,法身就見不到。有為,在我們凡夫你所見到的這個身叫業報身,所以很苦。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安住在無為,我們這個業報身就變成了無為法身。諸位要知道,大經裡面常講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三身。從哪裡見到?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那是一體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會分開的。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覺察到,但是在他的境界裡面是圓融的、是無礙的,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應化身不是報身,那就有礙;應化身不是法身,那也有礙。理事有礙,事事有礙,怎麼可以說是無障礙的法界?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最重要的,怎麼樣才能夠跟無為法相應。

  真正相應之後,不落有為也不落無為。為什麼?《壇經》上說的話很有趣味:有為、無為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諸佛菩薩不落有為不落無為,這叫真正是佛法了。有為跟無為不二,這裡面無論是理、無論是事,趣味無窮。我們細細去品嘗,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能契入。你契入一分,你就能夠得一分法味;契入兩分,你就能得兩分法味。如何契入?總的來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怎麼個離法?就是剛才所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自自然然就契入了。

  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在哪裡?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非起心、執著不可,這個事情麻煩了,肯定會起心、會動念,會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修行修什麼?你應該知道了,就是在境界裡面去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如實安住。清淨國土,這個國土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亂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亂了,所以把清淨國土也給攪亂了,我們見不到佛國土,見不到極樂世界清淨的聖眾;不是他們不願意跟我們見面,是我們自己造成障礙。說老實話,他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經上講,「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修學,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

  許多老同修都知道,佛法到最後,真正證到明心見性只有三門。沒有見性之前法門多,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到快要見性的時候,只有三門:覺、正、淨。在中國大乘宗派很多,選擇的法門不相同。禅宗、性宗走的是覺門,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像天台、賢首、法相,這些是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它從這裡入;我們淨土宗跟密宗都是從淨門入,就是從清淨心入。因此,你對於法門辨別是不是我自己的根性,不難!你可以試驗試驗,在淨宗道場念一天佛、念七天佛,你的心是不是回歸到清淨?純淨做不到,是不是比沒有進念佛堂念佛時候要清淨一些?從這個地方就能看到自己的功夫,能看出自己的根性。密宗也是修清淨心,兩個可以做個比較。

  我學佛的時候,就曾經做過比較。我的老師是密宗的大德,他沒有教我念阿彌陀佛,他教我念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是修清淨心的。不僅是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所有的咒語無不是修清淨心的。我向老師請教:「這個咒是什麼意思?」不是說「這個咒沒意思,你念就好了」,固然那也是一個辦法,沒有意思、沒有講法,讓你用這一句咒語,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這是密宗修行的方法。其實淨土宗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用意也是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才起心動念,趕快「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打掉。佛號要這樣念才有用處,這樣念才有功夫。絕對不是說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完全錯了。念咒亦復如是。但是對我們這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並不是很好聽的名詞,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意思,說:「老師教我念,念這個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好處?」我們就不肯念了,於是老師把這個咒語的大意給我們說明,說明之後,我們對於這一句咒語就非常喜歡。

  六字大明咒,我老師是藏傳的喇嘛,章嘉大師,這個藏文的發音是「唵嘛呢叭咪吽」。「唵」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身。什麼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所以這個字,佛經許許多多咒語就是這一個字,一個字把整個宇宙人生,我們講虛空法界國土眾生,這一個字統統包括了,圓圓滿滿,它的含義無量無邊。「嘛呢」是蓮花,顯教經典裡面也常常讀到,這是梵語音譯的,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身、蓮花、保持、意,這是藏語裡面的倒裝句。用中國話重新排列一下,我們中國人一定是這樣說法: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六字大明咒是這個意思。念這一句咒語,一定要想到我們自己身心清淨無染,沒有染污。這個意思非常之好,老師傳給我,我很喜歡,那時候我也常念。以後跟李炳南老居士,他勸我專修淨宗,所以才改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那個意思也一樣。「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都是梵語音譯的,跟咒語沒有兩樣,完全是音譯的。「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它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也有「禮敬」的意思。所以我們見面跟人家合掌,南無是恭敬,最恭敬的禮節。「阿彌陀佛」這是西方教主的德號,實際上是我們真如自性的名號。「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翻作「智」。這個名號的意思,「皈依無量覺」、「皈依無量智」。無量的智覺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無量覺、無量智。由此可知,古大德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兩句話是講真話,是從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入這個境界?那要看你的功夫。西方淨土有四土三輩九品,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沒入這個境界。實報莊嚴土,給諸位說,你見的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你生的淨土是自性的淨土,這就跟《往生論》裡面所講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完全相應。由此可知,實報土才是真正淨土,才是真正的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在這個地方。我們怎樣去達到?阿彌陀佛跟釋迦本師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這就是淨宗,能令一切凡夫在一生當中齊生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經上講,能令九界眾生,我們今天特別講我們六道凡夫,跟聲聞、緣覺、諸大菩薩在一生當中同生報土;報土是實報莊嚴土。行不行?行,只要我們自己肯努力,只要自己能夠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去修學,這一生確實可以做到,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究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去修行?我們確確實實有這個願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往生實報莊嚴土。理論、方法都在這部經上,如果我們不肯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這一生就空過了。如果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總算是不錯了。《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要修十二大劫才能入實報土。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肯努力的話,這十二大劫就省了。為什麼不向高品位去爭取?「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其他事情要謙虛,這個事情何必謙虛!

  如果你真想高品位往生,我們從總的原則綱領上來說,只要你真正做到,我們這些年來總結佛法的教學提出了十句二十個字,你真正做到了,你這十二大劫就省了。「真誠」,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只有一個真誠心。真則不假,誠則不虛。千萬不要以為「我用真誠心待人,別人虛情假意對我,那我不是吃了大虧嗎?」對,眼前這個虧你不肯吃,你吃的虧可大了。就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是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你要提升自己到上輩、到實報莊嚴土,十二個大劫!

  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帳算清楚,這個事情搞明白,「我這一生頂多活一百歲,吃一百年的虧,我也值得了」。我誠心誠意待人,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偽,這叫一心取淨土,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干?為什麼對一切人還有虛偽,還有不能告人之言,還有隱瞞別人的事?沒有必要,我們如果還有這些,還不能放下的話,上輩就沒分了。誰障礙我們自己?自己障礙了自己。所以一定要有真誠心。安住真誠,其次要安住清淨。

  我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經典裡面講的「發菩提心」。因為講發菩提心大家不懂,古人講發菩提心那個注解我們也看不懂,所以我就把這個話變了一變,真誠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我用「真誠」兩個字,這是菩提心之體。沒有體,哪來的用?所以你要說你的心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沒那回事!你沒有真誠,下面統統沒有。有體才有用,體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正覺」這三條六個字,就是菩提心裡面古人講的「深心」;我把深心說成三條,大家好懂。「慈悲」就是「大悲心」、「發願回向心」,這個好懂。「深心」,古人講「好德好善」,這個話說得很籠統、很難理解,我跟他說「清淨、平等、正覺」,這個就比較清楚多了。我這個說法是根據我們這一部經的經題上來講,這個經題裡頭有「清淨平等覺」。

  清淨決定不受污染。諸位要曉得,真誠心不受污染,妄心就受污染。五欲六塵能夠染污的是染污妄心,絕對不會染污真心。真心要被污染了,還能叫真心嗎?但是那個妄心會妨礙真心、會蒙蔽真心,這是有的,決定不能污染真心。真心被妨礙、被污染,也是暫時的,也不是真的;它妄,虛妄的,哪裡會是真實的?所以決定不染污。不但心不染污,身也不染污。諸位知道,身不染污,你的身體就健康了,你怎麼會生病?生病是被病毒污染,你才會生病。病毒從哪裡來的?根是貪瞋癡三毒。只要把內心裡頭貪瞋癡三毒拔掉,你就永遠不生病了,醫生跟醫藥跟你就絕交了、斷交了。如果你貪瞋癡慢這些毒素不拔掉,那就沒法子了,醫生、醫藥跟你結下不解之緣,你活得很痛苦。所以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少一分、斷一分,你的身體就恢復一分健康,縱然你有病,治的時候很容易治;如果斷兩分,你就恢復兩分健康;斷三分,你就恢復三分健康。

  我們凡夫沒有能力頓斷,分分斷。我給你們同修介紹我的辦法,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沒有辦法頓斷,我是分分斷。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是愈來愈少,一年比一年少,所以我的身體是一年比一年健康,我自己知道,自己清清楚楚。上個月我在深圳錄了一套《了凡四訓》,錄完之後到揚州去玩了兩天,踐去年的舊約。在揚州遇到一個劉大夫,他給我看,看了之後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身體比去年好多了。」我知道。他要跟我學,回歸自然。放下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回歸自然,身體怎麼會不健康?你怎麼會不快樂?煩惱輕,智慧長,就這麼回事情。現在這個分分斷,境界愈來愈鮮明,自己很清楚的能夠覺察得到。這是我在此地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我能做得到,你們也能做到。

  我在年輕的時候業障跟你們一樣重。我在初出家的時候三十幾歲,身體也有很濃厚的氣味,有人接近我,都遠離了,說話有口臭。大概總是三年之後,我大概在三十七、八歲的時候,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我自己那個時候沒有發覺,是圖書館一位老同修,這個老同修我在沒有出家就認識,很爽直,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這幾年修得不錯。」我說:「何以見得?」他說:「你身上的氣味、說話的口臭沒有了。」業障消除的現象。年年都有進步,所以才能夠法喜充滿。

  「安住」是相當不容易,一定要自己真正發憤努力,改過自新,修善積德,這才能成就。《了凡四訓》是一部非常好的書,我一生得力於這個小冊子,一生奉行,我對它絲毫懷疑都沒有。境界雖然不高,它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修行的根本。如果我們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夠安住佛國土?這個道理要常常想想。我們現前在這一個佛堂、在這一個學會,大家共同在培訓班裡面修學,我們在這個班上都住不好,跟同學們還有意見,你想想,你怎麼能往生?換句話就是,新加坡這個國土都住不好,都不能安住,你怎麼能住極樂世界?有沒有想過這個道理?真正有資格安住極樂世界的是些什麼人?修六和敬的和合僧團,這些人肯定得生。也許有同修要問:我願意跟他和合,他不能跟我和合,那怎麼辦?其實你問這一句話,答案已經在裡面了,只要你自己跟大家和睦相處就行了,不必問別人,你肯定得生淨土,你的同伴不能往生淨土;只要我能跟別人相處,不要問別人怎麼對我。

  在境緣當中真正是好修行,真修行人把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部視為自己的真善知識。順境、善緣,善緣是好人,你在順境裡頭人人都是好人,你在這裡頭要修不被貪愛所污染,這裡頭容易起悭貪。惡緣、逆境,你跟一些不善的人相處,正好在裡面修忍辱波羅蜜。所以不管什麼境界,不管跟什麼樣的眾生相處,都是真正修行人的道場。如果你要選擇哪裡的道場,錯誤!完全錯誤!真正修行人沒有選擇的。選擇,你已經有分別、有執著。

  諸位細細在這個地方去想想、去思惟、去觀察,你會覺悟。選擇道場只有一種條件之下,那就是這個地方肯不肯讓我住?它肯讓我住的,這是有緣,不肯讓我住的,我當然要走路,絕不給別人添麻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才談選擇,否則的話,絕對不選擇。這個道場不好,環境不好,裡面的人對你都不好,但是沒有人趕你走;只要他不趕你走,這就是你修行的好道場,你在這裡頭決定有成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稍稍跟人家相處不如意的話就要走,你不是修行人。這裡並沒有人趕你走,你要是離開的話,是你覺得受不了;你不是修行人,你不肯修忍辱波羅蜜,你不肯修布施波羅蜜,六度一條你都沒有。現在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我很少見到。所以,這個時代修行成就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我們再想想,為什麼會這個樣子?還是古德所說的:沒有人跟他說。我們相信大眾裡面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決不在少數,非常可惜沒有遇到善友、沒有遇到善知識教導他,沒有善知識提醒他,所以他迷惑,他錯了。由此可知,善知識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關鍵的所在。真正遇到善知識,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大多數都能有成就,這是我們在歷史上、在我們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近善友是我們初學人第一樁大事,「不捨善知識」。不捨善知識也要懂得,不是每天跟著善知識屁股後面不離開,那就錯了。不捨善知識的教誨,這才叫真正不離善知識。善知識的教誨我們天天記在心上,天天依教奉行,這就是真正親近善知識。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經典上就有一則公案。有兩個比丘想去見佛,在路上口渴,遇到有一潭水,這水裡頭有蟲。有一個比丘就喝了,為什麼?不喝的話,恐怕沒有辦法活下去;喝了這個水,然後去見釋迦牟尼佛。另外一個比丘不喝水,結果被渴死。見到佛之後,佛問他從哪裡來,路上經過的情形,他說出來了。佛說:「那一個嚴持戒律的比丘,他早就見我了,你沒有見到我。」你們想想這句話的意思。跟在佛的面前不能夠依教奉行的人,沒有在佛面前;真正依教奉行的人雖然死了,他在善知識身邊。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所以縱然善知識不在世,我們也能親近他,如對面前。

  我勸導同學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我每天讀誦,聽阿彌陀佛教誨,我能夠理解,我能夠依教奉行,就如同在阿彌陀佛身邊沒有兩樣,現前一切時、一切處決定得阿彌陀佛護念。得阿彌陀佛護念,跟諸位說,你就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哪有不保佑你的道理?所以信佛、學佛的人得大利益,這個利益是世出世間任何利益都不能夠跟他相比的,為什麼不認真努力來修學?

  經文底下一句,「威德廣大」。「威」是指敬畏、尊敬他。「德」是什麼?德是愛護、歡喜。又喜歡他又怕他,這叫「威德」。一般學生對老師可以能夠感受得到,老師有威德,學生對老師非常敬愛,也很怕他。「廣大」,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大」,是從包容來說的。「廣」也是大的意思,但是這裡頭還有更深的意義。我們學佛首先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包容一切,千萬不可以「這個我看不順眼,那個我不滿意」,這個不可以,這樣的人不能學佛,只能在佛法裡面種一點善根,入不了門。我們想想,我們入了門沒有?很難說。如果你是小心量,你在佛門之外沒入門,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話。

  你看看中國佛教的道場,講經修行的場所叫道場,它的建築、它裡面所供奉的,形形色色全是教學。建築,你一到這個道場首先看到的是山門,天王殿,天王殿當中面對著大門供奉的一定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的像,造布袋和尚的像;這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做的,布袋和尚坐在當中。他坐在那兒干什麼的?他是告訴你,像他那個樣子才能入佛門。他的肚皮很大,能包容,對待一切人笑咪咪的,絕對不會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你要不是笑面迎人,對著別人還板著面孔,你沒有入佛門。

  入佛門的人不管對什麼樣的人,一定是笑臉迎人,一定是一切包容,你這才能入佛門。不是入形式的門,是入實質的門。實質的門是什麼?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能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證得小乘須陀洹果,你才算是入門。想想:我們有沒有入?沒入門,看到人還有不高興。所以學佛學了好多年,還在佛門之外,看看佛的門牆,進不去。衣服是穿上了,可是在門外。這個衣服是門裡人穿的,我們今天也穿上他的衣服,確實沒有入門。這個衣服穿了慚愧不慚愧?穿了這個衣服是「我想入門」,可是你得入得進去。記住,心量要拓開,要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清淨心、平等心,我們這才能入得了門。

  初信菩薩、小乘須陀洹果,他們是什麼樣的功夫?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斷了。「見惑」這個名詞初學的同學也不懂,我們換句話說,「錯誤的見解」;也就是說,你的種種看法錯誤。錯的事情太多太多,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第一類叫「身見」,執著把這個身當作我,這是錯誤的看法。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醒大家,這個身不是我,身要是我,那就壞了,身死了我不就是死了嗎?身不是我,身死我不死,我是永遠活著的。身不是我,那身是什麼?在佛法裡有一個名詞叫「我所」,要用現代話來說,「我所有的」。像我穿的這個衣服,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這不是我。衣服穿舊了,馬上脫掉換一件新的。穿破了,立刻就不要了、丟棄了,做一件新衣服穿。衣服有生滅、有生死,我沒有生死。同樣一個道理,這個身是我所,就跟衣服一樣,這個身體使用的時間久了,它有故障,不要它,換一個新的身體。

  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愈換愈殊勝、愈換愈好。這一世我們得的是人身,來世我們到欲界天,再一世我們到色界天,一世比一世好,愈換愈好,這個人是聰明人,這個人有智慧。如果愈換愈壞,那就錯了。這一生作人,來生去作鬼、去作畜生、去到地獄裡去了,這就錯了。所以要知道,天身、人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都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是永恆的,我沒有生滅。把這個身當作我,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你要把它改正過來。

  第二種錯誤的看法叫「邊見」。邊見是什麼意思?執著有兩邊。實在講,就是現代西方科學家講的「相對論」,在佛法裡面講「邊見」,錯誤的見解。凡事對立,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這叫邊見。這個見解錯誤,為什麼錯誤?這個見解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頭沒有。也許你不承認,怎麼說沒有?明明這個大那個小,這個房子大那個房子小,擺在面前,你怎麼能說這是錯誤的?真的錯了,你不會知道;如果你知道你錯了的話,改正這個錯誤,你就證了果位。證了果位之後,這房子有沒有大小?沒有大小。

  《維摩經》上講的「維摩丈室」,維摩居士住的那個房子不大,方圓一丈,比我們這個講堂小多了。維摩居士講經,裡面居然有一萬人坐在裡頭。一萬人坐在他那個小房子裡頭不顯得擁擠,那是什麼境界?沒有大小。所以佛跟我們講:「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籽,把須彌山裝在芥菜籽裡面,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籽沒有放大。它怎麼裝進去的?沒有大小,它才能裝進去。有大小,大的可以裝小的,小的怎麼能裝大的?我們今天這個境界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錯在這裡。由此可知,須陀洹果、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已經入這個境界了,我們講「不思議境界」,人家己經契入證得了,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種錯誤的見解叫「戒取見」,這是我們一般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第四種「見取見」也是屬於成見。這兩種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分兩種?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一個是對因上產生的成見,一個對果上產生的成見。最後一種是叫「邪見」,不屬於前面五種錯誤的看法,都歸納在邪見。

  我們能把這些錯誤的看法放棄,真正依照佛經論裡面這些道理、方法,修正確的看法,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的看法,你才入得了門。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千萬不要貢高我慢,千萬不要自己以為了不起,實際上門都沒有入,有什麼值得貢高我慢?一定要謙虛。等覺菩薩尚且謙虛,哪有不謙虛的菩薩?找不到。哪有不謙虛的羅漢?也找不到。不肯謙虛的人永遠不能入佛門,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一定要包容,要培養自己廣大的心量。佛經裡面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想一想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何以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遇到一點點事情就要賭氣?立刻就要回頭、就要想到,「我怎麼會糟到這種程度!」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下手。

  「廣」可以說作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大會。阿彌陀佛每天講經說法,除了西方世界大眾每一個人都在聽,還有十方世界的菩薩,他們有神通、有能力,仰慕阿彌陀佛,都去聽經。阿彌陀佛那個講堂是很廣大,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的人統統都去,他那裡容納也綽綽有余,絕對不會感到擁擠。廣相,廣大的講堂,法會殊勝,聖眾無量。廣大也是顯示性德,清淨國土,經上講「超逾十方」。西方世界的清淨比一切諸佛剎土更清淨,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並不純淨,釋迦牟尼佛只有實報莊嚴土清淨。極樂世界有四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不清淨,方便有余土也不夠清淨。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就是同居、方便都清淨,跟實報一樣清淨,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所以叫「超逾十方」。

  而阿彌陀佛名號裡頭也稱之為無量清淨佛,或者稱無量清淨覺,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自性真心裡面所現,「唯心所現」,它只有所現,它沒有所變。他方世界的佛國土,唯心所現的,是諸佛的實報土、諸佛的寂光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是諸佛剎土裡面的方便土、同居土。像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不是像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是法性土。既然四土都是法性土,都是唯心所現,為什麼還要叫四土,還要叫同居、還要叫方便,何以還有這些名詞?我們修淨土,在這麼多年的學習當中逐漸領悟到,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是帶業往生;換句話說,他阿賴耶識裡頭落謝那些種子沒有轉得過來,他是帶著這個去往生的。對這些人來說,是同居土、是方便土,如果對佛與法身菩薩來說,全是實報土。你們諸位想一想,我這個說得有沒有道理?諸佛菩薩他們心目當中全是實報土、全是寂光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裡稱之為「清淨佛土」。

  經論上教導我們,《往生論》上說得好,心專念,發願求生。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釋迦牟尼佛,明天是佛誕節,佛的生日,我們不必執著佛的生日在哪一天,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講法,印度人有印度人的講法,南洋有南洋的講法。我們中國人是講四月初八,四月初八是農歷不是陽歷。這個無關緊要,我們一年總是選擇一天來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佛誕節是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節日。這一天是我們眾生最歡喜的一日,佛到我們這世間來了,給我們帶來了光明,給我們帶來了幸福。他的光明就是經典,他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那就是依教修行。依教修行的人沒有一個不得福的,所得的必定是究竟圓滿的福報。如果你學佛沒有得福,肯定是你在理論上或者方法上出了錯誤;如果理論方法沒有錯誤,你決定得福,這是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心專,一心專念,發願求生,這樣決定得入蓮花世界。

  話雖然是這麼說,最怕的是一般人斷章取義,自己耽誤了自己。像本願念佛,只學第十八願,其他的都不要了,這是誤會,這是斷章取義,自己耽誤了這一生求生淨土的大好機會,非常可惜!我們在介紹這一部經的時候說,第十八願歸結到最後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意義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詳細的說明就是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給我們解釋四十八願的,每一句、每一字都不出四十八願的范圍。我們要想再深入理解這一部《無量壽經》,古大德給我們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注解。《華嚴經》的注解是什麼?古人講這一大藏教,我們佛教《大藏經》,全部《大藏經》是《華嚴經》的注解。學佛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你真正明白之後,人家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才會有個概念。否則的話,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連概念都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有什麼功德?有什麼了不起?」你完全不知道!所以你要把《大藏經》歸納到《華嚴》,《華嚴》再歸納到《無量壽》,《無量壽》歸納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納到一句佛號,你才恍然大悟,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感得「威德廣大,清淨佛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九集)  2001/5/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面第三行,「問成佛前後」,看這一科: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這是阿難尊者向世尊請教。前面所說的法藏比丘修行證果,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幫助十方有緣眾生,提供他們修學最殊勝的道場,這一樁事情佛說得很清楚了。阿難也是代我們發問:法藏菩薩成佛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他方世界的佛?當然,這一樁事情是我們迫切需要知道的。我們再繼續看世尊的答覆: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這一段說的意思就深了。阿難尊者是從形相上來發問,世尊是如理的答覆,顯現中道第一義谛。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說,『彼佛如來』,這個「彼佛」就是稱阿彌陀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是如來與法身大士果地上的境界,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世間人,特別是信仰宗教的人,無不追求永恆;佛這四句話就是說明永恆,說明事實的真相。這一樁事情很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們至少要具足真誠的信心,我們才能夠修行證果。如果對於這一樁事情疑惑,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這是菩薩修行最嚴重的障礙。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癡、慢、疑,疑的什麼?就是疑這一樁事情;其他事情懷疑不嚴重,對於這一樁事情要是懷疑,造成菩薩修行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我們知道《華嚴經》上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如果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有懷疑,他就沒有法子破無明,因此我們對於這一樁事情決定要仰信。

  一般宗教講永恆只講到靈、靈魂,我們中國講靈魂;外國人講靈,他們知道靈是不生不滅的,但是靈有來有去,它沒有生滅它有來有去,世間幾乎所有宗教都說到,我們佛教裡面也講。我們佛教不叫它做靈,也不叫它做靈魂,叫它做「阿賴耶識」,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佛在經上說,「來先去後作主公」,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它最先來,它來入胎,人過世之後,它最後離開。所以我們要懂得,人斷了氣之後,呼吸停止了,阿賴耶識未必離開。所以祖師大德一再教導我們,斷氣之後,八個小時之內不要碰他、不要去觸摸他,為什麼?怕他的阿賴耶識沒離開。這個時候他仍然有知覺、仍然有喜怒,萬一他不高興,瞋恚心生起來了,這對他的傷害最大。人死了以後,佛教裡面說六道輪回,他究竟到哪一道去,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生瞋恚,決定墮三惡道,所以這個常識我們一定要有。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呼吸停止之後,能夠在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不去碰觸他,這是最安全的。

  佛家講阿賴耶,也稱之為「神識」,神識就是阿賴耶識。在中國所用的名詞,也不稱靈魂,中國人稱魂、魂魄。孔老夫子在《易經・系辭傳》裡面說得很有道理,他說「游魂為變,精氣為物」。夫子這兩句話是說明,這個世間動物、植物、礦物,動物包括我們人,從哪裡來的。《易經》上這兩句話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有一切動物「游魂為變」,植物、礦物是「精氣為物」,講得很高明,跟佛在經典上講的,用的言語不相同,意思相同,我們不能不承認孔老夫子的智慧、孔老夫子的境界,那不是凡人,凡人說不出來。

  夫子稱「游魂」,很有道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賴耶識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大,速度很大。我們念佛往生,所謂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沒見性,是誰到極樂世界去受生?阿賴耶識。念佛往生的人,阿賴耶識離開自己這個身體,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地方有多大的距離?經上世尊一再告訴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相去十萬億個佛國土,這個距離太遙遠了。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在佛經上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這「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麼大?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在此地就不再麻煩了。我們概略的來說,現在科學家觀察我們的宇宙,他發現星球在太空運行依舊是有規則的,好像是有組織的。像地球這個行星繞著太陽旋轉,在我們稱為星系,繞著太陽旋轉,我們叫它做太陽系;而太陽又環繞銀河旋轉,我們稱這個大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有沒有再繞更大的星系旋轉?現在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

  在過去,我們一般都以為銀河系應該是佛經上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國土。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的《大乘無量壽經解》最後附有一篇文章,這是往年我到北京他送給我的,他說他來不及寫在注解裡頭,希望我印這個注解把它附在後面,提供給同修們做個參考。根據他的研究看法,他說銀河系是我們佛經裡面所講的單位世界。這個我們從前未曾想到過。如果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一個佛國土數量就非常可觀,為什麼?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這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如果照這個算法,一個大千世界是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科學家能夠用科學儀器探測的范圍太小了,沒有出小千世界的范圍。這麼大的這個范圍,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那一邊,才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諸位想一想這個距離多遠!我們今天講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還沒有辦法來比喻。可是諸位要知道,我們的神識一彈指就到達了,所以夫子說「游魂為變」,很有道理。

  「游魂」是正確的,如果講「靈」,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如果這個魂要是靈的話,你們想想,到這個世間來投胎,誰願意投胎到貧窮家裡?要是靈,自己可以選擇,一定選到大富大貴人家,生下來就享福。投胎來的時候做不了主,這個魂不靈,所以佛家講這個魂是「迷魂」,迷魂顛倒,佛家講的。魂不靈,它迷,所以它才到六道去輪回,特別是在三惡道,哪有靈它會跑到三惡道去投胎?不可能的事情!夫子沒有說它迷,說它游、它動,講他的動態,這個描繪得好,所以它的速度大。但是諸位要曉得,它有來有去。我們說它不生不滅,這個游魂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是方便說的,不是真的。要是說真的,真的它也有生滅;不過它要是徹底覺悟,它就滅了,如果沒有到徹底覺悟,它存在。

  我們可以說,我們自己這個游魂,無量劫一直到今天,往後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六道時間還長得很,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它滅了之後是什麼?它滅了之後就是真如自性。世尊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性,自性就叫做阿賴耶,所以阿賴耶的體是真如自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帶了一分迷情、迷執,就稱之為阿賴耶。這一分迷要是徹底破掉了,阿賴耶就叫做真如、就叫做自性;由此可知,阿賴耶並沒有滅,它是一個轉變,變成真如自性。真如自性迷了,就變成阿賴耶,確確實實它是沒有生滅的。

  但是講到自性,自性沒有來去,確確實實「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是講自性,自性是如來。佛在大乘經上用的這些名相,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跟我們說的,《金剛經》有時候說「佛」,有時候說「如來」,為什麼不統統說「佛」,統統說「如來」?何以有時說「佛」,有時說「如來」?江居士告訴我們,凡是說「佛」,是從事上說的、從相上說的;凡是說「如來」,是從性上說,有這樣的一個差別。

  「彼佛如來」,這是性相合起來說,那個意思就深了。性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生滅,性沒有去來,相也沒有去來,這個道理就深了。世尊一般在經上少說,這些話都是對菩薩們說的、對上根利智說的,對中下根性,佛很少說這些話。為什麼?佛說這些話,我們聽了會疑惑。你說性不生不滅,說阿賴耶沒有生滅,我們聽了還能夠接受。我們這個肉身死了,我們的神識去投胎,我們能夠接受;我們的神識不生不滅,我們的身有生滅、有生死,可以接受。如果講身也沒有生滅、沒有生死,我們就不能接受。我們看到,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會不生不滅?

  佛說的話是真的。我們看這個世間,肉眼看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現象,我們看錯了,佛的觀察正確。不但是性不生不滅,相也不生不滅,這是正確的。為什麼說相不生不滅?因為相不是真有,《金剛般若》裡頭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的。有生有滅,我們誤認為是真的,把這些虛妄相當作真實,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錯誤,是我們根本的錯誤;我們的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從這個錯誤的觀察所產生的。於是這一個錯誤引導我們生生世世不能解脫,造成長劫輪回,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

  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了真話,真話這些現象是什麼?佛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觀察到;現在科學技術雖然發展到今天,依舊沒有辦法觀察到。佛給我們講,所有的現象,虛空法界都是剎那生滅,它的時間太短、太快了,幾幾乎乎生滅同時;說生,生已經滅了,說滅,滅底下又生了。生滅既然同時,所以佛就用一個名詞來說,「不生不滅」。諸位要曉得,假如真的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一句話說得沒有意義、沒有意思;確實有生滅,生滅幾乎是同時,所以才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這一句話可以解釋為「生滅同時」、「滅生同時」。

  我們今天所看到一切境界相,是生滅同時的相續相,不是實相。這個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用電影這個比喻,諸位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電影放映機它放映出來的影片,我們都知道,電影影片放在放映機裡面,放映機的鏡頭打開,這一張片子放出去了,再把它關起來,很快換上第二張,鏡頭再打開,第二張出現了。它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它這個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每一次放一張,一秒鐘連續放二十四張,相續相,我們看到電影銀幕上的畫面,就像是真的一樣。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眼睛就上當了,沒有看到真相,看到的是虛幻的相續相。佛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就是這一種虛幻的相續相。這個相續相的速度比電影放映機快多了,電影放映機一秒鐘才二十四張。佛給我們說明這速度多快?《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裡面所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就好像我們鏡頭開關,一彈指,我們連續彈指,我們彈得很快,一秒鐘我可以彈四次,你們想想看,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所以誤會把這個境界當作真實,不知道它是剎那生滅。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性不生不滅,相也不生不滅,性沒有去來,相也沒有去來,所以說性相不二,你才能入不二法門;性相是二,你沒有覺悟,性相確實不二。

  佛所講的一剎那九百生滅,是真實說還是方便說?我的學習,我認為佛依舊是方便說;如果真實說,速度比這個還要快,我們可以把它證實。但是佛說法的目的,是教我們明了一切法「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生滅去來,只要懂得這個意思,佛說法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究竟那個速度快到什麼程度,到時候你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講解。什麼時候你明白?大乘經上佛說的,圓教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見到阿賴耶的狀況,阿賴耶動作轉變的狀況;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菩薩還見不到,你才曉得這是多麼深的定功。宇宙人生真相八地以上這才親自證得、親自見到;七地以前都是聽佛的教誨,自己也能夠證得,證得個彷佛,沒有看到事實真相。譬如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剎那九百生滅,我相信九百生滅這個境界,圓教初住菩薩一定證得;八地菩薩看到的事實真相決定不止九百生滅。

  明了這個真相之後,我們的人生觀,今天講價值觀,你就改變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目的何在?意義何在?不一樣了。真正明白之後,我們可以說一句總話,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干什麼的?來學習的。中國古大德講的話有道理,「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是來學習的,生生世世都是來學習的,學習到一定的層次,就出了三界,再往上提升,就出了十法界。我們拿學佛來說,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在學習,沒有別的事情。在哪裡學習?生活當中學習,工作當中學習,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習,學什麼?學覺悟。佛法裡面,你們大家受皈依的時候,傳授你三寶:覺、正、淨,學覺悟,學正知正見,學淨而不染;這三句話,「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我們生生世世就學這三句。

  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學習的標准在哪裡?佛所講的經典是標准。學習的榜樣在哪裡?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我們世間,給我們做了榜樣,最好的模范,八相成道;歷代這些菩薩祖師大德們,無一不是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能看得出來嗎?我們能體會得到嗎?果然你看出來了、體會到了,你就會學了。你要是看不出來、體會不到,你還是沒有辦法學,你學不到;縱然想學,你學得不像,不像一個覺悟的人,不像一個正知正見的人,不像一個清淨無染的人。

  所以首先你要會看。釋迦牟尼佛示現,門道看出來了;釋迦牟尼佛說法,我也聽懂了;「願解如來真實義」,不但世尊講經說法我們願解他的真實義,世尊種種示現我們也要解他的真實義。「菩薩學處」,我們發心學佛的人都是菩薩,大家都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學處,你到哪裡去學?你學什麼?你怎麼個學法?這是經典裡面都方方面面教導我們,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所以,它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凡夫的錯覺,決定不是真實的。

  法相唯識宗的經論入門課程,基本課程、入門的課程,諸位都曉得,《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的,這是法相入門的課本。百法裡面歸納為五大類;百法是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一百類,便於教學,這一百大類再歸納成五大類。第一大類是「心法」,講八識、八心王,講心法。第二大類是「心所法」。心所法是什麼?就是這八個心王它所起的作用,我們今天講心理作用,可以分為五十一類心理作用。第三大類是「色法」,色法是屬於物質,我們講心跟物,現在人講唯心、唯物,第三大類講物、物質。第四大類是「心不相應行法」,確實它有這些法存在,它也起作用,這一類的法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與心、心所、色法又脫不了關系,所以就立了這一類,叫「心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心不相應」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沒有事實。佛跟我們說,空間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時間也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這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方分」,方是講四方、上下,這是講空間,方分;「時分」,時分是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都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頭。所以要曉得,這是一個抽象概念,我們今天講「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過去、現在、未來」,全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

  現在科學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現在知道有時差。我們新加坡這邊晚上,你肯定我們地球現在是晚上嗎?美國正是白天,哪裡是晚上?所以你要說地球晚上,對,沒錯;說地球現在是白天,太陽照著,也沒有錯,現在人懂得。如果在從前那個閉塞的時代,你要說現在晚上太陽還照我們地球,人家不罵你?人家說你胡說八道!我們住在赤道這個地方,一天二十四小時;如果你要是住在南極、北極,一天是三百六十天。南北極諸位都知道,半年白天半年晚上,你在南北極,要是說一個晝夜叫一天,南北極一個晝夜叫一天是我們這裡的一年,我們這裡一年他們是一天。現在這些事實,我們都明了、都明白了。這地球上已經有這麼大的差距了,離開地球之外其他星球,時間、空間更不一樣。

  要曉得這是一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事實。所以佛答覆阿難尊者,是從事實真相來跟他說的。阿難尊者所問的,是我們凡夫概念當中的跡象。佛依二谛說法,阿難問是依俗谛,佛的答覆是依真谛,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現在我們要更深一步的去探討。「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我們怎麼樣?現在回來要問問我們了,我們這些六道凡夫跟佛比一比,怎麼樣?如果給你說真話,跟佛一樣的。我們現在跟佛的差別在哪裡?就是迷、悟,除了迷、悟之外,毫無差別。這個話大家要冷靜想想。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向六祖能大師提出:諸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我們六道凡夫,來有所來,去有所去,有生有滅。假如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去問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一定說:「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相信惠能大師一定是這個說法。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兩樣在哪裡?兩樣在迷跟悟,諸佛菩薩覺悟,我們迷惑。我們迷惑,沒有去來以為有去來,沒有生滅以為有生滅,所以去來生滅在凡夫還是一個抽象概念,去來生滅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這些話說得是深一點,但是對我們修學很重要。你果然能聽懂了,當下受用就不可思議;你要沒有聽懂,你曾經聽這個說過,以後多聽了,你不會懷疑,你不會反駁,對你修行就有進步,斷疑生信。

  由此可知,學習覺正淨是多麼重要!你要想真正得到覺正淨,那你一定要破迷邪染,你要遠離迷邪染,我們要過健康快樂自在的生活。所謂健康,沒有一絲毫缺陷叫健康,有絲毫欠缺就不健康,有絲毫的障礙你就不自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才叫得大自在。如何能夠得到?那就得學,認真努力的學習,只有通過學習,你才能真正得到,不學怎麼行!從哪裡學起?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教得很多,有層次、有漸學、有頓悟,天台家講的化儀、化法,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真正關鍵之所在,你要把你學習得到的要實現,現在人講「落實」,你所學到的東西不能落實,不但你不能證得,你也沒有辦法把你這個覺悟向上提升一級。

  我們用菩薩的級別來說,大乘教裡面講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二個級別。這個級別,跟諸位說,是大分;細分,每一個級別裡面還要分很多級別。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念到五十二年級就畢業了;我們同一個年級裡面,假如說也有五十二個學生,考試從第一名到五十二名,一級裡頭又有五十二個級別。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就是古德所講的,積小悟就成大悟。小悟是什麼?是在我同這一個級別裡面,不斷向上提升;在我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上我們要爭取第一名,這叫小悟。大悟是從這一個級別升到另外一個級別,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二年級升到三年級,這就好比是大悟。

  菩薩道說遠很遠,說近很近,這就告訴你,沒有遠近,修行的時間沒有長短,都在迷悟。悟了,路就近了,時間就縮短了;迷了,時間就延長了,路途就遙遠了,就這麼回事情。《楞嚴經》上說得好:「性真常中,求於迷悟生死去來,了不可得。」《楞嚴》在佛法裡面,古人常講「開智慧的《楞嚴經》」,說得不過分。《楞嚴經》裡面說真相、說真話說得多,其他經裡面世尊俗谛講得多真谛講得少,《楞嚴經》上真谛講得多,俗谛講得少;換句話說,如來於法身大士們境界講得很多,是很能夠啟發我們,很能夠幫助我們覺悟。這是理明白了,跟諸位介紹到此地。下面要跟諸位說明的,看底下經文: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是從相上講;前面從理上講,現在跟你從相上講。阿彌陀如來,跟諸位說,還在學習;他學習已經畢了業,畢了業之後回過頭來當老師,老師教學生,一定要示現學習的榜樣。由此可知,佛法裡面的學習沒有終止的,成佛之後還要學習;那個學習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給眾生做榜樣,給眾生做模范。就像經論裡面所說的,我們這部經上也講到,在第二品就講到「八相成道」;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頭一次來,這一次是第八千次,在我們這個世界。在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那就不知道是多少次了,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他沒有休息,自己學成之後,再教化別人。就如同我們現前的培訓班同學一樣,前幾屆你們已經學會了,這個第五屆,將來第六屆招生了,你們就教了,你們就在示現了,永遠沒有間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這裡面的目的跟意義。目的是自覺覺他,孟子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這是教學。

  當我們智慧不開、沒有覺悟的時候,我們要依靠老師幫助我們,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覺悟;我們智慧開了、覺悟之後,我們要幫助那一些還沒有覺悟、還沒有開智慧的人。輾轉度化,不疲不厭,這是諸佛如來為我們示現的。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明白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學佛,自己認真學,自己學,同時也就是做出樣子給別人看,所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兩句話我們要常記在心上。如果我們常常把它疏忽掉,常常忘掉,自己煩惱習氣又起現行,那是什麼?那是自己沒有能力提起自己的覺悟。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的覺提不起來。

  要怎麼辦我們才能真正提得起,才不至於迷失?古時候有一個人做了一個很好的樣子,你們如果真的提不起來,向他學習。什麼人?《俞淨意遇灶神記》,他比袁了凡高明太多了,他能提得起來。袁了凡提不起來,常常迷失,三千樁善事做了十幾年才圓滿,什麼原因?常常忘掉,整整十年三千樁善事才圓滿,這個不容易成就。俞淨意的成就比袁了凡還要殊勝,他自己沒有把他改過修善這一段事跡寫出來,了凡先生是因為教訓他的兒子寫出來了,俞淨意比他要更殊勝。《俞淨意遇灶神記》是他的同鄉羅居士給他寫的,不是他自己寫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要發勇猛心,精進不懈,把自己的毛病習氣要革除,我們才有步可進。最怕的是因循,馬馬虎虎,隨隨便便,這樣決定空過了一生,你怎麼會有成就?

  法藏菩薩,實在講,也都是示現的;久遠劫已經成佛,哪裡是剛剛在極樂世界成佛!這一次在極樂世界,建造極樂世界這個道場,示現成佛,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同樣的目標、同樣的義趣,我們要能體會。『酬願度生』,他在因地曾經發過願,像我們一樣,我們也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但是這個願,你要說無心,他還有心;你要說有心,又像無心,天天在發願,發了不兌現。發願的時候很像這麼回事情,這一句話念完就忘掉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話沒有了,度眾生的念頭沒有了,也就不度眾生了。我們今天發的是這個願,口裡有的時候有願,口裡沒有的時候願就沒有了,這個願隨著我們的音聲生滅,這個願是生滅法,所以它不管用。什麼時候你發的這個願兌現了,這個願就起作用。所以,成佛之後他要隨類度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應這個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你就給他說什麼法。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佛菩薩沒有定法可說,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就要學習,不是說等到成佛之後再酬願度生,現在就要干,這叫學佛。我們現在全心全力去干,跟阿彌陀佛行願才相應,我們求願往生,決定得生,我們臨命終時,佛決定來接引,為什麼?願、行相應。

  千萬不要有一個錯誤觀念,我現在還沒有學成,我要跟眾生說法要說錯了,那要背因果,古大德常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嚇得我一句話都不敢講,這是錯誤的。你要曉得,他是因為錯下一個字轉語,那只要我不錯就行了。我今天沒有智慧,焉能不錯?孔老夫子教給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教訓好,佛也是這樣教我們。這一句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就給你講得很清楚;這一句我不知道,我知道得不清楚,沒有把握,沒有把握我就把經文念一下就好了,念沒有錯。人家說:「法師,你這個經文念下去沒講。」我沒講沒有錯,我念了就行了,我不一定要全講;不會的,我就念,會的,我就講,你就不會犯錯誤了。這個辦法我們要會學,學了才能夠酬願度生,現在就可以干。

  我們看古人的注解,我過去學《楞嚴經》,我就讀過許許多多古大德的注解。明明看到這個經裡頭很重要的意思,看他囫囵吞棗的就過去了,我們懷疑,「這個重要,他為什麼不注?」我們就拿著這個注解的本子去問李老師,李老師看了皺眉頭:「他也沒有搞清楚,他不懂。」我們明白了,這個話是真的。於是我們再參考別的本子,看看別人對於這一句注得怎麼樣,再去找別的本子;實在找不到可靠注解來講,那我們就念念就算了,經文念一下就好了。這樣我們才真正肯酬願度生。度生就是幫助別人,時時刻刻記住幫助別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你果然肯這樣做,那就恭喜你了,你得三寶威神加持。幾乎許許多多講經的法師都有這個經驗。

  過去谛閒法師講《圓覺經》,他自己寫《圓覺經講義》,可見得他准備得相當充分,寫成講義在講台上講。可是講的時候有的時候發揮,超出講義的范圍。聽眾當中有幾位大德居士,以江味農老居士為首,這些人聽經都做筆記,筆記做完之後全部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把它會集整理,第二天送給老和尚去看,請老和尚改正。老和尚一看:「這是誰講的?」「昨天晚上聽你講的。」「我講得這麼好?」佛菩薩威神加持的。所以他們的筆記,一部經聽完之後,他們筆記也出了書,《圓覺經親聞記》。你們看《谛閒法師全集》,你看看序文裡頭寫的,《圓覺經》它有《講義》、有《親聞記》,《親聞記》是那一些居士們寫的。佛菩薩加持,你只要真心肯干!

  我學講經,我得力於李老師一句話,「至誠感通」。老師當年教我們:講經談何容易?這不是小事,大事!就佛法方面來說,你要通達三藏十二部,你不通怎麼講法?就世間法來講,你要通達世間一切學術。那個時候他就說:不說別的,就說中國古時候的《四庫全書》,你要是不能夠通達,你講什麼經?以這個標准的話,那我們全部被淘汰掉了,這個佛法在這個世間決定斷滅,誰有這個能力?以後老師就教我們方法,他是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我們不是講經,我們是講注解,等於說把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寫的,我們在講台上把它翻成口語,我們初學講經是這個辦法,講別人的注解。這個不要緊,講錯了,注解的人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只要我們依照他的注解講,不要自己加意思在裡頭。自己加意思在裡面,就怕自己出了問題;自己不加意思,完全照注解講,講錯了,責任他負,我們沒有責任。放心去學講。

  更進一步,老師教我,送了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老人家教我:我們要通達世出世間法不可能,可是有一個辦法。什麼辦法?求感應,用求感應的方法來通達。用什麼方法來求感應?誠!至誠、真誠到極處就通了,在講台上講經超出你准備范圍之外。老師這樣教我,我就真的學著去做,果然有效。所以我最初講經,我講經到今年四十二年了,頭十年我有准備,十年之後全靠感通,不准備了,全靠感通。

  所以我常常給你們同學講,我講的都是句句真話。我把我的身體在講台上借給佛菩薩用,說出來的話不是我說出來的,佛菩薩藉著我這個口說出來的。我肯把身體借給他用,你們很吝啬,不肯借,那有什麼法子?所以我勸導你,你們要發心肯借,身體借給佛菩薩用,那就靈了。一上講台,經文一翻開,字字句句無量義,講不完!決不是自己能力,自己能力,平常你問我一句,說老實話,我講不出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非常感激諸位同修,我也沾你們的光,彼此都沾光;我用真誠心求感應,諸位要沒有福報,我就沒有感應了,所以也蒙諸位的福報,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我上是感謝佛菩薩,下面是感激你們每一位聽眾,你們不發心到這兒來聽,佛菩薩感應就沒有了。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一句都不假。

  這樣你就曉得,我們學一句就要教一句、要傳一句,學兩句就要傳兩句,千萬不可以「等我學好了,我再來傳」,那你要等到哪一年?等到死,自己還覺得沒有學好,那不就完了?你一生所學的都帶到棺材裡去了,對於這個世間、對佛法毫無貢獻。這個觀念錯了,不能有這種想法,應當大著膽子。今天這個世間介紹佛法的人不多,我們再不干,誰來干?真有大德,有大智慧、有大福德的人他們來干,我們好,我們退下來做學生;沒有人干了,我再不出來干,怎麼辦?我們要常常想到這一層,「我不出來怎麼辦?」一定要勸自己出來弘法度生。

  阿彌陀佛『現在西方』,諸位要看清楚這兩個字,「現在」。「現在」這兩個字怎麼講法?是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說法意思淺。那應當怎麼講法?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在西方。西方又成了問題,地球是圓的,我們往西方走,走了走了又走回來了。所以有人就問:「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這問題來了,我們現在坐飛機,從西方去飛,大概飛了二十幾個小時又飛回來了。西方,沒有西方,到底哪裡是西方?就在地球上,每一個經度往前面看是東方,往後面看是西方,移了一度,東方又變成西方,西方又變成東方,方向是抽象概念。佛為什麼要說一個西方?因為閻浮提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因此需要指方立向,讓你的意志能夠專注,用意在此地,並不是真正給你說個西方,是希望你心不散亂,你能夠向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心專注,是這個意思。只要你達到一心,感應就現前了。

  我們念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個訊號,阿彌陀佛不管在哪裡,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的波像電波一樣,我們這個心波在發射,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就能收到,感應道交,就像無線電波一樣。這是從理上講,沒有方位,沒有時空,所以古德才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什麼?沒有來去生滅。你一定認得有一個西方的時候,你就有來去生滅,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得一心不亂,這是從理上說。

  從事上講,給諸位說,佛所講的西方不是說我們地球的西方;我往年跟人家講,有人來問,我跟他講,是銀河系的西方。這個講法在事上講,也能講得通。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整個銀河系的旋轉角度很小,沒有離開它的方位,能講得通。但是世尊的教區是娑婆世界,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西方,應該是這樣;一個佛世界的佛土,應該是如此。如果以娑婆世界為中心,在娑婆世界的西方,可以說一萬二千年移動的角度才幾分,一度都不到,這個說法肯定不錯,可以用這個說法。這是從相上說、從理上說,我們都要懂。

  『去閻浮提』,「閻浮提」是指我們地球,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星球。『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百千俱胝那由他」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這裡頭用的單位是印度梵文的單位,翻成中國的單位就是「十萬億佛國土」,佛剎就是佛國土,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但是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佛國土也有大小不相同。有的佛國土,一尊佛他的教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有佛他的教區是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十個、二十個大千世界不等。因此「十萬億佛國土」又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指十萬億個諸佛如來的教區,另外一種也可以指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兩種說法都能講得通。但是你要說哪個對、哪個不對,那就很難講了。不要在這上面去分別,不要在這上面去計較。一定要知道,十方世界眾生欲求極樂世界,無論距離多遠,剎那之間就到達,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空間跟時間不是問題,問題在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發覺悟的心,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不肯全心全力去幫助人,什麼原因?迷而不覺。實實在在說,要常常檢點自己,要常常覺悟。覺跟迷區別在哪裡?什麼叫覺?什麼叫迷?我們凡夫很難界定。好在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給我們舉的事例很多,總而言之,念念為眾生就是覺,念念為自己就是迷,從這個地方揀別,比較容易,也很妥當。我把我所知道的,決定沒有吝啬、決定沒有保留,和盤托出,供養大眾,這是覺的行為。我幫助別人,還要留一些,這佛講「吝法」。為什麼要留一手?怕將來別人超過我們。這是迷,這是不覺。

  迷悟的果報差別很大。覺悟的人諸佛菩薩歡喜,常常幫助他、加持他;迷的人得不到佛菩薩加持,果報愚癡,他吝啬、吝法。吝財的人貧窮,吝法的人愚癡。所以我們幫助別人毫無吝啬,全盤托出,你的智慧天天增長,你命裡頭那個財富天天增加,絕不吃虧。這個話佛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學佛的同修,乃至於出家眾,我想我們聽了總不只一千遍、兩千遍、三千遍。我相信不只三千遍,可是怎麼樣?依舊吝啬。到底要講多少遍,才真的把你喚醒?可能到十萬遍、百萬遍、千萬遍、億萬遍,這才覺悟。真的不是假的,這話真的。

  所以佛陀對重要的開示不斷在重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佛在一切經論裡頭,我的看法,絕對不會少於一萬遍。佛為什麼講得這麼多?我們現在才恍然大悟,沒有這麼多,聽的人不會回頭。凡夫確實健忘,聽了之後怎麼樣?立刻就忘掉。他要不忘掉,他就會落實,他就會做到。為什麼不能落實?忘掉了。念經的時候清楚,提醒著,一轉頭就忘掉了。這就是世間人一般講劣根性,太嚴重了。如果我們學習到的東西理解了,立刻能落實,成佛何用三大阿僧祗劫?《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現的一生成佛,《法華經》裡面龍女八歲成佛,到底是什麼道理?他只要聽一句就記住,他不會忘掉,他明白了他立刻就落實,一生就成功了。我們是太健忘了,這是我們嚴重的障礙。

  「現在」這兩個字講得多麼親切,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現在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下面講,『有世界名曰極樂』,著重在「有」,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有。所以蕅益大師他接受淨土法門之後,他念《阿彌陀經》,《彌陀經》上講了三句話,說「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他讀了這三句,他把他的號改了。就像了凡先生,原名「學海」,覺悟之後改名「了凡」;蕅益大師看這三句經文,改名「西有老人」。他把他的別號改成「西有」,真正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確實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現在在那裡說法,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但是我們要曉得,要知道事實真相。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這個淨土是方便示現,就跟我們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娑婆世界一樣。但是娑婆世界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殊勝,這個原因我在前面曾經跟同修們報告過。西方世界何以那麼殊勝?這就好比我們蓋房子、我們住房子,娑婆世界是老房子,幾十年的老屋,所以這個房子裡面當然有很多破舊的地方,常常需要修補;西方極樂世界是新造的房子,完全是新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才十劫,新造的,所以樣樣都殊勝。我們買新房子,那就到極樂世界去,買舊房子,那就在娑婆世界,這個比喻大家好懂。另外再舉一個比喻,諸位再去體會。像現在許多國家都開放移民,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移民去的。諸位曉得,沒有生死,我們移民去的,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我們的神識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換一個身體,蓮花化生,這個身體的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成佛,這個世界是一個老的世界,許許多多如來在這裡成佛,走了之後,第二位佛又到此地來成佛。釋迦牟尼佛法運走了之後,底下一尊佛是彌勒,彌勒菩薩來成佛,老地方,舊的世界。不像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新造的;新造的,換一句話,它裡頭沒有原居民。老世界裡頭有很多原居民,原居民習氣很重,很難度,你得要好好調教他,這個難。西方極樂世界是新造的世界,各地方去移民,移民條件限得很嚴格,不夠水平的不要,所以它好,盡挑揀好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好人,沒有壞人,你看看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它的條件是要上善。換句話說,至少在我們心目當中講,把這個水平降得很低很低了,上品十善;這是我們講這水平降得很低,上品十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要曉得發菩提心裡面包括什麼?「淨業三福」全包括了,你一定都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也做到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全都做到了,然後一向專念。所以你看看他挑選的這些移民的人,他是這個條件才去的,你沒有這個條件去不了,單單念佛去不了。

  現在日本傳的本願念佛,我們要知道,不可靠。為什麼?跟經上所講的條件不符合。最低限度要把三福完全做到,三福裡面包括十善業道,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才叫上善,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爭取移民的對象;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善人,阿彌陀佛都歡迎,請他們到極樂世界去。心行不善,雖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阿賴耶識裡頭下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0集)  2001/5/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面,倒數第三行: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這三小段是現正報、現說法、現度生,在本經與《彌陀經》上都是屬於很重要的一段經文。前面我們讀到,世尊為我們介紹,法藏菩薩是為了酬願度生,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是我們閻浮提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讀到,「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過去蕅益大師就是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肯定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改他的號叫「西有道人」,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有,決定不是假的。

  今天接著我們看,西方世界有了,有佛號阿彌陀,『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些開示,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它的意義非常的深遠。法藏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諸位一定要聽清楚:示現成佛。就如同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佛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在我們這個人間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遠劫就成佛,不是這一生才修行證果。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也是久遠劫就成佛,這一次是在我們娑婆世界西方,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土,在那邊建造極樂世界,示現成佛。建造世界也是示現的,成佛還是示現的,決定不是剛剛在那邊修行成佛,我們要這樣看,那就錯了;久遠劫就已經成佛。『現在』,這個「現」是示現。佛教導我們修行,決定要給我們做一個榜樣,示現一個榜樣,這是增長我們的信心,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用意不外如是,我們應當要能夠體會得到。

  為什麼要示現成佛?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清楚。佛教我們修學的次第,總的來說,第一個要發心,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要發覺悟的心。凡夫不覺,不但我們一般人不覺悟,六道眾生都沒有覺悟;六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甚至於十法界的眾生也沒有徹底覺悟,十法界包括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無論我們看天台或者看賢首,教義裡面都說得很明白,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明心見性的境界,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不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那就是天台大師說的分證即佛。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裡面的菩薩,是相似位,「相似即佛」;六道裡面的,那頂多只能到觀行位佛、名字位佛;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真正覺悟不容易,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叫「發心住」,真正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我們用四弘誓願來介紹,大家印象比較深刻、比較好懂。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我們看到眾生,許許多多眾生看到不順眼、不喜歡,那是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哪些眾生我不度他」,可不可以這麼說?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喜歡他、討厭他、瞋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那你們學佛,縱然修得有成就,也修成菩薩,也修成佛,告訴你,你只是觀行位佛、觀行位的菩薩,相似位佛、相似位的菩薩;分證沒有。相似就是有一點像,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跟佛不是真的,相似位;沒有發菩提心。大乘教裡面常說,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在三德秘藏裡面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們都沒有。為什麼?菩提心沒有真正發出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活在這個世間,目的何在?意義何在?如果常常反省、常常檢點,覺悟的心就容易發現。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那是沒有緣。佛法裡頭常講「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有機緣遇到佛法,這是沒有緣分。我們這個緣分具足,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有成就,就在善根福德。如果善根福德少,我們培養來得及,只要以大乘經教長時間的薰習,能有十年八年,我們在古大德修學過程當中,往往看到他成就了,有二十年成就、三十年成就。如果善根福德具足的,大概總是三年五年就成就,宗門裡面看到很多,參禅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念佛理一心不亂,這是真正成就,在一生當中契入分證位。這個目的達到了,人生的意義鮮明,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法藏菩薩為我們做榜樣,我們讀了之後,就曉得應該怎樣去學習。我們常常勉勵同學,一定要記住佛陀的教誨,培養自己純淨的心、純善的心,這個重要!《十善業道經》裡面,佛教菩薩,給龍王說的,就是給我們大家說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看到這一句,很動人,非常受感動。一切世間苦,就是十法界。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我們心善;「思惟善法」,我們思想善;「觀察善法」,我們行為善。又勉勵我們,務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都是基本的教誨,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如果我們生活在順境,所接觸的都是善知識、都是善人,這個不難。必須在逆境惡緣:逆境,生活的環境不好;惡緣,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都是來給我們找麻煩,毀謗我們,嫉妒我們,傷害我們,侮辱我們;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辦?常念眾生善!記住,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在逆增上緣裡面提升了自己境界,那也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們提升,我們怎麼可以埋怨別人?惡緣裡面,諸位要曉得,他本來不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怎麼會惡?中國古時候教學,《三字經》頭一句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泛指一切人,性本來都是善的,他為什麼變成不善?偶爾迷惑了。為什麼以不善的行為對我?他誤會了。決定不可以怪人,聖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念念都是別人錯,我對;聖人念念別人對,我不對。別人毀謗我,他為什麼要毀謗我?是我做得不好;他為什麼要侮辱我?是我做得不夠好。時時刻刻回過頭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決定不可以說別人不對、別人有過失,那我們永遠沒有自新的機會,我們到哪裡去修?

  必須要知道,在佛法裡面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天天在改過,天天在忏悔,天天在自新,我們同學必須牢牢記住。這樣去修學,我們心裡面做到純淨,一絲毫污染都沒有,別人對我們的好處,滴水之恩,念念不忘。別人對我們再大的惡的行為,決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把自己的清淨心變成染污了,把自己純善的心也都破壞了,這個損失太大太大,一定要認識清楚。如果我們不把它放在心上,我們自己自度,同時也度了他,怎麼說度了他?他給我的增上緣,我向上提升一步,是靠他的功德、他的助緣;沒有他這個助緣,我怎麼能向上提升?《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金剛經》裡頭有個故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詳細的記載是在《大涅盤經》裡面,《金剛經》是引用,沒有細說。歌利王是個惡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就是暴君、惡王。忍辱仙人感激他,不但不怨恨,感激,為什麼?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想想看,如果不遭遇到歌利王這樣的毒害,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這是增上緣、是善知識。忍辱仙人知道,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遇到這個事情,滿腔的怨恨;怨恨,自己要墮地獄,來生要報復,這樣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錯了。你看看忍辱仙人,他歡喜,他忍受,他絲毫沒有把這個怨恨放在心裡,心地清淨善良,他成就了。而且還發願,我將來作佛第一個度你,為什麼第一個度你?你對我的恩德太大了!你們能懂嗎?這裡面的意思太深了。忍辱仙人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釋迦成佛了,第一個就度歌利王,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知恩報恩。

  會修行的人,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一不是提升自己境界,無一不是幫助你快速的成就,這個道理深,很深很深!一定要細心去體會,我們就知道如何學習。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環境就清淨。什麼叫淨土?什麼叫穢土?土哪有淨穢?身哪有清濁?都在一念之間。大乘經上佛常給我們說,說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一念清淨心生的,娑婆染濁世界是我們一念染污心生的。我今天把染污的心轉變成清淨的心,我現在居住這個世界是清淨國土,沒有污染,我們手拉手、肩並肩坐在一塊,我住淨土,你住穢土,確實是如此!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他住的是常寂光土,他住的是實報莊嚴土,我們跟他在一起向他請教,我們住的是五濁惡世,他可不住五濁惡世;他示現在五濁惡世,不住五濁惡世。我們得學這個本事,得學這個能力。心清淨,身就清淨,心是第一。

  不僅是宗門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修心,教下也不例外。淨宗的修學,《觀無量壽佛經》上教導我們「淨業三福」,這是修學的基礎。淨業三福經上說得多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所修學的法門可不一樣,無量無邊的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基礎,這是根基。有同修問我,我常常遇到這些問題,怎樣才能往生淨土?我依照經教為大家解答,三福頭一條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把這四句做到,你是善人,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條件的。什麼叫善?你這四條真的落實了,真做到了,你是小善,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句就是菩提心,不具足就是了,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具足兩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夠再具足這個條件,念佛求生淨土,生方便有余土。

  能具足第三條,第三條頭一句,「發菩提心」,你就曉得,「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在《華嚴經》裡面,這是什麼菩薩境界?地上菩薩。我們在經上讀過,地上菩薩,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地,「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十一地。學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果報在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修到初地菩薩了,專修念佛法門,所以叫「深信因果」;你讀《華嚴經》就恍然大悟,「始終不離念佛」,要記住:初地是始,等覺是終。「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弘法利生。前面二福只有自利,沒有利生;最後一條有利生,「勸進行者」,弘法利生,自行化他。這樣念佛求生淨土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土,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所以同修們要記住,不是說我念佛就能往生,其實念佛往生是沒錯,你們現在把念佛這兩個字意思搞錯了,怎麼念?口念,心不念,「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古大德講的。你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也是白念了,枉然。

  「念」佛這個念,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念」那個字怎麼寫?今心,今是什麼?現在,現在心裡頭真有佛,這叫念佛,不一定在口上。大勢至菩薩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上真有佛。那心上有什麼樣的佛?心上有個佛像、天天看佛像,有沒有用?有用,這一生不能成就,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個佛種子。那要怎樣才能成就?經是佛,經典裡面所講那些道理是佛心;經典裡面教我們怎樣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教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是佛行。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這個人叫念佛,這個人真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念佛是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這個人叫念佛。念佛兩個字要看清楚,不是口念,是你心上真有,二六時中,永無間斷。我學佛,佛給我們做的榜樣,我要認真努力效法,這才對。

  我們同修當中,希望這一生真正能夠生到極樂世界,法藏成佛就是這一部經典,所以經不能不熟讀。為什麼諸位同修一開始修淨土,我首先勸你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不是說念三千遍你就行了,不是,那意思錯了。念三千遍的目的是收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心是散亂的,三千遍念下來,你妄念少了,目的是收心。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是把你放在外面那個亂心收回來,是這麼個意思。一個是收心,第二個是把佛陀的教誨字字句句記在心裡,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求解,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深解義趣」,這《金剛經》上講的。我們對於《無量壽經》的義趣,你解得愈深愈好、愈廣愈好,所以你要能解、能理解,解透徹了,你才能活用。完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行行出狀元,行行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修的法門不一樣,各個第一,沒有第二的;《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是各個第一,沒有第二的。為什麼?佛法教導你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所以無論哪一個行業,怎麼會落在第二?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但教我們自己同學,我們也勸導其他不同宗教,我跟其他宗教往來,他們很歡喜我,為什麼?我們都第一,沒有第二。我跟基督教往來,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佛經第一,你們《聖經》也第一,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我們今天人與人為什麼不能相處?我高你低,你不如我,這個不行。只要有高下,只要有大小,這個世界怎麼會不亂?怎麼可能有和平?人類天天喊和平,天天祈求和平,祈求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也沒有出現。什麼原因?只要人不平,就不可能和平,所以和、平,和是果報,平是因,平等是因;不平等哪來的和平?所以我們今天要求和平,人與人要平等,族與族要平等,宗教與宗教要平等,國家與國家要平等,世界就和平;不平等是決定不可能有和平。

  但是,我們要要求這個世界人人都能放棄高下,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佛教導我們,從我們本身做起,這個方法好。我放下,我對於一切人平等,所以我可以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用這個方法感化我們貼邊的人、我們鄰近的人,感化他。只要自己認真去做,我們不為自己,就像佛菩薩一樣,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不是為他自己,他的目的就是為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這個話,初學的同修聽不懂,我們換句話說,普遍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世間苦難的眾生多,幫助他離苦得樂。怎麼幫助?自己一定要做一個榜樣,自己只能說,做不到,誰相信你?首先我們自己做到。

  我們展開經卷,依教奉行,最初做確實是有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煩惱習氣太重,無量劫累積的習氣,怎麼可能短時間就把它改過來?不可能!可是我們看看古大德能改,諸佛菩薩示現的能改,我們肯定我們可以改正。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所講的,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那佛說這些話就對不起我們,為什麼?吊胃口,開玩笑,佛怎麼可以做這個事情?只要是世尊在這個場所說的,我們這個世間人肯定能做到。我為什麼不努力?我為什麼不認真干?肯定能做到!點點滴滴我在做。我們同修當中讀過《了凡四訓》的人很多,現在馬來西亞那邊同修把它做成電視劇,制成兩個光碟,我相信看的人很多。你們看看了凡先生他那個改過修善,那是我們一個寫照;起初難,改他的習氣,想修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這不是給我們示現嗎?他只要有毅力,只要有決心,只要不間斷,終有一天成功。接著再許做三千樁善事,四年就完成了,這一種進步,確實是像幾何級數一樣,愈往後愈順利。

  我自己學佛五十年了,我給同修們說,我不如袁了凡,了凡先生那一身的毛病我統統具足,了凡先生還有一些好的地方,我都沒有,比不上人家。我學佛的確一般人講運氣不錯,我頭一本念的就是《了凡四訓》,念得我非常感動,我學他反省、改過自新。他用十年根基扎住,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我講經今年四十二年了,前面十年講經很辛苦,要用很多時間預備,十年之後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要專精!要相信老師的教誨,老師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導我們用至誠感通,求感應。所以十年之後,初得小自在;二十年之後,那就相當自在;三十年之後,跟諸位說,得大自在。如今四十年了,愈來愈歡喜,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快樂,真干!佛不欺騙我們。

  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樂是從覺悟來的。我們決定要捨迷求悟。悟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明了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明了了,人與天地鬼神關系明了了。明了則不迷惑,知道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與天地鬼神交往,怎樣與諸佛菩薩感應,那哪能不自在?在《無量壽經》,這本經好,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原譯本五種,這個本子集原譯本之大成。他會集得最好在哪裡?簡要詳明這四個原則,他真的掌握住。比任何一個原譯本容易讀,不講解你們去念,大意都能明了,這個好,這才能普度眾生。可是我們學習這部經,原譯本要不要看?要看,原譯本要多看幾遍,然後拿著這個,這個等於說五種原譯本的綱要你統統掌握到了,這才能真正得受用,諸位同修學講經,你才會得心應手。原譯本、會集本統統要看,要看得很熟,你才能破除障礙。真正要得心應手,我常說,這個話不是我最初說,古大德講的,《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注解;你要不通《華嚴》,這個經要講得很圓融,那就難了;《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是《華嚴經》的總結。這些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寫得很詳細,這是民國初年我們佛門著名的大德,南梅北夏。

  所以我們學佛在哪裡學?一定要依靠經典。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是我們第一個依靠,第一義、根本義。參考古今大德的注疏,看看他們修學的心得報告;他們的注解就是他們的心得報告,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決定要依經文,會集本也決定要依原譯本,這樣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才不至於走錯路。最重要的要有正信、正解、正行,行就是落實,字字句句都要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平常應酬之中。

  阿彌陀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號全是梵文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什麼意思?無量覺。所以,這個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德號。你們想想看,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由此可知,佛的名號無量無邊,以阿彌陀為根本的第一個名號。釋迦牟尼佛也是無量覺,在我們這個世界不用「阿彌陀」,用「釋迦牟尼」,什麼意思?我們這個世間人得看看他害的什麼病。佛菩薩的示現,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說法,無非是替眾生治病而來的。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眾生的病,缺乏愛心,缺乏慈悲心,所以名號用釋迦。「釋迦」的意思是仁慈、能仁,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對待別人決定要仁慈。特別是對待我們不好的這些人物,毀謗的、嫉妒的、障礙的,甚至於陷害的,一定對他要仁慈,決定不能有一個惡念,我們才是釋迦的學生。這是對人。對自己,「牟尼」,牟尼的意思是寂滅,寂是寂靜。「寂靜」大家很難懂,我們把意思說淺一點,「清淨」,這諸位好懂,對自己一定要清淨;滅是什麼?滅煩惱,我們用《華嚴經》上面的話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要滅,盡可能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降低。

  所以我勸同學,真正想成就,決定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不要聽廣播。為什麼?這些東西都是染污,統統離開了,你們處的世間天下大亂,我的世界天下太平,沒事!你看那些東西,事情就多了,不看不就沒事嗎?你為什麼要去多事?現在我還常常看到許多同學一天到晚抱著電話,這個無線電話電波傷腦筋,那個電話打太多了,我聽說那個人頭半邊都痛。多話不如少話,少話不如無話,有這麼多話好說的嗎?那電話沒有發明的時候,你為什麼就清淨?什麼叫妖魔鬼怪?這東西叫妖魔鬼怪,無線電話是妖魔鬼怪,電視機是妖魔鬼怪,報紙是妖魔鬼怪,雜志是妖魔鬼怪,天天跟這個東西接近,你的麻煩可大了。

  諸佛菩薩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對於世間一切法知不知道?給諸位說,比你們天天去注意這些資訊的人,他還清楚,他不需要。我們天天搞這些資訊,有時候還判斷錯誤;他一天到晚閉著眼睛,如如不動,他觀察的清清楚楚,一絲毫錯誤都沒有。我們為什麼不學這個本事?我很少接觸外面資訊,我遇到有一些電視台來訪問的,我對答沒有障礙;他不問,我不知道,他一問,我都知道。清淨心重要!比什麼都重要!佛法到最後明心見性,入佛境界,最後只有三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只有三個門,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我們今天講皈依三寶。《壇經》裡面六祖大師我非常佩服,他老人家講三皈依,他沒有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唐朝那個時候,他不用這個說法。我讀了這個經之後就想,他為什麼不用這個說法,可能那個時候,大家對於皈依三寶已經有偏差、已經有誤會,所以他不講佛法僧,他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來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解釋多好!

  所以到最後三門,禅宗、性宗走覺門,大徹大悟入門;教下走正門,正知正見,大開圓解;淨土宗跟密宗走的是淨門,清淨心。在外面沒有進去是單門,進去是一樣的,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我們要明了自己的根性,三門裡頭選一門,一門深入,但是對於不同的行門,決定要尊敬。你要說我這一門好,他那一門不如我,你能不能進得去?進不去。為什麼?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是邪知邪見,你的心不覺,你的心不正,你的心不淨,無論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一定要像《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修的法門不一樣,對待其他的法門,無一不是自己謙虛、贊歎別人。我們中國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我們要希求世界和平,那我們必須要懂得宗教互相贊歎,決定沒有毀謗。

  阿富汗的回教把佛教兩尊石雕的佛像炸毀,那個時候我正好在香港,鳳凰電視台來采訪,就要我對這個事情加以批評。那回教徒做的,我的解答是這是出於誤會,他們並沒有做錯,他誤會,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只感覺得很遺憾,我沒有怪罪他有錯誤。他什麼地方誤會?他不知道他們供奉的上帝阿拉,他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阿拉的化身,他如果知道釋迦牟尼佛是阿拉的化身,他也會頂禮膜拜。「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應以阿拉身得度,就現阿拉身;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身。我看每一個宗教神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這樣多平等,這樣多和睦!問題馬上就化解,就擺平了。

  那一天他們董事長看到這個,來跟我說,他說:「法師你講得好,比一般人的批評都好,非常溫和。」我們要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要引起沖突,不要自生麻煩,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實話,都是事實真相,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他把佛像炸毀,我們不怪他,怪我們自己,我們佛教徒沒有把這些道理向世間人講清楚、講明白,使他產生誤會。他把這個佛像炸毀的過失,過失在我們佛教徒,不在他。你們想想我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責怪他,錯了!凡事要反求諸己。我們自己沒有做好,人家說我們供佛像是迷信,拜偶像,我們能怪他說錯嗎?他確實沒有說錯。錯在哪裡?錯在我們,我們沒有把供奉佛像的意義跟他說清楚。我們講解清楚,他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了,不至於說我們是迷信,也不會說我們是多神教。

  我們供奉釋迦牟尼佛,我們是紀念老師。我們今天接受這麼好的教誨,是他老人家傳給我們的,這是報恩,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見他要磕頭禮拜?磕頭禮拜是我們自卑而尊人,我們見老師這樣子自己卑,尊重他。要把自卑尊人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於一切人都尊重,對一切眾生都把他當作佛來看待,這是佛教導我們。經上大家都念過,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當然他要作佛,這個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讀到。《華嚴》、《圓覺》裡面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不好懂,這個話法身大士知道。他怎麼說「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的根性是佛性,諸位要是細讀《楞嚴》就明了。我們六根的根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見聞覺知是真性,這是佛性。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他看性不看相,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凡夫錯了,凡夫是著相不見性。

  性是真誠的、性是清淨的、性是平等的、性是正覺的、性是慈悲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現在也沒有失掉。我們今天的真性在,就在現前,但是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了障礙,真誠心沒有了,虛偽現出來了,這是什麼?無明障礙了。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是這個東西障礙住它,所以它起作用,這作用就起了偏差,就有錯誤。但是這些無明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這肯定的。我們學佛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堅定不移的信心,我們的煩惱習氣可以斷,我們的根本無明可以斷。我們心性裡面,無量的般若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如同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肯定可以現前。就怕自己不干,從哪裡干起?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自己壓低,先從這裡干起。儒家也說,《禮記》開頭是「傲不可長」,我們先學這個,先學謙虛,先學恭敬;普賢菩薩教給我們修學十個綱領,頭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學。

  在佛寺裡面諸位常常看到《儀規忏本》,「一心恭敬」,「一心頂禮」、「一切恭敬」,你們看看這些話,「一切」是沒有分別,我們對人要像對佛一樣的恭敬;不但對人,對一切動物也要像對佛一樣恭敬,我們跟動物溝通!你們在家庭裡面,特別是廚房,蟑螂螞蟻這些小蟲很多,學佛的同修都來問我怎麼辦?溝通,跟它交朋友,彼此互相尊敬,互相幫助,問題不就解決了?不能殺,愈殺愈多,結的冤仇愈結愈深,愈結愈廣,生生世世殺來殺去,搞不完,一定要溝通。「至誠感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小動物會懂的。我跟它們溝通,我遇到它們都合掌,「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們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環境,希望我不障礙你,你也不障礙我。」它來都找東西吃的,「你需要吃的東西,我供養」,我供養在院子外面,真的都去了,一個看不見了。不可以殺!所以你要懂得,它到我們房間裡面來,也是來觀光來旅游的,它也是來看新奇,用這一種心看待它,歡喜!我們跟它歡喜,它對我們也歡喜。

  不但動物能溝通,植物都通人性。我們在山上種菜種花,我們愛護它,菜、花長得特別好,它供養你,回報!我們種絲瓜,絲瓜種得很大,老了沒有看見,去采的時候沒有看見,這個絲瓜托夢給悟謙法師,它說它已經長得太老,趕快去采它。第二天悟謙法師去找,果然找到,很大的,都不能吃了,那留了作種。跟植物都能感通,和睦相處,就是一個真誠心。決定沒有私心,沒有妄念,不可以存絲毫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

  怎樣達到身心清淨、達到純淨?我常常勸導同學們,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這個意念要消除,不可以有。不能有控制的念頭,不能有傷害的念頭,不能有占有的念頭。你要問為什麼?這都是佛教的。佛為什麼這樣教給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我在佛經上得到這個啟示,得到這個教誨,所以我一生得受用。無論在哪裡,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要所有權累死人。我要使用權,我可以享受,我可以用;這個講堂搭在這個地方,這兩個小時講經,我在這兒使用,我用得多自在;兩個小時,走了之後,這是所有權他來管理,哪裡壞了要修理,是他的事情。為什麼?他所有。所有就累死人,使用很自在。像我們住旅館,我們住一天住兩天,我使用,所有權是那旅館老板的,這裡面拉拉雜雜事情他要去管理,他操心,我自在。我們一生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統統是使用權,決定不要有所有權。你房子買下來,自己心裡要知道,我有使用,不要所有。所有可麻煩了,死的時候還捨不得,「我還有房子在」,那怎麼辦?死了以後一定到這個房子裡面去投胎,房子裡有什麼東西?有老鼠,有蟑螂,那你不就變老鼠變蟑螂?這房子是你的,你不肯離開。沒有這個所有的概念,脫身好自在,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這個人才自在。

  煩惱都是患得患失,得失的念頭打掉,人就得大自在。我們修福修慧,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不缺乏,相信佛在經上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什麼都沒有,想什麼,東西就現前;到極樂世界就更自在,想吃的,吃的東西立刻就現前,不要了,不要就化掉了。我們今天沒有到極樂世界,還達不到這個境界,也要做到相似,不能一點都得不到受用,那我們佛不白學了?一定要得真實智慧,要得真實受用。所以有多余的,盡量去做布施,不可以累積,累積是決定錯誤的,要布施、供養。佛教導我們,我們這一生所受用的財富,是從布施中間得來。布施是因,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愈施愈多;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我們世間人要想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就得認真去修這三種布施,修因決定得果。

  我的命中沒有福報,前世沒修,而且還短命,早年給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家裡好幾代都沒有活過四十五歲的,所以我非常相信。我沒有求壽命,我也沒有求財富,但是我求聰明智慧。現在這三種果報都得到了,佛法沒有欺騙我,我非常感激,我的修學也給大家做個好榜樣。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常講,學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到極樂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臭皮囊不要了,走了。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的;死著走的,錯了,死著走的是走三途六道,那是死著走的;到極樂世界是活著走,不是死著走。所以學佛三樁好事,你要想得這三個果報,那你一定如理如法去修學。

  阿彌陀佛,世尊在這部經上為我們贊歎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贊歎到頂峰。釋迦牟尼佛的贊歎,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贊歎,我們要相信,相信的人有福。世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主要就是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講得最完全。《觀無量壽佛經》是這部經的補充;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給我們補充,因果給我們補充,三輩九品給我們補充。《佛說阿彌陀經》是特別勸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可以說是我們本經的流通分,是勸修的。每一部經典字字句句,義理都是究竟圓滿。我們看到蓮池大師注解《無量壽經》,他那個注解叫《疏鈔》,我們從《疏鈔》裡頭看到,才真正知道《彌陀經》的博大精深,不亞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對於這個經典,尊重心、仰慕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蓮池大師把《阿彌陀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等量齊觀,他的用意很深,讓我們不可以輕慢淨土;小看了淨土,那就錯誤了。

  我早年到美國講經,美國沒有修淨土的,我是頭一個進去的。但是在前兩年,我不說淨土,為什麼?說淨土引起很多麻煩,一些無謂的辯論,那個毫無意義,免了還省口舌!他們那邊學禅宗,我講《六祖壇經》,我講《金剛經》,我講《永嘉大師禅宗集》,我講僧璨的《信心銘》,全講禅宗,聽的人很踴躍;我也講一點密宗,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是密宗大德,我雖然沒有學,密宗常識我也懂得不少。這樣就是說,你們學的我懂,我不外行。

  第三年我去講《彌陀經》,講淨土。那一年剛剛好我們《彌陀疏鈔》第二遍講圓滿,那個時候用卡式錄音帶,我這部經總共錄了三百三十幾個帶子,一部《阿彌陀經》!我講淨土就把這一套帶子擺在桌上,人家來一看,這麼多!什麼東西?《阿彌陀經》,他們就呆了,不敢說話,以為《彌陀經》很簡單。一天講一次,講一年才圓滿,三百三十幾個帶子,一天講一個帶子,一年才講圓滿,大家一看,沒有話說了;然後我再告訴他們,你們懂的我懂,我懂的你不懂。從此之後美國修淨土的人慢慢就多起來了。現在我們在美國有七家電視台,每天播放我講經的這些錄像帶。我們講的東西,錄的品質一定要好,他們電視台播放,每天一個小時;在台灣播放的,大概一天有四個小時,所以看的人很多。我們現在這個錄像,一定要把品質提升。所以介紹淨宗不容易,我們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想把這個東西介紹給別人,的確有相當的難度。

  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這個時間不長;我們娑婆世界看到這個時間,這是天文數字;但是在整個佛法時間裡面看,它很短。你們想想,佛在經論上常說,凡夫修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數字我不在此地說了。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開始算起?不是從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修學不算,從哪一天算起?從哪一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換句話說,圓教初住菩薩這一天算起。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滿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菩薩,第四十一是等覺,還沒有算在裡面,只給你算到法雲地,要三大阿僧祇劫;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之前不算,如果把這個都加上去,無量劫,無量劫才能成就。此地講十劫就成就,這個時間太短太短了。

  我們再看《觀經》,《觀經》給我們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要修多久?十二大劫,十二大劫他就修到明心見性,就修到圓教初住菩薩這個地位。我們想想看,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想修到這個地位,真的是無量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了,這是講什麼?下品下生,業障特別深重的。沒有造這樣重的業障,大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來講都是中輩,或者是下輩的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是造作罪業深重的,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的,像我們一般人往生,不會在下下品,不會在下中品,總是下上品之上。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想修,「花開見佛悟無生」是從凡聖同居土修到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悟無生」是實報莊嚴土,在一般講,大概只要三劫到四劫就達到了。這個時間縮得多短!如果你是根性大利的人,剛才我說過,《觀經》三福三條十一句你統統做到,你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這就是古大德給我們講的當生成就的佛法。

  我們為什麼不干?難在哪裡?實在說,難在自私自利不肯放下,我們生生世世就吃了這個虧!《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放不下、「我見」放不下,難在這裡。《金剛般若》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一開端就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非菩薩」: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最低的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四相破了。我們今天頭一關要把自私自利放下,總得要常常想著,這個東西害了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果然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不再想自己的利益,想別人的利益,想社會的利益,想國家的利益,想一切眾生的利益,我們這一生當中肯定可以能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我們能證得。能有這個條件,我們求生淨土,給諸位說,非常可能這一生當中就證得西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很不可思議,這才是我們人生一樁大事。這個世間所有給我,我都不要;別說是人間請我去作皇帝,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我,我都不干。為什麼?我看得很清楚,那是陷坑,我干那個,這一生當中就不能夠生到實報莊嚴土;不但實報莊嚴土去不了,凡聖同居土都去不了,還得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搞夠了!這裡面太苦了!我們要把苦放下、把迷放下。

  我們看到今天人貪財、色、名、食、睡,我們現在看到這些人可憐,佛經上說「可憐憫者」。我們要爭取時間,我們避開這些紛擾,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現前諸位同修有很多發心很難得,都想廣學多聞,沒錯,四弘誓願教給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你一定要搞清楚,學法門之前的條件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的煩惱斷盡了沒有?煩惱沒有斷盡,就不能學無量法門。所以這是指出一條修學的道路,頭一個發心,把心量拓開,不為自己想,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所以學佛很了不起,學佛人起心動念想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不像世間人,世間人想我這個國家的利益,再擴大,想全世界眾生的利益,這了不起了;在佛法裡頭不行,太小了,佛法起心動念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叫大菩提心。這一個大願力在推動著你,你才能斷煩惱,你才能改習氣,你的心願跟佛接近了,跟佛走一個方向、一個道路,怎麼不能成佛?決定斷煩惱。

  先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先斷身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在斷證的功夫上,等於小乘須陀洹;你在智慧與福報上,遠遠超過小乘。為什麼?小乘沒修慧、沒有修福,福慧超過他,斷證等於他。不斷煩惱怎麼行?為什麼祖師大德、這些善知識教導我們,教我們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幫助你斷煩惱。大乘法裡面說,先幫助你獲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定、是清淨心;《般若經》上佛告訴我們,「般若無知」,那個無知就是根本智。所以教你學一部經,一門深入,到煩惱斷盡了,然後教你參學。參學是什麼?參學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

  我們現在搞錯了,他不發大心,他不斷煩惱,一開頭就要學法門,結果學成什麼?都學成邪知邪見。這個話清涼大師說的,清涼在《華嚴經》經題玄義裡面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解就是你廣學多聞,你自己不斷煩惱,你就變成邪知邪見;反過來,「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清涼的話。所以解行要並重,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解行永遠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我知道多少,我就認真做多少,在做的當中,他就開悟,這一悟,就解得更深、解得更廣。煩惱斷得差不多,才可以涉獵其他法門,要懂這個道理。佛祖不騙人,句句都是好話,句句都是真實話,我們相信,不吃虧。凡是修學不能成就的,我常常講,很多人問我什麼原因?我就一句話告訴他:「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佛祖是老人,不聽他的,那你就吃虧了。我們今天能占一點便宜就是聽話,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真干,教我們放下我們真放下,果然得好處,所以老師沒有欺騙我們。

  阿彌陀佛示現在那邊做什麼?『今現在說法』,這一句重要,給我們很大的鼓舞,我們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弘誓願專學前面兩願。一定要發大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發這個大心,要包容,要斷煩惱,要斷習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再學。所以我這個四弘誓願,我就學前頭兩條,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再學,學法門、成佛道是到那邊的事情。我把它分兩段,一生專搞一樣,作專家,不要去作通家。

  有一些同修知道,早年星雲法師佛光山開山的時候,辦了一個佛學院,東方佛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做了十個月,以後我們兩個意見不對,我就離開了。那個時候學生有一百多人,我給他建議,三個同學一個組,專學一部經,我這樣來教法,專學一部經。他說這不像佛學院,我說是不像佛學院,但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他想想也沒有錯,還是不贊成。佛學院裡一天上幾門課,學生頭腦是亂的,第一個鐘點講《金剛經》,第二個鐘點換《楞嚴經》,他頭腦不知道在哪裡好,一天學好幾部,沒有結果。我的方法,這老師教給我的,我們就學一門,一天到晚想就是這一部,連作夢也是這一部。一部經如果你下十年的功夫,你專學、專修、專弘,你就變成專家。我那個時候分析給他聽,學《彌陀經》的,他就是彌陀佛;學《普門品》的,他就是觀音菩薩;學《楞嚴經》的就是首楞嚴王。

  佛光山要是用這個方法,這樣下來的時候,佛光遍照世界,各個都是專家。我把這個概念在此地培訓班裡傳授給你們同學,你們要牢牢記住,其他經論可不可以看?可以看,看是幫助你理解自己學的這部經,幫助你把這部經講得更圓滿、講得更好,這你有成就。一門深入,你心是定的,絕不好高骛遠,一定記住,「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在《金剛經》上說的,絕對能夠幫助你斷煩惱、證菩提,幫助你明心見性;你搞多搞雜,你腦子亂掉了,心亂掉了,你一無所得、一無所成,這個可惜!所以無量無邊法門我不是不想學,我想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搞一門,我的心永遠是定的,永遠純淨,永遠純善。

  後面這一句,『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聲聞嗎?不但有聲聞,也有人天,哪些人?凡聖同居土的是人天,方便有余土的是聲聞。諸位要知道,這聲聞不是真的聲聞,人天不是真的人天,都是菩薩。菩薩為什麼說聲聞、人天?人天是見思煩惱沒有斷盡,帶業往生的;聲聞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斷盡,叫他做聲聞,是這麼個意思。他帶業,他的業沒有斷盡,所以稱他為聲聞,稱他為菩薩,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頭讀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經文怎麼會跟本願相違背?這一點諸位同修要體會得,要斷疑生信!所以講聲聞、講人天,類似其他世界這一類的菩薩,見思煩惱還沒有斷盡、塵沙煩惱沒有斷盡的,是這個意思,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不退轉。這個非常非常希有難得,其他世界修行總是進進退退,唯獨到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勝,我們應當要爭取。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